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马丁路德全自传》读后感
马丁路德是人尽皆知的伟大神仆,关于他的传记和写到他的书,多得我们不能尽读。我们所写的这个小传,主要是侧重“诗人”马丁路德,而不是伟大的“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若是你读过几本马丁路德的传记,再来读这本小传,会觉得更有兴趣。
一个特殊的背景
历代神所使用的器皿,都有他们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除了神所赐给他们的天赋和恩赐之外,还要加上从幼年时,神所给他们在环境上的长期磨练。这一点,在马丁路德的身上特别显着。整个的宗教改革运动在世界里奏效之先,就逐一在他心里发生作用,因为他将成为推广这些工作的器皿。只有当我们认识路德心里所起的变化,和他特出的家庭以及教育背景,所塑造成的复杂性格之后,我们才能明白他所以能成功伟大事业,而成为神仆人当中最特出一位的原因。
在撒克逊尼(Saxony)的爱斯里本(Eisleben)住着一对夫妇,男的叫翰斯路德(Hans),女的叫玛格丽特(Margaret),具有敬虔妇人的一切美德:她的谦虚,她的敬畏神,和她祷告的灵……等等,邻妇都视她作模范,争着效法她。一四八三年十一月十日晚上十一点,玛格丽特喜得一男,她第一个思想就是要把孩子奉献给神,并且给他取名叫马丁(Martin)。此后,马丁路德就一直生长在这个非常特出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是一位非常特别且不易认识的人,他被称为Luder、Ludher,或者Leuder,连他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姓什么。他曾多次因犯法判罪而逃亡,他在本乡之中,被人藐视、厌弃。所以,有人传说谓马丁路德是一个恶魔和一位妇人所生的孩子,甚至马丁路德工作成功时,许多人仍以此话来攻击他。
当然,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矿工,因为犯罪和逃亡的生活,所以家计由他母亲来维持,路德自己也说:“我的双亲十分贫寒。”他的母亲经常要以肩背木头等苦工来增加收入,以供应孩子们,她所忍受的劳苦重担,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路德是第一个孩子,所以在他稍为长大之后,生活的重担,自然就落在他身上。
另外一点,他父亲的脾气非常暴躁、严厉,对孩子们的教育是以惧怕和惩罚并施的,路德比较性急,因此常受父亲的刑罚。在他晚年时曾说:“我的双亲待我极其严厉,使我变成十分的怯懦,他们满以为自己是对的;但他们不能分辨场合,不知道何时、何处或者如何惩罚。责罚虽是必须的,但是苹果与刑杖应当并施。”他提起有一个早晨,曾被连续鞭打十五下,路德说:“我们必须鞭打孩子,但我们同时也必须疼爱他们。”
当他年轻的时候,被送到一所纳尔弟兄会(Null Brethren)学校读书,然后在一四九七年他被介绍到马德堡(Magdeburg)去读书,而他父亲又把他送去另一所爱森纳(Eisenach)的学校读书,所以路德曾在两所学校受过教育。因为他的父母不能维持他的生活,以致他必须时常到街头去行乞。“某一天,教会庆祝耶稣基督降生,我们一同在邻近的村庄游行,高歌伯利恒城里的婴孩耶稣,我们停在一座农舍的前面,一位农夫听到我们的歌声,拿着食物出来给我们吃,他大声喊着:‘孩子们,你们在哪里?’”但因路德的性格,一听见声音就拔脚飞奔。“我们本来不需要惊恐的,因为农夫一片好心要款待我们,可是我们久受教师的斥责,已经变成惊弓之鸟了。这个农夫不断地呼唤我们,我们才停止脚步,原来他给我们二根大的腊肠,叫我们饱餐一顿。由这一点可见我们良心经常在亏欠惊惶战兢逃跑的光景。”这样一个令人悲悯的儿童和青年时期的背景,对一般人说,只是成为他们一生痛苦、不幸的回忆,而在路德身上却是陶塑他成为伟大诗人性质的摇篮。
一个十分刚强而又十分懦弱的人
长期在家庭和学校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使得路德的性格非常矛盾而且特殊。一方面,他是一个十分刚强的人;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得十分软弱,没有决断力,这样的性格影响了马丁路德一生之久。当他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可以看见他刚强的一面。当时盛行烦琐的哲学(Scholastic philosophy),他以非常的毅力,熟读其间的名著,穷究其中的原理,在早岁时即卓越杰出,全大学都羡慕他的天才,并且因为他从小所受的宗教教育,他恳切求神祝福他的劳苦,总是以祷告来开始他的一天,再赴礼拜堂,然后才用功读书,光阴从没有一分钟是荒废的。他常这样说:“好好祷告,是学问成就的大半。”并且他尽量利用时间在学校图书馆里阅读群书。当时书籍很稀有,他能利用学校丰富的藏书,实在是万幸。当他得到学位的时候,因为劳力过度,生了一场大病,几临死地。而像这样一个赋有毅力的年轻人,人们难以想象他在农夫面前听见声音就逃跑的故事。
一个无所惧怕而又常有敏锐恐惧感的人
其实,马丁路德的本性是十分刚强的,因有父亲的遗传,对于一切事情都无所惧怕。但是因为长期在上述的环境之下,他的性格变为非常复杂、过敏而充满恐惧。当他大病康复之后,他里头有了大的改变,圣经给他一种新的启示,但他仍旧不明白救恩的光辉。大约在一五○三年,他回家与家人欢度复活节,照着当时的风俗,他也配戴利剑。结果行路不慎,脚蹴剑鞘,利剑坠出,割断一根大动脉,同伴四出求救,留下他一人,他仰卧在地,手按伤口,血流不止,自感临近死亡,就大声喊说:“马利亚救我!”最后,医生赶到,包裹伤处,晚间伤口崩裂,他再次晕厥,醒时又呼叫马利亚救助,后来他承认说:“当时我倚靠马利亚实在该死。”而那时他对死亡充满了恐惧的感觉,后来那个城里他的一个朋友被暗杀,使他万分悲伤惊恐。他战兢自问说:“假若我死时也这样全无警告,结果如何呢?”
