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裕仁太子周游列国
1921 年春天,21 岁的裕仁皇太子在东宫学问所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为了进一步开拓视野,他打算以一次对欧洲的访问来结束自己的学业。这不但是裕仁皇太子第一次走出国门,而且是日本天皇史上的第一次皇太子出国游历。
裕仁皇太子是明治天皇的孙子,大正天皇的长子。大正天皇因为患脑血栓病,在 1921 年 11 月正式让权养病,由裕仁皇太子担任摄政;5 年后大正天皇病逝,裕仁皇太子登基,成为第 124 代昭和天皇。昭和天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因此他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尤其是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裕仁皇太子决定会欧洲访问时,他的“未来天皇”的身份已经十分明确。因为历代日本天皇从来没走出过自己的国土,所以他这种打破常规的做法,马上在日本引起了强烈的反响。83 岁的元老重臣山县有朋支持年轻的皇太子,并且认为裕仁皇太子的访问会有利于日本与英国的友好。但是山县有朋的政治对手两园寺公望反对皇太子到欧洲去,并且对山县有朋支持皇太子去欧洲的动机作了别有用心的歪曲。不明真相的日本人都被煽动起来了,报纸上出现了许多莫名其妙的传闻,说裕仁皇太子不在国内时,山县有朋会杀害皇太子的妃子;说朝鲜的刺客将在英国刺杀皇太子;甚至说西方人会嘲笑皇太子喝汤时嘴里发出响声的日本生活习惯;说皇太子会因为不适应欧洲的生活习惯而患感冒……有几个人已经发誓,要把自己捆在铁轨上,以阻止裕仁皇太子所乘专列火车的通过;另一批人则闯进了西园寺公望的养子西园八郎家中,指责他对新闻界透露了太多关于裕仁皇太子出访的消息,用木剑把他痛打了一顿,并且声称他们这样做是惩罚“卖国贼”!
裕仁皇太子没有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主意。1921 年 3 月 3 日清晨,他带着 15 位侍从官,以及由陆海军军官组成的随从队,浩浩荡荡地穿过东京的街道,登上了离横滨不远的香取号战列舰,在鹿岛号战列舰的护航下,驶往欧洲。对于裕仁皇太子来说,这次远涉重洋出国访问,既是他少年时代的最后一次冒险,又是他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的第一次考验。由于大正天皇身体不好,裕仁太子代表他的父亲接待外国大使,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而且医生曾经明确地告诉他,大正天皇已没有恢复健康的可能了。他意识到,当他从国外返回时,他将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担,所以在舰队穿越印度洋和地中海的漫长行程中,裕仁皇太子经常与他的政治、外交、战术和战略顾问们一起,商讨日本将来的前途,以及他们所应该采取的治国纲领和计划。
裕仁皇太子沿途受到了日本侨民的热烈迎送。经过香港时,在驶离港口的水道边排列了 14 艘汽艇,艇上挂 14 块汉字牌,上面写着:“香港的日本人协会热烈欢送万岁!”进入新加坡要塞时,裕仁皇太子不得不在甲板上站了几乎一个小时,以答谢前来欢迎他的日本侨民对他的敬意。在新加坡,裕仁皇太子还专程去参观了博物馆和著名的植物园,1857 年,艾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就是在那里撰写了论自然淘汰的著名学术论文,从而促使达尔文也发表了他的《进化论》的,裕仁皇太子对于生物学的爱好终生不改,在他担任天皇之后,只要时间允许,他在每个星期的一、四下午和星期六,都会到皇宫内的生物学研究所去工作;这个研究所里陈列着他一生辛勤搜集到的 6 万多种生物标本。他主要研究腔肠动物的分类学,发表过有很高水平的论文和著作。他一生中发现动植物新品种多达 200 余种,对海洋生物学研究作出了贡献,英国皇家科学院授予他名誉会员称号。在科伦坡,裕仁皇太子观看了土风舞,和 40 头一齐以鼻子发出鸣叫声的大象的下跪礼,这种场面使他惊叹不已。在海上的日子里,他玩高尔夫球,在舰上的游泳池里游泳,精心学习法语,有时也同水手们一块看电影。
5 月 8 日,裕仁皇太子一行终于到达了英国,在朴次茅斯港登岸,随后抵达伦敦。
在一连串宴会、招待会和检阅仪式中,裕仁皇太子表现得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善于应付意外情况。5 月 10 日,他们在温莎堡参观后,裕仁皇太子正在白金汉宫自己的房间里换衣服准备去赴晚宴,门口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接着英王乔治没有经过通报就走进了房间。在场的随员都有些紧张,因为裕仁皇太子衣服刚换了一半,如果在日本,这种情况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英王乔治同样衣着不整,只穿着衬衣和背带裤,脚上套着拖鞋。然而裕仁皇太子神色丝毫未变,很沉着地向英王致意。英王乔治亲热地搂着裕仁皇太子的肩膀,两人一起坐在床边上交谈起来。
裕仁皇太子以英王贵宾的身份在白金汉宫住了 3 天,又以英国政府贵宾的身份在切斯特菲尔德大厦住了 8 天,参观了各种名胜古迹,出席了各种欢迎仪式。他参加了一次步兵分列式检阅,还穿着一个英国将军的制服照了相。他仔细地观察了经常陪同他的英国王太子威尔士亲王爱德华的举止,对这个年轻人文雅和滞洒的风度极为羡慕。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虽然已经较开放,但与西方社会相比还有相当距离。爱德华王太子可以脱掉军服上街游玩、上剧院看戏、在餐馆里吃饭、在夜总会里喝香摈酒,这使裕仁皇太子更加觉得日本皇宫中的生活枯燥无味!
