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左衡评《蜘蛛侠:平行宇宙》:先锋电影打破思维常规
中新网12月25日电 自2002年第一部《蜘蛛侠》起,到最近上映的《蜘蛛侠:平行宇宙》,15年的时间蜘蛛侠的扮演者一共换了四届。而且新一届的蜘蛛侠足有六人之多,并且大多数是观众前所未见的新鲜形象,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与吸睛造型,使观众目不暇接。到底他们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又代表了动画电影何种未来发展趋势?12月24日,《今日影评》特邀中国电影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左衡,为您解读《蜘蛛侠:平行宇宙》中的惊奇冒险。
先锋动画勇于打破常规 版权与初心促成荧屏盛况
提及“先锋”概念,左衡表示《蜘蛛侠:平行宇宙》更像是普通漫画的“波普艺术”版,波普艺术的特点就在于将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视听元素用先锋手法予以改变,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而《蜘蛛侠:平行宇宙》正跳出了观众对动漫电影的惯常想象,带有强烈先锋实验味道,用色大胆,造型离奇,使“蜘蛛侠”形象再次变得新鲜、刺激。
《蜘蛛侠:平行宇宙》最大的特点在于利用平行宇宙概念使六位来自不同世界的蜘蛛侠同台献艺,这也是第一部出现多个同类超级英雄的电影。之所以选择在“蜘蛛侠”世界作为舞台,在《今日影评》中,左衡认为一方面由于《蜘蛛侠》版权属于索尼•哥伦比亚,但与漫威旗下其他版权紧密相连,此次尝试应属双方合作的结果。其次,左衡认为回归“蜘蛛侠”世界正是回归动漫初心的体现,因为蜘蛛侠形象在美国有很深厚的观众基础,他也是已故漫威创始人最爱的角色之一。
六大超级英雄各有所指 文化走出去考验中国创意
在《蜘蛛侠:平行宇宙》中,六位不同蜘蛛侠的出现代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代表着漫威电影以后发展的可能性。其中彼得•帕克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蜘蛛侠,在本作中他的发色、身材都随年龄增长有相应变化,但他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与对家人的眷恋没有改变。《蜘蛛侠:平行宇宙》利用主人公的改变再次拉近了与美国观众的距离,来自布鲁克林的黑人学生代表了美国平民阶级的意识形态,他就读于平民学校,拒绝上流 社会 ,正是大部分美国人的内心写照。
影片中出现的女蜘蛛侠则是在女性意识空前觉醒的当下漫威特地打造的角色。黑白影像、侦探造型蜘蛛侠可能来自于大萧条时代,或者来自于美国电影史上著名的黑色电影或者强盗片时代。而机甲蜘蛛侠带有鲜明的日本二次元风格。最后也是最为 搞笑 的是蜘“猪”侠的出现,它为观众揭示了超级英雄的另一个可能性,即动物也有可能成为超级英雄。
六位蜘蛛侠中五位已经功成名就,只有来自布鲁克林的少年仍然需要成长。所以其他五位蜘蛛侠的出现与互动如何在炫丽的技能与 搞笑 的台词下,为少年传授蜘蛛侠的初心,是影片最大的看点。
近年来,日本元素在好莱坞影片中频频现身,《环太平洋》《超能陆战队》《攻壳机动队》中都有日本文化的鲜明烙印。反观东亚文化圈最重要的文化母体之一的中国,在世界性电影生产中尚未将自己的文化资源成功输出。在《今日影评》中,左衡表示中国电影人、文化学者最应深思的问题是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如何让璀璨的中国文化加入全球化文化的再生产、再创作之中。
在《今日影评》的最后,左衡认为《蜘蛛侠》平行宇宙在故事和文化版图上跳出了舒适区,大胆链接他国文化,为超级英雄电影开启了多元宇宙空间,让创作者在其中肆意地挥洒创意。即便是市场存在接受度问题,但是尝试应该给予肯定,期待未来超级英雄动画电影能够带来更多有趣又有意味的作品。
据悉,电影文化评论类日播栏目《今日影评》每周一至周五晚22:00档于CCTV6电影频道播出。
B. 电影都分哪些类别
1、按场景分类
犯罪片:人物出现在犯罪行为领域
黑色电影:主要人物出现在虚无主义、存在主义的领域,或用这样的手法描写主人公。好莱坞经典黑色电影时期被广泛认为从1940年代至1950年代末。
历史 片:发生在过去
科幻片:人物出现在不同的现实中,通常是未来或太空
体育 片: 体育 项目以及属于某项运动的场所
战争片:战场以及属于某场战争的场所
西部片:美国西部从殖民地时期到现代
2、按情绪分类
动作片:通常包含一场“好”“坏”之间的道德争斗,通过暴力或物理力量进行
冒险片:包含危险、风险、以及机遇,经常含有高度幻想
喜剧片:试图引发笑声
