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电影二十二观后感

电影二十二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06-02 03:53:47

㈠ 求电影观后感

《张思德》电影观后感

吴军的张思德用他的平凡留下了一片不平凡在观众的心里,看起来他是个容易让人忽略的人,又不爱说话,可是却奇怪地强烈地让人揪心了。一切就在那朴实无华的对白中展开,他不爱说话,可是让人印象极深的却是他的语言,红色的党心和党性在那自觉的觉悟里“泛滥”人心……

“你就是昨晚上的梯子吧?”毛泽东呵呵笑着问。
“啊!”张思德却憨厚地傻笑。
“你叫什么名字?”
“他叫张思德!”“张翼德的德。”
“好名字,有思想有道德,就是话都让别人帮你说了。”主席仍然哈哈大笑,张思德仍然憨厚地傻笑。
这是毛主席与张思德的第一次见面。
就这一番对话已经勾勒出张思德的典型性,朴实实在,真不爱说话,却又让人记忆深刻!因为他让你放心,像极了大山,那沉默地背负着一切的大山,明明寂寞明明也有着失落,可是他总是隐了自己。
任何事情,只要可以为别人做的,他只会竭尽所能去做,不管别人怎么想,怎么看!
他会在田埂上跑来跑去,跳到河里追头大黑猪,他也会为了修好主席的车,跑得老远去取轮胎,回来之后人都差点虚脱!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没有一种三思而行的考虑意识,一切都来自他的本能,是他的潜意识,这种潜意识是他身为党员渗透出来的天性。
虽然他到最后也只是一个烧炭的队长,可是在他身上却熔铸了党员的全部品性,而这品性又是他自然流露,印证了那一整个时代的党员觉悟。
一分朴素在他的脚上,一分沉默在他的笑容,一分热情在他的憨厚,一分实在在他热乎乎的心里。
没有任何渲染,只有切实的存在,张思德用他的一生宣读了一个时代的党性。这是一种朴实无华的,不用绣口,只用那热热的心去实现的大家的幸福快乐。
相信每个观看影片的人都无法不能体会到张思德的艰苦朴素的本性。

“你自己说说自己还有啥优点啊?”主席问。
“没啥!”他憋了半天就这两字。
“哈哈哈哈!”大笑的主席给了他评价,“你啊,就是干事不说话。”
可是后来他却会为了主席跑到他面前说:“主席,我也总结一下你的缺点,就是别人都睡觉了,你还不睡觉!”
傻傻的模样让人心酸。
张思德就这模样,话是逼出来的,可是他做事从来都是主动的。他和哑巴老革命的真情交流,对刘秉钟的战友情谊,对宋光明的点滴关怀,对王团长的真心帮助。因为他的真,老革命和小光明被他打开了心怀,会笑了,会开口了;因为他的真,刘秉钟服役后重新站了起来,因为他的真,王团长不留遗憾了。
虽然他很想上前线,可是既然决定让他去烧炭他就去烧炭,组织让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他是不会说话,他做的事情也不是什么伟大的大事,可是就是这些家常小事,却处处留下了他的影子。他不是不想做大事,而是他觉得这些身边的事一样是大事,他觉得这些事他要做,需要他去做,他一定要做好。
这就是他的服务意识。服务组织,服务周围的人,服务国家。他并没有用什么高深的大道理来武装自己,来宣扬自己,他只是觉得这种服务意识和他自己是融为一体的。这是一种自觉心理,君不见在大雨天,当他喊出“党员和我一起去看窑,其他人睡觉”这句话的时候,所有人都是二话不说冲入雨中。
强烈的服务意识和先锋模范作用正是党员必须具备的元素。也许当时代在变化的时候,党组织的内部也在不知不觉地变化,但是不论怎么变化,身为党员都是不能忘却这种有史以来最本质的元素的。
既然不能忘,就要时刻提醒自己常常反省,经常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不让时代成为借口的治本之道。

张思德是个好脾气的人,不论别人怎么说他,他都不会生气,可是他却发过两次大脾气!一次是对刘秉钟,他骂上了,“你这龟儿子,为什么啊!”他痛心疾首。一次是对小白,扔了他的口琴大怒,“你说毁了就毁了?啊?一回可以,两回就不行。”他恨铁不成钢。
这两次火气极大,在整个片子里瞬间烧起了两把大火,就是这两把火烧得观众心里暖暖的酸酸的,热气加上酸气,蒸发出了人的眼泪。
在这里,并不想探讨脾气再好的人也是有脾气的这个问题,只想用我们的叹息喷发出对他的尊敬!
他对刘秉钟生气,是因为刘秉钟贪了,他对小白生气,是因为小白罔顾国家利益。他生气,是为了他们而生自己的气,他生气,是因为刘秉钟的背叛,因为小白的逃避,他生气,是因为他们还是他的好朋友。
他的脾气让他的形象更见完整,他的脾气让他的形象趋向高大。
他的心是光明正大的,容不下一点渣滓的,他的心是晶莹剔透的,污秽根本无法沾染上去。
因为这颗心是正直无私的心,是鲜红的热血的心。这是活生生的党心,一心向着党,为人民服务的心。所以你会下意识地信任他,这种信任就是对这心的信任,对党的信任。

