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中日合拍電影敦煌觀後感800字

中日合拍電影敦煌觀後感800字

發布時間:2023-05-17 10:20:49

A. 敦煌紀錄片觀後感

如果說以前關於敦煌的紀錄片是在展現一卷宏大的歷史畫卷,那伏飢神么《敦煌:生而傳奇》則有點像說書人,它沒有將目光聚焦於整座城市的人文歷史,而是抑揚頓挫地講述了一個個敦煌人的傳奇故事。

該片肢掘特色鮮明而新穎,畫外配音是馮小剛,不像專業播音員有著沉穩華麗的腔調,而是帶著獨特的沙啞和風霜,還摻雜著一點「京味兒」,一下子拉近了跟觀眾的距離。

鏈接: https://pan..com/s/1iK-aQFO325RxbBevQspRiQ

?pwd=82qk 提取碼: 82qk

該片講述從大漢到晚唐時期眾多歷史人物的傳奇故事,探究敦煌如何從一個偏僻的邊陲小鎮變成國際商業樞紐、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和宗教中心之一,並解讀它成為絲綢之路著名缺虧節點、世界文化遺產之地的原因。

B. 紀錄片敦煌 觀後感300字左右,不超350,速度發來!!!!!!!

找不到觀後感,但下面是資料,你可以參考參考。
紀錄片《敦煌》是中央電視台繼《故宮》之後推出的又一部力作,旨在記錄敦煌地區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深入揭示敦煌兩千多年來的文化內涵。攝像機對准敦煌和在這塊土地上曾經生活過的人們,撥開歷史的層層迷霧,將那些被遺忘了的文明一一重新呈現在觀眾的視野中。主創人員力求奉獻一部全方位反映敦煌歷史與文化的文獻紀錄片,全面紀錄敦煌地區160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和散落其中的故事;全方位展現100年來敦煌學的學者對這個沙漠寶庫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成果。
據了解,紀錄片《敦煌》擁有大量獨家拍攝的鏡頭。在這部紀錄片拍攝的過程中,敦煌研究院首次向世人展現了二十四座以往從未對外開放過的珍貴洞窟,極富歷史意義及美學價值。
該片是中央電視台繼《故宮》之後推出的又一部力作,由《故宮》原班人馬打造,主創陣容強大。除了總導演周兵外,季羨林先生曾擔任該片總顧問,搖滾大腕張楚、何勇擔任了該片的音樂製作。許巍則為該劇演唱了主題曲。
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副主任梁建增表示:「《敦煌》歷經六年,是按照對得起敦煌,對得起歷史,對得起觀眾,懷著敬畏心和自豪感創作的一部紀錄片『大片』。作為中央電視台的『年度特別奉獻』在新聞頻道推出。」
據悉,該片已由美國國家地理頻道亞太地區購買,並也將在虎年春節期間在台灣地區播出。
《敦煌》總導演周兵表示,「關注歷史中的人,將是我們這次創作的重要視點。人,在我們這部紀錄片里,將是最重要的描述和解讀對象。」
據了解,《敦煌》在結構和表現手法上與《故宮》相比較再次大膽創新。在十集篇幅里,描述了十個人物的命運故事。對敦煌一千多年的歷史和生活有了生動的展示。有命運多舛的舞女程佛兒,寡婦阿龍,無名的小畫匠,商人沙拉,探險者斯坦因,敦煌守護者常書鴻等。力圖在為觀眾不斷創造視覺驚喜的同時,更多加入真實再現的手法,將故事片的一些成功元素有效的融合進來,增強紀錄片的觀賞性和趣味性,使節目在保持文化內涵的同時,更加充實、更能貼近觀眾。不僅僅是要告訴觀眾敦煌的歷史,更是要帶領觀眾乘坐時空隧道,回到屬於古絲綢之路的那片天空,再現發生在那裡的驚天動地的故事。
2009年的第十屆四川電視節上,紀錄片《敦煌》一舉在「金熊貓」獎國際紀錄片評選單元中奪得了「人文類評委會特別獎」。
同時,央視網將作為《敦煌》獨家官方方網站對《敦煌》節目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報道與解析,並有大型網路互動活動「敦煌游」火熱招募中,獨家推出《敦煌》精彩視頻片斷,讓廣大網友預先體驗《敦煌》的旖旎與震撼。

C. 敦煌莫高窟觀後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敦煌莫高窟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敦煌莫高窟觀後感(一)

初次來西北,對於這里的風土人情很是陌生,只覺得這里的一切都很純朴,大氣而不張揚。而對於敦煌,對於莫高窟,更是讓我神遊已久。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從敦煌市出發,趕到河西走廊西端,鳴沙山東麓,岩泉西岸的莫高窟。路上聽導游介紹,對莫高窟讓緩凳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我國的三大名窟中,莫高窟最為著名,它氣勢宏偉,內容豐富。石窟群哪尺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000多米,創建於公元366年,由於自然風化和人為的破壞,迄今保存多種類型洞窟735個,歷時1600多年。

