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藝術電影的影片分析
正如雅克奧蒙曾指出的:「影片分析……是依照個別對象應用、推衍或翻新其他的學科理論。也無意也無篇幅用大段分析理論使得這個概念變得更加抽象,而希望通過接下來的例子引導大家對藝術電影欣賞有進一步的認識。
阿倫雷乃[廣島之戀]無疑是藝術電影氣質的絕佳代言人。其故事之鬆散,情節之淡化,技巧之花哨,即使置於五十年後的今天同樣可以稱之為先鋒。「什麼也看不見,什麼也寫不出,什麼也說不了。正是因為無能為力,才有了這部電影。」作為編劇的杜拉斯這番話可以說為電影奠定了基調。她與雷乃都帶有「左岸派」的典型特質,因而這部電影充滿著藝術化的表現手法和意念。欣賞的時候,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電影的整體欣賞,更需將其分解至場,甚至分解至幀,尋找雷乃意識流般的劇情推進方式和如詩般抽象無邏輯的對白中蘊藏的含義,分析精美的構圖及繁復的剪輯所要傳達的訊息,解構電影中的現實、過去、幻想、夢境所代表的象徵意味。這部電影的藝術性正是在於多重解讀性,所有的意義都隱藏在精心構架的結構和符碼中,所有的解釋都需要思索和挖掘。電影可以是存在主義的,可以使反戰的,可以是浪漫的……全在於觀眾自己的價值觀和所運用的理論。而我們對這部電影的欣賞總是需要我們將電影片段抽離,解讀,再代入電影整體之中,才有可能理解。如開場夢囈般的旁白,如果機械地聽過,則根本無法理解其中的非理性的表達,必須要看完電影之後重新品味,認真思索之後才具有價值。換句話說,藝術性幾乎從來都不是直觀的,各種分析手段的引入以及反復觀看的必要都明確地表明了這一點。
Ⅱ 請推薦一部有特點的法國電影
父親的榮譽(La Gloire de mon père),母親的城堡(Le Château de ma mère),小尼古拉斯(Le Petit Nicolas)
無論從語言,故事以及文化背景,都帶有極濃的法國特色。學法語不可不讀的書,不可不看的電影。
Ⅲ 值得欣賞的法國藝術電影有哪些
你好我是學影視專業的,我知道的有:
這個殺手不太冷
碧海藍天
蝴蝶
印度支那
羅莎夫人
色彩中的黑白
夜以繼日
Z
星期天和女神
黑人奧菲爾
我的舅舅
被禁止的游戲
文森特先生
陌路狂花
法國中尉的女人
又算比較經典的,但是有的片子特別的老就不知道你喜歡不喜歡
Ⅳ 推薦幾部法國藝術電影
法國藝術電影展!
法國,一直被稱為藝術之鄉。法蘭西民族,被公認為最具有藝術氣質的民族。法國的電影也不例外,一直就是世界藝術電影的旗幟。世界上能夠和美國的好萊塢電影相抗衡的,只有法國電影。所以,作為一個電影愛好者,不了解法國電影是不行的。為了幫助大家了解法國電影,本斑竹特地集中介紹幾部近年來的法國藝術電影作品。下面是具體目錄:
《天使愛美麗》!
《生命如歌》!
《一路順風》!
《雪地里的情人》!
《鬱金香芳芳》!
《紅白藍》——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藝術電影!
《情慾寫真》——蘇菲·瑪索作品!
