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邓稼先电影观后感

邓稼先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06-04 16:37:49

① 邓稼先电影观后感

邓稼先电影观后感

看了《邓稼先》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到从事一项科学事业是多么的神圣。用去自己毕生的心血,换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尊严,那是何等的伟大。

这样的一部电影,不仅充满了无数的亲情、爱情、友情、爱国热情,更是充满了一个科学家对待科学的信心和决心。他们敢于向科学挑战,敢于向世界挑战,不畏惧环境的艰难险阻,不畏惧隐姓埋名的艰难困苦。

看了这部电影,我们应该为选择了物理这样的一门学科而骄傲,因为我们有先邓稼先等这样名副其实的伟人作为我们的榜样。他们向科学挑战的事迹一步一步地激励着我们要努力的学习知识,认真的去对待科学。

当今的祖国繁荣昌盛,拥有更多可以让我们去发展的平台,我们应该学习向邓稼先这样一代科学家对待科学的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持之以恒的精神,敢于向科学挑战,向权威挑战。我们作为当今祖国的青年,更是担当起一份建设祖国的责任。

写观后感的要点

1、“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人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2、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观后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② 大漠英雄邓稼先观后感

1958年秋天的某一天,钱三强部长召见邓稼先时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并说明了工作的保密性。作为核物理专家的邓稼先几乎没有思索便答应了,他答应像是自言自语:“我们终于要搞自己的核武器了。”平淡的话语中透着早有的一份期盼。
1959年6月,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所有的专家。核技术是各个国家的机密,我们不可能得到任何的借鉴。国内懂得核技术的专家不多,为了培养人才,国家从许多大专院校调来了一批优秀的大学生,邓稼先作为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他的第一个任务便是为他们讲解核技术,然后再带领他们一起进行研究。
片中有这样一段镜头:研究小组的成员进行着规模宏大的数据验证,而他们的运算工具是中国沿用了几千年的算盘。这画面折射出一种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民族精神。正是这样的演算否定了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据,解决了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这被数学家华罗庚称为“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对工作无疑是全身心地投入的。在一次航投试验的事故中,邓稼先独自一人前去爆炸区检查,到达投弹落点时,他发现原来是降落伞没有打开,原子弹坠地被摔裂了。他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随后又惊恐万分地扔掉了碎片。作为核专家,他当然知道手捧原子弹碎片的危险性,那么强烈的核辐射,对身体会造成多大的危害。他敢于手捧原子弹碎片,解释只有一种,那就是太投入了,他完全忘了这些基本常识。他又惊恐万分,他知道,他的生命不长久矣。从影片的最后邓稼先弥留之际,还不忘中国核武器发展事业,他向国家写了一份关于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来看,他当时担忧的不是个人的生命,他担忧的是中国的核事业,因为他的生命早已属于祖国。
片尾他的女儿典典在他弥留之际冲进病房看他时,奄奄一息的他突然双目放光,他直起身来,一把拔掉插在鼻孔上的氧气管,脸上露出微笑:“典典回来了。”他不想让女儿看到他插着管子的模样,他只想给女儿微笑。他知道他欠女儿太多太多了,28年来,不用说照顾女儿,就是见上一面也显得那么奢侈,他不是一个好父亲,他多想好好地陪陪女儿,但他知道已经没时间了。典典此刻泪雨磅礴,邓稼先心里也泪雨磅礴。他终于痛苦地躺在床上,一任女儿在扑在他怀里嚎啕大哭。
影片中的最后一段结束语是他的同学杨振宁对他的评论: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看完影片《邓稼先》,我端坐良久。杨振宁是他的同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但我觉得邓稼先身上有比诺贝尔奖更沉重的东西在里面.
张爱萍将军这么评价邓稼先: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

③ 《邓稼先》电影,观后感

黄沙漫天,飞沙走石,数不尽的戈壁滩接连成片,刹那间,天边升起一团黑色的蘑菇云,接着一束耀眼的火光突破黑烟的重围,把天空染成一片深红色。他兴奋地跳了起来,又像是被原子弹击中了似的,向后退几步坐倒在沙滩上……

