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波斯語課》|用2840個名字編造的荒誕語言
【九洲芳文】
前兩天去看了《波斯語課》這部電影。
因為排片較少,這部電影一直沒有出現在大眾的熱點話題里。豆瓣評分只有8.2,相較於同類型題材的其他電影,這個成績確實有些差強人意。但單就立意而言,它不失為一個充滿諷刺意味的好故事。
關於二戰集中營題材的電影,我之前也看過不少。如史詩般恢宏壯麗的《辛德勒的名單》、以偉大父愛編織的《美麗人生》、殘酷炮火中的《鋼琴家》、還有讓我哭得一塌糊塗的《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各大編劇導演年復一年地挖空心思,不斷尋找一些新的角度闡述這段歷史。有時候我覺得自己並沒有足夠的勇氣去了解那些史實,更不敢直視所有殘酷血腥的鏡頭,但還是忍不住去看這類題材的電影。它們總能啟發人無限的思考——關於戰爭,關於歷史,關於人性。
《波斯語課》這個故事本身就充滿了傳奇色彩。
一個人為了求生可以創造出怎樣不可思議的奇跡,用2840個猶太人的名字憑空編造出一門世上根本不存在的語言?如果不是片頭註明這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作品,我完全不敢想像這是一個可能發生的故事。
整個觀影過程中,我都為主人公吉爾斯捏一把汗。憑空造詞或許並不難,但難的是他還需要牢牢記住這些自己瞎編的單詞,並用它們去教德國軍官一門他完全不會的語言。
影片中有很多巧合,這些巧合銜接在一起,奇妙地推動了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
首先是主人公吉爾斯在押送他們的汽車上遇到的大高個。因為飢餓難耐,大高個主動提出希望用一本逃跑時順來的書和吉爾斯交換半塊三明治,這本書恰好是一本波斯語的神話故事。
好奇的吉爾斯拿到書後隨手翻閱了幾頁,繼而通過和大高個的簡短幾句交流,知道了書的主人叫雷扎,書的內頁寫著波斯語的「爸爸」,這本神話正是一位波斯人父親送給自己兒子的禮物。
車子停在一片空地後,憲兵們讓他們全體下車站好,開始了殘酷的掃射。吉爾斯猛地卧倒在地,企圖裝死逃生,不想被憲兵識破。面對著憲兵舉起的槍口,吉爾斯一個急中生智從包里掏出那本波斯語神話,謊稱自己不是猶太人,而是波斯人。
無巧不巧,軍營里正有一位德國軍官在找會波斯語的人。憲兵們為了領賞,就把吉爾斯帶了回去,吉爾斯也因而逃過一死。
德國軍官科赫的出現又何嘗不是一種巧合。
科赫的人物塑造復雜而飽滿。他不是一個完全冷血無情的納粹機器,他有感情,有脆弱,有對和平的嚮往。另一方面,他雖沒有動手屠殺過猶太人,卻親手喂飽了納粹軍營里的劊子手。他對生命的漠視讓他實實在在做了納粹的幫凶。這一切讓他這個人物更立體也更真實。
因為家境貧寒,科赫從小就在餐館幫廚。加入納粹後,他主要負責的也是軍營的後勤保障。在炮火連天的戰爭中,科赫有自己對生活的憧憬——等這一切結束,要去德黑蘭尋找離散的哥哥,開一家自己的餐館。他到處懸賞尋找波斯人,就是為了學習波斯語,為戰後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做准備。
