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一部外国的电影名叫什么
印度神明 Krishna Aur Kans (2012)?
又名: 奎师那 / 克里希纳神
Ⅱ 柬埔寨宫廷舞蹈有哪些历史
柬埔寨的宫廷舞蹈也称为高棉古典舞,不仅具有象征作用,而且体现了柬埔寨优雅的传统价值观。在柬埔寨古代,柬埔寨的艺术文化与传入的宗教有密切的关系。柬埔寨的宗教信仰要追溯到国家成立以前,柬埔寨的原始居民信奉拜物教和精灵崇拜,崇拜对象既包括河流、大山,也包括鸟、兽。大约在公元1世纪,古老的印度文化传入柬埔寨最早的扶南王朝,柬埔寨在原有土著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印度文化,因此当地深受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尤其是印度传入的婆罗门教。公元6世纪后的真腊王朝时期,柬埔寨已经成了东南亚佛教的中心,在这个造就了吴哥灿烂文化的时期,婆罗门教与大乘佛教互相交替,都非常兴盛。在阁耶跋摩七世统治时期,国王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兴建了大量庙宇,重修了吴哥城,可见当时人们对佛教的崇拜和信仰。在柬埔寨的舞蹈艺术中,自然无法抹去宗教的影子,从宫廷舞蹈中就可以看出角色的演绎和姿态造型方面都是以宗教的各类形象为原型的。这些宗教信仰也奠定了高棉舞蹈文化的雏形,古典宫廷舞蹈逐渐形成。吴哥时期,高棉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舞蹈艺术繁荣,宫廷和寺庙里养了一大批舞蹈家和乐师,而舞蹈家的地位如女神般尊贵,如今在柬埔寨举世闻名的吴哥窟里仍然能看到非常多阿普萨拉女神舞姿浮雕,这些雕像体态优雅、美丽动人、栩栩如生。
柬埔寨的宫廷舞蹈来源于印度的宫廷舞,在许多印度神话中,传说有专为神仙跳舞的仙女。阿普萨拉就来源于印度神话,阿普萨拉舞是柬埔寨宫廷舞蹈的核心,是高棉人的传统舞蹈,音乐欢快,舞姿美丽动人。阿普萨拉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世纪。在吴哥,许多寺庙的墙上都雕刻着佩戴金色头饰和穿着裙子翩翩起舞的舞者。据估计,12世纪,柬埔寨宫廷里约有3000名阿普萨拉舞蹈演员,她们用无声的动作和手势讲故事,她们微微一笑,从不开口。柬埔寨的宫廷舞蹈有一整套表演手势,所有的舞蹈表演者都是从小经过严格训练的,舞者除了需要独具天资和美貌外,无一例外都需要有一双灵活优雅的双手。高棉古典舞蹈的训练与芭蕾舞训练一样,它需要多年的实践和基础的训练。高棉古典舞蹈与观众的交流方式是复杂的,手臂和手的位置不同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例如,表示笑或飞行的手势,这些手势不同方式的运用取决于不同类型的角色。除了手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外,华丽的服饰也能具体地体现意义。高棉古典舞一直与宫廷密切联系,在加冕、婚礼、葬礼等传统的皇家仪式上演出。历史悠久的宫廷舞蹈不仅是柬埔寨的艺术瑰宝,也是全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璀璨明珠。
