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如何描述电影旋律

如何描述电影旋律

发布时间:2023-11-22 14:39:06

㈠ 什么是主旋律电影

主旋律电影是指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影片

主旋律电影的代表作品有:

1、建国60周年巨作:《建国大业》。

2、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聚焦于中共的革命斗争史、胜利史和领袖人物的传记比如《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系列、《开国大典》等等。

3、现实题材:反应当下社会主义思想在民间传承,比如《焦裕禄》、《国歌》、《离开雷锋的日子》。《铁人》、《唐山大地震》现在比较多的是集中在革命战争,优秀共产党员等主题。

4、国学题材:聚焦于传统国学的传承,比如《孔子》、《赵氏孤儿》、《赤壁之战》等。

(1)如何描述电影旋律扩展阅读

主旋律电影的艺术特征:

中国电影的主流形态,实际上是由两种电影构成:一种是弘扬主旋律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历史和道德伦理片,即主旋律电影;另一种就是以喜剧、悲喜剧为主,伴以武侠和侦破类型的商业娱乐片。主旋律电影的特征:

1、主流意识形态认可。

2、国家政策倡导。

3、主导文化价值观体现。

4、情态表现积极向上。

5、表现历史与现实的健康的电影创作。

㈡ 各位大哥帮个忙!!!

