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推荐 > 当代电影2018年第11期

当代电影2018年第11期

发布时间:2022-10-15 06:42:09

㈠ 当代电影电子版怎么订阅

你好,当代电影电子版可以在官网进行订阅。
《当代电影》创刊于1984年,是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电影艺术专业期刊。
《当代电影》注重电影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主要是对中国优秀电影和外国经典电影进行分析,以及对当代电影作品的研究。

㈡ 阿巴斯的电影回顾

1995年8月3日至13日,最早将阿巴斯的电影推上国际影坛的洛迦诺电影节举办阿巴斯电影回顾展,首次放映了他从影以来的全部作品。电影节组委会在当年7-8月号的法国《电影手册》杂志上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回顾展广告,其中用了这样一句话评价阿巴斯的电影:这位天才的伊朗导演创造的影像标志着当代电影每年都在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该期《电影手册》(总共114页)还以48页的篇幅全面介绍了阿巴斯和他的所有影片。
广告或许难免会有夸大或不实之词,但那时阿巴斯的名声确实如日中天。虽然90年代刚刚过半,阿巴斯就已被认为是90年代世界影坛出现的最重要的电影导演。(1)这个大胆看法源于欧洲,但很快就扩展到了整个西方,塔伦蒂诺、库斯图里卡、吉迪古安、克拉比什、克莱尔·西蒙、戈达尔等欧美著名导演都对阿巴斯倾注了极大热情,尤其是向来喜欢发表骇人听闻的言论的不协导演戈达尔,据说在戛纳电影节看了阿巴斯的影片后公然宣称?quot;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基亚罗斯塔米!
(2)在当时的西方影坛,这位东方导演的名声甚至超过了同样受到西方推崇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件事跟戈达尔有关。1994年,戈达尔给纽约影评人协会写了一封书面谢词,婉言拒绝该协会颁给自己的电影奖,同时谴靓了美国人将基耶洛夫斯基的成就置于基亚罗斯塔米之上的做法,为这位伊朗导演在美国遭到的冷遇鸣不平。
(3)戈达尔的此举在美国影评界引起强烈反响。不久,由阿巴斯编剧、担任过他的副导演的贾法尔·潘纳西执导的《白气球》(荣获1995年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在美国的艺术影院上映后,不但赢得广泛好评,而且创造了伊朗电影在美国的票房纪录,阿巴斯的名字也开始真正为美国观众所认识。
除上面提到的马克马尔巴夫和帕哈西之外,当代伊朗的著名导演还有玛索德·贾法利·约扎尼,基亚努什·阿亚里,普朗·德拉克山德赫,拉克斯坦·巴尼一伊特迈德,纳赛·塔吉瓦伊,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自学成才的阿巴斯在提携年轻电影导演方面不遗余力,甘为年轻电影人做嫁衣,为他们策划影片、当剪辑、写剧本,以致有人说阿巴斯在当代伊朗电影界扮演教父角色。
(1) 戈德弗雷·切西尔《提出问题的电影--论阿巴斯·基耶罗斯塔米的电影》,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6年第7-8期,中文(林茜译)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本文作者是美国影评人,主要为《纽约时报》和《观众》杂志撰写影评。
(2) 劳拉·穆尔维《基耶罗斯塔米的不确定原理》,英国《画面与音响》杂志1998年第6期,中文(梅峰译)《世界电影》1999年第3期。我在写作本文时受到切西尔和穆尔维两文很大启发,下文引用他们的话均来自这两篇文章,恕不一一注明,仅在引文前后予以标明。另外,两文均已译成汉语,我在引用时参照原文略作了些许文字调整,将人名片名等与本文进行了统一。
(3) 参见戈达尔致纽约影评人协会主席阿尔蒙·怀特的一封信,刊登在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5年3-4月号。另外,根据切西尔的观点,戈达尔更喜欢基亚罗斯塔米朴实的人道主义而不是基耶洛夫斯基的诡诈的神秘主义。
(4) 斯戴伐尼·谷代《樱桃的滋味与桑葚的味道--评<樱桃的滋味>》,法国《电影前台》杂志1998年4月号,总第471期,中文见本期《当代电影》。
(5) 伊朗青少年教育发展协会(一般简?quot;卡努恩,西文拼音为Kanun),是在伊朗王后的倡议下于60年代创办的教育机构,不久即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该机构没有绘画、陶艺等许多部门,成立于1969年的电影部很快成为后起之秀。1970年,阿巴斯的第一部影片在伊朗儿童电影节获奖,卡努恩从此成为伊朗著名的电影制作机构。1979年伊斯兰发生革命后。伊朗第一部送往国外参加电影节的影片就是该机构出品的,当代伊朗许多电影导演的影片都是在这里拍摄的。
(6) 阿巴斯《阿巴斯自述》,法国《电影手册》1995年第7-8期,总第493期,中文(单万里译)见本期《当代电影》,本节中的引语除特别注明的以外,均引自此文。
(7) 阿巴斯《电影没有护照--阿巴斯谈<随风而去>》,梯也里·于斯和塞尔日·杜比亚纳采记,法国《电影手册》1999年12月号,中文(单万里译)见本期《当代电影》。
(8) 参见《基耶罗斯塔米特写--阿巴斯访谈录》,菲利普·罗帕特采访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6年第7-8期,中文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林茜译)1997年第1期。
(9) 指电影画面的声带信号,放映电影时一般是不投射到银幕上的。
(10) 李一鸣《感受威尼斯》,载《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11) 参见《何以填补感情的空洞--评<脱衣舞场>》(《当代电影》1998年第6期)。在《脱衣舞场》中,伊格扬认为人类的感情如同一个空洞,又像是一个难以填满的黑洞,用以物代物的方法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在他的下一部影片《美丽的翌日》91996中,他所竭力描写的也是这样一个巨大的黑洞,影片据以改编的小说题铭中引用的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更森的话也许更能说明他拍摄此片的意图:由于菲薄的天赋和语言的束缚,人类的心灵学会了虚无,虚无是一种力量,它能使世界焕然一新。
(12) 欧玛尔·海亚姆(1048-1122)曾出任宫廷太医和主管天文方面的职务,也写过一些四行诗(类似中国的绝句),但生前不以诗人而闻名,直到19世纪其诗作被翻译成英文才得以大量传播(中国在1928年出版了郭沫若从英文转译的海亚姆诗集,题名《鲁拜集》)。
(13) 同(4)。
(14) 阿巴斯《立方体的六个面--阿巴斯谈<橄榄树下>》,米歇尔·西蒙和斯特法内·谷代采访法国《正片》杂志1995年2月号,总第408期。中文见本期《当代电影》。
(15) 阿巴斯在自己电影创作中对海亚姆的参照始于《生命在继续》,他也从当代伊朗诗人的作品中获得创作灵感,如《哪里是我朋友家》参照了诗人苏赫拉比·塞佩赫里的作品,《随风而去》的片名本身就取自女诗人福路·法罗克赫扎德的同名诗歌。
(16) 同(13),契玛罗萨(1749-1801),为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17) 法拉比电影基金会(The Farabi Cinema Foundation)是一个非官方的电影机构,成立于1983年,旨在促进伊朗电影文化的发展。
(18) 本节中有关伊朗新电影的情况可参见:劳拉·穆尔维《基耶罗斯塔米的不确定原理》的伊朗之春一节;法国《正片》杂志1991年10月(总第368期)上发表的一组总题目为阿巴斯与伊朗新电影的文章;法国拉鲁斯《电影辞典》(1995年版)中的伊朗电影条目;伊朗电影资料馆编《伊朗电影:1979--1984》。
(19) 参见戈德弗雷·切西尔《伊朗电影现状》,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3年3-4期。

