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逢門碧玉紅顏淚美國藝術電影

逢門碧玉紅顏淚美國藝術電影

發布時間:2022-09-05 02:31:17

1.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主要作品

時間劇名1962年《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1863年《鬧鬼的宮殿》、《Dementia 13》1966年《蓬門碧玉紅顏淚》、《巴黎戰火》、《艷侶迷春》1969年《雨人》1970年《巴頓將軍》1972年《教父》1974年《了不起的蓋茨比》、《對話》、《教父2》1979年《現代啟示錄》1982年《心上人》1983年《斗魚》1984年《棉花俱樂部》1986年《伊奧船長》1989年《紐約故事》1990年《教父3》1992年《教父傳奇:1901-1980》1997年《造雨人》2007年《沒有青春的青春》2009年《泰特羅》2011年《此刻與日出之間》(以上參考資料)

2.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導演過哪些電影

作為導演的電影作品(數量:31)
泰特羅 Tetro ------- (2009)
沒有青春的青春/迷失青春 Youth Without Youth ------- (2007)
超新星/超時空危機 Supernova ------- (2000)
造雨人/正義必勝/播雨者 The Rainmaker ------- (1997)
家有傑克/超級插班生/傑克 Jack ------- (1996)
吸血僵屍驚情四百年/驚情四百年 Dracula ------- (1992)
教父三部曲:1901-1980 The Godfather Trilogy: 1901-1980 ------- (1992)
Making 'Bram Stoker's Dracula' ------- (1992)
教父:III/教父第三集/教父3 The Godfather: Part III ------- (1990)
大都會傳奇/紐約故事 New York Stories ------- (1989)
塔克:其人其夢 Tucker: The Man and His Dream ------- (1988)
石花園 Gardens of Stone ------- (1987)
伊奧船長 Captain EO ------- (1986)
佩姬蘇要出嫁/時光倒流未嫁時/帕姬·蘇結婚了 Peggy Sue Got Married ------- (1986)
棉花俱樂部 The Cotton Club ------- (1984)
小教父/局外人/被摒棄的人 The Outsiders ------- (1983)
斗魚/雷鳴小子 Rumble Fish ------- (1983)
舊愛新歡 One from the Heart ------- (1982)
現代啟示錄/戰爭啟示錄/地獄的默示錄 Apocalypse Now ------- (1979)
"The Godfather: A Novel for Television" ------- (1977)
對話/竊聽大陰謀 The Conversation ------- (1974)
教父:II/教父續集/教父2 The Godfather: Part II ------- (1974)
教父 The Godfather ------- (1972)
雨族 The Rain People ------- (1969)
彩虹仙子 Finian's Rainbow ------- (1968)
艷侶迷春 You're a Big Boy Now ------- (1966)
恐懼 The Terror ------- (1963)
痴呆症 Dementia 13 ------- (1963)
今夜纏綿 Tonight for Sure ------- (1962)
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 ------- (1962)
Nebo zovyot ------- (1960)
作為演員的電影作品(數量:71)
Untitled Greg MacGillivray Surfing Documentary ------- (2010)
I Knew It Was You: Rediscovering John Cazale ------- (2009)
白蘭度 Brando ------- (2008)
The Masterpiece That Almost Wasn't ------- (2008)
生命之血 The Blood Is the Life: The Making of 'Bram Stoker's Dracula' ------- (2007)
第7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The 79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 (2007)
The Making of 'Marie Antoinette' ------- (2007)
Cannes, 60 ans d'histoires ------- (2007)
Fog City Mavericks ------- (2007)
Boffo! Tinseltown's Bombs and Blockbusters ------- (2006)
Cannes 2006: Crónica de Carlos Boyero ------- (2006)
The Godfather and the Mob ------- (2006)
The Music of Apocalypse Now ------- (2006)
A Million Feet of Film: The Editing of Apocalypse Now ------- (2006)
Heard Any Good Movies Lately?: The Sound Design of Apocalypse Now ------- (2006)
深喉揭密/深入深喉 Inside Deep Throat ------- (2005)
On Location in Tulsa: The Making of 'Rumble Fish' ------- (2005)
Saturday Night Live in the '80s: Lost & Found ------- (2005)
Staying Gold: A Look Back at 'The Outsiders' ------- (2005)
AFI Tribute to George Lucas ------- (2005)
There Is No Direction ------- (2005)
這個警察不太冷 科西嘉檔案 Enquête Corse, L' ------- (2004)
第76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 The 76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 (2004)
101 Biggest Celebrity Oops ------- (2004)
Artifact from the Future: The Making of 'THX 1138' ------- (2004)
A Legacy of Filmmakers: The Early Years of American Zoetrope ------- (2004)
The 2004 IFP/West 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 (2004)
Whether You Like It or Not: The Story of Hedwig ------- (2003)
A Decade Under the Influence ------- (2003)
"Sunday Morning Shootout" ------- (2003)
Dean Tavoularis, le magicien d'Hollywood ------- (2003)
Dennis Hopper: Create (or Die) ------- (2003)
光影流情 The Kid Stays in the Picture ------- (2002)
On the Set of 'CQ' ------- (2002)
R2-D2: Beneath the Dome ------- (2001)
Breaking the Silence: The Making of 'Hannibal' ------- (2001)
Francis Coppola's Notebook ------- (2001)
Under the Hood: Making 'Tucker' ------- (2000)
黑澤:最後的皇帝 Kurosawa: The Last Emperor ------- (1999)
I Lars von Triers rige ------- (1999)
The Making of 'American Graffiti' ------- (1998)
Marlon Brando: The Wild One ------- (1996)
馬丁斯科塞斯美國電影之旅 A Personal Journey with Martin Scorsese Through American Movies ------- (1995)
It's Alive: The True Story of Frankenstein ------- (1994)
The World of Jim Henson ------- (1994)
George Lucas: Heroes, Myths and Magic ------- (1993)
德古拉:真人,神話,電影 Blood Lines: Dracula - The Man, the Myth, the Movies. ------- (1992)
Writing with Light: Vittorio Storaro ------- (1992)
The Godfather Family: A Look Inside ------- (1991)
黑暗之心 Hearts of Darkness: A Filmmaker's Apocalypse ------- (1991)
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 The 63rd Annual Academy Awards ------- (1991)
Hollywood Mavericks ------- (1990)
Memory & Imagination: New Pathways to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 (1990)
The Making of 'Captain Eo' ------- (1986)
Reverse Angle ------- (1985)
"Cinema tres" ------- (1984)
The Making of 'One from the Heart' ------- (1982)
American Mythologies ------- (1981)
現代啟示錄/戰爭啟示錄/地獄的默示錄 Apocalypse Now ------- (1979)
Cultural Celebrities ------- (1979)
The 51st Annual Academy Awards ------- (1979)
The Godfather Comes to Sixth St. ------- (1975)
The Lion Roars Again ------- (1975)
The 47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 (1975)
The 45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 (1973)
Bald: The Making of 'THX 1138' ------- (1971)
The Godfather: Behind the Scenes ------- (1971)
Filmmaker ------- (1968)
The World Premiere of 'Finian's Rainbow' ------- (1968)
The Young Racers ------- (1963)
War Hunt ------- (1962)
作為編劇的電影作品(數量:25)
泰特羅 Tetro ------- (2009)
沒有青春的青春/迷失青春 Youth Without Youth ------- (2007)
造雨人/正義必勝/播雨者 The Rainmaker ------- (1997)
教父三部曲:1901-1980 The Godfather Trilogy: 1901-1980 ------- (1992)
教父:III/教父第三集/教父3 The Godfather: Part III ------- (1990)
大都會傳奇/紐約故事 New York Stories ------- (1989)
伊奧船長 Captain EO ------- (1986)
棉花俱樂部 The Cotton Club ------- (1984)
斗魚/雷鳴小子 Rumble Fish ------- (1983)
舊愛新歡 One from the Heart ------- (1982)
現代啟示錄/戰爭啟示錄/地獄的默示錄 Apocalypse Now ------- (1979)
"The Godfather: A Novel for Television" ------- (1977)
對話/竊聽大陰謀 The Conversation ------- (1974)
教父:II/教父續集/教父2 The Godfather: Part II ------- (1974)
大亨小傳 The Great Gatsby ------- (1974)
教父 The Godfather ------- (1972)
巴頓將軍/巴頓將軍(台)/鐵血將軍巴頓(港) Patton ------- (1970)
雨族 The Rain People ------- (1969)
巴黎戰火 Paris brûle-t-il? ------- (1966)
蓬門碧玉紅顏淚/蓬門綺夢 This Property Is Condemned ------- (1966)
艷侶迷春 You're a Big Boy Now ------- (1966)
痴呆症 Dementia 13 ------- (1963)
The Haunted Palace ------- (1963)
今夜纏綿 Tonight for Sure ------- (1962)
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 ------- (1962)
作為製片人的電影作品(數量:70)
某個地方/在某處 Somewhere ------- (2010)
在路上 On the Road ------- (2009)
泰特羅 Tetro ------- (2009)
沒有青春的青春/迷失青春 Youth Without Youth ------- (2007)
特務風雲/牧羊人/好牧人 The Good Shepherd ------- (2006)
絕代艷後/凡爾賽拜金女/瑪麗·安托瓦內特/瑪麗皇後/瑪麗·安托萬/豆蔻風華/瑪麗·安托奈 Marie Antoinette ------- (2006)
金賽性學教授/性學大師:金賽博士/性書博士/引人入性 Kinsey ------- (2004)
四四零零/四千四/4400 "The 4400" ------- (2004)
Forever Is a Long, Long Time ------- (2004)
驚心食人族2 Jeepers Creepers II ------- (2003)
迷失東京/愛情,不用翻譯(台)/迷失東京(港) Lost in Translation ------- (2003)
"Platinum" ------- (2003)
Pumpkin ------- (2002)
殺手探戈 Assassination Tango ------- (2002)
In My Life ------- (2002)
完美女人 CQ ------- (2001)
終止不幸 No Such Thing ------- (2001)
驚心食人族 Jeepers Creepers ------- (2001)
暹羅女王/帝國驕蘭/暹羅王後/素麗瑤泰 Suriyothai ------- (2001)
斷頭谷/無頭睡谷/睡谷傳奇/寂靜山谷斷頭谷(台)/無頭谷(港) Sleepy Hollow ------- (1999)
The Florentine ------- (1999)
愛人!別跑 Goosed ------- (1999)
處女之死/鎖不住的青春/處女自殺/折翼天使 The Virgin Suicides ------- (1999)
第三個奇跡 The Third Miracle ------- (1999)
化身戰士 Dr. Jekyll and Mr. Hyde ------- (1999)
我的血腥婚禮 Lanai-Loa ------- (1998)
白鯨 Moby Dick ------- (1998)
暴行 Outrage ------- (1998)
巴迪 Buddy ------- (1997)
奧德賽 The Odyssey ------- (1997)
Survival on the Mountain ------- (1997)
家有傑克/超級插班生/傑克 Jack ------- (1996)
黑天使 Dark Angel ------- (1996)
穿梭陰陽戀 Haunted ------- (1995)
神鬼雙雄之綁架奇航/創世雄心 Kidnapped ------- (1995)
玉米田的天空 My Family ------- (1995)
White Dwarf ------- (1995)
Tecumseh: The Last Warrior ------- (1995)
科學怪人之再生情狂/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科學怪人恨鎖情牽 Frankenstein ------- (1994)
唐璜 德馬科/天生愛情狂/這個男人有點色 Don Juan DeMarco ------- (1994)
秘密花園/神秘園 The Secret Garden ------- (1993)
The Junky's Christmas ------- (1993)
吸血僵屍驚情四百年/驚情四百年 Dracula ------- (1992)
風--超越極速 Wind ------- (1992)
教父三部曲:1901-1980 The Godfather Trilogy: 1901-1980 ------- (1992)
教父:III/教父第三集/教父3 The Godfather: Part III ------- (1990)
"The Outsiders" ------- (1990)
Wait Until Spring, Bandini ------- (1989)
變形的生活 Powaqqatsi ------- (1988)
石花園 Gardens of Stone ------- (1987)
Lionheart ------- (1987)
Tough Guys Don't Dance ------- (1987)
三島由紀夫 Mishima: A Life in Four Chapters ------- (1985)
黑神駒2 The Black Stallion Returns ------- (1983)
斗魚/雷鳴小子 Rumble Fish ------- (1983)
逃獄風雲 The Escape Artist ------- (1982)
搞嘢神探漢密特 Hammett ------- (1982)
機械世界/失衡生活 Koyaanisqatsi ------- (1982)
影子武士/影武者(台/港) Kagemusha ------- (1980)
現代啟示錄/戰爭啟示錄/地獄的默示錄 Apocalypse Now ------- (1979)
黑神駒 The Black Stallion ------- (1979)
"The Godfather: A Novel for Television" ------- (1977)
對話/竊聽大陰謀 The Conversation ------- (1974)
教父:II/教父續集/教父2 The Godfather: Part II ------- (1974)
美國風情畫 American Graffiti ------- (1973)
The People ------- (1972)
未來世界/五百年後 THX 1138 ------- (1971)
The Making of 'The Rain People' ------- (1969)
恐懼 The Terror ------- (1963)
今夜纏綿 Tonight for Sure ------- (1962)
作為原創音樂的電影作品(數量:1)
現代啟示錄/戰爭啟示錄/地獄的默示錄 Apocalypse Now ------- (1979)
作為電影剪輯的電影作品(數量:2)
超新星/超時空危機 Supernova ------- (2000)
The Fantasticks ------- (1995)
作為助理導演的電影作品(數量:4)
The Wild Racers ------- (1968)
恐懼 The Terror ------- (1963)
The Young Racers ------- (1963)
Premature Burial ------- (1962)
作為音效的電影作品(數量:2)
All the Presidents' Movies: The Movie ------- (2009)
The Young Racers ------- (1963)
作為其他職員的電影作品(數量:22)
某個地方/在某處 Somewhere ------- (2010)
Push Button House ------- (2008)
性愛巴士/短巴士 Shortbus ------- (2006)
絕代艷後/凡爾賽拜金女/瑪麗·安托瓦內特/瑪麗皇後/瑪麗·安托萬/豆蔻風華/瑪麗·安托奈 Marie Antoinette ------- (2006)
她恨我/出賣雄風 She Hate Me ------- (2004)
Whether You Like It or Not: The Story of Hedwig ------- (2003)
迷失東京/愛情,不用翻譯(台)/迷失東京(港) Lost in Translation ------- (2003)
改編劇本/蘭花賊(台)/何必偏偏玩謝我(港) Adaptation. ------- (2002)
暹羅女王/帝國驕蘭/暹羅王後/素麗瑤泰 Suriyothai ------- (2001)
槍戰 Gunfighter ------- (1998)
以父之名/以父之名(台)/因父之名(港)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 (1993)
夜夜買醉的男人 Barfly ------- (1987)
回到綠野 Return to Oz ------- (1985)
小教父/局外人/被摒棄的人 The Outsiders ------- (1983)
搞嘢神探漢密特 Hammett ------- (1982)
影子武士/影武者(台/港) Kagemusha ------- (1980)
現代啟示錄/戰爭啟示錄/地獄的默示錄 Apocalypse Now ------- (1979)
The Haunted Palace ------- (1963)
Tower of London ------- (1962)
Nebo zovyot ------- (1960)
薩特闊 Sadko ------- (1953)
拿破崙傳 Napoléon ------- (1927)

