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外国人对《大闹天宫》的评价如此之高
中国动画电影的起步与美日动画是水平的,甚至在某些层面更为超越美国日本,这源于在五十多年前我们就制作出了如《大闹天空》这般精湛的动画电影,古典建筑,音乐,文化在电影特有的中国绘画风格中如行云流水般的一一呈现,令那骁勇矫健的美猴王成为了光影中永恒的经典。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注 新浪微博:梦里诗书)
② 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电视剧《西游记》中,菩提老祖教会了悟空本领后就再也没有现身过,并警戒其出门在外禁止说是其徒弟。从师傅主动去教其本领到悟空偷仙丹时想玉帝求情,从师傅求悟空不要进入炼丹炉到最后变为一只蝴蝶而去,无不演绎了一段感人之极的师徒情怀。
③ 力挺《大圣归来》的几个理由
力挺《大圣归来》的几个理由
从《大圣归来》上映以来,这四个字就成了吸引人眼球的关键词,每天都有几篇文章冒出来赚取众位“自来水”的点击和回复。这自然是《大圣归来》的魅力所在。有些观众对这个片子一刷再刷,甚至三刷,不厌其烦地向周围的朋友推荐。向来不喜欢从众的我,也自愿沦为大圣的水军,尽我所能地向朋友推荐。一时间,《大圣归来》成了现象级的话题,并超越了动画片的范畴,进而成为整个中国电影的话题。话题持续不断,票房也在持续积累中,终于在今日下午超过《功夫熊猫》成为国内动画票房的第一名。光明网发文称之为“报复性观影”。排除电影本身的好看因素外,我想,众位观众确实缠杂了许多感情吧,他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那些踏实做电影的电影人,用自己的报复式观影来回击那些低估观众,欺骗观众的浮躁之作。看完电影后,我曾毫不犹豫地估计10亿票房,虽然大胆了点,却是有理由的。
理由一:没有恶搞,有自己的故事逻辑
其实,从八十年代的王朔小说开始,就在颠覆经典、解构神圣。把所有原来我们崇尚的英雄以及英雄情结都拉下神坛,践踏在尘土中。这是对于中国社会高度政治化的反抗,是长期高大全英雄塑造的消极后果,也是中国人思想解放初期的叛逆。之后是周星驰的电影成为经典,更可怕的是之后的盲目跟风。以为这就是喜剧。周星驰的电影并不是简单的解构和无厘头,他是在用电影表现小人物的傲骨和嘲讽,并形成了自己的喜剧路子。悲剧的最高境界就是喜剧,反过来说,任何经典的喜剧其实也是悲剧。那是有思想深度的。可是,我们却照虎画犬反类猫,就学会了一个恶搞。喜剧电影成了古今串场的轻浮做作,毫不顾忌传统古装戏和现代戏的区别。张艺谋的《三枪》尤其恶劣,依靠当红的明星吸引观众进影院,电影拍的毫无诚意,简直是赤裸裸的欺骗。《大闹天宫》改编《西游记》,却让孙悟空如此多情,天界魔界混乱不堪。在经典的建筑上大肆侮辱性地改造。这不同于《大话西游》和《降魔篇》。后两部只是借其旗帜的一角,“借尸还魂”,用那一角来浇自己块垒,完全有自己的故事逻辑。
《大圣归来》没有改动《西游记》片段的基本框架,人物关系没有变。人物形象的新内涵也延续了原著,无论是江流儿的纯真和勇气,还是大圣的失意和振作,都有其自身的故事逻辑。而且,也没有逸出故事之外的恶搞,更没有雷人的台词。目前有许多编剧总以为可以用网络流行语和社会焦点语句能吸引观众,这可真是一厢情愿和幼稚的想法。许多与电影气氛毫不相容的台词,尽管被我们熟知,却破坏了电影的味道,宛如一碗美味中的苍蝇。《大圣归来》中的台词不做作,并不故意地想观众献媚,它就是按照故事的需要来写。那样的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就应该说着那样的台词。远比《满城尽带黄金甲》啊《夜宴》啊之类的古装戏非得蹦出现代思想和对白来让人舒服的多。
④ 你认为《大闹天宫》的剧情吸引人吗
