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梁朝伟《我是路人甲》写的观后感是怎样的
感动
2. 我看电影我是路人甲虽然觉得拍得不怎么好,但我忍不住流出了泪水我自己也具体说不出是什么戳到我内心深处
感动是他人的感情故事与本人的感情思想相遇所产生的感情共鸣。
感动的瞬间身体的反映!
想流泪,身体有一股跟电流般的感觉滑过,还有心跳的速度会加快,有微颤的感觉。
3. 我是路人甲观后感
讲的很现实 都是一群在横店跑龙套的群众演员 不是说成功就能成功
4. 看了 我是路人甲 感觉好现实啊,为什么有点心酸
很难得,在这个烂片时代,这是一部有心的电影,你无法站在高处去审视,也无需陷在泥潭里去仰望,它能自发地与观众建立平等交流的情感。它也是很久以来,大陆院线环境下第一部没有明星主演,不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认真诚恳地记录当下横漂这个体、横店这个地方,同时在其中灌注心血和情感的作品。而对这部电影的评论,也让我认识到全国范围内对横店影视文化、横店人的诸多看法。有些人从电影本身情节出发,认为它“故事和真实被他们提前预设的各种类型片俗套元素带偏”。其所追求的彻头彻尾的所谓真实,真正实现理想化创作,不过是一种畸形的创作观念。电影创作不能不考虑场,不考虑横漂体、普通观众看到这部作品时候的接受度。《我是路人甲》已经是导演自己投资风险下,最大化个人风格、理想的创作模式,也是香港导演融入内地最彻底的一次尝试,还是一次电影大投资的尝试。也有人从价值观的角度出发,认为“横漂之所以不成功,不是因为外形不佳,运气不好。根本原因只有一个,没有天赋,无法让人通过肢体感受角色的情绪,无法让人透过双眼触摸角色的灵魂。”,“剧情中存在的励志浮夸,过多的鸡汤是天方夜谭的痴人说梦。”《我是路人甲》的剧情浮夸吗?不见得,也许电影中是有一些生硬的转折和一些烂俗的老梗,但依然是在能接受的范围内,说着横漂的故事,不仅不浮夸,而且做到了最大程度的真实。地方报上每礼拜都会有一版中的一大块来采访一个横漂,好多年了,实际上真的都是电影中发生的这些事:刚开始来横店的不适应,有一个个的小团体,家庭关系处理的危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在片场谈恋爱,一点点做到特和特约。横漂们的情绪可能会时不时突然爆发一下,也做过自己也知道完成不了的明星梦。曾经什么都不懂的人,会成为递红包的老油条。还有好多人,经常性地被打击,有坚持不下去回家的,也有无论如何都待在横店混日子的。他们会拿着一本小本子,密密麻麻记着在哪演尸体,在哪演太监,赚了多少钱,见到了什么大明星。那些所谓电视剧,很多都是我们看都不看就知道是什么水准的国产雷剧;那些所谓大明星,又有多少是有天赋会演戏,能够让人感受人物而非花瓶。相反,我们能从《我是路人甲》横漂演员的表演中,找到更加生涩同时更加质朴、真实的表现。很多时候,我甚至不敢直视他们发光的渴望的眼神,那种早已不属于当下慌乱荧幕奇观中那份真诚演戏的冲动,心中的不确定和紧张,最平凡的热爱。 “是不是这样演?这样对吗?”我想横漂体在拍《我是路人甲》的很多时候心中是这样纠结的,甚至这部电影对他们的意义之高,会让他们在那段期间分不清自我,演戏和生活成为一个混合体。他们并非没有演戏的天赋。 也有些人自视甚高,说《我是路人甲》是在“骗情怀,消费横漂”,有更多人说它是“浓浓的鸡汤”,我不这么认为。《我是路人甲》实际上是握住了现实中恰到好处的情感和荒谬感来作为内核,同时做到了立足人物来发展故事。它让我由衷地感到喜欢,是因为影片存在一股力量,就像卓别林的《城之光》,能传递给我们这种正面的生命的力量:在角色经历各自生活的剧痛之后,电影回归了正能量,同时不矫情、不恶心。影片主角万国鹏憨憨地说 “拍戏对于我而言就是超现实。”的时候,他结结巴巴地说“我和你,就像是一只狗和一只蝴蝶,怎么就不能彼此了解?”的时候,他有气无力地说“我的梦想好像灭的差不多了。”的时候,每个观众的心脏真的有被狠狠戳中的感觉。在中段过后,《我是路人甲》其实是在以鸡汤来“反鸡汤”。命运无法许诺给你什么,我们也分不清到底什么是生活。就和好多在朋友圈里发的鸡汤一样,就和与朋友之间、与父母之间的交流一样,我不知道这辈子说了多少叫自己快点努力,可以把生活过好的话,但是生活不会因为你说了做了,发疯努力了,就让你成功,就和《我是路人甲》里大多数要么失败,要么依然原地不前的横漂一样。