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了 这两天正好打算写点《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东西 随便在这先说几点吧 希望能给你点启发。
虽然是作为国庆献礼的影片,但这部片子在历史功过的评述上客观真诚,故事紧凑有趣。所以没有一般的主旋律影片的说教灌输之感。
没有渲染大人物的纵横捭阖,而是坚持透过小人物来讲述大事件。“中山舰事件”里杨立青只是个普通学员,即使是到了“南昌起义”他一不过是个负责扼守铁路桥的营长。说远也不远,在上海中央特科时的“伍豪”(周恩来)、在四野时的“101”(林彪)都曾是杨的顶头上司。但哪怕镜头就是中央军委的小屋旁、“蒋总司令”的帐篷外,也绝不弄几个特型演员来装模作样。对大人物的轻描淡写甚至刻意回避,让人看来平实而自然。普通的人其实离伟大的历史也很近。
崇高的信仰和价值观。透过瞿恩之口,影片多次提到了理想的两种意义:“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纵然牺牲了我的生命。”正是这样千千万万的心怀崇高理想的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才有今天的共和国。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时代,这种精神却显得可笑甚至虚假。杨立青在剧中前说:“历史不能忘记”,这也可以看作是剧作者的对整个社会期待,期待着这种精神的回归。
革命与爱情,记不得是杨丽华还是瞿霞曾经说过:“爱情和革命本质是一样的,都会让人变得热情、盲目。”杨家和瞿家的情感纠葛无疑也是影片讲述的一个重点。这里我就不展开说了,自己感慨吧。
此外还可以看人民军队的建设、东北工业对于解放战争的意义等等。
这部片子确实拍得不错,能从很多角度去了解过去那段历史。具有史料价值的同时还兼具娱乐性。主旋律能拍成这样确实是难得了。
2
B. 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影评
看点就是孙红雷 来自液体冰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评论 本身剧情很一般。孙红雷是看点。先不说他合理的问题,中国电视剧能有这样的作品,我个人已经很欣慰了。在08-09年出了很多作品,真正有内容的真不多。剧中孙红雷这个英雄,我个人认为还是很真的。是从平凡走到英雄,比如进军校,如果不找人是不可能那么容易的进去的。其实电视剧没那么直接表达,但观众是可以看的出的,有两场剧都表现了这个观点。反映出什么。无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人情”“关系”是多么的重要。
作品名字叫“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个名字到很大气,但这和作品思想没有直接间接的关系。孙红雷走的就是正道吗!这部作品中没有对与错,没有正与反,只有立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有时我在想如果社会反过来。胜者和败者反过来会是什么样子。可能那才是正道。
从明星角度看。孙红雷的作品,真的不错。他可以把人物内心演活,能从平凡中演英雄,我想这也和他从无人问津的平民走向人人都知晓的大名星是有关系的。每当看孙的剧都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希望他能有更多好的作品。
C. 《人间正道是沧桑》从亲情,爱情,友情,信仰四个角度分别一篇观后感。谁会
走向人间正道是沧桑 我 不顾黑眼圈,不顾人憔悴,连续20来天,天天熬到午夜1点来看中央一套播放的50集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后来才知道中央8套也在播,时间上早了许多,于是又看了8套看1套,来来回回,重复着看,还是饶有兴趣。这说明什么,说明这部电视拍得好,吸引了我。要知道这样的革命题材战争题材我并不是很喜欢看,能把我牢牢粘在电视机旁的电视剧不多。
D. 求一篇《人间正道》读后感,急急急,谢谢
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一个信仰,一个承诺…… 文:小马发光
前几天,家里人一直在看《正道》,每每在饭后都会与他们一起看几眼,因为很喜欢孙红雷,这部戏又是主演,没想到就是这几眼,却欲罢不能了。一到晚上就守候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正道》,等着看红雷!