期待许久的大闹天宫终于上映了,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走进了影院,当孙悟空与小狐仙相恋,你会不会更加相信爱情?《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这部不同于原著也不同于其他改编版本的电影自大年初一上映以来,就赚得个盆满钵满,单从票房上看,继上映首日票房斩获1.23亿元,次日票房再破1亿。然而,票房高不代表电影真的这么好,逻辑混乱,特技山寨,演员多演技差等硬伤,真心让影迷的期望活生生地变成了失望。该片的剧情完全颠覆了我们的儿时记忆,巨星云集的阵容完全让你感觉在看一部神魔版的《建国伟业》,周润发饰演的玉帝白手起家建立了天庭,何润东饰演的二郎神则是处心积虑与郭富城版牛魔王联手对付孙悟空。甄子丹版的美猴王确实武功高强,机智灵敏,但他与小狐仙的爱恋让人唏嘘不已:“原来孙悟空也能和狐狸精相爱,这才是‘真爱’啊!”另外,陈慧琳、梁咏琪、张梓琳等人完全是“打酱油”的角色,就是来走个过场,看来这些“神仙们”真的是很忙。号称“巅峰”的动画特技实在让人大跌眼镜,总感觉像是在看90年代初的动画片,即使带着3D眼镜,也感受不到立体感,花果山也太假了吧,就天庭做的还可以看,但最后成了一片废墟。就算特技不行,演员的造型也走点心吧。小狐仙身边的小伙伴们,你们也太大意了吧,带着个路边发广告的玩偶头套就出来了,能再“简单”点么!当我们的童年记忆还停留在:终南山学艺,龙宫夺宝,怒放天马,孙悟空和二郎神、哪咤的对抗,和牛魔王之间的“兄弟情”时,《大闹天宫》已在原有的基础上添油加醋了,只不过这次添的有些牵强,玉帝可以亲自披挂上阵,二郎神色眯眯的第三只眼真的让人不能接受,哪吒出现了有一分钟么?就连牛魔王最后变成了独角牛的桥段,都让人雷得外焦里嫩。
看来,一部等了三年,耗时又耗钱的的电影如果想走进观众的心,必先自己走心。演员阵容再强大,没有好的故事也只能昙花一现。影片最后唐僧出现了,如果想再拍续集的话,请想想观众们的感受吧,诚意之作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⑤ 《大闹天宫》这个电影好看吗
《大闹天宫》
是2014年春节期间上映的真人版魔幻动作IMAX-3D电影,本片由郑保瑞执导,甄子丹、周润发、郭富城、何润东等主演。
该影片取材自中国古典神魔小说《西游记》前八回,围绕英雄的成长、枭雄的落败、朋友之间的友情、恋人之间的爱情等主题展开。
片子还是有看点的,一改了以往传统模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⑥ 故事《大闹天宫》推荐理由。拜托,拜托
为你奉上,请你参考:
1、精彩纷呈的打斗场面;
2、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3、风趣幽默的语言特点;
4、深刻的社会内涵!
⑦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的影片评价
影片着意设计了很多云层中穿梭和推进的画面,在天空飞翔的感受,无疑强化了观众的新体验,设计感和完成度均属不错,有着与西式魔幻电影截然不同的味道。在保持原著主线的前提下做了一些局部调整,最大的变化是重新构建了大闹天宫的人物关系图谱及其动因,显然是借鉴了西方魔幻题材世界观设定而做出的调整。在部分特效未臻完满,视觉场景之间的水准也不尽均衡。 (综艺报评)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从情节上说,该片剧情工整,完全按照好莱坞类型片的构造设置正邪人物。其最大的创新是郭富城扮演的牛魔王那条线,迎合了流行的魔幻题材,被上升到魔域与天庭两种制度的对抗。影片的改编有底线,不出格,很得体,改动的情节都是对原著故事的解释,比如孙悟空为何要大闹天宫,这里边有牛魔王对孙悟空的利用,也有九尾狐与孙悟空的微妙情愫。
影片是对《西游记》故事的颠覆性解构,所有的故事核心都是遵循原著的,原著中几乎所有的桥段,石猴出世、仙山学艺、大闹龙宫、官拜弼马温、瑶池偷桃、偷仙丹、打上南天门,都在电影里得到了体现,这保证了影片故事的纯粹性。 (齐鲁晚报评)
⑧ 需要写一篇 电影《大闹天宫》的影评(动画片),1000字 影评要侧重于对电影动画制作,特效等的评价
猴妖作乱惊天地
2006-10-25 17:22:47 来自: minox (北京)
大闹天宫的评论
又看了一遍《大闹天宫》,重温童年熟悉的东西总能给人以特别的愉悦,何况是大闹天宫这样的佳构:万氏兄弟的扛鼎之作,中国动画史的颠峰,难以想象这是40年前的作品。现在看来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大片,万氏导演、张光宇的造型设计、上译的经典配音、美影厂的精兵强将,群贤毕集,堪称鼎盛。
