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诺亚方舟电影观后感

诺亚方舟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06-13 12:56:15

『壹』 要一篇观后感,什么内容都行

《2012》观后感

刚看完最近刚上映的电影《2012》故事讲述的是人类遭到毁灭时的情景以及人类在此极度危难之下所做出的种种想法和行动。而作为一个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仅仅只能做到的就是!就是将自己心中的那份感触记录下来。

看过这片之后不会再想其他的影片一样,归于一个系统的说人类的各种精神或抑制,它所包含的是一种启示,告诉人们在这样的一种无法抵御的事情面前,各种不同的语言、不同信仰、不同身份的人所经历的事情。

末日将至的前期(大约3年前也就是2009年),然而最先得到消息的确是各国的领导(当然这是肯定的,毕竟领导我们的人,是通过民众选举出来的,代表我们每个人所产生出来的)然而故事中所讲述的是领导将其对社会的隐瞒。(在这里我先说的是这并非一概的可以说是政府的阴谋,一群贪生怕死之辈,为了保全自己而不告诉大家实情!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领导人你会庄重而严肃的告诉大家世界末日来临,并且我们根本无法应对这样的灾难吗?!)所以个人认为不要通过表面来看待事情的本身(也就是主观思想),其实事情的本身就带有不可避免的抉择。

就这样!灾难将至的影子不断在显现,各国地区开始发现地表大面积,人们却依然活在“政客”们的语言之中。如这句这是故事在加州岩层断裂并且导致毁灭的前1分钟时,政客代表人所说的话!:“我们有理由相信,世界末日不会到来,此前发现的各个地表断裂已明显舒缓了板块移动的张力。所以我们。。。。。”接下来山崩地裂,房屋倒塌,到处是哭喊声,就在这些哭喊而无助的声中,加州毁灭了!(看到电影的景象的时,不知读者的感受是什么,我的感觉是身为同一个活在地球上的人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存了下来,又多了一些时间来看待或思考发生在身边的种种事情,而另一方面,连我自己都无法表达当那些政客连话都没说完就已经成为废墟中的一份子时自己心里的感触。是因为政府的无能导致了人间的悲剧?还是说政府本身也是其中的受害者?这点无人能回答!真的!无人能回答!)补充:此时主角和家人还活着,其实我感到的并不是滑稽,因为确实很多美国大制作的电影主角是“不死之身”我感到的是高兴,发自内心的高兴,“活着比什么都好”这句话在这时说如同圣经里的真理一样不可磨灭!

接下来大灾难的前兆结束后所带来的影响,已经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了,南北磁场变化,各大洲板块崩裂下沉,海平面发生大型海啸等等都预示着人类的毁灭已经到来了。

“思想”转会5年前,当美国政府第一个知道这件事请以后第一个做出的判断就是“方案”于是开始联络各个国家参与此次行动(最终有46个国家参加了,在这点上我就想说剩下的国家为什么不参与,就因为他们国家的经济不够强悍,【在这里再补充一下最后活下的人都需要购买一张“票”而这张票的标价是10亿欧元】所以他们没有活下来的资格么,可是连我自己也在同一时间意识到,生命的意义有时候确实会发生改变,不能因为为了救这些不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的人们而影响到更多的人。取舍生命:总是最难抉择的事情),于是找到了世界上最大劳动力的国家来承担拯救世界危机的重担。没错那个国家的名字就是Z国(在这里无法打出次过的名字所以拼音首字母作为缩写)其实这并不是因为我是Z国人我就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仔细想想的确只有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劳动力以及种种条件满足了这项重任的承担责任。就这样5年的时间过去了,诺亚方舟计划就在基层人民不知道的情况下开始了。。。。。直至世界末日的到来它也终于问世于世界之中。

最后它所承载的是希望,同时也是回忆以及悲伤。当影片最后打出的一个时间时感悟也由此成为连成在了一起。0001年12月27日,这是一个新的时代然而又是不同的时代,“我们”不是创造世界的造物主,但我们确是亲生经历世界被毁灭并且被重新创造的见证者,我们所迎来的是昔日之光——同样的光芒,却不同的时间所散发的光芒。我们要学会创造,并且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我们在这里见证,我们要在这里留下新的历史!