http://www.fyqt.net/thread-59272-1-1.html
2004法國電影藝術學院凱撒獎提名電影
http://www.3lavie.com/diy/focus_show.asp?ArticleID=76
Ⅳ 求一篇1000字左右的影評
《我是傳奇》影評——人類因為某種病毒導致幾近滅絕,在荒蕪的紐約,身為舉人的科學家,獨自一人生活著,試圖破解這一毀滅人類的病毒。整部大戲,一個人,一隻狗,堅毅的生活,頑強的生存。故事情節簡單,甚至可以說有些俗套,可就是這么一個科幻片,卻在首映時狂攬7600萬!使美國電影市場猶如噴井式的在這2007年末又掀起一層滔天巨浪。而圍繞著一連串奇跡的人,就是此片中那唯一生活在紐約的黑人--威爾,史密斯。這個片子的名字我看取的實在是不錯,不是針對劇情,而是針對威爾,史密斯這個人。他在當今好萊塢的確是個傳奇了,自他接受的電影,種類繁多,從動作到科幻,從愛情喜劇到劇情片,他能演任何題材的片子,並且每部作品都是票房冠軍。就只這一點,放眼整個影壇,真是除此一家,別無分號!在西方世界裡,我是傳奇這樣的類似科幻驚悚片其實在這個日子上映非常難以討好,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合家歡樂的節日,都喜歡看喜慶幽默的電影,可就是這么個完全不符合西方人們定義應該是在節日里看的片子,卻硬是敢逆著這小半年低糜市場上市,並且取得了如此如此令影評人震驚的成績。7600萬,這個恐怖的數字超出了所有人預期的范圍,無怪乎製片人和老闆笑的嘴都閉不上,連連誇贊威爾,史密斯。因為威爾,史密斯值得他們的誇贊,我相信美國老百姓能夠進入電影院,一個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因為威爾,史密斯,這就是史上最有權威的男影星的實力,權威!所以這個「我是傳奇」在我看來,更符合現實生活中的威爾,史密斯,而不是電影里那個虛構的人物。很多人在看完電影後,對於影片很有些微詞,但看了那麼多的影評,幾乎質疑的都是導演的功力以及某些情節的設置不合理,但是對於威爾,史密斯幾乎算是一邊倒的給予肯定和贊美,而我對此的看法是,我是傳奇這個片子,其實很完美,很經典,刨除威爾,史密斯,其實這個片子有很多可以稱為經典。首先,對有些人質疑前半部分經典,後半部分草率,尤其結尾,更是有垃圾的嫌疑,在我眼裡,結尾恰恰是非常值得稱道的,想必大家都看過,這幾年類似的電影,無論是驚變28天,還是驚變28周,或者DOWN OF DEAD,或者生化危機系列,結局幾乎都是大通小異。象28天和28周,費勁九牛二虎之力逃出升天,結果卻是席捲了整個世界。而OWN OF DEAD 更是跑到島上發現那裡的人也是感染者而所有逃出的人全都GAME OVER。至於生化危機系列,由於游戲的緣故以及想拍續集的暴利趨勢,使的每部結局都不是圓滿收場,而是昭示著更大的危機即將出現。這么看來,就好象但凡病毒導致人類變異毀滅世界的電影,結局如果不出人意料,不驚世駭俗,不讓觀眾們張大著嘴巴腦海里徘徊著「竟是這樣!」而會認為拍的很失敗。我實在是無法理解這樣邏輯以及想法,在我看來,結局的驚變固然是需要的,固然能夠給影片錦上添花,但如果千篇一律,反倒成了俗套,而「我是傳奇」恰恰走回了很多年前我們認為的俗套--最終人類研製出了解葯,這個世界還是被挽回了。