当年夏天返乡省亲,回校的时候,在艾福(Erfurt)附近斯坦黑(Sternhein)的乡村,突遇暴风雨,电光闪射,火球就落在他脚前不远处,他受惊仆倒,跪在地上,自念死期将到,永远死亡的审判正在严肃地呼唤他。正被这样的忧急和恐怖围绕之时,他听到一个呼召,无法再抗拒,便立誓说:“神若拯救我脱离这个危险,我就撇下世界,专心事奉神。”从地上爬起来之后,死亡的恐怖还是充塞在他的心里,知道这日早晚终要临到,他慎重自省究竟该作什么?过去的思想又开始更加有力的攻击他——他是如此不洁的人,怎能站在神面前受审判呢?因着这些深刻的感觉,在他早期所写的诗歌中,每首都能触摸到他对神的尊重和忠诚,对审判灭亡的战兢和恐惧,对救恩的饥渴和感激,使他诗歌有那样深切感人的力量。
从这二件事上,我们可以看见路德经常被恐惧所充满,这是十分痛苦的经验。但在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得十分刚强而无所惧怕。当他蒙召的时候,他就决心入修道院作一个修道士。他知道这会引起双亲和同学们的反对,所以特别邀请大学的同学来欢聚晚餐,席间有音乐助兴,这是路德向世界辞别之宴。从此以后,他将进入寂静的修道院,和修道士为伴;不再谈天说地,将静坐默思,不再高歌时曲,将静听钟声,这是他最后一次享受青年人的欢乐。同时,他也写信给父亲,而父亲覆函表示他的愤怒和轻视,声明从此脱离父子关系。这一切却不能摇动一点点他进修道院的意念。那一天深夜,他独自去叩奥古斯丁修道院的门,大门开而复闭。看哪!他从此离别父母,离别学友,离别世界,这件事发生在一五○五年八月十七日,他才二十一岁。
一个在严格的律法下受教而充满自觉的人
进入修道院之后,那里的严格训练,在路德的身上塑造出一个和他原来性格冲突的另一种性格。他初进入时,修道士大大欢迎他,引以为荣。渐渐地,他们待他十分苛刻,叫他作最卑贱的工作,并且以许多的事故意折磨这位哲学硕士,教训他学问并不使他的地位高过其它的弟兄们。他们不让他专心用功,反而叫他打杂,开关大门,按时打钟、扫地、整理房间。而这些杂事作完之后,他们就大声对他喊说:“拿着口袋去讨饭。”路德立刻顺服,提着口袋在街上逐家挨户去乞食。有时候必须在从前那些朋友和他的下属门前去乞食,对他来说,实在是非常残酷的训练和屈辱。
更可怕的一面,修道院给他的教训和生活,是希望用禁食、抑欲、守夜来克制肉体,他像囚犯一般关在房里,不断和内心的恶欲邪情搏斗。他平时的食物,常是少量的面包和一条小鲱鱼。而他认为只要能成圣,进入天堂,任何牺牲都无所谓。罗马教内很难得到像这样一位虔诚的修道士,他从未见过一个这么努力来购买永生福乐的人。但是对于路德来说,这条路是根本跑不通的,再强的人,再强的意志,都要在这条路上倒下来。他切望得到救恩的保证,他内心的愿望没有这个就没有安宁。当初是这个恐惧驱使他进入修道院,但是在斗室之内,恐惧只有增加,内心的哀叹,震荡在修道院的长廊,引起更响亮的回声。而他发现在进入修道院之后,自己好象成了一个更可怕的罪人,实行修道院式的圣洁,并不能绥靖自己的良心,路德在急难中也曾尝试过,可是不久就发现这是一个骗局,毫无拯救在内。那时候他在大学的图书馆中,发现了一本拉丁文圣经(在这之前,他从未见过圣经),同时他也发现圣经中埋藏了许多东西,是他在教会中从未听过的。一时兴奋,便开始由哈拿的故事来细读,并且他觉得读圣经并不如天主教所说的,是一种干犯神的行为,反而能带给他一些心中的平安。但在另外一面,由于未能发现救恩的亮光,反而看见自己在话语和行为上充满了罪恶,以致良心深受控告。以他这样一位高度智能的人,竭尽其智也没有办法解决自己被捆绑的问题,即便如此,他心中仍有一点微小的亮光:“或许这是神的道路——使我们实在没有办法拯救自己,而必须神来施行拯救。”从此以后,圣经成为他不能或忘的书籍,随时带在身边,当他的同伴们都到天主教堂里认罪,他却在神面前将自己所犯最微小的罪,都倾心吐意地直接向神承认,盼望从此得赦免。但他仍旧以为尚须加上禁食祷告的苦修,及神父们细心的审察才能赎罪。这初期生活中的矛盾,也造成了他一生中矛盾的性格。在这样越发的注意认罪,及神父越发的审察之下,他不仅内心得不到平安,而且发现自己的罪更多,心中陷入更深的痛苦。而这痛苦使他更常发脾气,失去忍耐,失去安息。
一个具有坚强独立性格又非常需要依靠的人
马丁路德面貌的特征正是他天性的一个最好的说明,他长得非常粗犷,特别两只炯炯发光带着棱角的眼睛,许多人称他为鹰眼,但反对他的人却讥他为鸡眼。加上他突出而刚毅的下颚,使他的外形成为一个使人一见就生畏的人,没有人愿意亲近他,所以他常感自卑而孤独。奇妙的是许多伟大的音乐家和诗人都有这一方面的相同点:伟大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和杰出的音乐家贝多芬在这一方面是十分相像的,但是这伟大的宗教改革家却同时具有一个伟大诗人和音乐家的天赋。经过这样艰巨的历程和背景,这个十分刚强自信的人里面搀杂着另一面完全不同的性格。由于他内心没有平安,所以迫切寻求永生之道,使他愿意长期忍受修道院的苦修、功行、禁食、不眠、认罪及各种赎罪的方法。虽然他心中也充满了怀疑,然而他要倚靠一切他所能抓住的,使他心中得安息。他用功遵守这些无意义的规条和律法,结果,消耗了他所有青年的力量,使他的骨头根根可数,眼球凹入眶内。他的容貌显出不安,时有挣扎;另外一面,他仍旧在这条路上坚刚不挠。神的怜悯使他遇见了一位年轻人约翰史道毕(John Staupitz),这是一位在那时代中少有的认识主的人,他因亲自认识救赎主,而得到内心的平安,尤其懂得恩典拣选的真理。当路德正因为自己所走的路而神志沮丧、默然无语,几乎不能进食的时候,史道毕热诚的来对他说:“这些试探是你所必须的,比饭更需要。”路德说:“我向神所许的愿都归徒然;罪的力量实在太强。”史道毕就把他所发的亮光和救恩告诉路德,而路德反问说:“这样,你怎么答复加在无数良心上千百种难当的苦行呢?我们岂非盼望因此获得天堂吗?”史道毕回答说:“圣经中悔改的意义,不是千百个挣扎,而是里面的改变——藉着神的爱而转向神,得着平安。人不能活在‘自我分析’中来过清洁的生活,因为人完全不能靠自己来拯救自己,也不能靠自己来满足神律法上的要求。相信神是满有宽恕和怜悯的心,并且相信神的救法,是要我们看基督为神所应许的救主,为人的罪受苦而死,他并不是那威胁人的审判者。”这些话对路德如同亮光照在死荫的黑暗里,实在太重要了。从此以后,史道毕不仅成为路德的朋友,也是他可敬的导师,指示他救恩的道路,路德说,若不是史道毕的帮助,他可能早就被仇敌的控告所吞吃,而在地上消灭掉了。
一个长期受盲目服从训练却同时对每件事都容易产生怀疑的人
路德的一生真是充满了矛盾,无论在他的性格、感觉和经历中,皆是如此。他说,属世的宗教都是要求盲目的服从,而他也的确如此行,但却无法消除他内心深处的怀疑。譬如,他一面严格遵守天主教认罪的生活;一面他又实在怀疑:一个真正盼望从罪得释放的人,会被这个宗教带入一种歧径里——藉着外表意识的操练而盼望得着平安。其实,这样的作法,只是叫人在思想上数算自己的罪而受痛苦,更被外面的宗教意识所捆绑;甚至叫人觉得,除了跟从教会错误的领导以外,没有其它的方法能叫人从神面前得平安。
在意大利炎日之下,长途旅行,终于到达七山之城。当他看见那座罗马大城的时候。他心里何等兴奋,双膝跪下说:“圣罗马,我向你致敬!”对于当地所行一切荒谬的遗传和规条,虽他已蒙光照,但悟性尚未全部脱离黑暗,更缺少知识。要脱出数世纪的黑暗,岂是容易。
他最初竭力遵守罗马教会所命令的赎罪方式。一心盼望获得教皇所应许的赦罪,他卑怯地用双膝爬上彼拉多的梯子,据说是神奇的由耶路撒冷迁来此地的。当他正在作这功德的时候,他听见一个雷声,从他内心的深处发出说:“义人必因信得生。”这句话曾经两次临到他,如同天使的声音一般,现在重新有力的向他发声。他在惊奇中站起来,全身寒栗,自愧迷信之深,火速起来走避。这次经历是路德一生中惊人的转变,从此困拘他多年的罗马教规条,都崩溃仆倒,不得在他里面建立。他成了一个新人,过去多年所受无数心灵的痛苦,现今完全得着释放。而神所赐予他惊人的天才,及在学校中苦读所得的学问,都成为他一生服事神的资本。他耗尽心血,为后代神的儿女立下信心最宝贵的根基。
他深深感觉以往年月所受的痛苦都是枉然。一五一二年十月十八日,他宣誓说:“我誓必全力保卫福音真理。”翌日领神学博士衔。他说:“凡无神的呼召而做事的,就是寻求自己的荣耀。但我马丁路德是被逼作博士的。罗马教想阻止我履行职务,可是我已经看见结果如何,将来结局更惨,他们不克保卫自己。奉神的名,我决践踏猛狮,蹂躏龙蛇。这个工作在我生时开始,在我死后完成。”