张思德,他很平凡,平凡的世界里一个平凡的人,却成为烙印刻在人的眼里和心里,这是平凡的魅力,也是品性的魅力,所以他有极为强烈的存在感。但是这样的人却并不是独一无二,而是多如牛毛,在那个自发自觉的时代里,他,不过是众多党员的缩影。
当我们饱含热泪为这缩影鼓掌的时候,也自该好好咀嚼一下其中的党员品性。
什么样的才是党员?
有着正直的心,有着榜样的自觉,有着服务的意识,有着朴实的行为……
相信在张思德的影子下,每个人都有了标准定义了。

㈡ 电影《2012》观后感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在《2012》里堆砌的特效,于技术上毋庸置疑。世人经历过、能想象的所有自然灾害都在影片中呈现殆尽,真实感所营造出的视觉上的“好看”在这部灾难片中发挥到了极致,地震、海啸、火山喷发……水深火热的人类几无可逃,如《后天》、《彗星撞地球》等片的大合集。末世的无助感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被肆意渲染,可又在影片的后半部分被主人公一家的“幸运”逃脱而逐步消解。借助于电脑数码技术,灾难片已经完全可以做到叹为观止,但这种景象重复多了,并不能愈加深入地打动观众,反而变得模式化。等到方舟赫然出现,需要仰视这《星球大战》里才有的庞然大物时,作为灾难片的《2012》其实已经变成了“科幻片”。

在灾难片里必须提供的“终极解决方案”上,艾默里奇提供了一个并不新鲜的精英路线,为了撇清《独立日》中过于明显的美式沙文主义,《2012》里刻意强调了所谓的国际合作。然而,我们看到所谓文明的拣选仍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导演没有回避这种不公,却也无法给出解释,最后只得用道德救赎来煽情。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被再次强调,“只有中国人能造出来”, 作为一句字正腔圆的夸赞,也显得有些突兀和生硬。可造船的中国工人们,并未算在被救赎的范围内,还是“走后门”式的自救或是精英们的怜悯才得以逃出生天。如果把《2012》仅仅当作一部好莱坞的商业产品,那中国只是能造出来方舟的“工厂”,“Made in China”还得掏钱来给“自己的方舟”捧场。票房的最终受益者还是出点子的美国人。在影片中决定人类命运的G8会议上,并没有再给出中国决策者的镜头,在中国造方舟似乎仅仅是取决于喜马拉雅山在地理上的高度。以小喇嘛、工人大哥和卢燕扮演的老奶奶为代表的中国人,其实和丧生海啸的印度科学家处于同一阶层,他们始终没有被作为抗灾的主体来对待,还是10亿欧元买来的通行证来得保险、踏实。

影片为了做“大”,基本涵盖了地球上各国阶层和族裔,然而仔细分析这些稍纵即逝的人物,就会发现除了美国人自己,其他大都是单薄、刻板的形象。尤其是自私的俄罗斯富豪和阿拉伯王公,基本就是美国人对他们的一贯印象,并无改观。即便是梵蒂冈教堂和巴西里约热内卢耶稣雕像的坍塌,也只是宗教上的象征意义,毫无抵御灾难的主动性。即便片长有两个半小时,但导演艾默里奇还是来不及深入地刻画人物。代表美国中产阶级的杰克逊由谁来扮演无所谓,怎么演也无所谓,他可以是约翰·库萨克,也可以是汤姆·克鲁斯或者尼古拉斯·凯奇。作为还算戏份多的主演,库萨克所做的只是从一场灾难跑到另一场灾难里,在汽车、小飞机、大飞机、方舟等各种交通工具里安慰孩子,反正总能利用“最后一分钟法则”成功脱险。模式化的场面在《2012》中出现了多次,电影的长度只是和灾难的次数成正比,在不断重复同类型的影片的桥段后,库萨克终于扮演了一回《海神号》里的“牧师”,牺牲掉了情敌,保全了自己一家团圆。

银幕上的黑人总统如今已是现实,丹尼·格洛弗虽不及奥巴马年轻干练,倒也显得沉稳厚道,最后一刻的大义凛然不再像《彗星撞地球》那么虚构,灾难片也与时俱进,符合美式的主旋律。作为三军统帅的一国元首,总揽大局,身先士卒,即便牺牲在自家的航母之下,照样能感动全世界。这才是好莱坞的精明之处,艾默里奇这位德国打工仔领会精神,既捧好了领导和老板,又哄好了全球观众,赚个盆满钵满当在情理之中。

