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鸡毛信》的简介,要有头有尾的,概括电影《鸡毛信》的内容。多长都行。
剧情简介
华北抗日根据地龙门村,有赵姓父子俩,父亲老赵是民兵中队长,十二岁的儿子海娃是儿童团团长。一天,父亲让海娃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遭遇敌人,海娃急中生智,将信藏在绵羊的大尾巴下面,瞒过敌兵。敌人逼迫海娃带路。晚上,海娃乘敌人熟睡时,取信逃跑。途中,信一度失而复得,但海娃却再次被敌人抓住带路。机智勇敢的海娃故意把敌人引入歧途,至此,敌人才知中计,拔枪打伤海娃的手。千钧一发的时刻,八路军赶来搭救,全歼了敌兵。海娃完成送信任务后晕倒了。八路军根据鸡毛信里提供的情报,炸毁敌人炮楼,并活捉了猫眼司令。
② 鸡毛信简介及详细资料
儿童团的团长,名叫海娃,他接受了民兵中队长(他父亲)让他送鸡毛信的紧急任务以后,拿着放羊鞭子赶着一群羊,就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征程。
他刚一进山谷,迎面就来了一群日本鬼子兵。无法躲避,为了躲过敌人的搜查,确保鸡毛信安全送到八路军负责人手中,海娃把鸡毛信绑在了一只羊的尾巴下面。就这样渡过了一关。
鬼子兵想抢海娃的羊群,以便他们杀羊美餐,硬是让海娃赶着羊随他们走。海娃装着顺从的样子,随他们走了。晚上歇在一个村庄,鬼子兵横七竖八地躺在一个大房间,把海娃堵在中间,门口还有岗哨。夜深了,万籁俱寂,月光轻柔,可是海娃的心一点也不平静。信还没有送到,怎么办呢?海娃趁鬼子睡熟的时候,轻轻地、一步一步地挪动,满头大汗也顾不得擦,终于逃出了鬼子的魔掌。
此后,又经过几番曲折和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终于把信送到了八路军张连长手中。这样,按照鸡毛信中作战的时间、路线,八路军与民兵一举炸毁了鬼子的炮楼,夺回了被敌人抢走的粮食、物资,还活捉了鬼子的头头"猫眼司令",为百姓除了害。
(以上内容来源 )
海娃
演员 蔡元元儿童团的团长,名叫海娃,他接受了民兵中队长(他父亲)让他送鸡毛信的紧急任务以后,拿着放羊鞭子赶着一群羊,就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征程。
狗娃
演员 蔡安安负责在小山坡上放哨的少年,和海娃是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也是龙门村一个苦命的放羊娃。
爸爸
演员 舒适龙门村民兵中队长,海娃的父亲,嘱托海娃送鸡毛信给八路军的负责人张连长,并教给了海娃一些技巧。
猫眼司令
演员 周伯勋他是鬼子的头头,龙门村的人民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做"猫眼司令",他无恶不作,手上沾满了华人的鲜血。
创作背景
1953年顾也鲁和石挥为向国庆献礼开始筹拍这部儿童片,石挥恶补了许多反映老区农民生活的书籍, 而影片剧本也是电影艺术家张骏祥根据华山同名小说改编的。
鸡毛信
鸡毛信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军民档燃创造的一种传递紧急情报的特殊邮件,信封上粘有鸡毛,以示十万火急。
演员选择
1952年,石挥在挑演员时,同时看中蔡安安和蔡元元兄弟俩,让哥哥蔡安安演机智勇敢的少年英雄海娃,让弟弟蔡元元演海娃的小伙伴狗娃为此,兄弟俩还到京郊农村体验生活,练了几个月的放羊,开拍后,石挥临时让哥俩换了角色。
人物行森虚原型·海娃
海娃的人物原型主要有以下六种说法:
作家海笑做新四军小情报员时,曾像海娃那样把信埋进土里。 张申元 在抗日时期曾经树起和放倒旗子作为讯息树。 王专担任儿童团长时摺叠过鸡毛信。 雁秀峰 不仅亲自送过鸡毛信,而且准确记得鸡毛信没有信封时的具体形状。 蔡展鹏 当年收过鸡毛信,对鸡毛与信的关系记忆深刻。 宋培华 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13岁时破例被同乡八路军引荐,来到山东蓬莱安乡县加入了地下党,成为了一名娃娃兵。据张锡磊考证,《鸡毛信》的最早版本是一篇人物小通讯,收录在1949年1月出版的"人民解放军故事丛书"《旗》中,作者是新华社记者汤洛,故事框架确实与华山(杨华宁)的小说《鸡毛信》相似,但是故事背景不同,所以很难指认通讯中的双虎就是海娃原型。因此《鸡毛信》中的海娃,是华山虚构出的文艺作品形象,并没有直接对应的人物原型。
影片以海娃送鸡毛信作为全片的主要线索,结构单纯,情节曲折,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正是在曲折跌宕的惊险情境中,影片以生动细致的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贞顽强、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海娃的艺术形象。影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注重儿童情趣。片头字幕像一本连环画.一页一页揭过,使少年儿童观众像翻看连环画一样亲切。每一片断的开头,也模仿连环画的说明写上字幕,对背景、环境、人物心情做出说明,用生动诙谐的旁白道出,强烈地抓住了少年儿童观众的注意力。 (新浪娱乐评)
《鸡毛信》与同时期其他题材的中国电影一样,9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儿童电影,为了适应中国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政治气候,使孩子们本该充满快乐的童年生活也背上了重担。尽管那时的儿童影片在风格样式的探索方面留下了较多空白,但令人欣慰的是,从《鸡毛信》开始,中国电影工作者的探索,也为那个年代的电影史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经典之作。单是片头连环画式的构思,在那个缺少视觉冲击的年代,就足以让小观众们精神为之一振。 (1905电影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