我是傳奇敢於在前一種結局大行其道的整體氛圍中不依照潮流而行,僅僅這種精神就值得我們欽佩,何況它所設計的這種結尾又恰恰超出了所有觀眾的預料,至少對於我,在觀看的時候總是在猜測結局應該是非常絕望的,或者維持著現狀,甚至當女人說有個隔離區時,我也跟威爾,史密斯的想法一樣,沒有什麼所謂的隔離區,等歷盡艱辛到了後卻發現,又將會是另一個夜魔之地,而我按照著自己的「經驗」如此判斷之後,卻在面對著真正結局到來時,有了意外,所以說,此片的結尾我覺得恰恰是成功的,當世人都在劍走偏鋒只時,你正常拔劍,反倒取得了跟好的效果。而且對於有些人說威爾,史密斯領悟上帝太過迅速,之間沒有什麼過度,沒有一定的情節鋪墊,我則不以為然,試想,在那樣一個絕望的年代,人的想法絕對不會和現在我們的想法一樣,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和平年代,沒有什麼大的動亂和坎坷,我們怎麼能理解在那樣一個人類滅絕,而且全都變成吃人的魔鬼世界裡,能夠存活下來的人的思維方式。換句話說,當威爾,史密斯三年來認為自己也許是這個世界最後一個人類之時,卻有兩個人在他一心尋死之時突然出現在他的面前,而他僅僅是在餐桌上發了一頓脾氣,而後自己躲在浴室里,想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就接受了這個現實。這樣的一個人在面對著從不心上帝到最後的相信上帝,還需要有多大的過度,多大的鋪墊來幫助他慢慢的,仔細的慢慢體會出這個上帝的萬能?我覺得在那樣一個危機的時刻,在他的眼中,破碎的玻璃顯出那樣的一副圖案,耳中聽到女兒聲音,足以讓他瞬間有所頓悟,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過於收尾之嫌。至於說什麼裡面變異人類的造型問題,我覺得這有必要和本片的題材聯系在一起來討論,說實話,我是傳奇真正該遺憾的是誕生晚了,如果它在驚變28天之前面世,那我想現在該受到責難的就不是前者,而是後者了。並且對於造型的設計,確實比較象生化危機里的某些造型,但我想人類在這一點上估計已經走到了極限,再怎麼想突破也不太可能,試想,你總不能期望因為病毒產生變異的人類會變成其他動物吧?貓?狗?還是獅子?所以在這點上責難,我覺得沒什麼必要。並且我對於有些人自己的觀察力不足卻還對著電影說三道四很反感,象有些人說紐約三年荒蕪,威爾,史密斯家怎麼還會有電?我真是為導演的苦心不足,在影片開始階段,當威爾,史密斯從外面打獵回來時,導演特意給了發電機一個特寫,不敢停留的太長,怕影響劇情的連貫,並且是安排在他鎖上那道厚重的大門之後,希望發電機的特寫鏡頭出現的更合理,這種煞費苦心換來的居然還是「怎麼會有電」的置疑,我真是無語了。並且我想說的是,這樣一個科幻片,絕對不能象某些懸疑推理片一樣進行著100%的推敲,不然你不會獲得觀賞的樂趣,只能陷進找茬懷疑的疲憊當中(當然,也有人正是以此為樂,那就另到別論了)。總的來說,這應該算是今年非常不錯的電影,而且再一次證明了威爾,史密斯巨大的票房號召力,很符合這個電影的片名---我是傳奇PS1:片中威爾,史密斯對女人介紹歌手的那段對話,可以稱為本片畫龍點睛之筆,借用威爾,史密斯講解那個故事的機會,向觀眾點出了威爾,史密斯內心深處到底一直堅持著的是什麼,他的理想到底是什麼。而本片最後的女人的旁白也恰恰呼應了這一點。不過在我眼裡,如果非要給這部影片選一句最能讓我有感觸的話,我則選擇威爾,史密斯在電台里的那段錄音,三年來這從沒有改變的話,在我眼裡卻是人類最終能夠生存的根本,一種莫名的希望,一種無言的堅持,一種對生命最高的尊敬。"我是羅伯特,內羅.我是紐約的倖存者.我在所有AM頻道上進行轉播.我會每天中午在南街海灣,當太陽升到最高處時.如果你能聽到我,如果任何人能聽到我,我能提供事物,我能提供住處,我能保障你的安全,如果你能聽到我,任何人,回答我,你並不孤獨."