窟在無聲無息中給人帶來了震憾和沖擊。進入每一個洞窟細細品味每尊佛象和雕塑的韻味,彷彿展現在面前的不是那冰冷的山石,而是活生生的歷史。我更驚嘆這鬼斧神工,儼然置身於美倫美奐的世界中,置身於「飛天」、「反彈琵琶」的絲路花雨中。

莫高窟的規模看似並不是很大,但是要想品味到它一點一滴的內涵,不僅要花費許多的時間,更要傾注些許精力。初到這里,雖然是「淺嘗輒止」,但我確為雲崗宏大的氣勢、精湛的雕工和絢麗的彩繪所嘆服。可惜有相當部分已經被風化和破壞,1600年的風霜,洞窟沒辦法守住永恆,但正是這一切才組成了現在的充滿了蒼桑感和成就感的莫高窟。

站在深遂的洞窟中,我苦思冥想:歷史是什麼?少不更事時以為是文字圖片,再以後就以為是經驗教訓,現在才知道它都不是,也都是。有莫高窟一樣經過沉澱的事物都是歷史。洞窟的佛像站得高,見得多,可是它卻在歷史的過往中保持著一貫的沉默,象塵埃一樣,淡化著自己的存在,在更為深遠的歷史長河中顯現著不可磨滅的光彩。

敦煌莫高窟觀後感(二)

8月2日早上,我們一行人坐車來到莫高窟,遊人真多呀,我們等了好長時間才買到票。

進去之後,導游發給我們每人一個講解器,因為窟太大,講解的聲音小,為了聽清並且不互相干擾,就採取了這個措施。

導游告訴我們: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我們沿著小路進了一個洞窟,這個洞窟真大,裡面有五僔佛像,洞窟壁上畫著精美的壁畫。頂部壁畫是彩色的飛天,洞窟四壁畫了千僔小佛像,畫工十分精緻,整齊。這次我們一共參觀了十個窟,最著名的是第十七窟——藏經洞。這個窟雖然小,但出土文物有5萬多件,大部分流失到國外,中國僅僅留下了8000多件文物,非常可惜。

回酒店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古代人民真是聰明絕頂,這么高的洞窟,居然還能上去塗畫顏料,創造出那麼多精美的壁畫,並且塑造了高大雄偉的佛像,這可是現代人都難辦到的事情啊!古老的中華文明就是靠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創造出來的。

敦煌莫高窟觀後感(三)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號為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坦旅洞。

莫高窟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保留有從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洞492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兩千身,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若把壁畫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畫廊。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著對敦煌藝術極感興趣,不斷進行研究,形成了一個專門學科"敦煌學"。

莫高窟是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尤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於世。敦煌壁畫容量和內容之豐富,是當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宮殿都不能媲美的。環顧洞窟的四周和窟頂,到處都畫著佛像、飛天、伎樂、仙女等。有佛經故事畫、經變畫和佛教史跡畫,也有神怪畫和供養人畫像,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裝飾圖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這里有高達33米的坐像,也有十幾厘米的小菩薩,絕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數量眾多,堪稱是一座大型雕塑館。

莫高窟是一座偉大的藝術宮殿,是一部形象的網路全書。莫高窟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並於1991年授於"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外國的旅遊者的評價對莫高窟的`評價是: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於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

"它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間,在三華里長的鳴沙山上壁上,密密層層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個洞窟,布滿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的壁畫。彩色佛像共有兩千多身,最大的一個高達三十三米。壁畫的技巧高超,數量驚人,如果一方方連接起來,可排成五十多華里長的畫廊。此外,在一個封閉的石室中,還發現了大量的價值極高的古代經卷,文書,畫卷等。

從市區至莫高窟約有25公里,汽車行駛約25分鍾左右。莫高窟谷稱千佛洞,這里並不是指有一個千個佛或一千個洞窟,佛語泛指有許許多多的佛和洞窟。在我國有四大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和敦煌的莫高窟,之所以莫高窟的聲譽遠遠超越其他石窟。其原因一是敦煌莫高窟開鑿年代較早,迄今已有1643年的歷史;二是規模宏大,現保存完好的洞窟492個,像蜂窩一樣密密麻麻排列著,錯落有致,綿延1600多米;三是雕塑,壁畫十分精美,現存彩塑2499身,壁畫45000平方米,有人稱敦煌莫高窟既是一大雕塑館,又是一個佛教藝術畫廊。

據莫高窟的碑文記載,公元366年,有位叫樂尊的僧人雲游到鳴沙山東麓腳下,此時,太陽西下,夕陽照射在對面的三危山上,他舉目觀看,忽然間他看見山頂上金光萬道,彷彿有千萬尊佛在金光中閃爍,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飄舞,一心修行的樂尊被這奇妙的佛光影景象感動了,他認為這就是佛光顯現,此地是佛祖的聖地。於是樂尊頂禮膜拜,決心在這里拜佛修行,便請來工匠,在懸崖峭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佛門弟—子、達宮貴人、商賈百姓,善男信女都來這里捐資開窟,從4世紀至14世紀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不斷,經久不衰。

