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電影在世界范圍是什麼水平
我覺得中國電影在世界范圍就是出於一個上升期,沒有特別大的地位。這五部最高水平的中國電影,在全世界影史上也是頂尖的。
霸王別姬,93年戛納金棕櫚讓陳大導演的身上鍍上了一層金,雖然有人說這是他父親指導的。但是這又有什麼關系那?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經典佳片。而金棕櫚也是實至名歸。從影片里我們能看到愛恨情仇,更能看到整個社會的變遷。歷史總是這樣,帶走了時間,把滄桑和思索留給我們。就如程蝶衣的那句「說好一輩子就一輩子,少一天,一分,一秒,都不叫一輩子。」
❷ 電視劇在國際影視傳播中的地位與作用
電視劇是最受歡迎的電視節目,在各類電視節目形態中,收視率、收視份額最高、並都安排在黃金時間播出,從而帶來豐厚的廣告收入、付費收看收入。2015年,在全球各國收視率排名前十的節目中,電視劇佔35%的比重,比2014年的32%上升了3個棚神百分點。 [1] 優秀電視劇不僅深受國內觀眾歡迎,也深受不同文化的國外觀眾歡迎,成為國際影視傳播的重要節目形態。世界影視大國均將電視劇作為重要的影視出口產品,向世界各國銷售本國電視劇,不僅賺取了大量的收入,也成功地傳播了本國文化,提高了本國影響力。
一、電視劇是影視國際傳播最重要的節目形態
一方面,電視劇往往具有較長的集數,可以長時間播放,對觀眾形成持久的吸引力與影響力。
另一方面,作為虛擬性節目,電視節目類型風格多種多樣,特別是精心打造的優秀電視劇,製作精良、藝術精湛,具有非常高的觀賞性、藝術性和思想性,可以廣泛吸引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別年齡、不同國家地區的觀眾觀看,往往具有非常強大的國際傳播力,銷售到世界各地。
(一)電視劇在影視出口中居於重要地位
較之電影,電視劇更適合在家庭中觀看,另一方面更貼近觀眾日常生活,尤其是價格便宜、觀看方便,往往比電影更容易走向國際市場,成為全球暢銷產品,在各類影視產品出口中,占據重要份額。
如韓劇最近十幾年異軍崛起,在全球廣泛傳播,成為韓國電視節目出口的主要形態。2001年,韓劇出口額為800萬美元,2011年達到1.55億美元,增長了17倍。2009-2014年,韓劇6年的出口額均穩居廣電產業的多數,2009年電視劇出口額占電視節目出口額的92.6%,2014年為73.8%(見表1)。2014年,韓國地面電視台和內容提供商廣電節目出口總額達2.56億美元,其中電視劇出口額為1.89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19.62%。 [2]
表1 2009-2014年韓國電視劇出口情況
註: 總出口額中不包括海外僑胞放送支援、錄像/ DVD 銷售、打包銷售和版權銷售以及放送影像獨立製作公司的出口額。
資料來源: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發布的 2013-2015 年《放送影像產業白皮書》等。
從中國情況來看,電視劇也是最主要的出口節目形態。從不同國家和地區進口中國電視節目類型來看,大部分以進口電視劇為主(美國以進口動畫為主,非洲以進口紀錄片為主)。歐洲進口中國電視節目中電視劇佔比超過90%,其他國家和地區電視劇進口中國電視劇佔比也遠高於動畫和紀錄片(見圖1)。
圖1 2014年中國電視節目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銷售情況單位:萬元
(二)引進電視劇在各國都保持較高收視率
除節目自身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和觀賞性外,各國自身文化特點和觀眾收看興趣和習慣,是影響進口電視劇收視率的重要因素。總體來看,優質電視劇的收視率都比較高,也是各國電視台引進國外電視劇,並在黃金時段播出的重要原因。
美劇在德國廣受歡迎,收視率一直保持高位。2014年7月至2015年,德國8家電視台收視率最高的前10部電視劇集中,僅有2部國產電視劇,其餘全為美劇,其中排名前六以及排名第八和第十的,都是美劇。
美劇也是法國觀眾最喜歡的電視劇,是法國電視台引進較多的國外電視劇。2015年,法國電視1台播出眾多美劇,其中多年來蟬聯法國電視劇收視冠鏈鏈虧軍的傳奇劇集《超感神探》保持收視佳績、《疑犯追蹤》收視率保持穩定、歷年收視率一直都比較高的《犯罪心理》,繼續保喚虧持年度收視百強地位。法國M6集團旗下電視6台是播出美劇的超級大戶,2015年相繼引進了《海軍罪案調查處》及其衍生劇《海軍罪案調查處:洛杉磯篇》和《海軍罪案調查處:新奧爾良篇》,收視觀眾超過300萬。法國電視2台引進的英劇《小鎮疑雲》第二季,平均收視率高達19.1%,收視用戶為490萬。2014年,該台引進的該劇第一季,收視率進入法國電視劇收視率百強。鑒於該劇高收視率,法國電視2台還推出根據該劇本改編的電視劇《馬拉特拉公社》,超過350萬觀眾收看。 [3]
英劇《加冕街》(Coronation Street)在加拿大成為收視第一的肥皂劇。
西班牙電視6台和電視4台以播出海外引進劇為主,收視率分別為7.4%和7.2%。西班牙引進的電視劇主要為美劇,如《行屍走肉》《真探》以及火遍全球的《權利的游戲》。電視4台引進口碑不俗的英劇《黑鏡》以及阿根廷電視劇《相親》。
英劇也廣受歡迎。《唐頓庄園》第三季在美國PBS電視台播出,平均收視率為7.7%,平均每集收視人數高達1150萬;第三季季終集獲得了8.1%的最佳收視率,超過1230萬觀眾收看,高於當晚美國公共電視網和有線網播出的所有劇集,登上收視冠軍寶座,也是PBS有史以來收視最高的一部電視劇。 [4] 該劇第五季第九集僅在中國優酷上就收獲了近2000萬的總瀏覽量。
《唐頓庄園》劇照
英劇《神探夏洛克》第三季首播集在中國視頻網站優酷上的收視人數達到了8973萬,是互聯網上有史以來最觀看人數最多的劇集之一。韓劇在亞洲市場保持較高收視率。如2004年泰國播出的《浪漫滿屋》,收視率高達64%。2014年,泰國根據該劇改編的泰版《浪漫滿屋》取得成功。
(三)電視劇生產大國積極拓展國際市場
美國是全球第三大電視劇生產大國,每年電視劇產量約2500集。由於長期的產業化發展,其電視劇質量非常高,在全球電視劇市場具有強大的競爭力,銷售到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部分歐洲國家幾乎處於壟斷地位。在德國,美劇佔90%以上的播出份額。2012年,法國播出數十部美劇,其中30多部美劇單集觀眾超過100萬,《超感神探》還成為法國當年電視劇收視冠軍。韓國也是引進美劇大國,2011年,韓國從美國引進了122部電視劇。義大利、俄羅斯本土電視劇具有較高收視率,但引進美劇的比重逐年增加;俄羅斯已經將美劇作為海外引進劇目的首選。
韓國電視劇產業近年來突飛猛進,國際影響力尤其是在亞洲地區影響力居於首位,每年出口電視劇5-6萬集。韓國放送通訊委員會發布的《2015年放送產業實態調查報告》顯示,韓國無線頻道2014年共出口電視劇64529集,出口額為1.56億美元(而進口電視劇僅89集,金額為68.1萬美元)。韓國電視劇的主要出口市場還是以亞洲為主。(見表2) [5]
表2 2014年韓國電視劇在部分亞洲國家進出口情況
英國電視劇也頗受國際市場歡迎。英國獨立電視公司的《塞爾福里奇先生》、《大偵探波羅》、《馬普爾小姐探案》和《劉易斯探案》等劇集行銷全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美國是英國電視節目出口的最大市場,英國電視節目佔美國進口電視節目份額超過40%,銷售額近5億英鎊。
中東地區的埃及和土耳其是電視劇生產和輸出大國,埃及劇和土耳其劇在中東具有較大影響力。2012年,埃及電視劇產量達到70多部,出口到幾乎所有阿拉伯國家,並向印尼、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輸出。近幾年,土耳其向阿拉伯地區出口了約50部電視劇,平均每部120集。印度電視劇則主要出口到南亞、阿富汗和東南亞國家,其次是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俄羅斯電視劇產業近年來發展較快,不少優秀電視劇出口到世界各國。如大製作古裝愛情電視劇《情迷彼得堡》,在以色列、塞爾維亞、哈薩克、喬治亞、希臘、保加利亞等20多個國家播出。
二、中國引進電視劇情況
電視劇一直是中國最受歡迎的電視節目形態,2014年電視劇對收視率的貢獻為30.9%,2015年對上星頻道的貢獻率為62.9%,同年電視劇廣告收入對我國電視廣告收入的貢獻率為35.17%,網路電視劇廣告規模佔在線視頻廣告總量的55%。