当年斥资百万的大制作,体制化的优点是可以得到各种资源的支持,不必考虑市场,不计成本的打磨精品,缺点当然也不言而喻。题目把内容限定在西游记前七回,改编中的很多变动是出于立意的考虑,当时的调子定在反抗阶级压迫上。据万氏60年代的文章是“反映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尖锐的冲突与斗争”,主要还是着力表现猴子的勇敢机智、顽强不屈。当时不少人解西游是把猴子和玉帝的矛盾对应为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比如张天翼就把猴子定位在起义农民领袖。表现反抗压迫当然不能以失败告终,当年毛主席有词“不周山下红旗乱”,并自注水神共工为反抗压迫的英雄,一下子变成正面人物,慌得神话牛人袁珂在新版中国古代神话里赶忙作了修订,自改前说。同样,《大闹天宫》里当然不能让如来出场,甚至观音也没有露面,保荐“听调不听宣”的灌口二郎本来是观音jj的任务,动画里也改成了李靖的一声请。为了突出猴子的反抗性,对上天的态度也相应作了修改,书里猴子还是很希望上天的。怪力乱神是动画的好题材,但也容易触动禁区,主创人员也曾有敢不敢碰的顾虑,其中一些情节,明显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李长庚请孙猴的原因,一是龙宫借宝(四海千山皆拱伏),二是自销死籍(九幽十类尽除名),动画只保留了前者,显然因为这段涉及阴司报应、投胎转世的封建迷信,当时的社会环境对这些把的很严,甚至地名都不放过,比如《京师街巷记》就曾改北京的“阎王庙”为“延旺庙”,50年代又改阎王庙前街、后街为远望街和远望东街。阴司这一段后来的电视剧还是又加上了,刘江饰演的阎君也很出彩。情节有删的,也有加的,御马监养马一段和马天君这个角色就加得不错,反出御马监这一段丰满了不少。
一打花果山的巨灵神虽然是个垫场,但处理得很耐看,巨灵的造型采用了传统脸谱的形象,跟背景音乐的锣鼓家伙相得益彰。尤其是巨灵的配音,太帅了,于鼎在大闹天宫里是一赶五,还配了马天君、持国天王、二郎和李靖。于的声音极尽夸张,配动画和喜剧得天独厚,小时候看老狼请客,最喜欢听于老唱的那个歌了:“今天好运气,老狼请吃鸡,老狼请吃鸡!请吃鸡,请吃鸡。烧鸡烧鸡配美酒,正好填肚皮。快步快步朝前走,越走心越急!哈哈哈哈哈,越走心越急!”巨灵神的这个片段直接影响了电视剧的处理。后来哪咤战猴子那段倒处理得略嫌简单,首先是造型,就是个傻胖小子,目光呆滞,缺少灵气,不见三坛海会大神的高贵,有点央视射雕杨康的感觉。打斗中三头六臂应该是拿六件兵器,动画也简化成一枪两圈,不热闹。关键是没表现出割肉剔骨的那股狠劲儿,看不出“三天护教恶哪咤”的气势。二打花果山的时候因为没有观音jj,把四大天王的戏份儿加了,显然是参考了封神的魔家四将,这段处理也直接影响了电视剧。
两个老道在动画片里全成了反面人物。太白金星被刻画成一个口蜜腹剑的胖老头儿,尚华的配音也深入人心,花絮里尚华还谈到当时配的时候特意加了一些“仙气”,的确跟虎口脱险里的音色很不相同。太上老君就更惨了,影片把道祖处理成了披发仗剑的妖道,声音有人据说是邱岳峰先生尖着嗓子配的(?!)。依当时惯例,配音演员都没有在演职员表中留名,但四十年后的纪念版仍然没有补上这个名单,实在是个遗憾。更大的缺憾是美影厂的胶片在文革中受损,120分钟的片子现在只剩下80几分钟。
美中不足是片子里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可以更有趣一些。关于趣味性万氏兄弟40年代的名作《铁扇公主》处理得要好得多,虽然限于条件,这部片子现在看来不免粗糙,但一些小地方的想法仍不失新颖,比如猪八戒把耳朵插下来扇风取凉,玉面狐狸抹脸变成美女,把牛魔王的金睛兽作成吹气的恐龙,猪八戒变身的逐渐变化等等,都令人耳目一新。大闹天宫里这种小幽默就很薄弱了,星星点点有一些,比如上灵宵殿戏天王,这个情节也被电视剧继承了。
一个小错误是说错了猴子的年龄,李长庚向玉帝说猴子的来历时说是应是“三百年前”,影片里作“五百年前”,有点随意。下地府前是三百四十二年,两次上天是一百几十年,八卦炉中四十九年,被压五百余年,从贞观十三年往回推猴子当生在战国初年(以郭沫若前475年为春战之界)。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84820/
不够的话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