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格列佛游记》的观后感
当我第一次见到此书,我以为是像《鲁滨孙漂流记》那样的小说。而当我翻开书,看了书的前言才知道了,原来这个一部充满童话色彩的讽刺小说。但小说的童话色彩只是表面的局部的特征,尖锐深邃的讽刺才是其灵魂。 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yahoo)。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作者不仅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否定了整个人类社会。耶胡代表人类,而主人公却是如此厌恶耶胡。书中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的不满。 另一方面,主人公在慧因国里与慧因的生活是最令他难忘的。他们的国家不会出现表示罪恶的字眼,像:欺骗、怀疑、狡猾等等之类的词。所以他们的社会不会有欺骗、怀疑、狡猾、陷害、阴谋、贿赂……。那个世界才是一个真正充满幸福和快乐的地方。以至于当主人公离开那里时流下了悲伤的眼泪。 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我们的社会虽然不像当时英国那样败落,但也好不到哪去。小偷小摸、乱扔乱丢、破坏公物。都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事。杀人放火、贩毒走私、残暴疯狂。也是我们在电视中经常见到的事,都已经不足为奇了。 这么一个浑浊的社会,是要靠我们来澄清的。现在的我们虽然不能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来,但是可以做我们能做到的事。就算是低下头拣起一片垃圾,写一篇环保文章,号召朋友亲戚……这都是我们轻易能做到的。 我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在我们一代一代的努力下,成为像慧因国那样的社会。我愿为此付出,从我做起,重现在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阳光,少一点污染。可以吗?
㈡ 格列佛游记电影观后感
刚开始看《格列佛游记》,我还以为这是一部类似于《鲁宾逊漂流记》的冒险电影,之后才知道这是一部想象电影,但奇异的想象只是表面,内在则充满了讽刺。
《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慧骃国等地的经历。
小人国里的一切都非常小,他们对于格列佛就像玩具一样。大人国恰好相反,格列佛就好像他们的“宠物”一样为他们表演,逗他们开心,还要提心吊胆,以防被弄死。小人国和大人国不仅大小相反,心胸也不同,小人国连年征战,尔虞我诈;大人国民风淳朴,对英国的历史、制度和现状有着很多疑问。第三卷通过介绍再飞岛国等五岛的经历,体现了现代科技有着很大的问题。第四卷更加奇怪,在慧骃国里人兽互相颠倒,没有金钱、军队和警察,马有着高尚的心灵,而野胡则是邪恶的生物。格列佛在那里学到了很多,他越来越厌恶人类社会的种种恶行,对人类社会做了无情的鞭鞑。
他批判了人性深处的丑陋和人类社会的血腥,而在慧骃国里,他们都没有欺骗、杀人放火、抢劫一类的字眼,格列佛光是让他们明白这些词的意思就花了好大功夫。他们的社会充满了友爱、和睦,人人都很善良,厌恶邪恶,这就是人们想象中的“世外桃源”吧。
这电影的作者对社会的丑陋做了无情的鞭鞑和讽刺,对人性和社会有着自己的见解,表达了他为世界担忧的感情。
㈢ 纪录片小人国观后感
纪录片《小人国》观后感 周一的晚上,园里组织老师一起观看纪录片《小人国》 。听到这个小消息时,我的心 里是有些小小的激动的,早就听说过这部片子,特别的想看,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都无 缘观看这部纪录片。现在终于可以好好看看这部片子了,心里真的是很高兴的。 在看《小人国》的过程中,我至始至终都抱着一种认真的态度,我知道,这不是一部 电影,不需要我用去娱乐的眼光去看,她是一部真实纪录幼儿内心世界的纪录电影。在面 对他时,不但需要我用眼睛去看,更需要我用心去看去感受去体会,因为她为我揭示了一 个熟悉真实的儿童王国,为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示了孩子们的世界,让我可以站在另外一 个角度去看孩子的生活和内心。 看完整个纪录片,我总结出纪录片了着墨最多的是三个孩子,为友情四季等候的四岁 女孩辰辰,五岁的孩子王池亦洋,两岁的探索者锡坤,讲述了一个儿童世界关于权利、情 感和探索的故事。看到辰辰一次又一次沉默的等待,我的心里真的很酸,当我看到辰辰的 沉默时,我想到了我们班的十一小朋友,她和辰辰一样不爱说话,不喜欢和小朋友老师交 流,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在做自己的事情。看到辰辰天都沉默的站在门外期待 南德的出现,我给辰辰的等待起了一个名字叫“心酸的等待” ,她的等待真的让我感到心 酸,让我忍不住的留下泪来。