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影視燈光照明和攝影燈光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一、燈光。
有兩種含義:
1.影視教材攝影時負責燈光照明的人員;。
2.攝影棚或演播室內的照明設備。
二、布光
即攝影或攝像時運用人工照明的方法,利用各種照明器材,對被攝體布置不同距離的燈光,藉以獲得具有藝術感染力的攝影(象)效果。在電影電視中,常按照影視情境、場面調度和攝影(象)藝術的要求進行布光,以突出人物形象、烘托環境氣氛、使畫面富於造型表現力。在外景地攝影(象)時,對自然光常利用反光或遮光器材以調節光照,並輔以適當的人工照明。
三、用光
攝影造型主要手段之一,攝影用光可分為以下幾種:
正面光,即順光。指與攝影(象)機同一方向照明被攝體的光線。其影調層次輕淡細微。
側面光,即側光。從被攝體左右成90°的側面射來的光線。光線從被攝體左右靠前45°角的側面射來的光叫前側光;靠後45°角的側面射來的光叫後側光。側光反差強烈,有利於表現物體的立體感和質感。
背光,也叫逆光、輪廓光。從被攝體背後照射過來的光線,可使物體輪廓分明。
頂光,從被射體上方照下來的光線,產生濃重投影。
腳下光,也叫下反光。靠近被攝體向上照射的光線,它能造成人物的陰險感。
以上五種用光可單一用,也可數種合用,但必須以一種光為主。
四、光種
電影電視照明中所用光線的種類。按光源可分為自然光、人工光;按光線性質可分為散射光(軟光)、直射光(硬光);按光位可以分為順光、側光、側逆光、逆光、腳下光、頂光等;按造型作用可分為主光、副光(補助光)、過渡光、修飾光、背景光、眼神光、環境光、效果光等。
1.自然光
日光和天空的照明。在影視攝影(象)中常用自然光照明。自然光的特點是光照范圍大,普遍照度高,照明均勻,不受攝影(象)者意向控制。自然光由於時間、季節、氣候、地理條件的變化而受影響,在攝影實踐中除掌握自然光的光照強度、角度、光線性質變化外,還應掌握色溫變化的規律。
2.人工光
指燈光的照明。影視攝影(象)常用的白熾燈、碘鎢燈、鹵鎢燈、碳弧燈、鏑燈、氙燈等。人工光可適用各種照明的需要,既是棚內攝影(象)的主要光源,又可用作室外攝影(象)的輔助光或主光照明。人工光在光照的強度與范圍、顯色性等方面不如自然光,但在使用上卻有較多的優越性。利用人工光可以從容、自由地對景物進行造型處理;可以根據創作設想用燈光造成各種藝術效果;用作對自然光的補充時,可用於陰影部分照明,構成豐富的影調層次。此外,人工光可在任何場地應用,不受時空限制,可根據需要增減光的強度,可隨時調整色溫並校正其顯色性指數。人工光是影視攝影(象)中重要的造型表現條件之一。
3.直射光
又稱「硬光」。在被攝體上產生清晰投影的光線,如日光和聚光燈照明,其特點是:
有明顯的投射方向;
能在被攝體上面構成明亮部分和陰影部分及其投影;
能表達出被攝體的立體形狀、輪廓形式、表面結構;
易產生局部光斑;
能顯示時間性。
直射光造型性好、光感強,並能構成多種影調形式和確定明暗配置,一般多用作主光。
4.散射光
又稱「軟光」。在被攝體上不產生明顯投影的光線,其特點是:
沒有明顯的投射方向;
照明均勻,能用光調描繪對象的立體形態,層次細膩,效果柔和。
散光常用於輔助光、底子光、天生光。在內景拍攝中,常用紗網、鋼絲閱、白紙、反光傘、反光屏幕造成,或用機械控制,使光線擴散成為柔和的光。
5.混合光
自然光、人工光或不同色溫光源同時並用的照明光線。在攝影實踐中,混合光照明一般需經調整,統一色溫,以適應膠片彩色平衡的要求,使亮度平衡以調整影調明暗反差。在特殊條件下,也可利用混合光造成特定的光線效果,如某些夜景中藍色的日光及暖色的燈光等。
