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进一步看懂电影
首先自己看一遍电影,理解去思考这部电影的内涵,在电影结束后,回顾一下自己没有看懂的内容,然后对于自己还是不懂,或者有更深层次理解的片段可以去网上看,豆瓣评论,那里会有很多人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通过这些并且网络电影的网络全书,再回顾一遍电影,再次欣赏一遍电影中的情节,结合自己的感受,这样可以更进一步看懂电影。
2. 如何读懂一部电影背后的故事
要读懂一个电影背后的故事那么就要深入电影,让自己体会当主角的感觉,就会感受到当时的背景了。
3. 一个非电影专业的人如何对电影有系统的了解
我大学学的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就是学的电影相关的专业,很高兴看到别的朋友愿意了解我们这个行业,我来谈谈我的观点。
首先,想了解电影行业,楼主必须要大量地观片,看电影,提高自己的观片量。并且要涉及所有的电影类型范畴,包括,剧情片,动作片,科幻片,惊悚片,包括鬼片等等,不过尽量从简单的剧情片开始,比如上个世纪外国的默片,即黑白片,中国上个世纪的电影。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阳光从你的侧面打过,你会觉得很美,而在鬼片里,很多鬼的镜头是从下往上打的,你可以自己对着镜子,用手电打向自己的下巴,会感觉很渗人,这也是灯光的魅力所在。
通过这些硬件的培养,楼主意见可以看懂很多电影,然后就需要了解一下电影的内在了,观看一些导演的采访片,记录片,这就可以加深楼主对电影的理解,要比一个人自己摸索进步快很多。
先说到这里,有什么问题再来补充。
4. 如何赏析一部电影赏析电影时要从哪些方面去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呢
正所谓,看电影,所以当然是从“看”,眼睛开始。动作片,那就紧紧的盯住他们的动作,情节片,那就要看他们的表情。但是,还要看到一点,那就是他们每个人物心。看上去很深奥,可其实并不难。电影为了表达出人物,演员们都会把表情尽可能的真实。好的演员,会把那个人物塑造得就像你身边一个朋友一样。通过他们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人物的内心。是痛苦?挣扎?还是开心?幸福?跟着人物的内心,一起体验电影的精彩,是再美妙不过的事了。
2
电影,不仅仅只是想让我们看,还需要我们听。倾听什么呢?配乐,人物说话的语气,还有出现在其中细微的声音。配乐可以说是一部电影的一大亮点,(比如宫崎骏电影中就出了很多大家都很喜欢的配乐,也让我们记住了久石让。)配乐,主要为了烘托气氛的,成功的电影中成功的配乐,总能带着大家一起进入电影,配合着人物说话的语气,混合出或者悲伤,或者搞笑的情境。
3
我们要带着我们的心去看电影,说的高雅些,就是欣赏。看懂了情节,听着音乐,了解每个人物的心之后,总会有一些感慨。走马观花的同志会评价这是部好片还是烂片,而真的用心去体会的,会从电影中的人物看到一些社会现实,或者——自己的影子。也许是自己从前的梦想,也许是和其中某个人物相似的生活经历。接着——会感情汹涌。那看电影的目的就达到了,给我们有些麻木的生活一些波澜,一些感动,或鼓舞,或安慰的情感。记住一些事,忘记一些人,然后轻装信心满满的继续生活。
5. 如何快速了解看懂一部电影
先从多看影评开始吧,看看别人是怎么评论的,再对比自己的想法。如果想在这方面有研究,可以去看一些电影鉴赏类的书,还有就是尝试自己写影评。时间久了,看懂电影就是小菜一碟的事了
6. 如何理解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剧情情节
《大红灯笼高高挂》剧情情节秉承并发扬了原作《妻妾成群》的主旨和风格,反映了“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家庭内部互相倾轧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巩俐对作品核心人物颂莲的塑造非常成功。