自那时起,路德在教室里、在讲台上传扬相信耶稣基督的道,他的教训带着权柄,也带着极大的亮光,引领人相信神的儿子,因他完全依靠圣经。他又深觉神学院使真理坠入黑暗,阻碍神儿女的信心,所以他心中燃烧着说不出的义愤,起意保卫真道,使信仰能在神儿女中恢复,就出了第一本保卫真理的书,攻击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说:“从你们得着一些空洞败坏的形式主义,在行为和生命的欢念上尤其盲目,因你们从不了解公义的中心和根据。”而路德寻索一切的方法,以抵挡天主教滥用圣灵以外各种荒谬的教导,他下定决心为真理打一场伟大的仗,因此引起神父们和神学院的学者,尽他们的力量来反驳路德的新理论,这一切可怕的攻击,从未摇动一点路德的脚步,反而使他心中充满了天上的平安和喜乐。直等到万圣节来到,他们说凡在迭亭侯所建之堂内认罪的,必得丰富的赎罪。因此在这年节,许多朝圣者从各地集来。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节期的前一日,是个伟大的日子,路德勇敢的走进礼拜堂,在大门上张贴九十五条反对赎罪票道理的标题。这宣告成为头一支利箭,射入天主教的心腑,而为神的儿女奠定了进入天门不能再被毁坏的根基。在这争战开始后,他更清楚地看出当时天主教已陷入极深的腐败当中,这邪恶的力量汇集起来,抵挡神藉着他所兴起的新运动,但这一切的反对,因着路德的性格和神所加给的力量,反而更催促他往前。万军之耶和华争战的灵如同火焰,在他里面烧燃。那些罗马教庭权贵愈愤怒、愈压制,他就越发无所惧怕,用更自由的灵和话语,讨伐罗马教的错误,和站在罗马教背后的鬼魔来争战。他说:“我已完全预备好了,我所作的一切,可以在神公义审判的那日,站在神的面前。”
一个经过可怕争战而得胜的人
自那时起,路德就成了一个非常孤单的人。朋友们都起来反对他,一片喊声说:“要听教会。”教廷的监察官麦曹利尼(Mazzolini)特别着论攻击说:“我愿意知道这个路德是否铁鼻铜头,不可击破。”并称“凡不以罗马教会与罗马教皇的教训为信心无谬准则的,就是异端。”当然路德所受的压力很大,在缄默了一段时期之后,他说:“神的话,全部神的话,只有神的话,乃是一切的准则,他相信——绝对的相信——教皇和一切的教法会议,都可能错误。现在我们只是为神争战,如果我们站在神这一边,我们就不相信任何人能够胜过我们。虽然我也知道任何可怕的事都会发生,但是我们永不摇动,因为神掌握着一切的事,而我们为着神的旨意,不以性命为念,因为他已经为我们舍了他荣耀的性命,并且我们将要经过死,和他一同复活,一同得荣耀,这是他对我们的圣召,和我们对他圣召的尊重。”
以后所发生一连串的事,他的传记中多有记载,在此不再赘述。我们仅提及他的二度争战:当最后命令到达,路德必须赴奥司堡(Augsburg)受审,他的朋友都劝他不要前往,各方面传来可怕的情报,有人预备半路谋杀他,史道毕劝他暂避一时说:“我看全世界都联合反抗真理,我觉得你毫无希望,只有等候逼迫杀害。”然而一切都不能摇动他。当他抵达奥司堡,在罗马使节前受审时,手中并无安全证,然而心中充满了平安。他们在审判的开始问他:“你愿意谁作你的审判官?”路德的回答真是伟大:“教皇并不能审判神的话和我们的信心,每一个基督徒都必须鉴察和审判自己。”该次审判所依据的,乃是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而路德迅速有力地回答说:“圣经在外!(教皇的权柄不能越过圣经之外)在这件事上,我靠着耶稣基督的恩典,绝不退让,绝不屈服。”第二天的审判聚会情形更可怕,审判官恼怒地斥责他说:“撤回你所见证的,否则永远不得回来。”路德弯腰鞠躬退出大厅,回到修道院满心快乐。他已尽了本分,神必负他的责任。值得一提的是,很少有一个神的仆人能像马丁路德那样,把他一生争斗的经历用音乐和诗歌发挥得淋漓尽致。
⑵ 求神秘代码的影评和截图
影片的开始,女老师将小朋友们画作放进一个叫"timecapsule"的容器中。虽然女老师轻松自然的说出"timecapsule",但就在那时,一种诡异的感觉袭遍全身,一股凉气从地底下钻出来,连鸡皮疙瘩都不放过我。于是,我心中假定:这是一个“悬疑剧”。
当黑衣人频繁出现,飞机空难81人罹难,地铁灾难和那张能预示灾难的纸被指指点点的时候,一种对“灾难片”惯有的烦感涌上心头。因为那好像只表示人类自身的“无辜”和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的的那种无助与不安。灾难片除了让人觉得自己无用之外,还能带来什么?或许是票房而已。
后来发现看这部影片,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畅快。因为John在Lucinda故居急急找寻灾难证据时,他发现了一幅画,这幅现的下面写了一个单词"Ezekiel"。这个单词就是圣经中“以西结书”,一卷先知书预示了以色列民族,以至所有民族的结局,世界的结局。因着信仰的永恒性,顿悟这是一部“宗教性”影片。但值得关注的并不是它的宗教性,也不是它的虚构性,而是它烘托出的信仰真缔。
浅释一下我眼中的Knowing:
1.Knowing中文翻为“先知”
我思来想去,这是最适合的一个片名。因为只有这个片名,才能体现出人类现在的光景。在圣经中,先知是能够听到神话语并且将所听到的命令和预言传递给众人的人,但是他也无力改变神对某个人或某个民族的兴旺或衰微的计划。而这一点,正是本影片的主线--神对人类的末世有一个不可逆转的计划,大部分人完全无法探知和了解这个计划而盲目的生活着;而极少部分知道了这个计划的人,也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改变一切(计划或者他人的思想),他们可以做的是接受事实,"ifit'sthetime,it'sthetime.",这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积极的面对。
2.黑衣人是天使
我不得不承认,黑衣人的造型的确非常雷人,完全不像早期天主堂壁雕上的天使,但是恕我直言,真的是天使。整合剧情后,发现他们天使的位分一点都不为过。
前半段电影中他们的演出更像是恶魔,偷偷的出现,偷偷的递给Caleb黑色小石头,似乎掩饰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玄机。这样的行为让我想到未信主之前的一些趣事。我刚搬来洛杉矶,教会姊妹常来家里做客,问还缺什么,还需要些什么,十分热情。可是我的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因为以前受到的教育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就不愿意欠这个人情,怕是还不起。她们就会“偷偷的”送来这个,送来那个,而且夸张的说一切都不用还。我的心里七上八下,就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儿的地方。果真在几个星期后,“偷偷的”送我一本圣经。这下子彻底证实了她们接近是“不安好心”。昨天看到电影中那段情节,忽然使我打开心中的匣子,原来当时的她们真的是天使,可当时的我看她们越看越像恶魔。只是,当时的我,看不清楚罢了。
后半段电影中,他们告诉小孩子们,如果愿意,就跟他们走;当John追上天使时,他用蓝光使他不看见,没有伤害他;当John找到儿子Caleb的时候,发现儿子抱着小兔子,完全不会受到伤害。他们在外形上和行为上与普通人不同,只是因为他们是天使。而他们一再的出现,只是要让人们知道世界末日近了,即圣经上所谓的“天国近了”。
3.EveryoneElse
Lucinda女士死前在她的床板下写了许多EveryoneElse就是她小时候写的那张纸中最后两个字母EE。本来后边的四字数字是事情发生的经纬度,而最后这一次,是全球人类的灭亡,没有经纬度了。意思就是:人人都要死!让我忽然想起圣经上的一句话“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4.Ezakiel那张图
这个在前边的段落中叙序过了。
5.小孩子能听到天使的声音,但他的父亲听不到。
这个大概就是对应圣经上说的:“人若不回转成为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事实上,圣经上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心思意念要回到小孩子的样式,并不只是身体上像小孩子的样子。如果是那样,岂不是所有的小孩子和侏儒才能进天国?这句话的反面意思是说,成年人若心思意念清洁,也一样进天国。
6.两个小孩子跟天使被接上天
是末世论中的“被提”。这是说一部分人没有经历死亡,就回去天堂了。
7.John和他的家人相拥一起经历末日灾难
这一点是大家看了都比较容易受感动的地方,因为亲情的凝聚力是世界中最强大的凝聚力。为什么他们有这样的笃定呢?因为这里--本片最经典的地方,烘托出了信仰的真谛,就像我前面所讲的。信仰的真谛就是这种精神,是经历了苦难,经历了灾难,还依然相信神掌管一切,也掌管着他们的生命,不只是有形的生命,更是无形的生命。又重复一遍这句经典台词:"ifit'sthetime,it'sthetime.Wewon'tgoanywhere."
