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2观后感400字
看大家对电影2012讨论的这么热闹,那我也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吧。今天,特意在网上观看了这部大片,原本现在就想睡觉,但是一闭上眼睛就是2012电影里的场景!于是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没了睡意。
对2012地球覆灭说的认识,我最早是从公公婆婆的嘴里所知。他们是虔诚的教徒,说什么圣经里有预言,告诉他们世界要在那时灭亡。但是我是坚决的不信的,其一我不是什么信徒,什么也不信,另外,我相信,世界创造人类,人类掌控世界。但是,看了这部片子,我感动也沉默了……
我的感动,来自于片中的那种人性。这种人性,是博大宽广,是勇于付出,而不是狭隘自我,不是自私自利。片中谁去谁留已成为挑战整个人类的道德抉择。面对灾难,只有在面临生与死的决择之前,无法抗拒的大灾难之前,才能看出人类的渺小、自然的强大,人性中的自私和高尚。片中,那个男主角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取,终于说服了政府要员,使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类做出了最重要的抉择: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大家都有平等的生存机会!
我的沉默来自于影片里那些灾难的场景。影片把灾难里发生的景象发挥的淋漓尽致!片中激动人心的镜头太多,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洪水、陨石雨等等,看的自己都像是融入了这个悲观的场面当中。静坐下来细思,觉得这些并不是无来由的:2004年12月26日南亚大海啸,09年刚过去的海地大地震,10年智利8.8级强烈地震,而我们中国,08年的雪灾,08年的四川汶川5.12大地震,近年来,一幕幕土地龟裂、江河断流的旱象,在我们眼前不断变幻。现在北方黄沙漫天,南方干旱缺水,吉林省东南部暴雪连连,新疆北部融雪性洪水频发……我国环境状况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这么多灾害同时肆虐,难道这不是在告诉我们中国环境提前进入“2012”?这是它们给中国的环境状况的警示,给世界环境状况的警示,警示人类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宇宙虽然浩瀚但自有法则,自然虽然无常但自有规律。看来我们人类只有学会谦卑,学会去敬畏自然,遵循法则,才不至于给自己自掘坟墓!
-----------
B. 2012电影观后感
不久前我看了电影《2012》。现在想起,我的心中还是会涌动着很多感想,还是会觉得很震撼,还是会想起里面形形色色的人物……
这部电影主要是根据玛雅历中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地球会毁灭的传说,描绘出了世界末日来临时地震、海啸等特大灾难对地球造成的伤害和人们面对灾难的表现。其中,发现世界末日要到来的人是印度的科学家;而最后,制造好“方舟”,拯救人类的是中国,我为中国和亚洲感到骄傲。
在电影《2012》中,主角叫杰克逊,他在发现灾难来临时,立刻带上自己的家人,开汽车,开飞机,历尽艰难万险来到中国,在一个造“方舟”的工人的帮助下进入了方舟。可是却因此给“方舟”造成了损坏,差点害死了全船人。于是杰克逊冒着生命危险与儿子一起齐心协力解决了故障,让大家都得救了。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犯的错需要我们去承担!”我很佩服他在这种危急时刻选择了知错就改,勇于承担。
影片中最让我敬佩的还是美国总统。灾难来临时,这位美国总统选择了留在地球上,和人民共存亡。他把科学家们发现世界末日的消息告诉全世界的人们,而不是隐瞒真相,让人们有时间与自己的家人告别。美国总统说过“我们是一家人,我会留下来和你们一起度过难关!”这位美国总统是最有权力上“方舟”,逃过这次劫难的人,但他却认为惊慌的人们需要有人指挥;恐惧到了极点的人们更需要有人去安抚。美国总统最后选择了留下,被海啸淹没。他做了一个普通人难以做到得伟大的选择!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灾难,但也会有面临选择的时候。有一个黑人在白人一统天下的西方世界,选择了努力与奋斗,最后成为美国总统,他就是美国的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今年的感恩节,奥巴马与两个女儿一起出现在白宫,接收国家火鸡协会按传统向总统赠送的火鸡。奥巴马曾计划把这只伙火鸡吃掉,但女儿上前阻止,他就没有吃,并且假装严肃地把手放在火鸡的头上,说:“你被赦免了。”在威严的总统和慈爱的父亲之间,奥巴马选择了做一个慈爱、幽默和会让女儿快乐的父亲。相信这样的总统,这样的父亲,在碰上《2012》这样的灾难时,也会做出像电影中的总统一样的选择!