㈢ 当代电影出版社地址

期刊名称:当代电影,主管单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单位: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主编:张建勇 刘书亮,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西天文慧园路3号,邮政编码:100082,电话:010-62254422-2810,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4646,国内统一刊号:CN 11-1447/J,邮发代号:2-760,单价:8,定价:48,刊期:双月刊,创刊日期:1985-01-01年创刊,开数:16开

㈣ 姚国强的个人生平

学术研究方向: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及理论,影视声音艺术史,影视声音美学。
北京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 秘书长、委员
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部级)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常委
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数字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学术委员
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研究会理事
中国高教学会科研管理学会理事
中国录音师协会理事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高新科技委员会理事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CSMPTE)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声音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员
中国铁路文艺工作者协会会员
北京高教学会艺术教育研究会理事
北京高教学会信息化工作研究会理事
北京电影业协会会员
北京市哲学会美学会会员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顾问
《现代电影技术》编委会编委
1999年 第五届“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电影评委组组长、评委
1999年 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参评影片录音奖咨询组组长、评委
1999年 《当代影视声音系列丛书》编委会执行主编
1999年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编辑部“影片个案分析”专栏特约作者
2000年 北京市青少年科普顾问团科普顾问
2001年 北京电影学院申博系列丛书《电影学新论》编委会编委
2001年 第2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参评影片录音奖咨询组组长
2001年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视节目声音制作技术质量奖”评委会委员
2002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CSMPTE)第一届“影视科技优秀论文”评委会评委
2003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委会评委
2004年 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部级)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常委
2004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委会评委2004年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编委会副主任、编委、主编之一
2004年 北京电影学院《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家创作研究》编委会副主任、编委、主编之一
2005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CSMPTE)第三届“影视科技优秀论文”评委会评委
2006年 第二届“声响亚洲”(广州)文化节录音作品评委会评委
2006年 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综合学科评选组评委
2006年 《北京电影学院教育教学系列丛书》编委会编委
2006年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艺术家创作研究》创新团队骨干成员
2006年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专项经费联合评审专家
2007年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专项经费联合评审专家
2007年 北京市教委特色资源库项目评审专家
2008年 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综合学科评选组评委
2008年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精品课程(艺术组)评委
2008年 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评审专家
2008年 北京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秘书长
2008年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委教育专项经费联合评审专家
2008年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科研创新人才(2009-2011年度)
2009年 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精品课程(艺术组)评委
2010年 北京电影学院《中外电影声音研究文库》编委会主编、编委、作者
2010年 北京学生文化创意国际交流活动之第八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评委
2010年 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2010年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高新科技委员会理事
2010年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CSMPTE)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2010年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学术委员
2010年 北京高教学会信息化工作研究会理事
2010年 北京电影业协会会员 1976年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电器厂金工车间车工
1978年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录音艺术专业读大学,获(电影录音)文学士学位
1982年 浙江电视台技术部录音师
1985年 铁道部工程指挥部文工团录音室录音师
1997年 中铁建总公司文工团高级录音师
1997年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讲师
1998年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2000年 北京电影学院硕士课程研究生班毕业
2000年 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兼职教授
2000年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担任国内访问学者(导师:叶朗教授、博导)
2002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兼职教授
2002年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部兼职教授
2002年 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办公室(科研管理)副主任
2003年 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
2003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担任国内访问学者(导师:尹鸿教授、博导)
2003年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2004年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设备处处长
2005年 国家一级录音师
2009年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信息化处处长
2011年 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1、本科生课程
录音艺术基础及实践技巧,影视声音艺术创作,电影声音,影视录音制片管理,影视声音基础,影视录音工艺,影视录音技巧,影片声音赏析,影视录音技术概论,影视声音艺术概论,影片分析,音乐录音工艺。
2、研究生课程
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影视录音工艺及技巧,影片(声音)分析与赏析,影视声音艺术理论研究,学术规范及学术方法,音乐录音工艺研究,影视声音美学研究,中国影视声音艺术史研究、电影声音、数字视音频制作研究。 (一)艺术及管理类文章
1.挑战、机遇和展望,在广电部1997年中青年科技论文学术会上交流
2.从电影 《一个都不能少》读解——张艺谋影片的声音艺术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2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3.“网络新生代”的声音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3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4.读解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和那声,《当代电影》,1999年第4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5.从第五届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谈起──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综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6.让“国歌”声永世传唱──解析献礼影片《国歌》的声音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5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7.读解高科技类型片的声音艺术构思,《当代电影》,1999年第6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8.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综述,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9年年会宣读
9.历史、现实和未来,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9年年会宣读
10.从声音学会奖看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创作趋势──第五届全国影视节目声音学会奖评奖综述,《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被论文集《电影艺术与技术》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
11.新生代电影人的声音创作构思,《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12.电影声音数字化技术发展概述及展望,《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13.90年代电影音乐创作中的多元化风格及运用(姚国强/李涛),《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被论文集《电影艺术与技术》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
14.影片《我的1919》的声音创作解析,《当代电影》,2000年第2期;被编著《我的1919—从剧本到电影》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被论文集《中国电影美学:1999》转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15.“三性”的和谐统一,《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6.青春呓语——斑驳陆离的失真年代(姚国强/甘凌/李理),《当代电影》,2002年第1期
17.爱谁是谁和惟我独尊(姚国强/甘凌),《当代电影》,2002年第2期
18.法国电影“新浪潮”与中国电影“第五代”比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获美国《华文精撷》(Chinese Culture)杂志社2003年优秀华文奖
19.体育片声音创作解读,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0.多元化电影音乐风格(姚国强/李涛),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1.风格化影片声音读解,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2.经典电影理论中的声音,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23.经典声音理论辨析——评爱因汉姆的电影声音观点,《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被编著《影像本体论:作为创作的电影》(1)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3月;被编著《中国当代思想宝库》转载,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6月;被编著《审美空间延伸与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获2004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三届“学会奖”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获2004年度国家广电总局高校(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文科论文类)三等奖;获2006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优秀论文
