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推荐几个好的战争纪录片,诸如二战中的指挥官,伟大的卫国战争等,谢谢
天罚 国军抗战全纪实第一部 国军抗战全纪实第二部 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 中日百年战争全纪实 解放战争中的指挥官
⑵ 血战台儿庄电影简介
《血战台儿庄》该片讲述了1938年春,国民党军在台儿庄与日军正面对战,最终告捷的历史。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血战台儿庄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
1938年春,侵华日军新任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陆军大将,接替了松井石根的统帅权。为一举打通津浦线,他打算与华北方面军南北夹攻,合围徐州。与此同时,国民革命军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冒着硝烟炮火,急速抵达徐州,亲自布置战略,与敌人进行决战。李将军力排众议,起用了代人受过、被民众斥为"汉奸"的张自忠,同时,将川军王铭章师收编进自己麾下。不久,在津浦路北线的韩复榘集团军为保存实力,擅自放弃重镇济南,致使津浦线大门洞开。日军主力矶谷乘虚南下,连克泰安、济宁、大汶口……蒋介石闻讯,将韩复榘骗至开封扣留,后押赴武昌枪决。日军坂坦师团为策应津浦线上矶谷师团的正面进攻,占领青岛后,沿胶济线进迫鲁南军事重镇临沂,与中国守军展开激战,台儿庄会战的序幕拉开。临沂激战,庞炳勋集团伤亡惨重。李宗仁命张自忠部队增援。由于张自忠部队及时赶到,与庞炳勋部队前后夹攻,打得日寇溃不成军,保住了阵地。3月15日,日军矶谷师团不待东南两路日军的配合,抢先入关,直扑滕县,与王铭章的川军一二二师展开激战。由于汤恩伯没有及时增援,致使滕县失守,王铭章以身殉国。
日军攻克滕县,又全力向徐州进犯。李宗仁决定扼守要塞台儿庄,在这里与日军展开大规模决战。他迅速向孙连仲、张自忠、汤恩伯几个集团军下达了命令,并做了周密部署。经过与日寇空军、坦克部队几个回合的拼杀,孙连仲部伤亡惨重,三十一师池峰城部张静波营长又因负伤临阵脱逃。池峰城激愤之中决定破釜沉舟,决一死战。他炸掉唯一的退路--运河浮桥,忍痛处决了张静波。屡遭挫折的日军改变部署,遂占领了台儿庄四分之三。但抄后路的汤恩伯却依然按兵不动,李宗仁以军法严令汤立刻出兵,汤恩伯不得不率部队从侧后向日军进攻。同时,台儿庄一线中国守军全线反击,日军矶谷师团陷入重围。中国军队乘胜进击,全歼日军于台儿庄外。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向国民军事委员会发出电报,台儿庄大战告捷。
两岸只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电影《血战台儿庄》拍摄和上映的台后幕前
丁晓平
江苏徐州历来为兵家要塞。侵华日军在1937年12月分别占领南京、济南以后,为了打通津浦路,使南北日军联成一片,先后集中8个师团、5个旅团约24万人,于1938年1月下旬开始南北对进,夹击徐州。在1月至5月间,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12个集团军和军团约60万人防守徐州,阻止南北日军会合,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与侵华日军进行了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其中台儿庄战役是这次闻名中外的大会战的关键环节,这就是著名的“台儿庄大捷”。而台儿庄这个弹丸之地也因为经历了这场惊人血战,闻名世界。1986年因为一部名叫《血战台儿庄》的影片再次把台儿庄推向世界。然而谁也不会想到,电影《血战台儿庄》的上映,竟然对改变海峡两岸同胞的交往和沟通起到了意料不到的促进作用。日前,著名电影编导、纪实文学作家陈敦德先生作为电影《血战台儿庄》当年拍摄的具体组织者,向笔者讲述了电影《血战台儿庄》背后鲜为人知的往事。
1965年李宗仁海外归根。周恩来在欢迎宴会上给大导演成荫敬酒,说起拍“台儿庄”在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的1985年,一部名叫《血战台儿庄》的电影轰动海内外。这部具有恢弘史诗般气势的大片,不仅获得了“金鸡奖”的数项大奖,还获得了一个由中国政府授予的特别奖——“抗战奖”,并被评为新中国“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之一。