6.襯光
影視攝影(象)布光的方式之一,即打背光。這樣可以使演員和背景分開,從而克服畫面的二維空間性質,使其具有「三維空間」的立體感。這種方法多用於黑白片。彩色片中,若演員的服裝和背景的顏色一樣,也可以用,但這種情況幾乎不可能發生。
7.主光
畫面中主要的直射光。它是畫面構成的主要因素,用它來描繪被攝對象的主體形態和空間感,用它來造成光線效果,決定畫面的明暗對比。
無論是人物還是環境,都必須有一種主要光線來照明。由於主光投射的角度、方法、強弱和閃動的形式不同,才使畫面表現出不同時間、不同環境的氣氛。
一般主光照明的方式,都在被攝對象的正側面稍高的地方,這樣可以比較好地表現被攝對象的立體感和質感。
8.副主光
演員站在窗前,此時主光(代表太陽光)從窗外成逆光射來,那麼演員正面要有強光照明,以使演員臉部有一定的光亮度,這正面的強光,稱為「副主光」。
9.輔助光
亦稱「副光」,是指照在未被主光直射的陰影部的輔助光線。它對畫面陰暗關系起一種調節平衡作用。輔助光常用比較柔和的光線。
輔助光和主光之間的亮度大小比例影響畫面的明暗反差,光比的大小沒有固定的比例,要依具體情況而定。時間、環境、人物不同,光比也就不同,一般情況下,光比應在1∶2~1∶4之間。
演播室內條件好,攝影人員可根據自己的創作意圖進行光線平衡,保持一定的亮度與一定的光比。
10.修飾光
亦稱「裝飾光」,即用於修飾被攝對象某一細部的光線。修飾光能美化形象,使整體形象更悅目、更富有造型表現力。修飾光的運用比較自由,它可從各種角度照明被攝對象需要修飾的部位,執行微妙的藝術任務。
修飾光多用較小的照明燈具,以便控制亮度和照明範圍。運用修飾光時常常要注意不顯露人工痕跡,不破壞整體效果。
11. 眼神光
即眼球對光源的反射,也是影視照明藝術刻畫人物精神面貌不可缺少的一種手段。一般通過人物正面輔助光即可得到眼神光效果。如情節提出了特定情緒,或人物外形有某些局限,則可以在攝影(象)機旁另放一小燈,或通過能夠專門打出眼神光而安裝在攝影機上的特製小燈來加以運用。。
12.效果光
表現特殊效果的光源或特定的環境、時間、氣候條件下的照明。效果光主要有兩種:。
一是自然效果光。如閃動的火花、雷雨之夜的閃電、森林晨曦的光束、室內門窗的投影或各種特殊環境的光影、光斑、色光等。
二是戲劇效果光。其作用一是再現特定的自然生活氣氛;二是與情節內容緊密結合時,可烘托情節或人物情緒。
五、追光。
用燈光跟運動對象的照明方式。
模擬舞台上的追光,採用高強度光源經聚光透鏡折射出較強光束,在拍攝舞蹈、花樣溜冰、古典戲劇和雜技時經常使用,可獲得較好的造型效果。追光可以追隨、停止或消失,其范圍可變大也可變小。電子光源的小型化、高感光度膠片和大光孔攝影機鏡頭的出現,電影中過去無法實現的追光效果現在也都能做到。。
在故事片或電視片中伴隨人物運動的一種效果光。
在新聞紀錄片中伴隨攝影(象)機運動的一種普通照明光。
六、遮光
利用工具設備擋掉不必要的光線。在外景拍攝中常用布幕或各種紗對景物、人物加以遮擋後重新布光,使被攝影物在造型上符合情節需要。有時是為了避免太陽直射的頂光;有的是為追求一種比較柔和的散射光效果。
在實景拍攝中,經常把一些不必要的直射陽光用各種布幕擋暗或擋掉,使之符合拍攝要求。在內景拍攝中,遮光則成了照明人員的一項基本功,有時對被攝對象稍加遮光修飾後,即可使畫面中的情調更為完美。
七、外景照明與內景照明
1.外景照明
戶外拍攝影視教材時利用自然光及人工光對人物、場景進行光線處理。外景照明有如下特點:
(1)太陽光與天空散光照明範圍廣,照度高;
(2)太陽以平等的光流投射到地面,照明均勻,同一地區的照度基本一致,景物的照明效果幾乎相同;
(3)被陽光照明的,陰暗界限分明,清晰有力,投影很實,投影效果不隨景物距離的變化而變化,只隨太陽高度的變化而變。