D. 敦煌數字電影觀後感600字

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覺,就是悲憤和痛心。王道士發現了這個塵封百年的寶藏,上報官府,卻無人對此感興趣。倒是外國人千里迢迢來到敦煌,僅用了些許錢財,便將許許多多珍貴的經卷帶到異鄉。等到國人意識到敦煌的重要性,而命當地官員將剩餘經書護送至京時,居然只用馬車裹草席,遺失不計其數。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謂外國盜竊者倒是用箱子精心護送。心寒啊~~~。更甚者,抵達京城後,貪官居然中飽私囊,將僅存的經書部分藏於家中,還為了不被發現,將如此貴重的珍寶一撕為二。悲憤啊~~~。
「所藏經書和壁畫,以英國者為多,法國者為精,俄國者為雜,日本者為隱為秘,中國者為散為亂」。看到這里,我覺得,我不認為那些外國人是盜竊者,騙子,我覺得他們是在代表中國妥善保存這些精品。如果沒有他們,這些珍貴的東西只會被忽視,被遺失,被破壞。只是現在如果我們想看這些真品,要大老遠跑到大英博物館,法國國家博物館等去看,唉~~~ 這是不是一種債呢?人家千里來拿,我們國民要用千里去觀來還...
說王道士是罪人,是沒有遠見的小農民,這不公平。他為敦煌守了7年,沒有得到絲毫贊賞或報酬,這是灰常令人傷心和氣餒的。當這個淳樸善良的農民,遇到知音,不管他們是出於真心或為達目的,但他總覺得這些他發現的東西終於有價值了。不怪他,不怪他,呵呵!

E. 敦煌莫高窟觀後感

莫咐逗清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河畔,始建於366年,經歷了十六國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下面是我為您整理的敦煌莫高窟觀後感,歡迎閱讀。

敦煌莫高窟觀後感一

8月2日早上,我們一行人坐車來到莫高窟,遊人真多呀,我們等了好長時間才買到票。

進去之後,導游發給我們每人一個講解器,因為窟太大,講解的聲音小,為了聽清並且不互相干擾,就採取了這個措施。

導游告訴我們: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我們沿著小路進了一個洞窟,這個洞窟真大,裡面有五僔佛像,洞窟壁上畫著精美的壁畫。頂部壁畫是彩色的飛天,洞窟四壁畫了千僔小佛像,畫工十分精緻,整齊。這次我們一共參觀了十個窟,最著名的是第十七窟——藏經洞。這個窟雖然小,但出土文物有5萬多件,大部分流失到國外,中國僅僅留下了8000多件文物,非常可惜。

回酒店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古代人民真是聰明絕頂,這么高的洞窟,居然還能上去塗畫顏料,創造出那麼多精美的壁畫,並且塑造了高大雄偉的佛像,這可是現代人都難辦到的事情啊!古老的中華文明就是靠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創造出來的。

敦煌莫高窟觀後感二

《莫高窟》這篇課文讓我們了解到了敦煌莫高窟坐落在甘肅省三危山和鳴沙山的懷抱中,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這里保存著兩千多尊個性鮮明,形態各異的彩塑;還有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宏偉瑰麗的壁畫。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成百上千的飛天。仙女們「有的臂跨花籃,採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波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綵帶飄拂,漫天遨遊;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那行雲流水般的優美姿態,讓我感受到了古代勞動人民只會的結晶和偉大的創造力,感受到了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輝煌。

我喜歡《莫高窟》這篇文章,那是因為其結構嚴謹,做到了首尾呼應,條理清楚;作者為了使文章語言生動優美,大量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還多處採用了整體描寫和局部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如:課文第2自然段,作者先以排比句式對彩塑來具體描寫,讓人感覺其規模宏大,然後抓住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尊彩塑來進行局部描寫,「有一尊卧佛長達16米,他側卧著,衡前眼睛微閉,神態安詳。」這句話便寫出了其彩塑的特點。這樣把整體描寫和局部描寫結合起來,不禁讓人感受到莫高窟的宏大,有感受到了其藝術的瑰麗

課文《莫高窟》不禁讓我體會到「藝術寶庫」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而且增強了我的民族自豪感。我為中華民族而自豪!

