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跪求上甘岭1956年上映的由 高保成主演的百度云资源
《上甘岭》网络网盘高清资源下载 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qNnZEPD4X2A53tYE_QdF8g
《上甘岭》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故事片。由沙蒙、林杉执导,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等主演。于1956年12月1日上映。影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⑵ 上甘岭的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毛泽东了解到上甘岭战役后,指示有关方面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擅长军事题材片拍摄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承担了这一任务并立即组成了创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导演,因为林杉曾创作了多部反映革命体裁的作品,所以他和曹欣、沙蒙、 肖矛成为《上甘岭》的剧本创作者。
剧本创作
导演沙蒙率摄制组前往朝鲜对上甘岭战役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又两次到上甘岭考察,并采访了一百多位当年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战士,记录的材料达到数十万字。剧作起先想将上甘岭战役拍成一部全景式的战役,但剧情认为这样不容易打动人,所以蒙决定突破传统战争体裁片的框框,将影片的视点投向上甘岭战役中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采用以小见大手法来展现人民军队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他的主张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影片基调确定后,编剧林杉进入创作,不久完成了初稿,但他认为还不满意,当她看到一篇关于志愿军女战士王清珍在上甘岭战役中事迹报道后,于是林杉便在剧本中加入了一个女角色王兰。
演员挑选
剧情在挑选饰演张忠发的演员时,显得格外谨慎,最后沙蒙看中了在电影《暴风骤雨》饰演赵玉林的高保成,但两者年龄反差很大,剧组有人提出质疑,但沙蒙执意采用了高保成。
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王兰的演员选择起初是一位歌剧演员,但沙蒙觉得该演员气质与角色有些不符。后来沙蒙在长影厂遇到了刚从鲁迅艺术学院毕业的刘玉茹,于是刘玉茹担任了王兰的饰演者。
拍摄过程
负责美工的刘学尧和特技设计蔡光为了真实再现上甘岭战役的场景,经多方考察,在安东附近选择了一个相似的地形,调动两个营的战士,翻表土,挖阵地工事,筑坑道口,造出了又一个“上甘岭”。为了真实地再现上甘岭的坑道,蔡光在设计坑道时相对加大了坑道高度,采用框架分解式结构,以人、弹药箱、坑道柱子造成层次感。
为了机枪音响效果的逼真,刘学尧还专门从上甘岭拣回了许多机枪子弹,由影片军事顾问赵毛臣(上甘岭战役中的连长)亲自打枪录音,录音过程中还将山坡打燃。
影片中有段抓松鼠的戏,但该段戏原来设计的并不是抓松鼠而是抓鸟,但沙蒙对这个设计感到不大对劲。在战场上枪炮一响,鸟就惊飞了,不会跑到坑道里,沙蒙和编剧最后想出了抓松鼠的主意。
人物原型
张忠发:张计发,1926年出生在河北省赞皇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51年,奔赴朝鲜“抗美援朝”,在上甘岭一役中担任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135团7连连长,坚守上甘岭阵地数日。