而饰演三姨太的何赛飞和二姨太的曹翠芬也在片中有出彩表现。陈老爷的扮演者马精武在片中没有任何正面镜头,主要以声音来体现出他的存在,却将一个冷酷无情的封建家长式的人物表现得入木三分。
从电影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上看该片是张艺谋文艺作品中震撼人心的一部。影片本身没有过多声音重叠的场景,也没有任何后期添加的音效,比如为了显示黑暗势力的统治地位,一直没露面的老爷的对白就比较简单却非常有效果,仿佛老爷并不存在却掌握着大院中每个人的生死。
剧情简介
民国年间某镇坐落着一个城堡一样的陈府。财主陈佐千已有太太毓如、二姨太卓云和三姨太梅珊。19岁的女大学生颂莲因家中变故被迫辍学嫁入陈府,成为陈老爷的四姨太。陈府的规矩,当陈老爷要到哪房姨太处过夜,该姨太房门前就会高高挂起一个大红灯笼。
雁儿的死令颂莲精神恍惚、日渐消沉,经常借酒浇愁。一次酒醉后,她无意中说破了三姨太梅珊与高医生私通的秘密。梅珊于是被吊死在陈府角楼小屋中。颂莲精神崩溃,成了疯子。次年春天,陈府又迎来了第五房姨太太,已经疯了的颂莲穿着女学生装在陈府游荡。
(6)如何了解电影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颂莲演员: 巩俐
颂莲身上有着叛逆与反抗的性格,她被财迷的继母嫁给陈老爷做第四房太太。颂莲新来乍到便被前几位太太挤兑的叫苦不迭。涉世不深的她想用假怀孕来博得老爷的宠幸,不想此事被丫环雁儿识破。当陈老爷得知颂莲并没怀孕时,下令封灯。
梅珊演员: 何赛飞
梅珊是陈老爷的第三房太太,曾是戏班中的名旦,模样俊俏,本性并不坏,但是她天生的恃宠而骄,以为受宠便可以胡作非为,梅珊因为与高先生偷情被人告发。
7. 怎样才能深入理解电影内涵
在我们分析、讨论影片主题的时候,往往为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题,领会导演的创作意图,应该查阅影片相关的文字资料,必须做如下十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1)这部影片是改编自哪一部文学作品; (名著) ?原著作品中作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
2)这部影片的导演曾经导演过什么作品?他(她)一贯的创作风格是什么?在这一部作品中,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方
达?
3)这部影片属于哪一类型的风格样式?同一类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区别?
4)描述一下,在这部影片中哪- -些情节、场景、细节对影片主题的表达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确、生动、完整地表达出这种心理的和艺术的感觉?影片中哪一些东西令你激动的回味?
5)关于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众传媒的相关报道你知道多少?
6)从你个人的专业、性别、年龄、文化、修养、价值观、道德观出发,你是怎样认识这部电影的?或者你认为这部影片处在一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
7)在一-个什么样的层面.上,我们认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东西,理解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我们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出发点?
