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美國電影缺點

美國電影缺點

發布時間:2022-07-10 22:34:20

國外電影缺點和優點

它的缺點是劇情雜亂,畫面露骨,而優點是能夠擴寬視野,增長知識。
很多網友表示,外國電影故事有創意,製作精良,後期良心,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外國電影的劇情,尺度,表達方式,贊同廣電總局禁令之聲也不絕於耳。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認識和判斷力,學習外來文化好的那一面,對多種文化有包容性。

② 好萊塢電影的不足

1992年柯林頓登上美國總統寶座時,美國記者請他替好萊塢說幾句話。柯林頓作了兩項期許:第一、希望好萊塢影片的文化和素質能提高;第二、希望好萊塢能引導美國人民看向未來。 柯林頓卸任那麼久了,好萊塢商業電影依舊,共同點是把人性簡化了。影片對人文的探索不足,這也是好萊塢片不夠深度的原因。 在優裕物質條件下長大的年輕人,文化程度並沒相對的提高,很多是精神空虛,追求感官享受遠超於內心的探索;對電影的要求是刺激的快感,如此,空洞但視覺特效強的影片,票房部部燦爛。 《哈利波特》擠掉所有小片 我們在電影的觀賞上,其實也「留白」。造成的因素很多,或許有人會說,觀眾是被動的,片商買什麼影片,觀眾就看什麼影片。片商或許會辯說,我們才是被動的,我們購買影片,是依據觀眾的口味。 不管誰是被動、主動,追根究底,兩者其實是互動的。這個互動關系必須築構在整個社會結構和國民文化心理的層次上。以目前來說,兩者還是處於失衡的現象。 發行藝術電影為主的「光」(Lighthouse Pictures)負責人Thomas Chia接受本報訪問時坦承:「現在發行藝術電影越來越困難。」他舉例,10年前第一集《哈利波特》在本地推出時,只佔一個擁有10個映廳的影城(Cineplex)的一或兩個映廳;不久前推出的最後一集《哈利波特》,霸佔了大部分的映廳,把所有小片都擠掉。現在幾乎每周就有一部大片推出,可想而知,小片尤其是藝術電影生存的困難。」 藝術電影觀眾群小 《烈火焚身》由比利時演員魯比娜·阿扎巴爾主演。 本地國泰機構於1990年設立Picturehouse,這是本地第一間放映藝術電影的映廳,剛設立時有354個位子;它在千禧年關閉裝修後,位子只有272個,2006年重新開張,座位變成82個。今年4月30日,Picturehouse改裝成豪華享受的28個位子映廳Platinum,不再放映藝術電影。Picturehouse映廳正式走進歷史。 Platinum每兩個座位間有隔板營造私有空間,椅子全皮製,雙腳有舒服的伸展空間,當然,映廳也有一流的音響設備。 國泰機構執行董事朱美蓮(Meileen Choo)在接受本報訪問時,坦承藝術電影的發行版權越來越貴:「單在一個映廳放映,回不了本。如果在兩三個廳放映,票房收入就相對增加,才可以回本。」 影評人江金玉對本報說,Picturehouse在本地也並非首次改弦易轍,可見本地藝術電影的觀眾群的確很小,小到讓電影業者感覺無利可圖。她說:「這若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影迷們或許會比較痛。那時候網購不普遍,也無法通過互聯網看電影,電纜電視發展未趨成熟,沒有其他觀賞藝術電影的小戲院,也不是很多人有門路到海外電影節觀摩。現在有了廉價航空,到鄰國度假順道買些影碟回來,是很多人會做的事。」 愛好藝術片年輕觀眾不少 電影觀眾以年輕人為主,問及現在年輕人對藝術片的鑒賞,是不是比從前低落。江金玉不諱這個「低落」的趨勢十多年前就已經在醞釀。她說:「80年代,本地報章有較多的電影深度分析和介紹,我的興趣就是這樣培養起來的。不過這類文字到90年代大幅度減少。大家或許會說,互聯網上可以找到很多這類內容,不過報章雜志反映一個地方的文化內涵,沒有電影文化環境主導。」 她認為,本地現在有那麼多電影學院,每年栽培大批學生,觀影管道也不少,在一些觀影場合,如楊德昌電影回顧展以及個別的電影招待會上,都會看到許多年輕觀眾。留下來參加交流會的觀眾數目以及願意發表看法或者提問的人也較以往多。她說:「其實本地還是有藝術電影觀眾的,只是大家換了追電影的方式,而且電影或許並非他們唯一關心的事。」 謝光龍則認為:「如果我們不帶進藝術電影,如何提供大家對藝術片的欣賞?我希望藝術片可以帶來一點盈利,讓我可以生存下去,我才有機會繼續帶進片子。」 藝術片DVD的業績也大不如前,「光」發行的康城金棕櫚大獎的《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只賣200張,小僵屍片《血色入侵》(Let The Right One In)雖最賣座,也只賣接近1000張。 謝光龍不認為互聯網威脅藝術片的空間。他說:「大部分的藝術片無法在互聯網上找到,而且很多是外語片,有些沒有翻譯字幕,互聯網用戶看不懂。」他認為,好萊塢片有視覺特效,但藝術電影有優美的攝影與細節:「在互聯網上看《藏愛》(Womb)與《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會很無聊,素質差的影像、顏色和聲音,根本就不是該片導演要的氣氛與感覺。」 《哈利波特》一推出便霸佔大部分的映廳。 目前,放映非主流電影的地方還有國家博物館、藝術之家、新戲院、新加坡國際電影節(SIFF),以及電影協會等所主辦的電影節等。 好的影片提升人的素質,除了經濟和物質需要外,應該包含更多心靈上的建設。因此,在商業和藝術之間,應該蘊藏更多意義,讓我們的觀影文化變得更美好,而不是站在戲院前,竟然大嘆:「怎都是好萊塢片!」 國泰推出 「Picturehouse Selection Titles」 Picturehouse雖不存在,不過國泰推出「Picturehouse Selection Titles」,它不是映廳,而是藝術片的「菜單」,這些片子分散到國泰旗下的戲院放映,少則一個映廳。國泰發言人說,每年平均會推出20部藝術電影。 「菜單」里,目前放映的電影是母親戀上「復制」兒子的《藏愛》(Womb),接下來將推出《莎拉的鑰匙》(Sarah's Key)、《西蒙·威爾斯失蹤了》( Lights Out)等。 謝光龍認為,少了Picturehouse,有票房潛能的藝術片將受益,因為不再只限於82人的座位。 藝苑提供大片外另一選擇 本地大院線嘉華(GV)2006年在嘉華怡豐城(GV VivoCity)推出共有108個座位,布置以翠綠色為主的藝苑(Cinema Europa)映廳,當時的嘉華董事經理陳繼賢在接受本報訪問時,透露藝苑的目標是放映藝術電影,他說:「這里映期可拉長,如果有觀眾看,放映一年都無所謂。」 曾幾何時,這個觀念已「過時」。嘉華院線市場營銷總監鄭淑櫻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說:「藝苑有很多獨立製作電影,提供傳統大片之外另一選擇,不過認為藝苑只放映藝術電影是個錯誤的觀念。藝苑也舉辦很多電影節。」 藝苑每年平均推出12部至14部電影,目前在放映被喻為中東的希臘悲劇的《烈火焚身》(Incendies),。 鄭淑櫻認為藝苑的表現不俗:「有口碑,由知名導演執導的得獎片,票房就不俗。」 本地發行片商慶影社(Festive Films)有不少電影在藝苑放映,該公司宣傳認為:「有喜劇元素的,以及可以讓觀眾叫出演員名字的電影,票房就會比較好。」她認為,比起以前,本地戲院每周推出的電影很多,電影的放映期相對也縮短,尤其是非主流電影。