其实绝大多数人究其一生都不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毫无理想地活着,缺乏生活的意义;去追求的人又大多无非是死抱梦想的小强,不是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影片里展示了很多在横店,有着梦想却连基础保障都没有的横漂,电影里说“众演员里没有人成功。”每次看报纸专栏里对横漂的采访,有横漂会对记者说,“不后悔”“一定会成功”“已经离成功已经很近”;《我是路人甲》结局之后,所有主要演员面对镜头,不是很肯定地说着“自己会成功”“觉得自己已经成功了。”也许你肯定不信“我一定会成功”的论调,但是,当面对镜头和话筒,你大概也是露出僵硬的笑容,说同样的话。这一切人生里的荒谬,《我是路人甲》没有无视。我个人觉得,《我是路人甲》的缺点是内容杂乱、剪辑上缺水准;最后段太过梦幻而造成了段落间有一定的割裂现象。但无论如何,尔冬升对横漂题材和其内容的处理方式,我都十分佩服。因为我不敢说,自己不是一事无成;因为我被这一切是生活也是戏的或简单质朴,或残无奈,或鸡汤反鸡汤的一切感动了,被一双双散发光芒的眼睛打动了。情感真挚就像《我是路人甲》灼热、善良、勇敢的心,不管它外表再糙、存在缺点,我依然喜欢它的“不完美却又了不起”。
5. 唐斌斌我是路人甲纪录片上分析影评
即便是部电影幕后纪录片,诸如《霍比特人》的、吉卜力动画创作过程的,有时候甚至喜... 描写那位比利时小老头如何逐一排查分析各种线索,并将来龙去脉抽丝破茧呈现的过程,...
6. 电影我是路人甲影评
2012年初,《大魔术师》上映。之后的三年里,我和尔冬升各忙各的,几乎再没见过面。
这三年中,我听说这位老友跑去横店拍了一部和群众演员有关的电影,叫作《我是路人甲》。当时最令我感到好奇的,其实不是他为什么要去拍路人甲,而是他要怎么拍。这个一出道就当男主角,才貌双全又很任性的大个子,他从来都没做过路人甲,他要怎么去拍出路人甲的人生?
就是这样一个人,最近突然找到我,说要请我看电影。于是,我有幸提前看到了那部传说中的《我是路人甲》。
这是一次很意外的观影经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我会想到“舒服”。对,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舒服最清新的一部片,也是我最喜欢的类型,有传递信息,会让人思考,无论笑或哭都发自内心,毫不勉强。
尔冬升好像变了,变成熟了。
我想他听到这句话可能不一定很开心。
时光流转回2001年,那一年,我去横店拍《英雄》。
那是我第一次去横店,当时天气转凉,还没有那么多人,我每天踩着单车去片场,收工之后也会骑车到处转转,无聊时还会买些烟花,然后找个空旷的地方放一放。横店的夜晚很静,放烟花的时候会吓到一些乡亲大叫,我躲起来偷笑,假装与我无关。
那年的11月19号,新闻说晚上会有狮子座流星雨。半夜收工后,我拖着导演还有组里的人跑去片场的楼顶很兴奋地等着。突然,一颗流星划过,然后,又一颗。起初我们都会开心地欢呼,接下来就被越来越多的流星吓到,每个人都不再说话。
在这样安静的环境里,我隐约地听到了“咻咻”的声音,起初我有些奇怪那是什么声音,后来随着“咻”的一声,又一颗流星划过头顶,那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是流星划过天空的声音。
在那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流星也会有声音,城市里太嘈杂,人人都很忙,没时间听流星说话。
因为那场流星雨,我至今对横店都留有很美好的印象。
时光流转回30年前,当时的我还在卖家用电器,生活无风无浪。那时候我对未来的唯一设想就是,如果没意外的话,大概会一直升职到销售经理吧。
这样其实也没什么不好,但偶尔会觉得,这似乎不是我要的生活,至于我到底要什么,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
多亏一位老友,那段时间一直给我洗脑,每天给我画各种光怪陆离的蓝图,劝我放弃工作和他一起去考艺员训练班,我最后被他说动,于是迈出了那一步。
我很感谢那位老友,但我妈当时很生气,因为她觉得这个叫周星驰的家伙害他儿子辞掉了稳定的工作,去上什么前途未卜的培训班,我至今都记得她当时对我说的那句话:“衰仔!我一块钱都不会给你!”