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可以看出《人间正道》的前半部分,如此浓墨重彩的表现出年轻人寻求个人理想与奋斗的过程,抛却特定年代的特定条件,同样能够成为现代年轻人的一部励志之作。杨立青如此,杨力仁也是如此,他们之所以命运不同,就是因为各自站的队伍不同。《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格外突出了一代青年对国家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感,这点一直到今天也并不会过时。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以最有典范意义的黄埔军校为主线,年少轻狂也好,热血激情也好,继承着“先烈之血、主义之花”的黄埔精神,坚持着“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的黄埔信条,同窗信仰不同,发展到兵戎相见,却又感情不变,爱国不减,中国人的根不变,凝聚力也就不变,精神也就不变。如此看来《正道》更像是给当代青年写出的励志蓝本。
《正道》这部戏男演员的实力很强,有红的发紫的孙红雷,有实力派但一直没有好机遇的黄志忠,有老牌演员孙淳,还有柯蓝、张恒。电视机看到这里,给小马的感觉是男女演员的实力失衡,男演员的实力明显胜过女演员。不知道是黎叔的失误还是他刻意的安排。
从前很少看一些历史剧,上学的时候历史成绩很挠头。但是《正道》让小马看进去了,当然也不是因为对历史的探究,而是把该剧看成是励志剧,在用心的体会杨立青们和杨力仁们的信仰和追求。为了自己的信仰他们可以舍弃自己情感、鲜血,甚至是生命,让我们当年的年轻人在那么历史背景下体悟忠诚与信仰。从这一点说,这部戏一点也不过时,也很有教育意义。
该剧的主演孙红雷就不再评价了,今天可以算是红雷年,《潜伏》火的不得了,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小马认为该剧的亮点就是黄志忠所饰演的杨力仁这个角色,在网上查了查,很多网友都认为他这个角色似乎比杨立青更加出色。杨立仁的激进与热情,带着青春的冲动,似乎只有那么一次。经历了险些家破人亡的代价之后,他似乎彻底清醒了。从那以后,他再没有一次“非理性”行动。这种理性的政治立场,虽然让他在事业上平步青云,但离自己最初的目标与理想,却渐行渐远。在对待家庭上,杨立仁始终是近乎无情的,对牺牲家庭利益毫不犹豫,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无情,让他在事业与爱情上,都同样成为弟弟的手下败将。然而不经意之间,他对老爷子遗体的拥抱,他哄着立华开心的低声下气,他与立青电报中不必言传的意会,仍然透露着他对弟妹家人埋藏于最心底的一丝柔情。
杨力仁这个角色很拧巴,也很难拿捏,这对黄志忠是个挑战。黄志忠的机遇来了,自己的大戏登录了央视,终于修成正果,演技受到认可是对他的最大肯定。相信迎接他的会是更多的片约和好的角色。
人不能没有了信仰,那将如同行尸走肉,很可怕!只要我们把心中的信仰,表现日常的行动中,我们就会成功!即使没有成功也会无悔。信仰,信仰让我们走正道……
E.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人间正道是沧桑》被从央视开年大戏拿下前,我就看过了,看的是盗版光碟。因为碟子很好看,所以对这个消息比较关注,又因为这是我祖籍江苏台的重头戏,就更要去琢磨这个戏被拿下的原因。
在看了诸多网友的发言之后,又重新浏览了一下这部戏,发现原来编导与网友都心存疑惑:那场革命何以发生?何以要有两个党?要是在那个时候,我们该跟着谁?
所有剧中“言之凿凿”的对第二次革命的肯定语,并不是编导内心的肯定,而是给自己壮胆的必不可少的语录。对于编导真懂得并肯定的内容,比如游击战的一些做法,比如具体到某个个人的魅力与人格、和关于人性的阐述,剧中就能用细节表现的很好,而真到关键历史问题与人物转折的关键点,因为编导并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键点,所以,里面的人物也就糊里糊涂的转折,并干脆在说一些不知所云的莫名其妙的话。
那场革命何以发生?何以要有两个党?要是在那个时候,我们该跟着谁?
这就是这部戏看过后,会想提出的问题。
有朋友曾说:出身决定立场。
我小时侯,很疑惑:我奶奶那样的人为什么要参加革命,她家境不错,能偷跑出去读书。可她干了半天革命,到老了老了坐在床上吃两块香肠还要偷摸背着我,显然,看照片,她年轻的时候不这么惨。
一个家境不错的人拼命去革命就是为换一些穷人做人上人,然后自己受穷困?道理何在?
我很同情她的遭遇。虽然我生来比她小时候穷多了。
人都是从穷到富容易,从富到穷难。
我小时候一直觉得要是我革命有道理,因为我一无所有。而她革命有点划不来,为什么许的呢?
我中学时写过个作文,题目叫《奶奶之死》,就很冷漠客观的描述了她去世前后的状况,被老师评为:“什么玩意儿啊,看了半天,连你奶奶是革命的反革命的都不知道。”
我那个时候不关心她革命还是反革命,只是想写一个女人,那样一个女人老死的状态。照片上的她漂亮而有威仪。老了,也一直与人不很近,没有一般老人与孙辈那样的亲昵,我不记得她曾经怎么亲热的抱过我。因为,她去世的时候我只有10岁,所以,我不了解她的思想。
这是唯一一个我接触过的,那个年代的亲人。从个人际遇看,我确实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那场革命何以发生?何以要有两个党?要是在那个时候,我们该跟着谁?