帶著將信將疑的心情,科赫留下了自稱為「雷扎」的吉爾斯,開始了他勤勉的波斯語課學習。他不知道的是,他日日學習的是一門由吉爾斯獨創的、這世上只有他們倆可以交流的語言,他夜夜背誦的是吉爾斯以2840個猶太人的名字編造的假波斯語單詞,他甚至滿懷深情地用這些充滿罪惡的詞彙譜寫了一首關於和平與幸福的詩。
編造一門假波斯語求生,這是一個多麼不可思議的奇跡。這里同樣有太多巧合。
科赫雖然熱衷於波斯語的學習,卻對讀寫毫無要求,這讓完全看不懂波斯語神話的吉爾斯鬆了一口氣。另一方面,科赫因為想開餐館的緣故,要求從餐館最常接觸到的單詞學起,這也給了在後廚幫工的吉爾斯一邊工作一邊造詞的便利。更巧的是,科赫因為無法忍受部下潦草的字跡,將抄錄猶太人名單的工作交給了吉爾斯,才有了吉爾斯以猶太人名字為詞根造詞的靈感。
他對吉爾斯說起自己的父母兄弟,說起憧憬的女孩兒和浪漫的愛情,甚至談及一些當他使用母語時無法談論的禁忌。某種程度上,正是這門荒誕的假波斯語,拉近了科赫與吉爾斯在情感上的距離。
片中關於德國軍官科赫的人物塑造,有諸多極具諷刺意味的刻畫。
科赫厲聲斥責部下抄錄的猶太人名單字跡凌亂,卻從未認真看一眼名單里的名字。假使他稍加留意,或許一早就識破了吉爾斯造詞的謊言。
望著窗外的猶太人飽受折磨,科赫視若無睹。他在屋子裡踱著步子,滿懷深情地稱贊這門用囚徒名字編造的假語言是多麼優美,甚至陶醉地朗誦起自己用這些沾滿罪惡的詞彙譜寫的浪漫詩篇。
最後,在逃往德黑蘭的機場,科赫自信滿滿地說出一口無人能懂的假波斯語,企圖逃過海關的搜捕,而從他口中吐出的那一個個猶太人的名字,卻正是納粹犯下罪行的有力證據。
影片關於集中營殘酷生存現狀的鏡頭並不多,讓人印象尤為深刻的是一輛輛拖車載著堆積如山的猶太人屍體在望不到盡頭的樹林里駛過,冷峻的畫面里透露著那些無辜慘死的生命無聲的控訴。
影片的最後,當獲救的吉爾斯被問到集中營里的情況時,他淚流滿面地背出了2840個猶太人的名字。所有的悲傷、恐懼、憤怒與屈辱,在一瞬之間傾瀉而出。這些他日日夜夜反復背誦的同胞名字,曾是讓他得以死裡逃生的護身符;而當他完整地喚起這一連串的名姓,在場所有人都轉頭望向了他,就像一場靜默的哀悼與安撫。
一個假冒波斯人的猶太囚徒,用2840個同胞的名字編造出一門荒誕的語言,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一位漠視生命的德國軍官,用2840個虛構的單詞不經意間記下了自己國家與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多麼荒誕又諷刺。
單從語言學角度,這個故事也有很多值得深究的地方。一門語言所涉及的不僅僅是簡單的詞彙,詞彙中還包含了復雜的性、數、格;而要用這些詞彙進行遣詞造句的練習,必然還涉及語法結構的時、體、態。
在殘酷高壓的集中營環境里,要在短時間內邏輯自洽、不露破綻地創造一門語言,是一件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我真的很想知道這個故事的原貌。
這2840個虛假的詞彙,是控訴,是罪行,是墓碑,也是史詩。那些逝去的不是無名之輩,他們是鮮活存在過的真實生命。
【九洲芳文三區】
❷ 電影《波斯語課》登上熱搜,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什麼內容
《波斯語課》算是一部比較小眾的電影,光聽名字就覺得無聊了,但是它上映以來卻廣受人們歡迎,這部電影究竟講了什麼呢?
