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你知道马三立的代表作有哪些吗
马三立在相声界有着很高的地位,是马氏相声的传承人之一,在天津甚至还有“无派不宗马”的说法。不过受到时代的影响,他真正被大众知道的时间比较晚,红起来的时候年龄已经很大了。代表作像是《逗你玩》、《卖挂票》、《十点钟开始》等,都非常经典。
有些作品,我们在看过之后,会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像是《卖挂票》,看了马三立先生的表演后,之后任何人的表演,都让我觉得是“照葫芦画瓢”,表现不出这个作品的精髓之处。
这个作品比较贴近现实,讲述的内容是一个人想要努力,可是不去付出实际行动。每天只是口头上喊着,要从“十点钟开始”。什么都想去学,结果想一个放弃一个,到最后只剩下每天空喊的口号,什么都没学会、什么都没做。
在这段相声里,马三立先生对细节的把握很好,人物个性、说话方式、语气,让人感觉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现在也有很多优秀的相声演员,但是总是差点意思,一看就像是在表演,没有人物的性格。
『贰』 马三立先生的经典相声段子在十分开心里有动漫的
《槽子糕》,
『叁』 以前电视里,好像是炫动卡通吧!每天晚上都会有讲相声的,是动画的,一个高瘦,一个矮胖。
那个我也看过,是马三立相声的动画版,马老爷子算是现在相声界辈分最高的了,你直接网络上搜索马三立相声动画就可以了
『肆』 马三立相声动画版媳妇腿疼就知道天会下雨
这不是马三立的相声,是单口之王刘宝瑞的代表作,单口相声《黄半仙》,也叫《黄蛤蟆》。
http://my.tv.sohu.com/us/54201109/16633268.shtml
『伍』 马三立老师演过的相声最让你记忆犹新的是哪一部作品
马三立老师演过的相声最让我记忆犹新的部作品是《十点钟开始》。马三立,著名的相声演员,马三立老师在相声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他对相声非常的喜欢,不仅如此,为了相声他也付出了自己的全部,马三立老师的相声天赋本来就高,再加之后天的刻苦努力,所以马三立老师成就了今天如此卓越的成就。生活只会青睐奋斗着,如果我们没有一颗奋斗的心,那么我们的生活不会精彩,我们的人生也会留下许多的遗憾。
一、马三立老师的成功励志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在生活工作当中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就,我们必须对生活满怀热忱,满怀着希望,满怀着信心,无论生活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际遇,我们都不应该抱怨生活,对生活我们一定要持续的奋斗与付出。我们有理由相信所有的付出都会有所收获,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陆』 马三立的相声作品都有哪些
马三立先生是我国非常著名的人民艺术非常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是我国相声界的泰斗,其个人作品有非常多,特别是《夸住宅》《地理图》《吃元宵》《文章会》等都是他比较出名相声节目,非常受群众赞赏。在相声表演上独树一帜,通过自己的摸索和多年的相声经验,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曾有人对其相声进行评论,认为其相声表演内紧外松,有条不紊,在表演时刻画细腻,语言风格隽永,这些无一不表现了马三立先生扎实相声功底。
三、马三立老先生有什么个性特点?
马三立老先生个性非常独特,其为人低调做人谦虚,接人待物上总是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很多朋友学生对其评价都是非常高,对待艺术极尽钻研,一丝不苟,马三立老先生个性特点让人对其十分尊重。
『柒』 好像在少儿频道播放过的相声真人版电影 有个故事是根据马三立的相声《找糖块》改编的,
相声真人版电影
是相声 还是电影?
电影的话 说院线电影 还说微电影 还说网络大电影?