敦煌莫高窟觀後感三

歷史的浪潮一尖高過一尖,狠狠的拍打著那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夕陽久久的掛在莫高窟的牆頭,不忍離去。彷彿要為我們證明什麼,又好像要為我們哭訴什麼。是啊,他是當年不公平交易的唯一見證,他是當年那丑惡嘴臉和那呆滯表情的唯一見證。

攔車的人最終沒能攔下,瘦馬踏過他同樣瘦弱的身體,他沒有流淚,只是默默的看著遠去的馬車和那茫茫黃沙頂上依舊孤單的殘日。久久,沙漠中留下了兩道淡淡的車轍。一場雨,什麼都沒有了,曾經的歷史,曾經的騙取,全被這場雨沖刷的乾乾凈凈,雨過天晴,卻留下了層層的屈辱。王道士的塔依舊佇立在莫高窟的空地上,歷史的浪潮曾經道經這里,可沒有沖刷掉臭道士身上的污漬,也沖刷不掉。無數仇視的目光,一個受傷民族流血的傷口,在他看來,很無所謂。他很委屈,很茫然。是啊,他不過是一介平民,一個畏畏縮縮的農民。莫高窟慘白的洞壁顯得刺眼,誰又能想到那厚厚的石灰下是幾千年民族智慧的結晶,地上那扭曲的泥人讓人心碎,誰又能想到那滿是裂縫的泥巴是幾千年民族藝術的精髓。而王道士只是用手抹了一把汗,憨憨的笑著,卻不知手上的.石灰粘到了臉上,現在自己是個花臉的罪人。

珍貴指鍵的國寶文物,瑰麗的五千年文化,就這樣渺無聲息的漂洋過海,到達了東京,彼得堡,倫敦,巴黎。沒有任何人阻攔,沒有經過所謂的邊關,沒有經過檢查,徑直飛到了國外。只有王道士滿臉的笑容,與那腰帶上綁著的沉甸甸的銀袋在外國人的腦海里揮之不去。

道士終究是道士,農民終究是農民。在哀嘆文物流失的同時,不禁又慶幸國寶流到了國外,否則,不過是再多出滿地的破磚爛瓦,多出滿洞的石灰。歷史的天空依舊黑暗,只有那慘白的日光無力的照射著王道士的圓寂塔。秋風穿過密密的叢林,卻在這里駐足了,似乎想看清墓碑上的歷史,銘記這個遺臭萬年的千古罪人。專家們來來往往的穿梭於莫高窟,無奈的用拳頭捶擊著那個塔,但是那個道士卻在一旁冷笑「我已經死了,你再用力也無所謂。

歷史沉默了,久久,敦煌的石窟中才漸漸傳出一聲哀嘆: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中國。