優秀引進劇對中國電視劇產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不僅帶來較高的收視率和廣告收入,推動國產電視劇的發展,還深刻影響中國觀眾的文化生活。中國引進劇涵蓋亞、歐、美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但主要為以日韓為代表的亞洲劇,以英美為代表的歐美劇,以及港台劇。
(一)總體規模不斷擴大
中國電視劇觀眾規模龐大,豐富多樣以及不同國別的電視劇可以滿足不同興趣愛好觀眾的觀看需求。1977年11月,中央電視台(當時為北京電視台)引進南斯拉夫電視劇《巧入敵後》,拉開了中國引進外國電視劇的序幕。從80年代到90年代,中國引進劇規模一直不大。以央視為例,80年代,央視共引進55部外國電視劇,每年引進劇不超過10部。90年代,央視引進外國電視劇數目數量大幅提升,10年內共引進外國電視劇133部。 [6]
2015年,中國各地方電視台共引進電視電影241部486集、電視劇58部1062集;2014年引進電視電影162部334集、電視劇53部890集;2013年引進電視劇54部1073集、電視電影78部158集(見表3)。中央電視台第八套電視劇頻道海外劇場欄目共播出英國、美國、西班牙、義大利、德國、泰國、加拿大等國家電視劇10餘部約300集。2013年播出境外電視劇20部596集;2014年播出境外電視劇29部675集 [7] 。
表3 2013-2015年中國引進影視劇情況
時 間 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與地方電視台引進電視劇 中影集團與地方電視台引進電視電影 中央電視台引進電視劇數據來源:央視引進電視劇數據來自有關網站,其他數據來源總局國際司。
近年來,視頻網站快速崛起,通過引進劇吸引用戶。2013年,中國流媒體視頻網站用於購買海外電視劇版權的費用將近42億元,同比增長31.2%,是2007年的3億元的14倍。 [8]
截至2016年3月底,優酷網共有境外電視劇7107部,其中美劇、港劇、韓劇、日劇各1200部、英劇500部、台劇876部、泰劇600部、新加坡劇331部;
騰訊視頻共有境外電視劇2260部,其中美劇859部、英劇382部、台劇109部、韓劇264部、其他國家引進劇626部;
愛奇藝平台上共有美劇23部281集、韓劇49部1174集、日劇24部300集。
搜狐視頻以及部分互聯網電視平台上也引進了大量的境外電視劇。
(二)韓劇占引進劇主導地位
從引進劇國別來看,中國引進劇具有明顯的階段性。
一是美劇為主階段。1980年,中央電視台引進美劇《大西洋底來的人》、《加里森敢死隊》等美劇,受到中國觀眾的狂熱歡迎。
二是日劇階段。《血疑》《排球女將》以及297集的《阿信》,造就熒屏極高收視率,《阿信》的收視率高達80%。
三是港台劇階段。80年代的《霍元甲》、《射鵰英雄傳》等港劇在大陸引發萬人空巷的收視高潮;90年代以瓊瑤劇為代表的「台風」席捲內地,吸引了大批青年觀眾。
四是韓劇階段。1997年,中央電視台電視劇頻道播出了韓劇《愛情是什麼》,掀起韓劇熱潮。此後,韓劇《星夢情緣》《真情》《異國女友》《戀風戀歌》《可愛先生》《天橋風雲》《妙手情天》等陸續在國內播出。2002年,全國播放的韓劇達67部。其中,《藍色生死戀》曾在內地21個頻道播出過。2003-2005年,中央電視台電視劇頻道先後引進播出了《看了又看》《澡堂老闆家的男人們》《人魚小姐》《黃手帕》和《明成皇後》等韓劇。雖然在晚間22:00以後才播出,但收視率非常高,其中長達156集的《看了又看》成為2004年度CCTV-8播出韓劇的收視率冠軍,該劇第三部單集收視率達到1.27%,第四部單集收視率升至1.62%,隨後的團圓篇更是創下單集收視率2.12%的紀錄。《來自星星的你》和《太陽的後裔》掀起新的收視高潮,其中《太陽的後裔》在中國網路點擊量突破10億次。
近年來,泰劇在中國開始熱播。2010年前,國內引進的泰劇部數遠少於韓劇,但隨著國內觀眾對泰劇的歡迎,引進泰劇數量明顯增多,2011年和2012年引進的泰劇部數均超過韓劇,從2010年到2015年,中國共引進泰劇71部,比韓劇多6部。 [9] 安徽衛視播出的泰劇數量最多,泰劇TOP10的收視率超過2012年安徽衛視次黃金時段的平均收視。
圖2 2007-2015年中國引進韓劇泰劇情況
隨著視頻網站的發展,中國引進劇形成新的格局,韓劇、英劇、美劇是最重要的引進劇。從2010 年起,國內視頻網站掀起采購正版美劇的熱潮。2009 年及以前出品的被引進美劇有79 部,2010年引進22 部,2011年引進37 部,2012 年引進45 部。截至2013 年6 月1 日,共有6 家國內視頻網站引進了正版美劇版權,共197 部美劇,並開設美劇頻道,其中搜狐視頻90 部,土豆網59 部,優酷網56 部,騰訊視頻54 部,愛奇藝51 部,樂視網33 部。 [10]
表4 部分中國視頻網站引進美國主要電視台電視劇情況
美國電視台 引進劇集數量(部) 著名劇集 美國廣播公司(ABC) 47 《絕望主婦》《摩登家庭》《迷失》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 36 《傲骨賢妻》《生活大爆炸》 全國廣播公司(NBC) 21 《老友記》《英雄》 福克斯廣播公司(FOX) 12 《24小時》《歡樂合唱團》 哥倫比亞及華納兄弟聯合電視網(CW) 25 《吸血鬼日記》《緋聞女孩》 娛樂時間網(SHOUTIME) 22 《單身毒媽》《無恥家庭》 美國經典電影有線電視台 15 《行屍走肉》《廣告狂人》 家庭票房電影網(HBO) 1 《真愛如血》《權力的游戲》 USA電視網(USA) 2 《妙賊警探》 奈飛(Netflix) 2 《紙牌屋》 其他有線電視網 14 《美女上錯身》三、中國電視劇出口情況
受電視劇產業化進程較晚的制約,中國電視劇起點比較晚,出口規模、地區和總體影響都比較小。近年來,由於產業化水平提高,電視劇製作水平不斷提升,國際營銷能力也有所提高,尤其是政府也加大走出去扶持力度,國產電視劇走出去規模不斷擴大,國際影響力也逐漸提高。
(一)出口規模
作為全球電視劇第一生產大國,中國電視劇製作越來越精美,質量大幅提升,受到國際市場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中國電視劇出口數量也呈顯著上升趨勢。
2015年,全國電視劇(含電視電影)出口近300部8000集,約佔全年影視節目出口總量的一半,高於2014年全國電視劇(含電視電影)出口量200部7000集,部數增長50%,集數增長14%。2015年,全國電視劇(含電視電影)出口金額近8000萬美元,約佔全年影視內容產品出口總額的七成,相比2014年全國電視劇(含電視電影)出口金額的6000萬美元,增長33%。
電視劇出口金額的增長一方面來自於出口數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得益於銷售價格的提升。近年來國內影視行業資金投入的加大催生了更多精品力作,精美的製作,優異的質量顯然更有利於節目銷售價格的提高。如古裝劇《琅琊榜》在海外銷售單集價格就達到近6萬美元,一舉打破中國電視劇在海外低價銷售的形勢,並有力帶動了一大批中國影視節目的對外銷售。
(二)出口國家和地區
目前,中國電視劇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日韓、東南亞與中國在文化上接近,是國產電視劇最早和最大的海外市場。1981年,廣東電視台製作的8集電視連續劇《蝦球傳》,是第一部進入香港、東南亞地區的大陸電視劇;1992年進入香港地區《渴望》是第一部進入香港地區和東南亞播出的現實題材電視劇,1993年該劇贈送給越南電視台播放。國產劇在港台和東南亞地區銷售量幾乎占據了全部出口份額的三分之二。2014年,中國電視劇在亞洲的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比例為90.79%,中國電視劇在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最受歡迎,銷售額比例分別為25.98%和35.77%,二者之和超過60%。在日本和韓國的銷售額佔比分別為6.32%和3.69%。
非洲地區近年來成為中國電視劇最有潛力的新興市場,動作、愛情、家庭倫理和喜劇比較受非洲觀眾喜愛。歐美也逐漸成為中國電視劇重要出口地區。2015年3月,古裝劇《甄嬛傳》精編並製作成了6集、每集90分鍾的英文版電視電影,在美國視頻網站奈飛(Netflix)播出,成為第一部在美國主流媒體平台以付費形式播出的中國電視劇。2015年11月,《羋月傳》在國內開播,但此前該劇版權已經賣到海外,凡是此前播出過其姊妹劇《甄嬛傳》的外國電視頻道(包括奈飛),均已買下《羋月傳》版權。具有傳統歷史正劇風格的古裝傳奇劇《琅琊榜》在美國、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播出。《虎媽貓爸》將登陸包括美國、加拿大在內的9個國家和地區。
(三)出口類型