24.译文:电影中的声音——我们到底听到了什么?(姚国强/姚睿),《世界电影》,2004年第3期
25.激情的浪漫主义(姚国强/吕甍),《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被《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2005年会暨第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转载,2005年8月;获2005年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第二届中国高校影视研究学术奖”论文类二等奖
26.一曲悲壮的英雄挽歌(姚国强/刘桐),《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
27.中国电影声音事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而作,被编著《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百年特刊》收入,中国电影年鉴社,2005年7月
28.当代中国电影录音师声音艺术创作现状全景扫描,被编著《银幕再现-与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对话》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7月;在上海大学主办的2006“全球化视野中的艺术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2006年5月;被编著《艺术学》第3卷第2辑转载,学林出版社,2006年5月
29.调研报告: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艺术创作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获2008年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校影视学术论文二等奖”
30.国内外大学生影视作品之比较—对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的概览与思索(姚国强/吕甍),被编著《北京影视传媒精品论文集》收入,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2005年7月;在北京大学生电视节学术论坛上宣读,2005年12月;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暨第八届影视文化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转载,2006年9月;被编著《传承与梳理——高等电影教育研究》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2月
31.影视同期录音的基本法则——解析“同期录音三原则”(上/下)(姚国强/王旭锋),《世界专业音响与灯光》,2006年第1期;被《现代电影技术》转载,2006年第4期;获2007年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第三届中国高校影视研究学术奖”论文类二等奖
32.依托高等教育,构建中国电影学术研究的国际合作平台,在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宣读,2005年11月;被编著《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5月;被编著《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2006》全文转载,同心出版社,2006年5月;在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2006年会上宣读,2006年9月;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暨第八届影视文化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文转载,2006年9月;被编著《传承与梳理——高等电影教育研究》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2月;被编著《探索与实践—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实践》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1月;被编著《中国教育理论参考》全文转载,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1月;获2006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四届“学会奖”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33.学院“十一五”科研展望,《北京电影学院学术与科学研究2002-2006》,北京电影学院科研设备处,2006年12月
34.北京电影学院的科研工作发展回顾及展望——从“十五”到“十一五”的科研规划,《北京电影学院简报》2007年第1期(总第118期),北京电影学院宣传部,2007年3月
35.也许真实,也许虚构:试论影片《西洋镜》的声音设计(姚国强/吕甍);被编著《镜子里的山:一次电影文化的冲撞》收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36.简论北京电影学院“十一五”期间影视科研学术发展策略(姚国强/曾笑鸣);被《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7年会暨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入,2007年8月;被北京高教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下册)转载,2008年1月
37.在跨界中行走——与中国著名电影作曲家对话,《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38.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年度分析,被编著《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6月;获2008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五届“学会奖”论文类二等奖
39.我院教师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电影论坛”,《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40.中国电影声音发展进程中的新技术、新现象和新理论(孙杨/姚国强),被《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8年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文收入,2008年9月
41.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历程回顾(曾笑鸣/姚国强),被编著《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全文收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42.艺术和技术的结合——访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姚国强处长,《DV时代》,2008年第11期
43.我与社科规划的点点滴滴,《北京社科》,2008年第11期
44.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电影声音创作与录音制作现代性的构建(姚国强/孙杨),被《改革开放与中国电影30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电影论坛论文集》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12月
45.探索与实践: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学术发展历程回顾及展望(姚国强/曾笑鸣),被《中国电影年鉴2008》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年鉴社,2009年1月
46.电影声音创作观念的多元化趋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被编著《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2009》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12月;被《中国电影年鉴2009》全文转载,中国电影年鉴社,2010年1月
47.年度电影声音艺术分析(姚国强/曾笑鸣/孙杨/郝昕),被编著《2009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
48.调研报告: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音乐艺术创作现状全景扫描,被编著《银幕写意——与中国当代电影作曲家对话》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
49.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历程回顾(1978-2008)(曾笑鸣/姚国强),被编著《银幕写意——与中国当代电影作曲家对话》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
50.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学术发展策略研究——兼论北京电影学院科研管理工作对策(曾笑鸣/姚国强),被《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全文收入,2009年7期
51.调研报告: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艺术创作现状全景扫描,被《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全文收入,2009年8月
52.新中国60年电影声音艺术发展回顾,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主办的《社会变迁与国家形象——新中国电影60年论坛》上宣读,2009年10月;被编著《社会变迁与国家形象——新中国电影60年论坛论文集》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4月
53.2008年部分影片电影音乐评析(姚国强/曾笑鸣/孙杨),被《中国电影年鉴2009》全文收入,中国电影年鉴社,2010年1月
54.新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发展历程,被编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果选编2010》全文收入,同心出版社,2010年5月
55.讲座:大片时代的到来: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应该走向何方,浙江传媒学院讲座,2010年05月18日;国家图书馆《艺术家讲坛》,2010年09月26日;中原工学院,2010年11月04日
56.关于对电影声音学科可持续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和设想,2010年度《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报告集》全文收入,2010年10月;获2010年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校影视学术论文优秀奖”,2010年10月
57.大片时代的中国电影创作之道(姚国强/姚睿),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立30年学术论坛》宣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2011年4月8日
(二)工艺及技术类论文
1.环幕立体声电影《华夏掠影》的录音工艺和制作(张君/姚国强)《电影技术》,1990年第12期
2.超16mm电影录音工艺探讨(姚国强)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7年年会上宣读
3.超16mm电影电视剧录音工艺探讨(姚国强)《影视技术》,1998年第1期
4.数字化技术在电影录音工艺中的发展及应用(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被编著《影像本体论:作为创作的电影》(1)全文转载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3月
5.数字多声道立体声环幕电影录音工艺探讨(姚国强)在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会1999年年会是宣读
6.环幕电影《龙城风光》数字多声道立体声录音新工艺(姚国强)《影视技术》,1999年第9期
获2003年度中国影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优秀论文奖二等奖
7.电影声音数字化技术发展概述及展望(姚国强)《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被编著《电影艺术与技术》全文转载收入,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
8.电影数字化录音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概述兼论数字多声道立体声环幕电影录音工艺(姚国强)
被《影视声音论文集》全文转载收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
9.即时性直播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录音工艺及其声音创作观念(姚国强/陈晨)《影视技术》,2001年第8期
10.2001年度电视节目声音制作技术质量奖评奖综述(姚国强)《影视技术》,2001年第12期
11.数字电影声音——3D时代的全维度环绕立体声(ADSS)的概念、创意与发展对策 (姚国强/姚睿)
在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科技之光论坛》上宣读,2010年10月科研项目
(三)出版著作