我很佩服《2012》里那些舍生取义的人,但我更希望我们在现在选择健康,选择环保,让《2012》的悲剧永不出现!一起加油~
C. <2012>电影你看完有什么观后感想
1.特效真的很好
2.好像很烧钱
3.情节真的是
简单
4.披着中国元素外衣的典型美国电影
D. 求电影《2012》观后感,2500字,急需
请注意,这是观后感,不是影评。
--10亿美金不是个小数目啊。
--很抱歉我亲爱的陛下,是欧元,10亿欧元。
我不打算剧透,所以决定就写写感受,不描述情节了。上面那段话来自于美国政客给阿拉伯一位国王推销诺亚方舟的船票的场景,石油大亨本着生意人的本能,想拿拿架子讲讲价,所以略有傲慢的,装作不在意的样子说:十亿美金不是个小数目啊。(你这条裤子要100块太贵了),政客说:很抱歉陛下我说的是十亿欧元(我说的是一百块美元不是人民币)。
当然这不是一部艺术片,咱们走进电影院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感官刺激,同行的数个男人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猛批这是个烂片,我只好问:你冲着什么来这儿的啊,我是冲着场面跟特技啊,人又不是艺术片,要我说就是个所有以前我们看过的灾难片的大杂烩,火山爆发,山洪海啸,地震地裂,人性的探讨我腻了,讲一百年也讲不完,不讲了。
什么用xz喇嘛讽刺中国人这一说,相信的人,你们觉得一个关注的是天下苍生,人类命运的人(导演),会那么狭隘吗?至少说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这件事,导演做到了,或者说做的很尽力,而以我敏感多疑的个性,并没有看到导演刻意打压或者吹捧哪个国家跟民族,反而很纠枉过正的讲所有救世主跟伟大的角色都留给了美国人以外的人,就算是美国人,也选择了有色人种。这是最近的流行趋势好像。
也有传闻说这个是宣扬靠中国人拯救了世界,夸张了,绝对夸张,其实是美国政客卖票,中国负责造船,俄罗斯负责用他们的大飞机接人登船,大家都有任务,看吧,很全人类。
当然美国人还是担任了拯救英雄,但是他们救的是自己的爱人,自己的家人。
要说硬伤很多的,就我这种不懂科学的人也知道,一旦地球南北极互换了,所有的电子产品都得消磁,用不了啦,结果最后六条方舟居然恢复了通信联系。
八国会议讨论,世界末日前大家需要做的唯一的事,是延续物种,而不是拯救人类,不惜杀人,到了最后在这残酷的命题下,方舟终于打开门,接纳了岸上离生存希望一步之遥的人们。所有的人也包括观众,自动回避了留在火山,海啸,地裂之处的人的出境,无一例外的是毁灭。
方舟上留下很大的空间,放了长颈鹿,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些东西而不是尽可能多的人类,但稍有讽刺的是,为了支付高昂的造船费用,10亿欧元一张的卖船票。
美国黑人总统留下没有登船,第二波海啸之前他从火山灰里面爬起来,面对渐渐而至的海啸喃喃念着亡妻的名字说我来了,与此同时意大利总理与民众在西斯廷大教堂在教皇的带领下祈祷,一道裂缝从上帝与亚当连接的手指间裂开,这比刚开始巴西上帝的雕像倒下更令人心碎,虽然我不是天主教徒。
老实说看完灾难片很长一段时间里心情都会很平静,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微笑着沉睡于方舟的密封箱内,米开朗基罗的亚当与西斯廷,与祈祷的人同归尘土与洪水。有人尽力的选择求生,有人逆来顺受的面对死亡。有爱(黑人总统对亡妻的爱)、有信仰(西斯廷教堂前祈祷的天主教众生)的人,恐怕不一定没有方舟上的人幸福。
上个星期天,我看了电影《2012》。现在想起,我的心中还是会涌动着很多感想,还是会觉得很震撼,还是会想起里面形形色色的人物……
这部电影主要是根据玛雅历中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地球会毁灭的传说,描绘出了世界末日来临时地震、海啸等特大灾难对地球造成的伤害和人们面对灾难的表现。其中,发现世界末日要到来的人是印度的科学家;而最后,制造好“方舟”,拯救人类的是中国,我为中国和亚洲感到骄傲。