古裝劇,尤其是歷史劇、武俠劇是國產劇出口類型。從早年的《西遊記》《還珠格格》《孝庄秘史》等經典作品。如日本一直對《三國演義》《水滸傳》《大明王朝》等中國歷史劇偏愛有加。2014年2月,由鍾澍佳、周曉鵬導演、馮紹峰、林依晨等人主演的古裝青春偶像劇《蘭陵王》在日本富士電視台以日語配音的形式播出後大受觀眾好評,其精裝版DVD也深受日本觀眾喜愛,一直位居亞馬遜中國電視劇排行榜前三位。該片強勢進入日本電視劇總榜TOP100,創下華語圈電視劇奇跡。近年來《甄嬛傳》《琅琊榜》等相繼登陸日本電視台。根據《步步驚心》翻拍而成的韓劇《步步驚心·麗》11月初在韓國SBS電視台上演了大結局,國產劇IP成功實現了海外輸出。2015年初,國產電視劇《何以笙簫默》在韓國收視火爆,韓國三大台之一的MBC購買該劇的版權,並將其翻拍成韓國版。緊接著《琅琊榜》登上了韓國中華電視台播出。越南一些視頻網站也對中國影視劇情有獨鍾。《武媚娘傳奇》就成為視頻網站Zingtv.vn2015年的收視冠軍,點擊量超5000萬次。《羋月傳》、《武媚娘傳奇》等電視劇熱播後,越南人經常模仿,甚至扮演劇中人物,拍攝微電影。
非洲觀眾十分青睞中國現代都市劇。2014年,《媳婦的美好時代》出口非洲,之後《父母愛情》《咱們結婚吧》《奮斗》《我的青春誰做主》《杜拉拉升職記》等電視劇更是席捲肯亞、埃及等46個非洲國家。部分優秀電視劇在非洲地區熱播,推動一些國家與中國達成長期合作關系。阿拉伯語版《金太狼的幸福生活》《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埃及播出,分別創造了2.8和3.2的高收視率,吸引埃及播出機構主動與國際台洽談廣告合作並最終實現廣告收益。在此基礎上,國際台還與埃及國家電視台達成合作,埃及國家電視二台將開辦固定欄目「中國劇場」,每周播出6集中國電視劇,實現中國影視劇在埃及的常態化播出。英語版《金太狼的幸福生活》在波札那播出,實現該國80%的國內觀眾覆蓋率,2015年11月,波札那國家電視台與國際台達成合作,成為第一個與中國簽署「中非影視合作工程」第二期全部劇目的國家電視台。
雖然國產電視劇出口態勢良好,但整體競爭力較弱。2014年我國每年電視劇行業的產量超過15萬集,但出口數量僅為1萬多集,出口比例和價格都偏低。如日本進口劇市場,美劇單集為100萬美元級別,韓劇為20萬美元級別,而中國電視劇賣得好也就是1-2萬美元。
四、電視劇國際傳播趨勢
(一)精品力作具有核心競爭力
精良製作是電視劇國際傳播的根本保障。美國、英國、日本,電視劇創作往往高度重視編劇和劇本,美劇《24小時》一共投入16位編劇、10位導演、6位執行製片。英劇製作也是嚴謹到近乎苛刻的地步,對劇本和拍攝工匠式地打磨才拍出像《唐頓庄園》那樣受全球觀眾喜愛的佳作。日本NHK拍攝大河劇,一般都集合日本最精良的影視戲劇人才以及各種史學、風俗專家進行論證,合作下產出最精良的製作。電視劇質量的保證離不開資金的投入和支持,普通美劇每集平均預算約為兩三百萬美元(約合1000萬元人民幣)。《太陽的後裔》16集總投資約130億韓元,部分畫面堪比電影大片。英劇《黑鏡》具有可媲美電影的剪輯和製作水準,擁有不落俗套而又出人意料的情節,精妙而又緊跟潮流的敘事手法,以及諷刺但又讓人深思的主題,使該劇具有極大的觀賞性,成為經典之作。
(二)國際合拍是加強國際傳播重要方式
國際合拍是提高電視劇國際傳播力的重要方式。2015年,全球共有14部電視劇進入黃金時段高收視榜單,其中合拍劇有6部,佔比超過40%。為迎合韓國觀眾對中國影視劇的喜愛,韓國OBS電視台、ChingTV、TVB韓國和武俠TV等頻道開始與中國合拍影視劇。2016年9月,中韓合拍的5集紀錄片式連續劇《壬辰倭亂1592》(中國片名為《萬曆朝鮮戰爭》)登陸韓國KBS電視台,在中秋節黃金時段重播,收獲了不俗的收視率和口碑。
(三)互聯網成為國際傳播重要平台
互聯網平台已經成為播放電視劇的主要平台,也是電視劇實現國際傳播的重要平台。一方面,視頻網站是天然的國際化傳播平台,用戶可便捷地收看國外電視劇;另一方面,視頻網站用戶規模龐大,收看便利,可以極大地提高電視劇國際傳播力。如視頻網站YouTube和奈飛就是視頻節目國際化傳播的重要平台。截至2015年6月,YouTube月活躍用戶量超過10億,其中70%的觀眾都是非美國地區的;奈飛全球總用戶數為6555萬,其中海外用戶為2325萬戶,佔比高達35.5%。為滿足美國、加拿大和拉美地區對英劇的收視需求,奈飛還與BBC進行內容合作,大量引進其內容產品。2011年12月,奈飛推出著名的《神秘博士》等英劇,2014年又購買了BBC古裝劇《浴血黑幫》三季網路播出權。奈飛還從拉丁美洲、中國購買了很多在當地獲得巨大成功的節目的美國版權。中國視頻網站更是引進了規模龐大的境外電視劇,成為中國用戶觀看引進劇的主要平台。
互聯網眾包翻譯技術的發展,也使互聯網成為推動電視劇國際化傳播的重要力量。如眾包翻譯平台Viki面向全球用戶提供各種具有多種語言字幕的視頻服務,其視頻內容來自韓國、中國、泰國、土耳其等幾十個國家,字幕翻譯者已達上百萬,有近20億個視頻,可支持170種語言,ViKi日獨立用戶達到3300萬,重點覆蓋北美地區,該地區的用戶佔比高達60%。又如,一些國外互聯網字幕組翻譯社區主動翻譯網上熱播的中國電視劇,促進中國電視劇在國際上廣泛傳播。2015年,《琅琊榜》《偽裝者》等國內熱播電視劇在互聯網上掀起熱評,吸引了世界各地中國電視劇愛好者,並通過字幕組社區眾包方式翻譯。其中《琅琊榜》字幕組成員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德國、法國、義大利、匈牙利、希臘等國家,翻譯字幕跨越各個語種。
[1]《2016年度全球電視年鑒》
[2]根據相關資料整理。
[3]胡占凡主編:《劇領天下之三——2016全球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6年8月
[4] 《<唐頓庄園>第三季美國收官 獲驚人收視率》,http://ent.huanqiu.com/movie/yingshi-guoji/2013-03/3756446.html
[5]胡占凡主編:《劇領天下之三——2016全球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6年8月
[6]滕繼果:《國外電視劇引進概況及分析》,《青年記者》2014年第17期,第68頁。
[8]王可舒:《好吃難咽的誘人蛋糕互聯網引進劇現狀調查》,《數碼影像時代》,2014年第11期。
[9] 桃小蓁:《泰劇會成為視頻網站的新寵兒嗎?》,《電視劇鷹眼》公眾號,2016-11-15 。
[10]黃康、楊維維:《視頻網站引進美劇研究報告:現狀與特點》,《聲屏世界》2013年第9期。
❸ 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
(1931年以前)
中國電影事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慶泰(字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國人經營的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了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中國第一部有故事情節的短片《難夫難妻》。191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拍攝時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動影戲部,此後拍攝了兩部中國最早的長故事片《閻瑞生》和《紅粉骷髏》。1922年 ,張石川與鄭正秋 、周劍雲等組織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孤兒救祖記》,影片嚴肅地涉及了當時的社會實際,表現手法具有較濃的生活氣息,演技自然、親切、樸素。與此同時,出現了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長城畫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較具規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於1925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於民間故事,拍攝一批古裝片,並在上海掀起拍攝古裝片的熱潮 ,還以此立足於南洋市場。