看完纪录片后,我一直在想,每当十一在安静的做自己的事 情时,当她安静的看着老师和小朋友时,她是不是也在等待着我,等待我们老师去真正的 走入她的内心,走入她的世界,成为她的朋友“南德” 。想到这里,我觉得,在以后的活 动中,我要更用心的去对待十一,想法设法去走进十一的内心世界,更加的用心去贴近幼 儿的每一个举动,早日成为十一的好朋友“南德” 。 纪录片里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巴学园的幼儿园里,提起巴学园,我想起了那本很著名 的《窗边的小豆豆》《窗边的小豆豆》也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巴学园里的真实故事,幸好 , 手边也有这本书,趁着看完《小人国》的一些感触还在,我会抓紧时间重温一下教育经典 名著《窗边的小豆豆》 。 荔枝班 郭春利
等待是一个态度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要做好幼儿园教师一定要有爱心,更要学会等待……影片《小人国》里让我们处处感受到这种等待。
强悍、霸气的池亦洋,打人犯错是家常便饭,家长要求赶走他,大李老师说:“池亦洋为男孩子们树立了一个男子汉的榜样,我们要发现他的闪光点,所以我不赞成赶他走。”她的一番话让这个个性强烈的男孩子继续留在了巴学园。池亦洋每一次错误发生,老师不只让他接受惩罚,更让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应该怎么做,终于他可以像老师一样调节小朋友间的矛盾。这一系列的转变离不开老师的帮助,这个成长的过程也不是一天两天完成的,为了这个转变,老师精心培土、除草、施肥、浇灌,耐心地等待它的成长。
两岁的锡坤是个可爱的调皮鬼,他的探究热情总无止境,一会儿热衷于探究垃圾筒的肚子到底有多大,往里头塞了皮球又塞鞋,老师等待着直到他满足地离开,才拿来大筐子把垃圾筒里面的归位。又是他,探索王——锡坤,一个人溜进储物间,翻翻这个,看看那个,摸摸这儿,推推那儿,最后对一筐小球发生了兴趣,“哒,哒——”几个滚出来,“哗啦啦——”整筐倒出来,任由他踢一踢,拨一拨,还带球跑一跑,跑这头跑那头,直到他累了,发现了一把大刷子,在大李老师的帮助下收拾干净。在等待中老师给锡坤一个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间。
还有令人敬佩又怜爱的辰辰,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辰辰总是执着地在教室外等待南德的到来,只有等到南德,和南德一起玩才开心。碰到恶劣天气,老师总是关心地建议她进屋等或边吃饭边等,这样的等待整整持续了一年,终于有一天,南德要走了,大李老师和辰辰约定:你现在已经有好几个好朋友了,星期一,咱们就去找其他小朋友玩,开始实行新的计划。老师将继续等待,等待她交到更多更好的朋友。
目前,我正经历着这样的等待。已是入园的第二学期,我班的张晨钰遇事总是大声地哭喊,不用言语表达,要我们像猜谜一样找原因,很多时候影响了学习、生活秩序。发现问题后,与奶奶交流,我们提出:家园一致,她有需要、有问题必须要用语言表达,而不是哭声,否则可以不予以帮助。一开始她还是边哭边说,两个月之后,我们已很少听到她的哭声。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每一粒种子都有它自己的生长条件和周期,让我们创设适宜的环境,耐心等待,我们总会看到它发芽、生根、开花,直到结果。
续雪英老师:《小人国》观后感
看了《小人国》这个纪录片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好幸福。巴学园是一所不用受老师的约束,不用受课堂的管制,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尽情玩乐的学前班。电影里的大李老师让我印象深刻,大李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没有小朋友想象的那么严厉,那么凶,那么可怕,每天孩子们放学后都不想回家!孩子们在巴学园过的很快乐,无忧无虑的。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电影里5岁的池益洋小朋友,因为自己长得比一般小朋友高大,在刚刚进园的时候常常欺负别的小朋友,以至于小朋友回家跟父母亲讲今天最开心的事情居然是——今天池益洋没有打我。无奈中,小朋友的家长不得不跟李老师商量让池益洋退学的事情。可是李老师没有放弃池益洋,每次当他捣乱不听话的时候李老师会让他去坐反思凳,时间可能只是3分钟或者是5分钟,然后老师会很有耐心地问他你考虑好了吗?或者说这个事情这样做才是对的,直到他点头,然后才可以继续他的自由活动,在老师耐心漫长的教育下,池益洋现在是一个会组织孩子、协调孩子的孩子王。这种孩子在我们的班级中经常有,而我们就没有李老师的耐心。电影中让我们学到要尊重孩子,要耐心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更多地去跟孩子们互动。今后我想对于这类的孩子我会用更多的耐心去教育他。