這部電影講述了猶太人吉爾斯(Gilles)在二戰期間德國集中營中通過假冒波斯人教授德國上尉Klaus Koch “波斯語”而倖存下來的故事。
影片最後,在納碎黨走入窮途末路要將猶太人趕盡殺絕時,上尉憑借著二人建立起的“革命友誼”救助了吉爾斯。
而當上尉前往比利時說著一口別人聽不懂的“波斯語”時,上尉的結局顯而易見。
總之,《波斯語課》是一部“要想活命就得生造出一門語言”的電影,其中的故事情節頗為發人深省。
❸ 《波斯語課》的硬核:在黑色幽默下的因果報應,令人唏噓
老周
摘要:最近二戰集中營題材影片《波斯語課》頗受好評,在沉重的話題下,從看似不可思議的黑色幽默下,折射出人生的命運在冥冥之中早就伏下了因果報應的必然,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圖1:《波斯語課》的海報
最近由俄羅斯、德國和白俄羅斯三國聯合拍攝的影片《波斯語課》頗受好評,豆瓣評分高達8.5分。老周也看了,確實很有感觸,對人生更有了一份領悟。從看似不可思議的黑色幽默下,折射出人生的命運在冥冥之中早就伏下了因果報應的必然,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圖2:《波斯語課》的豆瓣評分高達8.5分
這部影片是在二戰的大背景下,要說戰爭片吧,幾乎沒有戰爭場面,確切說是集中營題材,說起二戰集中營自然首先就是納粹的死亡集中營,即便今天提起,依然使人感到絲絲寒意。集中營題材的影片,其實也不少,而且大都是堪稱經典的佳作,像《辛德勒的名單》、《裸露在狼群》、《逃離索比堡》等,在這些集中營題材影片中,除了像《美麗人生》沒有真實的原型之外,大部分都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所以 歷史 感分外厚重。
而《波斯語課》也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如果不是片頭赫然出現這句提示,恐怕讓人很難相信, 歷史 上還會有這樣的事發生過,實在太不可思議了,真應了這句古話:「善惡有報,報應不爽」。
第一個因果,影片一開始,一卡車猶太人被押往集中營,卡車上一個人想用一本波斯語早期版的《聖經》來換點吃的,雖然說這本《聖經》在正常情況下,文物市場上肯定是價格不菲,但此時此刻,真的不如一個麵包。所以這人甚至表示換半個麵包都可以,但男主卻還是同意用一個麵包換了這本書。可能所有人都會覺得男主太傻,但恰恰是個看似極為愚蠢的交易救了他一命。
圖3:波斯語《聖經》成了救命符
車還沒到集中營,押車的黨衛軍士兵就將車上的人趕下來,就在樹林里分批槍決。聽到響起的槍聲,所有的人都知道是什麼情況了。輪到槍殺男主這一批人時,男主就機智地主動提前趴到地上,當黨衛軍上前要來補槍時,他就高舉著這本波斯語《聖經》大叫:「我不是猶太人,我是波斯人!」
巧的是集中營的黨衛軍上尉科赫一直讓人尋找一個波斯人,還給出了十個肉罐頭的花紅懸賞,於是男主就被帶到了集中營,從此以後他就有了這本波斯語《聖經》扉頁上的名字——朱恩·雷扎。
第二個因果,原來黨衛軍上尉科赫要找波斯人,是為了給自己教波斯語,這也是片名的由來,也是影片最大的因果。
雷扎當然不會波斯語,他只好說自己父親是波斯人,母親是比利時人,自己從小生活在歐洲,所以只會說,不認識波斯文,更不會寫。科赫就讓他每天教自己四個單詞——後來增加到四十個!於是雷扎只好挖空心思自己來編這么多單詞,每天憑空編造四十個單詞,這怎麼弄?還好科赫讓他幫廚,每天負責分飯,同時還要抄寫犯人名單,他就利用這個機會詢問犯人的名字,記錄名單上的名字,並根據這些名字的詞根來編造單詞。