1925~1927年間,上海先後成立140家中小型電影公司;廣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攝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開拍《火燒紅蓮寺》後又形成一股武俠片熱潮。此後的4年間上海各公司拍攝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燒」、「武俠」、「神怪」之類光怪陸離、粗製濫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華百合等影片公司組合成聯華影業公司,先後拍攝了《戀愛與義務》、《恆娘》、《桃花泣血記》等片。1931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聯影片公司試製成功蠟盤發音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華光片上有聲電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國第一部片上發音影片《雨過天晴》。到1935年,中國完成了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過渡。 (1931~1937)1930年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於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後,上海的抗日戰爭爆發,電影界的有識之士深感時代需要反映現實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請黃子布(夏衍)、鄭君平(鄭伯奇)、錢謙吾(阿英)擔任編劇顧問,與鄭正秋、洪深等一起組成編劇委員會。1933年3月中國共產黨的電影小組成立,由夏衍任組長,成員有錢杏邨、司徒慧敏、王塵無和石凌鶴。電影小組的成立推動了明星、藝華、聯華等影片公司的電影創作,也影響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電影創作。當年生產了《狂流》、《都會的早晨》、《春蠶》、《姊妹花》、《民族生存》、《三個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優秀影片,左翼電影運動取得輝煌成就。國民黨統治當局在開展對中國革命根據地第五次軍事「圍剿」的同時,加強了對革命文化的「圍剿」。針對這種更為尖銳、復雜的形勢,左翼電影工作者進行更加隱蔽的斗爭,創作出《漁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響的片目 ,與此同時 ,左翼電影工作者還開辟了新的製片陣地——電通影片公司,拍攝了《桃李劫》、
《風雲兒女》等優秀影片。這個時期還創作一批優秀電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開路先鋒歌》,《桃李劫》里的《畢業歌》和《風雲兒女》里的《義勇軍進行曲》等,隨著影片的放映,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二九運動將全國人民愛國運動推向一個新高潮,上海電影界為適應新的形勢,建立起電影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繼「國防文學」口號提出後,1936年2月,「國防電影」作為電影創作口號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電影公司拍攝出一批不同題材樣式和內容的國防電影,有《生死同心》、《壓歲錢》、《十字街頭》、《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記》、《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等影片。 (1937~1945)
在國民黨統治區,1938年,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參加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領導工作 ,直接地推動了抗戰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製片廠在政治部三廳領導下,由陽翰笙擔任編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迅速投入抗戰電影的攝制及其他工作。先後在武漢、重慶拍攝了《保衛我們的土地》、《八百壯士》、《勝利進行曲》、《青年中國》、《塞上風雲》、《還我故鄉》、《警魂歌》等表現軍民英勇抗戰的影片,以及《民族萬歲》等新聞紀錄片。國民黨直接領導的中央電影攝影場和1935年成立於太原的西北影業公司也拍攝了宣傳抗日的故事片和新聞紀錄片。香港到1937年6月底為止,成立了南洋、大觀等50多家拍攝粵語片的電影公司。隨著抗日戰爭爆發,香港愛國電影工作者拍攝了抗戰題材的影片。從1937年11月中國軍隊撤離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軍隊進入上海租界為止,上海被稱為「孤島」時期。這一時期,1938年有新華、藝華、國華等私營電影公司拍攝影片。隨著新華攝制的影片《木蘭從軍》上映後的賣座,形成了古裝片拍攝浪潮。1941年,時裝片取代古裝片,新華、藝華、國華、金星等10幾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時裝片有60部。萬籟鳴、萬古蟾(見萬氏兄弟)繪制完成的動畫片《鐵扇公主》是中國第一部較長的動畫片。
在日本佔領區,日本帝國主義1937年8月21日在長春成立「滿洲映畫株式會社」(簡稱「滿映」)。後在北平(今北京)成立華北電影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於上海成立中華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偽將新華等幾家影片公司合並,成立中華聯合製片有限公司(簡稱中聯)。1943年5月12日將以上電影機構合並 ,成立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影)。中聯和華影在4年中拍攝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揚所謂「中日親善」、「共存共榮」的《春江遺恨》等影片,為迷惑中國觀眾,也拍攝了不少以戀愛為中心的影片。在抗日根據地,1938年,在八路軍總政治部領導下,由延安電影團袁牧之擔任編導,吳印咸、徐肖冰、吳本立擔任攝影 ,用僅有的兩部攝影機拍攝長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1942年又完成長紀錄片《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以及一些反映當時延安重大社會政治生活的新聞片。還建立一個放映隊,在陝甘寧邊區、晉綏邊區前線一帶放映電影。新四軍淮北根據地於1942年購得16毫米攝影機 ,拍攝了有關新四軍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長紀錄片《新四軍的部隊生活》。 (1945~1949)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宣傳部和國防部分別接管了上海、北平、長春、南京等地的電影產業。在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領導下,一部分革命和愛國的電影工作者進入由中央電影攝影場改組的中央電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電)各廠,利用國民黨的電影基地,拍攝進步影片;另一部分參加進步電影的基本陣地昆侖影業公司,對文華、國泰、大同等民營影片公司也採取團結、支持、爭取和協作的方針,使之拍出進步影片。這樣,在1946~1949年間拍攝了《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烏鴉與麻雀》、《松花江上》、《夜店》、《還鄉日記》、《遙遠的愛》、《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優秀影片。這一時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電影公司,拍攝了約4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渲染謀殺、間諜、偵探、心理變態或描寫所謂家庭愛情糾葛等。在解放區,1946年成立延安電影製片廠。1947年以該廠部分人員為基礎,組成西北電影工學隊前往東北。