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功能

(一)电影音乐的描绘作用
电影音乐的描绘作用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景物描绘和心理描绘。在电影中,电影音乐的景物描绘和心理描绘常常是融为一体的,比如日本导演新藤兼人的影片《鬼婆》,一开始就是一片随风起伏的芦苇荡,伴随画面的是急促的鼓声和低沉的萨克斯的声音,这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影片的基调,也调动了观众的视听。又如日本影片《追捕》,杜丘为了追查真凶而深入一家精神病院。深夜,他溜出病房查看情况,这时响起一段低沉、恐怖的音乐,而且是用骤然的方式出现的,节赛明快、尖厉刺耳、和声不协调,结合黑暗的画面,使人毛骨惊然。描绘性音乐之所以能被人们所接受,主要是因为它符合人们正常的心理要求,人们在观看影片时,常常要求同时从听觉方面得到补充。
(二)电影音乐的抒情作用
抒情作用主要是表现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音乐是听觉艺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大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概括。电影所要表达的不如视觉艺术,诸如绘画、摄影、电影画面等那样具体明确,然而它在表达情绪和情感上的概括能力,是任何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至于电影表达思想的能力上面值得商榷,但是电影音乐可以直观的和画面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银幕无法表达的人物复杂的内心。起到这种作用的音乐,在影片中的表现可以是画内音乐,也可以是画外音乐,可以是乐曲,也可以是歌曲。在影片《甲午风云》中,邓世昌弹奏的琵琶曲《十面埋伏》,以此宣泄心中的愤慨,是电影音乐借声抒情的著名范例。
(三)电影音乐的渲染作用
音乐可以为整部影片渲染一种总的环境气氛。例如故事片《城南旧事》,影片导演吴贻弓规定了整部影片的情绪基调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每个时代的乐曲或歌曲,从内容、音调、演奏演唱方式以及流行的乐器都有所不同,电影音乐可以根据影片的时代背景,选用那个时代特有的乐曲或歌曲作为影片的主题音乐,也可以运用这种音乐为影片制造背景气氛,以达到渲染影片时代气氛的作用,这也能契合观众的期待视野。比如表现新中国的影片,常采用《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音乐旋律等等。
电影音乐根据影片故事发生的地点,选用具有当地特点的歌曲、地方戏曲、地方曲艺的音乐,即可为影片营造渲染出一种地方色彩来。比如影片《红旗谱》讲述的是河北的故事,音乐也选用河北梆子音乐作为素材,突出琐呐、板胡等具有北方特色的民族乐器,音乐风格直明告诉观众故事发生的地点。又如影片《林则徐》,吸收了广东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为林则徐“广州禁烟”标明了地点。至于国外影片,其音乐的地域性也十分明显,我们常常有类似的观片经验,很快就能分辨出哪个是印度、日本、朝鲜、俄罗斯,这除了服饰语言以外,音乐也都有鲜明的各国地域特色。
电影音乐选用不同民族的音乐,为电影渲染了民族特点。比如彦克、罗念一选择富有鲜明的西藏民族特色的音乐为故事片《农奴》配乐,并由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其中的插曲,使影片的西藏藏族地域特色十分明显。又如雷振邦作曲的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以新疆塔吉克的民歌旋律创作主题歌与插曲,渲染了新疆塔吉克民族聚居区的民族风情。再如莫尔吉胡作曲的影片《成吉思汗》中的音乐,也洋溢着蒙古族的特色。
(四)电影音乐的贯穿作用
在电影中,音乐在转场、切换、闪回等镜头之间,可以起到把分散、跳跃的镜头串连起来的作用,这就是音乐的连贯作用。电影叙事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花费很多篇幅(画面)详细地交待所有的短镜头,而音乐是不占空间的,音乐把这些表面并无关联的镜头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这是电影音乐独具特色的功能之一。贝拉马拉兹指出:“当声音效果能对剧情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时,声音的剧作意义就变得更深刻、更重要了……这时声音不仅出现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并且进而影响整个过程。他还说,“声音不仅是画面的必然产物,它将成为主题,成为动作的源泉和成因。换句话说,它将成为影片中的一个剧作元素。”音乐在影片中作为影响整个剧情的因素,它的作用远远超出于一般声音。例如在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影片中先后出现多次,每次都与剧情发展紧密相关。再如影片《巴山夜雨》中的儿歌《蒲公英》同样具有这种性质。
(五)电影音乐的评论作用:
电影音乐发挥的评论作用,即用音乐表达创作者对影片中人物和事件的主观态度,如歌颂、赞美、同情、控诉、哀悼等等。在影片《血战台儿庄》中,面对激战过后的尸横遍野,加弱音器的小号几次吹奏出《义勇军进行曲》,使这个肃穆、悲壮的画面猩红的扎入人的眼睛,给人悲恸和动容知情,所有这些感情用语言是很难表达的,而这里用的音乐却胜过千言万语。正如苏联电影音乐理论家切列姆兴说的:“音乐继续着语言的作用并使之更深刻,达到语言所不能达到的紧张性和情绪。”
(六)电影音乐的深化主题作用
电影音乐立足于对影片思想主旨的开拓,着意于深化影片画面背后的思想主旨,从影片思想深层去发挥音乐的艺术功能,即超越音乐的感性阶段赋予音乐理性的内涵。例如影片《人到中年》中的音乐便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影片音乐以主题贯串的手法,以交替调式的旋律语言和具有韧性而又纯净统一的弦乐群的音色演奏,突出影片悲凉凄婉的基调音乐很自然地使观众在为之深切感动之后又感慨无穷,加上画面刻画了女主人公的追求,她的爱情,她的困难以及她的坚定信念,推动观众去思索产生这一悲剧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使音乐具有了批判的理性的潜力和张力。再如影片《红高梁》中那高亢激越的琐呐声和铿锵有力的鼓声,从声音造型上将音乐铺到了电影上,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敢于抗争的呐喊和激跳的心声,张扬了影片的思想意蕴,就为影片增加一层色调。
在电影音乐中,一个音乐主题往往代表特定的人物或事件,能帮助观赏者在主题的第一次出现时就能记得,并将主题辩论出来,使音乐和画面中的人物或事件相结合。电影音乐主题在影片中最主要的运用方法是主题贯穿,这种方法运用得最典型的是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影片主题歌作为全片配乐的基干,是全片音乐创作的核心与素材的源泉。在影片中以变奏形式有机地先后数次在故事情节中出现,起到首尾贯穿、音乐主题突出的作用。主题歌《我心永恒》只以完整形式出现在片尾字幕中,在长达三小时的影片中,人们对数次出现在情节中的音乐主题比较熟悉了,在观众同故事中的人物经历了一场天灾人祸和感受了一段生死恋情之后,当席林•迪翁那感人肺腑的歌声出现时,便将观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这是我从别的地方复制过来的希望对你有用!!

㈢ 影视音乐赏析论文

影视音乐是音乐和影视的结合,当音乐一旦融入影视之后,就成为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音乐体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影视音乐赏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影视音乐赏析论文范文一:影视音乐的审美意蕴研究

影视画面与影视音乐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影视作品的画面更加有活力,而且还能将视觉的东西听觉化,让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更为深刻。比如,我们会在灯光闪耀或者是星光灿烂的时候用钢片琴表达,也可以用双簧管或者是长笛来描述生机勃勃的清晨,还可以在微风吹拂的时候加上一些小提琴的颤弓效果使这种感觉更形象化……这样的情景交融可以让观众在视觉享受的同时感受听觉上的美,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共同感受作品的情感。以实例来说,钢琴所抒发的感情是非常优越的,因此,在纪录片《冬猎》中,当冰雪覆盖自然的景象出现时,就会响起一阵透彻且明亮的钢琴声,为了突出树挂的特色,钢琴快递下行的琶音就能形象地将枝头挂着冰凌的景象表现出来,通过音乐使整个画面更有激情,刻画的景象更深刻。音乐既能展现画面真实的感觉,同时还能将所要展示给观众的意境传达出来,在形似的同时做到了神似,使画面极富感染力。