剧情片:主要关注角色的发展,从故事上说,它强调古典叙事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铺垫发展高潮尾声。从表现手法,它类似话剧,不采用歌舞等形式。
幻想片:现实之外的玄想虚构(例如:神话,传奇)
恐怖片:试图引发观众的恐惧
推理片:通过发现与解决一系列线索从已知到未知的前进过程
爱情片:详述浪漫爱情的元素
惊悚片:试图引发观众的兴奋或紧张
3、按形式分类
动画片:通过手工或计算机制作的静态图片连续呈现制造的动态错觉
传记片:不同程度改变事实基础,将真人的生活戏剧化的影片
纪录片:对事件或人物的真实追踪,用来获得对某一观点或问题的理解
实验电影(先锋电影):为测试观众反应或拓展影片制作/故事呈现的边界创作出来后公映的影片
音乐片:不时用所有或部分角色歌唱穿插的影片
短片:在较短时间内努力包含“标准长度”影片的诸元素 4、按年龄分类
儿童片:幼儿电影,与家庭片相比,并不试图吸引幼儿以外的观众
家庭片:试图吸引各年龄层人士,且适合幼儿观众观看。例如迪斯尼影片
成人片:仅为成年观众准备的影片,内容可能含有暴力、使人不安的主题。
5、按内容分类
动作片、剧情片、喜剧片、爱情片、惊悚片、科幻片、魔幻片、动画片、悬念片、
犯罪片、冒险片、纪录片、奇幻片、恐怖片、灾难片、艳情片、教育片、伦理片、
武侠片、音乐片、歌舞片、超短片、战争片、西部片、鬼片、贺岁片、自传片、成人片、
家庭片、故事片、黑色片。
可分为28种类型。
它们是:动作片,奇幻电影,喜剧电影,恐怖电影,冒险电影,爱情电影,警惕电影,科幻电影,战争电影,灾难电影,温暖电影,史诗电影,实验电影,微电影,微动画电影,悬疑电影。
音乐电影,黑帮电影,纪录片电影,公路电影,意识流电影,动画电影,惊悚片,西部片,角色电影,速度电影,家庭电影,超级英雄电影。其中,动画电影包括漫画。
扩展信息:
动作电影是具有强烈紧张和惊险动作以及视听紧张的电影类型。具有强大的冲击力,持续的高效动能,一系列外部刺激和事件。
2,幻想电影,这类电影包含大量的魔法,超自然现实事件,或幻想生物,如龙,半兽人和幻想世界,如指环王中的王国。
喜剧电影的主要重点是幽默。一般来说,有一个完整的喜剧概念,创造喜剧人物和背景。主要的艺术手段是发现生活中荒谬的现象,夸大处理,实现真实和夸张的统一。
一部恐怖电影,目的是制造恐怖电影。这个故事的内容是荒谬和奇怪的,引起了恐怖。摄影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利于展示恐怖图像的条件,以及一些发生地震和核战争的所谓灾难电影。
5,爱情电影是以爱情为核心,在爱情的过程中,爱情,英雄和女主角克服误会,曲折和其他阻力作为叙事线索,最后达到理想的类型快乐的结局或悲剧离散的结局电影。
可以分为28种类型。
分别是:动作电影、奇幻电影、喜剧电影、恐怖电影、冒险电影、爱情电影、警匪电影、科幻电影、战争电影、灾难电影、温情电影、史诗电影、实验电影、微电影、微动画电影、悬疑电影。
音乐电影、黑帮电影、纪录电影、公路电影、意识流电影、动画电影、惊悚电影、西部电影、人物电影、飞车电影、家庭电影、超级英雄电影。其中,动画电影包括卡通。
C. 如何定义「先锋派电影」
先锋派电影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主要在法国和德国兴起的一种电影运动。它的重要特点是反传统叙事结构而强调纯视觉性。先锋派电影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创作流派,它包括了“纯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创作流派。作为一种影片样式,也有人称之为纯电影、抽象电影或整体电影,深受影迷喜爱。英文名为:avant-garde film。
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的纯视觉影片。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都为短片。
它的重要特点是反传统叙事结构而强调纯视觉性。作为一种影片样式,也有人称之为纯电影、抽象电影或整体电影。
D. 有部电影叫什么先锋的 香港出的那位知道
执法先锋
霹雳先锋
特警急先锋(1995)
破茧急先锋 (1991)
罪恶先锋(2003)
电视剧 有:
无冕急先锋 (1988)
发证先锋1、2缉毒先锋
扫黄先锋
E. (电影)可以分为那几大类
一、按发行及上映方式分:
1.院线电影:在电影院上映的电影
2.网络电影:仅在网络视频平台上上映的电影
3.电视电影:仅在电视荧屏上上映的电影
4.录像电影:仅以录像带、DVD、VCD等方式发行的电影
二、按题材、剧情类型分:
1.动作电影:
是以强烈紧张的惊险动作和视听张力为核心的影片类型。
2.奇幻电影:
这类型的电影都大量的包含魔法、超自然现实事件、或是幻想生物如龙、半兽人以及幻想世界如魔戒中的中土。
3.喜剧电影:
其中主要强调的是幽默。《电影艺术词典》对喜剧片的定义是:“以产生结果是笑的效果为特征的故事片。在总体上有完整的喜剧性构思,创造出喜剧性的人物和背景。