王兰:王清珍,1951年初入朝参战,在上甘岭战役中担任志愿军45师医政股收容所的卫生员。
⑶ 《上甘岭》重拍审核通过,你觉得哪位导演能拍出当年的壮烈
曾经我们看的最热血的电影应该就是《上甘岭》了,这一场战役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之中,可以说是最艰苦,也是最伟大的。
美军的轰炸机不断的在这里轰炸,将这个地方的土地都削平了一点,但是我们的战士们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之下坚守,在坑道之下坚守,坚决打退美帝国主义。
他之前拍摄的《八佰》《金刚川》这些战争题材类的电影,都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所以管虎导演拍这样的战争场面,也才能够拍出好故事,并且拍出当年的壮烈,当年的艰苦岁月,当年我们是怎么打倒这些敌人的。
当然像是《长津湖》一样有三个一起的导演,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也是更加好的。
⑷ 电影上甘岭主题曲《英雄颂》的歌词
《英雄颂》
狂风呼啸,大海翻腾
朝霞燃烧,山麓昂胸
狂风呼啸,大海翻腾
朝霞燃烧,山麓昂胸
狂风呼啸,大海翻腾
朝霞燃烧,山麓昂胸
壮志的祖国儿女,为世界
为和平,赴汤蹈火
去做英勇的斗争,壮志的祖国儿女
为世界,为和平,
赴汤蹈火,去做英勇的斗争
硝烟滚滚,火势熊熊
杀声呐喊,铁石飞崩
硝烟滚滚,火势熊熊
杀声呐喊,铁石飞崩
硝烟滚滚,火势熊熊
杀声呐喊,铁石飞崩
一样一样冲,一样一样进
勇敢的战士,轰不动炸不倒
舍生忘死战斗在上甘岭,舍生忘死战斗在上甘岭
用生命保卫母亲平安,用鲜血换取大地和平
不朽的功绩无比的英勇,巍峨雄壮美丽庄严
像一道长虹横跨在万里无云的碧空,不朽的功绩无比的英勇
巍峨雄壮美丽庄严,象一道长虹横跨在万里无云的碧空
(4)上甘岭电影的导演是谁扩展阅读:
1956年,延安时代的战友,《上甘岭》的导演沙蒙找到刘炽,让他承担影片的音乐创作。《我的祖国》在影片《上甘岭》中是首插曲,《英雄颂》才是影片的主题歌。迎着总攻击令的冲锋号,志愿军战士们从坑道里打出来,向前猛冲,直到影片结束。这是一首加入钢琴伴奏多达十多分钟的混声大合唱,刘炽把它处理成一首壮烈雄健的男性美的合唱,表现志愿军威武不屈,惊天动地,英勇顽强,气贯长虹的风貌和气概。
《上甘岭》电影音乐的成功,使刘炽成为电影导演心中的一杰,关键时刻常来找他“捧场”。金山导演《风暴》只差18天就审片,找他写音乐,他拼命似地把音乐赶出来了。王震之导演《三八线》也来找他,刘炽掂掂作品,却谢绝了。他对王震之说:“都是抗美援朝题材作品,我写《上甘岭》已是精疲力尽了。”
⑸ 老电影《上甘岭》《奇袭》的主角原型现身屏幕 战后他们曾任何职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一些志愿军老战士在媒体采访中纷纷亮相屏幕,这些战斗功臣耄耋之年,仍然精神矍铄,令人欣慰。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欣喜看到了老电影《上甘岭》中张忠发连长的真实原型张计发,还有老电影《奇袭》中方连长的真实原型张魁印。
两位老英雄都是九十以上高龄,说起七十年前朝鲜战场的往事,仍是那么思路清晰,表达流畅,在哪打了几仗,牺牲了多少战友,都记得清清楚楚。
真是岁月如歌,英雄不老。
出生于1926年的 张计发 ,是河北省赞皇县人,抗战末期19岁参军入伍,在八路军太行一分区独立团当战士。
他于1951年随部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在上甘岭战役中,担任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135团7连连长。
残酷的上甘岭战役中,张计发带领连队曾在缺水、缺粮、没有药品、弹药不足的坑道里坚守了43天,不仅击退了敌人一次次疯狂进攻,还数次反击夺回阵地,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坚守和反击作战任务。