画面往往只能表现主人公外在的一面,而往往主人公的内心是无法形象地表现的,这时,影视音乐就能很恰当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通过烘托背景氛围来侧面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1.烘托环境的氛围。影视作品的环境氛围是不能通过视觉观察出来的,而影视音乐则可以通过旋律和乐器的变换来烘托背景氛围。例如,电视剧《红楼梦》,这部作品主要是通过展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悲情爱情故事,来展现一个封建社会大家族的兴盛和衰败,以此来表达封建社会注定会终结的主题。根据这一作品,作曲家创作出了一系列以悲为美的音乐作品。使整个作品从头至尾都贯穿着悲凉的气氛,细腻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些音乐作品不管是歌词、旋律还是和音响,都将这种悲情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整个作品的背景都展现出一种悲伤的氛围,让剧中主人公的情感以及命运都在悲伤的氛围中得以最自然的流露。

2.烘托时代的氛围。影视作品还能通过影视音乐来烘托时代的氛围。比如,电影《祖国的花朵》,它的一首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被许多的青少年所传唱。因为这部电影是一部有关儿童的电影,所以,这首插曲就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童真童趣。歌词和旋律刻画了一副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在美丽的北海公园划船游玩的景象。展现出孩子们在最纯真年代的幸福生活,将北海公园的美和孩子的欢乐描绘得出神入化,让我们每当看到这部电影或者听到这首歌曲,思想都能很自然地回到那个美好的时代。这正是影视音乐对时代烘托的最好的例子。

3.衬托地域之美。地域的美不仅从影视作品中可以感受得到,影视音乐也可以将其衬托得很完美。例如,电影《黑骏马》,这部影片揽尽了草原辽阔坦荡的风光,同时捕捉到了草原上豁达强韧的生命力,向观众呈现出一种宽阔的胸襟,而由腾格尔作曲的主题曲《天堂》更是完美地将草原的美通过音乐展现出来,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就能让人想到辽阔的草原。

4.烘托民族的特点。音乐常常可以将一个民族的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张艺谋导演著名的作品《十面埋伏》,这部电影的插曲《十面埋伏》运用中国的传统乐器琵琶,将十面埋伏的那种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同时也将我们的民族特点得以突出。

音乐对观众的影响往往是经过潜移默化的,它会带着观众走进影视作品中,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观众可以在听到影视音乐的时候自然而然联系到影视剧中的桥段,以此来将影视作品与影视音乐联系起来。例如,曾经红遍中国的香港电影《甜蜜蜜》,其中由邓丽君演唱的主题曲《甜蜜蜜》堪称经典。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在初次相遇时,既浪漫又心动,这首歌曲用甜美的声音唱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甜蜜和幸福。随着故事的发展,由于现实的压力,主人公分分合合,最终在异乡无意间听到《甜蜜蜜》时四目相对,好像经历了好几个世纪,让主人公心中的情感得以表现,因此,这首歌曲贯穿整部作品,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描绘得生动、形象、具体。

自1893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电影”就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的提高,电影制片商发现单纯的影视作品再也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于是影视音乐登场,它在扩展电影内涵、丰富电影美感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时音乐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发展,结合影视剧情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电视”也应运而生,它使音乐和影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音乐更加富有内涵,而影视也更加传神。

(一)连接影视剧情

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太过繁复的剧情有时因为时间关系并不能细细讲述;而多个主线同时发生的时间也不能同时描绘。所以经常会出现多个片段连续剪辑的镜头,这时,单纯的画面已不能圆满地表达清楚细节,就需要利用音乐来衔接剧情,让观众更深刻地领会电影内涵。比如在《无间道2》中,随着剧情的发展,倪家为了巩固自己黑帮的地位,而决定杀害其他四位合作者,而由于倪永孝心思缜密,计划周全,鞍山行动几乎在同时进行,所以导演用了大量剪切镜头分段描述刺杀四位头目的过程,这时背景音乐开始演奏,从行动开始就弥漫着一曲凄凉的口琴演奏,舒缓、哀伤、压抑。使观众沉浸其中,大量镜头的切换也显得自然、流畅,更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男主角倪永孝的心狠手辣,也领悟到黑社会的残酷。设计非常巧妙,背景音乐在此时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衔接的作用。

