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电影是什么巴赞

电影是什么巴赞

发布时间:2023-09-18 06:16:53

❶ 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

核心、基本观点:影像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出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
【名词解释:影像本体论】巴赞的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其核心和基本观点是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一文中,巴赞提出,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因为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所以摄影取得的影像具有自然的属性。影像本体论和巴赞的电影起源心理学以及电影语言进化论都有密切的关系。巴赞认为,电影发明的心理依据是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而现实主义是电影语言演化的趋向。 核心、基本观点:电影发明的心理依据是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出处:《完整电影的神话》)电影是人类追求逼真的复现现实的心理的产物,这种心理因素决定了银幕形象的真实感,决定了电影技术的完善和电影艺术的发展方向:再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但电影不可能实现对客观现实的完整摹写,“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出处:《杰作:〈温别尔托.D〉》)
【名词解释:木乃伊情结】巴赞借助精神分析解释电影起源的一种阐释。巴赞为研究电影起源的心理,追溯到雕刻和绘画的起源。他认为人有永久性保存自己尸体的驱动。涂上香料的木乃伊是第一个雕像。雕刻和绘画成为人的替代品。他们起源与一种愿望,是一种原始需要。摄影不是创造永恒,而是给现实涂上香料,使时间免于腐朽。巴赞认为,摄影作为自然的补充,而不是替代,第一次有了不让人干预的特权。电影也因此第一次实现了影像与被摄物的同一,仿佛木乃伊。
【名词解释:完整电影】巴赞在《完整电影的神话》一文中提出的关于电影起源观的电影观念。他认为电影起源的心理原因是再现完整电影的神话,也就是再现声、色、主体感受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 核心、基本观点:现实主义是电影语言演化的趋向。巴赞的电影现实主义包括三个方面:表现对象的真实;时间空间的真实(美学核心);叙事结构的真实。为了实现这些审美理想,巴赞提出了“长镜头理论”。
【名词解释:“长镜头(景深镜头)理论”】长镜头理论是对巴赞提出的“景深镜头理论”的不严密的概括。按照长镜头(镜头—段落)和景深镜头的原则构思拍摄影片,是一种旨在展现完整现实景象的电影风格和表现手法。它具体的实践要求是:
a.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它是一种潜在的表意形式,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整的动作揭示动机。保持透明和多义的真实。
b.长镜头(镜头—段落)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景深镜头能够让观众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和事物的实际联系。
c.连续性拍摄的镜头—段落体现了现代电影的叙事原则,屏弃了戏剧的严格符合因果逻辑的省略手法,再现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因而更有真实感。
(4)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巴赞在《摄影影象的本体论》中,提出了“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的美学原理。他说:“……摄影机镜头摆脱了陈旧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面貌,吸引我的注意,从而激起我的眷恋”。由此,巴赞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征就是“纪实的特征”。它和任何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巴赞的“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被称作是“写实主义”的口号。
在“新浪潮”的作品中,特昌弗的《胡作非为》直接实践了巴赞的理论,是一个很能说明巴赞理论的影片。《胡作非为》描写了一个12岁男孩安托纳,由于得不到家长和老师们的理解和关心,两次出逃,流落街头,后因行窃经受警察与心理学家的审问,被送进劳教营,后又逃跑出来奔向大海的过程。特吕弗打破了传统叙事手法,将影片的叙事语言始终保持在生活的渐近线上,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艺术风格。这部影片同时在国际影坛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和欢迎,为“新浪潮”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5)场面调度的理论
巴赞认为:“叙事的真实性是与感性的真实性针锋相对的,而感性的真实性是首先来自空间的真实”。蒙太奇理论的处理手法,是在“讲述事件”,这必然要对空间和时间进行大量的分割处理,从而破坏了感性的真实。相反,景深镜头永远是“纪录事件”,它“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要求“在一视同仁的空间同一性之中保存物体”。巴赞希望电影摄制者认识到电影画面本身所固有的原始力量,他认为,解释和阐明含义固然需要艺术技巧,但是通过不加修饰的画面来显示含义也是需要艺术技巧的。所有这些,构成了巴赞“场面调度”的理论,也有人称其为“景深镜头”理论或“长镜头”理论。巴赞提出的“场面调度理论,几乎在一切方面与蒙太奇理论相对立。蒙太奇出于讲故事的目的对时空进行分割处理,而场面调度追求的是不作人为解释的时空相对统一;蒙太奇的叙事性决定了导演在电影艺术中的自我表现,而场面调度的纪录性决定了导演的自我消除;蒙太奇理论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而场面调度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蒙太奇表现的是事物的单含义,具有鲜明性和强制性,而场面调度表现的是事物的多含义,它有瞬间性与随意性;蒙太奇引导观众进行选择,而场面调度提示观众进行选择。
巴赞的这个理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特吕弗是巴赞的忠实弟子,他说:“没有正确的画面,正确的只有画面”。戈达尔说:“电影就是每秒钟24画格的真理”。他们的电影观念,同巴赞的场面调度的理论一脉相承。