战后,135团7连荣立集体一等功。连长张计发荣立个人一等功,并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战后1954年回国,张计发作为英模代表,出席了中南军区英模代表大会。1955年秋,已升任副营长的张计发,在组织的关怀下进入南京中高级步兵学校学习。1963年,他从团副参谋长岗位上因病离休,被组织上安排到河南信阳军分区干休所休养。
1957年,毛主席指示有关方面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擅长军事题材影片拍摄的长影厂立即组成创作班子,由沙蒙、林杉担任导演。因为林杉曾创作多部革命题材的作品,所以他和曹欣、沙蒙、肖矛又是《上甘岭》剧本创作者。编导们两次到上甘岭进行实地考察,并到志愿军部队体验生活,还决定请主角原型张计发为剧组顾问。因张计发当时在南京步校学习,没能成行。
但张计发的确是老电影《上甘岭》中8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也是小学课本里课文《一个苹果》的亲历者和作者。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前线,张计发打了10年仗,负过8次伤,荣立特等功四次,一等功两次,是实至名归的英雄连长。
电影《上甘岭》上映后,张计发不知看过多少遍,但一直无法从头看到尾,经常是只看一半就不敢再看下去了。原因是,他记忆中的实战情景远比电影更惨烈,那些牺牲的战友让他想起来就难过···。
离职休养后,张计发把关心教育下一代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在坚持与疾病作斗争的同时,曾无数次深入湖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广东等省区,到学校、进工厂、下部队,作了上千场的革命传统报告,听众多达百万人次。
张计发的妻子名叫魏祖琴,是他从朝鲜回国后由组织牵线搭桥组成的家庭。两人育有四个女儿,有三个从军入伍。1967年出生的小女儿至今在部队一线,已是一名指挥员。
(电影《上甘岭》剧照)
94岁高龄的张计发新近现身屏幕,重新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一个苹果的故事”,还讲述了报务员因口渴说不出话,不惜自己将自己的嘴打出血来润嗓子的动人情节···
张魁印
抗美援朝老英雄张魁印,就是老电影《奇袭》中侦察连长方勇的真实原型,如今已经98岁高龄。
当年他带领38军一支先遣队机智深入敌后,一举炸毁武陵桥,切断了南逃敌军退路和后援,为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战后,张魁印被志愿军总部批准荣立一等功。也是38军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立一等功的唯一一位团职干部。
(晚年张魁印)
他是山西平遥人,生于1922年,1937年参加革命,历任山西政治保卫队二大队六中队战士,八路军晋西支队一团测绘员,晋西第二军分区侦通队侦察排长,第二军分区司令部侦察参谋、侦察科科长。
1951年1月入朝参战,张魁印任志愿军第38军侦察科科长、38军司令部情报科副科长。此后,历任50军作训处长,38军作训处长,师参谋长、副师长,黑龙江省军区副参谋长,1982年享受副军职待遇离职休养。
惊险传奇的战场往事,起源于1950年11月24 日下午。
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打响的前一天,志愿军38军军长梁兴初传令,把军部侦察科科长张魁印叫来,开门见山说:
“给你一个任务。你与 113 师侦察科长周文化带两个连,两个工兵排,配英、朝语翻译,300多人,组成军先遣队。要在朝鲜平安南道内务署配合下,秘密潜入德川以南,在26日上午8时以前,把德川通顺川和平壤的武陵桥炸掉。你敢不敢去执行这个任务?"
时年28岁的张魁印胸脯一挺,坚定地回答:“那有什么不敢的!”
梁军长也没多说,只是把手一挥命令:“好,那就出发吧!”