(二)总结影视内容

在电影剧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因果尘埃落定之时,再多的镜头画面都不能更深入地表达内涵的时候,音乐的另一个作用就体现了出来,那就是总结、评价电影,给观众灵魂上以更深刻的冲击,而且如果使用得当既不会使音乐显得突兀,也不会让画面太过尴尬。比如:在电影《花木兰》中,战争开始,泥土血水漫天,战马旌旗飘扬的战场上,披坚执锐策马奔腾的花木兰出现。此时《木兰情》这首音乐开始演奏,词曲融入大量中国风,能使人产生较强的民族感,而且插曲旋律辽阔而大气,以马头琴为主、古筝为辅的演奏工具更鲜明地表现出战争场面的震撼,与影片整体以及场景非常符合,结合强势的背景音乐让观众看着在血流漂橹的战场上厮杀的花木兰,都会不禁心生感慨,为花木兰的命运多舛而感到同情,同时也为花木兰的坚强而自豪。这时的背景音乐就很完美地起到了一个点题的作用,无需再多的画面描述,花木兰那种在命运面前不轻易低头、勇于直面困境的顽强心态得以完整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而且以音乐的形式烘托出来更让观众有种只可意会的快感,更加强化了电影的效果。

(三)深化影视主题

一般来说成功电影的内涵并不容易让人轻易领会,但台词和音乐都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导演的真实想法,这就需要观众去结合音乐细细品味,比如:在《大话西游》中,初次看这部电影,大多数人都会以为这只是单纯的一部喜剧片,但如果你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在影片最后,孙悟空踏着七彩祥云出现,与紫霞仙子在空中纠缠时,背景音乐《天地孤影任我行》开始演奏,最后紫霞仙子为孙悟空挡住了牛魔王的一击之后说“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音乐也达到了高潮,那种凄美的爱情结合苍凉雄厚、豪气悲壮的音乐顿时让人泪流满面,这时全篇主旨才慢慢浮出水面,观众才突然醒悟,这根本不是一部喜剧片,而是讲述凄美爱情的黑色幽默剧,剧情的转折固然有重要作用,但明亮庄严的音乐才让观众有了醍醐灌顶的觉悟。不得不说影视作品中音乐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深化影视的主题。

根据本文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背景音乐是影视艺术中一项重要的表现手法。音乐这种特定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种将人的情感超脱出画面,外化成为一种动感意向的形式,以虚幻又充满张力的声音运动帮助观众进行审美思维的塑造,最终成就了影视音乐独特的魅力。

影视音乐赏析论文范文二:浅论影视音乐的节奏艺术

一、影视音乐节奏与其他影视声音形成的复合的声声节奏

影视音乐作为声音要素在影视作品中与之伴随的还有人声和自然声,由于同属于声音物质,影视音乐的节奏一定会受到这两种声音要素的直接影响。在某些学者的观念里,整个影视声音就像是具体音乐,也就是其他声音就是音乐的组成部分,从而可以把整个影视声音作为特殊的音乐来认识。这里我们虽然不能完全同意这样的观点,但音乐与其他声1342013年第4期音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们不能忽略。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影视声音设计中,由于其他声音要素的客观性和确定性较强,而影视音乐却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机性。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音要素,它在创作中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技术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其中重要的一个技术性原则就是节奏。下面,我们分别来分析音乐与人声、自然声形成的复合的声声节奏的形态特征。