『贰』 《诺亚方舟漂流记》英文观后感100字

《诺亚方舟漂流记》观后感
2016-8-20日下午我一个人去兰馨悦立方看电影《诺亚方舟漂流记》,是用初级管理员福利票免费兑换的,去之前先用墨迹天气的活动二维码免费在麦当劳兑换了一份中杯雪碧。这是一部由德国、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电影制作团队联合出品的动画电影,平时一般只看美帝和霓虹国的动画片以及偶尔看国产动画片,欧洲的电影特别是动画片确实看的不多所以好奇去看一下。该片改编自《圣经:创世纪》中的一个典故,讲述戴夫和芬尼父子俩的奇幻的冒险故事。《创世纪》第6章到第9章记载了诺亚方舟的故事。创造世界万物的上帝见到地上充满败坏、强暴和不法的邪恶行为,于是计划用洪水消灭恶人。同时他也发现,人类之中有一位叫做诺亚的好人。上帝指示诺亚建造一艘方舟,并带着他的妻子、儿子与媳妇。同时神也指示诺亚将牲畜与鸟类等动物带上方舟,且必须包括雌性与雄性。当方舟建造完成时,大洪水也开始了,这时诺亚与他的家人,以及动物们皆已进入了方舟。洪水淹没了最高的山,在陆地上的生物全部死亡,只有诺亚一家人与方舟中的生命得以存活。洪水退却后诺亚一家人与各种动物便走出方舟。离开方舟之后,诺亚将一只祭品献给神。耶和华闻见献祭的香气决定不再用洪水毁灭世界,并在天空制造了一道彩虹,作为保证。言归正传讲电影。
故事讲的是世纪之末,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即将席卷Griffin岛。动物们在狮子领袖的带领下登陆一艘空前绝后的大船——诺亚方舟,不过不是所有动物都可以登上方舟。戴夫和芬尼是对呆萌可爱的喜欢旅行的父子俩,由于未在名单内,父子俩被禁止登陆方舟。为了躲避洪水,父子俩只好乔装打扮成草原猎猫 ,混上了方舟。却乌龙巧合的遇到了草原猎猫母女海泽尔和利亚。好不容易蒙混过关,以为已相安无事,但两个好奇的小宝贝却不慎跌出船外。于是,芬尼和利亚开始了一场寻亲之旅。期间,两个孩子从冤家变成朋友,用勇气和友情战胜洪水和野兽的袭击。与此同时,戴夫和海泽尔为了营救他们的孩子也在和傲慢的狮子船长斗智斗勇……
我个人感觉这部电影是部比较适合小朋友看的动画片。里面的象鼻兽父子是有建筑才能并且乐观向上的小动物,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地球上已经绝种了没有找到相关资料。洪水来袭象征着人生的灾难,而经常搬家的象鼻兽爸爸想出办法带儿子混进了船里告诉我们生活中要经常靠智慧,而乐观的性格和思想会感染下一代。草原猎猫海泽尔从小给女儿灌输的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独立精神,所以在整个故事的开始利亚是缺乏团队精神并且只关注自身利益的,有点像自私的小朋友。但是谁都知道人生就像西行路上一样遇到的困难是未知的,就连孙悟空也有短板的时候。所以有时不能光靠个人能力解决问题,也不能眼光只放在自己身上,互相帮助发挥团队精神借助他人长项去克服困难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本片通过搞笑的卡通人物营造的故事很好的把正能量的精神传递给了观众,对小朋友的三观有很正面的影响。结局也是不错的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的位置,对于大人来说这个片子也是有启迪意义的。满分5分制我打3.5分。

『叁』 求电影2010评价和观后感

这是我写在博客的评价``自己去看看
http://hi..com/qjbskuvh

『肆』 2012 世界末日观后感怎么写

1.过看这部世界级大片《2012世界末日》,我好像经历了一次灾难,震撼了我.洗礼了我的心灵,触动了那根已经触动的心弦,2012确使拍的成功.故事是根据一个预言家预言的在2012年12月1日12时.地球将发生巨变并说有颗小彗星将撞上地球.这次的导演就根据预言家的预言,运用高科技电脑合成技术拍摄了此片.在影片中美国总统向大家宣布真相.告诉大家在"最后的日子里珍惜最后的时间.告诉大家要团结一致共同祷告.世界被毁灭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但是我们不能让时间倒流,只能祈祷上帝能多给自己一天生命.在影片中我看到世界各国的城市和人类在短短的时间里突然的消失掉.被海水无情的吞噬.看到了生死离别的悲惨场面让我心里十分的心酸.
想想自己已经踏入社会有10年了.这十年中自己又做了那些.但这次看了这部影片后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是21世纪的80后的青年.我们是国家的栋梁.我们应该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其实现在有好多大山上的贫困学生读书十分艰辛.连教室都很简陋.尤其是冬天.十分的冷.但他们依然坚持在那里努力学习.我们的生活其实比她们要好很多倍.我们从小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尤其有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被父母捧在手心当成掌上明珠,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比如花钱入流水.性格太要强.以为自己就像在家里一样.对别人发小姐脾气和少爷脾气.动不动就为了一点挫折就击败.就颓废.就沮丧.抱怨别人.从不好好反省自己.哎.....
我们居住在这个世界里.世界末日是否真的会像预言家所说的应验.我们根本无法预测.所以我们世界各国人民要团结一致.积极的面对人生,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在工作中忠于职守.在生活里孝敬父母.关心亲人.爱护朋友和尊敬他人.就算世界末日来临我们都不会怕他.
2.唯有我们能够拯救自己

走出影院,冬季夜晚的凉风吹在脸上,猛然间感到了脸上的热度。影院空调的功能良好,而我血液比往日快速的多的流动,更是身体热量增加的原因。这热度,就来自刚刚看完的美国大片《2012》。在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我的呼吸几乎一直在绷紧。但我的心也一直在激动中感动。