F. 新絲綢之路第6集《敦煌之魂消石窟》寫500字觀後感

26年前中日合拍的《絲綢之路》曾經在國內外引起過很大的反響。20多年過去了,2005年兩電視台再次攜手,重走絲綢之路, 中日雙方共派出350人的拍攝隊伍,深入敦煌、樓蘭、黑水城、喀什等10個地點進行聯合拍攝。 「展現了很多我國在絲綢之路上新的探索發現,比如對於絲綢之路上人類遷徙歷史研究的新發現、小河墓地的考古發掘過程的紀錄。另外,比如敦煌壁畫,雖然一直人為保護但是仍不斷消磨損毀,我們在片子中也提出了對現有文物如何保護,敦煌這樣的文物到底能夠再存在多久,這樣新的思考。」韋大軍解釋說,此次拍攝不再是絲路古道沿線的紀實報道,而是選擇十處具有不同文化特徵的地點進行發掘,每集各自成章。同時,我們拍攝到了很多觀眾很難看到的甚至是從未看過的第一手文物資料。比如壁畫,絲綢之路沿途有很多非常精美的壁畫,但目前這些流失的壁畫保存在13個國家的博物館里,這些壁畫是我國電視媒體以往沒有報道過的,我們專門有一個海外組,走訪了10個國家,同時他們還拍攝到了很多西方探險家當時的日記、筆記等珍貴的資料。歷時兩年攝制的紀錄片《新絲綢之路》已於2005年10月完成,將於2006年3月10日在CCTV-1黃金時間播出。 26年前中日合拍的《絲綢之路》曾經在國內外引起過很大的反響。不可否認,26年前的《絲綢之路》確實是一部力作,它岩頌的拍攝作為一種國家行為,在規模上代表了當時我們所能達到的紀錄片製作的最高水平。當時參與攝制的日方組NHK電視台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第一畢卜家被允許進入中國腹地進行紀錄拍攝的西方媒體,而中國政府為保障拍攝的順利進行採取了一系列高規格的措施,例如開通鐵路專線,甚至是出動軍隊。 這次對絲綢之路的重拍,給了我們一個機會――重新體會26年前的成就,也重新審視和反省它的敘述方式和看待歷史的視角。時間過去了26年,這對於我們所面對的幾千年的歷史來說微小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然而對於我們,對於中國當代的電視媒體,二十多年的經歷是意義非凡的。當然,如今我們已不再可能輕易的將一個紀錄片的拍攝升級為國家行為。紀錄片製作者們也開始摒棄長久以來形成的諸如「好大喜功」、「全景展示」以及追求所謂「波瀾壯闊」「史詩性」的積習,力圖去把握一些復雜的情感,——因為世界和歷史本身就是復雜的,況且這二十多年來我們同整個國家一起,一直在經歷著封閉與開放間的掙扎。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可以而且理應變得多元化。當我們試圖用另外一種更超然、更客觀的角度回看我們那些已經被定義為「燦爛輝煌」的歷史時,不由的產生出悲涼或是說無奈的情愫。正如我們的絲綢之路,作為歐亞大陸上陸路交通的主幹道,它在中古和上古時期所確立起來的獨一無二的地位在近古被漸漸顛覆,西方世界的興起和海上交通的成熟讓它湮沒在歷史和傳說之中。編輯本段歷史是西方人開啟了絲綢之路的近代史,甚至「絲綢之路(SILK ROAD)」這樣一個術語都是西方人命名的。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他寫的《中國》一書中,首次使用「絲綢之路」一詞,代替了曾經出現過的「玉石之路」、「佛教之路」等名稱。重新「發現」它的是一批西方探險家,他們以堅忍不拔的毅力深入到這片古老的亞洲腹地,在自然環境和人為條件都非常惡劣的情況下開始了最早的考古發掘和學術研究。然而不幸的是,他們本身並不單單是學者,幾乎每一個外國探險家在離去時都帶走了數額龐大的文物。那些被挖掘、被切割的文物現在手棗穗還陳列在他們各自國家的博物館里,和他們的名字一起被世人觀瞻。今天的人們如果需要對那些文物進行研究或拍攝的話,便不得不遍訪瑞典、英國、俄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十幾個國家。 第一集【生與死的樓蘭】導演:谷大象 在古代樓蘭王國所地處的沙漠腹地,出土了一具具保存完好的古人的干屍,其中令人們驚嘆不已的是被稱之為「小河公主」的「樓蘭美女」。這些古代居民生存在什麼年代?他們從哪裡來?以怎樣的方式生活著?為何突然消失?一系列疑問與假設成為了本集的重要內容。 第二集【吐魯番的記憶】導演:韋大軍 不同的種族和不同的文化曾經在吐魯番和睦相處,宗教藝術曾經在這里留下了驚世傑作,這種文化現象是珍貴的世界遺產。盡管我們可以用影像還原昔日的絢麗,但是對吐魯番來說,巨大的遺憾卻是無法彌補的。 第三集【草原石頭祭】導演:丁 虹 遼闊的草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生產和生活的依靠。它一方面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草原子民,但另一方卻又不可避免的限制和影響了游牧民族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改進與發展。游牧還是定居?也許是草原民族心頭上一塊永遠無法搬走的石頭。 第四集【一個人的龜茲】導演:韋大軍 在絲綢之路上曾經有許多僧侶為了信仰捨生忘死,鳩摩羅什是佛教文化東傳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之一。在龜茲的時空中,功名與寂寞、宏大與渺小如同高山與石子悄然轉換。 第五集【和田尋寶】導演:丁 虹 一幅帶有玉般微笑的東方美女壁畫,引領攝制組進入沙漠腹地——丹丹烏里克,那裡曾經是古代於闐國的中心。地處素有玉石王國之稱的和田的中心,它是否埋藏著玉石寶藏?在絲綢之路上,東西方價值觀的差異體現在和田。 第六集【敦煌生命】導演:谷大象 莫高窟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其中上萬平米精美的古代壁畫、彩塑,成為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今日敦煌的驕傲。然而,那些壁畫卻發生著各種病變,一步步走向死亡。如何能夠讓這些古代壁畫長存於世,關繫到敦煌的文化生命是否能夠延續下去。 第七集【青海之路】導演:韋大軍 當北方絲綢之路在4-5世紀陷於阻塞的時候,東西方的經濟貿易是通過什麼途徑接觸的呢?從青海出土的大量絲綢成為「青海之路」的有力證據,絲綢之路的線路圖也許需要重新繪制。 第八集【探訪黑水城】導演:張超英 由於絲路重鎮黑水城的絕大多數文物文獻流失國外,致使這個城市的信息在非常長的時間里沉寂在博物館幽暗的庫房中。當史金波教授破譯了西夏草體文字後,黑水城彷彿復活。 第九集【十字路口上的喀什】導演:劉勇良 喀什自古以來都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補給城市。地處於中國版圖的最西端,它素有絲綢之路「十字路口」的稱號。在這里至今仍然保留著很多絲綢之路興盛時期的建築和文化。如今的喀什已經成為中國西部邊疆重要的開放口岸。如果說從前的喀什為過往的商人們提供了生命的保障,那麼今天的喀什則承載起了新絲綢之路復興的希望。 第十集【永遠的長安】導演:韋大軍 唐代的中國擁有巨大的財富,京都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由於中國文化的巨大包容性,這個城市在280多年的時間里,以大國的情懷接納並融合了來自異域的多種文化和不同人群。

G. 日本泡沫經濟催生電影《敦煌》,為何刪減40分鍾,台詞大有深意

每到假期,別人總是奔海邊跑,筆者總是偏愛沙漠,估計是小時候看電影留下來的情結。

印象最深的兩部關於沙漠的電影,一部是於榮光主演的《海市蜃樓》,那部電影告訴了筆者沙漠是多麼的殘酷。

另一部則是史詩電影《敦煌》,那部電影除了讓筆者感受到沙漠的深邃之外,還有一個異樣的感覺,這電影的風格怎麼有些奇怪。

長大了才知道,《敦煌》原來是中國和日本合拍的,從原著作者、編劇、導演到演員,幾乎全是日本人,這是一部日本看中國 歷史 的作品。

而且,讓人驚訝的是,該片國內配音版居然比日本原版少了40分鍾左右,占整個影片的接近三分之一,這又是為何呢?