柬埔寨王室一向重视文化艺术,19世纪,安东王继位后,复兴了当时濒于消亡的宫廷舞,并对它进行了改革,在原有的神圣、端庄的基础上,消减了僵硬的部分,突出了柔软和纤巧,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柬埔寨古典舞更柔美优雅。后来的西哈努克亲王家族也对宫廷舞蹈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西哈努克亲王从小就生活在宫廷之外的乡村,他一直都非常热爱艺术,在他的生活中也少不了对音乐、舞蹈、萨克斯和电影的学习,他还是一名出色的作曲家、摄影家。西哈努克的母亲尼亚里丽王后和大女儿黛维公主都曾担任过柬埔寨皇家芭蕾舞团团长,西哈努克的母亲西索瓦·哥沙曼·尼亚里丽是柬埔寨宫廷舞蹈发展中一个重要人物,19世纪中叶,她支持高棉艺术和舞蹈的发展,20世纪中期,她不仅促成了高棉传统舞蹈研究的复苏和发展,而且还帮助宫廷舞蹈推广和宣传。西哈努克亲王的大女儿帕花·黛维公主对古典舞蹈表演具有极高的造诣,她在剧团中常常扮演仙女、王后和公主等重要的角色,她的舞姿优美动人,在手势和眼神上的细腻传情给人以美的享受。戴维公主还是王家芭蕾舞团的舞蹈编导,数十年来也一直为王室管理芭蕾舞团,公主的母亲是著名的芭蕾舞演员甘霍,公主的弟弟也就是后来的国王西哈莫尼从小聪颖好学,不仅与姐姐学习柬埔寨的宫廷舞蹈,还将宫廷舞蹈与法国芭蕾结合起来。西哈努克亲王家族不仅在宫廷舞蹈的修复上作出了努力,还不断地向世界展示这门有魅力的艺术。柬埔寨历来与中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在1957年,应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西哈努克亲王带着柬埔寨皇家芭蕾舞蹈团73人到中国演出,西哈努克特地让“柬埔寨的明珠”,当时年仅14岁的帕花·戴维公主和她的弟弟卡朋王子表演,这次访问表演了柬埔寨传统的《仙女舞》、《扇舞》、《雄鸡舞》以及神话传说《黑猴与白猴的战斗》等作品,当时中国文艺界还对戴维公主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1960年,西哈努克亲王再次带着皇家芭蕾舞团15名演员到中国访问,1963年又带着舞团30人到中国,包括他的女儿戴维公主,舞团表演了《仙女舞》、《神仙欢乐舞》等经典作品,西哈努克亲王家族为保护和发展柬埔寨的舞蹈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柬埔寨皇家芭蕾舞团多次访问世界各国,为世界人民表演,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向世界展示了柬埔寨璀璨的艺术瑰宝。
柬埔寨保留至今的传统宫廷舞剧目有《百花园中的仙女舞》、《祝福舞》、《扇舞》、《蝴蝶舞》、《剑舞》等,而在舞蹈剧中的宫廷舞还有《罗摩衍那》、《黑猴与白猴的战斗》、《伯雷阿·金纳凤的神话》、《雷木·爱索与莫尼·麦卡拉舞》等。柬埔寨的许多宫廷舞蹈也来源于戏剧史诗,如《摩诃娑罗多》。这是在公元4世纪时形成的古印度大型叙事诗,其中包括克里希纳神的故事《哈里万夏》和印度教的经典故事《巴嘎道吉塔》等,它们都被称为印度教神话的源头,这一史诗描述的不是普通的王室内部斗争,而是显著对立的两类统治者间的斗争,以不断抗争恶势力,谴责恶势力对人民的伤害,坚持为正义力量战争到底为内容,表达人民希望由比较贤明的君主而不是暴君统一天下的愤怒情感,这部作品以各种艺术形式传播至东南亚,同时也对当地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柬埔寨宫廷舞蹈的伴奏乐器以黄铜面锣、木琴和银铃为主,以弦乐和五声音阶的芦笛为辅,其中弦乐大众性强,芦笛乐是宫廷舞蹈的重要乐曲之一。聪颖的柬埔寨人民用不同的乐曲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思想,这些乐曲会在不同的节日中使用,如节奏欢快、活泼的乐曲适合在欢乐的节日中使用,而节奏平缓、悲凉的乐曲适合在痛苦的场景中使用。
Ⅲ 印度超人克里希纳 电影 有字幕
这个电影好像出三部了吧,我都看过,快播里应该有。
Ⅳ 好像有部印度电影讲诉上帝帮一个走投无路的人到法院起诉自己(求片名)
《偶滴神啊》。是这个吧?