圖4:雷扎給科赫上「波斯語課」
但是有一天,科赫問雷扎「樹」怎麼說,雷扎回答說「radj」,不料科赫馬上想起之前雷扎說過「radj」是麵包的意思,於是他認為雷紮根本不是波斯人,他本來就一直有懷疑,所以給送雷扎來的黨衛軍士兵的獎勵也只有兩個肉罐頭,而不是事先說好的十個,要等確定了之後再給八個。所以,科赫立即將雷扎暴打了一頓,還讓人把他送到了勞動強度最大的採石場,並讓人「好好照顧」雷扎。果然雷扎不堪重負病倒了,不過雷扎在昏迷中用「波斯語」喃喃呼喊媽媽,這才讓科赫相信他是真正的波斯人,就把他送到醫務室治療,痊癒後繼續讓他教自己波斯語,之後還幾次救了雷扎,為此還和上級做交易保下雷扎。還有一次雷扎主動和另一個猶太人替換,隨「轉運」猶太人一起離開——所謂「轉運」其實就是押出去處死,科赫聞訊馬上趕來,甚至和押送的防衛軍拔槍相向,堅持把雷扎帶了回來。最後當盟軍逼近集中營,納粹開始銷毀和集中營有關的所有證據,就在准備將集中營里倖存的猶太人全部殺掉之際,科赫將雷扎帶出了集中營,放了雷扎一條生路。
圖5:雷扎就像九條命的貓,最終從集中營中倖存
第三個因果,由於科赫對雷扎很關照,給他額外的食物,雷扎把食物帶回寢室,還給別的猶太人分享。這在當時情況下,絕對是難能可貴的,在集中營里一根香腸那都要比黃金還寶貴。後來,集中營送來一批英軍戰俘,其中就有一個真正的波斯人,有個黨衛軍士兵一直不信雷扎是波斯人,就想讓兩人當面對質。這可以說是雷扎最驚險的時刻,但這個波斯人卻被殺了!殺波斯人的就是得到雷扎食物接濟的猶太人,他還主動承認了,結果自然可想而知——被這個黨衛軍當場槍殺!雷扎也因為自己的善良慷概,躲過了一劫。
第四個因果,雷扎逃出集中營遇到了盟軍,向盟軍介紹集中營的情況,負責調查的盟軍軍官問他是否記得曾經在集中營里猶太人的名字,哪怕幾個也好,因為德國人已經將所有的相關資料都銷毀了。雷扎說他記得2480個猶太人的名字,這當然沒人相信,但是他一個一個念出這些名字的場景,絕對令人震撼!原因也很簡單,他就是用這2490個人的名字詞根編造了2480個單詞,而且這些單詞他都記得非常清楚,因為只要搞錯了搞混了,他自己的性命也就沒了。
雷扎用來保命的波斯語單詞,最終成了控訴德國種族滅絕的罪證!
圖6:德國人將集中營所有的證據都銷毀了
第五個因果,科赫為什麼要學波斯語?他自己說是有個哥哥在伊朗德黑蘭,所以他想去德黑蘭開一家餐館,而實際上他在給自己准備後路。影片最後他將雷扎送出集中營,自己則逃到附近一處小機場,用偽造的護照逃往伊朗。在德黑蘭機場,他用雷扎教他的「波斯語」和海關人員對話,但他的「波斯語」沒有人聽得懂,因此引起了懷疑,隨即被扣押,這時科赫相當抓狂:「我的波斯語你們為什麼都不懂?!」
最終波斯語還是沒能救得了他。盡管他在集中營里只是負責後勤,正如他自己所說,如果是在和平年代,他可能就是個廚子,而且他也從來沒有親手殺過人,但他卻仍然無法洗脫納粹在這場種族滅絕中的罪惡。
最後說說黨衛軍,影片中稱科赫是黨衛軍上尉,並不確切,因為黨衛軍的軍銜制度和國防軍截然不同,沒有常規軍隊的將校尉,從他的領章來看,應該是黨衛軍突擊隊一級中隊長,只能說相當於上尉。
圖7:科赫的領章是黨衛軍突擊隊一級中隊長
黨衛隊,最早是希特勒在發動啤酒館暴動失敗之後,在1925年4月成立的負責希特勒安全的貼身警衛小隊,一開始只有200人的規模,隸屬於納粹黨沖鋒隊,但是直接聽命於希特勒。而長刀之夜血洗沖鋒隊之後,黨衛隊從沖鋒隊中獨立出來。希特勒在對國防軍進行擴軍的時候,黨衛隊也在逐步改革,也在逐步擴充。