8.黑色小石头
我理解为耶稣,因为信仰角度上他是世界的磐石。
9.那些蓝色飞行物从不同地方离开地球上升
带两个小孩子离开地球的飞行物上升到空中以后,镜头中出现了许多相似的蓝色飞行物从地球的不同地方离开地球上升。其实,飞行物是什么不重要,它的样子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虽然算不上科幻,但只是世界末日末到来前,导演的一种忆想。重要的是许多这种东西在不同的地方上升。它主要表现了导演的宗教观:地球上所有的人,不论什么民族的人,不论什么肤色的人,都可以选择敬畏神,都有机会“被提”(这是我在前面讲过的一个观念)。
10.剧终的那棵树
那棵树是生命树,世界的终结是生命树,永远的生命。不是创世之初的那棵善恶树。两个小孩子奔向那生命树,意味着从此人类拥有了不朽的生命。拥有永恒生命的人类,不需要轮回。没有世界的轮回。
11.为什么这些知道要来之事的人不把这些事情告诉更多的人呢?
有些人会问以上的问题,可是,我的问题是:“即使这些人把他们所知的这些未来之事告诉人,又有多少人信呢?”影片中也出现过类似的场景,比如大家都认为Lucinda是一个“神秘的疯”孩子。
很喜欢电影中的这些隐喻,甚至更多,作为一名基督徒,看的是酣畅淋离,评的是如醉如痴。可转念一想,大多数人呢?太多的隐喻对于没有信仰经历的人来说是多么难理解的事情啊。这样的话,美国人应该看成了一部Fictionfilm,中国人应该成了一部无厘头的雷人影片。总之,这个世界末日只是忆想、假设罢了,因为真正的世界末日是无人知晓的。“那日子,那时辰,没人知道,连子都不知道,唯独父知道。”这样,连耶稣都不知道,谁还能知道呢?这部电影也提醒我们说,我们不过是人。
⑶ 暑假读后感
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回想起来这已是我第二次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了,但是这一次我却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理解了。
再一次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后我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中不能遇到困难就唉声叹气,应该勇于面对困难遇事还要乐观一些,都不要把任何事都看的那么绝对,要多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就像鲁滨逊一样虽然身陷荒岛确不坐叹命运不济,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制衣服,把荒岛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家园。就像在发现有野人的时候刚开始手忙脚乱,可是最后他沉着冷静以他的勇气与智慧和“星期五”并肩作战,一起打退了野人,这也体现出一个人遇到困难只要沉着冷静的去应对就一定会有办法解决的,对人就像一颗种子他会想尽办法冲破泥土去感受太阳的温暖,当他经历晚千辛万苦回头望去,他已是枝繁叶茂的苍天大树了,在我们的旅途中不能只停留在原地,要时刻想着只要我努力明天会更好,这样才不会因满足于现状而自失。
鲁滨逊又是个彻头彻尾的“经纪人”。他热衷于航海,并不因为什么浪漫的追求,而是完全为了经济利益。他在海岛上曾发过几句金钱无用的感慨,但说过以后立刻就把见到的钱币一一收好,最后又一钱不落带回英国。
在他看来,非经济的社会关系和活动是次要的,他被海盗俘获时曾鼓动同为海盗奴隶的小男孩佐立一起逃跑,并许诺要使他成为“了不起的人”。然而一旦出逃成功又有人出了个好价钱,他只稍经犹豫、略讲价钱就把那孩子卖了。后来他在荒 岛上解救了一名土著,给他起名“星期五”,便顺理成章地把他收为奴仆。从这些看来一个人也要存在一些利益观念也要具备一些经济头脑,会分辨哪些对自己有利哪些对自己有害不能满足于现状有事要做一些长远的打算才能更保险一些。
全书最精彩、最令人难忘的是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经历,作者用第一人称以及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另外,小说的语言自然流畅,文字通俗易懂,这也体现出了笛福小说的一大特点,整部作品似乎在向读者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也正是这篇小说的魅力所在。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我在假期中已经看了好几遍了,它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其中有关人生意义的段落,我还能把它给背诵出来呢!
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才有意义呢?保尔·柯察金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保尔他残废后,毫不灰心,还要顽强的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造.后来双目失明了,这对于已经瘫痪的人来说,要是一场多么沉重的打击呀!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个字,他都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顽强的努力,他终于成功的写出了小说《在暴风雨里诞生》的前几章.读着,读着,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我读完这本书,在书中我终于明白了,这是那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呼着他创造奇迹,这就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
保尔·柯察金,可敬可佩的共产主义战士,您为我们树立身残志不残的伟大榜样,我原来也有一个同学也是残疾人,他的名字叫吴伟:从他生下那一天起就得了先天性心脏病.十几年来,病魔缠着他,使他不能像同学们那样活泼在操场上,球台前,参加集体活动也就更不用提啦.因为他稍微活动一下,就脸色苍白,嘴唇发紫,上学校读书全靠他爸爸用自行车来回接送.在学校里,他将吴伟从一楼背到四楼,放学后再由四楼背到一楼,中饭由同学们送到教室吃.自从,吴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也就这样坚强的站了起来.
对于我来说,我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我的智力不差,能够学好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化课,我长大后,我一定比吴伟强.虽然,我不能背起钢枪保卫祖国,也不能战斗在烈火熊熊的战场上,但我可以把我所学的知识,贡献给人民,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一份力量,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学习的榜样,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可真好啊!我还要不断的学习,从这本书中吸取更多更大的精神力量.
《童年》读后感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丧父,随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着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哭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而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们生活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会认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吗?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名人传》读后感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翻开《名人传》,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同样,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那么,《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我想,只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努力向前。 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詹天佑》读后感
《詹天佑》一文描写了在1905年,清政府提出由本国工程人员独立修筑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在英俄等多数帝国主义国家的要挟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艰巨任务。
在勘测过程中,詹天佑常勉励工作人员:“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工程人员之口。”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他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他总是把这句话作为前进的动力,所以他遇到困难总是毫不畏惧。这让我不得不敬佩他。
在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开凿隧道时,山顶的泉水往隧道里渗,詹天佑身先士卒,带头提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那些帝国主义国家估价的五分之一。
文中的一句句话语,一个个片段充分表达了詹天佑对工程的负责,身先士卒的精神,和一颗爱国心。
再想想我们自己,如果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也像詹天佑那样有毅力,也不退缩的话,那么还有什么完成不了的任务和学不会的知识呢?如果我们也像詹天佑一样事事为国家,为集体着想,身边会有多少活雷锋出现呢?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像詹天佑那样有着精密的要求,还会有因为粗心出现的错误么?
