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亲爱的》观后感作文300字到400字
《亲爱的》观后感
亲爱的第一支预告,大概看哭了不少观众,但看过电影后,却会发现,那不仅仅是一部苦情催泪片。有些悲,不一定让人落泪,但那种沉重会直戳心灵;有些希望,不一定让人开怀大笑,但总会有一丝阳光不经意地落在眉梢。《亲爱的》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就像黄渤说的,“这个电影有一只手,是深深地伸到你的胸膛里,会触碰到你的心灵。”
《亲爱的》当然不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但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这部电影看到社会的群像,看到自己内心的焦虑和对亲情的漠视,而那种丢失的深沉与悲痛,其实是每个人从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理解到的。然而这不仅不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它也不单纯在讲述孩子的丢失和寻找,还折射出了社会中人们内心某种东西的丢失和寻找。人来人往,我们迷惘,我们失去,我们的“家”究竟在何方?
电影里,田文军说“凭什么我要认命”,就是这股劲让他拼命寻找,不言放弃,唯有把“希望当饭吃”,他才能在失去几乎所有的时候,还能“不认命”地盼望着找回一点点的尊严。找到鹏鹏那天晚上,他在派出所的楼梯间痛哭,那是3年来他第一次落泪,那就像憋了长长的一口闷气,终于终于爆发,面容抽搐,声嘶力竭,没有吐出如何一个字,但我们完全能够感受到,这几年,他活得有多累。黄渤的表演太有爆发力了,在静默中,给予我们心灵重重地一锤,虽然没有经历过这般痛苦,但是看着他抱头痛哭,我们似乎能突然明白,他拼命寻找的何止是鹏鹏,只有把鹏鹏带回来,他的家才在,他才能“回家”。
鲁晓娟丢失的也不仅是鹏鹏。“不认命”的她为了往上爬,和田文军离婚,组建了一个中产家庭。但在丢失了鹏鹏之后,她终于发现,其实身份、金钱是无法对抗这样一个痛苦的,她一直想摆脱人下人的身份,倒头来却发现丢掉了自己。这实际上,跟很多我们身边的人都很像,只是活得太匆忙,以至于没法停下脚步去看看原来的自己,再看看现在的自己。失去鹏鹏,她又变得跟田文军一样了;寻找鹏鹏,其实是她自我重建的过程,重新回到她出发时的状态。面对本能痛苦,外在的不可能帮助到什么,只有重新建立内心,才可以去对抗、甚至超越这个痛苦。电影里虽然没有一个最终的结案,但我们显然能感受到,鲁晓娟“回家”了。
韩德忠,没想到很多人都提到了他。他在电影里,其实是一个没有“回家”的角色,他失去太多,以为能够借帮助大家来获得救赎,但到头来发现,寻找太累,最终还背叛了众人。电影里,他在“回家”这条路上似乎越走越远,最后发现钱抹不掉他那些不堪的过去,更抵不上一张死亡证明。
《亲爱的》是一部好电影,但它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接受故事的牵引。我们都太焦虑了,以至于无法意识到自己丢掉的是什么。绝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有电影里面那些人物的经历,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让我们在两个多小时内,去感受另外一场人生,然后审视自己。电影的深度不在于导演或编剧将细节挖得多么深入,而在于,它落在我们的心头到底有多重。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不会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也不会给予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他就是一个旁观者,铺开了一切的问题,让我们自己去寻找“回家”的路。
离家的路有千万条,回家的路只有一条。希望我们都在那唯一一条路上。
2. 影评 影评 《亲爱的》