一个卖宗教神像的商人坎吉,因为地震商店塌了,结果保险公司说因为不可抗的原因所以不给赔偿,于是坎吉就走上起诉神明,要求神明给予赔偿的道路。而克里希纳神化身为凡人住进坎吉的家里帮助他。。。
Ⅳ Deepavali是什么意思
屠妖节(Deepavali)的字面意思即为“排灯”,它是全世界印度教徒最为重要的印度教节日。在新加坡,屠妖节也称为“排灯节”。2011 年的屠妖节将于 10 月 26 日举办,是一个公共节假日。
屠妖节是人们庆祝正义击败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日子。关于屠妖节的起源众说纷纭,广为流行的传说讲述了纳拉卡苏拉(Narakasura)如何千方百计赢得上帝的垂爱,最终成为一个王国的统治者。他以暴政统治自己的国家,最终迫使他的臣民不得不求助于圣明的马都拉王国统治者——卡克里希纳神(Lord Sri Krishna)。在后来的战役中,纳拉卡苏拉终被卡克里希纳神所杀。克里希纳神凯旋而归之时,正值新月之夜,整座城市一片漆黑。为了庆祝卡克里希纳神胜利归来,人们纷纷点燃油灯,共同庆祝。时至今日,印度人仍保留着点油灯的传统,用以纪念这位战胜了纳拉卡苏拉国王的卡克里希纳神。
在屠妖节期间,人们将身着新衣,分享糖果与点心。许多印度社区也常常以吉祥为由将屠妖节视为财政年度的起始时间。想要在新加坡感受传统地道的屠妖节?不妨将自己的双手纹上凤仙花彩绘。这种植物的花朵可以用来染绘皮肤、头发、指甲甚至皮革与羊毛。许多当地的艺术家都可为游客免费纹饰这种非永久性纹身。
在屠妖节期间,小印度的大街小巷到处陈列着鲜明而艳丽的拱门与彩灯,营造出浓浓的艺术气息与五彩缤纷的节日气氛。此外,节日期间还会举办热闹的节日集市以及丰富的文化活动,例如印度文物及工艺品展、街头游行、倒计时音乐会等等。节日摊档上的商品更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如祷告时使用的香花和花环、传统的油灯、图案精美的纱丽服、以及熠熠生辉的宝石。当然,色彩艳丽的印度服饰、做工精细雅致的时装首饰、传统的艺术品与工艺品也有出售。
Ⅵ 上世纪90年代,西方对印度的什么感兴趣
西方对印度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很感兴趣,拍摄了以印度为题材的电影,此时期有《湿婆神之舞》和《太阳神》,在外国票房成功之后又引进到了印度。《湿婆神之舞》表现了阿西尔特尔和一个寺院舞女的爱情,女主角由法国女演员扮演;《太阳神》反映了寺院的生活,被英国观众和报刊认为是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优秀的印度故事电影。
电影在印度受到欢迎是有群众基础的,此前传统民间的消闲方式都已经没落,普通民众没受过教育,电影适应了民众的需求。1901年10月孟买的福拉姆吉·考瓦斯吉学院放映了《基督传》,巴尔吉正是看到了这部电影受到了启发拍摄了印度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故事片《哈里什昌德拉国王》,并于1913年5月3日于皇冠影院放映,印度电影才算正式诞生。
巴尔吉在欧洲受过西方文明洗礼的石刻家,结合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印度神话故事,巴尔吉拍摄的全部电影均取材于印度的神话故事改编,拍摄的电影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并取材于印度本土文化取材于印度人民熟悉的故事印度光荣的历史,唤醒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电影配上了英语和印地语的解说字幕,便于人们观看,不仅是在孟买等大城市,甚至在加尔各答、浦那、苏尔特等边远城市也放映了并受到热烈欢迎。巴尔吉致力于拍摄民族电影,在海报中宣传:"题材选自印度神话故事,富有教育意义,由印度本土拍摄,投入巨额资金,具有印度特色,拍摄了圣城贝拿勒斯的实景,印度的观众一定会赞赏这部电影。"
帕坦卡尔三友电影公司由帕坦卡尔和两个好友组建而成,拍摄了《什里亚尔国王》、《贾米尼》和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改编而成的《罗摩的流放》三部商业电影,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