虽然我们不能像詹天佑那样有那么伟大的业绩,但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和他的优秀品质,让“中国近代工程师之父”——詹天佑的伟人事迹和他那不屈不挠,身先士卒的精神,一代代流传下去。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实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精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么?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
读《永别了武器》
一个告别了武器的人,不是敌人的俘虏,就是爱的俘虏.我不是不善于自我保护,实在是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就如同生命的数据库,已经不需要进入的密码,随时都可以打开全部程序,可以读出全部的文件.我说的俘虏,就是这个意义上的俘虏.当我把自我放到阳光下的时候,我明白从此不能有所伪装,隐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当我意识到抗拒的无奈,有多少时间无可挽回,有多少记忆渐渐从内心淡出.说到底,俘虏就是一个不能抵挡伤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够的勇气放弃希望,必须承受生存的全部压力.本来,在属于个人的空间,可以沉浸于独自的幻想,可以从尘埃里开出虚拟的花朵.而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是连欺骗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断地净化内心世界.
《哈姆雷特》读后感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作.这本书在表面情节上与历史的传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讲的还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剧中人霍拉旭所说: 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 曲折选宕的情节,紧紧围绕着复仇而展开.哈姆雷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却目睹了母亲与叔叔克劳迪斯的婚礼,这已使哈姆莱特疑窦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亡魂哀诉,这桩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为,并要他为父报仇.至此,他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历程,与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向克劳迪斯发出了复仇之剑.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就是在我读完《基督山复仇记》后最大的感受.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可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的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语的.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曾经的亲人,曾经的恩人和曾经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以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就是为了报恩而来.如果说他的报恩令人感动,那他的复仇则是如此的淋漓尽致,在我们也有几度的叫好后不免有点心惊.
《释梦》读后感
弗洛伊德(1856--l939)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横跨半个世纪,对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政治科学,社会学和大众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如果以影响的范围作为衡量伟大的标准,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动了人类思想史上又一次哥白尼式革命,他指出人类的无意识是无法被意识所控制,人类的潜意识中蕴含了巨大的心理内容,他以最理性的声音诉说了人类的无理性.《释梦》是弗洛伊德支柱性的学术著作.通过对梦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自身的探究的幅度,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与黑》读后感
作家笔下展现的,首先是整个法兰西社会的一个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维里埃尔城的政治格局.贵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长是复辟王朝在这里的最高代表,把维护复辟政权,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在政治上得势视为天职.贫民收容所所长瓦尔诺原是小市民,由于投靠天主教会的秘密组织圣会而获得现在的肥差,从而把自己同复辟政权栓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玛斯隆是教会派来的间谍,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监视之下,在这王座与祭坛互相支撑的时代,是个炙手可热的人.这三个人构成的三头政治,反映了复辟势力在维里埃尔城独揽大权的局面.而他们的对立面,是为数甚重,拥有巨大经济实力的咄咄逼人的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司汤达一方面向人们描述了保王党人的横行霸道,一方面又让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握有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定将是最后的胜者.《红与黑》成书于一八三零年七月革命以前,司汤达竟像是洞悉了历史运动的这一必然趋向.
《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齐葩.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如此之宏著怎一个梦字解决呢?不错,《西游记》它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这儿,我只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析《西游记》.
为了能使《西游记》的创作与梦联系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独厚的文学素养,他选择了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谈疗法来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来,精神病人被封闭压抑了的内心障碍,可以经由语言交谈而得以宣泄或净化.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在初期阶段就与文学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重视,考察病人的语言反应到对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语误,笔误,读误的心里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与作家的文学创作现象联系到一起了.这种联系实际上在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诞生的《梦的解析》(1900)一书中已显出端倪.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学创作上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作家与精神病患者联系在一起,而这一联系的桥梁就是梦.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写作也是在做梦,只不过是在非睡梦状态下作梦,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内心无意识本能的变形显现,欲望的替代满足.我们往往会说自己作的梦是混乱,荒谬的,完全是一种变了形的东西.
《简爱》读后感
《简爱》是一本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学著作。至今已152年的历史了。它的成功在于它详细的内容,精彩的片段。在译序中,它还详细地介绍了《简爱》的作者一些背景故事。
从中我了解到了作者夏洛蒂.勃郎特的许多事。她出生在一个经济困顿、多灾多难的家庭;居住在一个远离尘世的穷乡僻壤;生活在革命势头正健,国家由农民向工业国过渡,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的时代,这些都给她的小说创作上打上了可见的烙印。
可惜,上帝似乎毫不吝啬的塑造了这个天才们。有似乎急不可耐伸出了毁灭之手。这些才华横溢的儿女,都无一例外的先于父亲再人生的黄金时间离开了人间。惜乎,勃郎特姐妹!
《简爱》这本小说,主要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并没有绝望,她并没有自我摧毁,并没有在侮辱中沉沦.所带来的种种不幸的一切,相反,换回的却是简.爱的无限信心,却是简.爱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不幸,在学习生活中,简.爱仍然是承受着肉体上的受罚和心灵上的催残.学校的施主罗可赫斯特不但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诋毁她,而且把她置于耻辱台上示众.使她在全校师生面前丢尽了脸.但简.爱仍坚强不屈,化悲愤为力量,不但在学习上飞速进步,而且也取得了师生们的理解.
不久,简.爱又陷入了爱情的旋涡.个性及强的她同样保持着个人高贵的尊严,在情敌面前显得大家闺秀,毫不逊色,对于英格拉姆小姐的咄咄逼人,她从容面对.
同样,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感到自惭性秽,同时对她肃然起敬,并深深地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后来,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有了妻子,她的自尊自重再次出现,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他,她对爱情的专一,让我敬佩.
最后,简.爱得知,罗切斯特为了拯救在活中的妻子不幸双目失明.躯体严重残疾,完全丧失了生活能力,而同时又妻亡财毁.简.爱全身心的爱再次投入了他的怀抱……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它塑造了一个体现新兴阶级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画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
[编辑本段]该如何写读后感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首先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其次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第三,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最后,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⑷ 求神秘代码影评
好莱坞的眼光和禅境绝对是与时俱进的。各位在欣赏以前的《独立日》、《末日救地球》、《世界大战》甚至是《黑客帝国》等末日电影的时候,总能在电影中的细节中找寻到生存的希望,同时结局也必然充斥着美国精神的味道:人类团结一心最终战胜了似乎可怕的末日。《先知》却坚决不走这种伪末日路线,要末日就要彻底,地球必须毁灭,人类必须灭绝。这让我想起了探索频道上一个关于地球末日的纪录片,其中说到的太阳的不可预测性的耀斑将直接毁灭地球,无可置疑的是,这种末日可能性是有科学根据的。进入通讯时代的地球往往由于太阳的活动出现异常而造成卫星失灵,通讯中断等事件。另一部引起关注的末日电影《2012》同样也是关注该因素导致的末日事件。这种不可预料的毁灭让我观影之后仍然处于不寒而栗的状态,同时,我也意识到我也不在处于片中的小孩的年龄,与其想着逃亡,是不是还有更有意义的事情需要去完成呢?