据陈敦德先生介绍,早在1965年李宗仁先生从海外归来时,周恩来不仅亲自到机场迎接,而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在这次欢迎李宗仁归国的宴会上,有一桌嘉宾是周恩来请来的新中国电影界人士。宴会时,周恩来特此来给电影界的同志们敬酒,并对著名导演、时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的成荫同志说:“成荫同志,你拍过《西安事变》,今天李先生从海外回来,我看他有两件事今后可以拍电影。一是1938年李先生指挥国民党杂牌军在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一个就是今天李先生归根。”
成荫始终牢记周恩来的嘱托,但因为““””的爆发,拍摄“台儿庄大捷”的事情不得不束之高阁。1982年,成荫对来自广西电影制片厂正在电影学院进修的陈敦德说起了这件事。因为李宗仁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属于国民党桂系,所以成荫希望陈敦德将来回广西电影制片厂后能配合他拍摄“台儿庄大捷”这部电影。可是,成荫不久突然辞世,遗愿未能实现。
1985年就任广西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的陈敦德就接过重担,并取得了广西自治区政府老主席韦纯束及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大力支持。但是在电影界,当时的广西电影制片厂是个小厂,很难完成这样一部战争大片,陈敦德就北上请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著名导演杨光远执导。两人一拍即合,杨光远还向陈敦德推荐了田军利和费林军在《八一电影》上发表的电影剧本《血战台儿庄》。
但该剧原作是以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为原型的,根据成荫院长生前所述的周恩来的嘱托,结合改革开放形势及广西的情况,陈敦德决定重新创作,将田军利和费林军请到广西,提出让他们将剧本改为以李宗仁将军指挥台儿庄战役为主线,并得到了时任国家电影局局长石方禹和总编室主任邹士明等人的鼎力支持,以及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和当年参战的黄埔将领郑洞国、郑庭笈、覃异之等将军的热情协助,李宗仁原秘书程思远先生也出任顾问给予积极指导。这样,《血战台儿庄》的电影剧本在经过多方研讨,前前后后十七次修改定稿之后,终于投拍。影片震动海内外,因此也获得了空缺多年的“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在长达一年多的摄制工作中,没有拍过战争片的广西电影制片厂得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力支持。时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肖穆厂长还应广西电影制片厂的要求,派出优秀战争片导演杨光远执导,还同意杨导点将带去各方面优秀主创人员。同时,拍摄工作还得到了台儿庄当地老百姓的巨大支持,时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的迟浩田将军。还派出了在全军都响当当的优秀部队参加拍摄,使敌我两军拼刺刀的戏,拍得真实动人。当时的文化部顾问、曾以新闻记者身份亲历“台儿庄大捷”的荷兰籍世界著名新闻纪录片电影大师伊文思,也提供了当年战场的纪录片《四万万中国人民》作为参考文献,《血战台儿庄》中诸如“人梯渡桥”、“运河鏖战”等许多动人的场景都取材于这部著名纪录片的真实镜头。如今,当年拍摄的外景地已经建成了“台儿庄战役纪念馆”,张爱萍将军题写了碑名,启功先生题写了馆名。当年有名的德国式火车站,近年已经重修作为“李宗仁将军纪念馆”。
蒋经国在台湾看到《血战台儿庄》后,说:“这个影片没有给我父亲脸上抹黑。”不久,台湾老兵赴大陆探亲。
1985年夏末,李宗仁将军唯一的儿子李幼邻在美国得知中国大陆拍摄《血战台儿庄》的消息后,马上从美国赶回祖国探亲。飞机一落地,李幼邻先生就向来机场迎接他的陈敦德说:“我先不去宾馆,你现在就带我去看《血战台儿庄》。”陈敦德告诉他:“电影正在最后制作之中,音乐还没有最后合成。”李幼邻急不可待地要求说:“没关系,我就想马上看到。”拗不过李幼邻的执著和迫切,陈敦德只好请示国家电影局的领导石方禹。在得到同意之后,李幼邻就在陈敦德的陪同下观看了《血战台儿庄》的“台词双片”(即没有音乐剪辑合成的样片)。看了不到十分钟,李幼邻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下来了。