4.恐怖电影:
以制造恐怖为目的的一种影片。故事内容荒诞离奇,引起恐怖。如描写鬼怪作祟、勾魂摄魄,描写凶猛动物噬人等等,使观众毛骨悚然。
5.爱情电影:
指的是那些中心剧情主要围绕着故事主角恋爱关系发展的电影。该类电影常见的主题是,电影中的角色们基于相互间新发现的魅力而作出相应的决定。
(5)哪些属于先锋电影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电影从有声电影开始发展,目前已经到了电影的特技时代了。运用大量的电脑特技制作出来的电影,受广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欢迎。
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发表了一篇名为《第七艺术宣言》的论著,他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表演艺术,从此,“第七艺术”就成为了电影艺术的同义词。现如今有3D电影,是视觉的“长宽高”;美国拍摄电影有5D拍摄技术。
电影是一种综合的现代艺术,亦正如艺术本身,有着复杂而繁多的科系。电影有很多类型,也有多种分类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电影
F. 什么事先锋派电影
所谓先锋派电影运动是在现代派这个总的文艺思潮影响下,从1925年到20世纪30年代初,即由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的这个时期出现的一种影片拍摄思路,其中心在法国和德国。
史学家们认定这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大的革新运动。
先锋派的理论主张是:①反对叙事,把情节纠葛和性格刻画等列为电影的“敌对元素”,要求以抽象的图像、唯美的形式、孤立的形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影片非情节化、非戏剧化;②鼓吹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来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追求纯粹的节奏,纯粹的情绪;③描写梦幻世界,即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④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地位或者至少是平等的地位上,而对物的表现——万物有灵论——则应当是排斥含义,排斥逻辑的。其代表作有法国导演雷内·克莱尔的《休息节日》。
影片表现的是一个男子在节日作通宵夜游以后在昏睡中所做的一个梦,前半部分是舞蹈表现,后来因主要的舞蹈演员被打死而转接出一个送殡场面。影片进行了一系列的造型、节奏和蒙太奇试验,并极力追求一种出人意料的效果。
比如芭蕾舞演员已在翩翩起舞,裙子一开一合,动作优美,可她猛一转脸,却成了一个戴眼镜、长胡子的绅士,表现出一种幽默讽刺的意味。
G. 先锋派电影的主要派别
法国20年代(1917——1928)的这场艺术运动的前期和后期有明显的不同。前期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主要集中于对光的认识;而1925年以后,则倾向于抽象化。所以将1925年以前的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称为“印象派,而将1925年以后的法国学派成为先锋派。不过,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视为先锋派电影的前奏,甚至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视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运动。 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开始于L.德吕克的艺术创作原则,他要求与当时的商业影片彻底决裂,要求以电影手段发掘人与物的特征美。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是以立体派画家F.莱谢尔和R.克莱尔等人的电影实验作品为代表,他们当时也把运动视为电影的本性,但与德国“先锋派影片不同之处是,他们并不把手绘的图形的变化作为表现内容,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景像结合起来表现。如莱谢尔于1924年拍摄的短片《机械舞蹈》和克莱尔的《幕间节目》(1924)等,这些影片同样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主题。这些影片又称作“达达主义电影、“抽象电影或“纯电影。