正面评价:
首先《亲爱的》的主要角色和故事都脱胎于真实发生的“打拐”事件;多年前一部《妈妈再爱我一次》所掀起的观影盛况,相信80后们都记忆犹新。面对“骨肉分离”的人间惨剧,再理性的观众,恐怕也都会心软。
电影剧情比较特别的设计是,在片中饰演一对离婚夫妻的黄渤和郝蕾,在丢了孩子后,找到了一个由张译、张雨绮饰演的夫妇领导的一个由丢孩子父母组成的“互助组织”,大家互相鼓励支撑,共同寻子,成为了电影的一抹亮色。
整部电影前一半时间,几乎成为黄渤寻子的独角戏。草根出身的黄渤,把这个开着破网吧、妻子跟有钱人走了的中年loser,彻底给演活了,每个表情、动作都令人心酸鼻酸。当黄渤历尽千辛万苦找到孩子之后,在影片后半段,重心转移到了另一位主演赵薇的身上。
丢孩子的家庭很痛苦,而当孩子被解救之后,后来收养孩子的家庭也等于遭受了失去孩子的痛苦:这是影片在“打拐”之外,着重想给观众们展现的未知世界。这个世界的主角,是全素颜出镜、穿着土气衣服、留着乱糟糟短发的“村妇”赵薇。
观众跟随黄渤一路积攒下的对丢孩子的伤痛、对人贩子的痛恨,在此刻,却被同样深爱着孩子、因不愿与孩子分开而陷入痛苦中的“继母”赵薇给逆转了:看似一个悲剧的解决,却成了另一个悲剧的开始。
反面评价:
或许是陈可辛对于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用情至深,不管是四处寻子的黄渤、郝蕾,还是偷偷带大孩子的赵薇,或者是充满故事的寻子男张译,都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以及自身的无奈,这也让整部《亲爱的》随时随地都在迎接着人物的高潮。
133分钟的时长注定了电影无法承载太多的故事和情感。因为无论是黄渤、郝蕾,还是赵薇、张译,他们所出演的角色,他们的故事以及故事激发的情感上的共鸣,都足够撑起一个完整的作品。
但是,在《亲爱的》里,他们却不得不弱化自己,迁就别人的需求。这样的迁就,让原本可以丰满的人物变得有些失真,甚至于当其中某个角色大肆咆哮时,本应爆发的情感无法直接传递出来、让观众产生共鸣,反而像一记打到棉花上的重拳,让一切工夫都白费了。
3. 《亲爱的》观后感400字
《亲爱的》观后感:最温暖的底色
看完之后《亲爱的》最大的感觉是,陈可辛对这部电影、每个角色的评价都无比到位。看完之后就会知道他为什么说黄渤的表演非常准确,为什么说赵薇的表演是神来之笔,为什么会说这是一部温暖的电影。
其实除了黄渤之外,这部电影的每个演员应该说都非常准确。因为编剧非常的厉害,无论笔墨多少,几乎给了每个角色一个非常完整并且立的住的表达,郝蕾、张译、佟大为,剧本给了他们非常刻骨的小细节,让他们的角色跃然纸上。甚至福利院院长、派出所警官、法院法官,都通过寥寥数笔,让人清晰的看到他们的立场乃至风骨。
除了李红琴。
故事发展到李红琴这里,如果别的导演来拍,大概就可以结束了,而这部电影,也可以改名叫《打拐》了。但是导演和编剧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们不是仅仅想让观众看到一个值得同情但距离我们遥远的故事,他们想让观众看到这个世界的全貌,残酷但也有温暖,让人无论经历了多少苦难,仍然有活下去的勇气。所以李红琴单纯善良,无依无靠,却同样的执着勇敢,温柔包容,为了所爱的人可以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李红琴最初几乎是站在剧中所有角色的对立面的,甚至包括后来帮助她的高夏,她跟剧中所有的角色都有激烈的冲突,她就像土地一样,吸收了所有的惩罚和怨恨。但是与我们印象中的那种社会底层动辄以死抗争的悲情不同,她这个角色的身上带着浓浓的“文明”气息,她知道找派出所开证明,她知道找律师,她知道用她仅有的资源去最大限度的在合法的范围内交换她想要得到的东西,尽管可以想象她在知道的过程中经历过多少困难,但是她的一切,都让这个故事没有陷入一个死结,让所有人都看到,用另一种方式处理,可能事情就是另一种面貌,而任何你不理解的人或事,其实都有你不了解的一面。