本文將從幾個方面回顧一下這部經典的史詩電影《敦煌》。

一、《敦煌》的拍攝背景,泡沫經濟幸運兒

這是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寫的小說《敦煌》里 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基本上算是電影和小說《敦煌》的故事梗概:

大宋舉人趙行德到西夏考察,路遇不幸,被迫加入西夏軍隊,為了生存筋疲力盡。後來得到機會在敦煌從事古卷抄寫和保護工作,在這期間他和一位「甘州小娘子(回鶻公主)」發生了一段愛情故事。

很多人都以為這段話來自於敦煌莫高窟所藏古籍,但根據考證,趙行德和「甘州小娘子」均為井上靖虛構, 歷史 上並沒有這個來自湖南的舉人趙行德。

不過,電影《敦煌》里涉及到的部分 歷史 ,如西夏李元昊攻滅甘州回鶻,佔領歸義軍都是真實存在的。

小說《敦煌》成書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時候,它被眾多影視公司和製作人盯上了。

在經過一番復雜的版權角逐以及兩換導演之後,《敦煌》確定由拍攝了《追捕》等電影的著名導演佐藤純彌指導,主演由佐藤浩市(飾演趙行德),西田敏行(飾演朱王禮),渡瀨恆彥(飾演李元昊)和新人中川安奈(飾演回鶻公主)擔任。

其中國內觀眾比較熟悉的演員應該是西田敏行,他曾是日本《西遊記》里豬八戒的扮演者。

《敦煌》由中日合拍,也是為了慶祝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不過說是中日合拍,片中國內地演員極少,絕大部分工作人員和演員都由日本派遣,中方主要提供了外景地和群眾演員等協助,其中片中幾場大規模的沙漠騎兵戰斗場面均由解放軍騎兵部隊擔綱,光騎兵就出動了八百多。

《敦煌》的拍攝正好還趕上了日本的泡沫經濟時代,因此日方在花錢上非常大方,該片總投資據說達到了45億日元之巨,有人曾按照1987年匯率估算約相當於一億多人民幣,在那個時代堪稱超級投資,要知道同時期的《西遊記》拍攝了6年二十五集才花了600萬人民幣。

在電影投資中包括建設一座價值兩千多萬人民幣的敦煌古城,日方原計劃在影片最後按照劇本所寫將敦煌古城真的焚毀,但在中方的堅持下,該鏡頭只是燒了一座木頭架子,這座古城如今成了景點和影視基地。

雖然投資巨大,但《敦煌》也帶來了超級收益,它在1988年奪得日本票房冠軍,總票房82億日元,在藝術上也獲得了十項「日本奧斯卡」大獎,可謂商業和藝術雙豐收。

拍攝和上映都趕在日本泡沫經濟期內,《敦煌》也可謂一部幸運的電影。

二、《敦煌》的三大看點

1、古意

誠然,日本人拍攝的《敦煌》,雖然努力在細節上力圖還原北宋風貌,其製作也

非常精良,但還是被很多國內觀眾抓到了不少穿幫之處。

不過,不論是 歷史 細節穿幫還是皇帝服飾不嚴謹,這其實都不算是重要問題,因為《敦煌》雖然題材為古裝 歷史 片,但其中心思想是拍出一種「古意」,讓觀眾進入古代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感受 歷史 的厚重。

應該說,《敦煌》確實達到了相當高的 歷史 片高度,網路上有很多人評價其為中國最好的 歷史 電影,稱其為史詩片也沒問題,相比較而言我國國內拍攝的很多古裝片在氛圍上顯然太現代化了。

2、戰爭

相信很多觀眾都會對《敦煌》中的幾次騎兵大戰印象深刻,尤其是技術含量極高的甘州之戰。

在這段戲中,西夏軍隊和對手甘州回鶻軍隊在陣型、兵種、戰法、裝備上各顯神通。

我們可以看到,弩箭對騎兵的壓制,步兵方陣迎戰騎兵的打法,拋石機等裝備的威力,更有如雷貫耳的「鐵鷂子」「連環馬」,此外,李元昊高超的指揮藝術也讓人嘆為觀止,再加上讓人熱血澎湃的鼓點,整個畫面宛如戰場重現。