太陽光照明效果受大自然自身規律的支配,大氣層氣象的變化以及地球的自轉運動調節著太陽光的照明效果。。
外景照明的要點:
(1)全景鏡頭的光線以背景為主;
(2)中景鏡頭光線主要表現人物;
(3)近景與特寫鏡頭的拍攝。有兩種用光方法:一是選擇陽光的角度,人物可適當地錯位;另一種是利用頂光時間,擋掉自然光後用反光板或燈光來照明。注意此時人物眼神的表現,這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4)外景光線的處理必須注意影調的統一
2.內景照明
在攝影棚或演播室內用人工光對人物、場景進行光線處理。
其特點是運用人工光源模擬和再現生活中的自然光效。運用內景照明可創造典型環境,渲染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內景照明不受天氣變化的影響,可以用不同類型的燈,從不同角度和距離對人物、場景進行照明。
由於內景是多光源照明,易造成多種投影餘光,因此須遮擋多餘的光,做到光多而不相互干擾,燈多而投影不亂,畫面效果乾凈統一。
八、實景照明與局部照明
在真實的室內環境中進行光線處理。在原有自然光效基礎上布光或創造新的光線效果是實景照明的兩種類型。前者以自然光照明為主,人工光照明為輔;後者以人工光照明為主,自然光照明為輔。
實景照明的優點是可以獲得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畫面效果,還可以縮短影視教材的生產周期,節約經費。其不便之處是照明燈具安裝受場地限制,自然光的變化容易影響光線效果。布置實景照明時,應注意自然光與人工光的亮度平衡、色溫平衡以及天氣晴、陰的變化對室內光線的影響。
2. 局部照明
用人工光對被攝體的局部進行照明。有以下幾種情況:
強調和突出人物或景物的某一部分;
對景物或人物的局部進行修飾。
局部照明要注意與整體光線的關系,要處理得自然、合理、不露人工痕跡。
九、光線的設計、方向、分布與效果
1. 光線設計
為表現人物、場景造型和氣氛所制定的照明方案。光線設計應以生活中原有光效為依據,從稿本的情節內容出發,並結合被攝人物和場景的具體情況,設想出光線的造型和光線的氣氛。其內容包括:主要光線方向,色光的運用;人物主光和副光的亮度或照度之比;光線的性質(軟光或硬光);表現的時間(日景或夜景);景物亮度的設置以及光線的分布,最高亮度、最低亮度和基準亮度的控制點。光線設計是攝影(象)創作構思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影響攝影(象)造型、畫面影調和基調的重要因素。
2.光線方向
光源位置與拍攝方位之間所形成的光線照射角度。光源位置和拍攝方向兩者之一有所改變,都可認為是光線方向的改變。光線方向在立體空間中的變化是十分豐富的。光線的方向是景物造型的主要條件,在影視攝影(象)中又是鏡頭銜接的一個因素。
3.光線分布
景物的光線分布主要決定於光線的方向,不同的光線方向可以形成不同的光線分布,相同的光線方向照射不同的景物也可以形成不同的光線分布。光源與景物之間有遮擋物以及局部照明都會影響光線分布。不同的光線分布可以產生不同的形態感和光線氣氛。
4.光線效果
泛指自然光和人工光在客觀環境里及畫面中所產生的各種效果。隨著光種、光線性質、光線角度、光線成分、光的強烈以及環境條件的不同,景物表現出明暗分布、明暗對比、明暗層次、光影形式、色彩等千差萬別的變化,這些變化即光線效果。自然環境里的一切光線效果,在攝影(象)畫面中都可能得到再現。攝影(象)師必須掌握各種光線條件下的光線效果特性及其造型可能性,在一定的創作意圖下,恰當地運用它,以高度的造型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塑造藝術形象。