③ 1,與美國電影相比,中國電影的劣勢與不足

我個人認為與美國電影相比,中國電影的質量不高,而且曾經有藍皮書指出,中國電影目前的現狀是:電影生產的許多硬體都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但人才、創意等軟體水平卻完全不匹配;中國電影因為缺乏海外營銷推廣人才而很難真正「走出去」。
中國電影主要是質量問題,不細致、不人文。大量電影存在「不真」的問題,主要是對人的生存狀態表現得不真切。而且在藝術表現上不細致。同時由於不可忽視的文化差異的存在,很難引起異域觀眾的認同。
比如,有很多宏大的主題、很多歷史標志性的會議,還有一些機構中的矛盾交織,而這並非所有人的普通生活,不是人類共同關注的東西。有的是適應一個時期的形勢和政治需求,沒有對人類共同的文化情感的焦慮等的共性的考慮,不具備全球化地域的對人類、人性的認知和思考,沒有異域文化的人群可以共同感受的東西。

④ 為什麼現在美國電影都這么惡心

我想你看的只是一部分吧,美國的B級片都有以上特點!小成本製作,沒打算在電影院上映的片子……你想看沒有這類東東的很簡單,你只要找在電影院上映過的電影,這些都是通過審核的適合廣大群眾觀看的!這些就沒有你所說的血腥、暴力、情色等元素!