整个纪录片中,老师与幼儿都是朋友关系。孩子有自由、有空间、有尊严、有自信,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去学习、去生活,那是多么幸福的感觉。小人国给我的感触还有很多,零零散散的各个角落都有。电影里每个孩子都是那么鲜明生动自然,我都很喜欢,我希望到了新园的辰辰能脱离孤僻,希望池亦洋能更得民心,希望那个正直的佳佳能更勇敢。看到电影末尾,心里很是惭愧,我对我自己的女儿、对我班的孩子都太约束。但我们的环境、教育的方式、家长的要求有可能把我们的幼儿园变成像巴学园一样的幼儿园吗?
陈红伟老师:《小人国》观后感
《小人国》这部电影是一部纪录片,它记录了巴学园里的一些孩子是如何上幼儿园的?每天在幼儿园里如何生活?他们在巴学园里是怎样学习的?他们的性格是怎样的?老师又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尤其是怎样对待性格特殊的孩子的?这部电影是摄影组花费两年的时间拍摄完的,虽然故事简短,情节平淡,但是所发生的一些事情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事情,当我们遇到这些事情时往往会手足无策,但是巴学园的老师们却处理的非常好。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不由地有了一些感触,使我受益匪浅。
本故事里重点地描述了四个人人物。一位人物是个叫辰辰的小女孩,她可爱、腼腆、专一、执着,每天早晨来到幼儿园后,都会耐心地等待她的好朋友南德,当看到南德来园后,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在她等待好朋友的过程中,老师也是尊重她的想法的,而且还会陪她一起等南德,这不仅表明了幼儿很珍惜自己的好朋友,也说明了幼儿之间的交往是多么的重要,它可以让一个孩子开心,也可以让一个痛苦,所以说幼儿是社会中的人,人与人之间是必须要交往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教会幼儿如何与他人交往,并且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小伙伴,因此使他们爱来幼儿园。
有一位调皮捣蛋的小男孩池亦洋,他在班里总是会欺负人、骂人、打人、不懂礼貌、不遵守游戏规则等等。但是面对这样的问题幼儿,老师并没有发脾气,也从没有放弃过他,而是耐心地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在哪些方面是不对的,应该如何去做,老师不仅没有厌烦他,还发现了他的闪光点,比如说他会像大哥哥一样带着小朋友们一起玩;他也会像小老师一样为小朋友们接触矛盾。并且老师还从他的身上看见了小男子汉的身影。这些过程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些弱点就判断一个孩子是好是坏,在教育孩子时更要有方法。
还有一位小机灵鬼锡坤:可爱的小家伙,非常爱探索,用小朋友的鞋、玩具、球来填饱垃圾桶的肚子,看看它的肚子到底有多大,他还会把游戏室弄得一片狼藉,但老师尽情的让他探索,捣乱,大李老师说,这叫探索空间,让他从生活中探索学习。看到这里使我明白了幼儿是有很强烈的好奇心的,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探索的空间和时间,用更有趣的游戏方法去教育孩子应该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
最后一位人物就是我再熟悉不过的大李老师了,她是多么的和蔼可亲,对孩子们的爱,是那么的无微不至,不论是对淘气的孩子,还是对听话的孩子都一视同仁。当遇到小朋友们做错事情时,她总是会蹲下耐心地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不对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做。但是她的这种耐心教导并不等于放纵,当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时,她也会严格要求孩子必须要遵守游戏规则,增强了幼儿的责任心。
这部电影拍故事的情节拍的很细致,也很生活化。从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及老师和蔼可亲的样子,使我感觉到了让教育回归原点,把课堂还给孩子,对幼儿要平等,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发展权、学习权、游戏权、娱乐权、教育权等,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健健康康地茁壮成长。
徐艳玲老师: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2011年6月13日上午13:00在陈莉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起观看了纪录片《小人国》。的这是一部关于儿童的生活戏剧——发生在真实儿童里的真实故事,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陌生又真实的儿童世界,其中的许多镜头都让我感觉似曾相识。通过此次学习令我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我自己的一点不够成熟的体会。