第二阶段
是以年轻的女电影工作者G.杜拉克、原籍西班牙的L.布努艾尔、舞台剧编剧和青年诗人A.阿尔托等人的实验性影片为代表。
他们的影片受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表现人的潜意识,包括梦境、幻觉等。G.杜拉克于1928年拍摄的短片《贝壳与僧侣》(编剧A.阿尔托)主要是分析一个僧侣混乱的心理活动。借助一系列并无内在联系的镜头的组接进行一种精神分析;L.布努艾尔于1928年摄制的《一条安达鲁狗》也是以类似方法表现人的潜意识活动或者是对一种荒诞不经的新比喻的追求。这种电影又被称作超现实主义电影。
1929年后,法国电影的“先锋派运动也转入纪录电影。这种纪录电影很快就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嘲讽社会现象为主,如法国导演J.维果的《尼斯景像》(1929~1930)主要是以怪诞的画面和奇特的剪辑,借实录的尼斯景像,嘲讽市内上流社会的生活丑态;另一种则是具有抒情色彩或唯美主义倾向的纪录片,如J.伊文思当时就是在W.鲁特曼和法国“先锋派运动的直接影响下,拍摄《桥》(1928)和《雨》(1929)的。 法国立体主义画家费尔南·莱谢尔最初从事电影创作的意图是要以电影的手段来进行他在绘画方面的研究,他在创作中自然地意识到电影为什么就不能摆脱叙事和演出的梗桔呢?他在《机器的舞蹈》(1923年)的拍摄中,便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他将日常生活中自然运动的物象,如:钟摆、女孩儿荡秋千、上楼梯的妇女和活动的木马等等,同以电影手段使之运动起来的机器零件、橱窗模特儿的腿、商店里的日用品,以及招贴画和报纸的标题等等一些立体派画家所喜爱的造型物体加以并列,形成了一幕的确富有电影化运动效果的——机器的舞蹈。
由于莱谢尔十分强调纯构图形状的匹配和节奏性剪辑的对位处理,因此,影片中一切活动的物像都如同钟摆的节奏运动起来。那些自然物体成为富有生命力、感染力很强的活动影像,而人物的运动在失去了她的现实性的同时,却造成了一种特殊运动的感受方式。莱谢尔曾谈到他拍摄这部影片的目的,他是想“创造出常见的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节奏,表现出它们的造型的美。然而,事实上正如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所指出的那样“他在影片中表现出来的这种造型的美是属于节奏的,而不是属于为节奏所掩盖的物体本身的。对于电影视觉节奏的实验,莱谢尔的《机器的舞蹈》无疑是在探索着电影艺术表现的新的领域。 达达主义的艺术主张,被看作是荒谬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达达主义的艺术家们以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的“破坏就是创造的政治口号作为自己的美学信条,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杰作作为讽刺的对象,向传统艺术观进行挑战。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杜桑的《带胡须的蒙娜丽莎》。这一反艺术的艺术流派与20年代超现实倾向的电影美学相吻合,并在实验电影中找到了自己的佼置。曼·雷伊的《回到理性》(1923年),是达达主义的第一部作品。
制作者将钉子、钮扣、照片和带子狡在胶片上感光,创造出画面上杂乱物品的轮廓。影片放映时,先锋派电影艺术家们的狂热,几乎捅坏了天花板,人们把这一次看作是非常成功的晚会。达达主义者就是寻求这种所谓“机器和阳伞在手术台上突然相遇的美。而翌年,由雷内·克莱尔拍摄的《幕间休息》,则成为达达主义最为杰出的一部代表作品。
雷内,克莱尔将卓别林的喜剧精神与《机器的舞蹈》中的幽默感溶人到他的作品中,创造出《幕间休息》这部“荒唐的杰作。那些恰似达达主义艺术家的梦境——在巴黎屋海上空飘荡的纸船,香烟变成了希腊庙宇的柱子,和几个达达主义艺术家们的游戏场面——曼·萨蒂在搬运一尊大炮、舞蹈家让·布尔林滑稽地穿着猎装出现在香树里舍剧场的房顶上,以及用高速摄影和低速摄影造成的失去庄严感的送葬队伍和最后从棺材里站立起来的布尔林等等,在富有节奏感的剪辑中,构成了一部既充满想象力,而又荒诞无稽的达达主义的影片。值得注意的是,与曼·雷伊的《回到理性》相比较,雷内·克莱尔的《幕间休息》并不是利用了抽象的形式,而是利用了现实生活的素材。然而,形成其同一风格的关键,则是他们所共有反理性的艺术主张。《幕间休息》中的视觉素材的现实时空,被克莱尔有意识地剪乱,并以一种反逻辑的形式出现。同时,那些次序颠倒的视觉片段本身也没有什么故事结构可言,而是达达主义绘画的“换位法,在电影剪辑技巧上的新的发现。