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求一篇电影的观后感、
这是一篇对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评论
下午看完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几个人都围过来,不好意思不继续看下去。说实话,我不喜欢和别人挤着看这样的电影,它不像《小鬼当家》一样,要得是热闹和哄笑。耳边总是没完没了地好奇:他是不是喜欢她啊?这女的是谁,她不会和XX有关吧?这人真是有病啊,怎么做这么搞笑的事情......真不知道如何回应身后这么多乱七八糟的问题。就不可以安安静静地看完吗?或者说就不能少一些可笑的疑问吗?郁闷!不能随叫随停;不能在迷惑的时候让画面定格,让出空间给思考;不能反复纠缠着一个细节,回放,定格,沉思;不能放肆地沉浸在影片中,不去计较影片外的声音......真是难过。
那样一个扭曲的时代,被压抑的人性发出的哀号,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宽容地用理解的眼光去审视呢?复杂的背景下人们的举动,难免冲撞现代人对正常所认可的底线,但是人性的平等,无论哪一个时代都是如出一辙的。故事中常常出现的意识上的某种恍惚,分明可以看清主人公心底拼命在抑制的欲望,强烈到甚至想要穿越记忆与现实的禁锢,让臆想跳到人们面前。越是匪夷所思的行为,越是暴露人心的缺口。只是那个环境下,年少的他仍无从说起他的缺口,所以现在只能带着年轻记忆的余烬,缓慢而略有混乱地道出那个曾经只属于懦弱的秘密。
喧闹热烈的北京城,空荡荡的街巷,深晦的家属大院,古旧的瓦顶楼房, 灿烂得仿佛永远不会褪色的夏季,像猫一样奔跑在屋顶上的男孩,整合成一幅在热闹中被淡漠的怀旧氛围。
少年的日子,比童年多了一些无聊。被空虚追逐的感觉,让人们尝试无数无聊的事情:扔书包,扰乱课堂,逃课,打架,学会吸烟,整日游荡在别家的屋顶,研究锁艺,拿着自己配的钥匙,悄悄潜进别人的房间,满足空虚后的好奇心......似乎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就这样被时间一步步牵着长大起来。只是那个社会实在太忙,忙着上山下乡,忙着批斗,忙着革命,忙着远离城市,走向农场,忙着混乱。他们无暇顾及,顾及在这个背景下已经气喘吁吁的孩子。
然而他们还是在成长着,各自以一种诡异的方式进行着自我的完备,这样的推动力来自生活给的直接领悟和教训。这不同于我们一般情况下接受的言传身教。社会已通过各种渠道向我们指明该走的路,该做的事,以及做错后会带来的种种后果,我们就这样在威吓中渐渐学会谦卑,在经历之前就已经懂得惧怕。然而他们,似乎从来不晓得害怕,大概是没有人告诉他们所做的一切会要带来可怕的后果吧,又或者是,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本来就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呢!没有惧怕,一味蛮干,自然难免在现实面前磕得头破血流,所领受的打击和挫败也非同小可,毕竟一股年少的激情被浇灭,对于狂热的少年,总是一件很绝望的事情的。
然而终于他们也成长起来了,和我们一样。但是不同的是,他们有更坚强敏感的内心,尽管有些缺口还潜伏在记忆深处,可是他们至少还和生活直接较量过,那样的经历将会让他们终身受益。最真切的教训,总是会留下更深远的印记。看着这个少年,苍白的嘴唇,暗黄的脸色,探询而又迷惑的目光,总是给人一种营养不良的感觉,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这大概是那个时代的通病吧。这或许是一种悲哀,但或许也是一种更深意义上的幸运,毕竟是他们让我们有更多机会,推敲人性的深处,生命的意义。
2009年3月10日
蚁牙
Ⅱ 空房间电影影评,空房间电影好看吗
还可以吧,两个孤独的灵魂在一个疯狂而丑陋的世界相爱。如结尾所指,很难讲清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底是真实的还是梦境。金基德很喜欢把自己的电影世界设定在一个奇异而虚幻的环境中,却从中传递出生命中普遍而真实的爱和欲望,细腻又精致。上一次是《春夏秋冬又一春》,这一次是《空房间》,金基德是一个哲人。