这便是这部影片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镜头。当时的新中国成立不久,邓稼先毅然承担起祖国的重托,走上了研发核武器的道路。条件简陋、环境恶劣,面对重重困难,他从未后悔、从未放弃,而是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直至生命的终结。

纵观稼先的一生,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本可以光明正大,自豪地去研究。但为了生死机密,他不透露半点风声,有苦说不出,含泪望国。他无怨无悔。昔日好友前来探望,本可以回忆往事,大抒心声。但为了人民利益,他含糊其辞,不敢声张,把苦往肚子里咽。

邓稼先为科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炽热的爱国情感、坚忍不拔的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向邓稼先学习,脚踏实地,勤奋刻苦。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也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祖国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该片在历史回溯与当代意义的交叉坐标系中确定叙事主题,不强制人们接受邓稼先以及他所体现的人生态度,而是朴实地呈现他的生活和生命过程,让当代观众自己去思考和分辨影片的主题意义。

在叙事时有意规避主旋律电影常有的宏大场面或者煽情场景,在最该渲染的时候,不表面化地宣泄激情。该片以大量篇幅表现了一个科学家的情感生活,邓稼先与妻子儿女、同事朋友,特别是他与杨振宁的情感交流,构成了影片的主体场景,这也是影片最感人的地方。

