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关无限循环莫比乌斯带的电影
无限循环电影,作为独特主题,近年来在影视界引发了广泛关注。从概念出发,这些电影通常围绕三个基本条件构建:时间起点与终点相对固定、主角感知事件重复而非不自知多重选择、主角处于被动循环状态而非主动穿越。本文将通过盘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无限循环电影,以直观的方式解读这一主题的多层次内涵。
首先,无限循环电影的开山之作《土拨鼠之日》(1993年)以轻松的喜剧风格揭示了无限循环的概念。主人公比尔·默瑞在小镇上过着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从疑惑到兴奋,再到最终对生活的反思。影片通过这一过程,巧妙地展现了无限循环给角色带来的影响。
接下来,2011年的《源代码》在无限循环的基础上引入了科幻元素,将概念演变为一种科幻悬疑类型。主人公通过不断在列车上醒来并完成找出恐怖分子与炸弹的任务,同时在循环中寻找自我觉醒与爱情的体验。这一作品在设定上更为复杂,通过“缸中之脑”的科学逻辑,扩展了无限循环的概念,赋予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2014年的《明日边缘》在时间循环主题上有所创新,将无限循环与科幻战争背景相结合。主角汤姆·克鲁斯在与外星人的对抗中,与女搭档携手作战,时间起点不变,但终点改为每次战斗失败导致的死亡。这一作品在视觉效果与动作场面上有显著亮点,但在内涵上并未有太大突破,依然处于无限循环电影的初级阶段。
2016年的《超时空传输》则提供了更为低配版的视角,背景设定为末世地球,但受限于预算,影片更多地呈现了室内情景剧的风格。主角在循环中不断醒来,完成保命与阻止敌人任务的同时,逐渐发现了真相。这一作品在剧情上的多元性和反转方面有所尝试,但整体仍处于商业片的定位,强调悬疑元素而思想性不足。
2017年的《一天》中,循环的概念被进一步拓展,主角在不断循环的生活中试图拯救女儿,过程中加入了新角色,形成更多的反转。虽然在循环中加入了新元素,但整体仍倾向于悬疑类型,商业定位明显,思想深度有限。
2018年的《领袖水准》则展示了一种更为深入的叙事手法,主角在经历无数次死亡后,对生活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影片试图探讨爱与家庭的重要性,但在深度和思考性上并未有显著突破。
综上所述,无限循环电影在概念、叙事和类型上展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从轻松喜剧到复杂科幻,再到紧张悬疑,这些作品在完成任务为主线的基础上,试图为观众带来新鲜感、悬疑感和思考空间。尽管在思想性上有所欠缺,但在视觉效果、剧情反转和商业定位上展现出了各自的特色和亮点。
『贰』 《信条》观后感 你看明白了么详细解析
虽然之前做好了准备,但很多人看了《信条》还是被震的一脸懵逼的走出影院。信息量太大!
在详细解析前,需要大家了解一个概念:莫比乌斯环
拿一张白的长纸条,把一面涂成黑色,把其中一端360度翻一个身,粘成一个双侧曲面。用剪刀沿纸带的中央把它剪开。纸带不仅没有一分为二,反而剪出两个环套环的双侧曲面,你会发现只有一个面,并且前进和后退都可以在一个平行点上,即影片所表达的正反时空, 即时间不是我所了解的平行线。
《信条》从故事上可以简单总结为特工男主为了摧毁反派毁灭世界的计划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最终达成拯救世界的目的。但如果仅仅从这个故事的维度去看影片,那真的只能说是太简单。
电影仅仅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来输出诺兰导演最新的各种理念,并极尽所能的用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达到向观众输出自己对时空观念的新的认知。
所以这部电影并不仅仅是一个特工题材的电影,相反,它承载了更多的前卫的理念。
前所未有的视效体验 :一反常态,正逆时空同框!
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所有的视觉体验都可以算是“正向”,但如果有一个逆向的时空,和我们所处的“正向”时空同时存在,并且相互交织,那么会呈现出怎样的碰撞呢?
在《信条》的世界中,正向时间线与逆向时间线首度银幕合体同框,超级震撼令人惊叹!比如在正向世界中人是向前移动的,但如果这个人体经过了逆向传输,他和正向的人同时处在一个时空之中,只不过他需要反向移动,即倒着走。
这种情况最突出体现在追车戏和战斗戏中。
追车戏,一队正向开车,正追的你死我活之时,另一队有几辆车是倒着开的也是追得难舍难分,而后两队产生各种碰撞,可以说是非常刺激的速度与激情。
如果说追车戏是小试牛刀,让你大概体会到什么是正向逆向共处一个时空产生了极具震撼力的效果,那么战争场面将这种感觉放大为更宏大更激烈的体现。
红蓝两组小队成员,一组正向进入,一组反向作战。一组子弹从枪膛射出,一组子弹从废墟中回到枪膛;一组遇到爆炸是泥土飞溅然后上升为蘑菇云,一组是蘑菇云从最大迅速收紧泥土从散落到回到土地之中,两种爆炸效果的展示,两条时间线的战士汇合在一起产生的顺和逆同时存在的视觉刺激让人大开眼界。不只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思维的应接不暇的体验!