Ⅲ 麻烦写一篇专业点的影评,影片名是《空房间》,一千字以内
活在背后的世界里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上,金基德凭借《空房间》拿下最佳导演银狮奖。他领奖时,像电影中的男主角一样,用手心里画了一只眼睛的左手向全世界的记者致意。有人说,金导这个动作的意思是:韩国电影是第三只眼睛看世界。而我猜想,那不是什么第三只眼,只是一只普通的眼睛,或许导演只是在传达电影里的一个意思:看看背后的世界。
人的目光——从左眼的最左边到右眼的最右边——是180度的范围。这似乎注定我们的生活会被一分为二——看得见的被称为“面前的世界”,而看不见的则被称为“背后的世界”。也许是因为对看不见的事物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所以大部分的人选择在面前的世界生活。不管这个世界多么的糟糕,毕竟在可视的范围内,一切都不容易失去控制。不知是否是这个原因,金导让泰石(《空房间》里的男主角)带我们走进了那个总是处于未知状态的背后的世界。
这是一部游走于两个世界之间的电影。而泰石是个活在背后的世界里的人,无法想象他是曾在面前的世界里遭遇了什么,还是与生俱来就活在那里。电影开始,随着泰石第一次打开的空屋,我们也第一次看到了背后的世界——零乱的儿童房间里有弄坏的玩具枪,客厅的电话打录机里是主人出游时留给亲朋好友的祝福。这时才知,原来背后的世界并没有想像中的恐惧感。随后泰石洗澡、洗衣服、吃东西、修理玩具枪、看电视、休息,除了些许的寂寞,觉得他的生活也并没和我们有什么不同。直至主人归来,泰石将一切恢复原状之后离开。电影这是从背后的世界回到了面前的世界:归来的男女主人一脸的不悦,丈夫觉得已经满足了妻子旅行的要求却仍见不到妻子的好脸色,而妻子却不停地抱怨这趟糟糕的旅行……鲜明的对比出现了:同样的房间,与主人回来之后屋子里充斥着的烦躁相比,没有主人的空房间要显得温暖许多,或者说,其实这就是两个世界的不同。原来,背后的世界才是宁静、平和而舒适的。
电影继续,泰石在美丽的庭院深处遇见了被丈夫虐待而伤痕累累的善华,不知是否是因为爱情,他救走了善华,把她从残酷中带离。而善华也跟着他离开了面前的世界,来到背后的世界生活。其实泰石明白:只有在这里,善华的伤痛才能被治愈。
电影依然在两个世界之间游走,但我却不太想面对影片里所描述出来的面前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里只有衣冠禽兽般丈夫的变态行为,看似“甜蜜”的爱人之间的猜忌,遗弃老人的儿子的伪善和利欲熏心的警察的出卖。对比之下,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泰石和善华是幸福的,在这里,他们以爱情相依为伴,善华治好了身体和心灵的伤痛,而泰石也不再被寂寞围绕。但两个世界始终是相联的,再美好温暖,背后的世界也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伪善的儿子把泰石送进了监狱,而善华也被迫回到那个地狱般的房子。电影到了这里,透出了“绝望”的味道。
但影片立刻封住了这令人不快的味道,而让“希望”蔓延。毕竟,如果人的心是温暖的,就不会因残酷的现实而变得冰冷。回到“地狱”的善华相信泰石一定会回来,她不再是开始时那个任人蹂躏的柔弱女人。她坚强地在那所房子里生活,并开始独自勇敢的面对魔鬼般的丈夫,然后默默等待。而监狱里的泰石也终于找到了和爱人生活下去的方法,既然面前的世界中没有他们能够生活的地方,那就彻底的离开,活在背后的世界里。随后,电影里出现了那只被画在手心里的眼睛。那并不是“第三只眼”,而只是一只普通的眼睛——一只看不到背后世界的眼睛。
泰石回来了,但却只有曾在背后世界里生活过的善华能与之相对。当愚蠢的丈夫将善华的“我爱你”信以为真,而善华却在他背后的世界里和泰石相吻时,我们看到了他们爱情的彻底胜利。结尾处,丈夫出门了,房间里又响起了泰石第一次为善华播放的音乐。善华知道,此时此刻,泰石正在自己背后的世界里。她张开双臂,将爱人推到墙边,然后转过身。这是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也是唯一一个让面前的世界和背后的世界完整结合的时刻。在这个完整的世界里,只有一对相爱的爱人——画面如此美丽。