也不能说我没有这样思考过问题。我姥姥家就是国民党。
可如今,我不能再这样看问题。
历史不能假设,历史事实就是事实。
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遭遇决定自己的选择,但历史却不由单个的个人主宰,而决定于绝大多数人们的选择。就象一个球的均衡点,是整个球的球心,而不在那光彩的球面上。
“不要用个人的际遇去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
如果说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何以发生,大家都很清楚的话,那么为什么还要有一个共产党,还要进行一场土地革命,还要搞社会主义,今天有许多人不清楚,那个年代也有不少人不清楚。
前期有一些人参与到共产党中,是因为热情、前卫,革命当时也是一种时髦,也有对幻想的新社会报一种美好的憧憬所致,就如《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所表现的一样。还有一些人在后期参与进来也不少与命运的误打误撞有关,比如,姜大牙之类。
可是,共产党的中坚力量对于自己的使命是清楚的,是不糊涂的,比如《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瞿恩,就不可能是个糊里糊涂的革命者。因为,他们还肩负着引导和指引后来革命者的工作,自己稀里糊涂,别人会跟来吗?
如果,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今天一样,大家有基本的温饱,中国在国际上有独立的地位,那谁也不会跟着共产党用性命去革命,革命是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
所以,历史的问题,必须历史的看。
当时的地租普遍在45%-55%,不算税赋,佃农种一年地,交完地租,一家人根本吃不到年底,吃不到就要借,借一斗,第二年就要还两到三斗,这是当年普遍的利息。原来家中可以织土布填补家用,可洋布的普及让这一部分家庭手工业破产。所以,破产失地的农民非常的多。
为什么农民要减租减息?为什么要闹农运?
从电视剧中可以看出,《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编剧和导演不明白,他们也和剧中角色范稀亮一样把当时的农民运动看成痞子运动。所以,当他让范稀亮说出自己的看法来,就理直气壮,而让瞿恩的回答就不知所云:你去问毛泽东吧!他知道。
其实,农民要革命的道理很简单:就是要活命。
一个老人对我说,我们家就是农民,当时交完租子,粮囤就见底,当时老人都说:就是要魔鬼也不要蒋介石。
上等人革命可以是先进、文雅、高贵、正义、主义。而农民要闹事,就是为活命。
革命可能搭上性命,但成功就能换来家中其他人活下去。
在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度,不把农民能活当成一个重要问题来考虑,只能被历史淘汰。国民党不是偶然的退到了台湾,共产党就是那个以了解中国了解历史的人为核心的组织。是掌握了中国这个球的均衡点的组织,所以,他胜利了。
天下真有什么偶然吗?
那个年代地主的日子也不好过,家中这样重的地租收上来,如果土地少,依然不够供儿女进城市洋学堂读书,除非去经营生意,所以,很多地主将地产卖出将资金投往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民族资本家的日子,如果没有买办地位、官员后台也是在夹缝中生存。当时中国的“产业资本,1920外国资本为16.67亿元,本国资本只有7亿多元;1936年,外国资本为64亿多元,本国资本为7.7亿多元。金融资本相差更多。”
这些情况,当时的部分共产党中坚力量是了解的,所以,他们认为国民党作为资产阶级政党,因为来自地主阶级,就不可能彻底的反封建,因为必须要依靠各国势力,所以不可能反帝国主义,反而会一不小心成为了“美国钱袋里的中国”。因为有以上两种势力的抑制,中国的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也不可能充分发展,所以,当时的中国想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
这都是当年他们自己的政论文章中清清楚楚的写着的,并不是我们今天的猜测,这也是后来的历史证明了的,并不是他们当年的异想天开。
(“蒋政府在南京成立后,为取得列强承认与支持,不得不整理历届以及各地政府及民间外债进行偿还。”“后从美国开始扰动白银价格,到中国货币被纳入美元势力范围,时间不足一年。”《金本位、银本位与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
因为,当时的部分共产党中坚力量对当时的中国状况有这种认识,所以,才有不少家境很好的人选择了参加共产主义革命的道路,这条路是不是能走通走好,他们当时不能说很清楚,但另外一条路不通,他们必须选择别的路,他们是很明白的。
这些家境好的人选择这条道路,是为了帮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寻一条出路:一条独立、和平、自主的路。
这是中国“士阶级”的责任。“以天下(在近代缩小为国家)为己任”。
F.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观后感:
该剧做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通过大胆的艺术概括,把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包括领袖人物的出身、经历、品格和文化身份的某些方面融化在剧中。
该剧虚构人物的塑造和虚构情节的描写丰富了一般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历史内涵,提升了它的精神文化品味。
把镜头的焦距对准了剧中人的情感世界和生命感受,用生动的情感冲突以及生命体验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丰富人物的血肉,使全剧有了一种少见的性格光彩和信仰力量。
剧情:
1925年,湖南醴陵的杨氏家族,长子杨立仁(黄志忠 饰)本是个教书先生,心思细腻,足智多谋;唯一的女儿杨立华(张恒 饰)自幼念书,个性独立有主见,是新女性的代表。
小儿子杨立青(孙红雷 饰)虽生性顽劣叛逆,但为人勇敢正直。立仁起初受革命思想影响加入国民党,后入军校当教官,立青也碰巧在此时进入军校学习,并结识了政治教官瞿恩(孙淳 饰)一家。
立青不仅将瞿恩当作精神导师,更对瞿恩的妹妹瞿霞(柯蓝 饰)萌生了爱意。
国共两党的关系不断变化,三兄妹的命运发生了突变,立青和立仁更是反目成仇。在那动荡的年代,血浓于水的亲情、革命理想以及纯洁的爱情将何去何从?