这是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中的真实一幕。
有关这次巧妙、大胆穿插敌后奇袭的战斗经过,在许多记载抗美援朝的史料中都有详尽描述。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张涛志著)上卷中的第23回,章节题目就是:《毛岸英捐躯大榆洞 张魁印奇袭武陵桥》。
而老电影《奇袭》,则是艺术的再现了这个惊心动魄的经过。
据记载,德川之战结束后,当志愿军西线总指挥韩先楚把38军在德川的战报送达志愿军总司令部时,彭德怀司令员禁不住高兴地评价说:“这个38军很厉害嘛,奇袭武陵桥这着棋妙不可言···。”
196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在已有军教片《奇袭武陵桥》的基础上,再以这一战例为素材,由黎阳、郑洪编剧,许又新导演,张勇手、邢吉田、曲云、袁霞、王孝忠等主演,成功拍摄了后来家喻户晓、盛演不衰的故事影片《奇袭》。
这部深受观众喜爱的影片奇特之处在于,是由真正经历过朝鲜战场烽火的军人执导,用的是真实素材,拍戏使用真枪实弹。而片中主演方连长的演员张勇手,也是一位参加了抗美援朝的老战士。
张魁印曾说:“电影《奇袭》我看过好多遍,虽然较之真实事件艺术化了,但影片拍得很真实。每看一遍,我都要想起我的战友们,可电影毕竟与实际战例不能相提并论,还有许多精彩的地方没拍出来···”
追忆往事,晚年张魁印经常感慨万千。
他喜欢讲述牺牲的战友,唯独不谈自己。他解释,在电影中,有一段方勇和一班长三人乔装敌伤兵在路上截车,对康平桥进行侦察的情节,是电影编导们艺术虚构的。
影片《奇袭》的核心是插入敌后“炸桥”阻敌。也可以说,这座桥是影片剧情围绕的重中之重。片中的桥被定名为“康平桥”。
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电影中的这座“康平桥”实景,是在位于浙江奉化溪口镇的“藏山大桥”拍的,不是朝鲜前线的武陵桥。
当年拍摄惊险的跳车镜头时,导演要求一个镜头下来。片中的方连长从一班长手中抢过正在疾驰的吉普车方向盘,战友们跳下 汽车 后,他独自驾车吸引追兵至山崖边,在 汽车 坠崖前一瞬间,他飞身跃入路旁,吉普车则坠入山谷燃起大火。
敌追兵见到山崖底下熊熊燃烧的车骸,误以为共军人车俱毁,得意洋洋地狞笑说:“跑,我看你往哪儿跑!···”
对于当年自己在片中的勇敢表现,张勇手只是淡淡笑道:“那时年轻,又有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经历,所以拍这类惊险的镜头,基本上是一条就过,也从没受过伤。”
张魁印离休后,曾任哈尔滨市南岗区育红小学校外辅导员。其它时间,喜欢阅读古今中外的军事书籍。他至今还珍藏着破袭武陵桥的经过要图,还有荣获的一堆军功章。
面对这些记载着战斗功勋的勋章,张魁印常想到的总是牺牲的战友。
张魁印的妻子迟秀琴,也是他的战友,曾在志愿军司令部任打字员。张魁印在打完四次战役后,调至志愿军司令部工作一段时间。两人1954年结婚,育有4个子女。
好多年来,张魁印从不透露自己是电影《奇袭》中主角原型的事,直到后来军史战史研究者找上门来,人们才知道张魁印的英雄事迹。
(电影《奇袭》剧照)
张魁印说:“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为祖国为人民而战,是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的天职。比起牺牲的战友们,我又能说什么呢?一切荣誉都是同志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⑹ 电影上甘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上甘岭》主要内容:1952年秋,美军在朝鲜中部三八线附近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企图夺取上甘岭主峰阵地五圣山。上甘岭战役爆发。八连连长张忠发(高保成饰)奉命执行主峰阵地的坚守任务,师指挥所要求他们坚守24小时以待后援。
可就在一个上午,敌人竟进攻23次,我军伤亡惨重。敌人继续增兵,师指挥所命令张忠发暂时撤进坑道。第二天,敌人大举进攻五圣山。张忠发命令连队配合其他部队主动出击,打退了大股敌人。师指挥所要求张忠发拖住敌人,使后方争取时间调度兵力,补充弹药。
坑道内的战士每天都有伤亡,他们不仅要跟头顶上的敌人作战,还要为生存而斗争。坑道与后方的联系被敌人切断,坑道内严重缺水,战士们相互鼓励、互相关心,顽强地坚持战斗。
在朝鲜人民的支援和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他们顽强战斗了24天,让我军做好了大反攻的准备,最后一举歼灭了敌人。上甘岭战役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形势。
(6)上甘岭电影的导演是谁扩展阅读
《上甘岭》角色介绍:
1,张忠发