看到这样的视觉冲击,当时脑子基本是不需要转动的,只剩下单纯的欣赏,我感觉自己的两只眼睛都不够用,内心os: 太牛了!
“时空大师“诺兰再次突破 时间成为未来最大武器
诺兰导演对时空的把控是在是由来已久。从《盗梦空间》现实与梦境交织的 多重时间维度 ,到《星际穿越》五维空间颠覆认知的 时间流逝方式 ,再到《敦刻尔克》非同一般的 时间刻度 ,时间始终是诺兰电影的经典元素, 只是在《信条》里,时间变成了最关键的武器, 用来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
在《信条》中,诺兰导演又将自己的时空观开辟了一个新的角度。这不是你以为的时空穿越,而是“时空逆转”。
电影中可能存在现在和未来两个独立的世界,时间是逆反的,但却互为镜像,两个世界都是合理的。
导演在采访中谈到自己曾经对“逆时空”观的理念,以及到作品的成型,追溯逆时空的源头。“子弹从墙壁里被吸出来弹回到一把枪里,这个念头至少存在我脑海里超过20年了。”诺兰导演的这个想法,是影片创作的原动力。
所以在整个行动之中队员们从正时空变换为逆时空,又从逆时空再次逆转为正时空,以及他们可以回到不同的时间点去进行行动,从而达成自己的目的,这点非常精彩,而这也是诸多影迷一直在探讨的“捋清时间线”的问题。
当从正向时空逆转到逆向时空后,氧气变为逆熵物质,需要戴氧气面罩维持呼吸;而再从逆向时空回转到正向时空,则不需要再戴面罩。诸如此类,需要去分辨这个人到底是从哪个时间点逆转而来,他的作用是什么等等。
正时空和逆时空的相互交错无论怎样作用,最终的结果都不会被改变,这也是影片一直强调的观念: 事实就是事实,不能改变 。
这与之前很多科幻电影回到过去改变未来的观念是相反的。
相互交错的时空线索 每一条信息都是未来的伏笔
我们会随着主人公一直在按照正序的时间线进行 探索 ,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时空的维度拓展开来,我们会发现,单一呈直线的时间观念在影片中是被排斥的。
诚如主人公被队长告知“如果你的时间观念是一条直线,我不建议你上飞机(继续战斗)”。
因为在钳形时空之中,每一个信息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非常明确的指向。而所有人也都可以借助自己在今天留下的信息等待未来的自己或他人给自己一个反馈。
所以,按照这样的时间观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出的每一段文字,打的每一个电话,都可以看作是某种意义上与未来的自己的对话,这都是我们留给未来的“面包屑”,他们一点一滴的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而这种时空线索一旦深入到生活之中,就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或许你平时不注意留下的一个小小的笔记,一个随手写下的只言片语,到了未来的某一时刻就会成为启迪他人或者自己的契机。
这对我们自身而言是如此,对整个世界和人类传承也是如此。
我们人类在不断的留下属于自己的这个时代的痕迹,我们在当下留下的会为今后的未来的人类作为一个储备,反观我们的 历史 ,那些曾经存在的悠久的文明的点点滴滴,不也是穿越了千年的 历史 一直在为现在的我们提供信息吗?
诺兰导演用这样的以小博大的表现方式,让观众意识到万物皆可联系,从微小到宏观的升华,最后乃至全世界和全人类的命运都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由让我热泪盈眶。
《信条》是诺兰写给影迷的一封情书
真正考验观众的是,反常的经验和复杂的逻辑交织在一起时,人脑常常来不及处理当下涌入的全部信息。
再加上诺兰快节奏的剪辑,能否“追赶”上情节,成为了《信条》对观众最大的考验。不太夸张地说,大部分普通观众很难一遍就抓住影片全部值得回味的细节。
作为一个影迷,在观看了《信条》之后,深深感觉到有一种骄傲和自豪感。这种感觉的来源不是说我一遍就看懂了这部电影。
相反,是我没有完全看懂这部电影,但依然会沉浸在对电影的解读之中不可自拔的感觉。
我和身边的朋友们因为这样一部更挑战自我观影体验的作品而兴奋!
我们会为时间线争吵不停,不断的讨论、二刷三刷的极致体验,成为了头脑风暴最强有力的承载品!而这,或许就是最让影迷兴奋的事吧!
不得不说,诺兰导演借由这部电影提升了更多人的观影层次。
看过这部电影之后,将有更多影迷进入到深层次的交流之中,会投入的讨论交叉剪辑、非线性的时间、结构巧妙的剧本,并且延伸到时间存在方面的现在与未来的矛盾,以及时间是否可以独立,是否可以分割等等问题,这是一次影迷的狂欢契机!
所以对影迷来说,这就是诺兰导演给我们出的一道谜题,也是给我们的一封情书!
所以,大家明白了 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