(一)音乐与人声的复合节奏

在有对白的情节中,人声与音乐的的结合主要是纵向结合,它们结合形成的节奏形态可以分成主要三个类型:对应、对比和互补。在这里,我们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像多声部音乐一样去量化分析两个声音层的节奏,但我们可以用它们表现出来的节奏特征进行分析。在某些节奏点上,有时甚至可以用主观与客观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从多声部音乐的节奏特征来看,对应性节奏基本上不改变原来的节奏特征,但可以起到丰富和加强的作用。这在影视音乐与人声的结合中是一样的,比如快速的人声对白与快速节奏的音乐的结合。在影视作品中,音乐会加强对白的节奏,同时还会加强语言的情感性。节奏的对比就是一个节奏层为快速,另一个节奏层为慢速。从理论上来说,快慢速节奏的结合就是互相综合。如慢速的人声对白与快速的音乐结合时,人声的速度感增强,同时情感性增强。而快速的人声与慢速的音乐结合时,人声的速度感减弱。这种节奏形态带来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节奏对比打破了视听联觉的习惯,音乐节奏成为前景,视听感官感受削弱,思想情感增强。音乐与人声的互补就是两者的节奏在横向上都是变化的,但在纵向上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复合的规律性节奏。在这里,由于音乐与人声形成的音色节奏的加入使节奏的动力性更强,如人声的节奏在横向上是快慢快的进行,同时音乐的节奏在横向上是慢快慢的节奏进行,那么人声与音乐就会在纵向上形成快慢结合,但在横向上却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声音的复合节奏。音乐与人声形成的复合节奏的节奏形态对于我们在给影片进行声音设计时,特别是为一个有对白的情节配乐时,应该特别关注其他声音在音乐节奏中的参与。比如有时为了声音节奏的表现,我们会重新设计音乐的节奏。又如音乐可以参与复合节奏,但要考虑人声的内容的表现。明显的音乐节奏会影响语言内容的表达,所以特别在语言内容非常重要的地方,我们的声音设计应该是,要么音乐在声场中置于背景,而语言为前景;要么把音乐的节奏动力弱化。

(二)音乐与自然声的复合节奏

自然声与人声一样,许多时候会受到情节内容与画面的影响,所以它的节奏非常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由于规律性节奏对于非规律性节奏的控制作用,当它与音乐结合时,人们会不自觉的让它参与到音乐的节奏中。我们抛开自然声的写实以及表情的功能,从节奏的角度来分析它与音乐结合的复合节奏的形态以及特征。自然声与音乐的复合节奏同样存在对应、对比和互补三种形态。如快步的脚步声与快速的节奏的音乐的结合就是节奏的对应;密集的枪声的快节奏与长音旋律的慢节奏的结合就是对比;格斗中偶尔一记重拳与紧跟的音乐重音形成的一个以自然音为重音开始的音响片段就是节奏的互相补充。这里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因为人声的表意性大于它的节奏性特征,所以它参与音乐的节奏的倾向性较弱,而自然声的节奏特征却比较明显,所以在与音乐的结合时与人声不一样的是它参与音乐节奏的倾向性大大增强。此时如果自然声与音乐在纵向复合节奏上不能体现节奏的一致性的话,就会形成不协和节奏,如果不协和节奏不是我们此时的表现需要的话,一般在声场上采用音乐成为背景,而让自然声成为前景的声音设计,或者让音乐的节奏动力弱化,突出自然声的节奏和自然声的写实和表情功能。

二、影视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形成的复合的声画节奏

(一)影视画面节奏的理论

从文章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在音乐的节奏理论中,发音点、时值与停顿是节奏构成的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这可以认为是音符的一次运动或一个节奏点,而多次运动或多个节奏点就会产生节奏感。这种神经反射的时间间隔存在于听觉神经系统对声音的反应中以及其他所有的感觉系统中,如视觉对对象活动的反应所具有的时间间隔形成会构成视觉的节奏体验。用音乐的节奏观念,我们就可以来理解影视画面要素中剪辑、镜头、画内信息的节奏。在剪辑节奏的构成要素中,一个镜头的第一帧可以认为是发音点,持续时间可以认为是时值,最后一帧可以认为是停顿;镜头的节奏要素可以理解为镜头运动的开始,持续和结束,也就是从镜头的起幅到落幅的过程。而画内信息主要是人和物的运动,节奏也就是人和物的运动的开始,持续和结束。

(二)声画节奏观念

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态,它不仅受其它声音要素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画面节奏的影响。也就是说,影视音乐可以与画面结合形成影视声画节奏。在无声电影时期,音乐被认为是电影的伴奏,它的功能更多是增加娱乐性和满足人们的视听习惯。当然后来人们努力使音乐与电影协调一致,例如在情感和节奏上,但许多时候音乐与画面在节奏上基本没有什么联系。在有声电影时期,音乐成为画面的附属,画面的运动和节奏许多时候会配上相应节奏的音乐,这种方式被称为按动作配乐,也叫米老鼠式编曲。当今时代,影视音乐成为影视艺术视听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不是单纯的附属要素,而是有机的成分,音乐积极的参与叙事,表情以及运动。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节奏成为重要的载体。电影中声音与画面结合所形成的声画节奏的形态特征的发展变化是一个从单一要素结合到多种要素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偶然、随机到主观、互动的的过程。影视作品中画面的节奏主要由剪辑、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构成。在实际作品中,它们有时也有主次或前景背景之分。如某些画面节奏主要是由剪辑节奏构成,而有的画面节奏主要由镜头运动节奏构成。一般情况下谁的节奏速度快,谁就是主要节奏层次或者说是前景节奏。如剪辑节奏的速度超过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时,剪辑节奏就是主要节奏层次和前景节奏。