十、基本照明方法
依據拍攝構思創造特定的光線效果,完成攝影(象)畫面構圖與造型任務的一般方法。包括對被攝體進行布光(照明),確定光位,測定光照強度,調整光比,糾正干擾等。基本步驟為:
確定主光的光位,對被攝體作初步造型;
配以輔助光來彌補主光不足之處,改進未被主光照明部分的造型;
為了區別主體與背景,增強被攝體的空間感,可運用輪廓光照明;
為了交代環境背景,突出和烘托被攝體,使用背景光處理背景;
被攝體局部,如服飾局部、發式等造型不理想或與整體不協調,可用修飾光作修飾照明,加強整體造型與形式美感。
十一、人物照明
1.人物照明的形式
正面光照明。即在拍攝對象的正面照明,可獲得平調畫面,人物像缺乏起伏感和立體感;
標准光照明。主光由人物的側面照明。使臉部有明顯的明暗層次,能表現人物的立體感、形態感,這是表現人物常用的照明方法。
側光照明。側光照明能鮮明地表現出人物的輪廓形態,突出臉部的皺紋,常用來表現人物的特定情緒。
剪影效果。燈光由後側或背逆方向照明。人物臉部全部處於陰影中,而人臉的四周呈現出亮的輪廓。如果背廓較高,則逆光照出剪影效果,後側光照出半剪影效果。
頂光與腳光。從人物的頭頂上部或腳部射向人臉的光線,可得頂光與腳光的效果。一般是醜化人的光,為造成某種特定情緒而運用。在影視教材中比較少見。
2.不同景別的人物照明
全景人物照明。主要是表現人物活動和事件發生的環境特點。處理全景光線時,要注意整個環境光線效果,人物與背景的對比,以及人物活動時光線的變化。
中景人物照明。主要是人物的手勢、動作。中景照明必須表現出人物的立體感與形態感,著重表現人物的姿態與動作,所以光線應從環境的描寫轉到人物上來。
近景人物照明。人物近照一般是通過人的臉部表情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的內心活動的,因此近景照明必須著力描繪臉部的某些細節。
⑵ 拍電影的時候怎麼打光
方法多了,最常用的:3點布光法:主光,補光和背光
⑶ 攝影打光技巧
基本沒有全黑環境,夜晚房間一般都會在窗外補光,模擬自然光從窗投射,另外還會用一些小燈在需要補光的地方,用遮擋、反射等方式營造視覺不容易看的光束到但實際是有光補充的漫反射光,還有就是在這種環境,一般都是超大光圈鏡頭。還有許多不太講究的方法就是後期製作的時候調黑,加上運動跟蹤、遮罩蒙版等方式保證被拍攝物體的輪廓有足夠的視覺效果,將背景相對調黑。第一張圖是藍色的?也有一種拍攝方法是加ND鏡,減少進入鏡頭的光亮,來模擬黑環境,這種拍攝的好處是物體的細節保留,光照度降低。
第二張圖,是在人物右側補了光,從背景看的話場景內人物右側是沒有強光源的,人臉的光比較突兀,這種補發大多是反射補,在另外一個角度投射光,用反射、漫反射的方式將光源消減到與場景相比配的照度,再投射到人物上,從人物右側脖子的陰影可以看到,這個補光的面積不大,主要是針對臉部,而且高度應該高於人物身高,另外判斷在人物左側也有類似的補光,但照度更小,面積更聚焦在人物頭部,看脖子的明暗與肩部對比,另外在人物的上方靠後應該也有補過光的,看頭發兩邊的光照,但是人物左肩沒有光,但是人物背包的帶子後側是明亮的,所以這個光是模擬路燈的,比正常路燈的光照要小許多就是了。而且估計攝影機的背後,會有一大塊漫反射光板,用來實現漫反射及削弱部分光到人物的正面。其實電影拍攝之後,都要後期的,所以不一定能布出很逼真的光,只要光照足夠,後期是可以調整的。
拍電影的布光跟攝影布光是兩個概念,前者是盡力模擬自然環境,需要將環境各個角度都考慮進去,而後者是為了凸顯拍攝主體,布光與環境的融合度一般不太考慮。
