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豆瓣电影评分模式是什么可信么
豆瓣评分
简单地说,没有关系,我们也不想有关系。具体可以分现在的商务和将来的商务看。
豆瓣目前来源于电影行业的主要营收渠道是电影的宣传广告。形式是广告banner,卖点是“让更多人知道你的电影/电视剧”。经常需要电话里澄清“但是卖点不包括更高评分“,我觉得我的同事挺累的。这件事的收入也只是豆瓣整体收入的零头,如果容易起误会我们可以另作打算。
电影行业里更大的商业机会豆瓣会当仁不让地去争取,只要不会影响到公众对豆瓣评分的信任。内部做到真正的独立比较容易,可以用结构、制度和防火墙做到。稍难的是避免市场和公众的认知被轻易误导,或者说避嫌。只要新的模式依赖于豆瓣整体数据之上的宏观判断,而不是直接依赖评分,我们相信很多事可以做,也想很快开始做。
从管理和团队一致性的角度看,我在公司各种内部场合、在几百人的年会上讲过和这篇问答大同小异的东西(要精简一些,因为得站着讲),所以我的同事大都知道和评分中立原则偏离是极端严重的错误。在和评分有关的事情上,到今天我个人没有发现过一例本质的执行错误。更重要的是如果过去或将来有错误的话,豆瓣作为一个公司有诚意和意志保证发现后能马上得到纠正。
八:你为什么这个时候出来写这个东西?
我们以前认为提供评分服务需要保持中立和独立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什么好公开标榜的。碰到有意无意曲解豆瓣评分原则的,我们也很少出来辩护,我们觉得只要每个月有上亿的人信任豆瓣就够了。但影视行业最近的变化,让我们直接感觉到低调在这个时候可能是不明智的。
但我确实看到行业中具体的个人,曾经都是有理想抱负的年轻人,所以除了沟通走样和误会的原因,我也猜测行业正在催生一些结构的问题。我直觉判断,今天可能是一个岔路口,现在有必要把豆瓣的立场一次表达清楚,以免猜测和误解引发的博弈把行业的一角推向我们最终都不喜欢的方向。
豆瓣一直是用户的朋友,我们希望一直也是影视行业的朋友。我很想看到行业能一直健康地发展下去,相信一个满怀诚意的、中立的评分服务对整个行业在结构上是长期有益的,也相信一个透明地传达观众看法的地方对行业里个人的职业成长也有微薄但是长期的帮助。
『贰』 求一篇励志电影的影评
《弱点》观后感 弱点,对这两个字不
陌生,很久以前室友就强烈推荐去看
这部电影,但是 每次都因为种种原因
没看成,可能是不喜欢这两个字吧。
因为园区电影,我把这 部电影仔仔细
细的看了一遍,也明白了室友强烈推
荐的理由。 一 天 , 一 家 位 于 美
国 田 纳 西 州 曼 菲 斯 市 的 私 立 教
会 中 学 (Briarcrest Christian
School)里来了一位学生家长,他的
儿子在这里上学。他带来一位身 材高
大的 16 岁黑人迈克·尔欧荷
(Michael Oher,由 Quinton
Aaron 扮演) ,希 望学校的(美
式)足球教练收下迈克。 迈克属于私
生子,开始与吸毒的母亲在一起,而
且她还生过一打小孩,连小 孩的父亲
是谁都不一定知道。所以迈克从小就
被政府机构收留,生活在各(暂时
性)收养家庭。在 9 年里他上过 11
个学校,而且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各
留级一 年!他的成绩只有 0.9 分,IQ
只有 80 分,绝对属于低智。但迈克
最终还是被这 个“为神服务“的学校录
取。 之后就是老师们对他个别辅导,
帮他提高成绩(我也怀疑这 IQ 的成
绩是否真 实)。 。。 又一天,迈克
无家可归,被一对好心的、绝对生活
在美国上层的白人夫妇领 进家门,
给他提供暂时的住所、 提供衣、 这
对夫妇女主人叫 Leigh Anne Tuohy
食。 (Sandra Bullock 扮演) ,男
主人叫 Sean Tuohy(由美国著名的
乡村歌手 Tim McGraw 扮演,不少
McGraw 的 Country 歌得过大奖)
。他们有一女儿 Collins(由 著名英
国歌手 Phil Collins 的女儿 Lily
Collins 扮演),和一小儿子 Sean Jr.