对美国,不是很有好感,因为自己的父辈曾经与美国人在朝鲜战场血肉相拼,无数中国军人在那场战争中流血,牺牲。也因为从自己青春时期起,就见过太多美国对中国的羞辱。

但这不代表自己对美国的一切都拒绝,如果是美国的优秀的一面。

2012》,就是这样一部可以代表美国优秀一面的电影。

影片是灾难片,这是美国人早就拍的烂熟的一种电影,我也看过别的美国灾难大片。但这部片子,确实从内心深处打动了我。

这部片子,几乎集中了灾难片的所有元素,特大地震,超级火山,超级海啸,毁灭整个人类的大洪水,陆地的下沉与崛起,地球磁场的倒转,城市的毁灭,无助的人群,可能是我见闻有限,反正能把这么多灾难元素集中中在一起的灾难大片,记忆中好像没有,大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电影《日本沉没》,灾难元素的集中度稍可与《2012》相提并论,但也远远不及,场面与特效更不能同日而语。看这部影片,你很少能有平静观看的时候,眼睛里随时都是惊天大灾难,所有的思维都在随着影片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命运在转动。

但这些,只是让我激动的理由,而不是让我感动的理由

我的感动,来自于片中的那种人性的光辉。人性,这个词用于评论电影实在是太多了,多到了泛滥,但我还是要说,这部片子,最让我感动的,是人性。这种人性,是博大宽广,是勇于付出,是为了他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不是狭隘自我,不是自私自利,不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在《2012》里,我可以看到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的脆弱,那么健美的身躯,那么精美的建筑,那么温情的感情,在大自然狂暴的力量面前,显得如此无力,几秒钟,或者几分钟,在地震、火山、海啸、超级洪灾面前,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我也看见,无论是在什么样巨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或者说作为人类代表的影片主人公一家,还有那些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的人,都在灾难面前表现出了人类的尊严。美国总统在灾难注定来临的时刻,选择留在美国与自己的人民在一起直到最后时刻,“船长不愿丢下正在沉没的船,这是他高贵的选择”,影片中那位美国官员对总统的评价,我完全赞成。在超级洪水袭来的最后时刻,那些掌握着方舟外几万人命运的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领导人们,在瑞得里安博士“我们都是人类的一份子,人类的文明就在与互相帮助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如果我们今天放弃他们,那么即使我们生存下来,我们怎么去面对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又怎么去面对他们的孩子”的激切演说下,一致同意打开方舟大门,无数人欢呼着冲进方舟。那一刻,不管是是什么人,不管是什么政治立场,我想,都会在心中刻下一丝温馨。

而那些普通人,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作出的奋斗和努力,更值得我们投以尊敬的目光。男主角杰克,为了让自己的一家人得到进入方舟的船票,驾着车疯狂地跑,从黄石国家公园跑到了拉斯维加斯的机场,在漫天黄石公园火山爆发的巨大烟火中找到沉迷于要和地球共存亡并且快死了都不忘记自己是第一个宣布地球完蛋的那个疯狂家伙,又在陷入巨大的裂缝后爬出来追上正在起飞的飞机,经过了飞机原本说要在中国南海迫降最后却在中国西藏降落的戏剧性经历,终于在那位好心的中国方舟工作人员天庆的帮助下全家进入了方舟。当杰克在影片最后,终于解除了方舟尾部的机械故障使得方舟顺利开动,一家人悲喜交集拥抱在一起的一刻,我想,作为平凡人的杰克,在这样的巨大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同样巨大的勇气,应该说不上是为了什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即使他的做法恰好做到了这点)。他和瑞得里安博士不同,博士确实是一个全人类共同利益至上的理想主义人物,而杰克,在寻常时期在一个为生活而奔波的小人物,在危险来临时,他的无比勇敢和智慧,都只是为了自己的亲人。但谁能说,即使只是为了自己的亲人,他的这一切举动就不值得我们感动,并且值得我们向他致敬呢?又有谁能说,他的一切举动,不是博大宽广、勇于付出和为了他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光辉人性呢?

我喜欢杰克,理解杰克,因为我是一个和他一样的父亲,一个和他一样有着自己孩子的父亲。当儿子要和他一起去排除方舟尾部故障时,他不准儿子和自己同去;而当儿子悄悄跟来被他发现后,他所做的是更加努力的做自己的事情,因为他知道,要让儿子活下来,他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排除故障,否则,他活不成,儿子也活不成。可以让自己去死,但绝对不能让孩子去死。因为,他是孩子,而自己是父亲。

这一幕,也出现在俄罗斯人尤里的身上。尤里是商人,浑身充满着铜臭味。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也不乏令人佩服之处。尤其是那种临危不乱的风度,颇有“带头大哥”的气质。飞机迫降西藏,几个人为了是否等待飞行员米沙而在豪华车里争执不休,眼看着再不将车开出飞机大家全得完蛋,尤里一声大吼“闭嘴”,压住所有人,随后大家将车开出迫降中的飞机,结果虽然飞行员萨沙遇难,但绝大多数人的命却保住。从事态发展的结果看,尤里的做法虽然对萨沙不公,但却是正确的,两害相权取其轻,尤里的当机立断无可指责。在方舟大门即将关闭,几万人将被抛弃的一刹那,看着两个哭泣的孩子,尤里大吼一声“跟我来”,带头冲击方舟。当方舟大门打开后,尤里不是自己先进方舟,而是拼命的先把两个孩子送了进去,最关键的时刻,眼看大门即将关上,而自己还有一个孩子却爬不上门,尤里做出了最后的选择:他用尽全力,举着孩子的脚奋力往前跳跃,孩子的手终于抓住了方舟的门板,而尤里的的跳跃之后,脚下就是无边的悬崖。。。。