❷ 电影是什么一书的作者是

电影是什么?》是一本由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的作品集。巴赞这部文集并非一部初衷便为撰写成书而刻意准备的严谨的电影理论专著,书中各个篇章最初都是杂乱地分布在各种报纸、周刊、杂志和小册子中,最终才结成厚厚的四卷本文集。巴

❸ 关于巴赞的电影思想,正确的是什么

巴赞的电影思想正确的是提出了“总体现实主义”说,他认为电影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木乃伊情结,赞同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想。

巴赞的电影理论是与电影评论相结合的。它产生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崛起的时代。电影实践的纪实创新给了巴赞理论上的启示,提出了“总体现实主义”说。其电影理论体系及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评论文集《电影是什么?》一书中。

在“电影是什么”的设问下,巴赞从影像的角度对电影做出本体论的考察。作为现实主义取向电影研究的中心人物,他通过孜孜不倦的影评来建立自己的理论观点。认为电影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木乃伊情结,赞同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想。

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

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Qu'est-ce que le cinemas)》。50年代,他创办《电影手册(cahier cinemas)》杂志、并担任主编。

巴赞英年早逝,未能亲自经历战后西方电影的一次创新时期——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但是他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即著名的《电影手册》派)掀起的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

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区别于“电影的黑格尔”——(法国)让·米特里)。

用文字信仰电影

“即使一个读者不会像巴赞那样对电影有着哲学式的思考,也完全会被巴赞对一部电影的个案解读而迷倒。”

新浪潮之父

无数热情中间,总有一些人深邃而坚持。安德烈·巴赞就是当时那群法国超级电影狂热者中的代表人物。巴赞出生于1918年4月18日,1945年战争结束的时候,他27岁。

他不仅热情而且精力超群。他到处去看电影,看完了,不过瘾就到处和人侃电影,在各种电影院,电影俱乐部,甚至是工厂。侃电影不过瘾,他就给各种杂志写稿,直到他自己牵头办了一份电影杂志——《电影手册》。

这份杂志在某种意义上不仅影响了法国电影的进程,而且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巴赞的“坚持在银幕前面讨论电影”的理念,以及杂志社以挖掘和扶持“电影作者”为己任,使得这份杂志声名显赫。

巴赞时代的《电影手册》聚集了特吕弗、戈达尔、侯麦、里维特等成为世界级电影导演的人,他本人毫无疑问的被冠以“新浪潮之父”。特吕弗将自己的处女作,新浪潮的开山之作之一的《四百下》献给了自己的精神之父巴赞。

安德烈·巴赞是一位迟钝的敏感者。1950年代对于整个西欧是一个剧变的时代,战后的经济迅速繁荣,社会结构的变动使得都市空间中后现代性大大增加,而整个人文领域中结构主义风潮作为后现代性的思想风暴开始袭击着欧洲思想界和艺术界。

安德烈·巴赞对这场人的精神王国的地震却相当迟钝,他不像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一样从这种内心的焦躁生发出对电影的极端判断,而是一股脑将战后欧洲电影的诸多变迁放置到电影语言演进的美学史中进行了透彻分析。

巴赞在电影形式史领域是一位天才,他对电影语言发展轮廓的概括和梳理,几乎奠定了他之后所有的相关思考的基础,可以说他奠定了他之后的电影语言史和风格史的地图绘图方式,虽然他自己不曾做过任何大部头的史论著作,他只留给我们四卷本的文集。