『捌』 小时候电视里经常放的一部相声大师马三立配音的电视情景相声。天津话。一人骑车压到对方脚了。叫什么名字
《纠纷》。
提醒一下楼主,那声音不是马三立先生的,而是他的儿子马志明的。
声音是原有的相声录音,后来配上了情景。所以,也不好叫“配音”吧。 叫“音配像”倒差不多。
另外,配像的里面那个瘦子“丁文元”,表演者是苏文茂先生的儿子。
『玖』 童年的玩与学中冷面滑稽马三立的主要内容
《童年的玩与学》中《冷面滑稽马三立》的主要内容是:
先以一段马三立风趣的自我形象描述开始,介绍马三立的艺术人生。以马三立经典作品《开粥厂》中的一段精彩段子,形象地体现马三立相声的艺术特色,使人们身临其境般地领略这位相声大师“冷面滑稽”的艺术形象。
冷面滑稽是幽默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技巧。他最大的特点是,演示表演滑稽的那一位引得满屋大笑,他本人却波澜不惊,像个没事人似的——譬如葛优这一类。
《童年的玩与学》是配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选编的,供学生课外阅读用。选编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扩大阅读量,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巩固识字,提高阅读能力。本书入选的108篇文章,分成8组,与教科书各组有一定的联系。《冷面滑稽马三立》是其中的一篇。该书编者熊宁宁、徐轶,责任编辑熊宁宁。由徐岩审阅。
马三立 (1914.农历8.6~2003.2.11)著名相声表演大师,马德禄之子。回族,甘肃省永昌县人。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是五、六、七、九届天津市政协委员。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马三立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氏相声”,是当时相声界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热爱与尊敬。马氏相声雅俗共赏,在天津更是形成了“无派不宗马”的说法。
附《“冷面滑稽”马三立》全文如下:
“我,马三立。”他说,“身高五尺四寸,体重从小到老,始终没能超过一百斤,看来今后希望也很渺茫。甲寅年(一九一四年)出生在北京。回族。祖辈世居甘肃省永昌,究竟是永昌府呀,还是永昌县,我一直没搞清楚。你想,连我父亲、二叔、爷爷老人家们都不清楚,我打哪儿清楚去?所以说,我生下来就是个糊涂人……”
马三立说起自己来也就跟说相声似的。不过,尽管他自称糊涂,观众对他可再熟悉不过了──大耳凹腮,总睁不开的一双小眼,细瘦的身条在灰布大褂里晃来晃去;哑嗓子说起来从容又机警,傻乎乎的表情中夹带着锐利;对他来说,最普通的事物也可以挖出笑料,最平常的语言也能刺激人的笑神经……
马三立一家都是说相声的,外祖父恩培跟孙丑子学过艺,父亲马德禄、哥哥马桂元都是著名的相声艺人。据说父亲一开始是不让马三立学相声的,让他到学校去念书。可马三立从来没能掩盖自己在相声艺术上的智慧、才气和想象力。在学校里上体育课时,一逢刮风下雨,老师就让马三立给大伙儿说相声。后来为生计所迫,马三立也不得不辍学说相声了。十五岁那年,他拜“相声八德”相声八德:指旧时说相声的八位艺人──李德钖、李德祥、张德泉、马德禄(马三立的父亲)、周德山(马三立的师傅)、裕德隆、焦德海、刘德智。他们的名字中都有“德”字,所以合称“相声八德”。的周蛤蟆周蛤蟆:指周德山。为师,自此开始了自己的从艺生涯。
马三立从“撂地”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起活,十几年闯荡南北,享名京津、东北等地,受过观众的捧,受过地痞的气,挨过日本人的打,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搭档,技艺一天天精进,五十年代参加了天津曲艺团。
说起马三立的相声,那可称得上是如行云游风,娓娓道来,天机自露,水到渠成,自始至终带着赏心悦目的松弛感。著名导演谢添说:“马三立的表演,不主张大喊大叫而工于‘蔫逗’,尽管他的声音像平常讲话一样,观众却情愿凑合他,他也能把全场观众都拢得住,这一点似‘云遮月’,余味无穷。”至于马三立那变幻莫测、出奇制胜的想象力,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如《开粥厂》:
甲:长这么大没看见过宰牛的、宰羊的、宰鸡的、宰活鱼的。没见过。
乙:噢,不看?
甲:不忍哪,不忍看。
乙:可真是善人啦!
甲:哎,没害过一个性命,墙上一个大蜘蛛掉在地下啦,把它踩死?
乙:可以呀。
甲:马善人没有。
乙:有个蜘蛛都不踩?
甲:善嘛!就算我睡觉的床上有个臭虫,这该怎么样?
乙:捻死!
甲:捻死呀?损!那是个性命,马善人绝对不那么做。
乙:有臭虫都不捻?
甲:哎!善嘛!
乙:可真是善人啦!
甲:甭说是臭虫,就算在我身上找出个大虱子,我逮住个大虱子,这应当怎么样?
乙:挤死!
甲:挤死呀?
乙:啊!
甲:损啦!那是个性命。
乙:把它扔在地下。
甲:扔在地下饿死啦!
乙:那怎么办啦?
甲:不论找谁,往脖子上一搁,嘿!善嘛!
乙:啊?这叫善哪?这叫缺德!
马三立说相声就像跟观众聊天一样,尤善于“说”“逗”,用惊人的夸张征服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