这是一部美好而理想的电影。美好是因为影片能带给人们温暖的感觉。而理想是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像泰石那样彻底地活在背后的世界里。但我想,至少在我们锁上房门离开,只留下空荡荡的房间在背后的时候,我们可以经常回头——看看那个背后的世界。因为在那里,会有曾被我们丢弃的温暖在默默等待。
Ⅳ 求一篇1500字的电影观后感
起初以为也就是表现农村教师的电影,或者说也就是赞扬那种蜡烛精神的电影而已,可当我和我的女友在电影院里与几乎满座的人们共同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觉得我实在是小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以后许多的话拥挤在胸,只感觉不写点东西为这部电影心中就不会畅通的。
先从罗老师不让这两个支教的老师上课说起。
从这开头一看,我觉得这就是个引线,是个导演安排的一个让人带着猜想一路看下去的悬念,当看到罗老师与村长一起参与这事时我就更加确定这个想法。也正是有这么一个悬念,使得人们从开头的一点笑声慢慢的被带入一个疑问中:什么那个罗老师不让她们俩个上课呢?难道真如电影后面所说的只是罗老师的一点“私心”吗?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才觉得这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悬念存在的,这是推动电影剧情发展的主要矛盾,而电影所要表现的一切都从这个矛盾演发出来,而这个矛盾就是:当下农村的教育实际情况与“我们”的主观思想的矛盾!
为什么我要在“我们”上上个引号呢,因为我觉得这个“我们”包含的群体太多了,不仅仅是支教的我们,还有教育界的我们,还有象身在事外的类似于看电影的我们。其实,电影的矛盾是借罗老师那一点“私心”从他口中表述出来的,当下的我们真的对农村的教育实际不了解,或是说不太了解。农村的学校与我们城市里学校的情况实有大相径庭之感,这里有人知道农村学校的上课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吗?农村学校除了寒暑假还有别的一个假期吗?
罗老师的死,也许是要用罗老师的死来表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种奉献的精神,也许这是为许晓萌后来进村做的一个必要的铺垫与设置,我觉得导演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明一个看法,那就是希望旧体制解散(罗老师的死亡)新体制的建立(许晓萌进村),也想为农村教育指出一个出路,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处理的不太好,结局如果改成许晓萌站在城市遥望农村而满腹踌躇的样子为更好,因为这样才把这个问题放大了活生生的放在了我们的面前,让所有的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怎样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我们不要谈论那些支教大学生的问题,这不是我们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是怎样来做才对农村教育的最有好处?怎样做才是解决农村教育落后的最终之根本?
正如电影开头里那遒劲震撼的火车鸣笛与那狭长而交错的铁轨道路足以表明这个问题是怎样的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
Ⅳ 求《费马的房间》影评200字就好
恐怕无论谁看这个电影的第一感觉都会是:那些问题也恁简单了,我们小学的时候就解过,还拿来难为数学家?!