㈢ 电影《2012》观后感

个人觉得 很震撼。。我一直以为 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 人类是自私的 不管别个并且抱有一种 我死了你也一定要死的想法 但是。。 这部电影很多地方关键地方 主宰的却是人类的良知。 深爱的前妻与自己的感情 儿女与自己的感情 前妻的男朋友与自己的关系 政治家跟人民之间感情等等 虽然也有过自私 有过刻薄 有过放弃良知。。 但是 当危险真正来临的时候 最后还是挺身而出。。 那个刻薄、吝啬的老板 最后为了救儿子掉入大海 而他的情人 那个美艳的女人 最后却救出了小女孩跟她的宠物 而自己淹死在隔舱里面。。 政治家们最好决定打开了那扇门 那个中国人最后选择把所有人都带入诺亚方舟 而自己为此折断了一双腿 美国总统决定留在本国 他选择了人民 而不是他自己。。
我喜欢这部电影 是因为 它更多想要表达的是。。人类真正面临这些的时候 我们还有救。。 我们不会灭亡

㈣ 1924电影观后感

那叫 1942 冯小刚拍的

今天怀着一种莫名的心情观看了电影《1942》,不知道这种心情怎么形容,只知道看完之后心里总有种东西在狠狠地纠缠着,似苦,似酸、似辣,唯独没有甜………….
电影放完了,我们不想走坐在那里说着心里的感受,嗯、感慨吧妈妈,孩子说,我说是的心里很复杂,冯导确实做的很好,电影做的从内容到手法和阵容都没的说,真实的再现了历史,教育了人们战争的残酷,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权利的强大,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场,演员精湛的表演,电影都将这些表现的凌厉之极,两级跳跃似的画面转换告诉人们很多……。
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和国家连在一起,和国家的领导人联系在一起,大与小是一样的,当困难出现在眼前时,当孩子需要母亲时,当人们需要帮助时,统治者考虑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宝座稳不稳,那样的政府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批的难民死亡,军队的损失,国家的危机啊那是国破家散人亡的结局啊。

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士国人与外国人是一样的,电影中的李主席,外国的记者,他们急人民所及,急生命所及,无奈力量是有限的,但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起码在历史上有了他们鲜活的为人的生命而战斗的步伐。影片朔造了最底层的百姓的实际生活,几个家庭的毁灭几代人的命运最后的结局让人有着无法言说的沧桑感,复杂的心里压抑感和心痛感。
心里很多观后感,电影清晰的画面,人物极致的表演,丰富的电影内容,敬慕的大师力作,又一朵奇葩让我的心情也随着电影涤荡,谢谢冯导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也谢谢演员们又一次的付出。还想着再去看一次。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民以食为天,饥荒时期日军放粮,而汤恩伯那溃不成军的部队却以卫国之名义实土匪之行为。面对一个不保护自己的国家,本身国家观念就不强的中国人在生存和民族大义之间大部分人选择了生存。帮着日本人打中国军队。汉奸呼?非也。
再说,汉奸本来就只是个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概念罢了。
清朝亡了,我们可以活在中华民国,民国沦落成了一个小岛,我们活在所谓的共和国。哪天共和国覆灭了,我们也依然活在这片土地上。只要是这片土地上的土著,只要是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拥有选择活下的的权利和方式。
仓廪实而知廉耻,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都是正常人,若他人不负我,我何故负他人。
选择给四分是因为很少能看到一部中国电影揭示战争的残酷性。1942拍的比集结号好,冯导对大片的掌握已然越来越熟悉。剧本又是由刘震云操刀,保证了下线。1942的特效和烟花技术团队用的还是上次集结号那帮班底,这次棒子们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务,特效看起来挺不错。
片中蒋介石说的那句:在这个世界上我最羡慕的两个人,一个是甘地,一个是毛泽东。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负担。可以融合到民众。说这段话的时机安排的恰到好处。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第一次轰炸那场戏。撕心裂肺的呼救,军民互相为生存而打斗。和烈士子女中打头的那个小女孩的演技。
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情况下的抉择。在思考活下去的意义,为了什么活?信仰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还是就仅仅在活。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义、政府之应所为。家庭的意义,家庭之可贵。承诺的意义,承诺之重远高于生命。

