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电影《我的个神啊》观后感150到200字
电影的一开始觉得很突兀,从外星人到来突然跳到到另一段感情的发展,衔接的不太好。让人一种好像故事是从一个科幻片和一个爱情片中截取桥段的。
一般的电影都是讲诉男一号和女一号的爱恨悲愁,这部电影算是破了先河,女一号和男二号互相喜欢一直到最后,男一号喜欢女一号,结尾是男一号为了女孩的幸福割舍了个人感情,回去了外星球。这个改变了我的三观!
不过一开始的爱情故事片段还是不错的,有点泰国片的小清新,一开始的小矛盾到联合到互相喜欢,再到因为误会分开,很多细节都为以后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例如大师的预言已及突然冒出来的那只猫。
电影的精彩在于结尾,但原谅我先吐槽一下中间片段,因为拍的实在是太糟了,是编剧为了发泄对于宗教的不满么?虽然满满的都有亮点,但这段铺垫真的太长了。
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或许不会理解主角的做法,像是看一个傻逼表演,但如果跳出已有的思维逻辑,可以看出原来如果一开始我一无所知的话,我可能也会这么做。但编剧是借此讽刺那些信奉神灵的人没有主观意识么?
丢了回去的联系遥控,为了找回来,寻求各种方法,知道别人都向求神,于是就开始了求神生涯,印度教,穆斯林,佛教,基督教......
各种习俗的相互矛盾,如献品的不同,印度教是牛奶和椰汁,基督教是红酒。印度教里丧事是穿白衣而基督教结婚却也是穿白衣.....
随后是碰到的种种挫折,因为破坏习俗被追打,因为久久不能如愿而怀疑自己的做法,于是出现了在派寻找神的传单时与女主角的相遇。
电影里把这些场景连接在一起,虽然很多给人感觉很搞笑,但却使电影的没有协调感。进度的把握似乎不太好,原谅我是个完美主义者。
发展到这里,男主角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神的追求者,故事慢慢滴向一个方向转变。
接下来是男主和女主的相处阶段,由一开始的女主对男主
㈡ 看我的个神啊观后感2000
《我的个神啊》观后感
电影的一开始觉得很突兀,从外星人到来突然跳到到另一段感情的发展,衔接的不太好。让人一种好像故事是从一个科幻片和一个爱情片中截取桥段的。
一般的电影都是讲诉男一号和女一号的爱恨悲愁,这部电影算是破了先河,女一号和男二号互相喜欢一直到最后,男一号喜欢女一号,结尾是男一号为了女孩的幸福割舍了个人感情,回去了外星球。这个改变了我的三观!
不过一开始的爱情故事片段还是不错的,有点泰国片的小清新,一开始的小矛盾到联合到互相喜欢,再到因为误会分开,很多细节都为以后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例如大师的预言已及突然冒出来的那只猫。
电影的精彩在于结尾,但原谅我先吐槽一下中间片段,因为拍的实在是太糟了,是编剧为了发泄对于宗教的不满么?虽然满满的都有亮点,但这段铺垫真的太长了。
㈢ 跪求<偶滴神啊>观后感 1500字左右的 谢谢了
在Z133上看了个电影《偶滴神啊》,是放假前在人人影视论坛里下的第二推荐的电影。
Be free from fear. Be fearless and have faith in the divine. ---《偶滴神啊》
摒弃畏惧,信仰神明而无畏。
这是一个印度片,主要是讲宗教信仰与无神论者的问题。这片子刚看的时候索然无味,要在电影院肯定又会觉得是和《晚秋》一样的无趣了,从地震把Kanji Bhai的商店毁了之后,整个剧情开始拨动心弦了。
坎杰的商店上过保险,但是保险公司使诈,在合同上用小字标注了天灾不给予赔偿,坎杰气急,在保险公司里面就机智得借着神的名义把保险公司经理给打了一顿。之后就想去打官司,聪明的坎杰并不是去告一个有着好几十亿资产的保险公司,他准备去告神。但是想要告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第一步,找律师就是一个很大的麻烦。坎杰找了很多个律师,但是那些律师都以为他是个疯子,他们是神的信徒。经过坎杰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帮他写声明的律师了,不过得他自己为自己辩护。
法院受理了这起诉讼,于是乎,各地受天灾从而流浪各地的人们都来请求坎杰帮他们辩护,赔偿金也从4千万提升到了40亿。这真是一起大官司。但是那些宗教领头人会轻而易举得答应赔偿么?信徒们开始劫杀坎杰,破坏他的家庭,他的女儿看到电视里的新闻不敢说那是我的爸爸。
在神明化身的奎师那的帮助下,坎杰终于取得了胜利。
影片中有不少语句是很有哲理性的,比如说我们不能剥夺别人的信仰,当你去剥夺别人的信仰的时候你就会成为信仰,是的,当坎杰依靠各种宗教圣典打胜了官司的时候,坎杰可以被神化为新的神明。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我们不能去剥夺别人的信仰,当你成功的剥夺了别人的信仰的时候,你也就会成为他们的信仰,人们总是懒惰,不去思考。通过自己的思考才会成为真正的信徒。
佩服坎杰的睿智、坚持、执着,坚定自己的观点并为之不懈得去努力!同时书本中有所有问题的答案,要勤于读书。
采纳吧
㈣ 巴黎圣母院,帝国的惆怅,我遇到你,梦在青春在,我的个神啊,浪潮的读后感观后感
巴黎圣母院》读书体会
在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这部伟大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它的文学价值和对社会深刻的意义,使它在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之后,还是在今天被一遍遍的翻印、重版,从而来到我的手中。
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伽西莫多。