如果说电影对于其他角色是精工细画,到了李红琴这里却几乎是泼墨写意了。因为这个角色,要承载的意义太多,任何的小细节,都会流于刻意。而她的命运,是所有观众可能都不敢想像,不敢代入的,每个人处于那个位置可能都会不知所措。所以导演就让观众远远的看着她,几乎没有正面近距离的特写和小表情小细节,全部都是斜侧面或者全景。角色的性格基本上全靠演员对角色状态的精准把握来表达。这种时候,赵薇对角色深刻的理解能力就发挥了她最大的效力,她整个人就在李红琴的状态里,而不仅仅是某一种情绪里,真实的东西总是最有力量,她的表演就是真实到只言片语就让你看到她的心。
有人说,李红琴这个角色有点演技都能演。用演的,我相信有人能演出她的单纯善良,有人能演出她的执着坚强,有人能演出她的温柔包容,但是把这一切都能融为一体,把角色变成一个这样有血有肉,丰富又可信的角色的,我相信对所有女演员都是一个挑战,因为,这不是仅仅靠“演”就可以的。这还需要演员有一颗充满同情包容的心。而如果李红琴这个角色没有如今赵薇演出的效果,那么田氏夫妇的失子之痛如何修复、高夏的势利狡黠如何救赎,乃至韩总的执拗寻子如何释怀,都失去了可信的力量,而电影,也失去了这层温暖的底色。
可以说,只有看懂了李红琴,才是看懂了电影。
4. 亲爱的电影观后感100字范文
《亲爱的》是2014年出品的一部“打拐题材”电影,由陈可辛执导,张冀编剧,赵薇、黄渤、佟大为、郝蕾、张译主演。电影主演讲述以田文军为首
5. 小学生写电影《亲爱的》观后感范文
为看点映还买了票,没想工作日下午两点的点映场却有95%以上的上座率。坐在巨幕的第二排,也真是挺醉的。 总体来说,电影很完整,每个角色都很完整,这个完整性在于编剧的强大,也在于导演的掌控力,更在于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以致演出才有强大的代入感。整部影片似乎都是不着痕迹地讲述了这个完整的群像故事。 如其他观众所说,郝蕾、黄渤的演技一如既往的好。
6. 看了《亲爱的》电影感觉体会
(摘自豆瓣)
昨天看了点映,看完之后最大的感觉是,陈可辛对这部电影、每个角色的评价都无比到位。看完之后就会知道他为什么说黄渤的表演非常准确,为什么说赵薇的表演是神来之笔,为什么会说这是一部温暖的电影。
其实除了黄渤之外,这部电影的每个演员应该说都非常准确。因为编剧非常的厉害,无论笔墨多少,几乎给了每个角色一个非常完整并且立的住的表达,郝蕾、张译、佟大为,剧本给了他们非常刻骨的小细节,让他们的角色跃然纸上。甚至福利院院长、派出所警官、法院法官,都通过寥寥数笔,让人清晰的看到他们的立场乃至风骨。
除了李红琴。
故事发展到李红琴这里,如果别的导演来拍,大概就可以结束了,而这部电影,也可以改名叫《打拐》了。但是导演和编剧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们不是仅仅想让观众看到一个值得同情但距离我们遥远的故事,他们想让观众看到这个世界的全貌,残酷但也有温暖,让人无论经历了多少苦难,仍然有活下去的勇气。所以李红琴单纯善良,无依无靠,却同样的执着勇敢,温柔包容,为了所爱的人可以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李红琴最初几乎是站在剧中所有角色的对立面的,甚至包括后来帮助她的高夏,她跟剧中所有的角色都有激烈的冲突,她就像土地一样,吸收了所有的惩罚和怨恨。但是与我们印象中的那种社会底层动辄以死抗争的悲情不同,她这个角色的身上带着浓浓的“文明”气息,她知道找派出所开证明,她知道找律师,她知道用她仅有的资源去最大限度的在合法的范围内交换她想要得到的东西,尽管可以想象她在知道的过程中经历过多少困难,但是她的一切,都让这个故事没有陷入一个死结,让所有人都看到,用另一种方式处理,可能事情就是另一种面貌,而任何你不理解的人或事,其实都有你不了解的一面。
如果说电影对于其他角色是精工细画,到了李红琴这里却几乎是泼墨写意了。因为这个角色,要承载的意义太多,任何的小细节,都会流于刻意。而她的命运,是所有观众可能都不敢想像,不敢代入的,每个人处于那个位置可能都会不知所措。所以导演就让观众远远的看着她,几乎没有正面近距离的特写和小表情小细节,全部都是斜侧面或者全景。角色的性格基本上全靠演员对角色状态的精准把握来表达。这种时候,赵薇对角色深刻的理解能力就发挥了她最大的效力,她整个人就在李红琴的状态里,而不仅仅是某一种情绪里,真实的东西总是最有力量,她的表演就是真实到只言片语就让你看到她的心。