⑸ 神秘代码电影介绍(英文)观后感(英文)、
《神秘代码》是好莱坞巨星尼古拉斯·凯奇的一部科幻新作,讲述了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大学教授约翰在妻子过世后扮演着单亲爸爸的角色。对儿子的严格管束,使得父子二人之间始终存在隔阂,然而就在儿子的校庆典礼上,一封来自“过去”的神秘信件,将彻底打破父子二人的平静生活,将他们卷入一系列的恐怖事件和一场未知的命运当中。
神秘代码 剧情简介
1959年,在庆祝威廉·道斯小学的建成仪式上,孩子们将自己作的画放在了时间囊里,并将其埋在地基下,其中一个看起来颇为神秘的小女孩露辛达在她的画上写下了一行行看起来毫无规律的数字。
转眼间50年过去了,在威廉·道斯小学的50年校庆上,校方开启了时间囊并将50年前学生的杰作分发给现在的学生。露辛达的绘纸到了一个叫凯利布·柯斯勒(钱德勒·坎特布瑞饰)的孩子手里,这张绘纸引起了卡利布的父亲——麻省理工大学天文学教授柯斯勒(尼古拉斯·凯奇饰)的注意。柯斯勒教授发现,这张绘纸上的数字精确地记载了过去50年间所发生的重大灾难的日期及死亡人数;令他更为惊讶的是:上面还记载了将要发生的三起灾难事件,其中最后一件更是涉及全球的重大灾难,而他与他的儿子也将卷入其中。 柯斯勒教授试图通过当局来化解即将到来的危机,但是其他人认为他是杞人忧天,他只能选择孤军奋战。在戴安娜·韦兰(罗丝·巴瑞恩饰)与其女儿阿比·韦兰(劳拉·罗宾逊饰)的帮助下,柯斯勒教授不断的努力,与时间赛跑,直到不得不面对终极灾难与牺牲……
[{豆瓣 里 最好的 影评}]
影片的开始,女老师将小朋友们画作放进一个叫"time capsule"的容器中。虽然女老师轻松自然的说出"time capsule",但就在那时,一种诡异的感觉袭遍全身,一股凉气从地底下钻出来,连鸡皮疙瘩都不放过我。于是,我心中假定:这是一个“悬疑剧”。
当黑衣人频繁出现,飞机空难81人罹难,地铁灾难和那张能预示灾难的纸被指指点点的时候,一种对“灾难片”惯有的烦感涌上心头。因为那好像只表示人类自身的“无辜”和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的的那种无助与不安。灾难片除了让人觉得自己无用之外,还能带来什么?或许是票房而已。
后来发现看这部影片,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畅快。因为John在Lucinda故居急急找寻灾难证据时,他发现了一幅画,这幅现的下面写了一个单词"Ezekiel"。这个单词就是圣经中“以西结书”,一卷先知书预示了以色列民族,以至所有民族的结局,世界的结局。因着信仰的永恒性,顿悟这是一部“宗教性”影片。但值得关注的并不是它的宗教性,也不是它的虚构性,而是它烘托出的信仰真缔。
浅释一下我眼中的Knowing:
1. Knowing中文翻为“先知”
我思来想去,这是最适合的一个片名。因为只有这个片名,才能体现出人类现在的光景。在圣经中,先知是能够听到神话语并且将所听到的命令和预言传递给众人的人,但是他也无力改变神对某个人或某个民族的兴旺或衰微的计划。而这一点,正是本影片的主线--神对人类的末世有一个不可逆转的计划,大部分人完全无法探知和了解这个计划而盲目的生活着;而极少部分知道了这个计划的人,也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改变一切(计划或者他人的思想),他们可以做的是接受事实,"if it's the time, it's the time.",这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积极的面对。
2. 黑衣人是天使
我不得不承认,黑衣人的造型的确非常雷人,完全不像早期天主堂壁雕上的天使,但是恕我直言,真的是天使。整合剧情后,发现他们天使的位分一点都不为过。
前半段电影中他们的演出更像是恶魔,偷偷的出现,偷偷的递给Caleb黑色小石头,似乎掩饰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玄机。这样的行为让我想到未信主之前的一些趣事。我刚搬来洛杉矶,教会姊妹常来家里做客,问还缺什么,还需要些什么,十分热情。可是我的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因为以前受到的教育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就不愿意欠这个人情,怕是还不起。她们就会“偷偷的”送来这个,送来那个,而且夸张的说一切都不用还。我的心里七上八下,就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儿的地方。果真在几个星期后,“偷偷的”送我一本圣经。这下子彻底证实了她们接近是“不安好心”。昨天看到电影中那段情节,忽然使我打开心中的匣子,原来当时的她们真的是天使,可当时的我看她们越看越像恶魔。只是,当时的我,看不清楚罢了。
后半段电影中,他们告诉小孩子们,如果愿意,就跟他们走;当John追上天使时,他用蓝光使他不看见,没有伤害他;当John找到儿子Caleb的时候,发现儿子抱着小兔子,完全不会受到伤害。他们在外形上和行为上与普通人不同,只是因为他们是天使。而他们一再的出现,只是要让人们知道世界末日近了,即圣经上所谓的“天国近了”。
3. Everyone Else
Lucinda女士死前在她的床板下写了许多Everyone Else就是她小时候写的那张纸中最后两个字母EE。本来后边的四字数字是事情发生的经纬度,而最后这一次,是全球人类的灭亡,没有经纬度了。意思就是:人人都要死!让我忽然想起圣经上的一句话“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4. Ezakiel那张图
这个在前边的段落中叙序过了。
5. 小孩子能听到天使的声音,但他的父亲听不到。
这个大概就是对应圣经上说的:“人若不回转成为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事实上,圣经上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心思意念要回到小孩子的样式,并不只是身体上像小孩子的样子。如果是那样,岂不是所有的小孩子和侏儒才能进天国?这句话的反面意思是说,成年人若心思意念清洁,也一样进天国。
6. 两个小孩子跟天使被接上天
是末世论中的“被提”。这是说一部分人没有经历死亡,就回去天堂了。
7. John和他的家人相拥一起经历末日灾难
这一点是大家看了都比较容易受感动的地方,因为亲情的凝聚力是世界中最强大的凝聚力。为什么他们有这样的笃定呢?因为这里--本片最经典的地方,烘托出了信仰的真谛,就像我前面所讲的。信仰的真谛就是这种精神,是经历了苦难,经历了灾难,还依然相信神掌管一切,也掌管着他们的生命,不只是有形的生命,更是无形的生命。又重复一遍这句经典台词:"if it's the time, it's the time. We won't go anywhere."
8. 黑色小石头
我理解为耶稣,因为信仰角度上他是世界的磐石。
9. 那些蓝色飞行物从不同地方离开地球上升
带两个小孩子离开地球的飞行物上升到空中以后,镜头中出现了许多相似的蓝色飞行物从地球的不同地方离开地球上升。其实,飞行物是什么不重要,它的样子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虽然算不上科幻,但只是世界末日末到来前,导演的一种忆想。重要的是许多这种东西在不同的地方上升。它主要表现了导演的宗教观:地球上所有的人,不论什么民族的人,不论什么肤色的人,都可以选择敬畏神,都有机会“被提”(这是我在前面讲过的一个观念)。
10. 剧终的那棵树
那棵树是生命树,世界的终结是生命树,永远的生命。不是创世之初的那棵善恶树。两个小孩子奔向那生命树,意味着从此人类拥有了不朽的生命。拥有永恒生命的人类,不需要轮回。没有世界的轮回。
11. 为什么这些知道要来之事的人不把这些事情告诉更多的人呢?
有些人会问以上的问题,可是,我的问题是:“即使这些人把他们所知的这些未来之事告诉人,又有多少人信呢?”影片中也出现过类似的场景,比如大家都认为Lucinda是一个“神秘的疯”孩子。
很喜欢电影中的这些隐喻,甚至更多,作为一名基督徒,看的是酣畅淋离,评的是如醉如痴。可转念一想,大多数人呢?太多的隐喻对于没有信仰经历的人来说是多么难理解的事情啊。这样的话,美国人应该看成了一部Fiction film,中国人应该成了一部无厘头的雷人影片。总之,这个世界末日只是忆想、假设罢了,因为真正的世界末日是无人知晓的。“那日子,那时辰,没人知道,连子都不知道,唯独父知道。”这样,连耶稣都不知道,谁还能知道呢?这部电影也提醒我们说,我们不过是人。
Honestly, I couldn’t tell you what was more fantastic about Knowing. The spectacular ending, or the thunderstorm of brain matter it wrought with its mind-blowing stupidity. Fortunately, I’ve worked up a healthy resistance to Nic Cage fatuousness, so I was able to wipe the gray-and-red globules from the exploding skull sitting next to me off my shirt and make it home with only a ll ring in my ears, a ring I expect will probably keep me out of the armed services when the rest of you are enlisted to stave off the impending brain-dead apocalypse proced by the stupor suck-hole of Cage’s seven upcoming films over the next year and a half.