对影像最佳形式的旁白

看见某个家庭悬挂着的遗像或者我自己的居民身份证上表情过度陌生的照片,总是感叹我们对制像的复杂的文化态度——纪念和确认建立在一种契约性的认定基础上,照片在这个意义上是和现实被拍物完全“同一”了,但是这个“同一”是精神性的,是一种心理“情结”和法律基础。

巴赞的所有电影议论就是建筑在这个根本立论基础上的,“电影观”是先于电影机器发明之前存在的,这个“电影观”就是保存“像”,而后认定“像”和“现实”的复制关系和同一关系。

巴赞所谓的电影的“木乃伊情结”的心理学动机,以及建筑在“照相本体论”上对电影美学风格的褒贬态度构成了他所有电影思考和批评的灵魂,所以他在这种“精神性同一”的基础上认定了电影复制技术的不断发明构成了影像和现实间的渐变。

1979年张暖忻和李陀在《电影艺术》上发表了“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这篇文章以及后来中国第四代电影人的创作实践,借助对巴赞的理论的片面理解完成的,也就是将巴赞的理论理解为简单的、狭隘的一种纪实美学的理论,理解为专注于技术的电影修辞手法。

其实,巴赞感兴趣的也不是对“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对“现实-影像”这组关系的精神性的认定,影像是为了保留对现实的精神性的迷恋而制作的,电影制造机器是这组精神关系的物质基础而已,在这个意义上巴赞如同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对电影进行反思。

其实,即使一个读者不会像巴赞那样对电影有着哲学式的思考,也完全会被巴赞对一部电影的个案解读而迷倒。巴赞的影评不是堆砌理论术语的影评。他作为一位深谙影史又对影像有着天才审美敏锐度的人,对眼前的影像世界抒发出让你拍案叫绝的评价。

如果说文字和影像在某种意义上冤家对头,而巴赞的文字对于影像是一种最佳形式的旁白,是深情的恋人絮语。很多评论文字是害怕读者见到电影影像本身的,这是一种可悲的“见光死”的评论,而巴赞的评论文字却让文字和影像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❹ 如何理解巴赞"电影和造型艺术的产生一样,都是出于人类用形式的永恒去克服岁月的流逝的原始需要"的说法

我个人很崇敬巴赞,这个说法好像是在《电影是什么》里的,具体说实话我真记不清了,依我对巴赞理论的了解,我试着解释一下吧,就是说电影和造型艺术的产生原因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记录历史、记录现实的需要。在法国电影理论界,巴赞、特吕弗等人偏于从历史人文角度研究电影理论,而萨杜尔等偏向于客观角度。巴赞认为从古至今,人类很早开始就有记录的需求和欲望,比如说我们一般人出去旅游,或者日常生活中看到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往往迫不及待的写下来或者用相机拍下来、或者转述给别人、叫别人来看等,这就是记录的欲望和需求。至于这种需求和欲望产生的原因,则是事件发生的不可预见性与不可再现性,比如说汶川大地震,在这发生之前你无法预见会发生这么大的一件事情,所以当它发生会让你震惊和关注;其次这种事情发生了就不能改变了,也就是你无法改变时间,让之停滞或者倒流。而唯一可以使之永恒的,就是用一种形式把它记录下来,比如说远古时期人们会把一些他们觉得好奇或者好玩的事情记录在岩洞的石壁上;后来开始写在纸上,也就有了所谓的文学;再后来1822年照相术的发明,直到19世纪末电影的问世,都是离不开这个原因的。巴赞这一说法,是比较追根溯源的角度说的,这理论反映了巴赞人本主义的基本哲学观,他的理论往往都是基于对人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上的。

❺ 巴赞的主要电影理论

一、历史地位

法国理论学家巴赞被普遍认为是继苏联蒙太奇学派后,世界电影理论的第二个里程碑式的 人物,他的理论主要是纪实主义美学,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进行了深刻总结,对法国饥键新浪潮影响巨大,被称为“新浪潮之父”,他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种人文学科对电影进行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电影格局,成为世界电影理论中不负盛名的电影理论家。其电影理论大致集中在《电影影像本体》与《电影语言进化观》上。他的电影美学观念不仅是一种对电影历史的探究,更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全面的美学理论研究。