(由 Jae Head 扮演。他演出非常出
色,绝对是奥斯卡的料!,都是那个
私立学 ) 校的学生。 对于那场夫妇
把迈克带回家印象深刻,那么冷的
天,下着那么的雨,他只穿 着他的长
短袖,拎着他那个塑料袋,走往体育
馆,就因为那里暖和。还有那位女 主
人看到时的表情和打算带回家时的表
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
Tuohy 夫妇的照料、关怀下,以及老
师们的帮助下,迈克的成绩不断提
高。 当然,他所参加的球赛更是吸引
人,所在的中学也得到了区域冠军。
那场女主人 交迈克打橄榄球场景十分
之搞笑,还有那场比赛也是超级之滑
稽。也因为那场比 赛, 很快, 迈克
引起许多美国大学足球队教练们的注
意, 他们都纷纷 “降低身份” , 前来
求迈克加入他们的球队,并会提供全
额奖学金。。 。 不过,根据美国大
学体育联合会(NCAA)的规定,迈
克的高中毕业成绩必须达 到 2.3 分。
迈克目前还不行。 于是,Tuohy 夫
妇为迈克请了每周 20 小时的私人家
教 Miss Sue(由奥斯卡女 配角得主
凯茜·贝茨 (Kathy Bates)扮演)
。最后,迈克终于以 2.56 的平均分
超过的最低要求。 选择大学球队也是
很滑稽的事。 按理,迈克最应该上的
学校是他的所在州田纳西大学。可
是,Tuohy 夫妇以及 私人家教 Miss
Sue 都毕业于密西西比大学(Ole
Miss) ,他们以及中学教练都在 明
里、暗中说 Ole Miss 的好话,田纳
西的坏话。所以迈克最终选择了密西
西比 大学。这又引发了一场 NCAA
的调查。。 NCAA 怀疑 Tuohy 夫妇
之所以让迈克住 。 进家中,又花大
钱给他衣、食、住、行(送他一辆新
卡车!,就是为了给自己的 ) 母校
Ole Miss 输送球员,最后 NCAA 的
调查没有不利于迈克的结论。 迈克在
Ole Miss 大学当球员自然也是一路风
光,每年都是全美最佳阵容的 球星。
他也顺利毕业于 Ole Miss。
2009 年 4 月,迈克被美国职业足球
队 Baltimore Ravens 在第一轮选秀
赛中选 中,签了 5 年$13.8 million
的合同。他的另一辉煌前程正在等待
他。。 。 这部影片故事非常精彩,
演员表演诙谐有趣。电影中有不少实
际上的名人在 “跑龙套” ,例如:田
纳西大学主教练就是演他本人。 在美
式足球里, (盲线)Blind Side 是跑
锋(Runningback)在进攻时候,在 跑
动中一路遗露出来的空挡, 而本片主
角 Michael 就是负责保护跑锋进攻时
候所 遗漏出来的盲点空挡。 可以说
电影的名字是一个双关语, 另一方面
也表示了本片主演 Michael 从出 生
以来就没有美好的童年,没有好的教
育,朋友,以及一切我们有权利享受
的生 活,他一路跑来没有人去帮他遮
挡住他的 Blind Side.我们天生的
Fullback(挡 锋)其实就是我们自
己的父母。而 Big Mike 在他 16 岁的
时候终于有了自己的 Fullback 就是
女主角 Line 一家。从相识到成为一
家人,在电影里可能就只有 2 个小时
而已。但是到现实生活中那会多么的
难! 我们都有自己的 Fullback,而
我们有一天也会成为别人的
Fullback,一切如 此循环,正如电
影刚开始,旁白里面说了 One
Mississippi Two Mississippi... 然
后电影在结束的时候,又说了一个
One Mississippi,一切又重新开始,
Big Mike 的生活重新开始,在大学
里面。他依旧是为别人当 Fullback,
而且他也有了 自己的 Fullbacks. 导
演在美国科幻片横行的时候推出这一部温馨的家庭励志片可以说是大获成功。首周末 3500 万的票房也证实了这部电影的价值。 这个故事本身的感人之处还是非常多的, 对一个素不相识甚至在别人眼中是 个异类的孩子,她能够倾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这只能说是母爱,在片中母性 光辉展现的淋漓精致,感人至深。这也许是一个女人的本性,在精明的商人也无 法做到。 我们每个人必须都有些缺憾,这也是生活和现实中难以避免的,我们不避为 此惭愧而逃避, 打开自己的心扉, 对自己宽容点, 让自己的心灵找个栖息的地方。 弱点,无需隐藏,或者说它是一个人真实的象征。
与其扭扭捏捏的被别人 嘲笑,不如坦
然的面对,放弃那些不必要的佯装。
同时,也没有必要为了别人的价值观
而活,思考什么样的生活对自己来说
最有意义,然后给自己一个信念,让
意志左右生活,并为此运用自己的优
势。努 力,奋斗,为了你想要的而
活。 生活难以抉择,最好的选择就是
你选择自我,自我实现。 这是我们的
完美宿命。
『叁』 诺兰电影的豆瓣评分为什么都那么高
他用了短短6年时间,就打造出了3部现象级的电影;还没有任何一个个人奥斯卡奖项,但在许多人心目中已经是神一样的存在;
他的名字会盖过任何一位大牌演员的光芒,只要是他导演的电影,都会被预设成“神作”。