1946年10月在晉察冀軍區成立華北電影隊。1946年長春解放後,中共中央東北局指派舒群、田方等人接管「滿映」。1946年10月成立東北電影製片廠(簡稱東影),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17輯大型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以及木偶片《皇帝夢》、科教片《預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動畫片《瓮中捉鱉》、翻譯片《普通一兵》。1949年4月,東影遷回長春,1955年改為長春電影製片廠。北平、上海解放後,在北平、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領導下,接管了在北平、上海的國民黨製片機構,分別成立北平電影製片廠(後改為北京電影製片廠)和上海電影製片廠。1949年4月,成立中央電影事業管理局,擔負領導全國電影工作的任務。 (1949年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營電影製片廠聯合組建為公私合營的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於1953年並入上海電影製片廠。這樣,故事片的生產完全由長春、北京、上海3家國營廠承擔。為了培養人才,上海、北京先後成立電影學校,北京的電影學校後成為中國唯一的高等電影專業學府——北京電影學院。與此同時,成立了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籌建了保定電影膠片廠,南京、哈爾濱、上海都建立了電影機械廠,以及八一電影機械廠和北京電影洗印廠等電影工業企業。新中國電影從1949年製作第一部以工人階級作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橋》開始,在很短的時間,拍攝了《白毛女》、《鋼鐵戰士》、《上饒集中營》、《新兒女英雄傳》、《翠崗紅旗》、《我這一輩子》、《腐蝕》等優秀故事片 ,以及新聞紀錄片《百萬雄師過大江》、《紅旗漫卷西風》等。但是,由於在電影創作指導思想方面過分強調電影的政治宣傳作用,造成題材單一的傾向。對《武訓傳》等影片的批判,挫傷了部分創作人員的積極性,導致了創作拘謹、產量下降。1953年,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有關領導提出改進領導方法,鼓勵藝術家發揮各自長處,從各方面反映革命的歷史和現實。1956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文學藝術和科學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為了貫徹這一方針,電影局從指導思想、領導、體制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取得積極成果,故事片生產由1951年年產10多部逐漸增加到1957年年產40多部,1957年文化部舉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一次優秀影片評獎 ,獎勵了1949~1955年攝制的《南征北戰》、《智取華山》、《渡江偵察記》、《雞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時珍》、《神筆》(美術片)、《淡水養魚》(科教片)等69部優秀影片。1957年,隨著反右派斗爭的擴大化,對一些影片和藝術家也進行了錯誤的批判。1958年又拍攝了許多報道性宣傳大躍進中某些虛假的「新事物」的影片,又一次干擾了電影的創作。不久,中央逐步糾正了大躍進中「左」的錯誤,周恩來對電影界也提出了注意影片質量的要求,促使中國電影事業在1959年形成一個繁榮時期,拍攝了《林則徐》、《聶耳》、《萬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鋪子》、《老兵新傳》、《五朵金花》等題材風格多樣、在思想與藝術上達到了較高統一的影片。但是不久,在反右傾運動中,電影界又批判所謂的資產階級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加之三年自然災害,膠片、器材等嚴重短缺,電影生產又逐步下降。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傳部重申堅決貫徹雙百方針,糾正了違背藝術規律,對文藝創作進行簡單粗暴的批評干預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藝工作和電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條例。使60年代初期的電影走入正軌,到1965年,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二個電影創作高潮,生產了《甲午風雲》、《革命家庭》、《紅旗譜》、《舞台姐妹》、《小兵張嘎》、《英雄兒女》、《農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楊門女將》等優秀影片,以及優秀美術片《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等。與此同時,電影放映單位從1949年的400多個發展到1965年的20363個 。到1965年為止,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共發行1213部長短影片。中國自己的電影工業也已具備相當規模 ,可以生產洗印、錄音、攝影、放映機等各種設備、器材,並基本達到自給。但在1966年爆發了文化大革命,電影界百花凋零,萬馬齊喑。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9年10月鄧小平代表黨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藝路線基本是正確的,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過去提出的「文藝服從政治 、文藝從屬政治」的偏頗提法 ,重申執行雙百方針。 2013年在人們對《泰囧》的驚嘆聲中開始。3000萬成本的《泰囧》在1月1日這天跨過10億票房大關,2月17日最終落畫時收入12.57億,成為有史以來最賣座的華語電影——片方最初的預期只是4億。同在2月,2013年的國產片票房冠軍也誕生了,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從大年初一到到初六,拿到了5億票房,並且鬼使神差地一路賣座下去,直到停在12.46億元——雖然並未達到周星馳預估的15億,這個大膽的想像來自《泰囧》的鼓舞 。
2013年中國的電影票房年收入的217.69億中,國產電影收獲了127億。收獲的批評也不少。有人說國產片越來越像春晚,觀眾「邊看邊罵,邊罵邊看」。到了年底,「國民導演」馮小剛給罵得邪火攻心,在微博上反過來痛罵影評人,狠狠地出了一口氣。
張藝謀的《英雄》還能在媒體引發廣泛的價值觀層面上的嚴肅批評和爭論,這種情況今天難以重現。一是互聯網的速食文字使爭論大多停留在意氣和口水,二是國產電影在商業道路上越發「成熟」,早早摘除了可能在意識形態上帶來的麻煩。
票房口碑都不錯的電影《中國合夥人》這樣評價它的主角、民營企業家成東青:「他壓根就沒想過去改變這個世界,但至少他能做到不被這個世界改變,永遠地土鱉下去。」影片末尾很勵志地羅列出柳傳志、馬雲、馮侖、陶華碧、李開復、王石等成功企業家的肖像,這無意中勾勒出了2013年國產電影的主流心態——信仰成功,尤其是本土市場的成功。 2012年,內地進口片票房近88億,國產片票房82.7億,算輸。對中國電影來說,2013註定是以翻身為目標的一年。翻身仗的開場手忙腳亂:王家衛《一代宗師》公映日期在媒體上推遲數次,終於定在1月8日,不能再推。1月3日,王家衛在泰國做總合成,動畫部分在法國,特效在法國和香港,音樂在日本,聲音效果在澳大利亞,還有在加拿大的、在北京的。要通過技術審查,要搞首映式,要做拷貝並把硬碟分發到各影院終端,保證1月8日的上映。所有人捏著一把汗。
還真做到了。雖然影迷從來不拿票房衡量王家衛,但《一代宗師》的2.87億成為王家衛在內地的最好成績。盡管圈內人對它的期待,至少是過3億。
新麗傳媒出品的《101次求婚》在正月初三上映,這個時間點被業內視為「不按牌理出牌」。除了主演林志玲和黃渤,這部小成本電影一切都是陌生的,導演陳正道,恐怕至今都沒幾個人認識,它意外拿到1.99億票房,為國產小片又添了不少信心。
《北京遇上西雅圖》原來叫《美麗有緣》,出品人江志強是香港人,這是香港喜歡的片名,後來由熟知內地的業內人士建議改名,被稱為「割了雙眼皮上場」。
上映時間是傳統淡季,江志強試探性地問了解市場的人:能賣到1億嗎?導演薛曉路則問:能賣到2億嗎?上映頭兩天,日票房都只1000萬出頭,但緊接著,觀影史上的奇跡出現了。幾天後,突然出現了3600萬的數字,結果完全憑著口碑,上映多天的片子竟然開始反彈和爆發:6天過億,10天2億,基本成為黑馬,最終跑進「5億俱樂部」。