3. 急尋一部關於非洲的電影的名稱

走出非洲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
走出非洲
原片名
Out of Africa
更多中文片名
遠離非洲
非洲之旅
更多外文片名
Jenseits von Afrika .....Austria / West Germany
Memòries dÀfrica .....Spain (Catalan title) / Spain (Galician title)
Mitt Afrika .....Finland (Swedish title) / Sweden
África Minha .....Portugal
África mía .....Argentina
Africa mía .....Venezuela
Benim Afrikam .....Turkey (Turkish title)
Memorias de África .....Spain
Mia Africa, La .....Italy
Minun Afrikkani .....Finland
Mit Afrika .....Denmark
Out of Africa - Souvenirs dAfrique .....France
Pera apo tin Afriki .....Greece
Pozegnanie z Afryka .....Poland
Souvenirs dAfrique .....Canada (French title)
Távol Afrikától .....Hungary
影片類型
愛情 / 劇情 / 傳記
片長
150分鍾 / 美國:160 分鍾(TCM print)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斯瓦希里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Dolby 70 mm 6-Track
級別
Singapore:PG Argentina:Atp Sweden:Btl Australia:M Chile:TE Finland:K-12 UK:PG USA:PG France:U Spain:T West Germany:12 Norway:11
製作成本
$31,000,000 (estimated)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西德尼·波拉克 Sydney Pollack
編劇
卡琳·布里克森 Karen Blixen .....(books "Out of Africa", "Shadows on the Grass" and "Letters from Africa") (as Isak Dinesen)
Judith Thurman .....(book "Isak Dinesen: The Life of a Storyteller")
Errol Trzebinski .....(book "Silence Will Speak")
Kurt Luedtke .....(screenplay)
演員
梅麗爾·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Karen Christence Dinesen Blixen
羅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 .....Denys George Finch Hatton
克勞斯·馬利亞·布朗道爾 Klaus Maria Brandauer .....Baron Bror Blixen/Baron Hans Blixen
蘇珊娜·漢密爾頓 Suzanna Hamilton .....Felicity
萊斯利·菲利普斯 Leslie Phillips .....Sir Joseph
Michael Kitchen .....Berkeley Cole
Malick Bowens .....Farah
Joseph Thiaka .....Kamante
Stephen Kinyanjui .....Kinanjui
Michael Gough .....Lord Delamere
Rachel Kempson .....Lady Belfield
Graham Crowden .....Lord Belfield
製作人
西德尼·波拉克 Sydney Pollack .....procer
Anna Cataldi .....associate procer
Terence A. Clegg .....co-procer (as Terence Clegg)
Kim Jorgensen .....executive procer
Judith Thurman .....associate procer
原創音樂
約翰·巴里 John Barry
非原創音樂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from "Concerto for clarinet and orchestra in A", "Sonata in A major 'Rondo alla turca", "Sinfonia concertante in E flat major for violin & viola" and "Three divertimenti")
攝影
David Watkin
剪輯
Pembroke J. Herring .....(as Pembroke Herring)
Sheldon Kahn
Fredric Steinkamp
William Steinkamp
選角導演
Mary Selway
藝術指導
Stephen B. Grimes .....Second Commissioner (as Stephen Grimes)
美術設計
Colin Grimes
Cliff Robinson
Herbert Westbrook
布景師
Josie MacAvin
服裝設計
米蘭拉·坎農諾 Milena Canonero
副導演/助理導演
Roy Butto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Jack Couffer .....second unit director
Patrick Kinney .....assistant director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Mirage Entertainment [美國]
環球影業 Universal Pictures [美國] ..... (2006) (USA) (theatrical)
發行公司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 (Argentina) (video)
CIC Vídeo [巴西] ..... (Brazil) (VHS)
哥倫比亞三星 Columbia TriStar [巴西] ..... (Brazil) (DVD)
MCA/Universal Pictures [美國] ..... (Brazil) (DVD)
特技製作公司
Effects Associates Ltd. [英國]
工業光魔公司 Instrial Light & Magic (ILM) [美國]
Makeup Effects Laboratories Inc. [美國]
其它公司
Ker & Downey Safaris [肯亞] ..... location camps and safari transport
Lee Lighting Ltd. [英國] ..... grip and lighting equipment
MCA Soundtracks [美國] ..... soundtrack
Mayflower Recording Ltd. [英國] ..... adr recording
Pacific Title [美國] ..... titles
Universal Title [美國] ..... opticals
上映日期
美國(USA)
1985年12月10日 ..... (Los Angeles, California) (premiere)
美國(USA)
1985年12月18日
阿根廷(Argentina)
1986年2月20日
丹麥(Denmark)
1986年2月21日
西班牙(Spain)
1986年2月21日 ..... (Madrid)
瑞典(Sweden)
1986年2月21日
西班牙(Spain)
1986年2月24日 ..... (Barcelona)
挪威(Norway)
1986年2月27日
芬蘭(Finland)
1986年2月28日
英國(UK)
1986年3月4日
澳大利亞(Australia)
1986年3月6日
西德(West Germany)
1986年3月13日
法國(France)
1986年3月26日
丹麥(Denmark)
1992年3月23日 ..... (re-release)
法國(France)
1999年11月17日 ..... (Paris) (re-release)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第五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1986)。
《走出非洲》是一部表現得而復失-喪失了像田園詩一般美好、質朴生活的影片。它是以追溯往事的倒敘手法開始的:梅麗爾.斯特里普扮演的女主人公艾薩克.丹森已屆垂暮之年,且已成為小說家,但她在丹麥故居終日緬懷往昔在東非肯亞度過的十幾個春秋。當畫面上出現她已故的情人芬奇.哈頓持槍行獵的身影時,艾薩克以低沉的聲音述說過去。
接著影片以閃回鏡頭表現1913年年輕時代的艾薩克。那時她名叫卡倫·布里克森,是丹麥一個富家女,她美麗、聰穎、性情深沉、感情豐富、但虛榮心較強。為了博得一個男爵夫人的稱號,她不惜遠離丹麥故鄉而到東非肯亞去找在那裡定居的表哥、瑞典男爵布羅布里克森,並和他結婚。布羅是個不務正業的浪盪子,終日熱衷於狩獵和談論當時已發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另外還玩弄女人。因而,卡倫的婚後生活並不愉快。她與布羅共同經營了一家咖啡園,僱傭了一千多當地農民。卡倫對非洲的原始森林、野生動物十分感興趣,因此也常常外出打獵自娛。有一次她在行獵中,遇到一頭猛獅,卡倫險被吞噬,幸得一青年男子營救。這位青年英俊瀟灑,也是英國得貴族子弟,名叫芬奇.哈頓,曾參加過戰爭,當過飛行員,但由於對戰爭反感,退伍歸來即到非洲狩獵。寂寞、空虛的卡倫對他一見傾心,但性格孤僻、固執的芬奇對她卻若即若離。此後兩人經常結伴狩獵,有時還露宿林中。兩人談時論問,但由於觀點不同,時而發生爭論。