经过扩建,在巴尔吉的电影公司基础上形成了印度斯坦电影制片公司,在纳西克制片孟买销售,拍摄了一系列卖座的电影。取材于印度神话的《克里希纳的诞生》,电影讲述了克里希纳的诞生以及杀死恶魔坎斯等情节,制片人巴尔吉和扮演克里希纳儿时的巴尔吉的小女儿曼达基尼获得了亚历山大里亚电影公司和特罗尔城塔果尔授予的金质奖章。
1919年,拍摄了神话剧《克里希纳大神的童年》,讲述了克里希纳儿时杀死卡利耶毒蛇的故事;《拯救阿希丽雅》讲述了忠贞的阿希丽雅向罗摩施礼而得到了解救;《乌夏的梦幻》取材于史诗《摩诃婆罗多》中阿尼鲁特劫走乌夏公主的爱情故事,三部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期巴尔吉写了《舞台》借以讽刺戏剧和电影节的内幕。
1919年,印度南部电影中心马德拉斯也开始了电影的拍摄。马德拉斯的纳特拉吉·穆达利耶尔拍摄了取材于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电影《谋杀基切克》,电影讲述了隐居山村的班库族五兄弟之一的皮姆为了保护妻子杀死舅父的故事。马德拉斯的《邮报》评价其为:"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十分细腻动人,吸引了很多观众",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杰姆拉吉·弗拉姆吉·马登创办了马登电影公司,拍摄了电影《忠诚的苏尔达斯》,电影表现了中世纪受人尊敬的盲诗人,剧中妻子莫钦塔尼由女演员高赫尔扮演,反映了印度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习俗,在孟买、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Ⅶ 科纳拉克太阳神庙是怎么来的
关于这座神庙的来历各家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黑天神克里希纳的儿子萨姆巴患上了麻风病,在太阳神的治愈下才日渐好转,为答谢大阳神的救命之恩,克里希纳建立了这座庙宇,取名科纳克尔,意思是“太阳之乡”。这个小镇也因此得名。另一种说法是13世纪的卡灵伽国王纳拉辛哈·德瓦为了祈求太阳神治好他脊柱变形的毛病而修建了此庙。而现今的考古学家推论:当时奥里萨地区战乱连绵不绝,国王纳拉辛哈·德瓦修建此庙,是为了庆祝打败穆斯林入侵者、感谢太阳神的凯旋纪念碑。
神庙如今大部分受到摧毁,只剩下原来的一半,但这些留有残垣断壁的建筑仍然不失其当年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
Ⅷ 中央六套电影克里希纳神
大黑天神庙位于班加罗尔市中心的一座山上,是一座著名的印度教神庙庙宇,是印度最大的哈瑞奎师那神庙之一,有美丽的神像,每天接受成千上万的信众的朝拜
Ⅸ 印度(电影中)集体舞蹈的起源和文化
印度的舞蹈历史悠久,正像宗教一样,舞蹈的产生也是有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而且越传越玄。不过,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印度的舞蹈源于古时候人们对神的崇拜。由于人们为了取悦于神,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祭祀礼仪,天长日久,祭礼活动逐渐定型,在日常生活中也就衍生出舞蹈。
在印度,不管在寺庙中,还是在工艺品店,一个十分常见的神像就是舞神。他是印度教中的大神湿婆,在印度舞蹈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直到今天,每当有舞蹈演出时,湿婆的舞蹈神像往往要被供放在台前。这尊舞蹈中的湿婆神像不仅做工精妙,而且寓意深刻。神像采用的是站姿,正在翩翩起舞。右上手拿一鼓,象征创造各种声音;右下手象征保护和祝福;左上手托起燃烧之火,象征可以毁灭一切;左下手斜向下垂,与抬起的左脚相对,象征自由;右脚下踏一魔鬼,象征善战胜恶;左脚上抬,象征超凡脱俗,升腾不息;周围装饰,则是象征养育人类的自然世界。如此一幅舞神形像,不仅其舞姿优美动人,引人人胜,其举手投足间的深刻寓意更是充分体现了印度舞蹈的丰富内涵。