管虎的《廚子·戲子·痞子》在市場上沒有同期的「西雅圖」這么熱鬧。雖然有批評拿這部電影與「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劇相提並論,但它仍收得2.7億元,成為「第六代」導演票房過億的「奇跡」。國產電影的話題性徹底超過了《霍比特人》、《巨人殺手傑克》、《魔境仙蹤》這些同期進口片。韓國「外援」執導的小成本愛情片《分手合約》被稱為「搭順風車」,也過億了。陳正道、薛曉路、管虎,三個年輕導演為國產電影帶來某種強烈的信號:「中國電影結出了奇葩。它們的容貌五官是觀眾願意接受的。」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公映時,距離《鋼鐵俠3》公映只有5天。趙薇的粉絲、原作小說的粉絲顯示了他們的力量,首映當日票房4500萬刷新2D國產電影的歷史紀錄。《鋼鐵俠3》上映後兩部電影並非此消彼長,而是比翼齊飛,結果創造了周票房9.2億的紀錄。3D片《鋼鐵俠3》成為2013年進口片票房冠軍,而《致青春》的成績比它只差四千多萬,屈居年度票房的第三名。
2013上半年結束的時候,國產電影票房佔比達到了一個歷史結點:62.7%。2012年這個數字是48.46%。但《超人:鋼鐵之軀》和《環太平洋》領隊的美國大片隨即在沒有保護的暑期檔來勢洶洶。「超人」上映5天,國產片策略性地放出了郭敬明和他的《小時代》。郭敬明粉絲登場,「超人」迅速變成凡人,《環太平洋》也受到阻擊。上半年的電影多少有些好口碑。2013下半年,《小時代》伴著巨大的爭議,而「富二代」(同在6月面市的《天機·富春山居圖》、《不二神探》和《小時代》的簡稱)遇到的則是巨大非議。最終暑期檔結束,國產片票房比例落到58%-59%。
2013年9月淡季,新人導演的小成本法庭戲《全民目擊》有人罵也有人喜歡,完成了1.8億。國慶黃金周,徐克的《狄仁傑之神都龍王》不出意料地收獲了6億。此間還有彭氏兄弟的《逃出生天》,品相不錯,票房卻只有1.8億,黃金周結束了。市場隨後疲軟,從10月中旬到11月中,二十多天里每天全國票房收入只有2000萬上下,無論國產片還是進口片,都無法力挽這一段的頹勢。
《地心引力》此時被釋放,以期拉動市場。超級英雄和超級特效維持著好萊塢在中國市場上的面子,而且他們已經知道在《地心引力》的關鍵位置放上天宮一號,令中國觀眾相當受用。
《掃毒》在11月底登陸,《無人區》出現在12月初,各自拿他們應得的票房。《掃毒》上映的時候,國產片票房比例已經落到了54%。年末賀歲檔期,沒有政策上的保護和限制,但進口片主動避讓了。2013年賀歲檔,國產片都是常規賀歲作品,反倒出不來《泰囧》那樣神經級的黑馬。賀歲檔最終只拿到21.5億,比2012年少了4億,這也是意料之中。
這一年,33部國產片票房過億,國產片總票房127.67億,以58.6%的數字翻身壓住進口片。盤算下來,2013年總票房比2012年凈增47億,而這47億,96%來自國產影片。
2015年12月31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通報,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40.69億元,比2014年增長48.7%,創下「十二五」以來最高年度增幅。其中,國產影片票房271.36億元,占總票房的61.58%,以較大優勢保持了國產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導地位。
據統計,2015年我國故事影片產量686部,全年票房過億影片共計81部,其中國產影片47部;國產影片海外銷售收入27.7億元,比2014年增長48.13%;全年城市影院觀眾人次達到12.6億,比2014年增長51.08%。
電影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5年中國電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走上質量提升、產能優化的新階段,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取得雙豐收。同時,大批優秀青年電影人才相繼脫穎而出,「互聯網+」促使各種新型業態進入電影行業。
特別是國產影片不斷提高創作水平,不斷豐富類型品種,受到了市場和觀眾歡迎。涌現出《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捉妖記》《滾蛋吧!腫瘤君》《狼圖騰》《烈日灼心》《戰狼》《解救吾先生》《尋龍訣》《老炮兒》等一批優秀影片,鞏固了國產影片在電影市場的主導地位。根據在2015年重要檔期開展的綜合性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顯示,電影評價不再「唯票房論」,國產影片的口碑處於持續上升態勢。
此外,2015年影院建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全年新增銀幕8035塊,平均每天增長22塊,全國銀幕總數已達31627塊。全國影院已全部實現數字化,縣級城市影院全覆蓋已基本實現。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戲曲片京劇《定軍山》,內有《請纓》、《舞刀》等片斷,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攝制。無聲片,長約半小時。 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是《難夫難妻》,1913年在上海拍攝,無聲片,鄭正秋編劇,鄭正秋和張石川聯合導演。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歌女紅牡丹》,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攝制。
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大獎的影片是20世紀30年代由蔡楚生導演的《漁光曲》,它在1935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獎」。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1948年拍攝於上海的戲曲片《生死恨》,由華藝影片公司出品。費穆導演,主演梅蘭芳,著名攝影師黃紹芬為攝影指導,李生偉任攝影師。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故事片是《橋》,編劇於敏,導演王濱,東北電影製片廠1949年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6年拍的《祝福》(魯迅著,夏衍改編,桑弧導演),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故事片是1959年拍的《老兵新傳》,編劇李准,導演沈浮,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立體寬銀幕故事片是1962年拍的《魔術師的奇遇》,編劇:王煉、陳恭敏、桑弧,導演桑弧,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舞台紀錄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編劇:徐進、桑弧,導演桑弧、黃沙,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遮幅式寬銀幕故事片是1977年拍的《青春》,李雲官、王煉,編劇,謝晉導演。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部譯製片是《團的兒子》,原譯名《小英雄》,楊范、陳涓翻譯,周彥譯制導演,上海電影製片廠1950年譯制。
中國與外國合拍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8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與法國加朗斯公司合攝的《風箏》,導演王家乙、羅歇·比果。
中國第一部獲得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熊獎」的電影是《紅高粱》,導演張藝謀。
中國第一部獲得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獅獎」的電影是《悲情城市》,導演侯孝賢。