G. 寻求<人间正道是沧桑 >的观后感 1500字。
《人间正道是沧桑》更像是一部长篇电影。除了故事本身的吸引力之外,画面大量地使用了闪回、暗转、叠化、特写等手法,用字幕代替画外音来交代剧中人物的去向、未来命运直至部分心理活动。这些技术手法的运用,使片子充满了浓厚的诗意。非常电影化。我看第一遍用了四个晚上,觉得不过瘾,因此又用了三天时间看了第二遍,看得真辛苦,可没办法,一打开就放不下,每一集都是那样的精彩。 片子通过瞿、杨两个家庭的五个青年在20世纪初中期怀揣着各自的理想,在不同的道路上发生的情感纠葛、不同的理想和主义的纷争,讲述了一个史诗般的故事。片子将杨氏兄弟姐妹不同的人生脉络,融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于一体,将重大主题与生动的人物故事,经巧妙的构思,为我们展现了1925-1949年间那个波澜壮阔的中国,以及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沧桑变迁。 这是一部历史片,其中有很多重要人物,我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不知道是正史还是野史,但我喜欢片子中的人物,无论是正面还是反派;喜欢故事中不同思想、不同政党的斗争完全以个人私欲无关,只与信仰和主义有关;还喜欢片中对人性的描述,各种情感复杂交织,涵盖了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即亲情、爱情、友情。 以前看过的这类历史片大多政治色彩浓厚,是非观点明确,而此片却与传统的历史片不同,没有去大肆宣扬胜利者的辉煌,也没有渲染失败者的狼狈。片子讲述了国共两党中的精英故事。让我们看到,生长在那个动乱时代的有志青年,不管信仰什么,都是有思想、有素质的,给人感觉身处那个时代的人,选择什么样的路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评述。这是我们社会的一大进步。 片中最抢眼的是黄志忠出演的二号男角儿杨立仁,人长得并不帅,可非常出色,从一个狂热的革命青年、黄埔军校的参谋,到中统特务、******的高级军官,无论着中山装、西服还是军装,看上去都那么有气质,虽然是个反派人物,可很豪气,很有男子汉的气魄。他的魅力从到上海做了中统后突显,一派贵族气质、多智善谋、特务的阴郁和内心的冲突,以及多重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林娥的那场感情戏,让许多女人爱慕他理性背后的痴情。 其次是董建昌(张志坚饰)******第四军司令,镜头不多,却很有男人味儿,对杨立华的感情,对******的忠诚,以及直言不讳的观点,十分务实的人生态度,给人很深的印象。 孙红雷饰演一号男角儿杨立青,一个成功的八路军将领,演得也不错,说话幽默、处处逗乐,感觉挺真实,不过总觉得还应该更豪气、更英雄一些,说不好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感觉上没有立仁出彩。 三号男角儿瞿恩(孙淳饰),感觉气质上与****军委高级领导这个角色的要求稍差了一点,我想无论从精神层面还是形象上应该塑造得更高大更具感染力。 三个女角儿演得一般,我想大概饰者对那个时代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吧。 不过,整部片子的总体感觉很不错,场面恢宏,拍技不凡。 我喜欢这个片子最主要的一点是片子中的主要角色都不低俗,个个都有极高的理想和精神。无论是什么主义,无论在何种状态下,他们的纷争只有主义的不同,道路的不同,而没有个人的恩怨,人格的互贬。片中的四大男角儿都很棒,有思想、有气质。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潮流,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我们看到了中国在那一时期并不缺乏精神,虽然他们走的是不同的道路,但个个都有理想,人人都很爱国。历史没有走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战争期间,很多有志之士,为国家付出了青春甚至宝贵的生命。值得我们崇敬。 人们希望看到历史的真实面目。这部片子,给人这样一个感觉:国共合作的失败,是这个民族的一大损失。******有那么多的爱国精英、优秀人才,因主义不同,不能宽容,企图致异党于死地,最终却以自己的失败而告终。我想这是当时******不以国家利益为重,政党利益至上,而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历史已经过去,不再重演,人与人之间,将更加宽容,更多理解,以文明的方式解决主义和思想意识上的问题,而不再是战争。
