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人看过电影 《1942》 吗观后感1000字
电影1942,丑陋的新高度
1942这部电影的编剧,真能编,应该获胡编大奖!为什么呢?因为他竟然打着还原历史真实事件的幌子,而稍有些常识的观众不难看出这些情节太不真实:
从开头的干旱的画面上看,这一年都没下过雨了,但镜头转向库房,少东家在库房想以粮换嫖,为了突出东家的为富不仁,这库房里堆满粮食,新鲜打下来玉米棒子一串串挂着...... 大家没看错,就是当年新打的玉米棒子,还很饱满,这说明,这是个丰收年。
接着,来强盗了,东家找栓柱去官府报信,这栓柱回来向东家说来兵了,害得东家几乎被土匪打死。本以为这栓柱和东家有仇,故意这么说的,后来才发现栓柱和东家没仇,估计是前些年赵本山的小品太火了,编剧受影响了.....在电影的后半段,这栓柱在日本军营,又被安排犯了傻病。如果说栓柱是对自己亲生孩子玩的风车有感情的话还有点真实性,但为了别人孩子的一个小玩具,连粮食都不要,死都不怕了,那思想真崇高得太令人惊讶了,如果当真这么讲情义,就会宁愿自己饿死也不会卖老婆啊,当初这么讲情义,怎么偷那好心的洋记者的驴吃呢?所以这个不符合逻辑的角色无法再编,只能去死了。
镜头转向逃荒群众,在路上,灾民队伍和国军的队伍混在了一起。日本飞机发现中国军人占多数,就开始投弹。随着炸弹在人群中爆炸,到处血肉横飞,这时候的人,正常情况不是被吓得全身瘫软就是被惹怒反击,可剧中却是当兵的在此时抢钱抢女人。俗话说温饱思淫欲,这天上有敌机轰炸,地上血肉模糊的环境,谁还有那心思啊,人虽然仍存在野兽的本能,但野兽也不会在生死关头还有心思配种吧?这编剧把中国人描写得比野兽还变态!
还有些事情,就真不知道是真是假了,在影片中,河南百姓宁愿逃荒挨饿,就是不肯参军打仗,相互之间斗得倒蛮起劲,例如瞎鹿老婆看到借给自己粮食的东家没了车还幸灾乐祸,觉得特痛快.....反观日本人,显得那么智慧,凭借充足的后勤供应,给出一些粮食给河南人,河南人就跟着日寇干,结果日寇就顺利取得6万对国军30万的胜利。河南人吃了老蒋的备用军粮不卖力,日本人给吃的就从了,难道这日本人比ZG还伟大?而剧中的洋人,尤其是美国记者,是集英勇、仁慈、智慧为一身的圣人。最让大家搞不懂的,是编剧的心态,或许正是因为他黑暗、丑陋的内心,才把中国人看得那么丑恶、劣等,而洋人,都是那么高大上。如果真如编剧所想,那么影片中国民政府做足面子欢迎美国人应该不过分。难怪据称这电影在国外受到一致称赞......
Ⅱ 电影1942观后感1000~2000字急急急
如果说李安以一种带有魔幻色彩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关于人类的心灵史;电影《2012》以3D版的包装将人们带到一个末日。那么,冯小刚类似纪实手法的《一九四二》将观众们带回过去,带回那段最不堪回首的往事,这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具灵性的电影
从片名上看,《一九四二》年似乎在我们的记忆中并无标志性的事件发生,就如同冯小刚在开篇赘述的一样,也许存在世人记忆深处的,有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却独独不记得在那一年严冬的河南,饿殍遍野,有300万人饿死。如今的人们,似乎很难因为饥寒交迫而因此与电影产生共鸣。在零点的午夜场,大家吹着空调吃着汉堡爆米花,有些浮躁的落座,欣赏自己的先人“逃荒”的悲惨经历,能有多少感悟不得而知。
今天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内心有太多的感触,好久没有看过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国的电影太需要有这样的影片出现了。影片结束时,我哭了。情绪很复杂,悲伤、痛苦、同情、无耐好像都不能准确的描述这个情绪,我说不上来,更像是一种慈悲。我也不愿意去太多的思考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只是让自己流着泪。
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我也在整理着自己,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对比现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觉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打了个寒颤。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么会这样?”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军队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买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军队、官僚和城市。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年在河南发生的旱灾,一千多万人流离失所,三百多万人死亡,这到底是怎么导致的?大自然的无情?国民党的腐败?蒋介石的昏庸?日本侵略者的残忍?灾民们的愚昧?还是其他什么?