不久,卡倫發現從丈夫布羅那裡傳染上了梅毒,遂急回丹麥醫治,歸來後仍與芬奇時有來往。布羅後因負債累累,離家出走,這名存實亡的婚姻終以離異告終。從此,卡倫一人獨自經營庄園,她與非洲土人的感情先是格格不入。經過多年相處,她感到土人十分純朴、尤其是她的僕人和種植園農工,和他們的感情日益親密。而她與芬奇保持著一種兩心相印時合時分的關系,始終沒有結合。不幸的是在1930年左右,她慘淡經營的咖啡園遭到火災,幾乎燒成灰燼。因這里經濟拮據,她不得不賣出庄園。禍不單行,與此同時,她心愛的好友芬奇因駕機失事墜入山谷而喪生。在經濟和感情上的雙重打擊下,卡倫不得不告別度過了她青春歲月得非洲,滿懷哀怨悵惘離開了她喜愛的非洲。
[編輯本段]相關評論
Based on a true story.
《走出非洲》是一部偉大的電影,值得一看。該片復雜的情感世界足見西德尼·波拉克的勇氣。
——芝加哥太陽時報
在非洲,她擁有農場,擁有足跡,也擁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
——電影批評家
一種普遍的抱怨,《走出非洲》缺乏情節, 但這又有什麼呢?它簡單。
——電影人
在我看來,這是奧斯卡最佳影片中最差的一部。
——經典電影導航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佔有與失去】
電影開始於凱倫到非洲尋找新的環境,躲避自己令人沮喪的愛情命運。她嫁給了自己情人的弟弟,布利森公爵。而後,夫婦二人准備進入東非養牛。然而,在布利森的堅持下,他們在種植園中栽培起了咖啡,布利森也離開了家,沉迷於打獵。不久之後,凱倫碰到了迷人的丹尼斯和他的朋友伯克利·科爾。在她的家中,在燭光的照耀下,她向丹尼斯敞開了心扉,訴說自己的故事。
布利森總是沉迷於自己的事情,這給了凱倫和丹尼斯足夠的空間去激發愛情。生性自由的丹尼斯喜歡莫扎特,並為凱倫播放唱碟。他帶著她遠赴草原,保護她免遭一頭獅子的攻擊,為她洗發。他們在篝火旁跳舞,而後,在帳篷中做愛。凱倫此時告訴丹尼斯:「我需要搞清楚這件事。」「為什麼?」丹尼斯回答,他們頓時陷入了沉默。
不同的期望導致了凱倫和丹尼斯之間的沖突。就像她試圖在非洲留下自己的腳印,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一樣,她也試圖佔有丹尼斯。但是她的佔有欲不能征服丹尼斯,丹尼斯是一個極端自我拒絕任何不自由的人。從這個角度來看,《走出非洲》是一部最不平常的愛情故事,它優雅,抒情,復雜,說出了一個關於愛和佔有的故事。最終,不可避免的,這也是一部關於失去的電影。
【非洲之歌】
《非洲之歌》是一部記錄片。這部紀錄片把電影製作過程和真正的凱倫與丹尼斯的故事混合在了一起。這是一部迷人的短片,記錄了這些演員歷史性的一刻。紀錄片導演瑟曼把這些時刻微妙的記錄了下來,把我們帶回那段令人著迷的時光。她說:「在非洲,你有很多第一手的經驗,這些經驗都是最原始的,最動人的。可能你的理性層面已經准備好去接受這些東西了,但是,當時,你所有的意識全都是本能性的。」
這部紀錄片另一個吸引人的地方是記錄了幾位主要演職人員的軼事,這包括波拉克和斯特里普之間關於女演員和獅子順序的爭論。還有,斯特里普,這個歡快的女星,描述了她在拍攝洗頭發時的緊張情緒,因為附近有很多的河馬。她還表達了自己對《走出非洲》浪漫結尾的厭倦,當凱倫被邀請參加一個完全由男性組成的組織去喝酒時,斯特里普咒罵道:「太蠢了!」 最後,她爆料稱波拉克起先並不想讓她出演這部電影,因為她不夠性感,所以,在她去見導演時,她穿了一件低胸衫,還把胸罩頂了頂。她笑著說:「真羞人,我這么做,不過確實起作用了。」她停了一下,又說,「那真是一個悲傷的時刻。」
【波拉克談《走出非洲》】
波拉克曾小心解釋過怎樣處理有關丹尼斯的一些逸聞趣事,因為這些並不全是真的。他把電影非常六幕,用凱倫的七段獨白串聯:她不斷用讀信的方式向觀眾傳達信息。他還說,他花了兩年研究這個故事的核心,這讓他的主題鮮明,並得出這樣一個問題:愛一個人需要你放棄多少?
從技術角度,他也解釋了為什麼使用那樣使用斯特里普和雷德福:雷德福本來要講一種英式口音的,但是被波拉克否決了。他還說了一些如何與那些動物拍攝的經驗,包括如何讓那些獅子不亂跑等等。
【波拉克的風格】
在好萊塢,西德尼·波拉克被廣泛認為是一個能夠激發演員才華的導演。他和許多好萊塢巨星有過合作關系,像羅伯特·雷德福(他曾在五部波拉克的電影中出現過)、簡·方達、芭芭拉·史翠山、達斯丁·霍夫曼,還有保羅·紐曼。盡管波拉克拍攝過各種類型的電影,但是,他的電影似乎可以分為兩類:男性動作片和女性劇情片。前者包括:《荒野兩匹狼》,《基堡八勇士》,《傑里邁亞·約翰遜》,《英雄不流淚》和《高手》。後者包括:《細線》,《蓬門碧玉紅顏淚》,《往日情懷》和《夕陽之戀》。在這些作品中,男英雄經常會信任另一個個體,並且改變自己的孤立處境。大部分的女英雄則是聰慧的,她們有自己的生活,擁有道德力量,盡管有幾個是情感衰弱的犧牲品。波拉克喜歡描繪對立。他的作品主題集中在文化沖突上,如種族問題、宗教、地緣政治沖突,還有國家主義。
波拉克的電影沒有穩定的視覺風格。但是,他的作品的視覺效果還是值得注目的。他經常使用直升飛機進行拍攝。在結構上,他經常製造一個圓環:結尾的地方往往是電影開始的地方。
近年來,波拉克在好萊塢電影史上的地位愈來愈高。他不是一個偶爾去一下好萊塢打短工的紐約導演,而是真正的和好萊塢融合在了一起。他的電影可以賺錢,也可以拿到奧斯卡提名,是少數能做到在商業和藝術之間游刃有餘的導演。
【演員】
梅麗爾·斯特里普扮演的凱倫非常美妙。她很好地把凱倫的丹麥口音詮釋了出來,且沒有給角色造成破碎感。甚至在她最低潮的時刻,在那個男性殖民地,她也試圖獲得尊嚴。她的絕望顯而易見,但是我們絲毫感覺不到她有恥辱感,就好像她正在做她必須要做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不是因為她的存在。
相反,雷德福則完全失去了魅力。可能是與斯特里普缺乏化學反應,他看起來很難推動劇情:如果他的場景中不出現斯特里普,那我們會感覺缺點什麼。
克勞斯·瑪麗亞·布朗道爾的表演則更可信,他把一個為利益結婚的男人那種視女人如工具的性格敷衍的惟妙惟肖,讓我們印象深刻。
【電影與原著】
·電影引用了原著的開頭,「我在非洲有一個農場,就在貢嘎山下。」
·電影和原著有顯著的不同,姑且不提成群的蝗蟲和地方狩獵,只因為德國軍隊,她就不得不縮減了4000英畝的土地,800名僱工還有18輛運輸車。
·電影粗暴地修改了凱倫和丹尼斯的戀情。他們相遇在狩獵俱樂部,而不是草原之上;丹尼斯因為要去埃及,離開凱倫達兩年之久,這些在電影中都沒有提到。
·電影還忽視了凱倫懷孕的事實,不過在書中,她流產了。進一步講,丹尼斯是一個英國人,但是電影中使用的演員是美國人雷德福,他的口音完全不符合事實。
[編輯本段]精彩花絮
·奧黛麗赫本本來是要演凱倫這一角色的。
·盡管影片是在非洲拍的,但是拍攝用的獅子必須從加利福尼亞運過去,因為當地法律禁止用野生動物拍攝電影。
·梅麗爾·斯特里普為了改變她的口音,專門聽了真正的凱倫朗讀自己的作品的錄音帶。
·電影拍攝中使用了很多布利森真正的傢具。
·萊斯利菲利普斯因為拍攝中脫水患上了腎病。
·在電影中,有一幕是凱倫穿過危險的地域給丈夫送馬車,被獅子攻擊,但是獅子沒有被拉住,差點咬到斯特里普。斯特里普驚恐的表情被攝影機記錄了下來。
·在丹尼斯為凱倫洗頭時,他說的話出自"古代水手的白發"
·肯亞基庫尤人在書中做了真實的描寫。在電影中,也做了真實地描寫。
·在剪輯影片時,波拉克選用了約翰·巴里的音樂。
·電影正式放映是在1985年,凱倫的生日。
·電影百分之七十的場景是在非洲拍攝的。
·電影中丹麥冬天的景象是在英國北部拍攝的。
[編輯本段]精彩對白
Karen Blixen: He even took the gramophone on safari. Three rifles, supplies for a month, and Mozart.
凱倫·布利森:他竟然在旅途中帶了留聲機,三支步槍,一個月的給養,還有莫扎特。
Karen Blixen: I had a farm in Africa.
凱倫·布利森:我在非洲有一個農場。
Denys: Think of it: never a man-made sound... and then Mozart!
丹尼斯:想想看,從來沒有人為的聲音……然後忽然出現了莫扎特的樂曲!
Karen Blixen: Perhaps he knew, as I did not, that the Earth was made round so that we would not see too far down the road.
凱倫·布利森:可能他知道,但是我不知道,地球之所以是圓的是為了不讓我們在路上看得更遠。
Denys: You've ruined it for me, you know.
Karen Blixen: Ruined what?
Denys: Being alone.
丹尼斯:你毀了我,你知道嗎?
凱倫·布利森:毀了什麼?
丹尼斯:我的獨處。
Baron Bror Blixen: You could have asked, Denys.
Denys: I did. She said yes.
布利森男爵:你應該問問的,丹尼斯。
丹尼斯:我問過了,她說可以。
[編輯本段]穿幫鏡頭
連續性:在約00:32:33處,丹尼斯送給卡倫了一個禮物,卡倫一直拿在手中,但切換鏡頭之後卻沒了。當時穿的衣服明顯是沒有袋子的。
·連續性:迪耐斯的水果從一個蘋果變成了一個橘子。
·連續性:盤子里的水果份量在鏡頭之間變化著。
·在植物裡面可以看到擴音麥克風。
·連續性:當凱倫開槍打獅子,她嘴唇右邊有血漬,後來,迪耐斯替她擦拭嘴巴的時候,血漬變成了在左邊的位子。
·當和迪耐斯談論他的疾病時,伯克力肩膀上的圍巾總是變化著位子。
·時代錯誤:在新年晚會上,那個時代的鼓手使用的棒子頂端應該是尼龍的。
·連續性:新年晚會上,凱倫打了一個粗魯的男人,她的香檳酒杯是空著的。迪耐斯抓起她的胳膊突然把她推進舞池。當他們跳舞的時候,她的酒杯里有香檳。
導演其他作品
悉尼.波拉克:冷山雙面情人 命運交錯 大開眼界 大玩家 射馬記 往日情懷 忘我奇緣 杜絲先生 泳池情人 禁止的真