一.教师扮演的角色
现在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仍然是教师们把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是教育活动的领导者、表演者;而幼儿则处于绝对服从的地位,在教育活动中只能当听众、观众,一切都要耳提面命。当然我也一样,总是希望孩子能完全的听从我的安排,按照我说的做,一旦发现孩子没有听我的话,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阻止了再说。虽说了解我们应该以孩子为中心,教师应处于引导的地位,但是做起来的时候这一切就会抛到脑后了。但是,在巴学园里我看到了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亲密关系,他们超出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让我看到了好朋友之间的心与心的交流。调皮、霸道的孩子对于我自己来说是最头疼的,对于这类型的孩子我还真没那么多的耐性去对待,但是看到李老师对池亦洋不厌其烦的进行教导,不断的让他明白自己的行为已经造成的后果,而不是笼统的对他的行为进行指责。
我们只是他们生活的一个参与者,对于他们的活动我们要充当的是合作者,不是干预者。他们犯错了,我们应该是让他们自己了解自己行为对错与否的引导者。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联系会影响到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此,我们应该确立好自己的角色,把握好自己与幼儿的关系,把自己看作幼儿良好的合作者与协作者,用爱去感染幼儿,让幼儿感到教师是他们中的成员而不是约束限制他们的成人。我们应该时刻调整自己的情绪,始终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去对待幼儿,为他们创设自主的活动环境。细心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幼儿,要多与幼儿交谈,一起玩,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建立宽松平等的师幼关系。
二.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在巴学园的校车上有这么一句标语“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句话其实在我理解就是:不管你用多么美好的教育观念,如果孩子们不适应你所使用的教育方法,那就是一句空话,甚至是阻碍他们发展的废话,对于孩子的教育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问题孩子将问题抛给我们,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将这样的一个球再次传到他们那去,就要考虑“力度的大小”不能伤着他们,这就要求我们有灵活的教育智慧和一颗充满爱的心。
通过观看此部影片,我学到了很多,电影中的许多片段,零零碎碎却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脑子里。我知道,以我现在的教育经历可能并不能游刃有余的表达我想要表达的感想,相信经过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下一次再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又会有不同的收获。
彭丽笑老师:《小人国》观后感
看完《小人国》短片之后,对我感触很深,特别是短片里池亦扬小朋友,他是一个聪明、调皮,燥动,还有暴力倾向,很多孩子和家长都不喜欢他,大李老师确认为池亦扬身上闪光点,像男子汉一样。同时让我想起我们班的俊毅与其相似,但他经常和别人想的不一样,有时还爱和老师抬杠,今天又和我杠上了。
今天上课时,我在给小朋友讲老鼠是一种有害的动物,在我的启发下,小朋友都纷纷列举老鼠的害处:他们偷吃人们种的粮食,啃坏家具和房子,还会传播可怕的疾病等等……我正要高兴的作总结,俊毅忽然大声地说:“老师,老鼠也是一种好动物。”我皱了一下眉头,心想:俊毅大概又要抬杠了,可还是给了他说话的机会,于是俊毅说:“米老鼠就是好老鼠,他特别聪明,还老帮助别人做好事,我最佩服米老鼠啦!”俊毅这么一说,其他的小朋友也表示自己喜欢米老鼠,还喜欢看米老鼠的书和动画片。有的小朋友还指着自己衣服上米老鼠的图案,说这是自己最爱穿的衣服。我连忙叫小朋友们安静下来,解释米老鼠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不是真实的老鼠,而真老鼠是有害人类的。“可真老鼠也有好的。”俊毅不甘示弱,又想出一件事情。他说:“老鼠能给科学家当实验品,我在电视里看了,外国一种治病的新药就是现在小白老鼠身上试验成功的。”经过俊毅这样一搅和,把我的教学计划全给打乱了,本来我还想介绍一些简单的灭老鼠的知识,也讲不下去了。