Ⅵ 法國電影的藝術特點
很多人說,「典型的法國片」,不知道這「典型」是褒還是貶,是法國電影的成功還是失敗。
主題晦澀,孤芳自賞,法國電影一個公認的「病」。很多主流觀眾都知道戈達爾的大名,可誰敢保證能看懂戈達爾那麼復雜的文本,動輒導演現身發一番辯論,動輒插一段與故事無關的畫面進行論述。晚期的雷乃玩起音樂歌舞片,說實話,令人難以忍受,尤其是幽雅的中產階級格調和孤芳自賞的大巴黎主義趣味。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埃里克·羅尚、阿諾·德斯帕欣和布魯諾·杜蒙等幾位前衛導演的上座率也非常「前衛」地停留在3位數左右,每一次拷貝只能賣出幾十份,因為他們的內容都比較晦澀抽象,難以理解,除了電影節、記者和圈裡人,觀者寥寥。
法國電影劇情緩慢,節奏沉悶也是出了名的。印象中,1991年後出道的導演,除了奧松之外,FEMIS的畢業生似乎都成了安德烈·巴贊長鏡頭美學的追隨者,以普通人現實生活為素材,關注現代人的生存狀態,日常的瑣碎畫面,訴諸於人物內心的象徵性畫面,真正把電影變成了一種「影像寫作」,毫不顧忌主流觀眾的感受,前仆後繼,以求不朽。少數派的、極簡的和技術的個人理想和野心成為創作的第一動力,任多數觀眾昏昏欲睡而不顧。
其實,反過來說,主流觀眾在長期的、潮水般的商業電影訓練中,慢慢習得了對電影的接受模式,這種模式形成了相同的觀影反應和評價情緒,好或者不好,有意思或者沒意思,過於簡單的思維才使主流觀眾對法國電影心存誤解。故事、懸念、節奏、明星和視覺特效,這些元素成為評判喜好的尺度。這也難怪,法國電影在商業效果上做得不出色,除了少數商業導演外,一說法國片,一些人本能的情緒馬上就來了,題目高深,正襟危坐,藝術、哲理的帽子統統扣過來,要麼打起十二分精神挑戰耐力和智力,要麼乾脆放棄自我折磨而棄之不理。當然,影迷有影迷的道理,只不過,類型化日趨嚴重日趨乏味和庸俗,如此簡單、草率的判斷,會讓我們錯過改變陳規的可能。當我們不再有耐心欣賞創新,也就不再有面對新事物的驚喜。
Ⅶ 急求電影(藝術家)的影評
《藝術家》影評
《藝術家》的成功在於它獨到的細節處理和故事情節中對人間純情的贊美。另外加上它的創新,以無聲和黑白電影的形式進行,在現在一開始看起來別扭,但是影片確實是一種極大的創新,加上它的背景音樂和恰到好處的字幕,還有對畫面的處理。看完之後,滿是敬佩之情。
電影講述了一個習慣演無聲電影的好萊塢巨星因為有聲電影的出現對他的演藝事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他的演藝生涯中他認為,電影演員就只需要用自己的表情來表演而不需要語言,並且他認為有聲電影很不嚴肅,並一直妄稱自己是一個藝術家,不需要去順著這樣一個他看起來不正確的發展方向。他的老闆告訴他有聲電影才是電影的未來,他驕傲的回答他:你去擁抱未來吧。然而,他的未來自然是被這個時代所淘汰,但幸運的是電影並沒有把他的處境從以前的星光熠熠一下變得一塌糊塗,而是給了他一個喘氣的機會,這樣看起來很容易讓人接受,而在中國的電影更喜歡使用天上地下的猛然間的變化來打動人。男主人公是那個過渡時代那些接受不了有聲電影的巨星的代表。相信在當時有很多像他這樣的藝術家。後來的他,電影中的情節很自然的去講述,故事情節順著正常人的思維去發展,而在中國喜歡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的沒落,他的自殺,影片中每一個情節的發展都是那麼自然,卻時時都在牽著觀眾的感情。有很多的電影我看完之後再去想電影的情節就想不出來了,但這部電影我相信再過一段時間,再讓我去想的時候我還會想起很多有關這部電影的細節。我覺得這部電影最大的成功就在於他的細節。