费马,法国数学家,有著名的费马定理。费马的房间-数学家的房间,本身就是一个谜的房间。
所谓“费马的谜”有两部分。一个是显的潜的小儿科的无趣的,另一个隐的深的吊胃口的悬念的。我题目说的正好是这两种谜。
第一部分是“伪费马”手机问“伪数学家”们的数学问题,即我们看来的小儿科问题。为什么问这么小儿科的问题?原因1:因为估计真要问难了,观众就迷惑了,就偏离了电影的主题了;原因2:如果你是被“费马”提出的小儿科问题吸引了,说明……也不是谁都觉得那些问题是小儿科的吧哈~它能起到吸引观众的目的,而且还要制造紧张感。
第二部分就是影片介绍里和片子开头吊“伪数学家”们胃口的“为解决一道最了不起的谜题”。这个最了不起的谜题是什么?就是为什么出了这么个鸟事儿,为什么这几个人被骗到这鸟地方被惊吓找娘中还要答小儿科鸟数学题。再说一遍,问题是不仅要解那些小儿科鸟数学题,还要解出为什么自己被设了这个鸟局(我可真无聊)。
第一部分谜也就骗骗傻子,第二部分谜让这个片得了奖(貌似)。但是第一部分谜在那傻乎乎滴戳着,看着真跌份。
像这种逻辑缜密、密室之中、人物相关联、复仇杀人的故事……可谓多……平时常读阿加莎、古龙与柯南的我,没有猜中主谋……说明构思真是不错。外加各种细节,海报、片尾、连墙纸的图案都想到了要切题……
PS.每次看西班牙电影的时候,我都能想到“曼妙”一词。可能是因为西班牙女子……
知识就是力量,书架VS液压机
Ⅵ 观 “英文电影 房间后感”
电影房间的英文观后感见附件。
如果看不到附件,请用电脑访问。
Ⅶ 空房间观后感。
在熙完美演绎了《空房间》,虽然本片没有在熙和李成延丝毫的言语,但是完美的眼神,演技早已经超过了我们所需要的感觉。 男主角没有台词,女主角一句台词。有时候,两个人之间保持沉默反而能让彼此领悟得更多,同样,演员无言的表演方式也能让观众领悟到更多。空房间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表现了人性化的一面视觉化的一部电影!而且把人们内心,不为人知的一面.表述出来.其实也是讲述爱!
有点悬疑,有点迷惑,有点稀奇,但是完美之处,吸引之处不正是在于这些吊人胃口的地方吗!
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演绎的电影,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呵呵,真的是精彩啊。
本片剧情清晰,但又不失迷茫之处。真的是很有深度啊。
在熙,总是创造精彩。 http://video.qq.com/v1/videopl?v=2cfFFXU4kMA
空房间剧情介绍:
泰石是个骑摩托四处流浪,居无定所、我行我素的男孩,白天他在住家门口张贴广告宣传单,确认房里是否有人,晚上便利用小手段打开房门进去。他在陌生人的房间里居住,和主人家的照片和纪念物合影,但从不拿走任何东西,他甚至主动修理出故障的电器,洗衣打扫卫生,然后在主人回家前悄无声息地消失。一天,他走进一个富有家庭,当他象往常一样把这里当成家,自如的吃喝洗漱时,却没有察觉屋里还有一个人正在悄无声息地用一双幽怨的眼睛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那是这家的女主人善花,一个受尽丈夫虐待的美丽少妇。泰石终于发现了善花,在她无言的目光下,他默默走出房间,骑上自己的摩托车离开了。然而,远离城市的泰石又莫名地调转车头,重新回到了这个有着美丽而忧伤女主人的房间。善花看着他,两人仿佛被无言的默契牵引……
第二天清晨,泰石早早起床,给善花做好早餐,然后自顾浇花。沉默中两人象是早已有约的旧友。