波希米亚少女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见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会同情怜悯,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边。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至于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钟人伽西莫多,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自私、阴险、不择手段。而伽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在爱斯梅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梅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这也许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的美德。小说中巴黎流浪人为救出爱斯梅拉达攻打圣母院的场面,悲壮、激烈、慷慨、惊心动魄,显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显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捣毁圣日尔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说写到这里,还通过书中人物之口预言人民将起来捣毁巴士底狱,暗示了一七八九年大革命的爆发。
㈤ 我的个神啊印度关于宗教的观后感
昨天看了阿米尔汗主演的《我的个神啊》(又名《外星醉汉PK地球神》),其实本以为“我的个神啊”这个命名仅仅是为了引进中国而搞笑的模仿“额滴神呀”,看完影片再结合2012年上映的《偶滴神啊》知道并非如此。整部片子充满了对宗教、对神的信仰的挑战。
我算无神论者,也并不了解印度的宗教情况或者说宗教的整体情况,但我看完影片触动很大。这篇文章就想谈谈我关于印度,关于宗教,关于这两部电影的一些看法。
刚才想搜关于印度宗教的资料,在网络输入“印度”时看到一条新闻,“印度高温已致1700人死亡”。震惊同时也在好奇,这个国家到底是如何一种情况?
首先关于印度的宗教情况:
在印度,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宗教。根据199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兰教。此外,还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锡克教徒,占1 .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占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犹太教的信仰者约占0.43% 。
——网络
网络关于印度宗教的问题有很详尽的介绍。提到印度,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宗教”这个关键词,我们甚至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就是你去印度当别人问你信仰什么宗教时,若你的回答是“无神论者”,会让对方感到极大的诧异和困惑。同时,作为外来宗教的伊斯兰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导致了一系列的宗教冲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时造成了宗教仇杀的惨剧。在现代,印度这两个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毋庸置疑,宗教在印度的影响之大。我想起高晓松谈到“国家”时说的一句话,“国家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你不用想为什么要存在国家,因为它就在你身边。”那我想在印度,宗教的存在是让人们,准确来说是大多数人民不去考虑为什么要存在宗教的。宗教像烟,像酒,像毒品,因为会上瘾。《偶滴神啊》和《我的个神啊》这两部电影的主创,我不敢说他们是无神论者,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的作品,或者他们的意识里对现存林林总总,纷繁复杂的宗教(商业化的)是抱着极大的怀疑甚至是否定的。因为宗教不等同于信仰。《偶滴神啊》里有这么一句台词,“宗教为人而生,但人不是宗教创造的。”他们也许是相信神明的存在,但这两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是:真正的神明不是庙堂里供奉的神明。尊敬造物主,尊敬神明不一定要信奉宗教。
下面结合这两部电影里的一些台词或情节谈谈这个问题。
一、 “那张相片只在一种纸上有用”。
相片: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纸:卢比。这句台词是极其讽刺的,将现代社会人们唯金钱是从的特质暴露出来的同时甚至还有更加深层的意味。试想一下,当相片从甘地换成毛主席,纸从卢比换成人民币,还是这句台词。
二、“如果你是基督徒,那我就是上帝。如果你信仰印度教,那我就是奎师那。”