④ 《邓稼先》50字读后感

观看了黄梅戏《邓稼先》后,深受心灵震撼和灵魂洗礼。20世纪50年代初,邓稼先为代表的一群在国外留学的知识分子,听从中国共产党的召唤,抛弃在海外的优厚待遇和优裕生活,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隐姓埋名,默默奉献。这种高尚情操,可歌可泣。我心潮澎湃,戏后久久难以入眠。
一、构思精巧,加强了戏剧性和抒情性。
此剧的编剧余青峰和屈曌杰,领受了这一创作任务,先后查阅了大量史料,参观了邓稼先当年几个工作之地,走访了多位与之相识相关人士,进行了一番精心构思,写出了剧本初稿,又几次征求意见,几经修改,把这篇真人真事的“命题作文”做得很精彩。
首先两位剧作家遵循戏剧规律,按照戏剧故事的发展,以邓稼先、钱三强、朱光亚、钱学森、程开甲、郭永怀、王大珩一帮海外知识分子归来为序幕。主题歌:中国男儿,要将双手撑天空,长江大河,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虹。
其次,剧中第一场,1958年邓稼先承担了研究 “两弹”重任回家向妻子许鹿希告别。剧作家发挥了戏曲写情的优势,表现了浓郁的夫妻情。第二场和第三场表达了邓稼先在即将进行原子弹试验的时刻,母亲王淑蠲病危,邓稼先忍痛拒绝组织已经安排好的回家与母亲见最后一面的机会,专门设计了邓稼先与母亲跨时空对话,充分展示了母子情深。第四场反映了郭永怀院长乘坐飞机失事,壮烈牺牲,缅怀郭院长的同志深情。第五场,1979年在新疆罗布泊基地一次重要的氢弹试验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故,接任了院长的邓稼先为查明原因不顾个人安危,只身深入爆炸区考察,原因是降落伞没有打开氢弹直接摔到了地面。接着是邓稼先想念妻子,送回一盆马兰花,许鹿希面对盛开的马兰花,思念远方的丈夫。第六场,时空大转换,1986年春天,已患癌症晚期的邓稼先。回到北京与女儿平平和儿子典典团聚。充分展现了父女情和父子情。紧接其后,病入膏肓的邓稼先在爱妻的陪伴下游览圆明园,以大段唱腔互诉衷肠。尾声,设计了邓稼先由许鹿希的搀扶,在天安门广场向五星红旗行注目礼,马上序幕重现,邓稼先等一般海外知识分子归国,最后在雄伟壮丽的《中国男儿》歌声中落下帷幕。
全剧构思精巧,首尾回环往复,抒情性浓烈,戏剧性较强,塑造了邓稼先和许鹿希,既高大丰满又有血有肉的典型形象,是一部充满时代气息和正能量的闪光之作,值得充分彰扬。
二、二度创作充分花挥了戏曲的写意性,精彩纷呈。
此剧的二度创作,导演张平充分发挥戏曲的时空自由。以大写意的手法精心构思,布局了简洁洗练的舞美,独具特色的灯光,让两位男女主人公展现剧中的所扮人物的风采,使用黄梅戏的唱念做舞,如行云流水般的在舞台上灵动呈现,给观众带来应接不暇的戏剧优美感受。两位男女主人公的扮演者刘国平和吴美莲,在导演的启发下,深入了解所扮人物的个性,体验所扮人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特殊心态,表现出了所扮人物的精神气质,初步塑造了邓稼先与许鹿希光辉的舞台形象。当然,仍需进一步努力,争取达到神似,丰富中国戏曲现代人物画廊。
当我欣赏许鹿希唱“一盆马兰花,数年魂梦牵。它美而不鲜艳,它紫而不扎眼。冷寂中,清香绽,隐忍中,品性坚。……若说有怨却无悔,若说无憾却不甘,我多想化作马兰花一朵,常伴他,眼波温柔将我看……”我的眼前仿佛许鹿希就是马兰花,马兰花就是许鹿希,人与花合二为一。最好此处安排邓稼先与许鹿希跨时空对唱,由邓稼先唱:“夫人就是一朵马兰花……”,更具艺术感染力。
三、此剧全体昭融,光芒四射,动跃前却。
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元勋,为了祖国不受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在极基恶劣的环境中潜心研究出“两弹”,功勋卓越。当我欣赏剧中邓稼先与夫人的大段对唱“……你和我,一条心,紧紧相连。只为了堂堂正正做个中国人,有底气,有地位,有尊严!再不惧,耀武扬威,烧杀抢掠,再不用,低三下四,婢膝奴颜”时,心跳加速,热血沸腾。
通观全剧,大气磅礴,雄浑壮美,流光溢彩。清初孔子三十三代孙孔真瑄描写自己登泰山《日观峰观日出》中记有:“少顷,日中忽如一灯吐焰,次如炬,次如瓶,次如缶樽,次如葫芦,上黄白,下紫赤,类薄蚀状;又次如葫芦、缶樽之倒置;最后如炬灯之烬。盖其初为海气所蒙,蝉蜕既尽,然后全体昭融,光芒四射,动跃前却,若危船簸浪,震荡心目,神体为之不宁。”我在观看此剧情中,也有“全体昭融,光芒四射,动跃前却,若危船簸浪,震荡心目”的审美心理感受。
四、千秋事大,也费商量
明代初叶,著名剧作家高明在《琵琶记》开篇中提出,戏曲作品“乐人易、动人难”的千古论题,激励着历代戏剧家为创作“动人难”的经典之作而奋斗。为使这部已经达到艺术高原之作向艺术“高峰”攀登,国家艺术基金把此剧列入滚动资助剧目。笔者有幸观看了这次在西安“一改”演出,又参加“一改”演出后的学术研讨会。
在这次研讨会上,有的专家提出,剧中描绘邓母病危,发来加急电报,组织已经安排好让邓稼先回去控母,邓稼先为了工作任务而主动放弃,对母亲不够孝敬,而真实情况是组织上没有告诉邓稼先,这样表现有损邓稼先的形象。我也觉得这一建议有道理,可否改为邓母不让儿子回去,是夫人许鹿希发急电来告诉,丈夫邓稼先犹豫再三,与母亲或夫人通了长途电话,才放弃回去探母的。总而言之,谨慎处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才能使正面形象更可亲可爱。我也提出,剧中表现郭永怀院长飞机失事之后,邓稼先和同事痛悼送别的场面,可否改为邓稼先接任院长,深感责任重大与工作压力,去郭永怀的墓地悼念,倾诉衷情,邓稼先面对墓地旁边秋日醉红的胡杨林,唱一曲黄梅戏的《胡杨赞歌》用“千年不倒”和“千年不朽”,赞美胡杨林,比喻赞扬郭永怀,更有戏剧性与抒情性。此曲和《马兰花歌》,精心打磨词曲,使之成为以后可以留传的经典唱段。
我相信,在国家艺术基金指导下,经过功力深厚的主创团队进一步精心修改,提升此剧的艺术性,使之成为当今现代戏的艺术精品。
最后,我以著名古典小说《儒林外史》结尾词与拙文阅读者共享: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倘徉。风止高梧,虫吟小榭,也共时人较短长。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
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秦华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来源:莲盅评戏
穿梭戏剧艺术的历史空间
徜徉逍遥自得的审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评戏
微信ID:lianzhongpingx