8. 我们怎样看电影:影片的感知与认知心理学简
任何涉及观影活动的理论都必须以感知与认知的一般理论为基础。这就是探讨心理活动的构成理论(Consturctivist Theory):它是自Helmholtz已降,1960年代以来,感知与认知心理学的主流。根据构成主义的解释,
感知与思考是一种主动的、目的取向的过程
。Karl Popper称之为心灵的“探照灯”(search light)。感觉的刺激本身并不能决定知觉,因为刺激是模糊而不完整的。
生物体乃是根据非意识的推论而构成知觉的判断。
推论的形成是构成心理学的中心概念。有些情况下,推论主要是“由下而上”(From the bottom up)进行的,结论的确立根据的是感觉的输入,色彩的感知就是一个恰当的例子。有些过程,如熟面孔的辨识,则是“由上而下”(from the top down)进行的。
感觉资料的整理工作主要是由预期、背景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其它认知作用所决定。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的处理之所以是推论的,在于感知的“结论”是以资料、内在理路或先验知识形成的“前提”为基础所归纳出来的。
在构成理论中,感知与认知是密不可分的。简单说来,
典型的感知活动是根据提示,来认定三度空间的世界。感知成为一种主动的假设-检验的过程。生物体会从环境中获取资料,而感知则具有先发的能力,多多少少会去捕捉预期中的事物。
贡布里希说:Groping comes before grasping,or seeking before seeing。生物体先侦查环境中的资料,再由感知的假设检验之。假设不是被确认,就是被推翻,再代之以新的假设。由下而上的感知过程,比如观看移动的物体,是以快速、无意识的方式运作的,但仍然类似于其它的推论过程。由上而下的过程则明显依据前提、预期和假设为之。当我们在人群中寻找朋友,找到的可能性因为环境的熟悉程度和过去的经验而增加。认知过程则经由对情境与过去经验的可能性评估,协助感知假设的修正。典型的认知活动,如事物的分类和记忆,皆依赖于推论的过程。
无论我们称之为感知与认知的所有活动,都有一群经过组织的知识在其中主导着我们做出假设,我们可以将之称之为“图式”或“图模”(schemata)。鸟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是视觉认知的图模,对一个完整文句的概念则可作为理解谈话内容的图模。图模的种类包括:原型式的(Prototype,如鸟的形象)、样板式的(template,如文档系统)、步骤式的(proceral pattern,一种熟练的行为,例如学习如何骑自行车)。
构成理论的动态本质,使其具有高度吸引力,实际的感知者会凭籍其认为最有可能的感知来假设。感知经验就像所有的推论一样,都会有风险,必须经得起新环境和新图模的挑战。感知假设在一段时间后,会被确认或推翻;如有需要,生物体也会改变假设或图模。这种感知-认知活动的循环,解释了知觉基本上具有不断进行的、修正的性质。该理论也解释了何以感知通常是熟练得、学习的活动;因为个人的知觉能力会随着图模的扩大、情境的改变及新资料的加入而逐渐变得细致而富于弹性。
视觉可作为构成心理学理论的经典示例。若就纯粹的感觉经验而言,视觉是印象的炫目震动。眼睛以快速而短暂的运动(即saccades),做每秒数次的定像,它会转动以配合头部与身体的运动,并且会不由自主地颤动;而我们所接受的视觉信息却都是片面的。但是,我们不会感觉视觉对象的闪动或模糊,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稳定的世界、流畅的运动和固定形态的光影。视觉系统的组构是以不自主的、立即的方式进行推演,因此,可以说,观看是一个“由下而上”的过程。在三度空间构成的一列物体会“立即”进入眼帘,想要不见也难。这种自动的建构也会受到图模的影响,图模根据相继而来的视觉资料来检验假设。Julian Hochberg认为,由于只有眼球能见细节,图模便主导眼球的快速移动朝向最丰富的所在望去,看的动作因而是以有目的的方式发掘环境。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时时对照着主控的“认知地图”,连续的观看则组成了我们的视觉世界。认知地图让我们忽略眼睛的生理性颤动,只将最重要的部分带入视觉;图模则对接下来所见事物形成假设。因此,