她真的是讲得出就做得到,在艺员训练班的那一年,是我靠自己之前的积蓄撑下来的。那一年,我每天出门只带十块钱,走路去上课。如果不小心起晚了,十块钱就要交给的士司机,那天便只能捱饿。
我很怀疑我有没有对尔冬升讲过那段经历,因为,电影里那个叫万国鹏的男孩,和当年的我,真的是一模一样的境遇。不单是他,戏里的每一个路人甲,从初入行时的不知所措,到演戏时的每一次用力过猛,都会让我忍不住笑出声,就好像看到30年前的自己。
唯一的区别,是他们带着明确的目标去了横店,而我是在进入训练班之后,才发现这是我想要的人生——我想要成为一名演员,不是明星,不是影帝,就只是演员。
“演员”这个词对我而言分量太重。2013年,我在L.A工作的时候接触到一些“临时演员”,他们平时都在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有的是侍应,有的是清洁工,但当你问他们是做什么的时候,他们还是会说:“我是个演员。”
我相信,能说出“我是演员”这句话的人,对演戏一定是有热情的。对我来说,演员的工作就是无条件把戏做好,无关其他。
这些年来,经常有人问我,如果不做演员会做什么?我至今都想不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不会做别的,从我入行那天起,就有一个强烈的执念伴随我,就是:不管我的角色是什么,戏份有多少,哪怕只给我一秒钟的镜头,我也要想办法让你在这一秒钟内记住我。
为了实现这个执念,我努力练习了很久,很难说这个执念就是我最初的“梦想”,但我要对得住“演员”这两个字,就必须做到这一点。
在片场的时候,我会常常忘记我是梁朝伟,因为我只记得那个执念,到今天也是这样。
回到眼前。我最近在家里看了很多日本电影,尤其是染谷将太主演的几部电影我很喜欢。看《我是路人甲》的时候,也好几次有种错觉,那个叫万国鹏的男孩和染谷将太有些相似,懵懂的样子在无形中化解了故事本身的压力,令到观影过程也变得轻松愉悦起来。
是的,《我是路人甲》这故事本身并不轻松,主演亦都是陌生稚嫩的面孔,但尔冬升太聪明,他很清楚,要完成这个题材,唯一的办法,就是找真正的路人甲来演。对演员抱持着清楚的认知和无比信任的态度,是他自《癫佬正传》开始树立起来的风格,我一直记得他看演员的眼神,那眼神分明就是在说:对,我没看错,你就是这样的人。
这感觉有时候很讨厌,但他偏偏总是对的。
戏里,年轻的路人甲们在探讨何为成功,我看的时候也在思考。我理解的成功,不是衣食无忧,不是获奖无数,而是你能否真正享受每一次努力的过程。有梦想有目标是好事,但如果只看到目标,就很容易忽略过程,就像跑步一样,你一心想跑到终点,就会忘记欣赏沿途的风景。
所以,我们有时不懂珍惜,有时自视过高,有时怨天尤人,其实说到底,都是放不下自我。很多心中不平都因为放不下,当我们学会放下,往往会获得更多。
梦想,不仅仅是有梦、敢想,还有做梦和思考的过程。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所以,结果是什么,也没那么重要了。
在大多数人看来,路人甲只是路人甲,就像偶尔擦过夜空的流星,不会一直停留在你的生命里。
但是,即使微弱如流星,也会有它的轨迹,也会在夜深人静时,借着划过夜空的那一秒钟,发出属于它自己的声音,希望被有心的人听到。
我想,路人甲也是一样,在默默坚持了那么久之后,终于遇到了那个叫尔冬升的人。
这一次,希望有更多人听见流星的声音,哪怕只有一秒。