中國第一部獲得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獎」的電影是《霸王別姬》,導演陳凱歌。
中國第一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是《菊豆》,導演張藝謀。
中國第一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是《卧虎藏龍》,導演李安。
❹ 中國電影產業現狀及發展歷史
行業主要企業:貓眼娛樂(01896HK)、阿里影業(01060HK)、光線傳媒(300251)、新片場(834630)、華誼兄弟(300027)、愛奇藝(IQ.NASDAQ)、Bilibili(BILI.NASDAQ)
本文核心數據:中國電影市場收入規模、中國電影放映場次情況、中國電影行業集中度
行業概況
1、定義
電影產業是對以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三個行業為主,同時包括電影的後產品的開發(如音像製品、電影頻道、相關圖書、玩具等)以及與電影相關的市場活動的總稱,屬第三產業中娛樂業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通過視聽技術傳遞藝術形象信息,為人們提供審美、娛樂、宣教服務。
電影產業的特徵包括以下幾點:
2、產業鏈剖析:包括五大階段
從電影行業整體來看,其產業鏈包括電影製作、出品、發行、放映環節。電影製作作為整個產業的最前端,決定了行業的影片供給數量、質量等情況,具有一定的議價權。影片製作完成後,通過出品及發行方使得影片得以面世,向下游院線企業進行宣發。電影產業的終端是院線市場,其基本職能是提供放映服務獲取票務收入,一般占據45%的票房分賬比例,同時還為合作商提供廣告服務、提供賣品等衍生品服務以獲得非票務收入。
在電影產業鏈中,發行上承製片方,下連院線播映方,是將影片全國推廣的渠道,整個電影產業鏈的參與者眾多。
電影製作方主要包括國內外文學與劇本等原始作品方,如國外的漫威、迪士尼,國內的華策影視、騰訊文學等;內容出品方包括海外的華納兄弟、環球影業,國內的萬達影視、華誼兄弟等專業影視公司;宣傳發行方包括華納兄弟、環球影業等傳統影視公司發行方,以及淘票票、愛奇藝與貓眼電影等網路發行方;電影產業鏈終端的院線平台代表公司有海外的AMC與國內的萬達影院、大地影院、橫店影視等。
行業發展歷程:處於「互聯網+時代」
2、中國觀影人次情況:2020年下降近7成
從觀影人次的變動情況看,2020年全年觀影人次5.49億人次,相比2019年減少了68.23%,降幅與票房降幅基本持平。對比2019年全國約14億的人口總量,人均觀影次數為0.39次,相比2019年的1.24次下滑明顯,若以8.48億的城鎮人口計算,人均觀影次數為0.65次,相比2019年減少了1.43次。
3、中國電影放映場次情況:疫情影響放映場次大幅度下降
2020年全國影院共放映電影5658.4萬場,同比減少55.58%,降幅明顯低於觀影人次和票房降幅。對比票房、觀影人次和放映場次的變化情況,隨著國內影院數量的逐年增多,放映場次的增加速度始終能夠大幅高於票房和觀影人次的增長速度。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❺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一次高質量的思想碰撞和文化交流
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會林文化基金和英文國際期刊《中國文化國際傳播(ICCC)》聯合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年會暨「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話語體系與文化形象」國際研討會11月28日、29日在京舉辦。來自各界的海內外學者圍繞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主題,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學術交流與思想碰撞。
擺脫「文化糾結」
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體系
在83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秦伯益看來,當前的中國文化處於一種「糾結狀態」——既有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中華傳統文化,也有明清以來開始傳入中國並且現在仍在傳入的西方文化,還有近百年的革命文化。三種文化的出發點完全不同,又同時存在於當代中國並各自擁有廣泛的影響力。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有如此復雜的文化糾結現象,這三種文化如何取捨,如何融合,從而形成具有當代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體系和文化價值理念,是中國文化能否走出去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因為當你向別人宣揚你的文化時,你首先要告訴人家你的文化到底是什麼。」秦伯益說。
「在走出去之前,要先想想我們文化本身的質地是不是具備走出去的前提條件。」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周星教授認為,中國文化走出去之所以步履緩慢,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整合尚未完成,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下文化尚未完成有機結合,因此在走出去之前「先要做好自己」。以電影為例,中國電影為了走出去盲目攀比模仿好萊塢,不僅沒能讓中國電影的文化內涵更加飽滿,反而丟掉了曾經的文化風格和特色,其結果只能是「硬著頭皮往外走,撞了南牆才回頭」。
如何解決中國文化的糾結?中國文化如何做好自己?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黃會林提出「第三極文化」理論,試圖構建起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吸收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元素,區別於歐美文化的中國特色文化價值體系。
回歸信息傳播本位
採用符合國際文化傳播規律的話語方式
「在過去的對外文化交流推廣中,我們的一些方式顯現出產業支撐力不強、文化內涵呈現不夠、思維和欣賞習慣還有很多地方對接不準、市場推廣力不強、可持續發展的後勁不足等問題。」光明日報副總編輯沈衛星認為,應該對傳統的對外文化傳播交流方式進行檢討。
沈衛星認為,對外文化傳播交流,回歸信息傳播本位,高位策劃,智慧傳播,傳播內容要優質,注重主流人群,善於運用多主體方式切入、多元化模式組建、多樣化機制運作的傳播方式。同時,要變趕集式的傳播為嵌入式的傳播,也就是傳播的內容和方式要與周圍環境和傳播對象密切相關,最好是互動式的,只有這樣的傳播才能變得更加個性化、風格化、即時化、深入化。
中國文化走出去雖然遭遇不少挫折,但卻有一個十分成功的案例,那就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第五代導演電影的國際傳播。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陳犀禾說,第五代導演當時的作品全部是傳統和本土題材,更加關注個人的主體性,這恰好為西方觀眾提供了理解異質文化中的中國和中國人提供了窗口。國際文化傳播的規律是兩種文化之間文化形態的互補性,因此我們對外文化傳播不管內容還是形式都要讓他國受眾感受到一種文化上的不同。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夏潮認為,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就必須要有一批對中國文化充滿高度自信並且能夠令人信服地闡釋清楚中國文化特質的人,「可惜,今天這樣的人太少」。除了建議加強傳播人才的培養,在傳播方式和傳播策略上,夏潮認為有效的對外文化傳播應該是在與其他文化的互動中完成的而不是單向的,同時要認識並尊重不同受眾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習慣,准確轉換話語體系以切合受眾心理。 (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庭)