㈤ 2012电影观后感

不久前我看了电影《2012》。现在想起,我的心中还是会涌动着很多感想,还是会觉得很震撼,还是会想起里面形形色色的人物……
这部电影主要是根据玛雅历中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地球会毁灭的传说,描绘出了世界末日来临时地震、海啸等特大灾难对地球造成的伤害和人们面对灾难的表现。其中,发现世界末日要到来的人是印度的科学家;而最后,制造好“方舟”,拯救人类的是中国,我为中国和亚洲感到骄傲。
在电影《2012》中,主角叫杰克逊,他在发现灾难来临时,立刻带上自己的家人,开汽车,开飞机,历尽艰难万险来到中国,在一个造“方舟”的工人的帮助下进入了方舟。可是却因此给“方舟”造成了损坏,差点害死了全船人。于是杰克逊冒着生命危险与儿子一起齐心协力解决了故障,让大家都得救了。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犯的错需要我们去承担!”我很佩服他在这种危急时刻选择了知错就改,勇于承担。
影片中最让我敬佩的还是美国总统。灾难来临时,这位美国总统选择了留在地球上,和人民共存亡。他把科学家们发现世界末日的消息告诉全世界的人们,而不是隐瞒真相,让人们有时间与自己的家人告别。美国总统说过“我们是一家人,我会留下来和你们一起度过难关!”这位美国总统是最有权力上“方舟”,逃过这次劫难的人,但他却认为惊慌的人们需要有人指挥;恐惧到了极点的人们更需要有人去安抚。美国总统最后选择了留下,被海啸淹没。他做了一个普通人难以做到得伟大的选择!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灾难,但也会有面临选择的时候。有一个黑人在白人一统天下的西方世界,选择了努力与奋斗,最后成为美国总统,他就是美国的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今年的感恩节,奥巴马与两个女儿一起出现在白宫,接收国家火鸡协会按传统向总统赠送的火鸡。奥巴马曾计划把这只伙火鸡吃掉,但女儿上前阻止,他就没有吃,并且假装严肃地把手放在火鸡的头上,说:“你被赦免了。”在威严的总统和慈爱的父亲之间,奥巴马选择了做一个慈爱、幽默和会让女儿快乐的父亲。相信这样的总统,这样的父亲,在碰上《2012》这样的灾难时,也会做出像电影中的总统一样的选择!
我很佩服《2012》里那些舍生取义的人,但我更希望我们在现在选择健康,选择环保,让《2012》的悲剧永不出现!一起加油~

㈥ 电影2012观后感3000字,急急急急!!!

好莱坞的灾难大片实在是好看,其中的天翻地覆的灾难场景震撼人心,当那一排排的高楼轰然倒塌,当一座座山峰瞬时被海水吞没,真的禁不住尖叫!这是视觉的震撼,但更让更让人回味无穷的是电影表达出的思想内涵。其中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团结一致的情景,父亲在灾难中不顾一切的去救自己的孩子的情景,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一个陌生人甚至是一个情敌的情景,真的让人好感动,也让人感到人间好温暖。在灾难面前,人类是那样的不可一击,但当亿万双手紧握在一起的时候,人类不再弱小,灾难不再可怕。人类团结一致抵抗灾难的几乎是灾难片千篇一律的主题,但是《2012》是一个新的突破,当我看完《2012》后最大的感触是人的生命在灾难面前是不是等价的。
首先,其实美国政府早已预料到2012年地球会出现大的灾难,所以各国政府联合在研制秘密计划,也就是诺言方舟计划,但是这一切民众还都蒙在鼓里。当灾难真正来临时,美国政府官员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将政府官员转移走,完全置公众的知情权不顾,置三亿美国民众的生命于不顾。好在美国首席科学家强烈要求把真相告诉民众,但总统顾问极力反对。他的理由是如果告诉了民众就会引起暴动,这样会影响到他们安全撤离。这难道就是大家信赖的政府?在危难之际利用公共资源独自逃生!不过令人感动的是总统坚持留了下来,并且决定把真相告诉民众。他说:“应该告诉民众真相,至少可以让亲友们有时间彼此告别一下,父亲在临死之前有时间请求女儿的宽恕”。也许把真相告诉大家也无能无力,但是至少给大家一些时间了却一下心愿。有仇恨的可以化解下,有爱意的可以向对方倾诉下,让大家聚在一起默默的面对死亡。这是最基本的人权,也是政府的责任,同时也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在灾难面前,在逃生的机会面前人人是平等的吗?诺亚方舟计划本身就是利用了公共资源,是民众的财富,而不是政府官员的独享。但为何有机会逃生的是各国政府首脑?还有是支付了10亿欧元的富豪?我们普通民众就没有活着的权利?造诺亚方舟的目的是在灾难过后能保证人类不至于灭绝,但我想问一下,那些老态龙钟的各国首脑和满脑肥肠的富豪生育的能力比我们强吗?他们难道比科学家们更有价值吗?显然他们是利用手中的特权排挤我们生存的权利。更可悲的是当美国首席科学家走进诺亚方舟,发现给他安排的是豪华的单间,他愤怒的说这样的房间可以多让10个人活命。当亿万民众没有求生的机会的时候,那些各国首脑竟然在活命的方舟上享受豪华单间,真是可悲啊!不过可以理解,因为方舟是中国政府造的。还有一个镜头让人很寒心,英国女王上方舟还带着一群宠物狗,悠闲地带着狗儿们散步,我们老百姓的生命还不如皇家的一条狗,狗都有机会逃生,我们只能死亡。当杰克逊他们的飞机迫降在喜马拉雅山的雪地里,正当无奈的面对皑皑白雪时,迎面来了几架直升飞机,但从飞机上下来的军人要他们出示诺亚方舟通行卡才能就他们走,最后只有花了十亿欧元买到票的富翁一家被救,而抛弃下了杰克逊一家。在逃生面前,金钱决定着获救的机会,不得不说是人类的悲哀。说起那个富翁,当灾难即将发生时,他们一家准备坐飞机逃生,杰克逊司机送他那两个公子哥到机场,那两个公子哥嘲笑杰克逊:“我们家花钱买了诺亚方舟船票,你没钱就去死吧!”并且杰克逊哀求老板带上他们家,被老板拒绝。这是富人对穷人的嘲讽,对普通人生命的藐视。我注意到,上诺亚方舟的人大多是各国政要和富豪,而制造它的工人却没有求生的机会,自己造的方舟,当却没有自己的立足的空间,完全不把工人当成人对待。
影片最后,海啸马上就要来了,在大家面前诺亚方舟成了唯一的逃生工具。当总统顾问等官员登上方舟后,也就是他们生命得到保障时,他们关闭了舱门。面对船外黑压压求生的人群,他们没有一点怜悯之心,哪怕给他们一个站足的空间,就可以救千千万万的生命,但他们没有,何况保护公民是政府的责任。对生命的漠视达到如此地步,真的令人发指。但令人欣慰的是,首席科学家发表了发自肺腑的一段话,呼吁大家尊重生命,感动了麻木的官员,这才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在灾难面前,人类终于团结了起来,大家齐心合力终于战胜了灾难,人类才可以存续。
值得一提的是,本部影片有很多中国元素。造诺亚方舟的正是中国,好像是中国拯救了世界,这让很多中国人很自豪。但仔细回味下影片,当美国总统顾问刚来到诺亚方舟时不禁感叹一句只有中国人才能造的出。总统顾问在这部影片中是反面人物,一句从反面人物中说出的赞赏的话,到底是讽刺还是夸奖呢?在前面一个情节在杰克逊他们逃亡时在机场面对一个超级大的飞机感叹时,一个人说了句这是苏联时造的。把中国和苏联前后呼应,仿佛在讽刺些什么?还有诺亚方舟有很多豪华单间,首席科学家也批评一间可以多载十多人,本来是救命用的,却建的奢华,是不是由中国的风格呢?其中对中国也有贬低,当中国军方直升机发现雪地求救杰克逊他们时,我们救走了富豪,却抛下了杰克逊一家,难道我们军人没有一点怜悯之心吗?还有我们工人辛辛苦苦造出来诺亚方舟,但他们没有机会乘坐逃生。还有在杰克逊向中国西藏工人请求进舟时,有很多删节,不知原版电影中我们工人说了些什么,但肯定的是绝不是什么有利于树立中国人形象的话。所以美国佬应该没安好心,我们对他们还是要提防的。
《2012》这部影片不但场面气势宏伟,其要表达的深意也令我们反思。假如是把美国政府替换成中国政府,登上诺亚方舟会是什么人呢?在灾难面前我们普通百姓有没有逃生的机会呢?地位可以不平等,财富分配可以不平等,但是至少每个人的生命是平等的。人人生而平等,政府应该平等对待每个公民,同时严禁官员利用公共资源为自己谋私利。不要漠视他人的生命,在灾难面前需要的是互帮互助,而不是一己私利。