4. 經典電影的劇作家的生平介紹!!

著名的編劇與作品簡介

保羅·哈吉斯 Paul Haggis

集編劇、導演於一身的保羅·哈吉斯1953年3月10日出生於加拿大的安大略省,他從小在希區柯克和讓-呂克·戈達爾電影的熏陶下長大,這是他對藝術和講故事著迷的早期動力。隨後,受安東尼奧尼的《放大》(1966)影響,他遷至英國,立志成為一名時裝攝影師,但是卻失意而歸,回到加拿大的Fanshawe學院學習電影。當時,哈吉斯一邊給從事公路建設的父親幫忙,一邊試著寫劇本。19歲時,他完成了自己的處女作,並把它搬上當地劇院的舞台。該劇雖然反響平平,但卻堅定了哈吉斯的人生理想。幾年以後,在父親的支持下,22歲的他離開家鄉,帶著自己的劇作家夢來到好萊塢。

初到好萊塢的日子非常艱苦,哈吉斯一邊做傢具搬運工,一邊在百貨公司里做室內攝影師,晚上還要上課。他最終被CBC的Jack Humphrey選中為連續劇「Hangin』 In」編寫劇本。隨後,在攻讀一門寫作課程的時候,哈吉斯又碰到了一名剛與其搭檔散夥的為「Diff』rent Strokes」編劇的朋友。哈吉斯為第二天即將上映的節目免費編寫了一個劇本,並得到了編劇的青睞。於是編劇希望哈吉斯能夠為他打工,作為交換,哈吉斯可以得到一張裝有軟墊的沙發。時至今日,這張沙發依然躺在哈吉斯的辦公室里,象徵著他職業生涯中的轉折點。

哈吉斯很快成為「Diff』rent Strokes」 的編劇,並接手另一部連續劇「One Day at a Time」 (CBS, 1975-1984)的編劇工作。 曾經有一度由於這部連續劇被腰斬,他變得意志消沉,甚至淪為他憎惡的青春劇「The Facts of Life」 (NBC, 1979-1988)的編劇和執行製片人。一年後,哈吉斯被開除了,原因是他建議公司把節目弄得更有趣味性。在這里,哈吉斯從製片、剪輯到與編劇人員相處過程中將製作節目所必備的要素都學到了手,在他之後的職業生涯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同時,他還執筆 「Who』s the Boss?」 (ABC, 1984-1992)和「L.A. Law」 (NBC, 1986-1994)等節目。隨後哈吉斯被製片人Ed Zwick和Mark Herskovitz發掘,並獲邀加盟一小時戲劇「thirtysomething」 (ABC, 1987-1991)的編劇和製片工作。盡管受到非議, 「thirtysomething」 在第一季播放結束後依然攬獲了幾個大獎,包括哈吉斯的艾美獎和Humantis Prize。

「thirtysomething」 一劇的成功使哈吉斯有機會發展他自己風格(黑暗,復雜和模糊)的作品。他創作了政治諷刺劇「City」 (CBS, 1989-1990), 描述了一名在會玩手段的單身母親。盡管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好評,這部劇作最終因基調太黑暗而被迫停播。隨後他又拍攝了另一部電視劇 「Due South」 (1994-1996), 講述的是一名加拿大皇家騎警孤身前往芝加哥尋找殺父兇手,並最終留在芝加哥幫助當地警察打擊罪案的故事。這部劇作又一次被證明是收視毒葯。雖然隨後其他公司,包括加拿大TNT和 CTV轉播了這一電視劇,但是最終還是無法吸引太多的觀眾。

隨後哈吉斯因擔任動作戲劇「Walker, Texas Ranger」 (CBS, 1992-2001)製作人而聲名遠揚。也許是為了完全掌控一部劇作的進程,哈吉斯創作了「EZ Streets」 (CBS, 1996-1997),一部關於警察與曾被判刑的人在法律兩端生活的電視劇。哈吉斯主張藝術化的控制,但是他對超道德角色性格的追求,刻板的電影術及凱爾特人的音樂的結合,註定又是以失敗告終。哈吉斯並沒放棄。他嘗試了另一部電視劇 「Family Law」 (CBS, 1999-2002),這部電視劇奇跡般地放映了第一季,但最終還是因收視率問題停播。

1996年,哈吉斯製作了他的電影處女作,並身兼編劇與導演兩職。故事發生在1959年,4名俄羅斯的少年嘗試組建蘇聯的第一支搖滾樂隊。時隔8年,哈吉斯才製作了第二部電影,他將F.X. Toole』s 的小說「Rope Burns」改編成《百萬寶貝》,最終得到奧斯卡的肯定。雖然哈吉斯與最佳改編劇本獎擦肩而過,但是他以此證明自己在另一個領域中的成功。他與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的深厚友誼使他獲得了參與製作二戰電影《父輩的旗幟》(Flags of Our Fathers)的機會。同時,哈吉斯導演了《撞車》(Crash), 這部人物關系復雜,探討種族問題的電影最終再次將哈吉斯推上奧斯卡的舞台,《撞車》獲得了78屆奧斯卡6項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導演獎,哈吉斯的電影事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代表作:

硫磺島來信 Red Sun, Black Sand (2006)

007系列之:皇家賭場 Casino Royale (2006)

父輩的旗幟 Flags of Our Fathers (2006)

最後一吻/終情之吻 The Last Kiss (2006)

The 78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2006)

Honeymoon with Harry (2006)

2006 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2006)

撞車 Crash (2004)

百萬寶貝/百萬金嬰/ 登峰造擊 Million Dollar Baby (2004)

"Mister Sterling" (2003)

"Family Law" (1999)

EZ Streets (1996)

Due South (1994)

Red Hot (1993)

亞伯拉罕-波蘭斯基

波蘭斯基1910年12月5日生於紐約,有俄羅斯和猶太人血 統,1945年開始電影生涯,編劇的第一部作品是瑪琳-黛德麗主演的《朱顏墜影》(G oldenEarrings)。1947年,由他執筆的描寫拳擊手生活的影片《靈與肉》 (BodyandSoul)獲奧斯卡最佳編劇提名,1948年他自編自導的黑幫片《邪 惡的力量》(ForceofEvil)因風格過於黑暗而賣座不佳,不過此片後來被影評 人和歷史學家奉為經典。50年代初,因拒絕與極端組織HUAC為伍,波蘭斯基被列入好 萊塢黑名單,自此為各大電影公司棄用(這段經歷也讓他與導演艾利亞-卡贊結怨)。在遭 封殺的日子裡,他與電影的惟一一次碰撞是1959年以匿名身份參與執筆的《永不言敗》 (OddsAgainstTomorrow)。直到1968年,波蘭斯基才獲准重返影 壇,但只拍了《麥迪根》和《告訴他們威利在這兒》(羅伯特-雷德福主演)等少數幾部影 片。晚年的他致力於電影教學工作,去世前在南加州大學教授電影編劇課程。
1999年10月26日,美國著名電影編劇、導演亞伯拉罕-波蘭斯基因心力衰竭在貝佛利山家 中溘然長逝,享年88歲。