H.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观后感。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重要是描写感受,具体如下:
《人间正道是沧桑》做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通过大胆的艺术概括,把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包括领袖人物的出身、经历、品格和文化身份的某些方面融化在剧中,该剧虚构人物的塑造和虚构情节的描写丰富了一般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历史内涵,提升了它的精神文化品味。
《人间正道是沧桑》把镜头的焦距对准了剧中人的情感世界和生命感受,用生动的情感冲突以及生命体验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丰富人物的血肉,使全剧有了一种少见的性格光彩和信仰力量。这部电视剧不仅提升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品位,而且它的内涵比《亮剑》、《历史的天空》等同类影视作品要丰富的多。
(8)人间正道电影观后感扩展阅读
主要剧情:1925年,湖南醴陵的杨氏家族,长子杨立仁(黄志忠 饰)本是个教书先生,心思细腻,足智多谋;唯一的女儿杨立华(张恒 饰)自幼念书,个性独立有主见,是新女性的代表;小儿子杨立青(孙红雷 饰)虽生性顽劣叛逆,但为人勇敢正直。
立仁起初受革命思想影响加入国民党,后入黄埔军校当教官,立青也碰巧在此时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并结识了共产党籍黄埔政治教官瞿恩(孙淳 饰)一家。
立青不仅将瞿恩当作精神导师,更对瞿恩的妹妹瞿霞(柯蓝 饰)萌生了爱意。国共两党的关系不断变化,三兄妹的命运发生了突变,立青和立仁更是反目成仇。在那动荡的年代,血浓于水的亲情、革命理想以及纯洁的爱情将何去何从。
I. 《人间正道是沧桑》或《民国往事》400字观后感.
你也是葵城的?
建议先去看看电视剧,要是懒得看,就找点文字介绍的剧情看下,然后随便写一两个人物,写写自己的看法,400字、不难
J. 求电视剧 人间正道是沧桑 的主要内容以及读后感 要自己写的~
一个要好的朋友说《人间正道是沧桑》很好看,她看了两遍。长达50集的国产连续剧能看两遍,真让人不可思议。立马去买了该片的DVD碟,没想到的是,我也看了两遍。这部片子是我近几年来看到的最好看的国产电视片。片子拍得很讲究,无论是内容、场景、还是演技都比以往看过的片子好很多。
《人间正道是沧桑》更像是一部长篇电影。除了故事本身的吸引力之外,画面大量地使用了闪回、暗转、叠化、特写等手法,用字幕代替画外音来交代剧中人物的去向、未来命运直至部分心理活动。这些技术手法的运用,使片子充满了浓厚的诗意。非常电影化。我看第一遍用了四个晚上,觉得不过瘾,因此又用了三天时间看了第二遍,看得真辛苦,可没办法,一打开就放不下,每一集都是那样的精彩。
片子通过瞿、杨两个家庭的五个青年在20世纪初中期怀揣着各自的理想,在不同的道路上发生的情感纠葛、不同的理想和主义的纷争,讲述了一个史诗般的故事。片子将杨氏兄弟姐妹不同的人生脉络,融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于一体,将重大主题与生动的人物故事,经巧妙的构思,为我们展现了1925-1949年间那个波澜壮阔的中国,以及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沧桑变迁。
这是一部历史片,其中有很多重要人物,我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不知道是正史还是野史,但我喜欢片子中的人物,无论是正面还是反派;喜欢故事中不同思想、不同政党的斗争完全以个人私欲无关,只与信仰和主义有关;还喜欢片中对人性的描述,各种情感复杂交织,涵盖了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即亲情、爱情、友情。
以前看过的这类历史片大多政治色彩浓厚,是非观点明确,而此片却与传统的历史片不同,没有去大肆宣扬胜利者的辉煌,也没有渲染失败者的狼狈。片子讲述了国共两党中的精英故事。让我们看到,生长在那个动乱时代的有志青年,不管信仰什么,都是有思想、有素质的,给人感觉身处那个时代的人,选择什么样的路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评述。这是我们社会的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