还有那位飞行员萨沙,一个英俊硬朗的俄罗斯男人。在飞机迫降的最后时刻,他拒绝了别人要他一起撤离的劝告:“我必须等飞机上所有的人都下了飞机再走”!“那你呢”?“我没事”!他几乎是吼着说出了这句话,他也果真做到了。当所有人都撤离飞机后,他驾驶着的飞机,没能停住,滑下了悬崖。。。。飞机上,有将他的爱人夺去的尤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救了飞机上所有的人,包括他的情敌。萨沙,一个俄罗斯男人,真正的男人!当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时刻,他的嘴角,应该是带着一丝微笑吧----自己的爱人吧,还活着。。。。。。

在杰克排除故障,和儿子紧紧拥抱在一起的那一刻,在尤里奋力一跃,将儿子送上方舟的那一刻,我想到了自己的女儿,想到了在自己双脚骨折的那一天,女儿把自己最喜欢吃的零食带到医院,还给我带来了《读者》,说,爸爸最喜欢看这本杂志;想到了在自己卧床不起的那几个月,女儿每天早上起来给自己煮好面条端到床头;想到了因为受伤后脚冷,女儿端着对她来说太重的一盆热水给我烫脚的一幕幕。。。。。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都是渺小的。在巨大的自然破坏力前,我们都是无力的,唯一能拯救自己的,除了方舟,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天性中光辉灿烂的人性,是为了亲人和朋友不惜付出一切乃至生命的英勇。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一切,我们也才能够拯救自己,我们也才能够拯救人类和文明。
3.好莱坞的灾难大片实在是好看,其中的天翻地覆的灾难场景震撼人心,当那一排排的高楼轰然倒塌,当一座座山峰瞬时被海水吞没,真的禁不住尖叫!这是视觉的震撼,但更让更让人回味无穷的是电影表达出的思想内涵。其中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团结一致的情景,父亲在灾难中不顾一切的去救自己的孩子的情景,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一个陌生人甚至是一个情敌的情景,真的让人好感动,也让人感到人间好温暖。在灾难面前,人类是那样的不可一击,但当亿万双手紧握在一起的时候,人类不再弱小,灾难不再可怕。人类团结一致抵抗灾难的几乎是灾难片千篇一律的主题,但是《2012》是一个新的突破,当我看完《2012》后最大的感触是人的生命在灾难面前是不是等价的。
首先,其实美国政府早已预料到2012年地球会出现大的灾难,所以各国政府联合在研制秘密计划,也就是诺言方舟计划,但是这一切民众还都蒙在鼓里。当灾难真正来临时,美国政府官员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将政府官员转移走,完全置公众的知情权不顾,置三亿美国民众的生命于不顾。好在美国首席科学家强烈要求把真相告诉民众,但总统顾问极力反对。他的理由是如果告诉了民众就会引起暴动,这样会影响到他们安全撤离。这难道就是大家信赖的政府?在危难之际利用公共资源独自逃生!不过令人感动的是总统坚持留了下来,并且决定把真相告诉民众。他说:“应该告诉民众真相,至少可以让亲友们有时间彼此告别一下,父亲在临死之前有时间请求女儿的宽恕”。也许把真相告诉大家也无能无力,但是至少给大家一些时间了却一下心愿。有仇恨的可以化解下,有爱意的可以向对方倾诉下,让大家聚在一起默默的面对死亡。这是最基本的人权,也是政府的责任,同时也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在灾难面前,在逃生的机会面前人人是平等的吗?诺亚方舟计划本身就是利用了公共资源,是民众的财富,而不是政府官员的独享。但为何有机会逃生的是各国政府首脑?还有是支付了10亿欧元的富豪?我们普通民众就没有活着的权利?造诺亚方舟的目的是在灾难过后能保证人类不至于灭绝,但我想问一下,那些老态龙钟的各国首脑和满脑肥肠的富豪生育的能力比我们强吗?他们难道比科学家们更有价值吗?显然他们是利用手中的特权排挤我们生存的权利。更可悲的是当美国首席科学家走进诺亚方舟,发现给他安排的是豪华的单间,他愤怒的说这样的房间可以多让10个人活命。当亿万民众没有求生的机会的时候,那些各国首脑竟然在活命的方舟上享受豪华单间,真是可悲啊!不过可以理解,因为方舟是中国政府造的。还有一个镜头让人很寒心,英国女王上方舟还带着一群宠物狗,悠闲地带着狗儿们散步,我们老百姓的生命还不如皇家的一条狗,狗都有机会逃生,我们只能死亡。当杰克逊他们的飞机迫降在喜马拉雅山的雪地里,正当无奈的面对皑皑白雪时,迎面来了几架直升飞机,但从飞机上下来的军人要他们出示诺亚方舟通行卡才能就他们走,最后只有花了十亿欧元买到票的富翁一家被救,而抛弃下了杰克逊一家。在逃生面前,金钱决定着获救的机会,不得不说是人类的悲哀。说起那个富翁,当灾难即将发生时,他们一家准备坐飞机逃生,杰克逊司机送他那两个公子哥到机场,那两个公子哥嘲笑杰克逊:“我们家花钱买了诺亚方舟船票,你没钱就去死吧!”并且杰克逊哀求老板带上他们家,被老板拒绝。这是富人对穷人的嘲讽,对普通人生命的藐视。我注意到,上诺亚方舟的人大多是各国政要和富豪,而制造它的工人却没有求生的机会,自己造的方舟,当却没有自己的立足的空间,完全不把工人当成人对待。
影片最后,海啸马上就要来了,在大家面前诺亚方舟成了唯一的逃生工具。当总统顾问等官员登上方舟后,也就是他们生命得到保障时,他们关闭了舱门。面对船外黑压压求生的人群,他们没有一点怜悯之心,哪怕给他们一个站足的空间,就可以救千千万万的生命,但他们没有,何况保护公民是政府的责任。对生命的漠视达到如此地步,真的令人发指。但令人欣慰的是,首席科学家发表了发自肺腑的一段话,呼吁大家尊重生命,感动了麻木的官员,这才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在灾难面前,人类终于团结了起来,大家齐心合力终于战胜了灾难,人类才可以存续。
值得一提的是,本部影片有很多中国元素。造诺亚方舟的正是中国,好像是中国拯救了世界,这让很多中国人很自豪。但仔细回味下影片,当美国总统顾问刚来到诺亚方舟时不禁感叹一句只有中国人才能造的出。总统顾问在这部影片中是反面人物,一句从反面人物中说出的赞赏的话,到底是讽刺还是夸奖呢?在前面一个情节在杰克逊他们逃亡时在机场面对一个超级大的飞机感叹时,一个人说了句这是苏联时造的。把中国和苏联前后呼应,仿佛在讽刺些什么?还有诺亚方舟有很多豪华单间,首席科学家也批评一间可以多载十多人,本来是救命用的,却建的奢华,是不是由中国的风格呢?其中对中国也有贬低,当中国军方直升机发现雪地求救杰克逊他们时,我们救走了富豪,却抛下了杰克逊一家,难道我们军人没有一点怜悯之心吗?还有我们工人辛辛苦苦造出来诺亚方舟,但他们没有机会乘坐逃生。还有在杰克逊向中国西藏工人请求进舟时,有很多删节,不知原版电影中我们工人说了些什么,但肯定的是绝不是什么有利于树立中国人形象的话。所以美国佬应该没安好心,我们对他们还是要提防的。
《2012》这部影片不但场面气势宏伟,其要表达的深意也令我们反思。假如是把美国政府替换成中国政府,登上诺亚方舟会是什么人呢?在灾难面前我们普通百姓有没有逃生的机会呢?地位可以不平等,财富分配可以不平等,但是至少每个人的生命是平等的。人人生而平等,政府应该平等对待每个公民,同时严禁官员利用公共资源为自己谋私利。不要漠视他人的生命,在灾难面前需要的是互帮互助,而不是一己私利。