克里斯托弗·诺兰,要说这个名字伟大,恐怕还为时尚早,但有如此之多优秀的作品,他诚然已经在伟大的道路之上。
他的电影特点非常鲜明,复杂的叙事结构,深挖引人深思的深层人性,坚持胶片拍摄的写实理念,商业与艺术的两者兼得,打破传统的类型片革新等等,而这些特点,铸就了这个独一无二的克里斯托弗·诺兰。
?
而要改变现实,首先就要接受现实,如果你认为现实是假的,那何必去改变它?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诺兰的电影非常贴近现实,大可强行设定背景的科幻片非要请来科学家做指导,从现实的科学理论出发,然后才在这基础上去建立那些过于幻想的情节,而这些情节,并不是一种妄想,而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好向往。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诺兰电影的结局,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
因为他希望看到改变,希望人类能用爱穿越宇宙而不是接受现实走向灭绝,希望电影能够对观众产生影响,对世界产生影响。
单纯地相信现实,世界并不会因此变得更美好。
也许正因为这样,想要改变世界的诺兰才更偏向于能够具有更多想象空间的科幻题材,因为改变世界的,不是现实世界本身,而是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
『肆』 诺兰的《信条》,为什么在豆瓣评分不足8分
《信条》是一部有着非常创新想法的警匪片,非常值得肯定的是,诺兰的这部《信条》如《盗梦空间》一样有着非常创新的想法、高超的拍摄技术和烧脑的非线性化叙事,打破了当今市场上商业大片的常规,让人耳目一新。
『伍』 你觉得豆瓣电影的评分值得认可吗
下面着重说一下豆瓣电影的评分是否有公信力:
1,豆瓣评分在影视行业中的地位:
关于影视作品的评分平台在国内其实不多,豆瓣、猫眼、淘票票、时光网、微博,大概就这些平台,其中,评分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就只有豆瓣、猫眼和淘票票这三个平台。而这三个平台中最被经常提及的是用户量最少的豆瓣,豆瓣是个比较奇葩的存在,用户量特别少,像《战狼2》豆瓣标注总人数是50万,《我不是药神》八十万,而猫眼和淘票票这种大热的影片标注数都在三四百万级别,比如猫眼,在国庆、过年这种高峰期一天的出票量就可以达到3000万张票,所以豆瓣和猫眼淘票票从用户数量上来说根本没法比。
但是豆瓣评分在影迷群体当中(注意是影迷群体)的地位确实猫眼和淘票票比不了的,豆瓣建立比较早,积累了一大批影迷群体和文艺青年,他们对电影品质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豆瓣评分要比猫眼和淘票票严苛很多,也正是因为这种严苛,使得豆瓣的评分格外受到关注,因为随随便便一个国产电影很容易在猫眼和淘票票上拿到8分以上,而豆瓣的8分就显得格外珍贵了,基本上7分以上的片子就非常不错了,物以稀为贵,所以豆瓣评分在影视行业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尤其对于好电影来说,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拉不开差距,而豆瓣更能把好电影的“好”用具体数字标注出来,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推荐电影和剧集的自媒体文章经常用“豆瓣X分神片...”这样的句式来做文章标题。
2、豆瓣的反作弊机制是否完善:
其实从《豆瓣电影评分八问》一文中也能看出,豆瓣评分很难刷,从水军的市场报价来看,刷豆瓣想看和评分的价格,也都是各个平台当中价格最高的那个,所以也侧面证明了一点,豆瓣反作弊机制是相对可靠的。此处注意一点,对于评分的作弊和反作弊是一场攻坚战,反作弊并不能完全防止作弊,反作弊的作用是使作弊的成本很高,高到作弊者望而却步,就达到目的了。
3、豆瓣电影评分对于国产电影的价值:
上面说了,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绝大多数电影都能轻松过8分,而豆瓣对于国产电影说是过于严厉也不为过,基本上烂片都在2-4分,好片7.5-9分。没有差,就谈不上好,豆瓣这种能够拉开差距的评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电影市场中影片的优胜劣汰有巨大帮助的;