二、电烂坦巧影影像本体论

主要观点是认为摄影影像与现实被摄物同一

1、认为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在于,其他传统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而只有电影是依靠技术进步,排除了人为的介入。

2、与绘画进行区别,认为电影有其独特的形似范畴,尤其独特的美学观念即揭示真实,这与绘画区别开来,并且其本质在于其画面上的客观性。

3、又批驳了电影的发明仅仅来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一观点,借助心理学,认为电影的发明也来自人类自古以来对真实世界逼真复原的心理因素。

4、巴赞认为人类自古以来就有模拟品来代替现实世界的愿望,这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与时间抗衡,使生命永存,巴赞将这种集体无意识称作是木乃伊情节,认为视觉艺术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木 乃伊——雕塑——绘画——照像——电影,而这些艺术的起源都源于深藏在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木乃伊情节。

5、巴赞又认为虽然电影影像是客观复现现实的功能,但电影仍是一门艺术,只能无限接近现实,而不能完全与生活一模一样,于信帆是巴赞又提出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

三、电影语言进化观

1、巴赞分析了蒙太奇电影语言、德国表现主义、好莱坞类型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极大地赞扬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观念与电影语言的运用,认为写实主义是电影语言进化的趋向。

2、巴赞并非完全不赞同蒙太奇,但他也指出了蒙太奇的弊端,认为蒙太奇将真实的空间碎成一堆碎片/画面,并讲这些画面组合起来,形成它本身并不具有的意义,这样就违反了空间的真实性。

3、巴赞十分赞同景深镜头,认为镜头有以下几种好处:

①景深镜头使观众与画面的关系比其与真实生活更近,无论内容如何,景深镜头首先就在画面构成上创造了一种真实感。

②景深镜头引发观众思考,甚至要求观众参与场面调度,而蒙太奇是按照导演的意图来组织画面,观众只能观看导演的思想,导演让其看什么就看什么,自我选择与思考少。

③蒙太奇因其本身特点,所表达的事件含义十分单一,而景深由于其画面摄入内容多,有含义模糊的特点,且生活本来就是多义的,景深镜头无论是从真实性还是思考内涵上都比蒙太奇更胜一筹。

④提出了电影语言最大的特性是纪录时间与再现空间,是时空真实性的问题。

⑤除此之外,受伯格森生命哲学、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影响,关注人内心世界,因此它不仅强调时空的真实,也强调电影应该纪录心理的真实,前者使他出色总结了新现实主义的美学观念,后者使他当之 无愧的成为新浪潮之父,对现代主义电影美学观影响重大。

❻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英语摘抄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英语摘抄:.。安德烈·巴赞,法国《电影手册》创办人,二战后西方最重要的电影批评家、理论家,法国电影新浪潮之父。主要著述有《电影是什么》、《让·雷诺阿游皮胡》、《奥逊·威尔斯》、《查理·卓别林》、《残酷电影》、《沦陷与抵抗时握穗期的电影神拦》、《从解放时期到新浪潮的法国电影》等。

阅读全文

与电影是什么巴赞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女人40获得了什么电影节奖项 浏览:679
哪个电影上面有牵手画面 浏览:910
秋霞电影网yy2933在线 浏览:179
贾玲导演电影你好李焕英票房 浏览:250
国外网友看电影东方不败 浏览:409
富华里英皇电影院官网 浏览:293
丧到能让人痛哭的电影动漫 浏览:480
中国电影票房收入 浏览:238
电视支持的电影格式 浏览:685
尼姑福利电影院 浏览:276
马祖电影网 浏览:46
女捆男电影或电视剧 浏览:571
安阳奥斯卡榕森电影城殷都区 浏览:18
韩国电影双胞胎姐妹 浏览:627
日本电影公司骗高中生 浏览:997
现代俄罗斯电影的特点 浏览:608
高以翔主演的电影和电视剧 浏览:42
两颗心电影豆瓣 浏览:194
好搜电影院 浏览:391
西游记电影名称大全 浏览: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