裕仁皇太子在苏格兰与阿索尔公爵一块狩猎、射击和钓鱼,度过了轻松的一个星期,又花了两天参观飞机公司与造船公司,然后回到伦敦,下榻于日本驻英国大使馆,度过了在英国的最后 4 天。因为当时在日本国内,天皇和皇太子都极少在公众场合露面,所以有许多年轻有为的海军军官,为了能见到皇太子一面,特地设法从日本赶到伦敦来,裕仁皇太子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为他们举行了一系列的宴会和招待会。
5 月 31 日,裕仁皇太子离开英国,前往法国巴黎。法国主人非常自豪地邀请贵宾登上了著名的埃菲尔铁塔,从那里观赏巴黎全城的风光。6 月 3 日,裕仁皇太子参观了罗浮宫艺术博物馆和拿破仑陵墓。他在拿破仑陵墓逗留的时间,比在罗浮宫艺术博物馆要长两倍,并且表现得十分激动,还捐赠了 400美元表示对拿破仑的纪念。按照日本皇室的赏赐标准,这笔钱已经相当多了因为在当时,这么多钱足够一个亲王或王妃下乡避暑 20 次的开支!法国人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对裕仁皇太子如此看重拿破仑而看轻罗浮宫并不满意,当时就在报纸上讽刺了他。
6 月 4 日,裕仁皇太子在著名的法国元帅贝当的陪同下视察了法?诒!5诙煸┑募苹侨シ梦史捕窃H驶侍恿偈比∠苏獯畏梦剩谋浼苹タ慈怼6杂谌毡净适依此担硎腔侍硬挥Ω梅⑸巳さ拇炙子卫郑匀毡镜谋ㄖ蕉济挥斜ǖ勒飧鱿ⅰH毡颈ㄖ酱笏列H驶侍佣杂诜ü幕凶排ê裥酥拢欢导噬希凭玫姆ü幕⒚荒芪H驶侍幼⒁饬Γ痪牡亟魑泄掠Ω豆ィ约蟮娜惹槿ゲ喂劬略盒!9劭刺箍撕头苫硌荩蛘呷パ胺玫谝淮问澜绱笳街械木烧匠∫胖贰K沽酱斡胝诎屠璧娜毡韭骄ùΦ耐纺慷缅枪な奔涿芴浮5笔保钤驹谂分薮舐缴系娜毡炯涞锏搅饲八从械氖浚⑶乙鹆擞ⅰ⒎ā⒚拦谋0踩嗽钡拿芮凶⑹印U庑┘涞哪勘曛饕桥分薜墓ひ敌录际酢F渲杏屑负跻话肴耍诘诙问澜绱笳街谐闪巳毡厩致跃裘阎姆ㄎ魉菇缅枪谡秸笃诔晌毡菊氖紫唷?