有人说,李红琴这个角色有点演技都能演。用演的,我相信有人能演出她的单纯善良,有人能演出她的执着坚强,有人能演出她的温柔包容,但是把这一切都能融为一体,把角色变成一个这样有血有肉,丰富又可信的角色的,我相信对所有女演员都是一个挑战,因为,这不是仅仅靠“演”就可以的。这还需要演员有一颗充满同情包容的心。而如果李红琴这个角色没有如今赵薇演出的效果,那么田氏夫妇的失子之痛如何修复、高夏的势利狡黠如何救赎,乃至韩总的执拗寻子如何释怀,都失去了可信的力量,而电影,也失去了这层温暖的底色。
可以说,只有看懂了李红琴,才是看懂了电影。
7. 《亲爱的》观后感200字
《亲爱的》是一部好电影,但它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接受故事的牵引。我们都太焦虑了,以至于无法意识到自己丢掉的是什么。绝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有电影里面那些人物的经历,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让我们在两个多小时内,去感受另外一场人生,然后审视自己。电影的深度不在于导演或编剧将细节挖得多么深入,而在于,它落在我们的心头到底有多重。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不会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也不会给予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他就是一个旁观者,铺开了一切的问题,让我们自己去寻找“回家”的路。
离家的路有千万条,回家的路只有一条。希望我们都在那唯一一条路上。
8. 《亲爱的》说说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真实感人
你好,尊敬的网络知道用户朋友,,很高兴为你解答问题!
首先《亲爱的》的主要角色和故事都脱胎于真实发生的“打拐”事件;其次,这类亲子题材本身就是“催泪大户”,多年前一部《妈妈再爱我一次》所掀起的观影盛况,相信80后们都记忆犹新。面对“骨肉分离”的人间惨剧,再理性的观众,恐怕也都会心软。
造型接地气,演员演技好
电影本身,剧情从一开始就没有太多让人意外的地方,丢孩子和找孩子的细节,大家平时在新闻里都看到很多
。比较特别的设计是,在片中饰演一对离婚夫妻的黄渤和郝蕾,在丢了孩子后,找到了一个由张译、张雨绮饰演的夫妇领导的一个由丢孩子父母组成的“互助组织”,大家互相鼓励支撑,共同寻子,成为了电影的一抹亮色。
整部电影前一半时间,几乎成为黄渤寻子的独角戏。草根出身的黄渤,把这个开着破网吧、妻子跟有钱人走了的中年loser,彻底给演活了,每个表情、动作都令人心酸鼻酸。当黄渤历尽千辛万苦找到孩子之后,在影片后半段,重心转移到了另一位主演赵薇的身上。
丢孩子的家庭很痛苦,而当孩子被解救之后,后来收养孩子的家庭也等于遭受了失去孩子的痛苦:这是影片在“打拐”之外,着重想给观众们展现的未知世界。这个世界的主角,是全素颜出镜、穿着土气衣服、留着乱糟糟短发的“村妇”赵薇。
观众跟随黄渤一路积攒下的对丢孩子的伤痛、对人贩子的痛恨,在此刻,却被同样深爱着孩子、因不愿与孩子分开而陷入痛苦中的“继母”赵薇给逆转了:看似一个悲剧的解决,却成了另一个悲剧的开始。
祝你天天快乐,如有不足,可以继续追问,如果满意请采纳,谢谢,O(∩_∩)O~。
9. 电影《亲爱的》——观后感(100-200字)
和同桌约定了要一起看的《亲爱的》,从上映开始到下架,我们俩都没能抽出一个相同有空的时间一起看,这么长的时间,两个人,竟然抽不出一场电影的时间,我也是醉了。今天心情有点好,打开视频播放器时,跳出的推荐电影是《亲爱的》,我便决定抛弃那个大忙人,自己一个人看完它。(据说那时我们俩就是为了能在看这部温情剧流眼泪时有人递个纸巾的)
《亲爱的》是由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一个离异家庭里的孩子被人贩子拐走了,两年时间里,这个离异家庭一直不放弃的找孩子,人贩子的老婆与这个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孩子忘了他的亲生父母。找到孩子后,经过法律程序,这个亲生父母把孩子接回来了,但是孩子只认人贩子的老婆为妈了。