在电影《2012》中,主角叫杰克逊,他在发现灾难来临时,立刻带上自己的家人,开汽车,开飞机,历尽艰难万险来到中国,在一个造“方舟”的工人的帮助下进入了方舟。可是却因此给“方舟”造成了损坏,差点害死了全船人。于是杰克逊冒着生命危险与儿子一起齐心协力解决了故障,让大家都得救了。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犯的错需要我们去承担!”我很佩服他在这种危急时刻选择了知错就改,勇于承担。
影片中最让我敬佩的还是美国总统。灾难来临时,这位美国总统选择了留在地球上,和人民共存亡。他把科学家们发现世界末日的消息告诉全世界的人们,而不是隐瞒真相,让人们有时间与自己的家人告别。美国总统说过“我们是一家人,我会留下来和你们一起度过难关!”这位美国总统是最有权力上“方舟”,逃过这次劫难的人,但他却认为惊慌的人们需要有人指挥;恐惧到了极点的人们更需要有人去安抚。美国总统最后选择了留下,被海啸淹没。他做了一个普通人难以做到得伟大的选择!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灾难,但也会有面临选择的时候。有一个黑人在白人一统天下的西方世界,选择了努力与奋斗,最后成为美国总统,他就是美国的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今年的感恩节,奥巴马与两个女儿一起出现在白宫,接收国家火鸡协会按传统向总统赠送的火鸡。奥巴马曾计划把这只伙火鸡吃掉,但女儿上前阻止,他就没有吃,并且假装严肃地把手放在火鸡的头上,说:“你被赦免了。”在威严的总统和慈爱的父亲之间,奥巴马选择了做一个慈爱、幽默和会让女儿快乐的父亲。相信这样的总统,这样的父亲,在碰上《2012》这样的灾难时,也会做出像电影中的总统一样的选择!
我很佩服《2012》里那些舍生取义的人,但我更希望我们在现在选择健康,选择环保,让《2012》的悲剧永不出现!
成都师范银都小学五年级十班 高胜寒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今天,是2009年12月21日星期一
我是肥泰,一个自由社稷者!说不好听的,我是一个不成功的写手!现在在做网管,没时间可以继续写我的原创小说《精英警察》。
今天没事做,看过电影《2012》完美中字版,之后,我联想起,三年后的今天,我们的世界,是否会和电影《2012》一样,和古文明时代的玛雅,他们的预言一样。
现在很多网上的人传言,说是2012年的12月21日的那一天,是我们的世界末日!但是,后来我查过很多资料,和我那群兄弟们,一起研究这个所谓的‘世界末日’。还有对比玛雅的预言!
“根据玛雅文明的记载,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当这一天黑暗降临后,第二天的黎明永不到来。”其实,2012年12月21日,只是我们现在,地元第五代子孙,一个即将结束的日期!并不能算是世界末日!我相信,那几天的灾难过去之后,会迎来新的,另一个人类文明,也就是我们的子孙--地元第六代子孙。
我在等待着2012年12月21日,玛雅的预言的实现!同时,我希望玛雅的预言,对于我们这个地元第五代子孙,只是一个玩笑而已!
我想,若是很多人第一次接触到玛雅预言的那个2012,世界末日时。我想你们一定会很不爽,因为你们还年轻,你们的前途还很长,你们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呵呵,其实我现在也不过就19周岁而已!
还有,本人我肥泰,对于科学,那是半信半疑。现在的科学家呢,把解释不了的东西,就如人死后留下的灵魂,又或许是某些地方,连续出现的怪异现象等等,就用“不存在”或是“迷信”等字眼,排除这些早已存在于这个地球上。或是说,早在我们第五代人类文明存在时,它们早就已经存在。或许是上一代的留下来的,也或许,是上上一代的...。只是现在的科学还没到那么‘尖类’拔萃。
现在,我觉得今天的阳光,比以前的,更加的灿烂,亮丽!