⑤ 為什麼美國電影惡心

他們只是將現實的殘忍通過電影公布出來而已,人性的貪婪,世俗的殘酷。
不是每一部電影都惡心,看你怎麼去總結故事的內容,而且電影多數是給人想像的空間的,也算是一種體現人類文明的進步的必經要素。

⑥ 美國電影的負面影響

美國電影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也經歷了一系列的打擊和挑戰。首先,1948年 5月美國最高法院根據反托拉斯法對拖延多年的「派拉蒙案」作出了裁決,判定大公司壟斷為非法,要求製片公司放棄發行和經營電影院的業務。這切斷了大公司的主要財源,迫使公司大幅度減少影片生產並進行裁員。其次,美國電視發展迅速,到1953年,電影觀眾人數與1946年相比減少了一半。為爭奪觀眾,早在20年前即已發明出來的寬銀幕電影此時開始成為與電視競爭的手段。
自1947年起,「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開始調查好萊塢左翼人士。1948年,華盛頓特區聯邦法院判處好萊塢十君子,1951年又繼續加深和擴大對電影界人士的迫害。許多人被指控為共產黨,800 餘人被列入黑名單。這些人或亡命歐洲(如J.達辛、J.洛塞),或戰略性退卻(如休斯登,J.、R.羅森、齊納曼,F.),或招供出朋友(如E.德米特里克、卡贊)。這場迫害極大地損傷了美國電影的創作元氣。然而,受迫害的電影界人士還是克服重重困難攝制出描寫鋅礦工人罷工的影片《社會中堅》(1954,H.比伯曼導演)。
美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之後,各大公司從60年代中期開始逐個解體或轉產,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廢除。為挽頹勢,出現了微型影院、藝術影院、汽車影院。獨立製片及實驗電影有了發展。
一些經典題材和類型電影發生了變化,N.雷伊、V.米納里和D.西爾克使美國情節電影前進了一步,出現了西爾克的《寫在風中》(1957)、《被玷污的天使》(1958)和《生活的摹仿》(1959),米納里的《邪惡的和美麗的》(1952)、《蛛網》(1955)和《家在山那邊》(1960)等有代表性的影片。自《槍手》和《正午》開始,傳統的西部片也發生了變化,在這種稱之為「成人西部片」中單槍匹馬的主人公有些變成群體的主人公,並出現了福特的《搜索者》(1956)、G.希爾,R.的《虎豹小霸王》(1969)和S.佩金珀的《野性的一群》(1969)等與過去不同的西部片。歌舞片中的佳作當推顧柯的《窈窕淑女》(1964)、R.懷斯的《西區故事》(1961)和《音樂之聲》(1965)以及惠勒的《滑稽女郎》(1968)。
這一時期是美國青年思想最動盪的年代,相應出現的表現青年疑慮、反抗的所謂「反英雄」影片有:雷伊的《無因的反抗》(1955),卡善的《伊甸園東方》(1955),J.洛甘的《野餐》(1956)以及後來的M.尼科爾斯的《畢業生》(1967),A.潘的《邦尼和克萊德》(1967),D.霍珀的《逍遙騎手》(1969),施萊辛格,J.的《午夜牛郎》(1969),T.馬里克的《荒原》(1973)等。

⑦ 為什麼美國電影總感覺就是素質低,野蠻,愛搞破壞

這是美國的歷史文化造成的,美國人一直走的是資本主義,美國社會文化主導的一直是利益至上,英雄主義,霸權主義,從來不會宣導大家在一起會怎麼樣,他們傳播的就是個人英雄主義,一個人能幹掉一個師,都是超級英雄,暴力等等,你看變形金剛,蜘蛛俠,超人等等漫威裡面都是個人主義非常強烈的電影,這是美國的社會文化帶來的結果。

⑧ 美國電影分級制度的負面影響有什麼

這是一個非常嚴格的體系,嚴格的劃分出了各年齡段適合看的電影,中國影視沒有分級才是真的有負面的影響,美國的電影產業是非常嚴謹和科學的

閱讀全文

與美國電影缺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他來自美國在線 瀏覽:601
唐山電影票團購 瀏覽:497
功夫電影里的功夫是什麼 瀏覽:195
法國在俄羅斯戰爭電影叫什麼 瀏覽:239
靜態3d電影下載 瀏覽:385
什麼電影軟體比較好 瀏覽:322
三大電影節影帝影後沒什麼含金量 瀏覽:114
有哪些三d電影 瀏覽:802
韓國暴力的動作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983
下載各種電影軟體是什麼 瀏覽:823
電影解說大v排行榜 瀏覽:395
好看的日本校園懸疑電影 瀏覽:110
國外機場電影 瀏覽:219
2018年12月21日新電影 瀏覽:57
魔方日本電影 瀏覽:476
高分東南亞動作電影 瀏覽:291
去泰國打工的電影 瀏覽:811
好看電影推薦青春動作 瀏覽:293
毒舌電影電視劇 瀏覽:539
電影節致敬王家衛 瀏覽: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