『伍』 谁能帮忙写篇观后感是看电影的、、

当代作品中CGI技术的运用
——观《恐龙》有感
提起电影的概念,30年前人们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说:电影就是用胶片来进行拍摄,经过剪辑之后拿到电影院里播映的影像。但如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再那么确信,就算是对电影有着深厚研究和爱好的电影人也不能给出一个完整、准确的答案。原因很简单,当前信息革命正以势不可挡之势冲击着各行各业,IT闯入电影界,电影的信息化被视为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这场信息革命使得影视在美学和物质载体两个层面发生了质变。在美学层面,电影影像的逼真性受到CGI(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计算机生成图像)的挑战;在物质载体层面,胶片不再独行其道,以数码信号为基础的电子平台将胶片电影进行整合。
计算机生成图像技术(Computer Generated Images)是指完全由计算机创造出的影像,包括静止的图像和三维动画,即通过计算机软硬件的环境来创造三维的电影人物形象、创造一个仿真的电影空间坏境、描绘或改进一个真实的空间环境或者创造出一个独立的“虚拟现实”,一个前所未有的三维空间,计算机生成图像技术也称为计算机图形(Computer Graphics)技术或电脑成像(Computer Generated Images),简称CGI技术,它的产物是一种数字化的作品。由于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计算机可以直接产生画面,这就意味着取消了摄影机的参与,因此可以说通过使用CGI技术,传统的通过摄影机来拍摄画面的“拍电影”的说法已经不能成立,而是通过计算机软硬件环境来“做电影”。
电影中活灵活现的恐龙其实是电脑特技的功劳。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及3D动画技术的完善,电脑特技已经成为现代电影制作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在《侏罗纪公园》里,造型逼真、凶猛残暴的恐龙就是通过电脑特技完成的。绘制人员先在电脑屏幕上制作出一头3米长的恐龙外形,然后把绿色的非洲风景照输入电脑,将恐龙的形象嵌入照片内,再模拟两架照相机的多次成像过程,把照片上仅有的一头恐龙变成10多头恐龙。紧接着,绘画专家会把恐龙每一秒内的动作分解为24幅连续变化的静止画面,再制成电影胶片,经放映机放映,观众就可以从银幕上看到一群恐龙在草地上捕猎的奇幻场面了。为了使这些恐龙像真的猛兽那样在银幕上追逐厮杀,人们又用超级绘画计算机绘制出了一个长达10秒钟的恐龙运动特写镜头,每一幅草图上都画出恐龙的三维视觉效果图,甚至标出每一块骨骼的位置。先在已有的骨骼上附上肌肉,然后根据日照的明暗程度给它上色,最后用皱纹、鳞片和一些泥土对它进行细致的调整。现在一些危险或需要加入特定效果的拍摄也是通过电脑特技来完成的。演员只是站在蓝色背景下拍摄动作,之后用电脑特技将蓝色背景替换成需要的背景。一些地震、海啸等情节无法真实拍摄时也都会用电脑特技来完成。 电影史上最大的巨制,迪士尼耗资3.5亿美元制作的《恐龙》,是世界上最早一部实景拍摄加数码影像合二为一的电影,1300个电影特效镜头展现了活动的、写实的、会说话的三维恐龙和狐猴,将观众完全带入一个亦幻亦真的史前恐龙世界,堪称世界电影史上的奇迹。 《恐龙》影片剧本早在1988年已完成,《恐龙》的影片也开始酝酿和策划,由于当时技术达不到影片的要求,因此1994年迪士尼才着手开拍,为了完成这项拍摄计划,迪士尼专程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数码工作室:Feature Animation Northside。《恐龙》是一部实景拍摄加数码影像合二为一的电影,它的故事版最初写于1996年,1997年发展成二维的分镜头脚本,后来又用Avid的Softimage 3D制作成三维动画分镜头,同时也对背景进行了描述。摄制组为了拍摄和三维描述的史前世界非常接近的拍摄地点,而且在镜头中的比例必须能够容纳这些巨大的动物们,他们用了18个月走遍世界各地,如:佛罗里达州、委内瑞拉、澳大利亚、夏威夷、洛杉矶、加州的死谷等地寻找合适的外景。然后再扫描、合成、修饰,创造出白垩纪的景象。 时间回溯到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阿拉达是一头禽龙,生活在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岛上。它从未见过自己的同类,是一群狐猴将它养大。一场突至的流星雨毁灭了小岛,阿拉达和几只狐猴朋友侥幸逃脱了这场劫难并来到大陆。它们加入了一群四处寻找安全的栖身之所的恐龙队伍。水源和食物的短缺、以及嗜血的食肉恐龙的不断侵袭时刻威胁着它们的生命。具有创新思想并对弱小同伴表示同情的阿拉达与冷酷而固执的首领克龙和它忠诚的手下布鲁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在克龙的妹妹妮拉的支持下,阿拉达向传统发起挑战并证明了适应环境并相互团结才是最好的生存之道。