⑤ 观看档案邓稼先的读后感

《邓稼先》观后感

看完电影《邓稼先》后,我认为邓稼先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为人:不求功名利禄,只是默默地在为自己的国家奉献。更何况如今贪官污吏遍地丛生,能够有这种觉悟的人早已少之又少。

我还记得几个月前看到过一则笑话。官员一拜访官员二,看到他的豪宅,就问他是怎么变得如此富有。官员二笑了笑,指了指河上的桥:“我吃了这个工程的20%”。后来,官员二拜访官员一,看到他家如同皇宫一般,就问了同样的问题。官员一指了指没有桥的河说:“我吃了这个工程的100%”。如此调侃,可见这种行为早已变得如此的“正常”,早已不会有人感到惊讶。

可是邓稼先却没有成为一个这样的人。当他被告知马上要参加的工作需要他放弃自己的光明未来,从此销声匿迹,他仍然毫无返顾地接受了。而这件事是他最亲的亲人也无法知道,而且会让他远离他们。这份工作,不仅不会赚到很多钱,还会让他的功名“消失”,并且忍受远离家人的痛苦。按现代人的价值观,这绝对是一个“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工作。可邓稼先还是同意了,并为这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邓稼先为了国家放弃了利益、名声与亲人,为他赢来了无数好评;而现在有无数人,不是成为金钱的奴仆,就是成为权力的木偶,为了这些他们牺牲了尊严与地位,有时甚至违法,却只“赢”得他人的唾骂与鄙视。所以,邓稼先的这种为人,值得我们学习而它们也将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回报。

⑥ 邓稼先观后感300

邓稼先爷爷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他的爱国之心更是要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永远把自己的祖国放在第一位,为了祖国而努力奋斗,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国母亲,是给予我们美好生活的祖国母亲。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争取也想邓稼先爷爷一样去外国留学,等学成之后,一定要回到祖国,尽自己微薄的一份力。不求能名垂千古,只求报效祖国母亲,祖国母亲的强大,是所有的国人最大的心愿!

⑦ 看电影《邓稼先》写一篇观后感。500左右。

“一代巨匠,谱写中国强国之梦。两弹元勋,照亮世界历史天空。“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叫中国………遥远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悦耳的歌声唱出深深的情,为了这巨龙的腾飞有多少人付出血的代价!而有一个伟人,他没有和毛主席朱德般战功赫赫,但他以他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人们他就是邓稼先。今天我去看了电影《邓稼先》,让我们一同走近邓稼先的世界,感受心灵深处的震撼吧!
影片借助简洁的场景、朴实的语言、入微的细节,真实还原出这位“中国原子弹之父”的至爱真情。他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他身上集中体现出赤诚的爱国情感、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淡薄名利的无私奉献和勇于创造的事业追求,实实在在打动了我们的心。
邓稼先生于1924年6月25日。他的一生对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 他因为遭到氢弹的核辐射,在1986年7月25日,逝世于北京。
他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第9天便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他来到了生活条件恶劣的戈壁滩为祖国国防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白天的戈壁滩酷热而晚上又刺骨般冷.他在如此恶劣的生活条件下,成功的领导了氢,原子弹的发射.
他是氢弹的开发者,他的成就意味着中国“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他是中国的功臣,而奥本海莫也是其国家的功臣.但二人的性格却截然不同,奥本海莫锋芒毕露不拘小节,邓稼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截然不同的性格决定不同的人生.
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曾说:“他把毕生的经历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杨振宁称赞邓稼先时说:“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们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国庆60周年缅怀和追忆英雄。是我永远学习的动力,永不忘本。向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的人民致敬。
我们对比他和居里夫人的光辉事迹,便会发现许多惊人之处:一样热爱祖国,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一样做出杰出贡献;那我们便可以说,邓稼先是中国的“玛丽.居里”!
他的成就使千千万万中国人欢天喜地,庆贺中国这古老的巨龙腾飞了!但他仍不懈努力,为中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默默奉献着他的一切.
中国人不可以忘记的人------邓稼先