㈦ 求电影《2012》观后感,2500字,急需

请注意,这是观后感,不是影评。

--10亿美金不是个小数目啊。
--很抱歉我亲爱的陛下,是欧元,10亿欧元。

我不打算剧透,所以决定就写写感受,不描述情节了。上面那段话来自于美国政客给阿拉伯一位国王推销诺亚方舟的船票的场景,石油大亨本着生意人的本能,想拿拿架子讲讲价,所以略有傲慢的,装作不在意的样子说:十亿美金不是个小数目啊。(你这条裤子要100块太贵了),政客说:很抱歉陛下我说的是十亿欧元(我说的是一百块美元不是人民币)。

当然这不是一部艺术片,咱们走进电影院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感官刺激,同行的数个男人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猛批这是个烂片,我只好问:你冲着什么来这儿的啊,我是冲着场面跟特技啊,人又不是艺术片,要我说就是个所有以前我们看过的灾难片的大杂烩,火山爆发,山洪海啸,地震地裂,人性的探讨我腻了,讲一百年也讲不完,不讲了。

什么用xz喇嘛讽刺中国人这一说,相信的人,你们觉得一个关注的是天下苍生,人类命运的人(导演),会那么狭隘吗?至少说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这件事,导演做到了,或者说做的很尽力,而以我敏感多疑的个性,并没有看到导演刻意打压或者吹捧哪个国家跟民族,反而很纠枉过正的讲所有救世主跟伟大的角色都留给了美国人以外的人,就算是美国人,也选择了有色人种。这是最近的流行趋势好像。