6 月 9 日,裕仁皇太子在巴黎进行了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微服出游。他单独在城中的街道上步行,自己花钱头东西。他在几家店铺中为皇室以及他的未婚妻购买了一批礼品。同时,他也为自己买了一生中唯一的纪念品——拿破仑的半身像。从此以后,这座拿破仑的半身像就一直放在他的书房里。几年后,它的旁边又放上了一座达尔文的头像。直到 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可耻地战败之后,第三座雕像——美国前总统林肯的头像才进入他的书房。这三座雕像各有寓意:拿破仑代表“征服”,达尔交代表“进化”,林肯代表“解放”,这几乎就是他一生命运的一个缩影。
6 月 10 日,裕仁皇太子离开巴黎去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他访问了滑铁卢、伊普雷和其他一些旧战场,还出席了荷兰与比利时王室举行的盛大宴会。然而 10 天后他回到巴黎时,仍然显得对战场过分入迷。在贝当元帅的陪同下,他在那些布满弹痕的森林草地上流连忘返。除此之外,他感兴趣的就是军事院校了。
从 7 月 10 日到 18 日,裕仁皇太子访问了那不勒斯和罗马。他仓猝地观看了圆形竞技场和西斯廷教堂这两处古罗马著名的文化遗迹,并再次长时间地观看了坦克和大炮的射击表演。最后,裕仁皇太子在法国的土伦登上战列舰,开始回国的航程。
1921 年 9 月 3 日,经历了整整半年的长途跋涉,裕仁皇太子回到了日本。日本有权势的人,尤其是那些追随裕仁皇太子一起访问了欧洲的人,一致认为裕仁皇太子是一位真正的东方领导人,一位值得他们追随并能够指引他们前进的领袖。在他们的支持下,皇室很快就宣布由裕仁皇太子代患病的大正天皇摄政——从这时起,他实际上已经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了。
⑵ 日本电影!
日本电影发展历程日本电影起步萌芽时间历程(1896年~1918年)1896年爱迪生发明的“电影镜”传入日本,而真正的电影是从1897年由稻胜太郎及荒井三郎等人先后引进了爱迪生的“维太放映机”和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开始的,其时,小西六兵卫也购入摄影机。
在这一两年间输入了放映机和影片,并在全国巡回放映,称为活动照相,并沿用这一名称至1918年。1899年日本本土摄制影片,以纪实短片为主。《闪电强盗》将当时社会上流传广泛的新闻话题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最早迎合时尚的故事片。横山运平遂成为日本第一个电影演员。
1903年本能寺会战·剧照日本最早的正式影院是1903年建立的东京浅草的电气馆。最早的制片厂是1908年由吉泽商行在东京目黑创建的。《本能寺会战》(1908年,牧野省三执导)为日本第一部由解说员站在银幕旁用舞台腔叙述剧情的无声影片。牧野省三因此被称为“日本电影之父”,但这类影片只是连环画式的电影。
1912年日本活动写真株式会社(简称日活公司)成立,拍摄了尾上松之助主演的一系列“旧剧”电影。松之助原是巡回演出的歌舞伎演员,1909年被牧野省三发现,他的第一部作品《棋盘忠信》问世后,使他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武打演员,有“宝贝阿松”之称。1914年,天然色活动照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活)成立,最初以摄制彩色电影为目的,但因仅有两种颜色,只能改拍普通的黑白电影,并且仍以拍摄“旧剧”影片与日活相抗衡。
当时日活的向岛制片厂已在拍摄现代题材的“新派剧”。日本电影默片时代时间历程(1918年~1931年)1918年由归山教正主持的电影艺术协会发起纯电影剧运动。归山在1919年摄制的《生之光辉》、《深山的少女》,为纯电影剧运动的试验性作品。这两部影片几乎全部利用外景拍摄,让演员在自然环境中表演,从而使电影从不自然的狭隘的空间解放出来。
该协会主张启用女演员,以废除男扮女的传统做法;在影片中插入最低限度的字幕说明故事情节,废除解说员;采用特写、场面转换等电影技巧;通过剪辑使影片形成完整的堪称电影的作品。上述两部影片的实践虽然还不很成熟,但迈出了第一步,并为更多的电影工作者所接受。
1920年,日本又创建了大正活动照相放映公司(简称大活)和松竹公司。大活聘请谷崎润一郎为文艺顾问,并从好莱坞招回了栗原喜三郎(托马斯),由喜三郎执导了谷崎编剧的《业余爱好者俱乐部》(1920年)。松竹则请小山内熏指导,由村田实执导摄制了《路上的灵魂》(1921年),这部影片被认为是日本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松竹还在蒲田建立了制片厂,并采用了好莱坞的制片方式,建立了以导演为中心的拍片制度。这种革新促使日活公司急起直追,拍出了由铃木谦作导演的《人间苦》(1923年)和沟口健二的《雾码头》(1923年)。从此,“旧剧”影片改称“时代剧”影片,“新派剧”影片改称“现代剧”影片。
