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秋收起义电影观后感

秋收起义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06-15 04:20:24

1. 看了秋收起义有什么感想200字

《秋收起义》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27年9月党初建,由泽东同志领导的一场旨在反对地主阶级压迫和反动派统治的工农革命。

诚然,党领导人在领导初期翻过一些错误,然而,仅仅经过秋收暴动这场起义,党的最高领导人泽东同志便构成了自我的创造性思维--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并以之为基础,包围城市,实现革命的目标。

秋收起义初期,党中央领导人未意识到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意图经过占领长沙来实现革命的目标,然而,仅仅经过机场战役的失败,泽东同志便敏锐的察觉到晋工程师就等于自杀的形式,不顾党内绝大多数人的反对。

克服重重阻力,果断地领导军队撤出该地,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泽东同志这种勇敢并矜持自我正确决定的思想,在党的历史长河中栩栩生辉,在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永垂不朽。

2. 谁有写电影秋收起义观后感能发一份给我吗

1927年[2]、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为了挽救革命,1927年7月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在共产党力量较强、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广东4个省举行秋收暴动,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决定派毛泽东去湖南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和领导秋收起义。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在湘鄂赣边区组织秋收起义。8月12日,由共产党员卢德铭任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和平江工农义勇队到达修水县城,并与8月下旬抵修城的通城、崇阳农民自卫军在本县山口统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余洒度、余贲民任正副师长,下设4个团,1、4团驻修水,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任总指挥,总指挥机关设在县城,修水地方党组织积极配合,发展武装,组织群众支持起义军。师部参谋长何长工、副官杨立三,根据前敌委员会指示,在修水设计并制作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和臂章。“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1927年9月9日,震撼世界的秋收起义首先在修水爆发,起义部队在修水县城举起义旗,向长沙挺进。途经渣津,与收编的邱国轩第4团汇合,并攻克了敌人盘踞的朱陂厂,在进攻长寿金坪受挫后,返回修水台庄,后接毛泽东指示,挥师浏阳文家市,与2团和3团会合后,跟随毛泽东踏上前往井冈山的道路。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秋收暴动》 陈玉先
八七会议结束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回到湖南。8月18日,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召开改组后的湖南省委第一次会议,讨论制定秋收起义计划,成立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1927年9月初,毛泽东在江西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讨论秋收起义具体部署。参加起义的主力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没有赶上参加南昌起义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是叶挺独立团的新兵组建的),另一部分是湖南平江和浏阳的农军、鄂南通城和崇阳的部分农民武装、安源煤矿的工人武装等,共约5000人,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二、三团。起义前又收编一部分原黔军武装为第四团。卢德铭(原警卫团团长、共产党员)任起义军总指挥,余洒度(共产党员,后叛变投敌)任师长。起义的目标是夺取长沙。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工农革命军分别从修水、安源、铜鼓等地出发,向长沙进击,先后占领醴陵、浏阳县城和平江的龙门厂、浏阳的白沙、东门市等地。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已处于低潮,敌强我弱,加上群众缺乏作战经验,起义军某些指挥员指挥失当,新收编的第四团在战斗中又临阵叛变,致使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1927年9月14日,毛泽东在浏阳东乡上坪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命令第一、三团与第二团余部迅速到浏阳文家市集中。19日晚,在文家市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决定起义军撤离湘东地区,进入江西,沿罗霄山脉南移,以保存革命力量。起义军在向南进军途中,处境十分困难,在江西省萍乡县芦溪又遭到敌人的伏击,总指挥卢德铭牺牲。1927年9月29日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时进行了改编(即三湾改编):由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10月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即井冈山地区,得到当地武装袁文才和王佐的帮助,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 秋收起义观后感600字

秋收起义观后感
很久之前就梦想着申请进入党并成为一个党员,却迟迟没有递交申请书,而今天观看秋收起义这部影片更加坚定了我入党的信念!
《秋收起义》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27年9月党初建,由泽东同志领导的一场旨在反对地主阶级压迫和反动派统治的工农革命。
诚然,党领导人在领导初期翻过一些错误,然而,仅仅通过秋收暴动这场起义,党的最高领导人泽东同志便形成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并以之为基础,包围城市,实现革命的目标。秋收起义初期,党中央领导人未意识到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意图通过占领长沙来实现革命的目标,然而,仅仅通过机场战役的失败,泽东同志便敏锐的察觉到晋工程师就等于自杀的形式,不顾党内绝大多数人的反对,克服重重阻力,果断地领导军队撤出该地,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泽东同志这种勇敢并矜持自己正确决定的思想,在党的历史长河中栩栩生辉,在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永垂不朽。

