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李子《血鑽》,成本1億美金,為防引起恐慌提前發傳單
這部電影是2006年在美國上映的一部犯罪題材電影,該影片於2007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5項提名。
導演是愛德華·茲威克,他曾執導過《燃情歲月》、《最後的武士》等影史佳作。
1999年,經由他製片的《莎翁情史》還一舉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七項大獎。
因此,這里的鑽石被稱為“血鑽”,這也是這部電影片名的由來。
世界各地的消費人群想要鑽石,資本就去追逐這個高收益的東西,並不擇手段甚至藐視生命。
這種惡性循環換來了非洲大陸的種種血腥:內戰、災荒、難民、童兵等。
而這其中,資本是最大的受益者,且是唯一的受益者。
而片中最罕見的那顆粉鑽,讓早期的阿徹爾眼紅,讓所羅門的家庭被拆散,讓他的兒子被抓去洗腦。
鑽石對於這片土地的人民而言,可謂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鮮血澆灌非洲的紅土地,長出了悲血滋養的鑽石,這是資源帶來的詛咒,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在當年的威懾力。
南非的迪比斯鑽石公司擔心此片的公映會影響大眾對鑽石類商品的消費熱情。而後,更是傳出南非鑽石工業共同抵制該片的消息。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的故事節奏緊湊,人物形象立體,警示意義更是加分。
但時至今日,在營銷下,鑽石依然受到追捧,它依然把愛情、幸福、堅貞囊括一身。
但是,背後的血腥或許還在延續,掠奪還在繼續,可能沒有槍炮,但一樣有流血和犧牲。
B. 如何評價血鑽這部電影有什麼內涵
《血鑽》評價:該影片的最成功之處在於從一個看似合理實則血腥的角度上,直接地向世界各個國家報道了一個最真實的非洲貧窮的、看不到更多希望的非洲。該片無論從藝術性還是商業性上,都可以被看作奧斯卡最大的競爭熱門電影。
在非洲從事鑽石走私的事情以及在遇到一位記者後,他的思想發生了重大扭轉,最終領悟了生活和愛的真諦的故事。該影片於2007年獲得包括奧斯卡金像獎以及美國金球獎在內的七項大獎的提名。
(2)國際貿易角度分析電影血鑽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血鑽》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處於內戰時期的獅子山。主人公丹尼·阿徹爾一個來自辛巴威的前雇傭兵,和所羅門·梵迪一個漁民。就是這樣擁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生活環境本不該有任何交集的兩個人,他們的命運卻被一顆罕見的粉鑽石緊密聯結在一起。
而在非洲,這樣一顆鑽石的確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或是終止那個人的生活。所羅門本來只是一個普通的漁民,但是生逢亂世,被叛軍強制帶離他的家人去開采鑽石。在開采過程中所羅門發現了一顆罕見的粉鑽並冒險藏了起來。他知道如果事情敗露他將必死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