也有传闻说这个是宣扬靠中国人拯救了世界,夸张了,绝对夸张,其实是美国政客卖票,中国负责造船,俄罗斯负责用他们的大飞机接人登船,大家都有任务,看吧,很全人类。

当然美国人还是担任了拯救英雄,但是他们救的是自己的爱人,自己的家人。

要说硬伤很多的,就我这种不懂科学的人也知道,一旦地球南北极互换了,所有的电子产品都得消磁,用不了啦,结果最后六条方舟居然恢复了通信联系。

八国会议讨论,世界末日前大家需要做的唯一的事,是延续物种,而不是拯救人类,不惜杀人,到了最后在这残酷的命题下,方舟终于打开门,接纳了岸上离生存希望一步之遥的人们。所有的人也包括观众,自动回避了留在火山,海啸,地裂之处的人的出境,无一例外的是毁灭。

方舟上留下很大的空间,放了长颈鹿,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些东西而不是尽可能多的人类,但稍有讽刺的是,为了支付高昂的造船费用,10亿欧元一张的卖船票。

美国黑人总统留下没有登船,第二波海啸之前他从火山灰里面爬起来,面对渐渐而至的海啸喃喃念着亡妻的名字说我来了,与此同时意大利总理与民众在西斯廷大教堂在教皇的带领下祈祷,一道裂缝从上帝与亚当连接的手指间裂开,这比刚开始巴西上帝的雕像倒下更令人心碎,虽然我不是天主教徒。

老实说看完灾难片很长一段时间里心情都会很平静,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微笑着沉睡于方舟的密封箱内,米开朗基罗的亚当与西斯廷,与祈祷的人同归尘土与洪水。有人尽力的选择求生,有人逆来顺受的面对死亡。有爱(黑人总统对亡妻的爱)、有信仰(西斯廷教堂前祈祷的天主教众生)的人,恐怕不一定没有方舟上的人幸福。

上个星期天,我看了电影《2012》。现在想起,我的心中还是会涌动着很多感想,还是会觉得很震撼,还是会想起里面形形色色的人物……

这部电影主要是根据玛雅历中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地球会毁灭的传说,描绘出了世界末日来临时地震、海啸等特大灾难对地球造成的伤害和人们面对灾难的表现。其中,发现世界末日要到来的人是印度的科学家;而最后,制造好“方舟”,拯救人类的是中国,我为中国和亚洲感到骄傲。

在电影《2012》中,主角叫杰克逊,他在发现灾难来临时,立刻带上自己的家人,开汽车,开飞机,历尽艰难万险来到中国,在一个造“方舟”的工人的帮助下进入了方舟。可是却因此给“方舟”造成了损坏,差点害死了全船人。于是杰克逊冒着生命危险与儿子一起齐心协力解决了故障,让大家都得救了。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犯的错需要我们去承担!”我很佩服他在这种危急时刻选择了知错就改,勇于承担。

影片中最让我敬佩的还是美国总统。灾难来临时,这位美国总统选择了留在地球上,和人民共存亡。他把科学家们发现世界末日的消息告诉全世界的人们,而不是隐瞒真相,让人们有时间与自己的家人告别。美国总统说过“我们是一家人,我会留下来和你们一起度过难关!”这位美国总统是最有权力上“方舟”,逃过这次劫难的人,但他却认为惊慌的人们需要有人指挥;恐惧到了极点的人们更需要有人去安抚。美国总统最后选择了留下,被海啸淹没。他做了一个普通人难以做到得伟大的选择!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灾难,但也会有面临选择的时候。有一个黑人在白人一统天下的西方世界,选择了努力与奋斗,最后成为美国总统,他就是美国的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今年的感恩节,奥巴马与两个女儿一起出现在白宫,接收国家火鸡协会按传统向总统赠送的火鸡。奥巴马曾计划把这只伙火鸡吃掉,但女儿上前阻止,他就没有吃,并且假装严肃地把手放在火鸡的头上,说:“你被赦免了。”在威严的总统和慈爱的父亲之间,奥巴马选择了做一个慈爱、幽默和会让女儿快乐的父亲。相信这样的总统,这样的父亲,在碰上《2012》这样的灾难时,也会做出像电影中的总统一样的选择!

我很佩服《2012》里那些舍生取义的人,但我更希望我们在现在选择健康,选择环保,让《2012》的悲剧永不出现!

成都师范银都小学五年级十班 高胜寒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今天,是2009年12月21日星期一

我是肥泰,一个自由社稷者!说不好听的,我是一个不成功的写手!现在在做网管,没时间可以继续写我的原创小说《精英警察》。

今天没事做,看过电影《2012》完美中字版,之后,我联想起,三年后的今天,我们的世界,是否会和电影《2012》一样,和古文明时代的玛雅,他们的预言一样。

现在很多网上的人传言,说是2012年的12月21日的那一天,是我们的世界末日!但是,后来我查过很多资料,和我那群兄弟们,一起研究这个所谓的‘世界末日’。还有对比玛雅的预言!