2015年5月24日,梁朝伟
7. 看完《我是路人甲》后的感受
今晚看完,满满的感想,觉得这部电影很像教科书,人物也很标签化,激发了我写人物分析和段落分析的冲动。
在好几个星期前看过伟仔的观影感想,当时感受与得知他打飞的去喂鸽子时一样,但这部寄托着梦想实现的电影并没有带来同等程度的鼓励和安抚。
万国鹏相较于很多同龄人,已经很幸运。本会在雪乡继承父业运木为生,过着枯燥又封闭的一生,但在几乎没什么阻挠的情况下,他就出来了。想想现实中那些被父母逼婚逼分手,严禁从事某某职业,严禁离开家乡,严禁一切和父母对着干的孩子们,他已经拥有了很多的自由。他的直率诚实和乐观幽默又赢得了足够的友情和尊重。相对于他的满怀激情来到这片土地,王婷只是玩玩而已。有着不错姿色的她如果把努力寄予热情也能有一番成就。但她的归属是一个稳定的未来。她一直对他的前进感到不安,甚至催促他离开自己的梦想回到现实中来。然而对于有梦想的人来说,现实的一切,横店的一切都是真的,都是他的诗与远方。而并不是她说的演戏就是假的,虚幻的。他们有着不同的方向。而当他说出,你就是我全部的梦想,她仍要去找长期饭票,大概很多观众已经和万国鹏一样,急得抓耳挠腮无计可施。女人可以耍性子,闹分手,但铁下心来,离开前慷慨就义般付出第一次,却急转弯投向另一个人的怀抱,实在让这份感情暖不起来。后来在饭票的车上,饭票坦白自己的初衷是一无所有时被女友抛弃了所以他想要找她替代而已,如果彼此心里都还有另一个人就不要在一起罢。她竟然问,你有吗?她被感动了被追回来了,难道就能坦然面对他要去北京的事实吗。与王婷的决绝不同的是林晨的坚忍。
坚忍着给魏星找工作。魏星的人物形象很具体,就是一个眼高手低却总是自怨自艾怀才不遇,指望女人去赚钱给自己上几万块培训班,外表硬朗内里懦弱至极的男人。但林晨坚持着,甚至在她这个loser男人又埋怨现实的时候依然不嫌弃地安抚他理解他。在她犹豫不决的时候,袁咏仪和徐小琴给了她一支强心针,不要害怕他不会成功,你怎么知道他不会成功呢。我认为最应该打强心针的是对自己和男友都没信心的王婷。讽刺的是坚忍带来的结果只是对方的背弃。
徐小琴一直很淡定,做一个不喧嚣不埋怨的贤内助。在她怀孕换来只是沈凯一句你耽误了我的未来我坚决要打掉孩子时,才果断地断了念想。虽然最后仍然心甘照料疯了的丈夫,但想想那句话能刺痛多少女人的心。虽然没有同样经历,仍然觉得心凉。
颇欣赏蒿怡菲,敢于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有主见有判断力。虽然刚开始时为这个不谙世事会被潜都不知道的孩子捏把汗,但她坚决离开姐姐,不听信姐姐谣言,真心觉得她的果敢和独立远超许多同龄人。而控制欲强,名为保护妹妹实则依赖性强,不敢独自生活的姐姐,终于在被“抛弃”后学会坚强。
8. 《我是路人甲》你产生共鸣了吗
《我是路人甲》注定不会成为所有观众都能产生共鸣的电影,事实上,观众对它的感受大致会呈现一种近乎两极分化的局面:正在逐梦或经历过逐梦过程的人会被电影中那股热烈的对梦想的坚持与努力所感染,并不由自主的联想到自己,由此产生共鸣而被触动;未曾坚持追逐过某个梦想或过早的“认清现实”的人则会对电影所描绘的故事感到无趣,尤其是向来反感心灵鸡汤的人甚至会对影片嗤之以鼻,认为这不过是尔冬升导演的一次“个性化抒情”。