电影的开头,一只惯于偷蛋的恐龙偷走了即将出世、还在蛋壳中的阿拉达,随后这个恐龙蛋又被一只会飞的恐龙叼在嘴里飞越了千山万水,最后掉落在了一座美丽的小岛上。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海滩、森林、草原、悬崖峭壁等众多美丽的自然景象。这些都不是合成的,而是实景拍摄。为了做到这一点,两支外景队在18个月的时间里周游世界,为这部融科学事实与迪斯尼丰富想象力于一身的神话故事抓取各种各样奇幻的背景。由电脑控制的摄像设备拍下的实景被送回位于伯班克的工作室,由一批数字专家一帧一帧地分离出来,再与电脑创造的史前生物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于是我们看到的那一幕幕,就像是真的一样了!
在那座美丽的小岛上 ,生活着一群毛色鲜艳的狐猴。这些活蹦乱跳的狐猴也是专家们通过CGI技术合成的。对于狐猴来说,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制作皮毛,因为在1995年几乎没有相应的软件可用。软件总监Sloat说:“我们只能完全用动力学来制作,狐猴要有又短又直或又长又卷的头发。再由我们的设计师来进行装饰,要看上去有点湿而且粘着灰尘,同时还要符合特写镜头的要求。” 为此,软件开发组编写了公司内用的皮毛工具,运行在SGI Iventor前端上。在渲染方面,用的是Pixar公司的Render Man软件。在动力学方面,制作组用的是Maya软件。而制作狐猴的动画时,为了呈现它们身上细密的皮毛,技术人员不但为每个狐猴加上了超过上万根的毛发,更夸张的是,还特别用软件将这一万多根毛发一一编号,并借由这套昵称为“发型师”的程序,在电脑中依场景所描写的环境,将不同编号的毛发依风向决定它的方向及位置甚至是不同的毛色。“当你愈关注那些细节,你就会更逼近真实。”负责视觉效果的希林(J.Hilin)在解释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时说。 我们应该都注意到了,影片中有很多对恐龙肌肉和皮肤的特写镜头。对于凸出的肌肉和微微颤动的皮肤,制作组运用了被称作Body Builder的独特工具,该软件在Maya 环境下运行,技术导演把一个截面是圆形的封闭曲面附到骨骼上,来制作肌肉。当骨骼移动时,曲面发生形变,导致截面也发生形变,因此肌肉会凸出。影响肌肉的另一方面是惯性的计算,有助于表现大型恐龙的重量。为了控制皮肤上大量的皱纹,技术导演运用了参数贴图和弹性网格。
在《恐龙》这部影片中,最惊天动地的场景要算是损石雨撞击狐猴大本营的一幕了。超巨大的损石从天而降,实在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自然景观。为了创作逼真的战地效果,迪斯尼的艺术大师们,结合爆破特技效果,以电脑摸拟损石撞击后的烟云。你看为使屏幕上的烟云活灵活现,摄影师们把摄影机倒了过来。哦,烟云真的好像是在地上蔓延了,电脑师又把现场的影像扫描进了电脑,在经过数位灯光师开始在电脑中为烟云着色,制造光影特技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烟云效果了。在损石落下这场景中,恐龙与狐猴在实景火光四射的森林中奔跑的这场戏是摄影车模拟跑动的动物在林中四处飞奔,拍摄下四射的火光后,再把恐龙、狐猴等动物,按摄影车跑动的路线合成上去完成的。 创造另一个令人信服的一点是音效。制作组为不同的恐龙制造了不同的音效。他们首先去佛罗里达录制狮虎豹的声音,你看花豹一副要吃人的样子,非常适合怒吼着的食肉龙。狐猴的声音来自猴子和玩具喇叭的叫声。恐龙走路的音效是由两个人来完成的。他们一个人负责前脚,一个人负责后脚。
迪斯尼公司的《恐龙》是一个新的典范,电影工作者将众多三维和二维的电脑动画片断、实拍场景和微缩模型场景艺术地组合到一起,专业动画师们制作了写实的三维动物形象。在这部影片中,他们不留痕迹地把拍摄和三维动画融为一体,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并且使像真人一样说话的恐龙和大家熟悉的迪斯尼传统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如在迪斯尼公司制作三维动画已经有13年的Griffith所说:“今天电影制作中电脑动画与实际拍摄已经变得随心所欲。”
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运用,极大地扩展了电影在技术和艺术手段上的表现力。数字技术也从根本上改变了电影制作的工艺流程,向传统的电影制作观念和大众对电影本体的认知进行了强大的冲击。
《恐龙》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还有心灵上的启示。正如《恐龙》一片所阐述的,在巨变的时代,惟有不墨守成规、最能适应环境者才能生存,当科技进占娱乐工业,惟有那些能善用技术、满足观众幻想的,才会是最后的赢家!
这是我们选修课的论文,有3500多字吧,你觉得长了的话就改一改吧。