“根据玛雅文明的记载,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当这一天黑暗降临后,第二天的黎明永不到来。”其实,2012年12月21日,只是我们现在,地元第五代子孙,一个即将结束的日期!并不能算是世界末日!我相信,那几天的灾难过去之后,会迎来新的,另一个人类文明,也就是我们的子孙--地元第六代子孙。

我在等待着2012年12月21日,玛雅的预言的实现!同时,我希望玛雅的预言,对于我们这个地元第五代子孙,只是一个玩笑而已!

我想,若是很多人第一次接触到玛雅预言的那个2012,世界末日时。我想你们一定会很不爽,因为你们还年轻,你们的前途还很长,你们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呵呵,其实我现在也不过就19周岁而已!

还有,本人我肥泰,对于科学,那是半信半疑。现在的科学家呢,把解释不了的东西,就如人死后留下的灵魂,又或许是某些地方,连续出现的怪异现象等等,就用“不存在”或是“迷信”等字眼,排除这些早已存在于这个地球上。或是说,早在我们第五代人类文明存在时,它们早就已经存在。或许是上一代的留下来的,也或许,是上上一代的...。只是现在的科学还没到那么‘尖类’拔萃。

现在,我觉得今天的阳光,比以前的,更加的灿烂,亮丽!

不知道这是否是一种启示。还是,希望我在有生之年,好好的再看看一个人类总是自以为地球是属于人类家园的世界。现在的我,只能说,人类是地球的产物,总有一天,我们会搬离这个家,去新的家园,建立新的人类文明。

电影《2012》里面,一个镜头,我现在觉得那句话,说得很对,很好!

后悔吧,我们还有时间...

什么?你说什么?该让我们后悔的事是什么?那好,我问你,你们小时候读书用的纸、橡皮擦等等文具是从哪里来的!所有人生活中的桌子、椅子、房子的建成、食品。我们现在身上的衣服!煤气,汽车用的汽油。很多很多的东西,都是从哪里来的!

这些都是从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上,那些树,那些生长了近百年或是几百年的树,砍伐。种一片森林那么简单吗?哪怕是一棵树!下山容易上山难,同理可鉴。还有,地球如今的面目,我想应该是千疮百孔。那些都是挖掘地下矿物质所形成的!

大自然的报复,很简单,狠狠的一个海啸,足以死上上万人!假设,如果龙卷风、海啸、地震、火山爆发、风暴、冰雹等,把整个地球扫荡一遍的话,我们人类能生存下来的几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呢?

作者:肥泰
2009年12月21日星期一
下午14:07

㈧ 电影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㈨ 看过电影《2012》的朋友们,帮忙写篇观后感出来吧!!