❻ 中國電影要怎樣改革
第一,建構既能滿足中國觀眾精神需求又能為全球觀眾帶來價值共享的電影文化「通用體系」。我們知道,好萊塢一直「避諱」自己的「美國電影」身份,總是願意宣稱為全球而不是美國生產所謂的「世界電影」。即便某些帶有明顯國家意識的電影作品,都必然會用自由、平等、正義為核心的人道主義價值觀進行包裝來「遮蔽」其作品的「國家符號」,實際上就是用這種普適性文化來達到最大限度的全球共享性。同時,好萊塢還大量與歐洲、南美以及亞洲的印度、日本、中國合作拍片,《勇敢的心》《泰坦尼克號》《指環王》《哈利波特》等等,題材來自全球而不僅僅是美國本土,這些影片還使用其他國家編導、明星來吸引不同市場的觀眾,通過這些策略,穿透文化壁壘,使跨國傳播的「文化折扣」最小化,令不同國家、不同市場的觀眾意識不到這是一部「美國電影」,而是將其作為「通用」文化產品來接受,甚至還會帶來某種文化「親近」的想像。比如中國觀眾也許很難自覺意識到好萊塢主導的《功夫熊貓》《長城》《尖峰時刻》等許多電影的「文化」差異,這些電影的中國文化元素甚至讓觀眾產生更加強烈的自豪感和認同感。而像《阿凡達》《2012》《銀翼殺手》這樣的影片,更加模糊其「國家性」,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電影」,影片所包含的復雜而隱蔽的意識形態系統往往並不能被普通觀眾所覺察,其政治和文化影響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實現。相反,中國電影在這方面,可以說還完全處在「本土性」階段,我們缺乏將中國故事「全球化」的能力和信心。中國發展階段的特殊性、國情的復雜性,必然會催生一大批以滿足國內市場為主的電影,但是中國還需要生產出更多具有全球共享價值的電影產品,才能真正成為世界性電影強國。在這方面,無論是文化觀念還是制度設計,無論是文化自信還是文化融合力,中國電影乃至整個中國文化都還有艱辛的道路要走。長期以來,我們只習慣於用中國眼光看世界,甚至過度強調「中國中心」,這種「自我優越感」在傳播過程中往往很難被其他國家觀眾所接受。我們還需要用世界眼光看中國,用世界眼光看世界,將中國利益納入全球共同體之中來思考,只有這樣,中國電影才能真正做到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甚至中國就融匯於世界之中,在保持世界文化多元中維護人道主義核心價值,在人道主義的核心價值中體現文化多樣性。
第二,建構完善的互聯網化電影工業體系。應該說,中國電影目前還處在快速而粗放的發展階段,產業邊界模糊,行業規范缺失,版權意識不足,領導性企業缺乏,行業結構也缺少集中度,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急功近利的行業行為比較普遍,各產業環節發展很不均衡,因而導致電影整體藝術質量和工藝標准不穩定,市場風險難以規避和控制,企業缺乏培養人才和其他產業要素的耐心和恆心。如果企業規模難以做大做強,就不可能出現好萊塢六大公司那樣的企業,更難以出現包含了好萊塢公司在內的如同時代華納、迪士尼、維亞康姆、新聞集團、索尼這樣的跨國、跨媒介的綜合性文化集團。中國電影行業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在中國快速發展的優勢,深度與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CG技術、生態系統相互融合,形成與好萊塢相比更加互聯網化、更加智能化、更加全媒體化的工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完成原始積累,在公平競爭前提下,形成互聯網與影視相互結合的產業鏈完整的領導性企業,制定並遵守行業和市場規則,參與全球競爭,培養人才、培養品牌,為中國電影建構既能減少無序競爭又能帶來創新活力的工業體系和市場體系,生產出達到國際標準的電影產品,並且使中國電影形成國內影院—國際影院—網路—電視—音像—授權的完整市場窗口體系。只有這樣,中國電影才能真正完成從數量增加到質量提升的轉變,才能使得電影版權價值最大化同時,實現對經濟社會文化帶動作用的最大化。互聯網作為新媒體對電影的介入,很可能成為中國電影彎道超車的重要動因,互聯網所提供的分享、共享、集約、整合、精準等優勢有可能幫助中國電影走在建基於傳統工業的好萊塢前面。
第三,建構適應全球市場的國際傳播體系。電影強國重要標志之一,是全球傳播能力和效果。雖然好萊塢電影目前還具有比較明顯優勢,只有中國有可能形成一種新的全球制衡力量,一方面中國有即將超越北美廣闊本土市場作為堅強的發展「根據地」,另一方面中國又有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崛起」背景支撐,完全有可能成為世界電影格局中舉足輕重的力量。因此,通過更加積極的開放合作機制,通過培養跨國性文化和電影企業,通過吸引大批海外境外優秀電影人才,通過大膽採用不同國家和傳統的故事題材,通過重要產業環節的全球介入和深入,我們完全有可能在滿足本土觀眾、華人觀眾需求的同時,生產出更多能夠滿足世界不同市場觀眾需求的產品。當然,中國電影在全球傳播的過程中,也可以借鑒當年美國電影「全球化」過程中的一些經驗,採取不同區域的差異性策略,分別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東亞、亞太、非洲、中東、東歐、北歐、西歐、南美、北美以不同的模式逐漸產生更大的影響,用10年左右的時間,形成全球性電影傳播體系。這樣,中國電影才能真正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體現,不僅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而且用中國文化、中國精神去豐富、完善世界文化,讓中國與世界人心相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享性電影文化,中國電影不再以「走向世界」作為目標,而是成為能夠被世界接受和尊重的全球電影一部分。
❼ 中國電影應如何走向世界
一、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藉助國家戰略
目前世界電影產業的主要增量來自中國華語電影,中國電影發展的空間仍然很大。因為電影城鎮化還在不斷推進,城鎮化帶來的觀影人口將不斷增長,三四五線城市的增量仍然會帶來紅利,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力依然停滯不前。中國電影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應該藉助於國家戰略,為中國電影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更多新的活力,最終在一定程度上打造世界電影的新秩序。」
二、好萊塢電影人馬丁·基斯特勒:打造全球化故事
在本屆北影節「好萊塢工匠·中美電影交流高峰論壇」上,IG創始人、CEO馬丁·基斯特勒認為電影要想走出去,就必須講述一個全球化故事。「講故事是以新的方式闡述故事,要不聚焦本地的故事,要不聚焦全球的故事,這個取決於你想捕捉什麼觀眾。」馬丁·基斯特勒認為50%中國電影像好萊塢電影,《戰狼》風格跟好萊塢的風格非常類似,但是可以打動中國觀眾。最重要是內容、故事的呈現和講述方式。故事的講述方式一定要捕捉全球的觀眾。」這位好萊塢電影人認為故事首先要好,然後才是營銷手段層面的問題。「最重要是你的故事原生態,看一下你這個故事是不是被全球的觀眾所認可或者能打動全球的觀眾。」我們現在做電影是讓全球的觀眾來看,我們會把中國好的電影帶給全球觀眾,我認為這個時代已經到來了。」
三、中美電影節、中美電視節主席蘇彥韜: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除了作品的輸出,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也是中國電影走出去的一個有效途徑。在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中美雙節」主席蘇彥韜宣布第十四屆「中美雙節」將於10月27日至11月30日在美國好萊塢、洛杉磯、舊金山、達拉斯、拉斯維加斯等全美各地舉辦影視盛典、影視高峰論壇、「金天使獎」頒獎典禮以及電影合拍論壇、電視劇合拍論壇等數十場各具特色的大型電影專場、研討活動和200多場次的影片展映活動,為中美影視業界的合作搭建更廣闊的平台。近期的《戰狼》《紅海行動》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電影,這些電影振奮了人心之餘,大家對於影片話題的熱愛造就了一個更好的主旋律電影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