1923年松竹映画早期logo9月1日,以东京为中心的关东地区发生强烈大地震,在东京的拍片基地濒于崩溃,不得不转移到京都。由于震灾后社会的动荡和经济萧条,一种逃避现实的所谓“剑戟虚无主义”的历史题材影片应运而生。这时苏联的电影蒙太奇理论以及德国的表现主义电影在日本已有一定影响,日本也拍出了一些强调视觉感的先锋派性质的电影。
震灾后的电影复兴是从电影《笼中鸟》(1924年)开始的,其主题歌带有浓重的感伤、绝望和自暴自弃的色彩,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心理状态,因此大受欢迎。另一方面,由伊藤大辅导演、大河内传次郎主演的《忠次旅行记》三部曲(1928年)是历史题材影片高峰时期的代表作;而现代题材影片的代表作则是阿部丰的《碍手碍脚的女人》(1926年),1928年,五所平之助拍摄的《乡村的新娘》则是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抒情影片。
当时的优秀影片还有小津安二郎拍摄的《虽然大学毕了业》(1929年)、《虽然名落孙山》(1930年)和《小姐》(1930年)等,被称为“小市民电影”。阶段特征在这一时期,以佐佐元十和岩崎昶为代表的倾向进步的电影工作者,成立了日本无产阶级电影同盟,拍摄了一批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短纪录片,如《无产阶级新闻简报》、《孩子们》、《偶田川》、《五一节》、《野田工潮》等。
影响所及,一些制片厂推出了有进步倾向的故事片,被称为“倾向电影”,如伊藤大辅的《仆人》(1927年)、《斩人斩马剑》(1929年),内田吐梦的《活的玩偶》(1929年)、《复仇选手》(1930年)等。由于政府对电影加强检查,倾向电影只持续了两三年便被扼杀了。
日本电影有声电影时间历程(1931年~1945年)起源时间日本的有声电影始于1931年,而银幕的全部有声化则到1935年才完成,第一部真正的有声片是五所平之助导演的《太太和妻子》(1931年)。此后,被认为是有声电影初期代表作的影片是田具隆的《春天和少女》、稻垣浩的《青空旅行》、岛津保次郎的《暴风雨中的处女》和衣笠贞之助的《忠臣谱》。
在《忠臣谱》中,衣笠贞之助具体运用了爱森斯坦的“视觉、听觉对位”理论,成功地采用了画面与声音的蒙太奇手法。公司鼎立由于有声电影的出现,日本电影界出现了东宝、松竹和1942年根据“电影新体制”而创办的大映公司之间的竞争,形成鼎立局面。这一时期最初五六年间,是日本电影艺术收获最多的“经典时代”。
其中《浪华悲歌》、《青楼姊妹》属“女性影片”,被视为这一时期现实主义作品的高峰。影片《土》,是第一部接触到封建剥削制度的现实主义的农民电影。二战时期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统治者加紧对电影的控制,禁止拍摄具有批判社会倾向的影片,鼓励摄制所谓“国策电影”。
一些不愿同流合污的艺术家便致力于将纯文学作品搬上银幕,以抒发自己的良心,并在名著的名义下逃避严格的审查。1938年达到鼎盛。在此前后,被搬上银幕的名著除了尾崎士郎的《人生剧场》和石川达三的《苍生》外,还有山本有三的《生活和能够生活的人们》(五所平之助导演,1934年)和《路旁之石》(田具隆导演,1938年),矢田津世子的《母与子》(涩谷实导演,1939年),岸田国士的《暖流》(吉村公三郎导演,1939年)等一系列影片,维系了日本电影的一线光明。
电影法制《残菊物语》随着1939年电影法的制定、1940年内阁情报局的设立、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所有影片几乎都被限定配合战争的叫嚣。至1944年,拍摄了诸如《五个侦察兵》(1938年)、《土地和士兵》(1939年)、《坦克队长西住传》(1940年年)、《夏威夷·马来亚近海海战》(1942年)、《加藤战斗机大队》(1944年)等。
在阴云密布的岁月里,能够在创作上始终坚持自己意志和风格的艺术家寥寥无几。小津安二郎和沟口健二被认为是其中的佼佼者。小津未按照军部的意愿行事,拍出了《户田家兄妹》(1941年)和《父亲在世时》(1942年)两部体现他独特的澹泊风格的影片,与鼓吹战争背道而驰。
前者反映了家族制度行将崩溃,后者是小津作品的永恒主题,即父子问题。沟口健二则有意识地逃避到歌舞伎等古典艺术中去,从而避开现实的战争问题,拍摄了《残菊物语》(1939年)、《浪花女》(1940年)、《艺道名人》(1941年)“艺道”三部曲。此外,稻垣浩导演的《不守法的阿松的一生》(1943年)以描绘社会底层的人生深受观众欢迎。
这些作品给处于窒息状态的日本电影带来一股新鲜空气。电影会社为了推行侵略战争,日本政府加强了新闻、纪录电影(当时称为文化电影)的工作,于1941年成立了官办的日本电影社(简称日映),拍摄了《空中神兵》等战争纪录片。但是一批纪录电影工作者却始终坚持摄制科教片,特别是大村英之助领导的艺术电影社,如厚木高、水木庄也、上野耕三、石本统吉等人,选择具有社会性的主题进行创作,拍摄了石本的《雪国》(1939年)以及由厚木编写剧本、水木导演的《一个保姆的纪录》(1940年)等影片,维护了由无产阶级电影同盟创始的追求真理的创作原则。