黨衛隊的德語「Schutzstaffel」是德文「護衛」(Schutz)和「團隊」(Staffel)兩個單片語合而成,字母縮寫為SS,標志就是從SS演變而來的兩道閃電。
從沖鋒隊獨立出來之後,黨衛隊就成了專門擔負保護納粹黨高官安全的保衛機構。1929年1月由希姆萊領導,成為納粹黨的憲兵單位,並得到很大發展。後來隨著希姆萊兼任德國內政部長,黨衛隊更是成為德國實質上的國家安全機構。
黨衛隊從成立之後不斷武裝化。1933年3月,成立柏林大本營警衛隊(Stabswache Berlin),在黨衛隊中挑選出120人組成一支直屬於希特勒的武裝部隊。這支小部隊1933年9月被正式命名為希特勒警衛分隊(LSSAH),這就是後來黨衛軍第1師最早的前身,也是黨衛軍最早成立的武裝部隊。
圖8:黨衛隊是黑色制度和骷髏帽徽
1935年3月,希特勒廢除凡爾賽條約開始全面擴軍。黨衛隊也隨之開始成立完全軍事化的武裝力量,這就是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SS-Verfügungstruppe,字母縮寫SSVT),此時特別機動部隊共有11個營,總兵力約8500人。
1938年納粹德國官方確認國防軍是國家的武裝力量,而武裝黨衛隊則是直接聽命於希特勒的精銳部隊。武裝黨衛隊嚴格服從希特勒的命令,以忠心耿耿著稱。在戰場上更是以作戰勇猛而聞名,因此經常被派到最關鍵的戰場擔負最艱巨的任務,成為德國最精銳最悍勇的王牌部隊。
圖9:黨衛軍的鋼盔上是兩道閃電狀的SS
1940年11月正式開始採用武裝黨衛隊(或叫黨衛軍,德文為「Die Waffen Schutzstaffel」,字母縮寫Waffen-SS)。黨衛軍也隨即開始急劇擴張,總兵力從1940年的12萬人發展到1942年的28萬人,再到1943年的32萬人,最終發展到1945年的120萬人,黨衛軍在最鼎盛時期發展到45個師。成為和國防軍並列的德國兩大武裝系統之一。
1945年5月,隨著納粹德國的戰敗,黨衛隊也隨之煙消雲散。1946年由於黨衛隊在戰爭中犯下了大量戰爭罪行——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以及所有的死亡集中營都是由黨衛軍負責,這一點也在影片中表現很到位,片中出現的德軍,都是黨衛軍,領章、帽徽、以及鋼盔上的SS,都是黨衛軍的標志。
因此被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宣判為犯罪組織,所有成員都要受到審判。而國防軍除了個別犯有戰爭罪行的官兵,大部分都沒有受到追究。
❹ 廣受好評的《波斯語課》為何上映就撲街
要知道這部電影是描述國外戰爭片,並且國外戰爭片本來受眾群體就很固定,何況這還是一部側面描寫戰爭劇情片,所以盡管豆瓣8.3,爛番茄爆米花指數100%, 也沒有能挽救它低迷票房,意思就是,電影是一個好電影,但是劇情,是一個小眾劇情,喜歡人不多,所以上映以來,也才出了三百多萬票房,像是拍很一般《唐人街探案》票房都比這個高,我們一邊在豆瓣上面說,哎呀沒有好看的電影,一邊看到這個高分電影,實在是不感興趣。
看到這個最後,我想,男主為了活著只能撒謊,撒謊只能用下一個謊言來圓,這個謊言越來越大了,如果來了真正波斯人,那他面對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