1.教材:影视声音基础(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教材科,1998年
2.编著:影视声音论文集(编委/作者之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
3.编著:我的1919——从剧本到电影(作者之一),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
4.编著:中国电影美学:1999(作者之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
5.编著:电影艺术和技术(作者之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
6.译著:电影和电视制作(审校之一),华夏出版社,2001年
7.专著:影视录音—声音创作与技术制作(姚国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获2004年北京电影学院第五届院级“精品教材”称号;2006年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8.编著:审美空间延伸和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姚国强/孙欣),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9.教材:音乐录音(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教材科,2002年
10.专著:影视声音艺术与技术(姚国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1月;获2004年度国家广电总局高校(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工科著作类)三等奖
11.译著:电影电视声音—录音技术与艺术创作(姚国强/王旭锋/李理),华夏出版社,2004年8月
12.编著:银幕再现—与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对话(姚国强/孙欣),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7月
13.主编:北京电影学院学术与科学研究2002-2006(姚国强),北京电影学院科研设备处,2007年4月
14.编著:银幕写意—与中国当代电影作曲家对话(姚国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6月;获2010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六届“学会奖”著作类二等奖,2010年11月
15.国家级“十一五”教材:电影电视声音创作与录音制作教程(姚国强),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3月
(四)科研项目
1.《音乐录音工艺》课题组组长(已结项)1997年度广电部首届高校科研(自然科学)项目
2.《电影录音技术概论》课题组代理组长(已结项)1997年度广电部首届高校科研(自然科学)项目
3.《电影录音艺术概论》课题组骨干(在研)2000年度广电总局高校科研(人文社科)项目
4.《影视声音艺术研究》课题组骨干(在研)2002年度北京市教委面上科研项目
5.《中国电影录音师研究》课题组组长(已结项)2003年度北京市教委面上科研项目
6.《影视声音研究》课题组组长(已结项)2003年度北京电影学院科研项目
7.《中国电影录音史研究》课题组组长(正在结项)2003年度北京电影学院重点科研项目
8.《中国电影作曲家研究》课题组组长(在研)2004年度北京电影学院面上科研项目
9.《中国电影录音史研究》课题组组长(正在结项)2004年度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项目
10.《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家创作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当代中国电影录音师研究》组长(已结项)
2004年度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人文社科重点项目
11.《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研究》课题组组长(在研)2005年度广电总局高校科研项目
12.《中国电影学史论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中国电影声音史研究》组长(正在结项)
2005年度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
13.《中国电影学专业发展史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中国电影声音史研究》组长(正在结项)
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年度项目
14.《中国电影作曲家研究》课题组组长(在研)2006年度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项目
15.《影视声音技术与艺术研究》课题组组长,2007年度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项目
16.《中国电影学史论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中国电影声音史研究》组长,2008年度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
17.《科技创新平台—特色资源库-影视教育专题》课题组子项目组《学院大讲堂研究》组长,2008年度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重点项目
18.《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影视专业发展现状研究》课题组子项目组《影视录音专业研究》组长,2008年度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项目
19.《电影声音的艺术与技术研究》项目组组长,2009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人才建设计划”
20.《中国影视学术创新理论》项目组组长,2010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平台项目
21.《从实践到理论:中国电影声音创意研究》(批准号:10DC16)项目组组长,2010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
22.《当代中国电影声音艺术与技术研究》项目组组长(SZ),2011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重点项目