在日本电影黑暗的二十世纪40年代,青年导演黑泽明以处女作《姿三四郎》(1941年),木下惠介以处女作《热闹的码头》(1943年),冲破种种不利条件脱颖而出。代表人物黑泽明,日本电影编剧、导演、监制人。1910年生于日本东京都荏原郡。1934年,26岁的黑泽明进入PCL电影公司,师从山本嘉次郎学习导演和编剧;1936年发表首篇剧本《达摩寺里的德国人》;1943年首次独自执导处女座《姿三四郎》;1951年,凭借《罗生门》在威尼斯影展上获得金狮奖,成为金狮奖历史上第一位亚洲人;1954年执导的第一部真正加入西片趣味的时代剧《七武士》受到广泛关注,后被美国导演约翰?斯特奇斯重拍;1975年,执导的日俄合资电影《德苏乌扎啦》莫斯科影展金牌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金奖。
1990年,在第62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1995年,黑泽明已经85岁高龄,仍雄心勃勃要创作,因意外摔伤而暂别自己心爱的事业。1998年9月6日下午,黑泽明在东京逝世,享年88岁。日本电影走向国际时间历程(1945年~1960年)废除法限日本战败投降后,电影法虽已废除,而严格的检查制度依然存在,只不过是由美军占领当局取代了政府的检查。
受到战争和占领状态切身教育的日本有良心的电影艺术家,为了保卫民族民主权利,提出了电影民主化的要求,1946年,木下惠介和黑泽明首先分别拍出具有民主思想的影片《大曾根家的早晨》和《无愧于我们的青春》。这两部影片的剧本都是出自在战争期间遭到迫害的久板荣二郎之手。
与此同时,在法西斯黑暗时代积极从事学生运动的今井正,也根据山形雄策和八住利雄的剧本拍出了《民众之敌》,在民主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另一方面,作为组织上的保证,各电影制片厂相继成立了工会,不仅提出提高工资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求在经营管理和拍片方面的民主权利。
然而,美国占领者和电影垄断资本是绝对不允许民主势力有所发展的。1948年,东宝公司以整顿为名,准备解雇1200名职工,将企业中的共产党员及倾向进步的人士清洗出去。这一企图遭到东宝工会的反对,全体职工举行大罢工,并得到进步文化团体的支持。罢工持续了195日,最后在美国占领军的指使下,出动大批装备有飞机、坦克和机枪的军队,包围了东宝工会作为斗争据点的砧村制片厂,进行镇压。
这次大罢工以20名工会干部自动退出东宝公司而告结束,其中包括制片人伊藤武郎、导演山本萨夫、龟井文夫、楠田清、剧作家山形雄策等。工会方面终于争取到使裁减人员止于最小限度。独立制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独立制片运动蓬勃兴起,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为鼎盛时期。
上述退出东宝的山本萨夫等一批艺术家,创办了新星电影社;为了寻求创作自由而离开松竹公司的吉村公三郎和新藤兼人组织了近代电影协会。这两个组织成为战后独立制片的先驱,拍摄了一系列被称为社会派的现实主义电影。及至上世纪50年代末期,日本的电影市场完全由东宝、松竹、大映、东映、日活、新东宝六大公司所垄断,独立制片拍出的影片面临无法与观众见面的困境,经济上损失严重,整个独立制片运动濒于绝境。
一些具有才华的艺术家重新被大公司所吸收。彩色电影卡门归乡·海报日本战败投降之后,由于社会动荡和物资匮乏,电影的质量提高缓慢,直至1949年才逐渐走上复兴的道路。尽管大公司对于摄制具有进步意义的作品采取排斥态度、热衷于大量拍制纯娱乐影片,但也不能完全置作品的艺术性于不顾。
小津安二郎的《晚春》、吉村公三郎的《正午的圆舞曲》、木下惠介的《破鼓》、今井正的《绿色的山脉》,均摄于1949年。尤其是《破鼓》一片以讽刺喜剧的样式,为日本电影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此外,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1950年)在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从此,日本电影开始在国际上受到重视。
继《罗生门》之后,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1953年)、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1952年)和《雨月物语》(1953年),也分别在戛纳或威尼斯电影节上得奖,为日本电影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1951年,木下惠介导演的《卡门归乡》是日本第一部彩色电影。