特别是那个著名镜头:开始从下面仰拍的穿着裙子跳着轻盈舞步的芭蕾舞演员,在镜头升上来之后,却使人意外地发现那是一个长着落腮胡子戴着夹鼻眼镜的男人。克莱尔在这里创造出“相互不同质的要素在平面上接触会产生诗意的燃烧的奇异的视觉效果。目的就是要引起观众的哄堂大笑。在雷内·克莱尔的达达主义美学追求中现实素材失去了它的现实性,而成为了超现实性的。 达达主义电影中的超现实性的美学追求,最终导致超现实主义电影的诞生。正如文学和绘画从达达主义演进到超现实主义一样。超现实主义的电影制作者们,在达达主义电影的无逻辑无理性的美学基础上“试图把梦境、心理变饱、无意识或潜意识过程(主要是受弗洛依德的影响,小部分是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搬上银幕。创造出一种存在于艺术家内心的、超越梦幻与现实的绝对现实的电影作品。 超现实主义成为许多先锋派电影艺术的最终归宿。谢尔曼·杜拉克拍摄的《贝壳与僧侣》(1927年刘易士·布努艾尔拍摄的《一条安达鲁狗》)。1928年加斯东·拉韦尔拍摄的《珍珠项链》1929年以及曼·雷伊拍摄的《海之星》等,都成为这一时期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
在这些具有戏剧因素,但缺少戏剧动作的影片中,爱情成为他们描写梦幻与现实相离异的主要对象。其中杜拉克的《贝壳与僧侣》被看作是超现实主义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影片描写了一个禁欲而性无能的牧师幻想着和一个先后扮作传教士、将军和监狱看守的情敌之间为争夺一个女孩儿的故事,然而,影片在以一系列的画面去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时,却更多地突出了牧师的痛苦和悲哀,而缺少那个时代应有的幽默感,因此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多大兴趣。此后,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萨尔瓦多。达利参加了剧本的创作)以描写一个精神困顿的流浪汉那一连串的梦境,从而进入人类潜意识状态的探索,并试图激起观众的内心冲动的影片,才真正引起人们注意,被视为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典型的代表作品。 在影片《一条安达鲁狗》中,人物的梦境和潜意识状态,则是由一个个令人惊怖的恐怖事件和镜头连接起来:男人用剃刀将女人的眼球割开、街道上的一起车祸、半阴阳人凝视着砍断的手、钢琴上堆放的烂驴肉、企图一次强奸、掌心中的一窝蚂蚁等等。
整部影片充满了暴力、性欲和古怪的幽默,突出了超现实主义作品不受理性和逻辑支配的特点。在《一条安达鲁狗》的表现形式中,与印象主义心理叙事和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相比较存在着共同之处,即影片中的景物和人物都是现实的,他们似乎对那些非现实的几何图形、线条等在胶片上作画的方式不感兴趣。自然他们也存在着不同之处:与印象主义心理叙事相比较,影片的剧情没有任何叙事逻辑可言,剧中人物的行为和动机也没有任何的心理依据,一切都是出自于一种原始的无理性的冲动。与克莱尔的《幕间休息》相比较,影片则失去了那种无忧无虑的轻松感,布努艾尔称“《一条安达鲁狗》是一种杀戮的绝望而激烈的呼吁,它象征着20年代末青年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现实充满矛盾情绪的反抗精神。同时,影片还明显地从先锋派电影对于纯节奏形式的探索转向了对于内容的探索。而“这种富于含义的内容显然是属于幻想领域的。说得更精确一些,那就是要求使幻想不知不觉地变得比我们的感觉世界更真实和更重要。内心现实成为超现实主义者“唯一关心的现实,正如克拉考尔所指出的那样:超现实主义者“深信内心的现实是远远高出于外部的现实的。因此,它们的首要目标是通过本能活动、梦境、幻想等等,具体地表现出内心的生活流和它的全部内容,而毫不借助于故事或任何其他理性的方法。
活跃于法国‘20年代的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在对于电影美学充满热情、积极的探索中,尽管那些年轻的电影制作者们思想上还存在着某些局限,尽管他们的某些理论和主张还过于偏激,但是,他们对于“动态的造型艺术的理解,对于电影形象结构的开掘,对于电影视觉语言的贡献都是无可估量的。仅就超现实主义而言,它在电影中真正地实现了超现实主义作家布鲁东的愿望:“(时间)分割、被打乱、被消灭了。现在和将来不再互相抵触。生活在昨天或者明天,和生活在今天一样容易,甚至可以同时生活在昨天和明天。这无疑成为50年代末再度兴起的现代主义电影的创作基础。同时,法国先锋派电影的实验精神也不断地激励着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电影艺术更具想象力、更新颖、更奇特、更深入的美学探索。