--------------------------------------------------------------------

附:
影迷所列十佳影片大全

十佳科幻片
1) 星球大戰系列:開創了一個電影神話。
2) 異次元駭客(第十三層):應該說它比黑客帝國的構思更精妙。
3) 超人:所有漫畫類科幻電影的代表。
4) 終結者(1、2):科幻電影經典中的經典。
5) 12猴子:如此引人深思的科幻電影真不多見。
6) 黑客帝國系列:引發了對現實和未來網路發展的思考,形成了一種黑客文化。
7) 移魂都市(黑暗城市):風格另類的科幻片,結尾出人意表。
8) 超時空接觸:比較嚴肅地探討外星文明問題的力作。
9) 千鈞一發:描寫未來社會人的基因問題的驚險影片,內容和主題俱佳。
10) 2001漫遊太空:經典作品,以嚴肅的科學性和預見性著稱。

十佳劇情片:

1) 肖申克的救贖(刺激1995):男人必看的勵志影片。
2) 教父(1、2):經典黑幫片,有此作品,其他同類一概低頭。
3)美國往事:整個人生都在裡面。
4)天堂電影院:每個男人的童年回憶,太經典了。
5)無主之城:人家怎麼能拍出這么牛的電影!
6)活著:也許是中國目前最偉大的電影。
7) 阿甘正傳:教導所有的人要去寬容別人,傻就是福氣。
8) 勇敢的心:民族自尊的好教材,希望大家要愛中國。
9) 楚門的世界:探討人的價值和人性根本的奇思怪作。
10) 音樂之聲:音樂的力量、音樂的快樂!
11)辛德勒的名單:震撼人心的歷史、充滿感染力的攝影和傑出的演員。

十佳戰爭片:
1) 拯救大兵瑞恩:最真實反映戰爭和人性的超級巨作。
2) 獵殺紅色十月:節奏和人物拿捏准確的潛艇影片代表作。
3) 兵臨城下:從獨特的視角描寫二戰的巨片,演員表演到位。
4) 大逃殺:歸入戰爭片只因其太震撼、太殘酷。
5) 巴頓將軍:全景式展示戰爭的代表作,演員表演出色。
6) u-571:效果出眾的新型海戰片,拍得很有特點。
7) 全金屬外殼:庫布里克對戰爭的深刻反思,看過後使人對戰爭產生恐懼。
8) 星際艦隊:科幻性質的戰爭片,士兵的訓練和戰斗的描寫很有煽動性和爭議性。
9)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隨時看起來都心潮澎湃的好電影!
10) 野戰排:反思越戰的經典影片。

十佳動作片

1) 英雄本色(1):吳宇森代表作。
2) 真實的謊言:阿諾演的最溫情和幽默的電影。
3) 生死時速(1):充滿動感,耳目一新!
4) 虎膽龍威系列:呵呵他怎麼總是一身傷卻不死啊!!!
5) 勇闖奪命島(石破天驚):動作片顛峰作品!演員表演出色。
6) 刀鋒戰士(1、2):新式吸血鬼動作片,非常另類和華麗。
7) 神秘的黃玫瑰系列:呵呵因為看的時候年紀小,覺得比西部片還經典。
8) 復仇:也是羅馬尼亞的老電影,這部影片的槍戰讓人百看不厭。
9) 三步殺人曲系列:干凈利落的墨西哥風格槍戰電影。
10) 第一滴血(1):有內涵有力度有故事,是史泰龍為數不多的好片。

十佳恐怖片

1) 奪命狂呼系列:校園恐怖片的代表作,對年輕人的胃口。
2) 殺出個黎明:另類誇張的恐怖片,不嚇人,反而很搞笑和另類。
3) 活死人的黎明:活死人系列代表作,以惡心的僵屍著稱。
4) 驅魔人:畫面陰郁,聲效凄厲,晚上看真的噤若寒蟬!
5) 見鬼:港式恐怖片代表,有恐怖,也有情感。
6) 解剖(1、2):歐洲恐怖片的代表,內容奇怪前衛。
7) 壞品味:指環王導演的早期作品,恐怖而搞笑。
8) 異形系列:科幻類恐怖片經典,1、2、4都很精彩
9) 咒怨:日式恐怖的代表,極其邪惡!
10) 活跳屍:罕見的血腥的黑色幽默!

十佳喜劇片

1) 兩桿大煙槍:在英式幽默和一團亂麻中尋找答案的樂趣
2) 我為瑪麗狂:美國廁所文化的代表,低俗但好玩。
3) 反斗神鷹系列:美式無厘頭動作喜劇。
4) 大話西遊(1、2):經典!
5) 花田喜事:港式老喜劇片的代表,明星雲集。
6) 驚聲尖笑系列:以模仿糟改其他影片取樂的新型喜劇片。
7) 虎口脫險:歐式喜劇片經典作,百看不厭。
8) 金雞:近年少見的優秀香港電影,有很深的內涵。
9) 面具:金凱瑞的成名作。
10) 喜劇之王:周星弛最有內涵的電影。

十佳武俠片

1) 卧虎藏龍:「美」式武俠片的開山之作!
2) 新龍門客棧:現在的武俠片製作模式都是照它來的。
3) 黃飛鴻系列:捧紅了李連傑啊!!!
4) 醉拳:成龍代表作,功夫片黃金時代的作品。
5) 少林寺三十六房:劉家輝的成名作,現在來看也趣味無窮。
6) 少林寺:不用說了,真功夫的代表。
7) 佐羅:法國劍俠片的代表,迷到很多mm。
8) 笑傲江湖:對林青霞扮演的東方不敗印象最深。
9) 座頭市:創新的日本劍俠片,很有特點。
10) 殺死比爾:呵呵,新派東西方結合的功夫片來啦!!!!

十佳動畫片

1) 怪物公司:罕見的數碼特技!動人有趣的創意!
2) 冰凍星球:雖然賣座不是很好,但它的場景可是真的漂亮!
3) 辛巴達航海記:巧妙結合手繪和3d技術的優秀作品。
4) 怪物史萊克:健康的愛情觀和幽默的故事!
5) 尋找尼莫(海底總動員):融合溫馨情感和尖端技術的動畫經典。
6) 千與千尋:宮岐峻顛峰之作!
7) 最終幻想:3d人物數碼化的先驅,技術出眾。
8) 吸血鬼獵人:日式風格的華麗吸血鬼大作。
9) 蓋娜:歐洲的動畫大作,風格很怪異!
10) 恐龍:不用說了,好看!

十大情色片

1) 艷舞女郎:少見的描寫夜總會無上裝演員的作品,場面很精緻!
2) 卡里古拉:有史以來最「嚴肅」和宏偉的情色巨片!
3) 羅曼史:探討愛情沖突和仇恨的情色名作。
4) 親密:獲得柏林金熊,在歐洲大型電影節獲獎影片中首次出現口交的場面!
5) 巴黎野玫瑰:描寫愛到極至的感情,可怕!
6) 深喉:現代色情片的鼻祖!
7) 悲情城市:法國色情片演員出演的反映丑惡社會的獨立電影。
8) 感官世界:大島渚的驚世駭俗之作,以演員的真實做愛場面聞名!
9) 巴黎最後的探戈:懷念馬龍白蘭度,就看看這部片子吧!
10) 丑聞:最新的韓國情色作品。

十佳戰爭片:

1) 拯救大兵瑞恩:最真實反映戰爭和人性的超級巨作。
2) 獵殺紅色十月:節奏和人物拿捏准確的潛艇影片代表作。
3) 兵臨城下:從獨特的視角描寫二戰的巨片,演員表演到位。
4) 大逃殺:歸入戰爭片只因其太震撼、太殘酷。
5) 巴頓將軍:全景式展示戰爭的代表作,演員表演出色。
6) u-571:效果出眾的新型海戰片,拍得很有特點。
7) 全金屬外殼:庫布里克對戰爭的深刻反思,看過後使人對戰爭產生恐懼。
8) 星際艦隊:科幻性質的戰爭片,士兵的訓練和戰斗的描寫很有煽動性和爭議性。
9)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隨時看起來都心潮澎湃的好電影!
10) 野戰排:反思越戰的經典影片。

5. 在<殺死一隻知更鳥>中演斯考特(也就是那個剛上學就打架的)是誰

瑪麗·巴德哈姆 Mary Badham

出生日期:1952年10月7日
出生地: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翰市

出演影片:

1. Let's Kill Uncle (1966) Chrissie
2. 蓬門碧玉紅顏淚 This Property Is Condemned (1966) Willie Starr
3. 殺死一隻知更鳥 To Kill a Mockingbird (1962) Jean Louise 'Scout' Finch

這里是翻譯的對白:
http://218.62.89.4/blog/more.asp?name=pearblossom&id=23

6.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最新的作品有哪些

導演作品
泰特羅 Tetro (2009) 超時空危機 Supernova (2001) 造雨人 Rainmaker, The (1997) 家有傑克 Jack (1996) 吸血驚情四百年 Bram Stoker's Dracula (1992) 教父三部曲:1901-1980 Godfather Trilogy: 1901-1980, The (1992) 教父第三集 Godfather: Part III, The (1990) 大都會傳奇 New York Stories (1989) 塔克:其人其夢 Tucker: The Man and His Dream (1988) 石花園 Gardens of Stone (1987) 佩姬蘇要出嫁 Peggy Sue Got Married (1986) 棉花俱樂部 Cotton Club, The (1984) 小教父 Outsiders, The (1983) 斗魚 Rumble Fish (1983) 舊愛新歡 One from the Heart (1982) 現代啟示錄 Apocalypse Now (1979) 代表作《現代啟示錄》
教父續集 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 竊聽大陰謀 The Conversation (1974) 教父 The Godfather (1972) 巴頓將軍 patton(1970) 雨族 Rain People, The (1969) 彩虹仙子 Finian's Rainbow (1968) 艷侶迷春 You're a Big Boy Now (1966) 今夜纏綿 Tonight for Sure (1962)
編劇作品
造雨人 Rainmaker, The (1997) 教父三部曲:1901-1980 Godfather Trilogy: 1901-1980, The (1992) 教父第三集 Godfather: Part III, The (1990) 棉花俱樂部 Cotton Club, The (1984) 舊愛新歡 One from the Heart (1982) 現代啟示錄 Apocalypse Now (1979) 教父續集 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 竊聽大陰謀 The Conversation (1974) 大亨小傳 Great Gatsby, The (1974) 雨族 Rain People, The (1969) 蓬門碧玉紅顏淚 This Property Is Condemned (1966) 巴黎戰火 Paris brûle-t-il? (1966) 艷侶迷春 You're a Big Boy Now (1966) 今夜纏綿 Tonight for Sure (1962)