1986年4月,《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了首映式。万民争看,轰动香港。台湾中央社在香港的负责人谢忠侯先生在看完影片后,当晚就给蒋经国打电话说:“我刚才看了中共在香港上映的一个抗战影片,讲的是国军抗战打胜仗的,名叫《血战台儿庄》,里面出现了先总统(指蒋介石,笔者注)的形象,跟他们以前的影片形象不同,这次形象是正面的。”
在电影《血战台儿庄》中,蒋介石的这个正面形象最主要的就是这样一个情节:国民党师长王铭章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后,蒋介石亲自主持了追悼会,这时候天空上有日本侵略者的战机飞来扫射轰炸,面对危险,蒋介石临危不乱,发表讲话,镇定自若。陈敦德介绍,这场戏是根据历史档案拍摄的。而这个经典的镜头画面,与大陆此前反映国民党、蒋介石的影片确实有着显著的不同。
蒋经国听说后,很是震惊,马上对谢忠侯说:“找一个拷贝来看看。”
于是,谢忠侯就找到新华社香港分社的负责人。新华社有关负责人立即报告了中共中央,并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和胡耀邦的批示同意。于是,广西电影制片厂就复制了一盘录影带,通过新华社送给谢忠侯。这样,谢忠侯马上带着《血战台儿庄》的录影带飞回台北。
一年后的1987年,程思远先生在其家中告诉陈敦德,台湾方面反馈说:收到《血战台儿庄》拷贝后,宋美龄和蒋经国都很快地观看了影片《血战台儿庄》,并请国民党中的全体人员观看。看完后,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不久后,蒋经国终于决定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在骨肉分离了37年后,终于把苦苦的乡愁化作了喜悦的重逢,从而揭开了海峡两岸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程思远先生谈起此事时非常激动,也赞赏陈敦德为该片所作的贡献,欣然为其题字:“精心策划,促进统一”。
《血战台儿庄》上映后,深受海内外华人的普遍赞誉。白崇禧将军儿子、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于1995年7月在台北《中央日报》发表长文论述抗日战争和徐州大会战,文中也专门谈到“《血战台儿庄》影片肯定国(民党)军将领贡献”,说:“抗日战争八年,是全中国军民,牺牲惨重,抵御外侮,保卫国家的一场民族圣战,这一段20世纪的中国痛史,所有的中国人都应铭记于心,汲取教训。而台儿庄之役,又是八年抗战中最具关键性的一场罕有胜利,中国两岸的政府,不论其政治立场,理应大书特书,载入史册。但因为蒋中正氏与广西将领李、白之间的矛盾,尤其1965年李宗仁返回中国大陆,台湾国民党政府对抗战史台儿庄大捷这一章,一向低调处理,台湾媒体对淞沪战争等役都曾大肆宣扬,反而对抗战中最重要的一役台儿庄会战则有意忽略,因为这一仗是李宗仁指挥得胜的,大肆赞扬李宗仁,国府立场尴尬……
80年代后,中共对待民国史已逐渐走向实事求是,1987年(应为1986年,笔者注)广西电影厂摄制《血战台儿庄》巨型战争影片,相当合符史实,对李宗仁、父亲以及其他国(民党)军将领抗日的贡献,都持肯定态度。此片在大陆上映,造成巨大震撼,那是自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人民头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国(民党)军抗日的真相,以及国(民党)军将士英勇牺牲的形象。1987年此片上映,笔者正在上海,看到广西电影厂摄制的《血战台儿庄》,不禁感慨万千,国民党自己军队打的一个大胜仗,竟让中共越俎代庖拍成电影,大肆宣传。抗战胜利迄今已有50年,国共两岸政府都应该抛弃政治立场,严正对待中日战争这段中国军民伤亡1000多万的惨痛历史了。”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并最终实现和平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而二十年前,故事片《血战台儿庄》为打破因历史和政治缘故所导致两岸同胞“老死不相往来”的樊篱,起到了意料不到的促进作用,也为海内外所有的中国人找到了一个共同的语言——“爱国”。因为两岸只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⑶ 《蒋介石流产的核计划》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蒋介石流产的核计划》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j4RPilNBk2UWZClABE-wuw