印度舞蹈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身体语言异常丰富,尤其是手语更是变幻莫测。据说,舞蹈演员单手可做出28种姿势,双手可做出24种姿势。再加上首、颈、臂、腿和脚的配合,其姿势就不可胜数了。这种变化万千的姿势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种种举动,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白昼和黑夜等自然现象。总之,人世间的一切都可以在舞蹈动作中表露无遗。
印度舞蹈还讲究手、眼、心、意的统一。简单地说,就是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都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可以充分表达出舞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印度舞蹈一般要求以身体语言体现出8种“拉斯”,“拉斯”意即“味道”。这8种拉斯分别是:斯楞嘎尔(爱)、哈谢(诙谐)、格鲁楞(怜悯)、劳得尔怒入威尔(英雄)、帕雅那格(恐怖)、威帕兹(轻蔑)、阿得浦得(惊愕)和尚德(安详)。当然,这8种拉斯还含有多种多样的变化,比如:爱就包括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情人之爱。对一个舞蹈演员来说,要想完美地体现出各种拉斯,需要十分艰苦的训练。
此外,印度是一个“宗教王国”,方方面面无不折射出神的灵光。舞蹈当然也不例外,在各种各样的传统舞蹈中,关于神的传说往往是永恒的歌颂主题。所以,如果对印度的宗教,尤其是对印度教的各种传说有所了解的话,传统舞蹈就不难看懂了。
印度古典舞蹈的流派
婆罗多舞
婆罗多舞是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响最大的舞蹈。这种舞蹈多用于颂神和祭祀,最初是在印度教庙宇里表演,表演者是女子。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传到庙外。
婆罗多舞讲究音调、节拍和表情的和谐统一,尤其是手语变化莫测,令人回味无穷。这种舞一般由1名演员独舞,台侧有另外5人协助演出。这种舞蹈共分6段,第一段叫“阿拉瑞普”,是全舞的序曲,有祈愿整个舞蹈取得成功之意,用唱词伴舞。第二段叫做“贾提斯瓦拉”,意思是“步伐和音调”。这时开始有音乐伴奏,舞蹈正式进入情节。第三段叫“沙达姆”,意即“述说”。第四段叫“瓦尔纳姆”,意思是“叙事”,这是全舞的重心和高潮,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第五段叫“巴得姆”,意为“表现”。第六段叫“提拉姆”,意为“结尾”。
卡塔卡利舞
卡塔卡利舞流行于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一带,内容多取自两大史诗和往世书。这种流派的舞蹈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是演员的面部浓妆艳抹,远胜于中国的京剧。他们的脸谱是用米糊、绿叶、颜料、油烟和白纸为原料绘制而成。每次化妆都有专业化妆师制作,演员要平躺于地上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因而,演员一上场,从其面部化妆即可分出谁是英雄,谁是魔鬼。
卡塔卡利舞具有极浓的乡土气息。演出也不受场地限制,有一块空地就行,人们只要听到开演前的震天鼓声,就会循声而来,然后席地而坐,一看就是一个通宵。
卡塔克舞
卡塔克舞是流行于北方邦和拉贾斯坦邦的一种舞蹈。它起源于一些以讲述两大史诗糊口吃饭的民间艺人的表演。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卡塔克舞有幸被引入王宫,受到王公贵族的喜爱。卡塔克舞十分讲究舞步缓疾的变化。演员跳舞时,脚上系有小铜铃。随舞蹈节奏的变化,铜铃时而响声大作,犹如千军万马奔腾;时而又只有一两个铜铃作响,恰似轻声细语。所以舞蹈演员要有极高的脚下功夫才行。
曼尼普利舞
曼尼普利舞是源于印度东北曼尼普尔地区的民间舞蹈。关于这种舞蹈的传说很多,有的说,它是印度教大神湿婆和雪山女神创造的舞蹈;有的说,它是克里希纳神和拉达谈情说爱时创造的舞蹈;也有的说,古代曼尼普尔地区的一位国王梦见一种优美的舞蹈,于是教其女儿学会此舞,随后便流传民间。
今天的曼尼普利舞主要发展为一种表达克里希纳神和拉达爱情故事的抒情舞蹈。这种舞蹈动作欢快,音乐简单而清新,深受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