这不能嗔怪观众,如果电影是一种情感表达的工具,那必然会存在不同的情感共鸣,得到的感受也会趋于不同。我们既不能强求一个从艰苦中成长的人十分到位地体会富足生活的奢侈享受,也不能太去期望一个在优渥环境里长大的人恰到好处地感受艰苦生活的清贫滋味。即便如此,我还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体会到《我是路人甲》所传递出来的那股关乎梦想、关乎奋斗、关乎现实的情感,而不要一味地反感所谓的心灵鸡汤。与尔冬升导演之前的作品大为不同的是,《我是路人甲》将关怀的视角聚焦在了一群平时鲜有人关心的平凡人身上:在横店影视城或期待、或等待、或接待着似有若无的戏份的群众演员。就像“群众”这个词本身带给人的印象一样,没有人真正会对他们报以足够的关怀,甚至会有人从来不知道有那么一个群体或职业存在。每年上映或没上映的大量影视剧里,他们当中的幸运者会在画面里说上几句台词露一两次脸,稍微幸运者会在画面里呈现一个一闪而过的身影,而不幸者,则完全没有出现在画面里的机会——大量的删减让他们的影像归于永恒的被忽视。可一旦将这种比较横移到现实里,那些因删减而未能出现在画面里的人又都是幸运的,至少,他们在拍摄当时,拥有了一个群演的机会——更多的人连群演的机会都没有,他们只能一面咬牙坚持,一面四处争取,从而承受着生活的不易。这个群体就像一个尴尬的存在:他们大多数怀抱着梦想,而电影工业体系又不能给他们提供太多的机会,以致于他们时常游离在影视边缘,徘徊在梦想的坚持与放弃之间。
9. 如何评价影片《我是路人甲》
电影引起了“横漂”们的共鸣,一个个子蛮高但有点黑的男生,说话时不停地在发抖,“只要努力,以后的世界就是我们的,我会朝着梦想前进,不会放弃。”
但一场电影并改变不了什么。冯阿姨说,这些天,她看到《我是路人甲》的演员依然像往常一样在跑剧组。冯阿姨的儿子伍文韬,也是一个群演。2012年,因为看到一则王宝强的采访,已经30岁的伍文韬辞掉物业的保安工作,带着几件衣服、揣着2000块钱,从长沙坐火车来到横店,干着一天40块钱的群演。因为刚来,没人认识,他常常接不到戏,只能住120元月租的地下室,被子、衣服全部被潮气沾染,穿在身上、盖在身上都是湿答答的。
伍文韬说:“躺在地上扮演尸体,可以多拿一个红包,但一个红包里通常只有2块钱。”伍文韬抬起脚,指着脚底板说,“红包还得放在脚底板下,避邪。”
为了挣钱,那时候,伍文韬早上做群演,晚上还要推着小车帮妈妈卖饺子。一路从群演,做到群特(特约群演,工资较高,一天约五六百元),再做到群头,副导演,制片,然后开了自己的影视公司。
冯阿姨说,如果儿子继续当群演,不会有什么发展。她也表示,也许电影上映后,真的会有很多很多的人来横店,追演员梦。
即使《我是路人甲》火了,横漂现状也不会有多大改变
即使《我是路人甲》是一个奇迹,但并不是每个“横漂”都能遇到尔冬升。
伍文韬告诉快报,所有“横漂”都知道,尔导的剧组待遇是最好的,还有就是徐克导演的剧组,“我接触过的和合作过的导演中,香港导演比内地大多数导演都要好很多,至少他们懂得尊重每一个工作人员,包括群演。”
梁朝伟在那篇影评中说:“电影里那个叫万国鹏的男孩,和当年的我,真的是一模一样的境遇。”幸运的万国鹏很感谢尔冬升,他告诉快报,在《我是路人甲》剧组,所有的群演,无论有台词的还是当背景板的,都不用蹲在地上捧着饭盒吃饭,不只如此,剧组还会变着花样做盒饭,而且肯定让吃饱。他特别提到,“尔导的剧组是给桌椅吃饭的,场务会累一些,因为每天饭前搬桌椅去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