⑧ 电影邓稼先的观后感

“一代巨匠,谱写中国强国之梦。两弹元勋,照亮世界历史天空。”在庆祝党的89岁生日之际,集团公司党委组织观看了爱国主义史诗献礼片《邓稼先》,广大党员共同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涤荡。

影片借助简洁的场景、朴实的语言、入微的细节,真实还原出这位“中国原子弹之父”的至爱真情。他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他身上集中体现出赤诚的爱国情感、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淡薄名利的无私奉献和勇于创造的事业追求,实实在在打动了我们的心。

能够成为大师,本身的经历定是足以被称之为“风云”或者“传奇”的,邓稼先就是这样的传奇。心怀强国梦想的他,早已将个人的名利得失置之度外,甘愿隐姓埋名于戈壁荒漠,一扎就是数十年,环境恶劣超出常人想象。但他为了神圣的事业,义无反顾选择了坚忍。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组织上严格要求他对外界甚至是自己至亲的家人都不能透露半点风声,他深知利害,忍了下来;原子弹爆炸成功,他不能照相留下终身遗憾,不能发表研究成果,更无法与亲朋好友分享喜悦,他严守秘密,忍了下来;明明是为国家立了大功的人,却因为这不能说的秘密被抄家以致连累妻子儿女,他心痛且疚,还是忍了下来;美籍华侨杨振宁教授回国探亲,他被点名参加接待,面对大名鼎鼎的诺贝尔奖得主的热情关切,他依然是恪守纪律,讷讷地推说“不知道”、“不方便”。昔日同窗好友,今日遭遇反差如此鲜明,旁人看着心酸,他仍旧可以淡然地搪塞过去。可是在“中国的原子弹听说有两个美国人的帮助”这样的问题上也不得不含糊其辞,却让他闷闷不乐,“感到不舒服”,因为这严重伤及的是他最珍视的民族精神和中国气节!幸好周恩来总理及时作出了明确指示,邓稼先连夜写信告诉杨振宁:“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全部都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成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饯行晚宴上,杨振宁看到这封特快专递来的信,激动得泣不成声。那一刻,我们读懂了“中国心”的涵义,更为无数像邓稼先这样“中国的脊梁”式知识分子而扬眉吐气。

心有大事业,成就大目标。世人看见的多是壮丽辉煌的果实,又有几个人能了解这过程的曲折艰辛。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朝着既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历经磨难终不改其志,无怨无悔奉献毕生,又怎能成就这伟大神圣的事业呢?邓稼先作为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典范和楷模,虽然他经历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他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与他的宽广无私相比,当前倍受职场白领追捧的“杜拉拉”们内心里那点卑微的一己之私,恐怕是要自惭到尘埃里去的。浮华时代,我们更需要向邓稼先学习,继承发扬“两弹一星”的精神财富,踏实做人,认真做事,顶得住压力,耐得住寂寞,受得起委屈。纵然不能成就惊天伟业,也要无愧于一个大写的人。

⑨ 邓稼先观后感(写出自己的感受为主)

永远的鞭策——观电影《邓稼先》所感(2011-10-17 21:37:55)转载▼标签: 邓稼先观后感教育
邓稼先,一个举世闻名、妇孺皆知的名字,一位值得我们永远敬仰、悼念、学习的伟大物理学家。