㈤ 发表论文到《当代电影》有多难

难度挺大的。
《当代电影》是专业的电影类南大核心期刊,近日又被纳入丹麦文献计量研究指标体系。研究水平较高,能刊发的作者大都是北师大、电影学院、北大、清华等院校的专家教授,除此之外的一般大学的教授都很难发表。博士研究生大都只能发表在“博士论坛”的版块中,几乎没见过硕士研究生发表上去的。

㈥ 当代电影的投稿须知

1、文章标题简短确切,反映文章的中心内容。本刊设有英文目录,请在中文标题之下附英文标题。
2、来稿附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字数在200字以内,摘要只能是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中心内容的概括,不能以第一人称对论文进行评价,不能出现“我认为……”“本论文……”等论述。关键词一般3—5个为宜。
3、注释或参考文献统一放置在文后,具体格式详情见《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4、课题成果或基金项目,请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格式填写,项目编号和基金编号确保无误。
5、来稿请附作者简介,多个作者依次附清。作者简介应精练,一般可以以下顺序列出:姓名(出生年— ),性别(民族),职称、学位、简历及研究方向等。
6、来稿必须是未公开发表过的文章,编辑对稿件有删改权,如不同意删改请在稿件中注明。文章用词要准确,语言精练、流畅,标点符号运用正确。文章层次分明,文内标题可按:“一”“1”“(1)”的顺序分级填写。图表和图片应清晰精确。
7、稿件之后请附样刊邮寄地址和邮编,地址应准确,确保能收到刊物。如非特别声明,我社一律以邮局挂号方式邮寄刊物。如急需刊物,需要快递的,请在稿件中言明。
8、切勿一稿多投,编辑部一般在3个工作日之内对稿件作出取舍决定,逾期未录用者可自行处理稿件。
9、所有稿件请以word文件附件形式投递。
注意事项
经核实当代电影在其主办方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网站并未发布稿约和相关征稿内容。请直接与期刊联系,请直接与期刊联系,以免上当受骗。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小西天文慧园路3号,邮编: 100082。