然而,和谐的气氛很快就被善花的丈夫打破,他气急败坏地从外地赶回,怒斥妻子,并试图强迫妻子与自己亲热。隐藏起来的泰石终于忍无可忍,在房外的小花园里,他用高尔夫球射向善花的丈夫。善花平静地和泰石走出房间,骑上摩托远去。从此两人在一起,从一个陌生人家走到另一个陌生人家,一起分享快乐和孤单,同时坠入了爱河。
两人最后一次进入陌生人的房间时,居然发现一具老人的尸体。他们把这个死去多时却被遗忘的老人精心穿戴起来,并举行了一个认真的葬礼,然后开始在这个房间里住下。但是短暂的幸福又在老人的儿子到来时彻底打破。警察把两人以杀人嫌疑犯身份带走,善花最终被丈夫领回家,泰石则进了监狱。
回到以前日子的善花常会到以前和泰石去过的陌生人家里,找寻平衡和快乐。而泰石在一次次演练后,终于成功逃狱。他找到善花家,以一种隐身的神奇方式,躲过善花丈夫的注意,和自己爱的女人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Ⅷ 空房间的影评
《空房间》:于残酷中获得轻盈
来源:网易娱乐 作者:王梆 2005-01-25 15:45:39
在奇斯洛夫斯基的《爱情短片》中,那位对人类充满悲悯的、常常无辜负疚的波兰电影大师,总是试图通过爱别人的人(而非被爱的人)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所以这份爱也一直与磨难、不可企及的沉重紧紧相连。金基德的《空房间》却多了一个视角,一个在树叶上漫步和散发小行星的天使——它使那些沉滞于爱情瘀伤的人们,在仰望天籁的时候,获得心灵的轻盈和解救力。
如果说《爱情短片》是一把永恒的将自己关在公寓里的锁,那么《空房间》则是一把钥匙。一个孤独的男孩,除了他自己和一只开锁的工具箱之外,一无所有。白天,他骑着摩托车,穿梭于小巷和院落,在每家每户的信箱里塞入一张销售传单。深夜,在尚未被撕毁的传单底下,他熟练地撬门而入,像这个家中的一员一般,煮饭、洗澡,睡觉。在还没有撬开那扇有小花园和高尔夫球洞的房门之前,男孩并不知道那貌似沉寂的空间里面,住着一个脸上满是瘀伤的幽灵般的女人。此刻,她正躲在阴影里面看着这个男孩旁若无人地翻看她的相册,用数码相机与她的裸照合影,用洗衣板洗净她的裙子和球鞋,为她修理好体重秤……与这个温和而神秘的闯入者相比,她的丈夫,这栋房子的主人,简直是一只粗鲁暴戾的猪。男孩不忍目睹柔弱而美丽的她,被她那自私而神经质的丈夫殴打,用棒球棍击将这头猪击倒,并带走了这个女人。他载着她,过起了他平日的生活。在各式各样的空房间里,他们是被天使呵护的夜间植物的露水,是栖息在彼此羽毛里的严冬的鸳鸯。对于行将不能的外界,他们天真、纯粹、无所畏惧。直到有一天,他们在一间空房间里发现了一具老人的尸体,他们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为这位老人洗去污垢,并给他隆重地套上丧服,埋在附近的一棵树底下……很快,男孩被送进了监狱,以拐带他人之妻,登入他人之室,和故意谋杀之名。
这个足够残酷的结尾里面隐含了多种可能性。绝望的人会让他死于一场酷刑,以彻底断绝自己被搭救出去的念头;乐观的人则会让他破狱而出,再携情人,远走高飞……然而世事从未处于两极之中,而总是处在一大片漫无边际的中间地带。所以如何让这个故事走到悬崖上,又飘起来——是门抠心抠肺的艺术。
男孩在监狱里面望着自己的影子,突然冒出一个古怪的想法。
日子一天天过去,想起罗兰·巴特在《明室》中说:“一个细节的存在便足以让我的整个阅读出神入化。"对爱着的人来说:“一个细节的存在便足以让我的整个人生出神入化。"
男孩苦苦练习一个细节:使自己的脚步变得轻盈,即使降落在偌大、空旷和危险的房间里,也要像天使的羽毛那样。
这一点,金基德和男孩同时做到了。此外,在长达90分钟的影片中,男孩没有说一句对白,而女人只说了一句:“爱你。"他们所有的爱意全部用肢体语言来传达,像二十只手指如此小心翼翼地珍惜一件心爱的乐器。