4. 秋收起义观后感100字

1、《秋收起义》观后感
秋收起义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27年9月由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一场旨在反对地主阶级压迫和反对派统治的工农革命。虽然这场革命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取得胜利,但毛泽东同志用自己敏 锐、果断的军事智慧在严峻残酷的形式下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并且建立了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在敌人强大的重压之下保存革命的力量并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这与毛泽东同志独到的军事思想是分不开。从秋收起义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毛泽东同志的以下军事思想: (1)人民战争思想 (2)人民军队思想 (3) 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以上就是我在《秋收起义》这部影片中体会到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理论著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今后的历史当中仍会熠熠生辉

2、《秋收起义》观后感
由孙军担任总撰稿、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制作完成的多集文献纪录片《秋收起义》,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作品披露的无数鲜为人知的重要史实,不仅彰显了历史的真实及毛泽东等革命领袖们的斗争艺术,而且以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分析和叙述,给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重要的思想启示,那就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党指挥枪这一根本原则,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和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早期革命斗争中以鲜血和生命作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文献纪录片《秋收起义》以其翔实的材料和经典画面,用客观准确的史实考据和鲜为人知的细节,填补了秋收起义在电视文献片宣传上的一个空白。同南昌起义一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动和领导的1927年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在这次起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袖们逐步认识到根据中国国情、在中国土地上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据地的伟大意义。也正是有了这次起义,才有了后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才有了燎原之火般的全国各地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人才真正认识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真理。全片高屋建瓴,
注重用历史事实说话,为避免空洞的概念和说教,特别是在叙述秋收起义的背景和意义时,作品采用的全是真实画面和史实介绍,使观众在对历史背景的充分把握中,进一步认识到秋收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地位。

5. 电影影评怎么写

影评写作的角度
一、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

6. 谁有写过秋收起义观后感(1000字,自己写的,不是上网找的哦)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甩着队伍上了井冈山。由于国民党的追堵围剿,井冈山的生活十分困难,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钱的菜金,没有盐吃也没有鞋穿。面对重重困难,毛泽东向红军指战员发出号召。没有粮,我们种,没有菜,我们栽,没有布,我们织,没有鞋,我们自己动手编草鞋!!!

7. 党史电影观后感

有关党史的电影有很多,观影完后具有深刻感悟。比如《党史国史》,这部影片包括10部集建党90周年来各方面珍贵历史影像资料,有大阅兵,共和国大典,共和国军队,共和国外交,共和国之歌等内容。


党史的电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开天辟地、建党伟业、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四渡赤水、大渡河、金沙江畔、突破乌江、万水千山、百团大战、重庆谈判、延河战火、挺进中原、济南战役、解放石家庄、大决战三部曲、风雨下钟山、战上海、建国大业、开国大典的历史,让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有了充分的了解及认知。

看完党史电影后,我们能够创新党员教育方式、提升党员教育质量,增强党性修养、筑牢宗旨意识,做到知史以涵养为民初心、懂史以增强治政能力、用史以引领奋斗征程。当时电影具有教育意义,对青少年的教育具有进步意义。

8. 影评怎么写(作文,1200字)

(一)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 电影语言评论。《<红高梁>――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 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枣<平津战役>的结构艺术》。

3. 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开天辟地>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 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5. 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7. 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 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 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10.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PS:

有很多人认为看电影就看电影呗,评什麼?论什麼?但事实上,在你写影评的同时,也是让自己回溯在这一个半小时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烂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用什麼眼光来看?没人愿意制造一部人人唾弃的大烂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烂片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制片.导演.演员们用著不同的想法来拍摄?

这些,当你开始用心写影评时,你的思路会愈来愈清明,想的范围愈来愈广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体会,也能将你的体会带给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评中,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文笔进步了,看电影时能看到更多的细微末节,能感动到心灵的深处,那麼,你成功了

当然,没人是一蹴可矶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学创作者外),当我自己回顾一开始写的文章,也觉得自己的文笔生涩,眼光不够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发现自己很自然的就长篇大论了起来,当然,现在依然不够好

最好的一句话是----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的写影评,正面.反面.侧面的见解都是很独到
化简为繁,化繁为简,字字都是精采 。