我们看到在影片中,蒋介石为了集中人财物力抗日而放弃援助重灾之下的河南;大当家为了自保,宁愿看着村民挨饿也不开仓放粮救济乡亲;河南省长亲往重庆为民请命,但面对公务缠身的蒋介石时,确不忍再为领导添堵;大当家女儿难忍饥饿,最终主动求父亲把自己卖到妓院……故事情节演绎得是如此的真实,而剧中的每一个角色的行为仿佛都能被作为观众的我们所理解。换位思考一下,若是我们自己处在那样的环境当中,我们会选择放弃万贯家财开仓济民吗?我们会选择顶住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放弃跟日军会战,用大量军粮救民于水火吗?我们会冒着失去丢官去爵的风险冒死进谏吗?我们会宁可饿死也要守住贞节吗?当今的国人,乃至全人类,试问有多少人又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呢?我想一定是极少的一部分人吧。这代表了什么?悲剧还会再次上演!这个悲剧甚至是全人类范围内的悲剧!
似乎《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再次感谢刘震云和冯小刚能够为中国电影业创作出如此深刻、充满灵性的电影,这代表了一种高度,特别在2012这个特别的年份里。但愿能有更多人因《1942》而觉醒,走上灵性升进、创造世界大同之路!——一位霎哈嘉瑜伽士写于2012年12月1日
很多人估计都会拿《一九四二》和 《唐山大地震》去对比,两部电影都是讲灾难,两部电影都是悲剧,而两部电影却有着不同的观影感受。《唐山大地震》是彻头彻尾的情感大戏,赚足了观众的眼 泪,电影煽情意味特别浓厚,这是一部讲述“有情”的电影。而《一九四二》则是将悲剧升华到一种让人崩溃、麻木的彻头彻尾的惨剧,电影更多的是给观众展示了 在那个年代穷苦人民的无奈、无助,从饱含希望到彻底绝望的一个残忍的过程,人们失去了家人、失去了朋友、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希望,最后失去了生命,这是一 部讲述“无情”的电影。
电影从头到位都在挑战着广电审核的底线,讲述了一个民族在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状态,政府漠视灾情、外省拒收灾民、 日本人轰炸灾民、国民军抢杀灾民、灾民抢杀灾民,这种状态让人感到寒冷,感到绝望,人性的阴暗被暴露无余,电影在后期,日本人放粮想要收买灾民来对抗国民 政府,虽然河南省委主席说没有人反抗,属于造谣,但我们都懂的,迫于电影审核,无法表达,那个时候的人们,眼里只有生与死、饱与饿,哪有什么对与错、敌与 国。
黑色幽默为冯小刚作品的一大特色。本片导演仍然没有忘记穿插他的黑色幽默,例如:“地主女儿被人买走,给买主洗脚时,说自己撑得蹲不下去” 又比如“买大送俩小的,你合算了”等。 这些台词广义上来看让人啼笑皆非,但放在剧中,言语的背后,又无不令人深思。
影片留给我们一个问题,到底为什么会饿死300万人? 是政府官场由来已久的积习,所以放任了灾情的加剧?还是同日本交战为国民政府增加了难度?还是因为军队高层谎报人头,超需军粮,谋私立 造成的?
自己改改,复制了很多,自己加了些
Ⅲ 冯小刚(1942)电影观后感
昨天刚去看了,作为一个生活在四川的河南人,觉得还是我们的河南话好听,感觉拍的不错,沉重中有那么一点诙谐,张默演的拴柱给人印象深刻,看了之后更讨厌日本鬼子了。。。我们要自强。
Ⅳ 1942观后感
你观看过《1942》这部影片了吗?《1942》是一部历史剧作,今天看了《1942》这部影片,内心无比震撼,有太多的感触,影片讲述了战争和天灾交织在一起的时候,百姓们背井离乡的痛苦与无奈。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民以食为天,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影片《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1942》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情况下的抉择。在思考活下去的意义,为了什么活?天灾是所有人的灾难,不管财主还是穷人,都得遭罪。这种时候,人性的弱点便毫无遮拦,一览无遗。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义、政府之应所为。家庭的意义,家庭之可贵。承诺的意义,承诺之重远高于生命。
Ⅳ 1942观后感600字
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象。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这个,说实话,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关注过。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枪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而面对生死攸关的绝境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中国人的人性的事情。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被吃了。媳妇刚断气,婆婆就抱起孩子趁着人还热乎让孩子吃口奶,可后来她和孩子也没能挨过这场灾,瞎鹿要把女儿卖掉给母亲买药,母亲死在了日本人枪下,而女儿后来从火车上摔下,估计也难幸存了。一队国军在日本人刚刚轰炸完灾民后就立马开始抢车抢粮抢女人,而后日本人第二轮轰炸又来了。蒋介石对灾民视而不见,直接导致了灾情严重死了300万人,而影片结尾,他也没保住江山,逃到台湾去了。老东家一家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就是讲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这个故事里面,没有胜者。只有绝境里面人的挣扎。看的人真心难受。影片里面的幸存者也非胜者,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也许他们就躲不过了,而那时,不是只有河南,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而坐在电影院的看客们呢,难道就能俯视这尘封的历史吗,我想至少我看过之后是感觉悲凉。历史离我们不远,每个人都是幸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场灾难照样是一半天灾一半人祸。那是死亡上千万,那又是怎样的场景?谁家没有一段关于那几年的悲惨故事?谁又能保证以后不会再有?