⑷ 拜托哪位有走近蒋介石(2012)蒋中正主演的历史题材影剧的百度云资源链接
《走近蒋介石》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OFA1SX9ncRP7stG4Fu8Y_w
主演:蒋中正Kai-ShekChiang
类型: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季数:1
集数:5
单集片长:24分钟
该剧讲述了《走近蒋介石》5集纪录片,从爱情、事业、生活、家庭、朋友五个方面呈现一个普通的蒋介石。
⑸ 凤凰卫视纪录片蒋介石与胡适共有几集
凤凰卫视纪录片蒋介石与胡适共有5集。根据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凤凰大视野纪录片《好梦难圆——蒋介石与胡适》(全5集2小时完整版)一个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风气的人物,一个是1928年至1949年10月以前中国大地上的最高执政者。
⑹ 请问大佬有走近蒋介石2012年上映的由 蒋中正主演的百度网盘资源吗
《走近蒋介石》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走近蒋介石》
主演:蒋中正Kai-ShekChiang
类型: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季数:1
集数:5
单集片长:24分钟
搜狐视频大视野,
《走近蒋介石》5集纪录片,从爱情、事业、生活、家庭、朋友五个方面呈现一个普通的蒋介石。
⑺ 稳了,王劲松《大决战》中演绎蒋介石形神兼备,不输前面十七位
作为 历史 人物,蒋介石出现在荧屏上的机会那是相当的多。
可以这么说,只要是革命 历史 题材作品,几乎都绕不过他。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至少有17位演员曾在荧屏上饰演过蒋介石。
现在又增加了1位,他就是正在拍摄的电视剧《大决战》中蒋介石扮演者王劲松。
介绍这一版之前,我们不妨先简单回顾一下此前的17位蒋介石。
01 赵恒多
领袖人物第一次被搬上银幕是1978年的电影《大河奔流》,里面出现了毛泽东主席。
而蒋介石第一次被搬上银幕则是在1980年公映的电影《大渡河》中,演员名叫赵恒多,他也是荧幕上第一个扮演蒋介石的人。
赵恒多,河南确山人,原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1986年因在电影《血战台儿庄》中再次扮演蒋介石获得小百花奖最佳男配角,1990年在电影版战争巨制《大决战》中继续扮演蒋介石,2001年因病去世。
02 孙飞虎
1979年,各地话剧团争相排演话剧《西安事变》,此前分配到贵州省话剧团默默无闻的小演员孙飞虎被安排在贵州团的《西安事变》中扮演蒋介石。
1981年拍摄电影版《西安事变》,导演成荫遂参考了各省市排演的话剧中扮演蒋介石的演员,看过孙飞虎的剧照后,马上就定下来由他出演。
结果,孙飞虎凭借深厚演技,给观众展现了一个书本外的鲜活蒋介石形象,获得全国观众一致好评,从此,孙飞虎便成了扮演蒋介石的特型演员,先后在1990年电影《开国大典》、1994年电影《重庆谈判》中多次饰演蒋介石,并凭此角色获得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第1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
2014年11月22日,孙飞虎在西安病逝,享年73岁。
03 许道临
1941年出生,山东青岛人,天津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演员,80年代中期开始扮演蒋介石,参演的作品有《非常大总统》、《宋庆龄和她的姊妹》、《张学良将军》、《新四军》、《中国命运的决战》等,为当时观众口中除孙飞虎、赵恒多外的“第三号蒋介石。
04 马晓伟
1961年12月03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市,八一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演员,2003年在电影《延安颂》中出演蒋介石,这是他在荧幕上塑造的第一个蒋介石形象。
虽然马晓伟随后又在《解放》、《东方》、《国母宋庆龄》、《周恩来在重庆》、《解放大西南》和年初刚播出的《跨过鸭绿江》等多部作品中出演过蒋介石,但他并不是特型演员,他还曾塑造过许多其他不同类型的影视角色。