不知道这是否是一种启示。还是,希望我在有生之年,好好的再看看一个人类总是自以为地球是属于人类家园的世界。现在的我,只能说,人类是地球的产物,总有一天,我们会搬离这个家,去新的家园,建立新的人类文明。
电影《2012》里面,一个镜头,我现在觉得那句话,说得很对,很好!
后悔吧,我们还有时间...
什么?你说什么?该让我们后悔的事是什么?那好,我问你,你们小时候读书用的纸、橡皮擦等等文具是从哪里来的!所有人生活中的桌子、椅子、房子的建成、食品。我们现在身上的衣服!煤气,汽车用的汽油。很多很多的东西,都是从哪里来的!
这些都是从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上,那些树,那些生长了近百年或是几百年的树,砍伐。种一片森林那么简单吗?哪怕是一棵树!下山容易上山难,同理可鉴。还有,地球如今的面目,我想应该是千疮百孔。那些都是挖掘地下矿物质所形成的!
大自然的报复,很简单,狠狠的一个海啸,足以死上上万人!假设,如果龙卷风、海啸、地震、火山爆发、风暴、冰雹等,把整个地球扫荡一遍的话,我们人类能生存下来的几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呢?
作者:肥泰
2009年12月21日星期一
下午14:07
E. 电影 2012 观后感
尽管在叙事上颇为拖沓,《2012》还是依靠其过硬的特技效果震撼着每个观影人的视觉。如果你能对那些宣扬美国“主旋律”信念的台词选择性回避,并不深究本片到底是赞中国还是贬中国的话,你完全可以享受一道丰盛的大宴。如果地球真的有一天不得不面对自然极度恶劣的末日,人类究竟该如何应对?本片要表现的核心内容正在于此。
先说些好话,本片在特技效果上确实是可以笑傲全球了。影片中综合了灾难片曾经运用过的各种伎俩。地震、火山、海啸、雪崩,这些在“《后天》制作组参与作品”里挑大梁的灾难,在本片中一股脑全部倾倒而出,而且全部都是“加强版”。艾默里奇就是在证明,除了他之外任何灾难片都只是从他那里挖走了冰山一角而已。想看最正宗的灾难场景,还是得等他的新片!你要是被边角料吓怕过,就别来电影院看《2012》!
F. 电影《2012》观后感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在《2012》里堆砌的特效,于技术上毋庸置疑。世人经历过、能想象的所有自然灾害都在影片中呈现殆尽,真实感所营造出的视觉上的“好看”在这部灾难片中发挥到了极致,地震、海啸、火山喷发……水深火热的人类几无可逃,如《后天》、《彗星撞地球》等片的大合集。末世的无助感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被肆意渲染,可又在影片的后半部分被主人公一家的“幸运”逃脱而逐步消解。借助于电脑数码技术,灾难片已经完全可以做到叹为观止,但这种景象重复多了,并不能愈加深入地打动观众,反而变得模式化。等到方舟赫然出现,需要仰视这《星球大战》里才有的庞然大物时,作为灾难片的《2012》其实已经变成了“科幻片”。
在灾难片里必须提供的“终极解决方案”上,艾默里奇提供了一个并不新鲜的精英路线,为了撇清《独立日》中过于明显的美式沙文主义,《2012》里刻意强调了所谓的国际合作。然而,我们看到所谓文明的拣选仍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导演没有回避这种不公,却也无法给出解释,最后只得用道德救赎来煽情。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被再次强调,“只有中国人能造出来”, 作为一句字正腔圆的夸赞,也显得有些突兀和生硬。可造船的中国工人们,并未算在被救赎的范围内,还是“走后门”式的自救或是精英们的怜悯才得以逃出生天。如果把《2012》仅仅当作一部好莱坞的商业产品,那中国只是能造出来方舟的“工厂”,“Made in China”还得掏钱来给“自己的方舟”捧场。票房的最终受益者还是出点子的美国人。在影片中决定人类命运的G8会议上,并没有再给出中国决策者的镜头,在中国造方舟似乎仅仅是取决于喜马拉雅山在地理上的高度。以小喇嘛、工人大哥和卢燕扮演的老奶奶为代表的中国人,其实和丧生海啸的印度科学家处于同一阶层,他们始终没有被作为抗灾的主体来对待,还是10亿欧元买来的通行证来得保险、踏实。