細節一:芭比——這個一直狂戀瓦倫登的粉絲,一次偶然成為了瓦倫登生命中的神秘女郎。芭比去當群眾演員,瓦倫登在後台告訴她要想當演員,就一定得有自己的特點,並在她的右嘴角上點了一個痣。細節設計的很好,自然的大家就會想到在以後的時間里,芭比都會帶著這顆痣,相信很多的觀眾都會有去注意一下芭比是不是還帶著那顆痣,影片自然也會這么安排,這讓觀眾有了在觀影時有了一點點小小的滿足感。因為電影是按照觀眾的想法發展的,很容易讓觀眾去接受。
細節二:在有聲電影出現以後,瓦倫登的電影自然因為跟不上時代的潮流而受不到觀眾的青睞。當他抱著那隻一直陪伴著自己的那隻狗去觀看有聲電影的時候,有個女士把他攔下來跟他聊天,並誇他的狗很可愛,瓦倫登說了一句話:要是會說話就好了。這個細節有雙重的意思,好像聽起來瓦倫登有了一點點的覺悟,潛台詞好像是如果當時他能開口說話的話,生活或許不是這樣的。
細節三:影片一直在用著一種很獨到的方法來展現一個人的內心。專業方面的術語我說不出來這是一種怎樣的手法。第一次,在芭比和瓦倫登演完第一場戲的時候,芭比用自己的手伸進瓦倫登掛在衣架的衣服上的袖子里,把自己的手當做是瓦倫登的手來擁抱自己,看到這一點我感到這個畫面處理的真的非常巧妙。第二次,瓦倫登在火里逃生身體恢復之後,來到了一家服裝店的櫥窗前在鏡子里比量著那件衣服,一是說明他的落寞,沒錢進入那一家服裝店,更多的是他對過去歲月的懷念吧。
細節四:瓦倫登發現他拍賣會上所賣的東西都是被芭比買下來的時候,他一個個的去揭開蓋在那些物品上的布的時候,我在想第一個揭開的會是一件什麼有代表性的東西呢,是他的畫像?還是什麼?最有可能的是他的畫像,但畫像卻是最後一個被揭開的,而在這時瓦倫登的感情也一下到達了高潮。
細節五:字幕的處理
多一句則多,少一句則少。
每句重要的話都用古老的無聲電影的字幕的形式來展現。在最後他們小區保安的話卻沒有用字幕的形式來展現出來,如果展現出來的話我想可能會很蒼白吧。處理的非常高妙,言辭的激烈都讓觀眾去想像吧。
細節六:影片在瓦倫登拿起手槍准備自殺的時候的字幕中出現一個」BANG「看到這里,我想每個觀眾的心都會揪一下,覺得事情的進程怎麼沒有按照自己的想像去發展呢,隨後出現的畫面是不會開車的芭比將車撞在樹上迫使車停下來,發出了一聲」BANG「又是一個巧妙的處理,畫面結束之後一樣的敬佩之情。
細節七:瓦倫登要燒掉自己以前所有的影片,可見情感與一個人的行為結合的是多麼的好,一個人要燒掉自己以前所有的驕傲,這是多麼的令人可惜,同時燒掉的還有他一直放不下的驕傲。在火燒起來的時候,他又竭力去保護一盤膠片,我一直在想他保護的那盤膠片是哪部電影呢,是他沒落的時候自編自導自演的被人稱為瓦倫登演而優則導的那部影片嗎?仔細一想自然又不是,電影沒有急著去告訴我們,而是在芭比去醫院看望他的時候由芭比打開的,瓦倫登從來沒有用語言去表現他對芭比的愛,而是用生命去保護他們的回憶。
在感情表達方面:
如果在中國有這樣一個明星沒落的事情發生,應該會有一種世態炎涼的現象的出現,中國電影中的芭比可能會只顧自己的事業發展,也許早就會遺忘這樣一個曾經幫助過自己的明星,看當今的影視圈和社會,每一個明星出了緋聞,或是有個人沒落,人人」敬「而遠之,免得惹一身騷,脫不了干係。
瓦倫登失敗之後,還有一個芭比能無時無刻關注他,關注他的最後一部電影,關注他的生活,關注他的內心。還有一條狗能在危難時刻救他的命,還有一個忠實的僕人科頓也在一直關注他的發展,而且趕都趕不走。瓦倫登相比一些中國的明星他是幸福的。
在最後完美的二人踢踏舞表演中,震撼了所有的在場人。他們的默契是深厚的感情積淀下來的。在芭比說出"相信我,我覺得至少有一件事你應該去試一下"的時候,相信所有的觀眾在一瞬間肯定又在揣測他們會去做怎樣的一個嘗試呢?最終的踢踏舞觀眾看完又會不禁想起以前的情節吧。第一次合作,二人隔著幕布跳踢踏,那一次是瓦倫登在以一種玩笑的方式在努力的去帶起芭比的熱情,而最後,是在瓦倫登潦倒的時候,芭比以這樣一種方式來贏回他的自信。
看這部電影,我們要忘記這部電影的成功與五項奧斯卡獎去感受一下內在的感情與電影高超的手法。