9. 秋收起义观后感100字

秋收时节,一声暴动。 1927年9月9日,工农革命军的大旗飘扬在湘赣边界的上空。一场秋收起义,拉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帷幕,翻起了一个新篇章。
秋收起义,不是一个胜利,但却有比胜利还深远的意义。纵观当时中华大地的形势,再明显不过,国共相差悬殊,无论是军事革命地。城市中的国军是完全足以一举歼灭微弱的共军的。但,共军有弱,更有足以致国军以死地的优势。那就是,错了,勇于改正,并敢于走新路子,走别人不敢走但却会通向曙光的路子。
起义之初,获得不小的胜利,但实力在那,更何况还有不当的指挥,对革命来无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濒危之时,中国共产党毫不犹豫的发挥了她的优势。纠正错误的指挥,准确认知形势,转移路线,保存实力。即使再难再苦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井冈山,奔向了未来革命的摇篮,奔向了唯一有可能重整旗鼓的青山。开始了伟大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多么的准确而重要!在当时的环境和形势下,任何一个细节或者决定都足以影响中国未来的道路。秋收起义最开始的成功,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提高了大家的士气,对革命从死气沉沉走向光明充满了希望;半路的失利,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给中共敲响了警钟,在城市中,与国军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条;而在千钧一发之际,中共则发挥了她的巨大优势,从错误中走出来,擦亮眼睛,高瞻远瞩,毅然转道井冈山。从失利逐渐向曙光前进!
八十多年过去了,秋收起义的号角似乎还盘旋在中华大地的上空。那场转折,是不容易的,任谁也知道,它又是伟大的。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乃至中国的发展历史之路上,都是无可抹杀的伟大的转折!

10. 秋收起义电影的观后感

《秋收起义》观后感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秋收暴动》
秋收时节,一声暴动。 1927年9月9日,工农革命军的大旗飘扬在湘赣边界的上空。一场秋收起义,拉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帷幕,翻起了一个新篇章。
如果说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的相继叛变革命,使中国革命道路,一度走入绝境。而,八七会议,正确的抉择,又把中国领上了路,是革命的转折点,那么,秋收起义就是转折后的第一步,第一道弯,虽然这道弯拐的有些曲折,但毕竟是拐了,然后,就拐出了一片辉煌!
秋收起义,不是一个胜利,但却有比胜利还深远的意义。纵观当时中华大地的形势,再明显不过,国共相差悬殊,无论是军事革命地。城市中的国军是完全足以一举歼灭微弱的共军的。但,共军有弱,更有足以致国军以死地的优势。那就是,错了,勇于改正,并敢于走新路子,走别人不敢走但却会通向曙光的路子。
起义之初,获得不小的胜利,但实力在那,更何况还有不当的指挥,对革命来无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濒危之时,中国共产党毫不犹豫的发挥了她的优势。纠正错误的指挥,准确认知形势,转移路线,保存实力。即使再难再苦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井冈山,奔向了未来革命的摇篮,奔向了唯一有可能重整旗鼓的青山。开始了伟大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多么的准确而重要!在当时的环境和形势下,任何一个细节或者决定都足以影响中国未来的道路。秋收起义最开始的成功,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提高了大家的士气,对革命从死气沉沉走向光明充满了希望;半路的失利,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给中共敲响了警钟,在城市中,与国军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条;而在千钧一发之际,中共则发挥了她的巨大优势,从错误中走出来,擦亮眼睛,高瞻远瞩,毅然转道井冈山。从失利逐渐向曙光前进!
八十多年过去了,秋收起义的号角似乎还盘旋在中华大地的上空。那场转折,是不容易的,任谁也知道,它又是伟大的。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乃至中国的发展历史之路上,都是无可抹杀的伟大的转折!

阅读全文

与秋收起义电影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院会计如何做合并报表 浏览:908
电影男主角是个摄影师女主警 浏览:466
2015八到12月电影 浏览:427
恐怖变异人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354
成龙大哥拍的最新电影片 浏览:185
关于西藏动画电影 浏览:305
韩国影片中的电影字幕如何翻译 浏览:167
金融电影电视推荐 浏览:247
1905电影如何转格式 浏览:671
英男是日本什么电影 浏览:350
类似爱情电影上映 浏览:226
多a梦哆大电影大全 浏览:584
好看的大侠电影推荐 浏览:740
国内搞笑电影推荐 浏览:998
15电影网电影城宅男 浏览:456
有关音乐与爱情的电影 浏览:167
印度电影主角勇者 浏览:634
电影院基金 浏览:924
苏州大光明电影 浏览:242
浅浅电影网 浏览: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