It’s a shame, too. Because there is a moderately compelling premise beneath the layers and layers of imbecility shrouding Knowing. Fifty years ago, a stark-raving school girl with pigtails and psychosis dropped a sheet of paper with a series of numbers on it into a time capsule at her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present day, John Koestler (Cage) and his son, Caleb (Chandler Canterbury), come into possession of that sheet of paper when the time capsule is unearthed. A drunken John — recently widowed — discovers the meaning behind the numbers. They represent every major national tragedy of the last 50 years — the date, the number killed, and the GPS location. In the simplest terms, the numbers challenge John’s belief in the randomness of life, which he holds in contradiction to his father’s theological convictions. If, in fact, these events were predicted by a schoolgirl 50 years ago, then determinism is at play, perhaps proving the divine nature of our universe. God didn’t merely set things into motion; he’s still got his hands on the stick shift.
If Knowing had settled there, then perhaps the film would’ve been a bland thriller marred only by Cage’s obtuseness, his insistence on gritting his teeth occasionally and speaking as though he had a jar of molasses lodged into his skull. If he could, in fact, predict the tragedies, perhaps he could be in the right location to prevent them. If so, he’d then prove to be a more powerful force than the creator of the universe, rending the series of numbers irrelevant, reaffirming the randomness of life, all the while revealing Knowing simply to be a another pointless exercise among many in Nic Cage’s career.
Unfortunately, Knowing careens off the rails and plummets into an abyss of zany preposterousness so deep that you could reach your hand into Australia. There is one thing worse than a pointless cinematic experience, and that’s a completely nonsensical one. Such is the fate of Knowing when the sci-fi Boogeyman rears its head. The Boogeyman here are Whisper People, creatures that look as though they’ve crawled out of Diesel Jean ads and spent a couple of days mainlining embalming fluid. Only John’s son Caleb, and the granddaughter of the stark-raving school girl (Lara Robinson, in both roles) can hear their whispers. What are they telling them? Essentially, how they can save themselves from the last series of numbers, an end-of-the-world prediction. How can they possibly save themselves without running afoul of Judeo-Christian belief? Let’s just say that bunny rabbits and the forbidden tree are involved. Indeed, a less ludicrous ending to Knowing might have involved the entire world buying a coke and jumping just as the metaphorical elevator crashed bottom.
It’s a difficult movie to square with director Alex Proyas’ earlier career (The Crow, Dark City), and it’d be more comforting to blame it on the script, except that Proyas wrote it, or on studio pressures, though I can’t imagine even the liquid-brained suits at Summit Entertainment would wish that ending upon any movie. But then again, they’re the same ones who fired the director of the most successful vampire flick of all time after the first entry into the franchise. I can only guess that Proyas conjured up an interesting premise, and could find nowhere to take it but a Biblical LaLa land where golden wheat dances in a meadow. The only way it could’ve been more idiotic is if Nic Cage had stabbed his eyes out when he took the Oedipal, overacting fall to his knees as the final events unfolded. At least then, he’d have been saved from the vision the rest of us had to suffer through.
⑹ 感受的开头和结尾怎么写
友谊
开头:现代人的友谊,很坚固又很脆弱.它是人间的宝藏,需我们珍爱.友谊的不可传递性,决定了它是一部孤本的书.我们可以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友谊,但我们不会和同一个人有不同的友谊.友谊是一条越掘越深的巷道,没有回头路可以走的,刻骨铭心的友谊也如仇恨一样,没齿难忘.
结尾:长留史册的,不是锱铢必较的利益,而是肝胆相照的情分,和朋友坦诚的交往,会使我们留存着对真情的敏感,会使我们的眼睛抹去云翳,心境重新开朗.
团结
开头:每次听到这首歌“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我总是感慨万千,特别是在XX事情后,体会更是深刻
结尾: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渗入泥土,便会消失不见,可汇聚成河却是川流不息.如同我们,在许多的困难面前,一个人总是凸显着单薄,而无法作为,可当我们团结起来,却可以创造无数的奇迹.
宽容
开头: 宽容是人类生活中至高无尚的美德.因为宽容包含着人的心灵,因为宽容可以超越一切,因为宽容需要一颗博大的心.因为宽容是人类情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种情感能融化心头的冰霜.而缺乏宽容,将使个性从伟大堕落成连平凡都不如.
结尾: 生活,往往纷繁,又常常平淡.正因为宽容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正因为宽容似火,使平淡通过锻烧日趋鲜明;更因为有这诗般的宽容,才赋予人生以艺术,赋予生命以永恒.
谅解
开头:谅解如一杯清茶,冲淡彼此之间的误会;谅解像一缕春风,吹化人间隔膜的冰层;谅解像一只寒梅,预示心灵来春的温情;谅解是一架彩虹,让就不相逢的情感放射光彩.
结尾:逝者如斯,历史的浪花淘尽了王朝的恩怨情仇,当今既没有了一方霸主,也没有了雄风王者;我们在追求团结、奋进、和谐、平等,我们同样应该独守那份恬然与空明,用每一句话没一种表情向人们昭示谅解,协同人们用谅解交往.
把握谅解,社会便会进步;
把握谅解,人类便拥有财富.
理解
开头:理解,是友谊的结晶;理解,是从信任中开出的鲜花;理解,是人与人之间关爱的光环.它能让误会变成点缀美丽的小瑕疵,于社会中,人们相互的理解,能使这个大家共有的家园更加繁荣、安定.
结尾:相信总有一天误会能变成一朵美丽的花,因为它由理解来浇灌!
分享
开头:孤寂人生,谁来聆听你心中的清音?望眼未来,谁来领略你眼中的精彩? 山青青,水盈盈,弹一曲“高山流水”,震彻群山,激扬层浪.于是俞伯牙与钟子期共同欣赏这份相遇相知的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结尾:分享是一种博爱的心境,学会分享,就学会了生活.
分享是一种思想的深度,深思的同时,你分享了朋友的痛苦.
分享是一种生活的信念,明白了分享的同时,明白了存在的意义.
快乐的分享,痛苦的承担.在你与人分享的时候,就肩负着一份重任.让他更快乐,让痛苦全部溜走,让阳光洒满你的心灵.
集体利益
开头:集体,是什么概念?集体就是一个团队,所谓的团结,就是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回报集体,下面我就讲讲、、、、、、
结尾:正因为这样,我们一定要团结团结,因为我们是一个集体、、、、、、
回报
开头:(1)绿草如茵,那是草儿在回报春天;鲜花缤纷,那是花儿在回报阳光;白雪千里,那是雪儿在回报朔风.生活,因回报而美丽.
(2)绿叶尽情地释放自己,映衬了荷花,挤出了阴凉,虽然没有人赞赏,最后枯黄而死,但它相信,明年的夏天依旧绿意盎然. 雪,忍受深深的孤寂,用自己的躯体保护农作物,虽然最后融化成了水,但它不后悔,因为农民会因此展开笑颜. 梅,迎着风雪,一枝独放,虽然不能改变周围环境的寂冷,但它坚信,第一个报春的消息,迎来万紫千红的满园春色就是它最好的回报.
(3)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匆匆忙忙的脚步中,我听到了一种声音,天使的声音,好人总有好梦,付出总有回报.
结尾:世人总是希望这个世界给自己多少回报,却忽略了自己到底为这个世界付出了多少.天地间那杆无形的大秤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诚如一首所唱: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我们只有让自己付出,让自己做得最好,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感恩
开头: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结尾: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集体温暖
开头:雷锋叔叔曾经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结尾:“一棵小树,难经风吹雨打;百里森林,能顶呼啸狂风.”让我们主动关心集体,热心为集体做事,诚心为集体服务吧!
师生情
开头:有一种职业最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道风景最隽永,那就是师魂;有一种情感最动人,那就是师生情.我们拥有同一颗炽热的太阳,我们拥有同一片广阔的天空,在同一片天空下,我们用爱播撒着希望……
结尾:老师是无私的,他不求得到学生的回报;老师是“好面子”的,他希望自己的学生成才.作为学生,我们难道不应该真诚敬献满腔的热情、无限温暖和一颗赤诚的心吗?