其实,这也并非是一件坏事,他的闪光点,就是他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对于一般来说,儿童的年龄越小,对大人或老师这样权威的话,孩子通常都是深信不疑的。可是,有一些孩子从小就表现出比较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宁肯冒犯错误的危险,也不愿意把自己束缚在一个框子里,和别人想的一样。生活中,有的孩子特别喜欢和别人抬杠,一些想法说出来后是和大人作对的。这些孩子在大人眼里往往是不听话的孩子,觉得他们对长辈不够顺从,不尊重,行为不合群,甚至破坏纪律,总之一句话,听着讨人嫌的,就像俊毅一样。不过,对于发展创造性来说,敢于质疑、敢于把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讲出来,不盲从,特别是敢于怀疑大人、向权威挑战,这些行为表现应该给与充分鼓励的,即使孩子未来不是创造型人才,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人生发展之必须。
《小人国》中整个环境就给人一种明亮、舒服的感觉,而里面幼儿也是非常自由的,该园的建设、场地等,非常吸引幼儿,幼儿想在屋外就在屋外,想到屋内就到屋内,无论是在活动中,还是在游戏中,教师都是不要求的,他们能自由的交朋友,自由安排时间,连吃饭的时间也不规定的。整个幼儿园没有任何教学氛围,完全以幼儿玩为主,让幼儿从活动中、从玩中实践。
在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小孩,2岁的锡坤,他尝试把球和鞋子几次扔进垃圾桶里,他是在探索这个垃圾到底有多大,到底能装下多少东西。当他把一筐珠子撒在地上时,教师陪着他一筐一块的探索,引导他把珠子放到框里,孩子能在这种探索中成长、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在《小人国》中,受我们关注的是老师的教育方法。纪录片中的老师对孩子耐心、尊重,对孩子们的爱无微不至,无论是霸道的池亦洋,还是对听话的孩子都是一视同仁。她教会了我们如何尊重孩子,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说话时要心平气和,对孩子也要说“请你”怎么样等。如:每天辰辰都早早的在门口等南德,老师并没有干涉,强行把辰辰带进教室,而是询问她的意见,尊重她的选择。
大李老师是个很好的旁观者、观察者、引导者。如锡坤把珠子弄一地的时候,她不是骂孩子,而是在旁边观察,待他玩够的时候再引导他一起收拾。而对池亦洋的教育其实也是在教导他,通过反思角等形式让他自己领悟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去重重的打击他,慢慢的池亦洋成为了孩子们真正的头领,他主持正义,解决纠纷,带领孩子们训练。
整个纪录片中,老师与幼儿都是朋友关系。其实,我们的教育过程应该是个交互的过程,是个对话的过程,让孩子有自由、有空间、有尊严、有自信,这样去学习、去生活,那么孩子会得到幸福的感觉
周三下午,园里组织老师一起观看纪录片《小人国》。听到这个小消息时,我的心里是有些小小的激动的,早就听说过这部片子,特别的想看,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都无缘观看这部纪录片。现在终于可以好好看看这部片子了,心里真的是很高兴的。
在看《小人国》的过程中,我至始至终都抱着一种认真的态度,我知道,这不是一部电影,不需要我用去娱乐的眼光去看,她是一部真实纪录幼儿内心世界的纪录电影。在面对他时,不但需要我用眼睛去看,更需要我用心去看去感受去体会,因为她为我揭示了一个熟悉真实的儿童王国,为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示了孩子们的世界,让我可以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孩子的生活和内心。
看完整个纪录片,我总结出纪录片了着墨最多的是三个孩子,为友情四季等候的四岁女孩辰辰,五岁的孩子王池亦洋,两岁的探索者锡坤,讲述了一个儿童世界关于权利、情感和探索的故事。看到辰辰一次又一次沉默的等待,我的心里真的很酸,当我看到辰辰的沉默时,我想到了我们班的十一小朋友,她和辰辰一样不爱说话,不喜欢和小朋友老师交流,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在做自己的事情。看到辰辰天都沉默的站在门外期待南德的出现,我给辰辰的等待起了一个名字叫“心酸的等待”,她的等待真的让我感到心酸,让我忍不住的留下泪来。看完纪录片后,我一直在想,每当十一在安静的做自己的事情时,当她安静的看着老师和小朋友时,她是不是也在等待着我,等待我们老师去真正的走入她的内心,走入她的世界,成为她的朋友“南德”。想到这里,我觉得,在以后的活动中,我要更用心的去对待十一,想法设法去走进十一的内心世界,更加的用心去贴近幼儿的每一个举动,早日成为十一的好朋友“南德”。