志愿军某部八连连长,奉命执行主峰阵地的坚守任务,师指挥所要求他们坚守24小时以待后援。张忠发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战士每天有伤亡,能够战斗的人一天天在减少,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顽强地坚持着,终于等到大反攻开始,张忠发率领战士们冲出了坑道,配合大部队一举歼灭了敌人,取得了战役的最后的胜利。
2,师长
整场战役的指挥者,命令张忠发支援七连军队并坚守主峰阵地,原要求张忠发的连队在阵地上能够坚守二十四小时,以待后援,后来命令张忠发部队暂时撤进坑道里去。
3,王兰
部队里的女卫生员,每天给伤员打水、打针、换药、喂饭、洗绷带、查脉搏,有时还要帮助伤员大小便,然而,不管工作有多累,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
4,
孟德贵
指导员,在缺粮断药又短水的坑道里,身受重伤的指导员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里,用他那微弱的声音让王兰对他唱首《我的祖国》,而指导员在战士们深情的歌声中合上了眼睛,带着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离开了朝夕相伴的战友们。
⑺ 《上甘岭》重拍审核通过,究竟哪位导演能拍出当年的壮烈
不知各位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自从2010年以后,我们国内影视行业出现了一个翻拍狂潮,10年的时间里,基本上只要是早年间出名的电视剧和电影,都成了热门IP,尤其是武侠剧翻拍结束以后,红色和抗战电影,又成了最受欢迎的题材之一
从徐克当年导演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到后来成龙改编《铁道游击队》,红色题材确实成了热门,但在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国内电影拍摄自由性的问题,翻拍老电影的好处是,一,经典电影在国内影迷心中有地位,自带知名度,二是只要尺度把握的合适,翻拍电影可以毫不费力的通过影片审核
当然,即便是经典电影,翻拍起来也是有难度的,像《智取威虎山》这种题材的电影,只要场景选的合适,基本上花费都不大,而类似于场面比较宏大的电影,任何导演过来翻拍都有一定难度,举个例子,1956年,我们国内上映了一部电影,叫《上甘岭》,想必大家应该都看过,其实从2020年开始,这部剧的翻拍审核就已经通过了,可到目前为止,依旧没有一位导演敢接这部剧
按理来说,《上甘岭》电影取自真实事件改编,在国内的传播度也很广泛,拍完之后肯定是一部大作,可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导演敢接触呢?
其实主要原因在于,虽然《上甘岭》是部好作品,可一旦拍不好,就能毁口碑
首先是取景难度上的问题,《上甘岭》这部剧主要讲述的是在朝鲜战争期间,我国志愿军与敌人在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地区展开激烈争夺战的故事,当时双方投入了数万人,战斗持续了近一个多月,仅上甘岭主阵地,炮击就超过了上万次
“森林化为焦土、山上没有一块完整的石头,全部被炸成了碎沫,走在阵地上,随便抓起一把泥土,里面都混有铁屑和弹壳”,这是当年参加过这场战役的老兵真实回忆,而从朝鲜战争结束到后来《上甘岭》电影上映,仅影片制作就花费了4年,由此也能看出来,为了真实还原,导演到底花费了多少心血,据说当时为了拍实景,《上甘岭》导演花费了一年时间,才在山东丘陵地区找到了一块符合影片拍摄的场地
场地问题解决后,是演员问题,《上甘岭》这部剧里的英雄人物有很多,除了主角王成外,连长张忠发、失明的七连指导员,这些人物在电影中的经典片段,都是壮观且激烈的,说实话,现在的演艺圈的演员,能够驾驭这个角色的人,真不多,万一选角不好,整部电影就毁了一半
国产抗战剧这几年的发展,我们也不是没看到,弄不好就成了又一部“抗日神剧”电影
最后就是导演,按照目前的情况来说,国内在战争剧上比较有知名度的,除了新晋导演和演员吴京外,能够接起这种剧的导演,目前国内就三位,一是作品特效和故事结构紧密的徐克、二是凭借《八佰》一举成名的管虎,三是拍过《集结号》的冯小刚
不过这三个人目前都没有接手《上甘岭》的意愿,可见这部影片实际上也是块烫手山芋,在2020年过审以后,《上甘岭》目前的拍摄进度还停留在寻找合适导演的阶段
我个人来看,《上甘岭》这部电影,在我们国内影片 历史 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重新翻拍之后,利用我们现有的技术和手段,能够更好的展现当时志愿军的真实情况,但这也要建立在,导演和演员能够尽职尽责拍摄的份上,否则一旦拍出来毁经典,那不仅是导演的口碑,国人对于刚崛起的国产电影希望,也可能会下滑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朋友们,对这件事情怎么看呢?