黄金时代1949年以后约10年间,日本电影最明显的倾向是文艺片的复兴和描写社会问题的作品增多,且均获得很高的评价。因此,电影评论家们认为,这些影片加上独立制片的一系列具有进步意义的影片,形成了日本战后10年电影的黄金时代。成濑巳喜男的《闪电》(1952年)、《兄妹》(1953年)、《浮云》(1955年)、《粗暴》(1957年)被誉为文艺片的佳作。
同时,六大公司也迫于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不得不约请一批有成就的编导人员拍摄一些有意义的艺术作品。太阳电影这一时期(1956年)还出现了太阳族电影,主要作品有:《太阳的季节》、《处刑的房间》、《疯狂的果实》等。此类作品都是根据青年作家石原慎太郎的小说改编,描写一批“太阳族”(战后中产阶级家庭出生的青年)的流氓生活,他们既没有明确的理想,也没有起码的道德观念,只有无目的的反抗和对一切都表示不满的无政府主义的行动。
影片的中心内容不外乎是表现“性和暴力”。这些影片对青年一代产生的不好影响受到了严厉的舆论谴责。因此,风行一时的“太阳族电影”很快便衰败下去。当然,它的暴露社会问题的影响在以后的某些作品中仍被保留下来。日本电影步入低谷时间历程(1960年~1980年)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而电影不仅没有得到发展,相反却走向衰退,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受到电视普及的影响。
电影界为了抗衡电视的猛烈冲击,采取了银幕大型化、彩色化和巨片对策,然而却带来作品质量下降的严重问题。衰退原因战后至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故事片的生产、发行和上映,几乎完全由大公司所控制。独立制片虽曾一度很活跃,但毕竟为数甚微,各公司之间竞争激烈,出现了以量制胜的局面,最高年产量达到过547部(1960年),1958年的观众人次高达11。
27亿。1960年以后情况急转直下,整个电影事业处于动荡、混乱和低落状态。原来的六个大公司中,新东宝和大映两家公司分别于1961年及1971年倒闭,产量大为缩小,转为经营发行、经营影院或扩大其它附带事业。尽管大映后来又重整旗鼓恢复经营,而重点已不放在影片的制作方面。
当时,观众人次仅有1。6亿,不及1958年的1/7,影片产量维持在300部左右,其中独立制片的作品占2/3。然而此刻的独立制片已非昔比。50年代的独立制片以拍摄具有进步民主思想的影片为主,如今的独立制片除少数仍保持过去的优良传统外,大多数独立制片单位已成为大公司的承包单位,拍出的影片须靠大公司发行和上映,而且有半数以上是色情片,甚至有的专拍黄色影片。
代表人物青春残酷物语日本是电影产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使年轻的新人有机会显露头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为大岛渚,他的作品《青春残酷物语》(1960年)、《太阳的坟地》(1960年)、《日本的夜与雾》(1960年),被认为系受法国新浪潮影响的日本新浪潮电影,大岛被评论界称为新浪潮派的旗手。
日本的新浪潮在追求新的表现手法上与法国新浪潮有共同之处,但前者较之后者更侧重于政治性。与大岛同时期的新人还有吉田喜重和筱田正浩,他们三人先后脱离松竹公司,同日本艺术剧院协会(创办于1963年,简称ATG)合作,大岛拍摄了《绞死刑》(1968年)、《仪式》(1971年),吉田拍摄了《爱神十虐杀》(1970年),筱田拍摄了《情死天网岛》(1969年)、《沉默》(1971年)。
评论家们将ATG作品的特点归纳为“抛弃古典的电影技巧,对现实明辨是非,探讨人的精神,特别是探明日本人的精神构造”。这类影片在电影界内部虽受重视,但不为一般观众所欢迎。在当时崭露头角的新人的作品中还有羽仁进的《不良少年》(1961年)、《她和他》(1963年)、《安第斯的新娘》(1966年);今村昌平的《猪和军舰》(1960年)、《日本昆虫记》(1963年)、《红色的杀意》(1964年);敕使河原宏的《陷阱》(1962年)、《砂丘中的女人》(1964年)等,均被认为在题材上和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的60年代创新之作。
以维护二十世纪50年代独立制片优良传统而著称的山本萨夫,始终以其饱满的创作热情拍摄了一系列针砭时弊的作品。他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纪录性的故事片,一种是寓揭露于娱乐之中的政治片。前者有《没有武器的斗争》(1960年)、《松川事件》(1961年)、《证人的椅子》(1965年);后者有《遍体鳞伤的山河》(1964年)、《日本小偷物语》(1965年)、《战争和人》三部曲(1970年~1973年)、《华丽家族》(1974年)、《金镮蚀》(1975年)、《不毛之地》(1976年)、《阿西们的街》(1980年)等等。
幸福的黄手帕当时深受观众支持的导演首推山田洋次,他的代表作品为喜剧系列片《男人难当》,这部多集影片从1969年开始拍摄至1985年已连续拍了36部。主人公名叫寅次郎,描写他的各个阶段的历史经历,通过笑对他身上存在的弱点给予善意的批评,同时也揭露了某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因而每一集影片均深受欢迎,开创连续剧经久不衰的历史纪录。