H. 欧洲先锋派电影是什么
第一次电影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1917年----1928年)
一、法国印象主义派(1917---1928)第一个先锋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吕克 创作了《西班牙的节目》《流浪女》1922 发表《上镜头性》
代表人物:
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马塞尔.莱皮埃《黄金国》1921
阿贝尔.冈斯《车轮》1923
让.埃普斯坦《忠诚的心》1923
主要贡献:
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的表现,作品题材选择适合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2、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依据自然景象的瞬息变化的客观事实给艺术家的印象。
3、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以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视觉表现
4、强调视觉节奏的表现与节奏剪辑的重要性,内部和外部节奏。
二、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
纯电影美学试验:
1、法国立体主义流派:费尔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强调图形形状的匹配和节奏性剪辑
2、抽象主义流派:亨利.希美特《纯电影的5分钟》
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试验: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 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充满幻想,又荒诞的达达主义,共同反理性的艺术主张。失去了现实性而变为了超现实性的。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
达达主义的超现实性美学追求最终导致了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是许多先锋派的最终归宿
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1927
刘易士.布努艾尔《珍珠项链》1929
《一条安达鲁狗》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
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国表现主义:1919---1924 受到先锋主义的影响
表现主义受到后印象主义的影响 代表作品 罗伯特.维内《卡里加利博士》表现主义造型风格,布景和背景情调一致,人物造型与布景一致,光线阴影,视觉造型为表现主义特征
《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三生记》《泥人哥连》
现实主义倾向:
室内剧:卡尔.梅育《最卑贱的人》编剧《卡里加利博士》编剧之一
利用布景,主题和环境发生变化,但还是无情的命运,不用表现主义而用现实主义的方式表现
街头电影: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利用布景 感兴趣的是社会环境而不是心理状态。
四、前苏联的蒙太奇学派: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与阶级并行,社会与经济
受到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影响。
1、 库里肖夫“实验工作室”普多夫金操作。莫兹尤辛德三个没有表情的特写镜头
2、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拍记录片,反对剧本,演员,摄影棚。但用改变运动速度和奇特摄影角度来观察生活,进行选择的记录,非现实主义的态度。蒙太奇的并列和配合。
3、 柯静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的“奇异演员养成所”
4、 爱森斯坦的理论与创作: 《战舰波将金号》1925 敖德萨阶梯
杂耍蒙太奇 后来创作了理性蒙太奇(夸大蒙太奇作用,被否定) 建立蒙太奇理论