『陆』 诺亚方舟读后感

gdjdghdhdgjj

『柒』 电影《2012》观后感征集

我刚刚看完《2012》从电影院出来。

电影场面做的的确是宏大,比起《后天》来,是又上了一个台阶。而且特技做的很逼真,我是坐在第五排,就感觉像是身临其境一样。比看3D电影要来得舒服。总的来说,当我走出电影院,我没后悔花了30块钱来看这场电影。至少,我认为,截止到现在,是我看的灾难片中最好的一本。(当然,和《泰坦尼克》还是有一定差距,有些东西先入为主。即使《泰》的特技做的再烂,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那样的一个氛围,那样的一种感动,恐怕毕生是不会再有了。)

看完其实心里有些压抑,当电影院灯光亮起时,有些小小失落。(个人因素,我是比较悲观的一个人。)

恐怕想的最多的还是,2012年的玛雅预言真的会实现么?还是现在已经是这样样子,而各国政府却联合起来,像电影里的那样,欺瞒着人民?那感觉,就像看《楚门》一样难受。是不是天外还有天,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抑或者只是另一个“人类”手里所把玩的水晶球?而他们只是把我们当做一个实验来看?

或许LZ会笑我,你想的太离谱了,太客观唯心了。但尽管我学的是马克思主义,学的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但一个人的时候,还是会胡思乱想一下。

虽然《2012》里的灾难源自于天体本身,地壳的运动什么的,但在我的感觉中,最后结局不应该是这样样子,应该人类全部灭亡的。
……残忍了点…… 但《后天》我就能接受那个结局,可以接受人类存活下来。而且当最后我看到博士和总统的女儿接吻时,就感觉,太突兀了,戏剧化,或许是我认为他们本不该存活着。这种皆大欢喜的结局,一向是灾难片喜好的。

还有一点小小失望,就是奥巴马没来客串。撇去各种政治因素不说,光奥巴马的长相是让我喜欢的。……(女生,没有办法)

这部片子没有给我太多温情的感觉,因为里面讲的亲情在好莱坞片子里司空见惯了。一般都是父亲太忙,顾不上家里,但是仍深爱着女方,然后最后经过种种挫折,两人终在一起的套路。倒是政客的行为让我记忆很深。看完了影片,忽然觉得世界有点悲凉,连书上都说,国家和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关系。在现实面前,仿佛一切情感都不存在了。

有时候我会想,等再过100年,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现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就发展的如此迅速,那再过20年呢?又会是怎样一副前景?再过100年,我们地球上的资源是否会被消耗完尽,然后发现新的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或者干脆人类自己变异来适应坏境?到那时候,是否会实现我们教科书里所描写的共产主义社会?想着想着,就会感觉一切都很虚幻,仿佛这些触手可及。可当我明白,到今天,科学家还没有研制出攻克癌症的药物,又感觉到人类的渺小。

讲了这么一些,总体也不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心里很模糊。我还只是个学生,没有接触过社会,看东西还过片面,所以也比较肤浅。但,《2012》,我想,主要给我们展示的还是一种人性的善与美吧。

LZ,不用去想太多。每天怀着奋斗的心情,过好自己的明天,或许才是我们最重要的!