看完这部影片,心里深有感触,这个幼儿园,没有任何教学氛围,完全以玩儿为主,让小朋友从生活中,从玩中探索科学,从玩儿中实践。这是很少或者说没有什么幼儿园能做到,现在的社会竞争相当激烈,有几个妈妈没让三四岁的宝宝去学习英语、美术、乐器、舞蹈甚至于更多,孩子成为了父母的筹码,孩子从小就没有了童年,想想我们小的时候,幼儿园就是玩,做游戏。但现在的孩子放暑假,老师还要留作业,在学校还要学奥数、英语、计算机!孩子受苦,家长也跟着累!教育从做人开始,如果孩子学习再好,做人人品有问题,我想孩子长大了也没有什么出息!也许我们太注重了结果,而忽略的很多过程!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句话概括了一切!什么样的孩子就要用什么样的教育,千万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用孩子来做比较!
㈣ 如何评价动画电影《山海经之小人国》
画面感很不错。但是剧情有点儿老套。也没从哪里看出来是小人国。
㈤ 格列佛游记之小人国游记观后感english翻译
This book first stop is Lilliput, pu te. Lilliput small indeed, gulliver one hand can drag their whole naval fleet. Basically it is one over twelve of the miniature country. Author patient describes gulliver a meal to eat how many chickens, cks of cattle and sheep, how many barrels of wine and so on, repeatedly remind the reader of the proportion.
Lilliput, for example, citizens in order to put the monster to his city, using the five hundred artisans, built a seven feet long, four feet wide, wooden wheels made of twenty-two: but the main difficulty is how to put the author carried to the car.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they went up in a eighty - foot pole. The workers with a belt tied up the author's neck, hands, feet and body; And then used as thick as the author bind their items with ropes, a head on the block at the top of the beams. Article nine hundred the man began to pull the rope together, less than three hours, he put up on the car... Fifteen thousand tall florian, there are more than four feet high, and dragged me heading for the capital...
In this small toys world, all the ambition and crawling, small petty political infighting and war. Later, gulliver went to the brobdingnag, he with the king of brobdingnag a dialogue, not only constitute the criticism of the UK, also shows the two different way of thinking, and make them are reviewed. Gulliver's travels irony in at the same time, reveals the status quo and composition of certain language simulation and sarcasm. This is also the reason why I like this book. The gulliver to the work of the milk of human kindness, and put the novel into another level of irony: namely the suspicion of human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