Ⅸ 求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观后感 2500字左右
这是一部多年前在电视上看到的电影,其制作之精美令人赞叹,其中最出色的演员我以为是玛吉史密斯,把一个典型的英国老姑娘演得极其到位,那个扮演乔治的父亲的老演员也很好。至于漂亮的男女主角,倒是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当然还是记住了海仑那美丽而忧伤的大眼睛,整个人象只小鸟。
对大多数人最为赞叹的意大利的风景,甚至片子里大部分的场景都忘记的差不多了,对接吻的场景倒是记得蛮清的,因为那时自己还是个没有接吻经历的女孩子,所以看到那样的镜头就特别脸热心跳。
最为清晰的记忆是那场露西独自去街上,看到了那雄健的男人的裸体雕塑,目睹了一幕街头斗殴,便昏了过去。
其实很有意思,似乎世界上有几个地方是特别容易产生浪漫爱情的地方,对于传统的北欧新教徒来说,热情的天主教南欧才是产生艺术和爱情的的地方,那里温暖的气候,热烈的感情,那些充满了生命力的雕塑,对于冷静刻板的维多利亚式的教条是一种摧毁。当露西看到那些刚健的男性裸体时,镜头就突出了这种冲击力。那是对一个深受礼教束缚,内心却渴望情欲的,一种少女矛盾心理的刻画。在这儿,情欲第一次觉醒了。
一个看似文静一本正经的少女,居然喜欢弹奏贝多芬,这是一个征兆。因为贝多芬绝对是最男性化的音乐家,他的力量,粗旷,几乎要挣脱古典主义束缚的,浪漫主义几乎要释放的激情,是一个充满热烈情感的灵魂最坦率的表露。音乐是最能立刻发现心灵秘密的艺术手段。
整个的故事,就是心灵的觉醒,情欲的释放,清教徒的理性对于传统希腊人性美--罗马是继承了西方文明这一传统的的臣服。心对于脑的胜利。在众多的西方文学作品中,这种宗教与人性的挣扎是永远的主题。就欧罗巴人自由与追求美和极致的天性来说,基督教是一种束缚这种天性唯一的绳索,鞭打这过于精力充沛和狂放的肉体是这宗教征服罗马和欧洲的法宝。
但是,人性总要萌芽,也要有所束缚。
这是一部女性电影,因为它对女性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无论是对少女还是老姑娘,女人的心灵在一坐充满男性魅力和爱情的城市打开了,即便在回到理性与幽雅的不列颠,那心是再也关不住了。 打开心灵的窗子,就看到了爱情。
女人总是喜欢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而对于男人来说,风景是在心里的。蓝蓝的天,小鸟的歌唱,这一切都在心里。爱默森先生用叉指着自己的胸口,虔诚地说道。
这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那对奇怪的爱默森父子刚出场时的一句台词。于是来自英国的美丽的露西小姐在牧师的说服下接受了他们的好意,和表姐——所有欧洲古典文学里最常见的陪衬角色——一个老处女搬进了能够看见佛罗伦萨美丽风景的房间。镜头拉伸,从露西小姐的视野看出去,窗外是Arno河,意大利的美丽风光安静地铺陈在整个画面里。故事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舒缓而宁静,带着欧洲古朴的生活气息。
福斯特的原著我觉得甚至不如电影拍的好,有些章节太拖沓,不如电影脉络清晰。整部影片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它被分成了十几个小节,每一个小节开始之前会出现一个用繁复的花纹做外框的标题,有一种英国特有的严肃刻板的幽默成分,并且带着十足的欧洲文艺腔。影片里的台词大部分还是忠于原著,花哨而正式的句式,从直着脖子持一口英国英语的演员嘴里说出来,显得格外的动人。