好莱坞的灾难大片实在是好看,其中的天翻地覆的灾难场景震撼人心,当那一排排的高楼轰然倒塌,当一座座山峰瞬时被海水吞没,真的禁不住尖叫!这是视觉的震撼,但更让更让人回味无穷的是电影表达出的思想内涵。其中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团结一致的情景,父亲在灾难中不顾一切的去救自己的孩子的情景,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一个陌生人甚至是一个情敌的情景,真的让人好感动,也让人感到人间好温暖。在灾难面前,人类是那样的不可一击,但当亿万双手紧握在一起的时候,人类不再弱小,灾难不再可怕。人类团结一致抵抗灾难的几乎是灾难片千篇一律的主题,但是《2012》是一个新的突破,当我看完《2012》后最大的感触是人的生命在灾难面前是不是等价的。
首先,其实美国政府早已预料到2012年地球会出现大的灾难,所以各国政府联合在研制秘密计划,也就是诺言方舟计划,但是这一切民众还都蒙在鼓里。当灾难真正来临时,美国政府官员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将政府官员转移走,完全置公众的知情权不顾,置三亿美国民众的生命于不顾。好在美国首席科学家强烈要求把真相告诉民众,但总统顾问极力反对。他的理由是如果告诉了民众就会引起暴动,这样会影响到他们安全撤离。这难道就是大家信赖的政府?在危难之际利用公共资源独自逃生!不过令人感动的是总统坚持留了下来,并且决定把真相告诉民众。他说:“应该告诉民众真相,至少可以让亲友们有时间彼此告别一下,父亲在临死之前有时间请求女儿的宽恕”。也许把真相告诉大家也无能无力,但是至少给大家一些时间了却一下心愿。有仇恨的可以化解下,有爱意的可以向对方倾诉下,让大家聚在一起默默的面对死亡。这是最基本的人权,也是政府的责任,同时也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在灾难面前,在逃生的机会面前人人是平等的吗?诺亚方舟计划本身就是利用了公共资源,是民众的财富,而不是政府官员的独享。但为何有机会逃生的是各国政府首脑?还有是支付了10亿欧元的富豪?我们普通民众就没有活着的权利?造诺亚方舟的目的是在灾难过后能保证人类不至于灭绝,但我想问一下,那些老态龙钟的各国首脑和满脑肥肠的富豪生育的能力比我们强吗?他们难道比科学家们更有价值吗?显然他们是利用手中的特权排挤我们生存的权利。更可悲的是当美国首席科学家走进诺亚方舟,发现给他安排的是豪华的单间,他愤怒的说这样的房间可以多让10个人活命。当亿万民众没有求生的机会的时候,那些各国首脑竟然在活命的方舟上享受豪华单间,真是可悲啊!不过可以理解,因为方舟是中国政府造的。还有一个镜头让人很寒心,英国女王上方舟还带着一群宠物狗,悠闲地带着狗儿们散步,我们老百姓的生命还不如皇家的一条狗,狗都有机会逃生,我们只能死亡。当杰克逊他们的飞机迫降在喜马拉雅山的雪地里,正当无奈的面对皑皑白雪时,迎面来了几架直升飞机,但从飞机上下来的军人要他们出示诺亚方舟通行卡才能就他们走,最后只有花了十亿欧元买到票的富翁一家被救,而抛弃下了杰克逊一家。在逃生面前,金钱决定着获救的机会,不得不说是人类的悲哀。说起那个富翁,当灾难即将发生时,他们一家准备坐飞机逃生,杰克逊司机送他那两个公子哥到机场,那两个公子哥嘲笑杰克逊:“我们家花钱买了诺亚方舟船票,你没钱就去死吧!”并且杰克逊哀求老板带上他们家,被老板拒绝。这是富人对穷人的嘲讽,对普通人生命的藐视。我注意到,上诺亚方舟的人大多是各国政要和富豪,而制造它的工人却没有求生的机会,自己造的方舟,当却没有自己的立足的空间,完全不把工人当成人对待。
影片最后,海啸马上就要来了,在大家面前诺亚方舟成了唯一的逃生工具。当总统顾问等官员登上方舟后,也就是他们生命得到保障时,他们关闭了舱门。面对船外黑压压求生的人群,他们没有一点怜悯之心,哪怕给他们一个站足的空间,就可以救千千万万的生命,但他们没有,何况保护公民是政府的责任。对生命的漠视达到如此地步,真的令人发指。但令人欣慰的是,首席科学家发表了发自肺腑的一段话,呼吁大家尊重生命,感动了麻木的官员,这才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在灾难面前,人类终于团结了起来,大家齐心合力终于战胜了灾难,人类才可以存续。
值得一提的是,本部影片有很多中国元素。造诺亚方舟的正是中国,好像是中国拯救了世界,这让很多中国人很自豪。但仔细回味下影片,当美国总统顾问刚来到诺亚方舟时不禁感叹一句只有中国人才能造的出。总统顾问在这部影片中是反面人物,一句从反面人物中说出的赞赏的话,到底是讽刺还是夸奖呢?在前面一个情节在杰克逊他们逃亡时在机场面对一个超级大的飞机感叹时,一个人说了句这是苏联时造的。把中国和苏联前后呼应,仿佛在讽刺些什么?还有诺亚方舟有很多豪华单间,首席科学家也批评一间可以多载十多人,本来是救命用的,却建的奢华,是不是由中国的风格呢?其中对中国也有贬低,当中国军方直升机发现雪地求救杰克逊他们时,我们救走了富豪,却抛下了杰克逊一家,难道我们军人没有一点怜悯之心吗?还有我们工人辛辛苦苦造出来诺亚方舟,但他们没有机会乘坐逃生。还有在杰克逊向中国西藏工人请求进舟时,有很多删节,不知原版电影中我们工人说了些什么,但肯定的是绝不是什么有利于树立中国人形象的话。所以美国佬应该没安好心,我们对他们还是要提防的。
《2012》这部影片不但场面气势宏伟,其要表达的深意也令我们反思。假如是把美国政府替换成中国政府,登上诺亚方舟会是什么人呢?在灾难面前我们普通百姓有没有逃生的机会呢?地位可以不平等,财富分配可以不平等,但是至少每个人的生命是平等的。人人生而平等,政府应该平等对待每个公民,同时严禁官员利用公共资源为自己谋私利。不要漠视他人的生命,在灾难面前需要的是互帮互助,而不是一己私利

阅读全文

与电影二十二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邀请我们看电影英语怎么说 浏览:879
新加坡上映电影有哪些 浏览:288
美国伦理电影排行 浏览:817
电影为啥比电视清楚呢 浏览:394
电影网推荐哪个网站好 浏览:693
乔杉主演电影里的插曲 浏览:50
上海大学电影电视学校怎么样 浏览:722
电影清朝十大酷刑视频 浏览:403
大鹏艾伦新电影 浏览:100
1313电影网苦瓜201 浏览:535
电脑显示器画面像老式电影 浏览:842
纶电影日本 浏览:908
俄罗斯电影神曲叫什么 浏览:193
邯郸哪个县拍过电影 浏览:234
破茧威龙电影哪里可以看 浏览:589
手机爱奇艺下载电影存在哪里了 浏览:328
周星驰赌场电影顺序 浏览:174
女孩去法国巴黎当保姆什么电影 浏览:321
告别茱莉泰国电影 浏览:193
俄罗斯战争电影营免费高清在线 浏览: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