7. 求一部電影的名稱

很經典的

中文片名
走出非洲

原片名
Out of Africa

更多中文片名
遠離非洲

非洲之旅

更多外文片名
Jenseits von Afrika .....Austria / West Germany

Memòries dÀfrica .....Spain (Catalan title) / Spain (Galician title)

Mitt Afrika .....Finland (Swedish title) / Sweden

África Minha .....Portugal

África mía .....Argentina

Africa mía .....Venezuela

Benim Afrikam .....Turkey (Turkish title)

Memorias de África .....Spain

Mia Africa, La .....Italy

Minun Afrikkani .....Finland

Mit Afrika .....Denmark

Out of Africa - Souvenirs dAfrique .....France

Pera apo tin Afriki .....Greece

Pozegnanie z Afryka .....Poland

Souvenirs dAfrique .....Canada (French title)

Távol Afrikától .....Hungary

影片類型
愛情 / 劇情 / 傳記

片長
150分鍾 / 美國:160 分鍾(TCM print)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斯瓦希里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Dolby 70 mm 6-Track

級別
Singapore:PG Argentina:Atp Sweden:Btl Australia:M Chile:TE Finland:K-12 UK:PG USA:PG France:U Spain:T West Germany:12 Norway:11

製作成本
$31,000,000 (estimated)

演職員表
[編輯本段]

導演
西德尼·波拉克 Sydney Pollack

編劇
卡琳·布里克森 Karen Blixen .....(books "Out of Africa", "Shadows on the Grass" and "Letters from Africa") (as Isak Dinesen)
Judith Thurman .....(book "Isak Dinesen: The Life of a Storyteller")
Errol Trzebinski .....(book "Silence Will Speak")
Kurt Luedtke .....(screenplay)

演員
梅麗爾·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Karen Christence Dinesen Blixen
羅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 .....Denys George Finch Hatton
克勞斯·馬利亞·布朗道爾 Klaus Maria Brandauer .....Baron Bror Blixen/Baron Hans Blixen
蘇珊娜·漢密爾頓 Suzanna Hamilton .....Felicity
萊斯利·菲利普斯 Leslie Phillips .....Sir Joseph
Michael Kitchen .....Berkeley Cole
Malick Bowens .....Farah
Joseph Thiaka .....Kamante
Stephen Kinyanjui .....Kinanjui
Michael Gough .....Lord Delamere
Rachel Kempson .....Lady Belfield
Graham Crowden .....Lord Belfield

製作人
西德尼·波拉克 Sydney Pollack .....procer
Anna Cataldi .....associate procer
Terence A. Clegg .....co-procer (as Terence Clegg)
Kim Jorgensen .....executive procer
Judith Thurman .....associate procer

原創音樂
約翰·巴里 John Barry

非原創音樂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from "Concerto for clarinet and orchestra in A", "Sonata in A major 'Rondo alla turca", "Sinfonia concertante in E flat major for violin & viola" and "Three divertimenti")

攝影
David Watkin

剪輯
Pembroke J. Herring .....(as Pembroke Herring)
Sheldon Kahn
Fredric Steinkamp
William Steinkamp

選角導演
Mary Selway

藝術指導
Stephen B. Grimes .....Second Commissioner (as Stephen Grimes)

美術設計
Colin Grimes
Cliff Robinson
Herbert Westbrook

布景師
Josie MacAvin

服裝設計
米蘭拉·坎農諾 Milena Canonero

副導演/助理導演
Roy Butto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Jack Couffer .....second unit director
Patrick Kinney .....assistant director

製作發行
[編輯本段]

製作公司
Mirage Entertainment [美國]
環球影業 Universal Pictures [美國] ..... (2006) (USA) (theatrical)

發行公司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 (Argentina) (video)
CIC Vídeo [巴西] ..... (Brazil) (VHS)
哥倫比亞三星 Columbia TriStar [巴西] ..... (Brazil) (DVD)
MCA/Universal Pictures [美國] ..... (Brazil) (DVD)

特技製作公司
Effects Associates Ltd. [英國]
工業光魔公司 Instrial Light & Magic (ILM) [美國]
Makeup Effects Laboratories Inc. [美國]

其它公司
Ker & Downey Safaris [肯亞] ..... location camps and safari transport
Lee Lighting Ltd. [英國] ..... grip and lighting equipment
MCA Soundtracks [美國] ..... soundtrack
Mayflower Recording Ltd. [英國] ..... adr recording
Pacific Title [美國] ..... titles
Universal Title [美國] ..... opticals

上映日期
美國
USA
1985年12月10日 ..... (Los Angeles, California) (premiere)

美國
USA
1985年12月18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86年2月20日

丹麥
Denmark
1986年2月21日

西班牙
Spain
1986年2月21日 ..... (Madrid)

瑞典
Sweden
1986年2月21日

西班牙
Spain
1986年2月24日 ..... (Barcelona)

挪威
Norway
1986年2月27日

芬蘭
Finland
1986年2月28日

英國
UK
1986年3月4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1986年3月6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86年3月13日

法國
France
1986年3月26日

丹麥
Denmark
1992年3月23日 ..... (re-release)

法國
France
1999年11月17日 ..... (Paris) (re-release)

劇情介紹
[編輯本段]

第五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1986)。

《走出非洲》是一部表現得而復失-喪失了像田園詩一般美好、質朴生活的影片。它是以追溯往事的倒敘手法開始的:梅麗爾.斯特里普扮演的女主人公艾薩克.丹森已屆垂暮之年,且已成為小說家,但她在丹麥故居終日緬懷往昔在東非肯亞度過的十幾個春秋。當畫面上出現她已故的情人芬奇.哈頓持槍行獵的身影時,艾薩克以低沉的聲音述說過去。

接著影片以閃回鏡頭表現1913年年輕時代的艾薩克。那時她名叫卡倫·布里克森,是丹麥一個富家女,她美麗、聰穎、性情深沉、感情豐富、但虛榮心較強。為了博得一個男爵夫人的稱號,她不惜遠離丹麥故鄉而到東非肯亞去找在那裡定居的表哥、瑞典男爵布羅布里克森,並和他結婚。布羅是個不務正業的浪盪子,終日熱衷於狩獵和談論當時已發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另外還玩弄女人。因而,卡倫的婚後生活並不愉快。她與布羅共同經營了一家咖啡園,僱傭了一千多當地農民。卡倫對非洲的原始森林、野生動物十分感興趣,因此也常常外出打獵自娛。有一次她在行獵中,遇到一頭猛獅,卡倫險被吞噬,幸得一青年男子營救。這位青年英俊瀟灑,也是英國得貴族子弟,名叫芬奇.哈頓,曾參加過戰爭,當過飛行員,但由於對戰爭反感,退伍歸來即到非洲狩獵。寂寞、空虛的卡倫對他一見傾心,但性格孤僻、固執的芬奇對她卻若即若離。此後兩人經常結伴狩獵,有時還露宿林中。兩人談時論問,但由於觀點不同,時而發生爭論。

不久,卡倫發現從丈夫布羅那裡傳染上了梅毒,遂急回丹麥醫治,歸來後仍與芬奇時有來往。布羅後因負債累累,離家出走,這名存實亡的婚姻終以離異告終。從此,卡倫一人獨自經營庄園,她與非洲土人的感情先是格格不入。經過多年相處,她感到土人十分純朴、尤其是她的僕人和種植園農工,和他們的感情日益親密。而她與芬奇保持著一種兩心相印時合時分的關系,始終沒有結合。不幸的是在1930年左右,她慘淡經營的咖啡園遭到火災,幾乎燒成灰燼。因這里經濟拮據,她不得不賣出庄園。禍不單行,與此同時,她心愛的好友芬奇因駕機失事墜入山谷而喪生。在經濟和感情上的雙重打擊下,卡倫不得不告別度過了她青春歲月得非洲,滿懷哀怨悵惘離開了她喜愛的非洲。

相關評論
[編輯本段]

Based on a true story.

《走出非洲》是一部偉大的電影,值得一看。該片復雜的情感世界足見西德尼·波拉克的勇氣。

——芝加哥太陽時報

在非洲,她擁有農場,擁有足跡,也擁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

——電影批評家

一種普遍的抱怨,《走出非洲》缺乏情節, 但這又有什麼呢?它簡單。

——電影人

在我看來,這是奧斯卡最佳影片中最差的一部。

——經典電影導航

幕後製作
[編輯本段]

【佔有與失去】

電影開始於凱倫到非洲尋找新的環境,躲避自己令人沮喪的愛情命運。她嫁給了自己情人的弟弟,布利森公爵。而後,夫婦二人准備進入東非養牛。然而,在布利森的堅持下,他們在種植園中栽培起了咖啡,布利森也離開了家,沉迷於打獵。不久之後,凱倫碰到了迷人的丹尼斯和他的朋友伯克利·科爾。在她的家中,在燭光的照耀下,她向丹尼斯敞開了心扉,訴說自己的故事。

布利森總是沉迷於自己的事情,這給了凱倫和丹尼斯足夠的空間去激發愛情。生性自由的丹尼斯喜歡莫扎特,並為凱倫播放唱碟。他帶著她遠赴草原,保護她免遭一頭獅子的攻擊,為她洗發。他們在篝火旁跳舞,而後,在帳篷中做愛。凱倫此時告訴丹尼斯:「我需要搞清楚這件事。」「為什麼?」丹尼斯回答,他們頓時陷入了沉默。