㈦ 如何在《当代电影》杂志上发表文章

一种是直接向杂志社投稿,一种是通过正规论文代理或期刊采编中心投稿。

㈧ 颜纯钧的学术成果

《怎样写影视剧本》,福建省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散文经典》,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
《电影的读解》,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
《影片分析教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文化的交响——中国电影比较研究》(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
《与电影共舞》(论文集),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年版。
《电影的读解(增订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
《记述与呈现——现代传媒写作》,福建省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影视写作教程》(第二主编,4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电视编导概论》,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主编著作:
《文化的交响——中国电影比较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0年版。
《影视写作教程》(第二主编 4万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福建文艺创作60年选(1949-2009)艺术评论卷》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传播地理与传媒互动——海峡两岸传媒文化比较研究》 上海三联书店 2009年版。
参编著作:
《基础写作概论》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中国写作学的当代进展》 香港新世纪出版社 1991年版。
《高等师范写作教程》(参编3万字)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写作大辞典》(参编3万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2年版。
《影视艺术概论》(参编2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小说技巧大全》(参编4万字)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4年版。
《香港文学史》 香港作家出版社 1997年版。
《香港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写作》 自然出版社 1999年版。
《影视艺术鉴赏》(参编,3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红楼梦艺术札记》,《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第1期。
《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文学评论丛刊》第十五辑(1982年11月)。
《评汪曾祺的小说艺术》,《新文学论丛》1983年第期。
《两结合问题》,《文艺研究》1983年第期。
《写作教师的素质》,《写作》。
《红楼梦艺术札记(二)》,《福建师大学报》。
《普希金是我们的老师》,《福建文学》。
《生命的赞歌》,《文学评论丛刊》第二十八辑。
《文学的信息论问题》,《当代文艺探索》,1986年第6期。
《张承志和他的地理学文学》,《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
《文学对自身的反思》,《福建文学》1987年第1期。
《论典型即个性》,《当代文艺探索》1987年第1期。
《作为一门行为科学的写作学》,《函授通讯》1987年第1期。
《如何理解电影的民族化》,《文艺报》1987年8月1日。
《文本的自在与文学作品的非自在》,《当代文坛》1988年第1期。
《名符其实的“文学创作论”》,《写作》1988年第1期。
《超前与滞后》,《文艺报》1988年3月26日。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福建师大学报》。
《幽闭而骚乱的心灵》,《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第3期。
《峡谷回声——历史的回声》,《当代文坛》1987年第5期。
《超前的意识,超前的批判》,《文艺报》1988年12月31日。
《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文艺评论》1989年第1期。
《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文学评论》1989年第3期。
《从认识的深度到体验的深度》,《文艺报》1989年6月24日。
《结构的美学》,《福建论坛》1989年第4期。
《潜能之谜》,《文化春秋》1989年第3期。
《对物意文理论模型的质疑》,《写作》1990年第1期。
《写作学的宏观研究》,《中国写作》1990年第1期。
《写作实践论》,《写作》1990年第8期。
《论世俗小说》,《上海文学》1991年第8期。
《影戏和影像》,《福建艺术》1991年4期。
《闽文化与闽派电视》,《荧屏世界》1991年第5期。
《术科的呓语》,《写作》1991年第11期。
《让老四哑吧算》,《福建艺术》,1991年第9期。
《艺术的协调与统一》,《电影之友》1991年第12期。
《翻旧为新》,《电影之友》1992年第1期。
《学普通话及其他》,《福建艺术》1992年第1期。
《看电影和欣赏电影》,《中外电视》1992年第7期。
《电影:从读解到欣赏》,《福建艺术》1993年第1期。
《写作学的空间观念》,《写作》1993年第4期。
《港台电视剧提供的启示》,《荧屏世界》1993年第3期。
《穿越时空隧道的沧桑》,《艺术.生活》1993年第8期。
《也谈渴望喜剧》,《福州晚报》1993年第8期。
《贵族心态》,《电影之友》1993年第9期。
《作为一门行为科学》,《中国写作学的当代发展》
《写作学的宏观研究》,同上。
《写作实践论》,同上。
《感谢草帽诗》,《艺术.生活》
《从梦走向现实》,《荧屏世界》1992年第4期。
《在优势与局限之间》,《警坛风云》1992年11期。
《潜伏于发展中的危机》,《警坛风云》1993年第11期。