影片为了做“大”,基本涵盖了地球上各国阶层和族裔,然而仔细分析这些稍纵即逝的人物,就会发现除了美国人自己,其他大都是单薄、刻板的形象。尤其是自私的俄罗斯富豪和阿拉伯王公,基本就是美国人对他们的一贯印象,并无改观。即便是梵蒂冈教堂和巴西里约热内卢耶稣雕像的坍塌,也只是宗教上的象征意义,毫无抵御灾难的主动性。即便片长有两个半小时,但导演艾默里奇还是来不及深入地刻画人物。代表美国中产阶级的杰克逊由谁来扮演无所谓,怎么演也无所谓,他可以是约翰·库萨克,也可以是汤姆·克鲁斯或者尼古拉斯·凯奇。作为还算戏份多的主演,库萨克所做的只是从一场灾难跑到另一场灾难里,在汽车、小飞机、大飞机、方舟等各种交通工具里安慰孩子,反正总能利用“最后一分钟法则”成功脱险。模式化的场面在《2012》中出现了多次,电影的长度只是和灾难的次数成正比,在不断重复同类型的影片的桥段后,库萨克终于扮演了一回《海神号》里的“牧师”,牺牲掉了情敌,保全了自己一家团圆。
银幕上的黑人总统如今已是现实,丹尼·格洛弗虽不及奥巴马年轻干练,倒也显得沉稳厚道,最后一刻的大义凛然不再像《彗星撞地球》那么虚构,灾难片也与时俱进,符合美式的主旋律。作为三军统帅的一国元首,总揽大局,身先士卒,即便牺牲在自家的航母之下,照样能感动全世界。这才是好莱坞的精明之处,艾默里奇这位德国打工仔领会精神,既捧好了领导和老板,又哄好了全球观众,赚个盆满钵满当在情理之中。
G. 《2012》观后感500字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在《2012》里堆砌的特效,于技术上毋庸置疑。世人经历过、能想象的所有自然灾害都在影片中呈现殆尽,真实感所营造出的视觉上的“好看”在这部灾难片中发挥到了极致,地震、海啸、火山喷发……水深火热的人类几无可逃,如《后天》、《彗星撞地球》等片的大合集。末世的无助感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被肆意渲染,可又在影片的后半部分被主人公一家的“幸运”逃脱而逐步消解。借助于电脑数码技术,灾难片已经完全可以做到叹为观止,但这种景象重复多了,并不能愈加深入地打动观众,反而变得模式化。等到方舟赫然出现,需要仰视这《星球大战》里才有的庞然大物时,作为灾难片的《2012》其实已经变成了“科幻片”。
在灾难片里必须提供的“终极解决方案”上,艾默里奇提供了一个并不新鲜的精英路线,为了撇清《独立日》中过于明显的美式沙文主义,《2012》里刻意强调了所谓的国际合作。然而,我们看到所谓文明的拣选仍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导演没有回避这种不公,却也无法给出解释,最后只得用道德救赎来煽情。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被再次强调,“只有中国人能造出来”,作为一句字正腔圆的夸赞,也显得有些突兀和生硬。可造船的中国工人们,并未算在被救赎的范围内,还是“走后门”式的自救或是精英们的怜悯才得以逃出生天。如果把《2012》仅仅当作一部好莱坞的商业产品,那中国只是能造出来方舟的“工厂”,“MadeinChina”还得掏钱来给“自己的方舟”捧场。票房的最终受益者还是出点子的美国人。在影片中决定人类命运的G8会议上,并没有再给出中国决策者的镜头,在中国造方舟似乎仅仅是取决于喜马拉雅山在地理上的高度。以小喇嘛、工人大哥和卢燕扮演的老奶奶为代表的中国人,其实和丧生海啸的印度科学家处于同一阶层,他们始终没有被作为抗灾的主体来对待,还是10亿欧元买来的通行证来得保险、踏实。
影片为了做“大”,基本涵盖了地球上各国阶层和族裔,然而仔细分析这些稍纵即逝的人物,就会发现除了美国人自己,其他大都是单薄、刻板的形象。尤其是自私的俄罗斯富豪和阿拉伯王公,基本就是美国人对他们的一贯印象,并无改观。即便是梵蒂冈教堂和巴西里约热内卢耶稣雕像的坍塌,也只是宗教上的象征意义,毫无抵御灾难的主动性。即便片长有两个半小时,但导演艾默里奇还是来不及深入地刻画人物。代表美国中产阶级的杰克逊由谁来扮演无所谓,怎么演也无所谓,他可以是约翰·库萨克,也可以是汤姆·克鲁斯或者尼古拉斯·凯奇。作为还算戏份多的主演,库萨克所做的只是从一场灾难跑到另一场灾难里,在汽车、小飞机、大飞机、方舟等各种交通工具里安慰孩子,反正总能利用“最后一分钟法则”成功脱险。模式化的场面在《2012》中出现了多次,电影的长度只是和灾难的次数成正比,在不断重复同类型的影片的桥段后,库萨克终于扮演了一回《海神号》里的“牧师”,牺牲掉了情敌,保全了自己一家团圆。