不同的期望導致了凱倫和丹尼斯之間的沖突。就像她試圖在非洲留下自己的腳印,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一樣,她也試圖佔有丹尼斯。但是她的佔有欲不能征服丹尼斯,丹尼斯是一個極端自我拒絕任何不自由的人。從這個角度來看,《走出非洲》是一部最不平常的愛情故事,它優雅,抒情,復雜,說出了一個關於愛和佔有的故事。最終,不可避免的,這也是一部關於失去的電影。

【非洲之歌】

《非洲之歌》是一部記錄片。這部紀錄片把電影製作過程和真正的凱倫與丹尼斯的故事混合在了一起。這是一部迷人的短片,記錄了這些演員歷史性的一刻。紀錄片導演瑟曼把這些時刻微妙的記錄了下來,把我們帶回那段令人著迷的時光。她說:「在非洲,你有很多第一手的經驗,這些經驗都是最原始的,最動人的。可能你的理性層面已經准備好去接受這些東西了,但是,當時,你所有的意識全都是本能性的。」

這部紀錄片另一個吸引人的地方是記錄了幾位主要演職人員的軼事,這包括波拉克和斯特里普之間關於女演員和獅子順序的爭論。還有,斯特里普,這個歡快的女星,描述了她在拍攝洗頭發時的緊張情緒,因為附近有很多的河馬。她還表達了自己對《走出非洲》浪漫結尾的厭倦,當凱倫被邀請參加一個完全由男性組成的組織去喝酒時,斯特里普咒罵道:「太蠢了!」 最後,她爆料稱波拉克起先並不想讓她出演這部電影,因為她不夠性感,所以,在她去見導演時,她穿了一件低胸衫,還把胸罩頂了頂。她笑著說:「真羞人,我這么做,不過確實起作用了。」她停了一下,又說,「那真是一個悲傷的時刻。」

【波拉克談《走出非洲》】

波拉克曾小心解釋過怎樣處理有關丹尼斯的一些逸聞趣事,因為這些並不全是真的。他把電影非常六幕,用凱倫的七段獨白串聯:她不斷用讀信的方式向觀眾傳達信息。他還說,他花了兩年研究這個故事的核心,這讓他的主題鮮明,並得出這樣一個問題:愛一個人需要你放棄多少?

從技術角度,他也解釋了為什麼使用那樣使用斯特里普和雷德福:雷德福本來要講一種英式口音的,但是被波拉克否決了。他還說了一些如何與那些動物拍攝的經驗,包括如何讓那些獅子不亂跑等等。

【波拉克的風格】

在好萊塢,西德尼·波拉克被廣泛認為是一個能夠激發演員才華的導演。他和許多好萊塢巨星有過合作關系,像羅伯特·雷德福(他曾在五部波拉克的電影中出現過)、簡·方達、芭芭拉·史翠山、達斯丁·霍夫曼,還有保羅·紐曼。盡管波拉克拍攝過各種類型的電影,但是,他的電影似乎可以分為兩類:男性動作片和女性劇情片。前者包括:《荒野兩匹狼》,《基堡八勇士》,《傑里邁亞·約翰遜》,《英雄不流淚》和《高手》。後者包括:《細線》,《蓬門碧玉紅顏淚》,《往日情懷》和《夕陽之戀》。在這些作品中,男英雄經常會信任另一個個體,並且改變自己的孤立處境。大部分的女英雄則是聰慧的,她們有自己的生活,擁有道德力量,盡管有幾個是情感衰弱的犧牲品。波拉克喜歡描繪對立。他的作品主題集中在文化沖突上,如種族問題、宗教、地緣政治沖突,還有國家主義。

波拉克的電影沒有穩定的視覺風格。但是,他的作品的視覺效果還是值得注目的。他經常使用直升飛機進行拍攝。在結構上,他經常製造一個圓環:結尾的地方往往是電影開始的地方。

近年來,波拉克在好萊塢電影史上的地位愈來愈高。他不是一個偶爾去一下好萊塢打短工的紐約導演,而是真正的和好萊塢融合在了一起。他的電影可以賺錢,也可以拿到奧斯卡提名,是少數能做到在商業和藝術之間游刃有餘的導演。

【演員】

梅麗爾·斯特里普扮演的凱倫非常美妙。她很好地把凱倫的丹麥口音詮釋了出來,且沒有給角色造成破碎感。甚至在她最低潮的時刻,在那個男性殖民地,她也試圖獲得尊嚴。她的絕望顯而易見,但是我們絲毫感覺不到她有恥辱感,就好像她正在做她必須要做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不是因為她的存在。

相反,雷德福則完全失去了魅力。可能是與斯特里普缺乏化學反應,他看起來很難推動劇情:如果他的場景中不出現斯特里普,那我們會感覺缺點什麼。

克勞斯·瑪麗亞·布朗道爾的表演則更可信,他把一個為利益結婚的男人那種視女人如工具的性格敷衍的惟妙惟肖,讓我們印象深刻。

【電影與原著】

·電影引用了原著的開頭,「我在非洲有一個農場,就在貢嘎山下。」

·電影和原著有顯著的不同,姑且不提成群的蝗蟲和地方狩獵,只因為德國軍隊,她就不得不縮減了4000英畝的土地,800名僱工還有18輛運輸車。

·電影粗暴地修改了凱倫和丹尼斯的戀情。他們相遇在狩獵俱樂部,而不是草原之上;丹尼斯因為要去埃及,離開凱倫達兩年之久,這些在電影中都沒有提到。

·電影還忽視了凱倫懷孕的事實,不過在書中,她流產了。進一步講,丹尼斯是一個英國人,但是電影中使用的演員是美國人雷德福,他的口音完全不符合事實。

精彩花絮
[編輯本段]

·奧黛麗赫本本來是要演凱倫這一角色的。

·盡管影片是在非洲拍的,但是拍攝用的獅子必須從加利福尼亞運過去,因為當地法律禁止用野生動物拍攝電影。

·梅麗爾·斯特里普為了改變她的口音,專門聽了真正的凱倫朗讀自己的作品的錄音帶。

·電影拍攝中使用了很多布利森真正的傢具。

·萊斯利菲利普斯因為拍攝中脫水患上了腎病。

·在電影中,有一幕是凱倫穿過危險的地域給丈夫送馬車,被獅子攻擊,但是獅子沒有被拉住,差點咬到斯特里普。斯特里普驚恐的表情被攝影機記錄了下來。

·在丹尼斯為凱倫洗頭時,他說的話出自"古代水手的白發"

·肯亞基庫尤人在書中做了真實的描寫。在電影中,也做了真實地描寫。

·在剪輯影片時,波拉克選用了約翰·巴里的音樂。

·電影正式放映室在1985年,凱倫的生日。

·電影百分之七十的場景是在非洲拍攝的。

·電影中丹麥冬天的景象是在英國北部拍攝的。

精彩對白
[編輯本段]

Karen Blixen: He even took the gramophone on safari. Three rifles, supplies for a month, and Mozart.

凱倫·布利森:他竟然在旅途中帶了留聲機,三支步槍,一個月的給養,還有莫扎特。

Karen Blixen: I had a farm in Africa.

凱倫·布利森:我在非洲有一個農場。

Denys: Think of it: never a man-made sound... and then Mozart!

丹尼斯:想想看,從沒有一個男人發出這樣的聲音……莫扎特能!

Karen Blixen: Perhaps he knew, as I did not, that the Earth was made round so that we would not see too far down the road.

凱倫·布利森:可能他知道,但是我不知道,地球之所以是圓的是為了不讓我們在路上看得更遠。

Denys: You've ruined it for me, you know.

Karen Blixen: Ruined what?

Denys: Being alone.

丹尼斯:你毀了我,你知道嗎?

凱倫·布利森:毀了什麼?

丹尼斯:我的獨處。

Baron Bror Blixen: You could have asked, Denys.

Denys: I did. She said yes.

布利森男爵:你應該問問的,丹尼斯。

丹尼斯:我問過了,她說可以。

穿幫鏡頭
[編輯本段]

·連續性:迪耐斯的水果從一個蘋果變成了一個橘子。

·連續性:盤子里的水果份量在鏡頭之間變化著。

·在植物裡面可以看到擴音麥克風。

·連續性:當凱倫開槍打獅子,她嘴唇右邊有血漬,後來,迪耐斯替她擦拭嘴巴的時候,血漬變成了在左邊的位子。

·當和迪耐斯談論他的疾病時,伯克力肩膀上的圍巾總是變化著位子。

·時代錯誤:在新年晚會上,那個時代的鼓手使用的棒子頂端應該是尼龍的。

·連續性:新年晚會上,凱倫打了一個粗魯的男人,她的香檳酒杯是空著的。迪耐斯抓起她的胳膊突然把她推進舞池。當他們跳舞的時候,她的酒杯里有香檳。
導演其他作品
悉尼.波拉克:冷山雙面情人 命運交錯 大開眼界 大玩家 射馬記 往日情懷 忘我奇緣 杜絲先生 泳池情人 禁止的真

8. 誰能給我美國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的全部作品名錄與他的全部電影作品資料,包括年代出品公司導演主演等等

威廉斯就是美國最有名的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威廉斯是著名的同性戀者,縱欲無度,但是在認識法蘭克·梅格之後,卻共同生活了十四年之久,直到1962年法蘭剋死於癌症。生離死別後的田納西說"自己的一部分生命也隨法蘭克消逝了"。而介紹法蘭克認識田納西的美國作家圖魯門·卡波提(他本人也是同性戀者)說,田納西就是他自己筆下的布朗許,即「慾望號街車」的女主角

「慾望號街車」是田納西最好的作品,他自己表示,除了卡山外,他不接受任何人改編這個劇本。而卡山則一定要求好萊塢讓當時藉藉無名的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來扮演男主角。這樣,卡山給了白蘭度20美元,讓他搭火車去見田納西;但是白蘭度先把20美金化光了,改坐便車去,花了三天才見到田納西。也許就是白蘭度身上那種滿不在乎的氣質吸引了田納西,也許是馬龍潛在的同性戀傾向讓田納西很傾倒,反正,威廉斯對白蘭度滿意至極。而事實上,白蘭度身上日後彰顯出來的同性戀傾向確實成了「慾望號街車」成功的隱性要素。在戲中,男主角史丹利不但不同情女主角布朗許,反而相當粗暴地和旁觀者一起嘲笑這個患有點神經質的女子。而布朗許在戲中的台詞――不管你們是誰,我總是依賴陌生人的好心――被卡波提認為是"滿腔悲哀,滿腔情慾",說出了田納西自己的愛恨心酸。
Tennessee Williams