山田除喜剧片之外,也拍了数部反映战后日本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中最受到称赞的是《家族》(1970年)、《故乡》(1972年)、《同胞》(1975年)、《幸福的黄手帕》(1977年)和《远山的呼唤》(1980年)。这几部影片主要是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结合得较好。
与山田洋次同时代的熊井启,是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脱颖而出的中年导演,他的第一部作品《帝国银行事件》(1964年)及第二部作品《日本列岛》(1965年)一经问世便引起电影界的重视,这两部影片均涉及到美国占领军及情报机关在日本的罪恶活动,特别是后者,在当时说来是一部非常大胆的作品,因而获得导演协会的新人奖。
熊井还拍摄了表现青年人之间纯洁爱情的影片《忍川》(1972年);1974年,又拍摄了《山打根八号妓院·望乡》;1980年,根据井上靖的原作完成了表现鉴真东渡的颂扬中日友好的影片《天平之甍》。在暴力和黄色影片充斥市场的情况下,这些影片无疑使观众耳目为之一新。
主要作品尽管这一时期日本电影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但老一辈的艺术家以及战后成长起来的有作为的中年艺术家,仍在不断地为日本电影的复兴而奋斗。这些作品体现了日本电影题材的多样化,保持了导演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与民族传统,均被列为日本电影史上的佳作。
黑泽明的《影子武士》还在第3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与外国合拍影片之风盛行,黑泽明和市川昆均分别与美国合拍过影片,其它艺术家也与欧洲及澳洲等国家合作拍片,这与日本电影事业不景气不无关系。当然,也有纯粹出于友好和文化交流的目的而合拍的,如长期从事中日电影交流的德间康快与中国合拍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即是一例。
这部影片真实地反映了中日两国历史上的一段坎坷经历,赞扬了中日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引起日本广大观众的极大兴趣。日本电影全面复苏时间历程(1980年~2000年)二十世纪末的日本电影经过长期衰退后,从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出现复苏的趋势。
复苏原因一、日本国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下降,对需要花费较高费用去旅游的能力锐减,不得不将兴趣转向城市娱乐场所,电影观众也随之有所增加。 尽管电视每天均播放电影,但观众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希望看到大型影片,电视屏幕的尺寸毕竟是有限度的。 出现了电影事业体系化的新倾向,即电影、电视、出版三部门采取联合作战。
二、这一时期的日本重点影片,大都是根据畅销小说或通俗文艺作品改编,影片一经拍出,立即利用电视大肆宣传,并结合主题歌的唱片、录音带和原著来动员观众。尤其是出版部门,如日本一家颇有影响的角川书店,作为制片人闯入了电影界。它所出版的横沟正史及森村诚一的推理小说,几乎都拍成影片,并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如市川昆的《犬神家族》、佐藤纯弥的《人的证明》、森谷司郎的《八甲田山》(1977年)等作品,票房收入均超过20亿日元。
民族化及由此而产生的怀古思想与现代性相结合,赢得一批观众的青睐。三、在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电影是作为主要娱乐形式而存在,而在这一时期这种娱乐性又被重新加以强调。同时,现代的大型电影也从只学外国电影的皮毛回到从内容到形式尽量走向民族化,并以时代精神来分析和判断早期的文艺作品。
代表作品日本评论界认为,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电影在题材的选择及表现手法方面,均有较显著的变化,从而带来电影事业复兴的征兆。日本电影各时期海报图片(20张)1985年,日本首次举办第一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有来自世界42个国家的137部影片参加展映,观众达10余万人次。