5、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叙事:《母亲》 《圣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后代》
强调剧本创作;强调演员的基础作用;(与库里肖夫的“电影模特儿”与爱森斯坦的“类型演员区分开来。)蒙太奇作为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创立联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强调镜头的组接,分镜头突出细节的重要性。而爱森斯坦则强调蒙太奇的冲突。
五、记录主义电影的发展
1、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机械主义的记录本性出发。实景拍摄,偷拍,抢拍。后来法国新浪潮运动受其影响创造出记录片和故事片结合的样式。
2、德国抽象派华尔特.鲁特曼《柏林交响曲》1927 受到维尔托夫的影响。
3、20年代末法国先锋派几乎成了记录主义派。阿尔贝托《只有时间》1929 让.维果《尼斯现象》 让.班勒维《章鱼》《海蜇》《水甲虫》将水中的动物用几何图形拍出来,如康定斯基和毕加索的画。
4、尤里斯.伊文思 《雨》
5、英国 约翰.格里尔逊《飘往渔船》
6、罗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纳努克》演员与记录片形式。
7、德国的场面调度,法国的摄影和苏联的蒙太奇剪辑,拍了法国影片《圣女贞德的受难》默片的结束。
第二次先锋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代表作品:
罗西利尼 : 新现实主义与战争关系《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游击队》 《德意志零年》《欧洲51年》 《意大利万岁》
维斯康蒂: 以《沉沦》获得新现实主义之父的称号。 《大地在波动》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但后来《受难的人们》《威尼斯之死》则完全追求唯美主义了。
德.西卡: 与柴伐蒂尼的合作(杰出的剧作家)《偷自行车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现实主义作品。 《孩子们注视着我们》《擦鞋童》 使用非正式演员的自由风格。
德.桑迪斯:《罗马十一时》将新现实主义推向另一个高峰。使用摄影棚和正式演员与非正式演员混用,与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部分相同。
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1、记录性 2、实景拍摄 3、长镜头的运用 4、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5、结构形式(追求简单朴实的结构) 6、地方方言的运用
新现实主义的继承:脱离现实主义
费里尼:追求浪漫主义《道路》《卡比利亚之夜》《八部半》最具个性化的作品。剪辑空间跳跃。
安东尼奥尼:模糊现实,强调主人公的主观感知。《奇遇》《放大》《红色沙漠》有非现实超现实的色彩。自然色彩随心理的变化。
第三次电影运动: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新浪潮---作者电影
1958年诞生,特吕弗《淘气鬼》夏布洛尔《漂亮的塞尔琪》
1959年幸福年,特吕弗《胡作非为》 1960年高峰 1961年没落年。除戈达尔《如此生活》
“新浪潮”巴赞推崇为精神之父。一、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 二、场面调度的理论。
创作特征:
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有共同的东西,但是新浪潮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而新现实主义则是有重大的社会性。
主题:非政治的电影;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
摄影方法:侧重电影的照相性,侧重画面的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学究式的画面。
音响:大量的自然音响,真实感
剪辑:长度、节奏。快速剪辑,镜头之间之间衔接。时空跳接。长镜头的使用增加真实感。
从新浪潮后,特吕弗和夏布洛克的长镜头,戈达尔的跳接与快速剪辑。
表演:非职业演员,不知名的演员。
总之对传统的电影语法毫不在意。
左岸派----作家电影
代表作品:
阿伦.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 亨利.高尔比《长别离》1961
阿兰.罗伯-格里叶《横跨欧洲的特别快车》玛格丽特.杜尔《音乐》1966《黄太阳》1970