甘州之戰幾乎可以成為我國電影史上的標桿,在筆者看來,其技術含量已經不亞於《角鬥士》和《勇敢的心》等好萊塢經典大片。

關於戰爭還有一段很精彩,就是朱王禮在影片末尾率領少量騎兵反復沖擊西夏軍陣殺李元昊,三次失敗後陣亡的畫面。

這段劇情應該是取材於日本戰國時期著名勇士真田幸村沖陣殺德川家康的 歷史 ,他也被稱為「日本第一兵」,這可能是日本片方為了取悅日本觀眾特設的劇情,同時也符合片中朱王禮勇敢無畏的人設。

3、文明

如果只看戰爭,《敦煌》已經夠優秀了,不過該片的靈魂實際上是文明。

片中有很多劇情都在圍繞著文字、名字、語言、書籍、繪畫和 歷史 等關於文明的印記:

趙行德去西夏的目的是為了學習西夏文字、了解西夏文化,以備將來在殿試中不會再次失敗。

他遇到的第一個西夏女人,給了他一張西夏文字書寫的通行證。

趙行德被迫加入朱王禮的僱傭軍部隊後,在衣服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不願當無名的死人,不會寫字的朱王禮部士兵包括朱王禮本人紛紛求他也在自己的衣服上寫下名字。

趙行德在西夏系統學習了西夏文字,並且編纂了西夏文字典。

來到敦煌之後,趙行德致力於古卷的抄寫和保護,在敦煌城破前夕將古卷密封進莫高窟,他對朱王禮說,這是他願意捨命去做的有價值的事情。

而該片被一些網友評價為最有價值的一個片段,則是李元昊向麾下各族士兵下命令的一場戲,李元昊在台上說的是正兒八經的經過考證的西夏語,然後由翻譯傳達給語言不通的各族士兵。據說,這是西夏語第一次出現在電影中, 歷史 和文明傳承意義重大。

可以說,如果《敦煌》只有趙行德和回鶻公主的愛情,以及高技術含量的戰爭戲的話,那該片的史詩意味將大打折扣,正是因為該片融入了大量關於文明的元素,才讓這部電影在 歷史 意義上要勝過《勇敢的心》這樣的商業 歷史 大片。

不過,該片在國內上映時遭遇被刪減的命運,似乎也和這些文明戲份有關。

三、刪減40分鍾背後的原因

《敦煌》在日本上映的版本是143分鍾片長,在國內上映和播出的版本則是99分鍾。

一開始筆者也懷疑自己的眼睛,畢竟一部電影刪減40分鍾,接近三分之一的劇情也太不可思議了。

後來筆者查閱了國內外的專業平台,發現確實如此,顯示均為99分鍾片長,那麼刪掉的那四十分鍾劇情是什麼呢?

由於之前看國語配音版的記憶已經模糊,筆者也不確定刪了哪些部分,後來在網路上找到了143分鍾長的國語配音版本,發現在國語配音中夾雜著一些日語原音片段,從技術上講,這部分混在國語配音中的日語片段估計就是被刪減的那部分。

筆者重看了一遍《敦煌》,得出了一個結論,這些被刪減的片段,大部分是意義不大的過場戲或者龍套戲,對劇情主線影響不大。

但是,中間有兩段對話的片段比較顯眼,其中一段也是網友們公認的被刪減片段之一。

一段是影片末尾,趙行德和朱王禮在城破前一晚城牆上的對話,朱王禮要求趙行德為他樹立一個碑文。

另一個網友公認的應該刪減的片段,則是李元昊在西夏文館和趙行德的對話。

實事求是講,這段台詞不論是給日本觀眾看,還是給中國觀眾看,估計大家都能讀懂其中的深意,因此該片段在國內上映時被刪除也是情有可原。

當然,瑕不掩瑜,《敦煌》這部史詩電影,雖然是三十多年的作品,但其影響力卻非常巨大,不僅在日本引發敦煌研究的熱度,也為國內的古裝 歷史 影視劇樹立了一個標桿和榜樣。

最後,重看《 敦煌》,讓筆者最為感傷的劇情並不是回鶻公主的死,不是朱王禮的壯烈,不是趙行德的命運,也不是莫高窟的悲慘遭遇。

而是李元昊對著遠處向他沖來的朱王禮,說的這句台詞:能在 歷史 上留名的,不是你。

END

H. 敦煌莫高窟美的全貌1500字觀後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
莫高窟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寬山飢有的文化寶藏。 
莫高窟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物寶庫。在藏經洞中就曾出土了經卷、文書、織綉、畫像等5萬多件,藝術價值極高,可惜由於當時動盪的社會以及腐敗的明清政府,加上道士王圓籙的疏於管理,這些寶藏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現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還有其價值體現在:
歷史價值
敦煌石窟營造及其歷史過程,敦煌的悠久歷史,當地有影響的世族與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圍民族與西域的關系,在歷史中沒有或很少記載。敦煌石窟有成千上萬個供養人畫像,其中有一千多條還保存題名結銜。能夠了解許多歷史狀況和歷史線索。
本生、佛傳、福田經變、彌勒經變、寶雨經變、楞伽經變及供養人題記,可幫助了解古代經濟生活的狀況。
法華經變、涅盤經變提供了古代軍隊操練、出征、征伐、攻守的作戰圖,及兵器裝備的寶貴形象資料。
敦煌壁畫中保存有慎返屬於體育屬性的資料,如騎射、射靶、馬技、躍馬、相撲、角力、舉重(舉象、舉鍾)、奕棋、投壺、武術、游泳、馬球、蹴踘等。
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畫,大都是佛教內容:如彩塑和壁畫的尊像,釋迦牟尼的本生、因緣、佛傳故事畫,各類經變畫,眾多的佛教東傳故事畫,神話人物畫等,每一類都有大量、豐富、系統的材料。還涉及到印度、西亞、中亞、新疆等地區,可幫助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傳播,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唯耐融合。