这一年电影界涌现出不少初露锋芒的年轻导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为相米慎二,他导演的《台风俱乐部》(1985年)及《雪的断章──热情》,均系采用长镜头摇拍的独特手法,技巧难度较大。尤其是《台风俱乐部》生动地刻画出中学生在台风经过时的复杂心情,为此,相米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青年导演奖,引起世界影坛的注目。
此外,一些久负盛名的老导演锐气不减当年,如黑泽明导演的《乱》(1985年),被认为系集其过去影片之大成,无论从内容或场景规模来说,都堪称日本电影史上惊人之作。黑泽明并因长年对电影艺术作出的贡献而在电影界第一个被授予文化勋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电影复苏,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日本新电影运动”。
除了今村昌平、熊井启、筱田正浩等老一辈导演继续有佳作问世外,而北野武、岩井俊二、周防正行、竹中直人等一批中青年导演也都由于他们优秀的电影作品开始为世界所知。其中以影像清新独特、感情细腻丰富著称的岩井俊二堪称日本年轻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燕尾蝶》(1996年)、《爱的捆绑》(1994年)、《情书》(1995年)、短片《梦旅人》、《四月物语》(1998年)、《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使他成为了为年轻一代所熟知和喜爱的优秀导演。
⑶ 金田一耕助系列电影一共拍了多少
金田一耕助系列电影一共拍了14部。
金田一耕助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横沟正史笔下的名侦探,他首次登场于1925年(大正14年)在《新青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本阵杀人事件》。金田一耕助是一位极富魅力的侦探,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穿着讲究,风度翩翩,性格谦和,平易近人,有学者风度。他知识渊博,头脑冷静,目光锐利,善于从一些被人忽略的线索中发现破案的关键,并能以心理学和逻辑学作为推理的基础,揭示案件的真相。
自1925年首次登场以来,金田一耕助成为了横沟正史小说中的常驻角色,与其他侦探如明智小五郎等共同构成了横沟正史推理小说的丰富世界。这些电影不仅在日本国内广受欢迎,还在国际上赢得了众多粉丝。
这些电影的成功,一方面归功于原著小说的精彩情节和人物设定,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导演和演员们的精湛技艺和出色表现。这些电影不仅保留了原著小说的精髓,还在影像化过程中加入了新的创意和元素,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
总的来说,金田一耕助系列电影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数量之多,更在于其质量和影响力之广泛。这些电影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欢乐和刺激,也为推理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⑷ 大正浪漫的“大正浪漫”色彩浓厚的后世作品
小说‘春之雪’(作・三岛由纪夫 1965年)‘丰饶之海’四部作(“春之雪”“奔马”“晓之寺”“天人五衰”)第一部。
小说‘美は乱调にあり’(作・濑户内晴美 1966年)描写大杉荣・伊藤野枝的生涯。
小说‘鬼の栖~本郷菊富士ホテル’(作・濑户内晴美 1967年)
电影‘エロス+虐杀’(监督:吉田喜重 1970年・ATG)“日荫茶屋事件”~“甘粕事件”
电影‘宵待草’(日活 监督:神代辰巳 1974年)
漫画‘窈窕淑女’(作:大和和纪 1975-1977年)改编成动画・电视剧・电影・舞台。
电影‘流浪者之歌’(1980年)・‘阳炎座’(1980年)・‘梦二’(1991年)(监督:铃木清顺“大正浪漫”3部作)
剧画‘菊坂ホテル’(作・上村一夫 1985年)
电视剧‘花遍路’(脚本:早坂晓 1985年・NHK放送)。
漫画‘大正野郎’(作:山田芳裕 1987年)
电影‘华之乱’(监督:深作欣二・原作:永畑道子 1988年)
电影‘化妆师 KEWAISHI’(监督:田中光敏・脚本:横田与志 2002年)改编石之森章太郎的漫画‘八百八町表里 化妆师’。
漫画‘はちみつの花’(作:木内たつや 2005年~)
小说‘大正野球娘。’ (作・神乐坂淳 2007年~)
漫画‘アイしてまこと! 恋するヲトメスタア’(作:南天佑・原作:ヴァイオレット 2008年~)
RPG‘樱花大战’日本大正时代之并行世界。
RPG‘恶魔召唤师 葛叶雷道 对 超力兵团’时代背景是架空的大正20年。
GALGAMEピアノの森の満开の下(盛开的钢琴之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