马晓伟最值得称道的是同时在电影《国母宋庆龄》中扮演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个 历史 人物,要知道这两人从外形到内涵都相差甚远,但都被马晓伟演出了各自神韵。
05 陈道明
此人不用做过多介绍,大家都非常了解,曾多次塑造 历史 上的帝王形象,如越王勾践、秦始皇、汉高祖刘邦、明朝天启皇帝、清朝康熙、同治、溥仪皇帝等。
出演蒋介石是在冯小刚电影《一九四二》中,沉稳霸气,只是缺少了一些蒋介石身上的那种军人气质。
06 张国立
同样不用做过多介绍,曾在电影《建国大业》中出演蒋介石,这也是他唯一一次出演这个角色。
但平心而论,张国立饰演的蒋介石是最不像的,同本人形象相差太远,主要原因还是他的脸型太胖,另外当时他饰演的纪晓岚形象深入人心,所以观众一在银幕上看到他出演蒋介石就忍俊不禁。
07 杜雨露
老艺术家杜雨露一生塑造的经典影视角色无数,其中尤以《雍正王朝》里的张廷玉、《突出重围》里的方副司令、《省委书记》里的贡开宸、《大宅门》里的白萌堂等为人称道。
杜雨露平生曾在电视剧《红日》和《东方红1949》中两次饰演蒋介石,只可惜相貌与蒋相差太远,而且其满口的东北口音让观众分分钟出戏。
08 盖美
山东菏泽市人,出生于1961年,其出道以来在荧幕上扮演的角色几乎都是蒋介石,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蒋介石专业特型演员。
主要代表作品有《任弼时》、《英雄无名》、《保卫延安》等, 以自己的光头形象和优秀演技把蒋介石演得惟妙惟肖。
09 郑玉
新疆伊犁话剧团演员,曾于2007年在36集电视剧《西安事变》中出演蒋介石。
10 吴兴国
台湾演员,曾经在2009年的大陆拍摄的 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献礼影片 《谁主沉浮》中扮演蒋介石,从台湾人视角出发进行演绎,给大陆观众很新鲜的感觉。
11 潘勇
潘勇,四川人艺演员,在《朱德元帅》和《中原突围》中出演过蒋介石,但这两部剧没有什么影响,所以观众对这个演员了解甚少。
12 沈保平
河南话剧院演员,曾在《红军东征》、《井冈山》和《决战南京》中出演蒋介石。
13 翟万臣
总政话剧团演员,1995年曾在八集电视剧《七战七捷》中出演蒋介石,还曾在话剧《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中出演过蒋介石。
14 吴京安
1958年9月生于陕西西安,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国家一级演员。
吴京安2002年在电视剧《张学良》中第一次饰演蒋介石,第二次是在《八路军》中,第三次是2016年在电影《领袖1935》中。
15 张震
曾在电影《建党伟业》中出演青年蒋介石。
16 张光北
曾在电影《日出东方》中出演蒋介石。
17 刘之冰
曾在电影《黄埔军人》中出演蒋介石。
以上就是17位出演过蒋介石这一人物形象的演员情况,大家可以看到,最成功的还是当属赵恒多、孙飞虎、马晓伟、许道临等四位,其中尤以赵恒多和孙飞虎最为成功。
但不幸的是,赵恒多和孙飞虎均已过世,许道临今年70岁,已经不适合再出演1945年前后不到50岁的蒋介石。
所以《大决战》开拍后,剧组考虑找新的面孔来演绎这一人物形象,恰好王劲松刚刚在电视剧《光荣与梦想》中出演了蒋介石,虽然该剧还没播出,但其造型和演技已经在圈内得到认可。
如果单看王劲松本人的外形和气质,尤其是他在《破冰行动》中演绎的林耀东,似乎他更接近林彪这一角色,不过这只是网友们的一厢情愿,剧组自有自己的综合考量,请他来演蒋介石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经过一番修饰打扮并化妆后,王劲松身上蒋介石那股味道就出来了,首先是脸型略显清瘦狭长,这一点同孙飞虎版有明显不同,孙版稍显胖了些,头有点圆,这同 历史 上真正的蒋介石形象并不贴合。
其次从预告片王劲松的一举一动和神态来看,不论是台词,还是说话的语调,走路的动作,甚至做手势,都颇有纪录片中蒋介石的神韵。
王劲松是个演技派实力演员,对角色的追求非常苛刻,接演蒋介石这么一个重大 历史 人物,肯定一点都不敢掉以轻心,事先也必是做足了功课。
剧中表现重庆谈判这一段,有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对手戏,同唐国强几十年的专业特型演员相比,王劲松在表演 历史 重大人物的经验上肯定有所欠缺,不过从预告片看,表演上并没有逊色多少,但真正表现如何,还得等电视剧播出时来全面评判。
只是从目前来说,我觉得王劲松已经稳了,或许今后他就是蒋介石的特型演员。
是打脸还是赏脸,剧播出后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