IMDB編號:0931783

曾經作為: / 編劇 / 演員
編劇:
1. Akale AS …… play Glass Menagerie (2004)
2.斯通夫人的羅馬春天 The Roman Spring of Mrs. Stone AS …… novella (2003)
3.慾望號街車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AS …… play (1995)
4. The Glass Menagerie AS …… play (1987)
5. Hablame como la lluvia AS …… play (1976)
6.玫瑰夢 The Rose Tattoo AS …… (screenplay) (1970)
7.富貴浮雲 Boom AS …… also play The Milk Train Doesn't Stop Here Anymore (1968)
8.蓬門碧玉紅顏淚 This Property Is Condemned AS …… (play) (1966)
9.巫山風雨夜 The Night of the Iguana AS …… (play) (1964)
10. Period of Adjustment AS …… play (1962)
11.羅馬之春 The Roman Spring of Mrs. Stone AS …… novel (1961)
12.漂泊者 The Fugitive Kind AS …… (play Orpheus Descending) (1959)
13.夏日痴魂 Suddenly, Last Summer AS …… play Suddenly, Last Summer (1959)
14.朱門巧婦 Cat on a Hot Tin Roof AS …… play Cat on a Hot Tin Roof (1958)
15.娃娃新娘 Baby Doll AS …… screenplay (1956)
16.戰國妖姬 Senso AS …… (dialogue contibutor) & (1955)
17.慾望號街車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AS …… (play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51)
演員:
1.玫瑰夢 The Rose Tattoo AS …… Man at Mardi Gras Club (uncredited) (1970)

9. 西德尼·波拉克的人物生平

西德尼·波拉克1934年出生在美國,21歲的他就已經登上了百老匯的舞台,1965年他導演了自己生平的第一部電影《一線生機》(The Slender Thread),至今為止,他一共導演了19部電影,雖然他的電影產量不是很多,不過其中的大部分影片都已經名留青史,成為了美國電影史上的佳作,他十分擅長於反映當今社會的政治問題和揭露一些社會現實比如《射馬記》和 《糖衣陷阱》,在愛情題材的電影上更是游刃有餘,表現不俗,《窈窕淑男》、《情歸巴黎》等愛情喜劇更是引起很多觀眾的共鳴。1985年的《走出非洲》讓他達到了個人事業的頂峰,憑借本片,他首次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的桂冠。2008年5月26日病逝於美國南加州巴利塞德的家中,享年73歲
1934年7月1日,波拉克出生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的Lafayette,他的父母離異,波拉克的父親酗酒,37歲便離開人世,當時的波拉克年僅16歲。在1952至1954年期間,波拉克赴Neighborhood Playhouse戲劇學校學習表演,後來開始留校執教,從此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
24歲的的時候,波拉克成為電視劇演員,因為曾在約翰-弗蘭克海默導演的電視劇中露過臉,到了1961年,他終於得到了一個電影業的工作機會,就是在弗蘭克海默的犯罪片《年輕的野蠻人》中擔任對話教師。此後,他導演了好幾部電視劇,並在1965年,也就是31歲的時候坐到了導演椅上,拍出了電影處女作《一線生機》(The Slender Thread)。
而真正讓波拉克在好萊塢站穩腳跟的,是拍攝於1966年的《蓬門碧玉紅顏淚》(This Property Is Condemend),三年後,他取得了一次真正的突破,那就是轟動一時的《他們射殺馬,不是嗎》(They Shoot Horses,Don』t They?),這部影片的主演是簡-方達和吉格-楊,楊憑借這部影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而波拉克和方達分別得到了最佳導演和最佳女演員提名。而此後的《往日情懷》(The Way We Were)中,這部由芭芭拉-史翠珊和羅伯特-雷德福主演的影片,是整個七十年代最為成功的嚴肅電影,則再一次證明了波拉克爐火純青的導演技巧。不久,他又轉向動作片,拍出了《高手》(The Yakuza)。
1975年,波拉克再次與雷德福合作,拍攝了《英雄不流淚》(Three Days of the Condor),這部後水門事件的驚悚片既對了類型片影迷的心思,又打動了主流觀眾,成為七十年代賣座電影的典範。這一時期的波拉克在好萊塢可謂呼風喚雨,與他合作的都是保羅-紐曼和菲-唐娜薇這樣的頂級明星。
1982年,波拉克與達斯汀-霍夫曼合作拍攝了喜劇片《寶貝兒》(Tootsie),這部影片不光是當年的超級賣座片,更為波拉克擒回又一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提名。不過,對他個人來說,三年後的《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顯然意義更為重大,這部與老伙計羅伯特-雷德福,還有演技派明星梅麗爾-斯特里普合作拍攝的影片終於讓他得到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不過此後一段時間,他的事業陷入了低谷。
但到了1993年,他以《黑色企業》(The Firm)卷土重來,但不幸的是,此後他的兩部影片,《薩布里娜》(Sabrina)和《驛動的心》(Random Hearts)都遭遇慘敗,這似乎昭示著這位好萊塢金牌導演的黃金期已經過去。但波拉克從表演中找到了新的樂趣,他主演了伍迪艾倫的《丈夫與妻子們》,並在斯坦利庫布里克的《大開眼戒》中擔任主要角色。
21世紀,波拉克與英國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合開了一家製片公司,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做製片人上,製作了《平靜的美國人》和《冷山》這些影片。而在2005年,他到底不甘寂寞,再一次執導筒,拍攝了《翻譯風波》(The Interpreter)。波拉克最近一次出現在攝影機前,是拍攝於去年的《邁克爾-克萊頓》,在這部影片中,他扮演一位老律師。
在西德尼·波拉克的作品中,有19部影片共獲得46項奧斯卡提名,其中包括3次最佳導演提名,兩次最佳影片提名。他的《走出非洲》贏得7項奧斯卡獎,歸屬波拉克本人的是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獎。
在波拉克擔任導演和製片人的諸多經典影片中,除了勿庸置疑的口碑之外,所獲獎項不勝枚舉,除了奧斯卡獎,還有紐約影評人協會獎、義大利電影界的權威獎項David di Donatello獎、金球獎、國家影評人協會獎以及布魯塞爾、貝爾格萊德、聖塞巴斯蒂安和莫斯科等電影節獎項。1973年,波拉克成為戛納電影節評委會成員,1986年,波拉克晉升為評委會主席。為了表彰他的傑出成就,法國政府向他授予了藝術與文學協會的榮譽勛位。
在美國電影協會評選的榜單中,1982年的《杜絲先生》在「影史最佳喜劇影片」排行榜中名列第二,《走出非洲》和《往日情懷》也都入圍「影史百部愛情佳片」。2000年,波拉克被美國導演工會授予約翰·休斯頓獎。
2008年5月26下午,波拉克在洛杉磯的家中因癌症去世,享年73歲。他最後一部導演作品為2005年的《翻譯風波》。

10.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拍攝過的電影有多少部

導演作品
泰特羅 Tetro (2009)
超時空危機 Supernova (2001)
造雨人 The Rainmaker (1997)
家有傑克 Jack (1996)
吸血驚情四百年 Bram Stoker's Dracula (1992)
教父三部曲:1901-1980 The Godfather Trilogy: 1901-1980 (1992)
教父第三集 The Godfather: Part III (1990)
大都會傳奇 New York Stories (1989)
塔克:其人其夢 Tucker: The Man and His Dream (1988)
石花園 Gardens of Stone (1987)
佩姬蘇要出嫁 Peggy Sue Got Married (1986)
棉花俱樂部 The Cotton Club (1984)
小教父 The Outsiders (1983)
斗魚 Rumble Fish (1983)
舊愛新歡 One from the Heart (1982)
現代啟示錄 Apocalypse Now (1979)
教父續集 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
竊聽大陰謀 The Conversation (1974)
教父 The Godfather (1972)
巴頓將軍 patton(1970)
雨族 The Rain People (1969)
彩虹仙子 Finian's Rainbow (1968)
艷侶迷春 You're a Big Boy Now (1966)
今夜纏綿 Tonight for Sure (1962)

編劇作品

造雨人 The Rainmaker (1997)
教父三部曲:1901-1980 The Godfather Trilogy: 1901-1980 (1992)
教父第三集 The Godfather: Part III (1990)
棉花俱樂部 The Cotton Club (1984)
舊愛新歡 One from the Heart (1982)
現代啟示錄 Apocalypse Now (1979)
教父續集 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
竊聽大陰謀 The Conversation (1974)
大亨小傳 Great Gatsby, The (1974)
雨族 The Rain People (1969)
蓬門碧玉紅顏淚 This Property Is Condemned (1966)
巴黎戰火 Paris brûle-t-il? (1966)
艷侶迷春 You're a Big Boy Now (1966)
今夜纏綿 Tonight for Sure (1962)

閱讀全文

與逢門碧玉紅顏淚美國藝術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十大自然災害電影 瀏覽:451
2戰抗日戰爭電影推薦 瀏覽:772
萬達電影商譽如何破解 瀏覽:188
2018年6月上映哪些電影 瀏覽:620
有部美國電影女的叫奶牛 瀏覽:791
建業電影小鎮什麼證件能優惠 瀏覽:782
韓國電影女主角做陶瓷 瀏覽:925
日動漫本電影修羅道武士斬獸虎 瀏覽:435
一六電影院 瀏覽:231
龍泉煒岸城電影院 瀏覽:718
評分日本電影排行榜2015 瀏覽:240
哪個電視應用看電影免費的 瀏覽:239
微信買電影票可以用花唄嗎 瀏覽:38
2015經典電影推薦排行榜 瀏覽:103
教師日記泰國電影結局 瀏覽:805
貓飯大電影 瀏覽:165
日本忍者搞笑電影 瀏覽:39
初戀日本耽美電影 瀏覽:140
愛情漫畫電影院 瀏覽:845
蠍子王女巫第一次電影 瀏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