怀揣着崇敬,夹杂着些许好奇,观看了电影《邓稼先》。

电影以倒叙的形式从时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问邓稼先是否愿意参加国家放一个“大炮仗”的工作开始,为我们再现了邓稼先这位伟大物理学家为祖国无私奉献,直至生命耗尽的二十八年。

电影给了我很多的感动,其中一些片段更是让我记忆深刻,感触颇多。

当时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问他是否愿意参加国家的一个需要严格保密、从此隐姓埋名的“大炮仗”计划时,他没有任何的犹豫,而是激动地说:国家终于要搞自己的核武器了!他这是时刻盼望着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啊!所以当问到他时,才会感到激动而没有丝毫犹豫。

当然激动过后也有几分忧虑,从此自己就不能照顾家里,不能陪在家人身边了。或许是心中愧疚吧,当女儿要求他带她去动物园看老虎时,他却答成去看老鼠。好笑吗?一点都不,为国舍家是大义,但人之常情总不免惦记家人。扪心自问,换成是我们,要我们为大家作出如此大的牺牲,我们能毫不犹豫的答应吗?他并不是不顾家,只是为了大家,只能舍小家!

回到工作中,国家下决心造原子弹了,但有的却只是从苏联紧急抽调回来的留学生,以及从国内高等院校中找的一批学生和将军口中的铀浓缩工厂、原子弹装配厂、核试验基地。

如何开始?先得把这批学生带成核专家。俗语有云:说得容易,实际实行谈何容易。但邓稼先愣是毫无怨言地接下了这个困难重重的任务。

从此,他从家人和世人的视野中彻底消失,扑身于原子弹的研制。穿梭于研究所与实验场之间。领导大家设计,亲自下到实验基地,检查实验的进行,观察实验。面对本该有的苏联援助,最后却没有,他毫不懈气,带领大家一点一点地摸索,不屈不挠。甚至于在一次实验发生了问题时,不顾危险亲自去检查,看到残片时他毫不犹豫的捡了起来。确认问题后才反应过来,这是带有核辐射的极度危险品,慌忙地扔掉。慌忙很正常,舍身为国,真的毫无惧怕?说不怕,肯定不现实。人有着求生的本能。不过是在另一种坚定信念支撑下即使有着这样的畏惧仍能勇往直前罢了。英雄也是人,不是神!

为了祖国,隐姓埋名,在艰苦的条件下默默奉献着。但在动荡的文化大革命中,仍没能幸免。一回到北京,见到同事在被批斗,他上前解围。同行的人无奈的告诉他,快回家看看,你家也被抄了。匆忙回到家,看着一片狼藉的家,以及坐在家中憔悴的妻子。他开玩笑说,还以为走错门了。言语中多是无奈,却仍无甚怨言。甚至于后来因为一次实验的失败,集体被要求反思莫须有问题、错误,遭受无仁道的对待。危急时刻,所幸同窗好友杨振宁回国,要求见他,才得以回北京避过一劫。如此情景,不免让人觉得心酸,一个大物理学家,却不得不以如此方式才得以逃过一劫。或许这也就是文革的无理所在了吧。旁人亦觉心酸,他作为当事人却硬生生地给忍下来了,支撑他的无疑是那颗火热的“中国心”,那份浓浓的爱国情。

回到北京见到同窗好友杨振宁,同窗问到这些年在干嘛,却只能以“家还在北京”搪塞。好友说起留学时的趣事,邓稼先却已难以记起了。对于好友的问题,在政治条件下,不能回答,却又不能不答,最后只能艰难地含糊其辞。好友不停地制造话题,却仍无话可说。小心翼翼地应付自己的好友,换谁都不会觉得好受。好友给他带来一张田园唱片,很惊喜,笑笑,让人觉得有几分失落,自己都快忘了自己有这么个爱好了。

送好友走,好友说出了憋了很久的问题:外国流传是美国人帮忙中国才造出了原子弹,是真的吗?邓稼先的表情很憋屈,然而却不能回答,得先问国家的意思,对于这么个问题该怎么回答。回到家,接到国务院的电话,总理指示据实回答:是中国人凭借自己的力量造出来的。他立即动手开始写信,一脸写满的是激动。接到这个肯定回答的好友杨振宁同样很激动,激动地哭了。可见前辈们对祖国的热爱是何等的深沉。