同时又不能过分夸大豆瓣评分的价值,因为在国内电影市场中,豆瓣评分与票房不一定是正相关的,由于豆瓣用户群体的特殊性,文艺片、艺术片等影片在豆瓣上评分会偏高,而这类影片在猫眼和淘票票的用户群(普通观众)中得分是普遍偏低的,此时豆瓣的高评分或许对影片的市场帮助不大,而商业类型片在豆瓣评分当中得分是偏低的,但是这些商业类型片普通观众最爱看,所以在猫眼和淘票票上评分会高一些,票房也就高一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如果单纯从市场和票房角度来说,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对于研究电影市场受众和扩大票房更有帮助。
豆瓣电影的戾气和宽容:
豆瓣电影已经不是我10年前玩豆瓣时候的样子了,网页版面倒没太大的变化,只是用户有进有出,用户结构有了比较大的变化。现在的豆瓣戾气比较重,没上映的影片,冲着导演或演员打一星的人太多太多了。而且豆瓣评分现在呈现出两极分化,简单来说就是对于好电影,豆瓣评分会让你显得更好,而烂电影,豆瓣评分会让你显得更烂,6分左右的电影越来越少,对于好电影的宽容和对于烂电影的不宽容,这种矛盾的状态或许就是豆瓣用户感性的一面。
其实,不论是豆瓣还是猫眼淘票票,他们的评分都只是个参考绝对值,所在平台的评分并不能代表一部影片的品质,看电影毕竟是个相对主观的事,有人觉得好有人觉得不好很正常。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更代表普通观众的感受,对于整体市场和票房来说更具有参考价值,而豆瓣电影的评分更能代表文艺青年和影迷群体的感受,对于电影评论和艺术水平的研究更有参考价值。
『陆』 豆瓣评分有什么用
豆瓣评分可以作为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的标准。一部电影不同的人有不同观影角度以及解读角度,豆瓣官方没有修改评分的权限,豆瓣评分是每一位在豆瓣打分的网友的体现,可以作为选择电影或电视的参考。
豆瓣的用户很多,偏文艺受众,但是整体来说什么人都有。而且短评长评等功能的设置让大家有了一书胸臆的渠道。从中涌现出了许多很能代表广大群众心里所想但碍于文笔有限表达不出的观点。而且能把观点写出来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就证明是有一定水准的。
豆瓣表面上看是一个评论(书评、影评、乐评)网站,但实际上它却提供了书目推荐和以共同兴趣交友等多种服务功能,它更像一个集BLOG、交友、小组、收藏于一体的新型社区网络。
“ 豆邮”是用户的站内联系方式。“豆列”是个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的一系列推荐。这两个是官方性质的独创语言符号。而在官方之外,网站更主动收集推广了用户创意的“豆瓣辞典”,如“豆粉”指豆瓣的粉丝,“豆芽”是新注册用户,“黄豆”是资深用户等,这些亲切又另具新意的词汇,形成了豆瓣独特的语言体系。
关于豆瓣网的评分机制,豆瓣网创始人杨勃曾解释:“比方说一部电影有42万用户打分。我们的程序把这42万个一到五星换算成0到10分,加起来除以42万,就得到了豆瓣评分。这个评分会自动出现在豆瓣各处,中间没有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盯着看。每过若干分钟,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包括进来。
网络--豆瓣网
『柒』 豆瓣评分有多少权威性
你误会豆瓣了
售票软件评分虚高,全部电影不分好坏全都集中在高分区,你看评分都很高,其实有很多并不适合你看
别的评分站太假,才会让你觉得豆瓣偏低
其实豆瓣上,上6分的都是好作品,7分已经是挺高分了,8分佳作,9分上天
柯南剧场离破案推理越来越远,动作越来越科幻,票房越来越高,都说明古早粉丝早就没办法适应了,大部分是把河南剧场版当爽片看的,爽片在豆瓣能有7粉,那是真的爽。
豆瓣评分有一点点问题,就是对动画不太公平,是相较于真人电影,动画评分整体偏低,越是大众动画,评分越低,这意味着,大众对动画有偏见、评分的大多数人对动画是有偏见的,
豆瓣只是一个平台,它体现的是人的意志,
当一个作品只有少数核心粉丝打分,那分数自然高,
一旦受众广泛,路人皆知,那很自然就会降低分数,因为大多数人是局外人,不重视作品
『捌』 求2021年豆瓣年度热门搜索影视资源
觉醒年代
豆瓣评分:9.3
本剧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觉醒年代的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
『玖』 豆瓣9.6,上映26年零差评,《肖申克的救赎》为什么至今无法超越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真的是非常的好看,当年看到它的豆瓣评分9.6,而且无数人推荐,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大家都说这部电影无可超越了,所以为什么这部电影可以得到这么高的好评呢?它凭借什么吸引到了大家呢?