侧重内心的描写。他们是文学和戏剧的革新派。
受到影响:
1、 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和潜意识学说的影响,表现人的真实。
2、 接受了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影响,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伯格森“真觉主义”影响,强调非理性感受进入意识深处,强调知觉认识社会。
4、 受到布莱希特的影响,对现实进行曲折的表现,以沟通内心的幻想。
主要的特征:
主题:偏爱回忆,遗忘,记忆,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搬上银幕;描写人的责任性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关。《广岛之恋》中。
导演:从记录式的现实主义然后再转向纯精神的现实主义中去。
剪辑:最重要的美学革命。《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百分之七十效果来自剪辑。其一,取消传统电影的间歇法,如化入化除,取消过渡镜头,用跳接对时空,事件的人为压缩;其二,镜头位置的颠倒;其三、镜头的并列运用,先后不衔接甚至对立;其四、循环剪辑,有意识的重复。
音响:左岸派导演比新浪潮修养更高,所以对音乐和音响的细节考虑比较多。
表演:舞台演员充当,有意识拉开人与人的距离,采用间离效果。
摄影:没有统一的风格,但不用谷达尔的肩扛式。讲究画面构图和布光,特别是雷乃得推镜头别具特色。
两者的区别:
1、 成分看:新浪潮制作者大都是巴赞《电影杂志》的评论员,由自己走上影坛。左岸派则是左翼作家团体的文人。所以修养要比新浪潮高。
2、 时间看:新浪潮始于50年代末期,左岸派要比它的导演早,雷乃1948年就开始。
3、 年龄上:新浪潮小伙子,而左岸派则是中年了,所以经历与阅历要比前者高
4、 主题和手法:新浪潮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则是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多采用第一人称,而作家电影多采用第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人称。而且有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有艺术的假定性远远超过新浪潮。
5、 拍摄地点:前不反映重大历史,所以多在巴黎,而后者在全世界拍摄。
6、 美学追求:新浪潮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感兴趣的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
7、 制作周期:新浪潮以潦草的,半即兴的拍摄,所以周期短,而左岸派则以仔细着摸得方式,周期较长。
8、 影片通过检查:前者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顺利通过(除了戈达尔《小兵士》)
但后者由于背景较为复杂,所以要遇到麻烦。
左岸派采取鲜明的立场直接干预生活,把赤裸裸的社会现状搬上银幕,触发观众的的情感与选择,所以左岸派是五六十年代的先锋派。
I. 如何评价20世纪20年代欧洲先锋主义电影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先锋派:第一,以法国印象主义电影为主要代表,其从1917年到1929年贯穿了整个先锋派运动的始终,因为在这些艺术作品中最早体现出了先锋主义的创作意图,所以被称之为“第一先锋派”;第二,分别是以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为代表的、有着超现实倾向的各种电影流派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被称之为“第二先锋派”;第三,是阿贝尔托·卡瓦尔康蒂在法国创立的一个纪录电影流派,他于1926年制作完成的影片《只有几小时》标志着这个流派的正式诞生[1],后被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称之为“第三先锋派”。虽然三个先锋派产生的影片特点不尽相同,但是它们作为组成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的一部分,有一个明显的相似点,那就是这些影片本身不是以商业盈利和影片讲述故事为目的,并且由于当时有声电影的技术还没有发明,因而主要集中在对无声影片纯视觉表现力和美学特征的探索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