我认为真正的信仰是来自内心的。就像《偶滴神啊》里神灵所说,无神论者才是真正的信徒,因为无神论者跟神灵之间不存在利益交换的问题。所谓的信徒在祈祷时带着一些所谓的筹码,比如“我妻子怀孕了就添香烛”等等。当然,信仰是个人自由,我们不能去干涉或剥夺任何人的宗教信仰,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信仰宗教的方式。当他们认为这种方式可以让自己得到安慰或者让神明得到尊敬,那又有何不可。《我的个神啊》里“塔帕兹大师”说的唯一一句让我认同的话,“有人饥肠辘辘,有人以天为被,他们甚至没有朋友倾诉,你知道每天有多少人自杀、割腕、上吊,为什么?因为没有希望,如果神现身,将小块肉贴于前额,将衣服放在你手上,给他们生存的希望,那你凭什么剥夺他们这种希望?”其实不仅是在印度,即使是在中国我们也可以经常看到人们为了一件事或者一个愿望而祈祷,而并不仅限在佛教徒、基督教徒等等。有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祈祷的对象究竟是谁,这恰恰印证了这句台词“如果你是基督徒,那我就是上帝。如果你信仰印度教,那我就是奎师那。”——人内心深处的信仰是至高无上的,是真正的信仰。外星醉汉PK地球神,PK甚至就是自己的神,来自外星的神。无神论者,他们去探索,去思考,去追求,他们探索思考追求的是什么?不就是自己的信仰吗?总有人说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我不同意。我认为人人都有信仰,只不过有的人的信仰可以物化,有的人的信仰就是意识形态的,社会永远不存在信仰缺失。相信自己也是一种信仰。
三、“愿神明保佑你。”
这句台词来自《偶滴神啊》里坎杰在法庭上讲的一个故事。信徒排队将大量牛奶倒在湿婆神的阳物上然后流向下水道浪费掉,与此同时乞丐饥肠辘辘。坎杰就将自己的牛奶给了乞丐,乞丐喝了牛奶,对坎杰说,“愿神明保佑你。”我听了这个故事,不由自主地跟随电影中的人为坎杰鼓掌。这个故事太美了,坎杰的方式难道不是最有效的祈祷吗?如果有能力帮助别人就倾尽全力,总是最好的故事。
《偶滴神啊》和《我的个神啊》在豆瓣上的评分都是八点几,不得不说这两部电影首先都是很好看的,包括情节叙事甚至印度经典的歌舞元素。后者的导演拉库马·希拉尼同时也是《三傻大闹宝莱坞》的导演,有人说《三傻大闹宝莱坞》是对印度教育制度的批判,《我的个神啊》是对印度宗教的强烈批判。批判、审视题材的电影在台湾、香港、大陆的新电影浪潮中屡见不鲜。毋庸置疑,社会的发展、电影艺术的发展都需要批判,审视和进步。衷心祝愿电影文化漫漫长路,不断发展,能有更好的明天!
愿神明保佑你。
㈥ 我的个神啊观后感800字
《建国大业》这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云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话题人物齐聚,四大天王中的两位捂婚天王刘德华,黎明,功夫之王成龙,李连杰,华表奖的双黄蛋得主陈凯歌,冯小刚,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赵薇,实力派男星姜文,陈道明,陈宝国,葛优等演员纷纷出马,以置于使笔者无法一一列出,这些大腕在影片拍摄和上映的档期,每个人身上出一条新闻,对影片的宣传就不可小窥,更何况中影掌门人韩三平十多年后重新掌镜,众大腕零片酬出演,国产片拷贝又创新高等新闻本身就有着巨大噱头,让人们重新唤起了对主旋律影片的热情!
其实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对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观众做过尝试,2005年,为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辉,刘德凯分别饰演国-共的抗-日英雄,2007年的献礼影片《八月一日》同样选用了吕良伟,李子雄饰演了叶挺和汪精卫,两部影片在这一类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机制无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建国大业》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说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这一类型片的宣传,说教的功能大为改观。国共两党人物喜怒哀乐都给予了描写,凸显了人性化。然而影片从皓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则材料,修改剧本,难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挂一漏万,下面是笔者看出的几点,一吐为快。
李宗仁不顾蒋介石的阻挠,硬是选上了副总统。片中有一场蒋,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职的戏一闪而过,未做交待。其实当时蒋对李很是愤恨,想让李宗仁出丑,于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职时穿军装。自己反到穿一身长袍马褂。当李宗仁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结果就职典礼时李宗仁站在蒋介石旁边,象极了一个跟班。
片中结尾处斯-大林对中-共的代表慷慨陈词: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国,就第一个与中国建交,显得很丈义。但是片中也提到过一幕,起初共-产党攻陷南京,苏联的驻华使节并没有留下,而是和蒋介石一同退往广州,事实上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一直是暧昧的。对中国是否划江而治也提出过意见。但是还是毛-主席有远见,有魄力,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词就点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国人的事还得中国人自己作主!任何国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并没有无私的援助!
转眼间新中国已经迎来了自己六十六岁的生日,国家日益富强,然而就象片中对国歌的讨论一段所说的,我们永远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用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智慧组建成新的万里长城,永远前进,再前进,在世界上找到我们应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