《中断与连续》,《文艺研究》1993年第11期。
《悬在半空中的剑》,《福建艺术》。
《我看石狮之谜》,《荧屏世界》1993年第6期。
《进入电影的方式》,《福建艺术》1993年第6期。
《费力的欣赏》,《福州晚报》1994年5月24日
《提高选择的可能性》,《荧屏世界》1994年第3期。
《论电影思维》,《福建论坛》1994年第4期。
《可能性还原与电影的读解》,《福建艺术》1994年。
《无限风光在险峰》,《荧屏世界》1994年第5期。
《绷紧情节的弦》,《警坛风云》1995年第1期。
《论电影结构》,《中外电视》1995年第2期。
《假作真时真亦假》
《非线性和非稳态》,《厦门文学》1995年第期。
《张艺谋巩俐合论》,《电影艺术》1995年第期。
《经验复合与多元取向》,《当代电影》1995年第5期。
《怎一个“生“字了得》,《现代中文文学评论》(香港)1996年第5期。
《文学创作过程论》,1996年第4期。
《西风东渐》(主持),《电影艺术》1996年第1期。
《五十年代香港小说》,《香港作家报》1996年11月1日。
《答记者问》,《福建艺术》1997年第2期。
《香港小说发展的三重叠合格局》,《小说艺术》1997年第2期。
《转型中的香港小说》,《小说艺术》1997年第2期。
《转型中的香港小说》,《香港作家报》。
《春节联欢晚会杂感》,《荧屏世界》1997年第2期。
《香港新生代小说家》,《福建论坛》1997年第3期。
《电影艺术:崛起与衰落之间》,《未来文化空间》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怎一个“生“字了得》,《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与研究》1997年第2、3期。
《政治躯体上的毒瘤》,《译林》1997年第5期。
《商业冲击下的中国艺术电影》,《福建艺术》1997年第5期。
《张爱玲的创作和香港文学》,《小说评论》1997年第5期。
《电影的商业性与商业性的电影》,《当代电影》1998年第2期
《从纪实中走出来》,《荧屏世界》1998年第4期。
《拜读红色》,《当代电影》1998年第5期。
《香港:城市的形象》,《香港作家》1998年第10期。
《城市的精神脉搏》,《小说评论》1999年第1期。
《中国英雄电影的文化意味》,《东方文化》1999年第2期。
《论香港的现代派小说》,《东南学术》1999年第1期。
《要说爱你不容易》,《电影艺术》1999年第2期。
《论文革电影》,《艺术广角》1999年第3期。
《中国政治与中国电影》,《福建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
《电影非戏剧化倾向再认识》,《艺术广角》2000年第1期。
《期待超越》,《福建艺术》2000年第2期。
《中国电影——夕阳西下几时回》,《世纪对话》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电影——夕阳西下几时回》,《评论》2000年第一辑。
《电影:对象与方法》,《东南学术》2000年第3期。
《公共性、小众化、可信度》,《凝视新闻》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文学改编新论》,《艺术广角》2000年第4期。
《房子:精神的居所》,《东南学术》2000年第4期。
《爱情的悼亡诗篇》,《文学世纪》2000年第6期。
《尴尬与焦虑》,《福建师大学报》2000年第4期。
《论文学对电影的影响》,《福建论坛》2000年第5期。
《从剧本的文学性到电影的文学性》,《电影艺术》2000年第6期。
《大悲恸与大绝望》,《当代电影》2000年第6期。
《香港女性写作的一种景观》,《香港文学》2000年第12期。
《爱情的悼亡诗篇》,《小说评论》2001年第2期。
《期待超越》,《三明高专学报》2001年第1期。
《民族电影:面对全球化语境》《福建艺术》2002年1期。
《信息不对称与通道设置》《东南学术》2002年3期。
《全球化和民族电影的文化形态》《电影艺术》2002年3期。
《新生代导演和民族电影的未来》《艺术广角》2002年4期。
《全球化和民族电影的文化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全球化和中国影视的命运》2002年版
《一代人的成长与觉醒》《 电视·电影·文学 》2002年5期
《博客与个人媒体时代》《福建论坛》2003年3期
《电视的孩子与身份建构》《东南学术》2003年3期
《全球化:文化差异与文化资本》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电影》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时尚化——一种新的影像风格》《电影艺术》2003年6期
《时段与频道资源的整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4期
《全球化与民族电影的文化资本》《福建艺术》2004年5期
《大众传媒与公众身份建构》《现代传播》2004年5期
《处处无家处处家》《世界电影》2004年6期。
《文化产权与文化安全》,《东南学术》2004年增刊。
《骚动的灵魂》,《福建艺术》2005年第2期(排名第二)。
《文化遗产与文化产权》,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全球化与民族电影的文化产业》,《福建论坛》2006年第3期。
《电影结构新论》,《福建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
《景观电影――电影史的又一个幼稚时期》,《电影艺术》2006年第5期。
《电影:从艺术转向传播》,《现代传播》2006年第4期。 《香港小说的政治地理环境》,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1999—2000。
《全球化和民族电影的文化战略》,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2001—2002。
《对台宣传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国台办课题,2002—2003年。
《全球化时代新闻传媒对台宣传技巧研究》,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2003—2004。
《中国电影传播史》,省重点学科课题,2004—2005。
《电影的读解》福建省2007年精品课程立项
《{广播电视编导}课程改革与创新》立项
《2006年{电影的读解}校精品课程》立项 业余从事文艺创作,作有小说、散文、随笔百余篇,影视剧本十余部集。
影视剧本中,《阿秀的消息》、《复仇者》、《澳门情缘》三部影片,《闽南故事》(16集)、《粉黛谍影》(20集)、《五彩的路》(单本剧)三部电视剧已投拍、播映。