同样的导演,都是灾难题材,熟悉的演员阵容。《1942》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点深入多了。看完发人深省。难道是一个建国前,一个解放后所以尺度不同?不过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审片尺度放宽不少哇。看完片在网上翻看了下影评,一片骂声。基本都是骂冯小刚怎么没胆拍1959。。。或是说他发国难财。这个我不认同。就像当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来说那么多人还需要救,干嘛救狗如此命题看似合理实际暴力。我不是愤青。至少现在已经不是了。不想展开1959话题,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别老拿商业巨片来坑人了。《1942》无疑是好片,至少现在畸形的社会,冷漠的人际,金钱至上的三观,历经坎坷却善于遗忘的中国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干货来提醒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指的不是那些个建*大业等片,那是广告宣传片好不好。《1942》虽然导演某些地方欲说还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话题。但是能感觉到他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很有诚意。能让人看完回家路上还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Ⅵ 求电影《一九四二》学生观后感500字以上
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上映一段时间了,电影《一九四二》严肃的主题,对历史的追问,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构成一部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品。专业人士一致认为《一九四二》将对中国电影历史产生深远影响,饶曙光说:《一九四二》在中国电影史上有标志性意义,只有我们的民族强大自信之后才能面对自己的灾难,这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人礼。路海波认为《一九四二》是一部温暖的电影,“《一九四二》没有悲观,而是相信人性的温暖,给人往前行进的力量,哀而不伤。小编特别为你整理了电影《一九四二》的优秀观后感,带你感受一下影片的精彩。
而你在观看电影《一九四二》之后,是否也被影片中的内容和场面所深深触动,说说影片中触动你内心深处的点。
《一九四二》观后感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民以食为天,饥荒时期日军放粮,而汤恩伯那溃不成军的部队却以卫国之名义实土匪之行为。面对一个不保护自己的国家,本身国家观念就不强的中国人在生存和民族大义之间大部分人选择了生存。帮着日本人打中国军队。汉奸呼?非也。
再说,汉奸本来就只是个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概念罢了。
清朝亡了,我们可以活在中华民国,民国沦落成了一个小岛,我们活在所谓的共和国。哪天共和国覆灭了,我们也依然活在这片土地上。只要是这片土地上的土著,只要是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拥有选择活下的的权利和方式。
仓廪实而知廉耻,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都是正常人,若他人不负我,我何故负他人。
选择给四分是因为很少能看到一部中国电影揭示战争的残酷性。1942拍的比集结号好,冯导对大片的掌握已然越来越熟悉。剧本又是由刘震云操刀,保证了下线。1942的特效和烟花技术团队用的还是上次集结号那帮班底,这次棒子们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务,特效看起来挺不错。
片中蒋介石说的那句:在这个世界上我最羡慕的两个人,一个是甘地,一个是毛泽东。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负担。可以融合到民众。说这段话的时机安排的恰到好处。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第一次轰炸那场戏。撕心裂肺的呼救,军民互相为生存而打斗。和烈士子女中打头的那个小女孩的演技。
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情况下的抉择。在思考活下去的意义,为了什么活?信仰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还是就仅仅在活。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义、政府之应所为。家庭的意义,家庭之可贵。承诺的意义,承诺之重远高于生命。
Ⅶ 1942 电影观后感 要自创的
1942年对于我们来说那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年代,似乎离我们已经很遥远,我们不知道那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对河南人民又意味着什么?电影用血腥、暴力、惨不忍睹的场景和场面为我们展现了1942年的那场河南大灾荒。不但让我们看到了逃荒者的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后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
由于当时的蒋氏政府不作为,封锁消息,官史贪污,对民众的生死麻木不仁,致使河南的一千万民众颠沛流离,三百万人死在逃荒路上。有的被饿死、有的死在日本人的轰炸下,有的死在中国军人的枪口下,有的甚至死在别人锅里。特别是在看到两只野狗在那里抢尸体时,让我一阵恶心,但我更多的是心痛。当美国记者把这张照片给蒋委员长看的时候,蒋政府首先不是想的民众的疾苦,而是他所为的官职,所为的面子。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卑微的如同蝼蚁。为了躲避战争,为了活着,为了不挨饿,河南一千多万人民拖家带口的逃往陕西。老东家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他赶着马车带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了陕西逃荒的人流。 逃荒路上他们遭受了寒冷、饥饿和日本飞机的轰炸,为了换取一点点粮食,他们卖女儿、卖老婆、卖自己。老东家的儿媳生下孩子后饿死,女儿卖了自己换了五斗小米,孙子在逃到陕西时闷死了,瞎鹿为了找驴被烫死在锅里,长工栓柱为了别人的孩子跳了火车,最后死在了日本人的剑下......