影片還有一個成功在於大多場景是無聲的,觀眾不用去找翻譯的版本就能看個大概,適合每個國家的觀眾去看。感情和敘事也是符合各國觀眾的口味。
Ⅷ 法國喜劇電影藝術特色有哪些
沒有法國電影,就沒有世界電影藝術。無論從技術上還是從藝術上說,電影的誕生要給法國人記頭功.電影誕生以來的一百多年間,發生的革新或革命,法國人的作用一直很巨大。喜劇片是法國電影藝術中的一支奇葩。中國觀眾熟悉的法國喜劇電影,大都是動作誇張、對白逗樂、噱頭迭出的通俗喜劇。其實,法國喜劇電影中還有一類被稱作「文人喜劇」或文雅喜劇的電影,就是用情節設計、人物刻畫來展示幽默、調侃人生或社會,抨擊、諷刺假、丑、惡。這類喜劇充分表現了法國人善於寓大於小、舉重若輕、高度概括的藝術天賦。但是,這類影片很難成為經典。美國喜劇電影就是讓人輕松,法國喜劇電影讓人在輕松中深沉地思考。
Ⅸ 結合作者電影理論談談法國新浪潮對於世界藝術電影的影響
新浪潮是指六十年代初涌現的一種新型電影,它採用了新的敘事手法與影像處理方式。
六十年代初還在法國掀起一系列前衛運動,沖擊著造形藝術世界。 不過電影藝術家們和藝術家們互相根本不了解,相反地,有幾個著名例子可以為證。一方面讓-呂克.戈達爾一直對繪畫發生興趣,在他著名的電影中直接或間接地把繪畫作為參考,另一方面克里斯蒂昂·博爾坦斯基和達尼埃爾·比朗都在選擇電影藝術家和藝術家生涯之間徘徊了一陣。動態形象(電影、錄像)創作者與靜態形象(繪畫 、攝影)創作者之間緊密聯系起來興起於法國六十年代延續至今。
一系列的"新浪潮"改變著藝術形象(八十年代有作為視覺藝術的攝影"新浪潮",然後是九十年代的錄像"新浪潮",最近又出現數字形象"新浪潮"),它豐富了他們之間的聯系,並使之成為法國當代藝術的核心。因此今天的每一種類型靜態藝術形象(繪畫、攝影、抽象派藝術或形象藝術)都深刻影響著動態藝術形象(錄像、電影)。
本世紀60年代中期,英美科幻小說普遍受到所謂「新浪潮」運動的影響。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二十世紀世界電影史上規模最廣、影響最深、作用最大的電影運動。1959年到1962年的短短4年時間里,百餘位新導演拍出了處女作,而且當年的許多年輕導演後來成為了世界級的電影大師,為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影響波及如六十年代的德國新電影、美國新電影、巴西新電影等等,這場運動被公認為是傳統電影與現代電影的分水嶺。「新浪潮」最直接的影響之一是迫使人們接受了這樣一種觀念:電影的創造活動需要由年輕的電影人進行經常性的革新。
1959年是世人公認的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誕生的年份,在當年的戛納電影節上引起轟動的兩部法國影片分別代表著新浪潮運動的兩種傾向:特呂弗的《四百下》代表著「作者電影」傾向,強調導演在電影創作中的主導地位,由於這類導演是出身於《電影手冊》雜志編輯部的影評家,故稱「手冊派」;雷乃的《廣島之戀》代表著「作家電影」傾向,強調電影導演與作家的聯合,由於這類導演居住在巴黎的塞納河左岸,故稱「左岸派」。
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青年電影」反對「爸爸電影」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兒子反對老子的結果。有很多反叛題材。
Ⅹ 法國電影大道講什麼
法國電影大道講述導演自己的童年故事。一個9歲巴黎男孩因為母親外出生孩子,在夏天被寄託到鄉下一處友人家。這家夫婦雖然寵愛他,但各有怪癖,而且不停嘮叨他們幾年前去世的孩子。一個有男生性格的女孩使他從怪圈中逃脫出來,進而他也幫助那對夫婦克服喪子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