动荡的文化大革命终于过去了,科研环境也渐渐好转了。邓稼先成了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院长,他的妻子却是第一次踏入他工作的九院。妻子要来了,邓稼先却发愁了,没地方住。警卫直言和他住一块啊!他却担心自己住的地方也是院里大家讨论工作的地方,怕与保密条款不符。是啊,他的工作室是保密的,严格保密,因此他在之中过了二十多年单身汉的生活。见到妻子,却都已经老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给了祖国,给了人民,默默地贡献了一生。担心吃饭问题,警卫说到专家小食堂去打,他却惦记着公私分明。

项目稳步进展着,他自己却已经垮了。当年反应过来自己直接接触了核物质时,他就知道自己会有这一天,他没有料到的是这一天来的这样快。躺在病床上,他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核研究,甚至自己已经躺在床上不能动了,仍在口述着自己对于核研究的见解、计划,惦记着我们不能落别人太多!

短短的100分钟,再现了邓稼先为祖国无私奉献的二十八年。他对祖国的爱,化为了他二十八年的默默奉献,无论祖国如何待他,都毫无怨言。祖国强大了,就是他最大的快乐。

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份爱国情操,让我为之动容。看看今天身边的一些人,向往国外,挤破了头想要出国。当然我不反对出国留学,毕竟我们的科学技术确实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我们需要走出去,需要学习别人先进的技术、理论。然而,出国的留学生中真正学成回国的少之又少。有些人贪图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却还要给自己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嚷嚷着科学无国界。科学真的是无国界吗?即使科学是无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经常听到人在说国外如何如何好,环境好,福利优。可是那些优越,哪一个不是建立在以天价出口科技产品,廉价进口高能耗低科技产品的基础上的。或许出国的人会说那这也是全体国民的责任啊!但不要忘了,国家给了你为数不多的高等教育机会,投入巨大让你接受优良的高等教育,难道为的就是让你有一天用你所学到的知识为外国从养你的祖国那里赚取巨额的利润,然后再去为外国公民创造福利?老一辈科学家批评青年一代信仰缺失,我很赞同。真的,每天大家都在为了自己的那一点蝇头小利而忙碌着。遗忘了很多很多!当然能者多为,平凡的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就好。然而,自问,我们都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吗?

很佩服邓稼先,佩服他能不畏艰辛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在艰苦的环境下从事着繁重的科研任务;佩服他对祖国无怨无悔,无论祖国如何对他,他仍毫无怨言;佩服他对祖国那份深深的爱、那颗火热的中国心。

邓稼先的一生,想了很久,却无法找到合适的语句来概括,能想到的词语,在他身上似乎都显得很无力。他的一生,张爱萍将军的悼词给出了很好的概括,在此借用一下吧: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如今给我们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我们总是很抗拒,很排斥。《邓稼先》,一个伟人的传记,给我们的,却是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永远鞭策着我们:记住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落后别人太多!

⑩ 《邓稼先》100字读后感

作文讲述的是邓稼先。

阅读全文

与邓稼先电影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院会计如何做合并报表 浏览:908
电影男主角是个摄影师女主警 浏览:466
2015八到12月电影 浏览:427
恐怖变异人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354
成龙大哥拍的最新电影片 浏览:185
关于西藏动画电影 浏览:305
韩国影片中的电影字幕如何翻译 浏览:167
金融电影电视推荐 浏览:247
1905电影如何转格式 浏览:671
英男是日本什么电影 浏览:350
类似爱情电影上映 浏览:226
多a梦哆大电影大全 浏览:584
好看的大侠电影推荐 浏览:740
国内搞笑电影推荐 浏览:998
15电影网电影城宅男 浏览:456
有关音乐与爱情的电影 浏览:167
印度电影主角勇者 浏览:634
电影院基金 浏览:924
苏州大光明电影 浏览:242
浅浅电影网 浏览: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