眼见并非被动的接受刺激,而是一种构成的活动,涉及迅速的计算、既存概念的作用,以及多重目标、预期与假设的运作。我们也可以根据听觉进行另一个可兹比较的解释。
至今尚未有人提出一套解释美学活动的构成理论,然而其轮廓已经浮现。艺术作品必然是不完全的,需要观者主动的参与,将之整合、赋予血肉。艺术作品多多少少发挥了由下而上过程的主动性;它确实会制造幻觉。但艺术也是一种由上而下的过程,观众有所期待,并将图模形成的假设带入艺术作品中,这些期待与假设来自日常生活经验、对其它艺术作品的认识等等。艺术作品也为观众设下界限,感知的重要特征与艺术作品的整体形式相互引发、互为限制。艺术作品鼓励图模的运用,纵使感知活动最终必须将之扬弃。
那么,美学的感知和认知活动,与非美学的有何差异?在我们的文化中,美学活动运用的技巧并非以实用为目的。
我们在接触艺术时,焦点不在于感知的实用结果,而会将注意力转移至美学过程本身。在日常心灵生活中视为无意识的部分,却被有意识地对待。图模常被形塑、延展、超越;假设-确认的工作也因之延缓。美学活动如同所有心理活动一样,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艺术会强化、修正甚至攻击正常的感知和短期认知方式。
因此,构成理论认为观影活动是一种能动的心理过程,操控着以下种种因素:一、感知能力。
电影媒体依赖视觉活动的两项生理缺陷。首先,视网膜无法顺应光线快速的明暗变化。在
临界“融合”(fusion)频率
下,每秒超过50次的闪光便会产生稳定的印象。其次,当眼睛面对一连串画面一个个地出现,会出现
表面运动(apparent movement)的现象
。(1)此效果的出现,乃因眼睛会将间歇的输入当作是运动,只要跳动不至过大。闪光的融合与表面运动代表了自主与强制性的由下而上的过程;虽然我们知道电影只是定格画面的频闪呈现,但视觉却一定能建构出连续的光影和运动。电影是一种幻觉的媒体,依赖我们做出“错误”的推论。再者,
影院的情境也有助于控制我们对刺激的误测。
黑暗掩盖了令人分心的景物,让我们专心于影片。当观众适应低亮度后,闪光融合与表面运动的效果就更加有力了。
其它由下而上的过程也会影响我们的感知活动,比如观看银幕上的色彩。至于要透过景深的提示来建构叙述空间,则必须同时启动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两种过程。二、先前的知识与经验。
我们观看电影所凭借的图模,来自日常生活和其它的艺术作品。基于这些图模,我们形成假定、建立期待、确认或推翻假设。有辨识物品、了解对白乃至理解整个故事,都需要运用过去的知识。三、影片本身的内容和结构。
在叙事电影中,影片提供了资料结构——包括叙事系统和风格系统,并鼓励观众进行建构故事的工作。影片呈现各种提示、形态与缺隙,让观众动用图模,测试假设。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常常将各种因素抽离开来讨论,其实三者是相互作用的。试想观影时时间的角色:观众在观看叙事电影时,其中的一个目标就是将事件以时间顺序排列。先前对叙事的了解和日常生活经验,使我们期待事件会以某种固定的顺序出现,影片中的提示也会让我们假设各事件是接续出现的。如果叙事不以时间先后呈现事件,我们就得动用一己之力,依据图模重新安排;但这类电影得冒着让观众看不懂的风险。再者,电影的观影条件更增添了一笔限制:正常情况下,看电影不能如翻书一样回头再看。过河卒子般的步伐更加强了观众记忆力和推论过程的重要性。因此,导演若不以顺序说故事,观众不是得重新建构故事顺序,就是弄不清正在上演什么。这也许是大部分电影避免时间跳跃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我们也看到,近几十年来,有着复杂时间形态的影片能提供观众新的图模,或吸引观众一看再看。电影形态式的历史发展因而可以改变观众过往的经验。
因而,不同于所有被动的观众理论,我们认为观影是一种复杂甚至具技巧性的活动。看电影似乎如同骑自行车一般,不费吹灰之力,但两者都必须经过练习。这或许是观众与读者最重要的关联。我们习惯上认为阅读印刷品是自然而然的,然而即使语言早已学成,阅读也是一项极度复杂的工作,需要挑选线索、消化大块文章、决定如何抽阅文本、预先设想、理解丰富的语意。理解一幅画的工程似乎同样浩大。贡布里希表示,观者必须认识媒介的局限和惯例,了解绘画的目的、具备增补的能力,并且能够以人生经验与画作相参照。以电影如此富含视觉、听觉和语言内涵的媒介而言,若无需经由主动而且复杂的建构,的确会令人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