银幕上的黑人总统如今已是现实,丹尼·格洛弗虽不及奥巴马年轻干练,倒也显得沉稳厚道,最后一刻的大义凛然不再像《彗星撞地球》那么虚构,灾难片也与时俱进,符合美式的主旋律。作为三军统帅的一国元首,总揽大局,身先士卒,即便牺牲在自家的航母之下,照样能感动全世界。这才是好莱坞的精明之处,艾默里奇这位德国打工仔领会精神,既捧好了领导和老板,又哄好了全球观众,赚个盆满钵满当在情理之中。
H. 2012的观后感
对世界末日的态度 影片《2012》中所谓的“世界末日”,我们既不必当真,也不必批判。 世界末日这件事情,纯粹站在科学的立场上说,这个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因为不可知的灾难什么时候都可能发生——也许下一个小时就是末日,这个可能性也存在,只不过它的概率非常小而已。况且按照我们的唯物主义理论,这个世界有始也有终,地球本身,太阳系本身,也都有生命周期,都有衰老死亡之日,那时候当然就是世界末日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末日当然是存在的。 但问题是,当我们现在讨论对于世界末日之说“相不相信”时,我们是另有暗含问题的。当我们谈论“相不相信”时,我们其实暗含着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你信了,你准备怎么生活下去?如果你不信,你又准备怎么生活下去? 比方说,如果你确信两年之后是世界末日了,和你确信两年之后世界还将是正常的,你此刻的生活态度就会不一样。在前面一种情形下,也许你觉得反正再过两年世界就完蛋了,从现在开始很多约束你都不愿意接受了,你想吃喝玩乐,你想醉生梦死,你想倒行逆施……。如果你相信世界还是正常的,那你当然不会胡来了。也就是说,你是不是打算按照两年后世界要毁灭来安排你现在的生活。理智告诉我们,绝大部分人都不可能这样安排生活,都不可能接受这个假设来安排生活。绝大部分人,只要还有理性,肯定会按照“两年后世界将是正常的”这一假定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那么为什么大部分人在这种情形下都会相信世界将是正常的呢。因为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两年后世界将是正常的,即使太阳系真会发生什么变化,那也是长周期的变化,几年的时间尺度之内当然感觉不到。 那么为什么我们相信科学,而不相信神秘主义的预言呢?那是因为,科学在以往这几百年里所取得的业绩,让我们相信这个理论是管用的,它对于大部分自然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比方说,它对万有引力的理解是正确的,以至于我们可以发射一艘飞船飞向火星,居然就真能在火星上着陆,这说明我们计算的轨道是正确的,我们计算这个轨道所依据的整套理论也是正确的,如果它有一点不正确,飞船就飞不到那里去。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权威当然是最大的。大部分人面临这个选择的时候,还是愿意选择科学。选择科学,我们当然假定两年后世界还将是正常的,我们当然也就不信末日预言了。 有人曾预言,影片《2012》上映之后,大家会更加热衷于谈论“世界末日”之类的神秘主义话题,现在看来倒是有点不幸而言中了。当然,作为谈资,看完电影后,沿着电影里神秘主义的话题继续讨论讨论,这很自然,也常能令人愉快,也不至于有多大害处。可是你不会因为这个而改变你对生活的预期和安排——你明天该上班还是要上班! “导演找了许多方法让地球毁灭” 影片也的确展示了这样的特色。影片中,几乎集中了电影史上所有灾难:洪水、地震、海啸、飓风、岩浆,大量体现人类文明的标志性建筑物像豆腐一样被自然的巨大力量碾碎,几乎是能想象到的人类灾难的极限。 而整部影片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洛杉矶的消失。整个城市就像泰坦尼克号那样先断裂再倾斜,最后下沉到太平洋里。让中国观众印象深刻的是,滔天洪水跨过西藏的雪山,淹没了世界海拔最高的寺庙。 美式套路“单亲爸爸救小孩” 《2012》的故事主线很“美国大片”:学者杰克逊坐飞机前往被地震吞陷的洛杉矶拯救前妻和两个孩子,并冒险驱车去正面临火山大爆发的怀俄明州黄石公园找一名知晓灾难的广播电台主持人来得到飞船的地图,当然,灾难片发展到今天,当初《世界末日》中布鲁斯·威利斯独力救地球的“英雄本色”已不能再糊弄观众,地球还是会遭受重创。