『捌』 诺亚方舟漂游记里的芬尼有什么特点

以及动物们皆已进入了方舟,有点像自私的小朋友《诺亚方舟漂流记》观后感 2016-8-20日下午我一个人去兰馨悦立方看电影《诺亚方舟漂流记》,在陆地上的生物全部死亡。于是。离开方舟之后、卢森堡。洪水退却后诺亚一家人与各种动物便走出方舟,去之前先用墨迹天气的活动二维码免费在麦当劳兑换了一份中杯雪碧。结局也是不错的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的位置,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即将席卷Griffin岛。所以有时不能光靠个人能力解决问题。这是一部由德国,父子俩只好乔装打扮成草原猎猫 。当方舟建造完成时,而乐观的性格和思想会感染下一代,讲述戴夫和芬尼父子俩的奇幻的冒险故事。同时神也指示诺亚将牲畜与鸟类等动物带上方舟。满分5分制我打3,作为保证。洪水淹没了最高的山,人类之中有一位叫做诺亚的好人。期间,于是计划用洪水消灭恶人.5分,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地球上已经绝种了没有找到相关资料、儿子与媳妇,父子俩被禁止登陆方舟。草原猎猫海泽尔从小给女儿灌输的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独立精神,欧洲的电影特别是动画片确实看的不多所以好奇去看一下,就连孙悟空也有短板的时候,由于未在名单内、比利时,而经常搬家的象鼻兽爸爸想出办法带儿子混进了船里告诉我们生活中要经常靠智慧,戴夫和海泽尔为了营救他们的孩子也在和傲慢的狮子船长斗智斗勇…… 我个人感觉这部电影是部比较适合小朋友看的动画片,对小朋友的三观有很正面的影响。上帝指示诺亚建造一艘方舟,也不能眼光只放在自己身上、爱尔兰电影制作团队联合出品的动画电影,是用初级管理员福利票免费兑换的,这时诺亚与他的家人。好不容易蒙混过关,大洪水也开始了。创造世界万物的上帝见到地上充满败坏。耶和华闻见献祭的香气决定不再用洪水毁灭世界,并带着他的妻子。该片改编自《圣经。同时他也发现。动物们在狮子领袖的带领下登陆一艘空前绝后的大船——诺亚方舟。《创世纪》第6章到第9章记载了诺亚方舟的故事,所以在整个故事的开始利亚是缺乏团队精神并且只关注自身利益的,用勇气和友情战胜洪水和野兽的袭击,不过不是所有动物都可以登上方舟。本片通过搞笑的卡通人物营造的故事很好的把正能量的精神传递给了观众,两个孩子从冤家变成朋友。为了躲避洪水。里面的象鼻兽父子是有建筑才能并且乐观向上的小动物,芬尼和利亚开始了一场寻亲之旅,诺亚将一只祭品献给神,只有诺亚一家人与方舟中的生命得以存活,并在天空制造了一道彩虹。戴夫和芬尼是对呆萌可爱的喜欢旅行的父子俩。言归正传讲电影、强暴和不法的邪恶行为。却乌龙巧合的遇到了草原猎猫母女海泽尔和利亚,互相帮助发挥团队精神借助他人长项去克服困难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对于大人来说这个片子也是有启迪意义的,混上了方舟,以为已相安无事。洪水来袭象征着人生的灾难,且必须包括雌性与雄性。与此同时。但是谁都知道人生就像西行路上一样遇到的困难是未知的。故事讲的是世纪之末:创世纪》中的一个典故,平时一般只看美帝和霓虹国的动画片以及偶尔看国产动画片,但两个好奇的小宝贝却不慎跌出船外

『玖』 诺亚方舟观后感要300字的

还要上网看作文,自己写

阅读全文

与诺亚方舟电影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院会计如何做合并报表 浏览:908
电影男主角是个摄影师女主警 浏览:466
2015八到12月电影 浏览:427
恐怖变异人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354
成龙大哥拍的最新电影片 浏览:185
关于西藏动画电影 浏览:305
韩国影片中的电影字幕如何翻译 浏览:167
金融电影电视推荐 浏览:247
1905电影如何转格式 浏览:671
英男是日本什么电影 浏览:350
类似爱情电影上映 浏览:226
多a梦哆大电影大全 浏览:584
好看的大侠电影推荐 浏览:740
国内搞笑电影推荐 浏览:998
15电影网电影城宅男 浏览:456
有关音乐与爱情的电影 浏览:167
印度电影主角勇者 浏览:634
电影院基金 浏览:924
苏州大光明电影 浏览:242
浅浅电影网 浏览: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