在田志军(孩子亲生父亲)找寻孩子的几个镜头里,我最重的感受是:一次次的希望变成泡沫,这失望也就越来越重了。黄渤是一个实力派的演员,他饰演的田志军那眼神里透漏出的伤心欲绝的失望让人看了就直刺心脏,让观众一同感受这一刻骨铭心的痛。父母都是把孩子放在首位的,没有做过父母的人或许无法理解那种丢失孩子之后全世界倒塌的压迫感和无力感。“我做的生意失败了,和老婆离婚了,仅剩的孩子都弄丢了,唯一支撑我活下去的这条线没了。”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当找孩子的一次次希望变成失望时,这对这个雪上加霜的父亲是该多残忍的事情。
影片中最大场面的一场戏是田志军在一个偏僻山区里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儿子,两夫妇决定把孩子抢回来。于是田志军就和他的前妻偷偷的潜进人贩子的家里,把孩子直接抱走,抱着就跑。两夫妇拼命跑,人贩子的老婆拼命追。大家都在竭尽全力的与时间抢夺这个孩子,这个场面最打动我的是每个演员的表情,亲生父母里珍惜孩子的眼神里还带有恐惧孩子再次丢失的无助感,人贩子老婆眼神里还怕丢失这孩子的不舍感,他们都是为了这个孩子用尽全身的气力在坚持着,田志军累到跪下也绝对不放开拖着孩子的手。孩子,我找到了你,就再也不要放开你了。
经过法律程序,孩子鹏鹏回到了亲生父母的身边。在警察局里,鹏鹏指着他的亲生父母,向警察说:“警察叔叔,你快抓他们,他们是坏人,不让我回到我妈妈身边。镜头到这里就停止了,下一镜头是田志军在警察局的楼梯里痛哭,这哭是心痛、是羞愧、是无奈、是自责、还是恨那人贩子。我有些看不懂了。只知道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能哭到撕心裂肺,真的是挤压在心里的这个苦到了一个无法释怀的程度。两年一直坚持不懈的寻找都没有让这个男人掉一滴眼泪,但是此刻孩子不认识他时他无法再忍了。孩子,对不起,爸爸来迟了。
最让我心碎的一个镜头是,深夜里,孩子已熟睡,田志军要外出倒垃圾,原本已经拿了垃圾袋走出门外了,又转身回去,将熟睡的孩子扛在肩上,然后心安的去倒垃圾。
这是如何的害怕失去才做的出的举动,我已经无法表达了。只是此时感觉父母之爱是如此的伟大。
天底下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如此珍惜的,如果此时你和你的父母在生气,请原谅他们;如果此时你还在抱怨你的父母管你太多,请原谅他们;如果此时你和你的父母还有隔阂,请相信你一直是他们的亲爱的……
10. 亲爱的观后感400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看到田文军夫妻找到孩子的瞬间,惹得眼泪打转,当听到孩子一直在叫别人妈妈,根本不认识自己父母,田文军站在台阶歇斯底里连声音都没有的哭泣。一路寻子路上,被骗过,被说是疯子,甚至到最后,觉得有人骗你,那竟也是一份希望,可怕的是连骗子都要放弃了。
倒垃圾也要扛着儿子一起去,这份“怕失去”的感情到底深到了哪里?田鹏第一次拉住妈妈的手,鲁晓娟难以抑制的热泪,种种画面没有刻意去催泪,却以深扎痛点,欲罢不能,难过的心情,从昨晚看完电影之后一直持续到今天。
也不知道自己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哭了几次,我只知道,我现在依旧难过。整个过程里,田鹏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到叫赵薇饰演的角色妈妈,再到重新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孩子如同换了一个人,懂了一点事的田鹏不愿再叫鲁晓娟妈妈,不与他们交流,只记得自己还有一个妹妹,看得太揪心,太难过。
时隔太久,或许很多很多被拐卖的孩子都没有回到自己父母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