奉献
开头:奉献是秋天的白云川点缀了蓝天,也诗化了自己;奉献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既壮阔了大海,也提升了自我.
结尾:“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告诉我什么是奉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告诉我什么是豁达……走近诗人,与诗人同行,让诗句提升我的思想,慰藉我的感情,净化我的心灵.
贡献
开头: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阿里.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世人称颂.其实还有更多的人是在默默地奉献,献出自己的力量
结尾:奉献不是为了索取,奉献应是自觉自愿的.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让奉献这棵常青树,永远葱笼、繁茂.
给予
开头:花叶摇摆,当给别人送一片绿:花朵盛开,当给别人捧一阵香,因为,当你把生命放进了别人心里,关怀他们一些,帮助他们一些,你的生命之花便会在别人心中常开不败,溢满心香.
结尾: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关爱
开头: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爱!
结尾:是呀!正如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加温馨美好
诚实
开头: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结尾: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型;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
责任
开头:责任感是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责任感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高原树立的公仆丰碑,责任感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
结尾:愿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心灵,责任从小就在那里成长.
愿我们所有的人都把责任之心携带在人生的道路上,让人生散发出淡淡的,金子般的光辉
鼓励
开头: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鼓励,因此在我的生活中也受到过长辈的鼓励,那次的事情,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结尾:鼓励自己,我们充满斗志,迎接新的挑战;鼓励自己,我们会看到阳光,收获希望;鼓励自己,将为自己缔造新的辉煌.
信任
开头:信任亲友是人的天性,而信任他人则是一种美德,在信任的过程中,快乐而全面地,认知这个看似复杂的世界.
结尾:信任是一种力量,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自信
开头:无
结尾:自信是一种美,具有极强的魅力,你要拥有它,就能使青春永葆
欣赏
开头:欣赏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和沟通, 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 欣赏是一种激励和引导, 可以使人扬长避短, 更健康的成长和进步.
结尾: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 学会欣赏是一种爱, 人与人之间在互相欣赏之中, 世界才能充满爱!
虚心
开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就是有自知之明,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一个人只有谦虚,才会让别人尊重.
结尾:“满招损,谦受益.”让我们养成谦虚的美德,做一个高尚的人吧!
谦虚
开头:谦虚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明智之举,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谦虚使人进步,因为只有熟悉到自己的不足才会去想办法弥补它.
结尾:成熟的谷穗低着头,成熟的苹果红着脸,它们启示我们:成功来自谦虚
集体力量
开头:“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抱成团”.这话不错,在巨大的困难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而许许多多个人汇集成集体,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最终赢得胜利
结尾: 雷锋叔叔曾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涸.是啊!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一样,如果离开了集体这个大海,就将一事无成. 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
集体智慧
开头:无
结尾: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是多么强大呀!
助人为乐
开头:助人为快乐之本, 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助人是人格升华的标志.
结尾:帮助人,让我们亲密地走在了一起,让我们变得像一家人一样.我愿意继续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七彩的阳光!
⑺ 观后感怎么写,天使的声音,电影
《天使的声音》,虽然只有短短20几个小故事,却诠释了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快乐、悲伤.
其中天使的声音这一篇让人印象最为深刻.它讲述的是小雨的故事:小雨家境贫困,在一起春有中,她放声吹起了美妙朴实的旋律,那一支一支动听的乐曲居然被平时瞧不起她的同学们称为天使的声音.
论技术,小雨不是最高超,论声音,小雨不是最甜美的,然而,此刻在山上与鸟儿的演奏,却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被赋予了天使的声音这个神圣的名字,因为小雨并不是简单的用嘴来吹,她是用心灵感悟了大自然的真谛,才吹出了这段美丽的旋律,现在我明白了,原来天时的声音与平凡的声音只在一线之间,并不是动听的声音才叫天使的声音,只要用心感悟,谁都能吹出美妙的旋律,能被称为天使的声音.
另一个故事同样感人,一个叫陈雪的女孩一直资助小草上学,不久前,她去世了,可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却永恒了,留给了小草,那种信念也传承了下来,这篇文章让我马上想到了《永生的眼睛》一课.主人公温迪的爷爷去世后,妈妈将她的眼角膜捐献出来,虽然他去世了,可眼角膜永生了,那种榜样的信念更是永生了,留给了小温迪.这两个不同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世上最珍贵的便是过后留下的信念.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书就像一位老师,给了我们丰富的知识,它让我们全世界在进步!
我读了《天使的声音》这篇文章之后,深有感悟.
作者带女儿过马路,女儿非要感谢交警叔叔,于是她们就在路边的柳树下等交警换班.在柳树下,女儿用她稚嫩的声音向作者也表示感谢之情.和警察叔叔道谢后,母女两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女儿不停的说我们要感谢哪些人.突然,作者想起了什么,也要向女儿道谢,并且理由出奇的怪:不为什么也是可以谢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触动了我的心弦.
一个小女孩儿发自肺腑的、真诚的“谢谢”,就是出自天使的声音 .虽然,这一句话是那么简短而平凡,但是,它却点亮了我们心中最美的部分.
让我们学会感谢!为了爱,为了感觉,为了彼此存在
的需要,为了一些简单而朴素的事情,甚至仅仅为了活着本身,我们就可以有无数感谢的理由.是的,作者之所以感谢女儿,也许仅仅是因为她的话语,像是出自天使的声音.
您可以把两篇与自己的想法融合,
⑻ 天使的声音观后感450个字
最近,我读完了一本好书?《天使的声音》,虽然只有短短20几个小故事,却诠释了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快乐、悲伤.
其中天使的声音这一篇让人印象最为深刻.它讲述的是小雨的故事:小雨家境贫困,在一起春有中,她放声吹起了美妙朴实的旋律,那一支一支动听的乐曲居然被平时瞧不起她的同学们称为天使的声音.
论技术,小雨不是最高超,论声音,小雨不是最甜美的,然而,此刻在山上与鸟儿的演奏,却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被赋予了天使的声音这个神圣的名字,因为小雨并不是简单的用嘴来吹,她是用心灵感悟了大自然的真谛,才吹出了这段美丽的旋律,现在我明白了,原来天时的声音与平凡的声音只在一线之间,并不是动听的声音才叫天使的声音,只要用心感悟,谁都能吹出美妙的旋律,能被称为天使的声音.
另一个故事同样感人,一个叫陈雪的女孩一直资助小草上学,不久前,她去世了,可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却永恒了,留给了小草,那种信念也传承了下来,这篇文章让我马上想到了《永生的眼睛》一课.主人公温迪的爷爷去世后,妈妈将她的眼角膜捐献出来,虽然他去世了,可眼角膜永生了,那种榜样的信念更是永生了,留给了小温迪.这两个不同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世上最珍贵的便是过后留下的信念.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书就像一位老师,给了我们丰富的知识,它让我们全世界在进步!
我读了《天使的声音》这篇文章之后,深有感悟.
作者带女儿过马路,女儿非要感谢交警叔叔,于是她们就在路边的柳树下等交警换班.在柳树下,女儿用她稚嫩的声音向作者也表示感谢之情.和警察叔叔道谢后,母女两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女儿不停的说我们要感谢哪些人.突然,作者想起了什么,也要向女儿道谢,并且理由出奇的怪:不为什么也是可以谢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触动了我的心弦.
一个小女孩儿发自肺腑的、真诚的“谢谢”,就是出自天使的声音 .虽然,这一句话是那么简短而平凡,但是,它却点亮了我们心中最美的部分.
让我们学会感谢!为了爱,为了感觉,为了彼此存在
的需要,为了一些简单而朴素的事情,甚至仅仅为了活着本身,我们就可以有无数感谢的理由.是的,作者之所以感谢女儿,也许仅仅是因为她的话语,像是出自天使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