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卡罗尔结局,最后两人在一起了么
卡罗尔结局最后两人在一起了。
电影《卡罗尔》本有个复杂的设定,写于1952年的原著《盐的代价》以19岁女孩特雷西的视角讲了一个同性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因为涉及性别、阶层、年龄、道德偏见,所以注定成为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中的一层切片。
然而不要以为可以从这片切片中洞悉时代风云和人性挣扎。相反,它几乎是透明的,就像暴风眼,宁静而肃穆。正是这种反差,令原著本身历经六十余年依然畅销,也让导演托德·海因斯花了15年的时间推敲剧本,意在剥离外在纷扰,呈现一段纯净的爱情。
《卡罗尔》需要观者调动自己的想象和感官,因为两位女主角看上去好像没有做什么事,也不知道爱情从何而来,就已经历千山万水,决意逆流而行。
和原著一样,镜头是特雷西(鲁妮·玛拉饰)的一双眼。在曼哈顿百货公司当售货小姐的她第一次从人群中看到卡罗尔(凯特·布兰切特饰),嘈杂的圣诞季顿时安静下来,只见这位中年贵妇昂然独立,向自己走来,似乎一眼看穿她突然萌生的爱意和窘迫。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亦是如此。特雷西最终决定和卡罗尔生活在一起。她穿越餐厅来到她面前,前一刻卡罗尔还在和周围的人谈笑风生,看见她之后立刻安静下来,眼神里有微微颤抖。
五十年代中期,两个陷入爱情的女人,年龄相差巨大,亦分属不同的阶层。卡罗尔是富商之妻,幼女之母,有阅历,经历过爱情。特雷西是个想成为摄影师的售货员,只是一个贫穷的女孩,第一次和卡罗尔共进午餐的时候连自己要点菜什么都不知道。
她们的爱情从头至尾都是不对等的,是卡罗尔屡次把可能性抛给特雷西,特雷西则凭着本能的吸引一步一步作着抉择,最终决意和离了婚放弃了女儿抚养权的卡罗尔在一起。
B. 《卡罗尔》 豆瓣打这么高的分是因为女同原因么
《卡罗尔》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跟它的主角的性倾向并没有绝对关系,主角是女同性恋绝不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
不论是取材还是叙事手法都是非常厉害
在热拉上可以看到,您可以先看完这部电影再做评论
C. 《卡罗尔》即将在韩国进行重映,这部电影为何会再次出现在观众面前
因为这部电影非常的经典,而且也有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特别的受观众们的喜欢,所以会再次出现在观众面前。
D. 《卡罗尔》将要重返韩国电影院,这部影片主演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卡罗尔》这部影片是一部小众题材地电影,它是一部讲诉女同题材的故事。这部影片中的故事是发生在上个世纪5、60年代的纽约,故事中的两个女主人公卡罗尔和特瑞斯两人从相遇、相知到相爱,在经历过短暂的失败的婚姻之后,两人最终选择走到一起。电影的这一个发展的情节带有中国水墨画似的留白,就是大多的故事发生的情节都是点到为止,这种点到为止的手法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而身在非常开放包容的纽约街头,电影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可以自由自在的走在纽约的街头,而不用担心被路上的人用异样的眼神打量着。她们甜蜜的走在街上的时候也不用在意路人的眼光,因为很多的纽约路人看他们的时候都是像在看异性恋一样。所以两位女主人公可以享受一对正常的情侣所享受的待遇。小编相信这对于现在的许多人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不过,在这里要声明的一点的是,虽然纽约真的非常的开放,但是那里的犯罪率是真的非常高,也算是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E. 如何评价电影《卡罗尔》
只因心中有对方,黑夜无需再漫长。总有一天,你会在宇宙洪荒和滚滚红尘中驻足凝眸,转身看见你的天使。她眉眼弯弯,言笑晏晏,似乎看穿了命运和羁绊,只为了这一刹那的相逢。唯有星辰不负夜,愿你遇见,你生命中的温柔。
当你爱一个注定无法得到成全的人时,就是特芮斯的眼神,就是鲁妮玛拉的眼神。
最后那段凝视,鲁妮的眼神和表情变化所展现出来的演技已经完全够资格拿奥斯卡了,更别说在整部电影里的精湛发挥。她的表演润物细无声,完全不着痕迹 。就像高手出招,看似轻巧,但其实招招毙命,没有一拳是打歪的。她真是棒的匪夷所思。
F. 请问。由凯特布兰切特主演的电影(卡罗尔),好看吗
不是一般的好看。
G. 《卡罗尔》 为什么没能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
很简单,不符合奥斯卡口味。最佳影片这个奖要的是好故事好剧情,要“学院”而不是“艺术”。偶有很艺术的杀进去,但基本也就陪跑的命
在欧洲艺术电影节大杀四方的时候,这片子距离奥斯卡也就越拉越远,预料之中的事情,没什么可惜的。
别拿女权说事情,Mad Max4也是非常女权,人家照样提名了。
而且演员奖《卡罗尔》两个都提了,没人歧视这片子。
关于演员提名一片白……有哪位黑人的演技给观众留下深刻影响的没?你能想出一个不?
(去年市场上唯一一部让人影响深刻且票房大火的关于黑人的电影《冲出康普顿》提名了最佳原创剧本。记得住故事记不住演员 = =)
演员提名的都是演技非常出色,基本都是意料之中(马特·达蒙的提名有点让我惊讶了),媒体早在冲奥季开始时就预测出就那么几个拔尖的。跑都跑不掉。想要提名,首先要有和那几个大热门抗衡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