第一次看这个片子看的是中文配音版。我认为西片如果是配音的,一般来说,好看程度就要打很大一个折扣。因为老的配音演员总喜欢过于夸张地表现外国电影中的人物情绪。这一次再看,不但让我感受到演员们平缓而得体地表现福斯特笔下优美的语句,而且还看到中文版中已经被剪切掉的,英国古典电影中不多见的一场裸戏。那是露西和她的未婚夫还有妈妈一起散步时,遇见自己的弟弟、乔治还有镇上的牧师在池塘里洗澡的情境。从露西的眼神以及偷笑的表情就可以看出,她不是那种被繁文缛节束缚着的英国上流社会人家的小姐,她必不甘于作为自己未婚夫的摆设,她的心里太多激情。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佛罗伦萨开满罂粟花的乡间,露西被乔治强吻之后,表面上如同一个大家闺秀应该做的那样愤怒地离开了他,其实心里却偷偷地萌发了爱的念头。
说起那个不由分说的吻,再和露西与那个假模假式未婚夫订婚后的那个吻一比较,后者便让人忍俊不禁了。我们这位戴着金边夹鼻眼镜的未婚夫对露西说,露西,好像我们订婚之后我还没有吻过你。露西说,是的。未婚夫说,那我可以吻你么。露西说,当然可以。于是未婚夫紧紧地抿着双唇像品尝中药那样蹙着眉接近了露西,在十分勉强的接触中,这位先生的夹鼻眼镜险些掉了下来,慌忙地用手去扶。露西说对不起。未婚夫说没关系。然后他又扶了扶眼镜,捋了捋头发,像一个绅士一样拿着文明棍走在前面。
影片的音乐是另一个动人的部分。里面多次选取了贝多芬、莫扎特和舒伯特的曲子,在乔治第一次吻露西的时候,还引用了普契尼的歌剧燕子中的咏叹调朵瑞塔的梦想。那也是一个和爱情有关的故事,故事的女主角朵瑞塔也和男主角有着让人荡气回肠的一吻。而片头普契尼脍炙人口的唱段我亲爱的父亲与影片主题也有着某种意义上的吻合,描述的都是女主角爱上了不该爱的人。这个曲子在鉴赏课的时候老师曾经提醒我们注意其中凄婉的意味。老师是个意大利中年女子,她说英语的时候,某些音节仍让我联想起那些优美的咏叹调,难怪人有曾经告诉我意大利语是音乐的语言。
我想用乔治在说服露西离开她未婚夫时的话语来结束这篇文章,他说:他只是想占有你,然后像欣赏一副油画或者一个象牙盒子一样看着你。你只是他可以占有并展示的一件东西。他不希望你思考,不需要你真实地存在。他不爱你,可是我爱。即使当我紧紧拥抱你的时候,我仍然希望你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了…
看完这样的电影,我去欧洲的念头又更强烈了一些。
Ⅹ 费马的房间观后感200字
《费马的房间》又名《数学谋杀案》,顾名思义,是围绕数学题目展开的一场智力问答的死亡游戏。四个数学家相继被邀约到一个空房间,解决一道了不起的数学题目。但是谁也没想到,幕后主使提前在房间里面做了手脚,房间的四堵墙被压力阀推进,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回答出问题,那么大家都会被房间摧毁。这是一场和死神争分夺秒的智力问答赛,且没有退出的权利。
人的天性就是极力想到得到某些东西。人、财富、地位或者是名誉。电影中最可怜的就是那个老教授,一个万念俱灰的数学家,用了35年的精力去解开“哥德巴赫猜想”,穷尽一生换来了回报,却因为嫉妒心的干扰,彻底败给了一个少年的谎言。那少年的谎言除了换来了一则新闻,其实一文不值。
我想,这就是那个数学老教授最软弱的地方吧。在成功面前,在成就面前,因为付出的太多,所以需要得到相应的回报。如果没有,心理就无法平衡。人人都是贪心鬼,我们都贪恋那些本该属于我们的东西,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