(三)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声画复合节奏形态

与音乐、人声和自然声的节奏关系一样,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复合节奏主要有三种形态:对应、对比和互补。三种声画节奏形态体现不同的声画节奏表现特征。声画节奏对应就是音乐与相同节奏速度的画面剪辑、运动、信息节奏的结合而形成的声画复合节奏。当影视画面的节奏较快而此时音乐的节奏也属于快速的话,它们就属于对应性节奏。节奏对应时,声画节奏又可能出现两种状态,如以画面节奏为前景的声画节奏和以音乐节奏为前景的声画节奏。以画面节奏为前景时,画面内容的重要性被突出,内部节奏成为主要节奏层;音乐节奏为前景时,视听感受被突出,外部节奏成为主要节奏层。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它们互相都不是前景和背景的关系而是音乐的节奏点与画面的节奏点形成节奏重音。由于节奏要素的增加和节奏的一致性特点,节奏重音的动力性会大大增强。对比性节奏就是音乐的节奏速度与画面节奏的速度形成对比,也就是一个节奏层次的速度快而另一个节奏层次的速度慢。它们之间会形成节奏动力互相影响的情况。如快节奏的画面节奏与慢节奏的音乐节奏结合时,由于对比节奏的出现,外部画面节奏减弱,内部心理情感节奏感增强。由于视听节奏的不一致而使人们会去主动感受外部画面节奏之外的内部情节节奏。而当画面节奏为慢速节奏而音乐为快速节奏时,由于对比节奏的出现,外部视听节奏感增强。互补性节奏实际上就是画面节奏与音乐节奏两者的节奏点互相补充。如剪辑节奏为慢速时纵向上音乐节奏为快速,横向上当音乐节奏变为快速时此时纵向上剪辑节奏则变为慢速。互补节奏只是节奏的要素发生变化而节奏的特征保持不变。互补节奏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如由于要素的增加,它的声画节奏动力被加强;还有就是在情节中声音和画面互相加强而互不干扰。如在音乐与人声的互补节奏中,音乐与人声的相继出现可以使人声表达的信息内容不受到其他声音要素的干扰。

三、影视音乐与其他声音和画面形成的复合节奏

㈣ 主旋律是什么意思

主旋律指一部音乐作品或乐章的旋律主题,或者在一部音乐作品或一个乐章行进过程中再现或变奏的主要乐句或音型。引申为一般文艺作品的主要精神或基调。

旋律是音乐的首要要素。通常指若干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节奏的序列。按一定的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的、具有逻辑因素的单声部进行的。旋律是由许多音乐基本要素,如调式、节奏、节拍、力度、音色表演方法方式等,有机地结合而成。

(4)如何描述电影旋律扩展阅读

主旋律的社会含义:

主旋律电影:

是指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影片。

1987年,时任广电部电影局局长的腾进贤正式对全国电影创作团队 提出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方向,1989年出片的《开国大典》成为主旋律电影的标志性作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旋律:

又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旋律”。是1992年10月,江泽民在视察上海时提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应当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

在1993年1月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上又指出:“在我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以后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要弘扬主旋律。

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还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阅读全文

与如何描述电影旋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之泰国尸油 浏览:480
搞笑的俄罗斯特工电影推荐 浏览:924
十大情爱电影 浏览:516
吃鸡手游怎么拍出电影感觉 浏览:485
别人请你吃饭看电影怎么感谢 浏览:1
刘德华杜纶镁电影 浏览:608
一个小男孩变成迪迦叫什么电影 浏览:547
印度电影解说集合 浏览:35
寻宝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971
银河维克利奥特曼大电影中文 浏览:877
情书电影为什么值得看 浏览:358
印度犯罪感人电影 浏览:696
印度老年人怀孕电影 浏览:32
9月电影院线 浏览:145
日本电影男演员名字 浏览:448
no的表情包是哪个电影里面的 浏览:409
韩国男主角外号叫屠夫电影 浏览:132
美国日韩电影 浏览:190
龙咁威1电影插曲百科 浏览:205
鹭岛电影网 浏览: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