I. 又見敦煌 觀後感

《又見敦煌》是一部大型室內情景體驗劇,以沙漠為基色,敦煌的文化為內涵,獨特的舞台設計和震撼的視覺沖擊,淋漓盡致的展現絲路和敦煌千年歷史和文化。

雖然我們全程站著,行走著,感覺自己已然在其中,感受著敦煌的歷史,讓我感受最深的是當看到王道士清搭對於莫高窟的所作所為及深刻懺悔,看著莫高窟的千年經卷被盜,看著那精美的壁畫被列強所破壞,眼淚不自覺得在眼眶裡打轉,余正襪一箱箱的文物從敦煌散落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感覺豎激自己的在滴血!

演出是由一個一個故事組合而成,每個人故事都引發我們的沉思,喜歡這樣的演出,值得一看,把美,歷史,都融合在一起,看到了敦煌的發展歷史,如果有機會再去的話,還是會再看一遍的!

J. 敦煌數字展廳莫高窟電影觀後感400字

敦煌莫高窟觀後感
初次來西北,對於這里的風土人情很是陌生,只覺得這里的一切都很純朴,大氣而不張揚。而對於敦煌,對於莫高窟,更是讓我神遊已久。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從敦煌市出發,趕到河西走廊西端,鳴沙山東麓,岩泉西岸的莫高窟。路上聽導游介紹,對莫高窟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我國的三大名窟中,莫高窟最為著名,它氣勢宏偉,內容豐富。石窟鄭納群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000多米,創建於公元366年,由於自然風化和人為的破壞,迄今保存多種類型洞窟735個,歷時1600多年。

走入景區,首先進入視野的是郭沫若的「莫凱正高窟」匾額,沒有誇張的宣傳,沒有刻意的造作,莫高窟在無聲無息中給人帶來了震憾和沖擊。進入每一個洞窟細細品味每尊佛象和雕塑的韻味,彷彿展現在面前的不是那冰冷的山石,而是活生生的歷史。我更驚嘆這鬼斧神工,儼然置身於美倫美奐的世界中,置身於「飛天」、「反彈琵琶」的絲路花雨中。

莫高窟的規模看似並不是很大,但是要想品味到它一點一滴的內涵,不僅要花費許多的時間,更要傾注些許精力。初到這里,雖然是「淺嘗輒止」,但我確為雲崗宏喊孫沒大的氣勢、精湛的雕工和絢麗的彩繪所嘆服。可惜有相當部分已經被風化和破壞,1600年的風霜,洞窟沒辦法守住永恆,但正是這一切才組成了現在的充滿了蒼桑感和成就感的莫高窟。站在深遂的洞窟中,我苦思冥想:歷史是什麼?少不更事時以為是文字圖片,再以後就以為是經驗教訓,現在才知道它都不是,也都是。有莫高窟一樣經過沉澱的事物都是歷史。洞窟的佛像站得高,見得多,可是它卻在歷史的過往中保持著一貫的沉默,象塵埃一樣,淡化著自己的存在,在更為深遠的歷史長河中顯現著不可磨滅的光彩。

閱讀全文

與中日合拍電影敦煌觀後感8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深海迷航為什麼看不 瀏覽:53
2018年國內上映西班牙語電影 瀏覽:714
忠縣電影城 瀏覽:539
愛奇藝搞笑電影推薦2020 瀏覽:424
什麼是電影畫面 瀏覽:206
南瓜電影怎麼只能看中國片了 瀏覽:166
俞飛鴻北京國際電影節 瀏覽:196
美團網電影票改簽後還能退嗎 瀏覽:428
老三秋霞電影院 瀏覽:680
chc高清電影怎麼交錢 瀏覽:620
播放媽媽您在哪裡電影 瀏覽:57
日本真人電影動漫 瀏覽:872
代訂電影票 瀏覽:906
歐美電影碎片 瀏覽:238
賭俠電影2018 瀏覽:117
男主倒數第一逆襲到第一名電影 瀏覽:521
f16的電影院 瀏覽:356
如何用愛剪輯截取電影 瀏覽:802
四字雙男主電影有哪些 瀏覽:386
沐浴之王改編自哪個電影 瀏覽: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