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寫好電影電視劇影評
可以用以下幾個方法:
1、歷史方法。
在批評電影中,歷史方法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在運用這種方法時,會依據它們在電影史中的地位,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出發進行分析,讓讀者了解當時的歷史,以便更好理解影片的復雜性。
2、民族性格。
評寫電影時,也可以從民族性格的角度來討論電影,這種方法背後的假設是,電影文化通過相當數量的個體性來演化和獲得理解。
3、類型。
類型是種類的意思,根據形式和內容的模式對電影進行分類。類型的討論經常是檢視一部電影如何組織故事和觀眾期待的有效方式。
4、作者論。
它通過將影片和導演或片中的主要人物相聯系,來定義和檢視一部電影。
看電影可以給人帶來愉悅的享受,讓人緊綳的狀態緩解一下,也可以了解生活之外的許多事情。可看完電影,想要把自己的感受准確分享給別人,實在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我經常會用「好看極了」、「太吸引人了」這樣的詞把一部好電影介紹給朋友。
從來沒有從專業的角度客觀地評論過一部電影。
5、形式主義的種類。
主要是關於一部電影的風格和結構,或是有些電影技巧是如何在電影中呈現和組織起來的。
② 休格蘭特舊作《苦月亮》觀評:婚戀教育片
三十年前,休格蘭特的演藝生涯正值巔峰,我曾匆匆一瞥他的舊作《苦月亮》。那時年輕,未能領略其深層內涵,只記得一對令人心生不安的夫婦。如今重看,這無疑是一部剖析婚戀教育的力作——一個中年渣男如何摧毀純真少女,她的復仇行動如何步步升級,直至劇情走向狗血的邊緣。
故事圍繞一位美國富二代,懷揣作家夢想,移居藝術之都巴黎,與一個嚮往美國的巴黎女孩相遇,這段激情與人性丑惡交織的關系,讓休格蘭特在采訪中形容為「古怪」。我回想起當時,對休格蘭特角色的困惑,一個身體殘疾的老人公開分享與小妻子的親密細節,這種情節的設定無疑挑戰了觀眾的接受度。
女主角原本純真,全身心投入愛河,卻在激情消退後遭受無情拋棄。她的忍辱負重與報復行動,無情地揭示了人性的陰暗面。電影警醒我們,面對自私和有毒的人,無論男女,都應該及時抽身,而非沉溺於已逝的甜蜜,犧牲未來。現實中,這樣的悲劇在情感論壇上並不鮮見,渣男玩弄感情後消失,受害者卻難以釋懷。
以成熟的視角審視,《苦月亮》是一部深具教育意義的電影。波蘭斯基以其獨特的導演視角,揭示了愛情與婚姻的嚴肅性,告誡人們不要把它們當作游戲,也不應視為生活的全部。相愛時固然美好,但不愛時就該決絕,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避免成為舔狗,否則只會陷入無盡的痛苦。婚姻中的平淡與厭倦,也應視為成長的一部分,理智地處理分手,而非走向出軌的深淵。
電影的開篇,英國夫妻計劃前往印度尋求心靈的救贖,卻似乎預示了他們將遭遇現實的殘酷。八十年代的波蘭斯基作品中,印度曾是西方人的理想之地,但現實中,卻成為了一個強暴事件頻發的國度。這對夫妻的印度之旅,恰恰映射出他們對關系危機的警示。
有趣的是,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在《苦月亮》中飾演的角色菲奧娜,與她在《四個婚禮一個葬禮》中的角色重名。她與休格蘭特的組合,無疑展現出了一對英國中產階級的優雅與匹配,他們的氣質就如同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般吸引人。
他們的角色關系雖復雜,但每一個愛情故事的開端都是美好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中的頹廢與醉生夢死往往源於男性的錯誤。巴黎的浪漫與紐約的繁華,或許只是人們心中的幻象。法國女人的小腿線條,也在電影中成為一種美學的象徵。
在愛情的漩渦中,女人的尊嚴與生活獨立被忽視,而男性的責任與成長也變得至關重要。電影中的教訓是,珍惜眼前人,理解平凡的幸福,才是真正的智慧。在《苦月亮》的最後,那段行屍走肉般的愛情,或許讓所有人都明白,平淡的幸福才是生活的真諦。
③ 《如何寫影評》:教你三步寫出精彩影評
曾經有一部電影,看過的人只有200多個,豆瓣評分卻高達8.9,還有近2500人表示「想看」。大陸製作,全英文班底,有人評論導演是小眾導演中的精英,後現代的表現手法純熟,表現意識流的鏡頭極具個人風格。
這在2011年的評論界掀起了軒然大波,這部電影就是《即使變成甲殼蟲卡夫卡還是進不去城堡》,講的是卡夫卡想要放縱,卻被加繆百般阻撓的故事。
為什麼該電影會引起軒然大波呢?因為——它根本不存在 !
表示看過也就罷了,寫下了影評是怎麼回事?
