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辛德勒的名單》: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這部影片表達了什麼
《辛德勒的名單》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電影,整體的節奏不算緊湊乎腔畝,但是每一個鏡頭都有非歲森常深刻的含義。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整部電影氣氛非常沉重,在絕對的暴力殘酷統治之下,我們能做的只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救人性命。整部電影唯一的鮮明色彩,就是那個走在街上的紅衣小女孩,在如此殘酷的現實背景下,這種明艷燦爛的生命的鮮活,讓所有觀眾為之一振。戰爭的殘酷,在任何時代都是絕對的悲劇,我們生活在和平之下,但仍要銘記戰爭的可怕。
在真實的歷史上,在奧斯卡·辛德勒去世之後,有很多在辛德勒的庇護之下得以存活下來的猶太人自發的紀念他。1974年10月9日,67歲的奧斯卡·辛德勒離開了人世,他被葬在了耶路撒冷的錫安山。
❷ 辛德勒的名單影評視聽語言分析
影片《辛德勒的名單》講述了一名身在波蘭的德國人辛德勒,在二戰時僱用了1100多名猶太人在他的工廠工作,最終幫助他們逃過了被屠殺的命運。在這所黑暗的工廠中,一直涌動著關乎人性的燦爛光輝。本文將從人物形象、視聽語言和主題思想三方面來分析影片的藝術特色。
人物形象:商人與救贖者的矛盾綜合體
影片的主人公奧斯卡·辛德勒在戰爭中是以救贖者的身份存在的,但是對於辛德勒來說英雄這個稱呼又顯得有點勉強。
視聽語言:展現出殘酷戰爭中的善惡人性
影片運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將畫面不斷切換,一邊是老人被納粹槍殺的畫面,另一邊是辛德勒與納粹軍人據理力爭。
血沿著老人空空的袖管流下來的時候,辛德勒正在和納粹軍人說老人是一名出色的工人,這個時候可以看出辛德勒已經開始對無辜人民的死亡感到憤怒。隨後納粹大規模屠城行動開始了,當他親眼目睹一幕幕殘暴行為,當焚屍之後的灰塵於刺骨寒冬下的克拉克夫洋洋灑灑飄落之時,當一批又一批的猶太人被運往死亡之地時,他徹底蘇醒了。
好萊塢的電影一直都有著一套英雄的模式,英雄有著特殊的出生、成長環境、特定的受難過程和立功機會,但是影片中的主人公辛德勒卻沒有,他一出場完全是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形象,並無救世濟人之心,在克拉克夫出現之時,一切只為從戰爭中牟取暴利。
1939年,波蘭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下,黨衛軍對猶太人進行了隔離統治。德國商人奧斯卡·辛德勒(連姆·尼森 Liam Neeson 飾)來到德軍統治下的克拉科夫,開設了一間搪瓷廠,生產軍需用品。憑著出眾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錢,辛德勒和德軍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他的工廠僱用猶太人工作,大發戰爭財。
1943年,克拉科夫的猶太人遭到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辛德勒目睹這一切,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賄賂軍官,讓自己的工廠成為集中營的附屬勞役營,在那些瘋狂屠殺的日子裡,他的工廠也成為了猶太人的避難所。
1944年,德國戰敗前夕,屠殺猶太人的行動越發瘋狂,辛德勒向德軍軍官開出了1200人的名單,傾家盪產買下了這些猶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無天日的歲月里,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辛德勒的名單》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t05Kl0F10MJEk5nViGo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