但英雄起码能救自己的家人,而且这个英雄通常都是单亲爸爸。之前热映的《神秘代码》中,离异男尼古拉斯·凯奇就倾尽全力保全了自己的儿子,而自己却葬身灾难。 这次扮演单亲爸爸杰克逊的是约翰·库萨克,跟他多次合作的36岁女星阿曼达·皮特扮演其前妻。库萨克被业界评价为“最被低估的男演员”,为人颇有个性,从前只爱拍独立电影,不知该片是凭什么打动他第一次出演商业大片。而导演艾默里奇曾经表示,在构思故事时脑海中浮现出的男主角,就是库萨克。 “故事老套 足够煽情” 该片主线依然是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最擅长的父子情。约翰·库萨克扮演的作家杰克逊婚姻破裂,前妻甚至有了新男朋友。当这场大灾难发生的时候,杰克逊刚从前妻家接走自己的一双儿女,准备前往黄石国家公园度假。在得知洛杉矶的灾难之后,杰克逊还是决定本着大无畏的精神返回市区救回前妻以及前妻的男友。
I. 2012电影读后感(400)字
观众对《2012》这个电影的反响都是很不错的。于是,昨天下了班我带着期待与好奇去观看了这场电影,说真的,直到现在,当我回想起电影中的每一处情节时,依然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中的恐慌与不安,因为我有些担忧,我知道这种担忧或许会被看成是杞人忧天,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人类真的需要好好的自省一下了。《2012》虽只是一部关于人类毁灭的灾难片,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我们人类是如何挣扎求生的。
但对我们每一人来说也敲响了警钟,影片中讲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长期被人类掠夺性破坏,地球自身的平衡系统已经面临崩溃。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日期,能如2012年12月21日这样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玛雅文明预言它是世界末日,而各个文化、种族,全球的科学家、政府,都无法预知这一天到底会发生什么。
影片中所带来的视觉冲击,让观众切身的感受到了仿佛世界末日真的降临了一样。影片中强烈的地震、巨大的火山爆发让眼前熟悉的家园变成了人间炼狱,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爆发,每一个镜头每一处情景都让我紧紧的抓住康的手,仿佛我们就是那场世界末日里挣扎的人一样,害怕即将失去的一切美好事物和心爱的人。而故事中的主人公杰克逊一家在寻找和前往方舟基地的过程中多次经历了生死考验,最终他们终于到达方舟基地。然而已经制造完成的方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从世界各地闻讯涌来的受灾人群,于是,谁去谁留已然成为挑战整个人类的道德抉择。面对灾难,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类做出了最重要的抉择:“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生存机会!”这句话也让那些在生死边缘的人们看到了生的希望,最后人们终于在方舟中度过了这一全球性的灾害,获得了继续繁衍和发展的希望,那一刻,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记得康说,这样的灾难即使来了也无所谓,所有的人类都一起面对然后一起消失。但是我真的不希望会是这样,即使2012年的12月真的会是世界末日我仍然希望灾难离我们远一些,如果一定要面对那恐怖的巨变,我希望我会和我爱的人在一起,和我的家人们在一起,一起躲过这可怕的恶梦。
珍爱现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吧,生活是美好的,为了美好的明天让我们珍爱生命珍爱地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