⑻ 《金刚川》《长津湖》《上甘岭》时间顺序是怎么样的
顺序如下:
1、上甘岭战役,美方称为三角山战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战役。
2、金刚川战役,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战士要在第一时间赶往金城参加最后一场大型战役,如果没能及时赶到,对战况的影响可想而知。志愿军战士们要通过一条名为金刚川的川流,才能继续赶往金城。
3、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发生在长津湖地区的一场战役。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
长津湖是位于朝鲜北部长津江上的人工湖,同时也是朝鲜第二大人工湖,当年著名的长津湖战役就发生在这。
《长津湖》是由徐克、陈凯歌、林超贤三位著名导演执导,吴京、易烊千玺领衔主演,段奕宏特别出演,朱亚文、李晨、胡军、韩东君等主演的抗美援朝电影。
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围绕一个英雄连队“七连”及兄弟部队的行动为主线,讲述普通志愿军战士在整个战役中的战斗精神和感人故事。
影片刻画了众多战场上真实细节与情感:很多战士没有子弹了,就拿着空枪往前冲……每个镜头、每处细节,都尽力把观众代入长津湖战役的真实体验,感受当年的志愿军战士是如何不畏强敌、浴血苦战,最终达成以弱胜强的伟大胜利。
⑼ 电影上甘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在真实的上甘岭战役中,战斗从第一分钟开始就进入到了白热化。从1952年10月14日直到11月25日,战役结束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遭受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多枚航空炸弹的狂轰乱炸,平均每平方米被反复轰炸过70次,每分钟发射炮弹30余枚。上甘岭的山头因此被永远的削低了2米,面对美军的狂轰滥炸,志愿军前线的指挥员决定让部队躲进通道保存力量,并坚持斗争。
电影《上甘岭》虽然战争场面激烈,但是导演沙蒙认为,《上甘岭》大部分篇幅都是在黑乎乎的坑道里太压抑,应该避免这些刺激的镜头,应营造出一种乐观的情绪。于是影片将坑道环境做了改动,但坑道里发生的故事都是完全真实。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国之声推出特别报道《我和我的祖国》,由战场上的十名战斗英雄讲述他们的铁血人生和家国情怀。
⑽ 上甘岭卫生员唱起什么歌
在守住坑道艰难的时刻,卫生员唱起了《我的祖国》鼓舞大家。八连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艰苦奋斗、敢打硬仗的精神;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知难而进、负重自强的精神。
电影《上甘岭》
取材于朝鲜战场真实的上甘岭战役,长影拍摄,沙蒙、林杉执导,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等主演。
大多数的人们对《上甘岭》比较熟悉,但对其中饰演王兰的刘玉茹却不熟悉。
刘玉茹,1933年出生。中学毕业后,她考入沈阳鲁迅艺术学院。1955年,22岁的她毕业,分配到哈尔滨话剧院,成了一名话剧演员。
刚刚毕业的刘玉茹有一天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探亲,她的一个姐姐在这里工作。就在离开的路上,正巧碰到《上甘岭》导演之一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