㈨ 在电影频道《佳片有约》中经常点评电影的梳长麻辫的女影评家叫什么名字

田卉群
田卉群
田卉群
个人简介:电影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影视剧作与批评

主要讲授课程:经典影片分析Ⅰ、Ⅱ 照相与实践 摄像与实践 港台电影研究 影视前后期制作

主要社会工作及实践工作:
第八、九、十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秘书长
全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员
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全国大学生录像作品大赛终评评委
两岸四地大中华区学生录像作品大赛评委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2004年“文学艺术奖”“电视剧奖”终评评委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2005年“青少年题材影视剧剧本征集”活动终评评委
清华大学艺术冬令营评委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央视论坛》《今日影视》《佳片有约》《影像地带》《读书》《边说边看》《第二起跑线》《流金岁月》《影视聚焦》《艺术争鸣》《今日气象》等、北京电视台《大宝国际影院》等电视栏目嘉宾
美国通用汽车、上海通用汽车广告宣传片撰稿、导演
指导97级本科生许航摄影作品《郁金香》获香港两岸四地大学生摄影作品大赛二等奖

主要著作、论文情况:
著作:
《香港制造》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副主编
《经典名片读解教程 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专著
《经典名片读解教程 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合著
小说《金手指》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合著
29集电视连续剧《金手指》第二编剧 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2004年播出
《电视文本写作学》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合著
《中国影视美学民族化特质辨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合著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合著
论文:
《我要我的电影——第十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当代电影总118期,2004年第1期
《大学生与中国电影——第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分析报告》
当代电影总第103期,2001年第4期
《沉默、缺席与边缘——看不见的女性》 电影艺术2003年第2期
《黑色史诗》 电影新作2003年第5期
《论电影的游戏精神》 文艺研究2003年增刊
《第九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分析》 当代电影2002年第5期
《电影的本性与中国八九十年代电影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专刊
《通往圣杯之路》 中国电视2000年第9期
《论中国电影游戏精神的缺失》 电影艺术2005年第2期
《英雄兮归来》 电影艺术2005年第6期
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中国影视美学研究 北京社科 黄会林教授主持
中国影视与中国文化传统研究 国家 黄会林教授主持
中国影视民族化研究 师大 王宜文教授主持

这还有她的博客,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http://blog.sina.com.cn/s/reader_4833bf1f01000byr.html

阅读全文

与当代电影2018年第11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院会计如何做合并报表 浏览:908
电影男主角是个摄影师女主警 浏览:466
2015八到12月电影 浏览:427
恐怖变异人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354
成龙大哥拍的最新电影片 浏览:185
关于西藏动画电影 浏览:305
韩国影片中的电影字幕如何翻译 浏览:167
金融电影电视推荐 浏览:247
1905电影如何转格式 浏览:671
英男是日本什么电影 浏览:350
类似爱情电影上映 浏览:226
多a梦哆大电影大全 浏览:584
好看的大侠电影推荐 浏览:740
国内搞笑电影推荐 浏览:998
15电影网电影城宅男 浏览:456
有关音乐与爱情的电影 浏览:167
印度电影主角勇者 浏览:634
电影院基金 浏览:924
苏州大光明电影 浏览:242
浅浅电影网 浏览: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