寫影評這件事,是寫出自己對一部電影的理解,或者是向未看過的人介紹影片,但絕不是信口胡謅,裝腔賣弄。
這種復雜與精細的理解,就是寫一篇影評的開始。
蒂莫西·科里根(T.J.Corrigan)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英文系教授、電影學系主任。他的電影研究主要聚焦於現代美國電影和國際電影,同時在電影教育領域卓有建樹,曾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教授電影課程且著作頗豐。
蒂莫西·科里根根據自己多年來對電影的理解與工作經驗,將如何寫出精彩影評的方法都匯總在他的《如何寫影評》一書中,在這本書里,他教我們用三個步驟寫影評,即想、看、寫。
我們為什麼要看電影?可能今天和閨蜜約了下午茶,時間還早,去電影院打發時間。望著一排排的電影名字就定了最中意的那一個,或者不確定,再看看是什麼類型的影片。
或者,在廣告上看到過某部電影的介紹?比如我最近看的《雲南蟲谷》這部電影,就是被它的片名吸引。因為我看過《鬼吹燈》這部小說,一看這個名字就知道是根據《鬼吹燈》改編的。本來就特別喜歡這部小說,因此一看預告,就迫不及待的去看了電影。
但是這些只是單純的 娛樂 性的看,一旦你決定要寫影評,首先你要做的,是在看之前——先想。
想什麼呢?蒂莫西給出了三個方面作為參考:
1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包含了文學、造型藝術、音樂、舞蹈、戲劇甚至建築。問問自己,什麼是自己最感興趣和最了解的藝術形式,我能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文學和繪畫知識來分析嗎?
比如 時尚 博主會分析影視劇里的穿搭,家居品牌會分析影視劇里的空間配色和軟裝。
2 電影工業依賴於技術進步,如果你對電影技術感興趣,問問自己,這種技術是如何在電影里被展現出來的。
比如2009年上映的第一部數碼3D電影《阿凡達》,很多人都是沖著3D去看的,如果能從3D技術在電影里發揮的作用這個角度分析的話,你就能找到一篇好影評的題材。
3 電影的發行是一種商業行為,對電影的經濟和商業因素保持敏感,可以使人對銀幕上的影像有更加深刻的認知。
比如2008年上映的小成本電影《我不是葯神》,網路資料顯示投資成本大約在六千萬,只能是一個中小製作水準的電影,卻收獲了高達31億的票房,這使得小成本電影成為了全民熱議。
因此,在看電影之前,不妨先從這三方面入手,問問自己以上這些問題,然後坐下來看電影,這些腦子里預備著的問題,將會使你的影評分析更加犀利。
作者蒂莫西建議:「要想寫出一篇好的電影評論,一定要重復看電影。第一次看的時候,你只記下電影中即刻能打動你的地方。第二次看的時候,應該開始詳細而認真的做筆記。」
一旦你預設了問題,你在看電影的時候不應該像以前一樣單純的看,而是要帶著問題去看。這些預設問題會隨著你看的進程而越來越具體。然後,選出具有說服力的證據,這是寫成一篇飽含力量和洞察力的評論的第一步。
比如我看《雲南蟲谷》這部電影,因為之前看書的時候就對小說中的sherly楊非常感興趣,在我心裡就是一個武功高強、智慧冷艷的混血美女,所以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就格外關注sherly楊的扮演者。看了電影後,我覺得是我想像中的sherly楊,還會好奇,這個演員叫什麼名字,之前演過什麼電影,在這部電影中有沒有充分發揮出她的演技,單單就這一個人物的描寫,就能構成一篇影評。
或者換一個角度:因為看過這部小說,將電影和小說相比,它有沒有做改動,有沒有演繹出小說描寫的情節,出現的怪物是否還原了小說中的樣子,這也可以構成一篇影評。
因此,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帶著這些疑問,隨時在手邊記下筆記,找出可以證明你想法的鏡頭或者和你想法不一致的片段,都能使你在看電影到時候更加細致,寫出來的影評內容,也會更加深刻。
初步的筆記和描繪是構成一篇好論文的基礎。但是,作者蒂莫西建議「必須在剛看完電影後,立刻就將剛才做的速記充實為更加精確細致的描繪。」
不論在第一次看時你是否有所准備,當你開始回顧和補充筆記的時候,文章的論據和主題就會自動浮現。
電影看完了,可能留在你腦海中特別深刻只有一兩個鏡頭,但是當你寫影評的時候,看看筆記,腦海里又立馬浮現出電影開頭那段打動你的話,和大結局相互呼應;高潮時響起的那段音樂,暗示著男女主最後的結局……將這些想法趕緊補充到方才的筆記里,都能成為你文章的主題或論據。
沒有這些筆記的時候,你在文章中談論的可能有些片面。但在你看筆記的時候,重新回到這部電影和其中的主要段落,你的一些想法就會自動成型,只要你能用電影中的具體描寫來支持你的觀點,你的論點就會變得很有說服力了。
正如書中所言:「 養成質疑影像並就其做筆記的習慣,會使你培養出一種將問題導向特定主題的能力。」
因此,想要寫出精彩的影評,一定離不開想、寫、看這三個步驟。看電影之前先預設幾個問題,帶著問題看電影,並隨時做好筆記,最後,將筆記充實為更加細致的描繪,整理成影評。
對於初學者來說,這三個步驟是一種初階指南,對已有寫影評經歷的人甚至電影研究者來說,這三個步驟,都能讓你寫的影評更加精彩與出色。
或許有人會說,看電影何必非要寫什麼影評,當作 娛樂 就好。我的理解是,與其花幾個小時粗略的看完一部電影,只留下「好看或者不好看」這種印象,不如將電影認認真真的看一遍,體會它真正的絕妙之處。
是的,對我們看過的影片做一次理性的分析,並不會損害我們享受到的樂趣,還會讓我們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來享受觀影的愉悅。
如何享受這種觀影的愉悅,就從看《如何寫影評》這本書開始吧。
作者簡介:吳小鯉兒,愛畫畫,會手帳的80後寶媽,一周一本書的深度閱讀者。看幾本書,寫幾行字,品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