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欧洲、北美电影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相互间的差别是什么,共同点又是什么
欧洲电影的诞生地地位无可撼动,它最为重视艺术探索与创新,这一特点体现在三次电影运动中:新现实主义、新浪潮以及新德国电影运动。相比之下,北美电影工业则以其独特的流水线式制作模式引领潮流,尤其是在商业电影和类型片领域,好莱坞电影更是达到了顶峰。
在电影发展的路径上,欧洲电影被视作一门艺术,而美国电影则被视作一个利润丰厚的工业。欧洲电影倾向于多作者电影或作家电影,展现强烈的个人色彩与理念,适合小众群体的品味。而北美电影则强调制片人的作用,更注重电影的商业价值,更适合大众口味。
尽管在艺术层面和工业层面有着显著的区别,但欧洲与北美电影之间也存在着共通之处。他们都拍电影,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美国电影同样追求艺术,在好莱坞的大工业之外,也有独立电影的存在,展现出极强的艺术活力与探索精神。为了与好莱坞抗衡,欧洲电影也在类型片上不断探索新的出路。
总的来说,欧洲与北美电影在艺术与工业的不同侧重点上各有千秋,但在追求艺术表达与商业价值的道路上,它们又都努力探索,力求创新。这种差异与共通性共同构成了世界电影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2. 电影是怎么赚钱的啊,利润是怎么分配的啊
电影是通过购买电影版权来盈利的,具体就是通过购买一部电影的版权,成为这部电影的投资人,等后期电影上映了再根据票房来计算收益,收益是完全透明化的,然后再加上其它网络版权收益如(爱奇艺、腾讯等)电视版权收益和海外版权收益,版权收益是按照你所持股的份额给你进行分红。
以下就是国内电影版权投资的票房分红细则:
3. 战争之王的真实背景是什么
电影《战争之王》真实故事原型是Victor Bout。影片中的尤里奥涅夫的原型就是臭名昭著的军火贩子维克多鲍特,原KGB成员。
Victor Bout曾被称为“死亡批发商”,他的公司职员超过300人,拥有约40架货机,他所拥有的“安”式运输机的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
1992年,25岁的布托得到了第一桶金子。他借了12万美元买了三架“安”运输机,开始在莫斯科四处飞行。
1993年,他将业务迁往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那里,他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一个机场租用运输机,建立了一家进出口公司。
在短期内,布托的公司赢得了一份“正式合同”,为比利时驻索马里维和部队提供武器。为了进一步扩大在非洲的存在,布托在利比里亚成立了阿尔萨斯航运公司。
按照“卖钱”的原则,向非洲国家出售自动步枪、步枪手榴弹、机关枪、火箭发射器和其他武器。布托的“触角”几乎遍及非洲的每一个角落。
安哥拉、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卢旺达、肯尼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南非、斯威士兰、苏丹和乌干达等,只要有战争,布托夫人就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
布托因违反联合国武器禁运而成为国际刑警组织的目标。与此同时,联合国观察员已经将布托作为目标,指责他向安哥拉、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走私大量违禁武器。
联合国安理会的一份报告描述了布托如何使用至少5个别名向非洲走私武器,如“维托·弗拉利维克·布托”、“维托·布托”和“维托b”。
(3)欧洲电影资金怎么来的扩展阅读:
本片拍摄于2004年,在四年后的三月,鲍特在泰国被捕,被关押于曼谷特殊监狱。他精通六国语言,其中包括汉语。
但片中凯奇在中国边境说的那句中文可不怎么流利。电影的开篇,以一枚弹头为视角,讲述这枚弹头从制造到售卖到上膛到发射的过程,实在震撼。
不过是一些金属,一点儿粉末,放一块儿就成了不长眼的杀人凶器,一个生命转瞬凋零,一个家庭霎时瓦解。
电影拍摄背景:
在20世纪末,当美苏冷战结束时,另一场噩梦出现了。仅在乌克兰,从1982年到1992年,就有价值3200亿美元的武器流入黑市,由中间商和军火商卖给饱受战争蹂躏的第三世界国家。
军阀、商人、国际犯罪集团,甚至美国政府本身都卷入了涉及巨额股份的军火交易,形成了复杂而令人兴奋的利益网络。
但在此之前,从未有一部电影像《战争之王》那样如此接近并揭示了武器交易的真相和内幕,也从未像《战争之王》这样毫不掩饰地扮演了美国人的角色。
结果,由于敏感的题材,这部电影很难找到美国投资者,而且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拿到钱。最终,在这部4200万美元的独立电影中,几乎没有投资者在美国,所有的资金都来自海外。
4. 从经济效益方面分析一下欧洲三大电影节(戛纳、威尼斯、柏林)
有需要就要市场,有市场就有经济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而三大电影节正好给这一群体创造了一个社交的机会。
也给得奖和入围的电影很好的分了等级和镀了一层金。
而得奖人也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得到了自我的实现,广告商也找到了他们喜欢的金子。
而有广告商的宣传,自然有也想找金子的赞助商,....................之后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