看这部剧的时候真的非常的佩服男主角,他到了监狱之后利用自身的优势,而且在这样一个无底洞的地方,却一直坚守着自己内心的希望,他花了整整十九年的时间,冒着被发现的危险,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到后面饱经风霜的成年,遭遇了很多人没办法想象的那一幕,最后在一个雨夜成功的逃离了这个地方,那一瞬间屏幕前的我也为他激动,他真的给大家展现了什么叫做坚持,心怀希望。
所以这部剧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也是正常的,真的非常的好看。
『拾』 求几篇电影的影评。(观后感)
经典战争片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观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惊叹于斯皮尔博格深厚导演功力的同时,一些东西似乎压在心头,用一个夸张些的句子来说就是——战争,离我们有多远。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红色电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记得小时候,一些电影,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的红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厌的。更后来些,有了《大决战》系列,更是让人大呼过瘾。同时,一种非常不好的观念也油然而生,记得高中时,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说,“真希望现在有场战争,那样咱可以大展拳脚”当时大家也随声附和。在我们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有领导人的英名决策,有战士们的奋勇杀敌,有敌人的狼狈不堪,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们最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依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游刃有余的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们的电影中至少缺乏了一个战争中必有的元素——残酷。
从我们的老祖宗们开始,历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当绝对的主角。在经典的古典战争名著《三国演义》中,如果从另一种层面考虑,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说。在主人公们谈笑间墙垆灰飞湮灭的同时,是千万生灵的涂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六出祁山……哪一场不是数万甚至十万的死亡。记得有一段,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烧,我相信诸葛的肠胃应该是很好,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人间的修罗场。在我们的古典文学中,从来没有一部是以一个士兵的角度来描写一场战争的。5000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来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经有过两次,战士临死时痛苦的喊着“妈妈!”,这大概是整部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镜头,在一个正常人临死时,想到的一定会是自己最亲的人。当然英雄在临死时总会喊出些伟大的口号的,如《勇敢的心》中,华勒斯被行刑前那声雄壮的“FREEDOM”。在我们的电影中,每一个战士都是英雄,因为他们临死时都会喊着“为了新中国,为了共产主义……”。
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有着本质的差别,西方人从很早时就提出了“人”的概念,在他们心中人的生命、权利、财产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出现最多的大概是服从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忠、孝、仁、义,所有这些都是对别人的,自我这个概念,在传统文化中,是被摒弃的。 有了这种文化传统,我想就不难解释,电影中为了什么,什么献出生命言语了。
西方战争电影中也有英雄的存在,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上尉,《兄弟连》中的文特斯上尉等等,但英雄只是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拯》还是《兄》,其实是一种群像的塑造,他们是从不同的士兵的角度来反映这场战争,这些人人中有心肠软弱,胆小萎缩的新兵,有经验丰富,视杀人如家常便饭的老兵。无疑,这种手法使得两部影视,对于战争的描写有了种立体式的洞察。在我们的《大决战》中,我们只看到了领导者的决胜千里,深谋远虑,与士兵同甘共苦,而战士们也都是一样的英勇无畏,最多也只能算是两个层面吧。
总言之,我们的战争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起着政治宣传的作用,而美国战争片,则在揭示真实战争方面把我们远远甩在了后面。随着国内的电影商业化逐渐普及,也许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两种电影被观众接受的程度了。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