一幕幕场景,一个个片断,都让人心疼和悲痛。电影中特别有一个场景让我记忆犹新。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在飞机上巡视河南灾情,日军军官陈诉日军兵力不足,战争不利。冈村指出中国最大的弱点是政府对民众极其冷酷,如果能帮助水深火热中的中国民众,则必然扭转战局,击败貌似强大的中国军队。冈村要求日军以军粮赈济中国灾民。军官们疑惑不解:“……可是他们是中国人啊!”冈村宁次说:“别忘了,他们首先是人!”毫无疑问,这句“他们首先是人”是这部电影最为刺耳的台词。
是的,首先他们是人,是人就要生存,就要活着,为了活着有一些灾民不惜为日本人卖命,不惜丧失自己最后一点点做人的尊严。可是在那样的境地下,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都难以为继,再说尊严和国家名誉都只是空谈。在生命面前,所谓的尊严和国家名誉都是那样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天灾人祸加上蒋氏政府对民众的淡漠,把他们推入了举步维艰、实难选择的境地,那份煎熬、那份痛苦、那份心酸、那份无奈是我们现在都无法体会到的。
这是一部巨大的灾难片,也是洗涤人心灵的故事片,它给予我们更多的深思和反省,我们不能更改历史,但我们不能遗忘历史。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怀揣对生活的希望,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工作、好好活着。
Ⅷ 1924电影观后感
那叫 1942 冯小刚拍的
今天怀着一种莫名的心情观看了电影《1942》,不知道这种心情怎么形容,只知道看完之后心里总有种东西在狠狠地纠缠着,似苦,似酸、似辣,唯独没有甜………….
电影放完了,我们不想走坐在那里说着心里的感受,嗯、感慨吧妈妈,孩子说,我说是的心里很复杂,冯导确实做的很好,电影做的从内容到手法和阵容都没的说,真实的再现了历史,教育了人们战争的残酷,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权利的强大,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场,演员精湛的表演,电影都将这些表现的凌厉之极,两级跳跃似的画面转换告诉人们很多……。
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和国家连在一起,和国家的领导人联系在一起,大与小是一样的,当困难出现在眼前时,当孩子需要母亲时,当人们需要帮助时,统治者考虑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宝座稳不稳,那样的政府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批的难民死亡,军队的损失,国家的危机啊那是国破家散人亡的结局啊。
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士国人与外国人是一样的,电影中的李主席,外国的记者,他们急人民所及,急生命所及,无奈力量是有限的,但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起码在历史上有了他们鲜活的为人的生命而战斗的步伐。影片朔造了最底层的百姓的实际生活,几个家庭的毁灭几代人的命运最后的结局让人有着无法言说的沧桑感,复杂的心里压抑感和心痛感。
心里很多观后感,电影清晰的画面,人物极致的表演,丰富的电影内容,敬慕的大师力作,又一朵奇葩让我的心情也随着电影涤荡,谢谢冯导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也谢谢演员们又一次的付出。还想着再去看一次。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民以食为天,饥荒时期日军放粮,而汤恩伯那溃不成军的部队却以卫国之名义实土匪之行为。面对一个不保护自己的国家,本身国家观念就不强的中国人在生存和民族大义之间大部分人选择了生存。帮着日本人打中国军队。汉奸呼?非也。
再说,汉奸本来就只是个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概念罢了。
清朝亡了,我们可以活在中华民国,民国沦落成了一个小岛,我们活在所谓的共和国。哪天共和国覆灭了,我们也依然活在这片土地上。只要是这片土地上的土著,只要是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拥有选择活下的的权利和方式。
仓廪实而知廉耻,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都是正常人,若他人不负我,我何故负他人。
选择给四分是因为很少能看到一部中国电影揭示战争的残酷性。1942拍的比集结号好,冯导对大片的掌握已然越来越熟悉。剧本又是由刘震云操刀,保证了下线。1942的特效和烟花技术团队用的还是上次集结号那帮班底,这次棒子们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务,特效看起来挺不错。
片中蒋介石说的那句:在这个世界上我最羡慕的两个人,一个是甘地,一个是毛泽东。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负担。可以融合到民众。说这段话的时机安排的恰到好处。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第一次轰炸那场戏。撕心裂肺的呼救,军民互相为生存而打斗。和烈士子女中打头的那个小女孩的演技。
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情况下的抉择。在思考活下去的意义,为了什么活?信仰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还是就仅仅在活。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义、政府之应所为。家庭的意义,家庭之可贵。承诺的意义,承诺之重远高于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