⑷ 戶外拍攝微電影,用什麼設備補光好呢哪裡有賣的,剛起步求專業老師介紹。
用外拍燈,攝影外拍燈一般金貝、金鷹比較好。河南、湖北、湖南、山東金貝代理和金鷹代理貌似都是彤陽數碼,他家設備挺齊全。有專業設備和發燒友等等,價格也不貴,關鍵是服務號。可以了解下
⑸ 拍攝電影如何補光
在拍攝者後方一戰燈,補輪廓光,可以用放光板,或者米菠蘿,鏑燈,鎢絲燈給人物面部補光
⑹ 拍電影時光線都是怎麼處理的會像攝影那樣使用擋光板么
你說的是反光板吧?在電影中也需要使用反射光,放光器材稱為「米波羅」。從材料上說類似於電器包裝中的那種防震的顆粒狀塑料板。。。。。。
與攝影不同,電影的特點是表現生活,要求有真實性。所以用這種弱放光的器材更柔和一些。
關於影視拍攝方面的資料可以參考:http://hi..com/2046windows/blog/category/%C9%E3%CF%F1%D6%AA%CA%B6%C5%E0%D1%B5
或者「海達影視培訓網」的資料區、論壇
⑺ 求問類似這樣的比如在很多香港電影裡面都會出現的逆光衣服頭發邊上發光的效果是怎麼做到的港風復古發光
找到對比最明顯的通道,點擊復制出來,再Ctrl+L移動滑塊調動色階,用套索工具框出你想要有反光的部位,點出框外部位(del) 點擊通道下面的小圓圈,再返回原圖層,新建一個圖層,點擊吸管工具點擊框內,再點出,正片疊底就完成了,這是一個比較麻煩的方法,不想麻煩你買個補光燈吧.....
⑻ 電影拍攝時白天也要補光燈嗎
要的。因為日常的光線並不是完美的,要形成較好的熒幕效果,必須進行打光以增強或削弱室內室外光線的不足。
⑼ 電影拍攝時的照明需要考慮哪些基本元素( )
電影照明技術可以令商業短片、電影或電視節目看起來更加電影化,以及幫助故事跳出屏幕。照明技術對任何一個級別的電影人來說都是無價的。對於導演來說,照明技術可以幫助其與攝影師更加高效的交流。對於一名作家來說,照明技術可以幫助其在紙張上更加精心地設計文字來設定故事基調。而對於片場的其他工作人員來說,將會花費大量的時間來等待每個人都把電影的照明調好。所以了解電影的照明技術對片場中的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1. 自然採光。首先來看不用人工移動的光,這些光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著。天然的電影照明技術的定義是利用現有的光線。大多數情況下,一部影片在拍攝前會先找一個外景勘察員,然後得到場地相關的信息,在拍攝前還需要考慮一下每天在外景拍攝的時間。
2. 主光照明。主光是場景的主要光源,它是最強烈和最直接的光源。一般來說,主光會照亮拍攝對象。
3.高調照明。高調照明的定義是電影、電視或攝影的一種照明方式,它降低了場景中的照明比例。在最初的電影中,高調照明是為了處理照明的對比度,但現在它被電影製作者用來調整一個場景的情緒和色調。
4. 低調照明。低調照明的定義是一種電影照明風格,使用硬光源將場景包圍在陰影中。低調照明的燈光需要對比和黑暗。
5. 補光照明。補光燈填補了由主光造成的陰影。補光放在主光的另一面,通常沒有主光那麼強。
6. 背光照明。背光指的是從後面演員或物體的背後照射光線。它被放置在比它所照明的物體更高的位置。背光是用來從背景中分離物體或演員的,並且背光讓畫面有了立體感。
7. 實用光源。如果想在一個位置內使用光源怎麼辦?考慮一下像燈,蠟燭,甚至電視機之類的東西,在使用時通常會把這些稱為實用光源。這些裝備中的大多數都是由布景設計師添加到布景中的,以幫助營造氛圍。
⑽ 電影創作中如何處理照明元素
②、何為「三點布光」?
③、照明的工具有主要哪些?
④、舉一部你認為照明上有特色的影片,談它好在哪裡?
⑤、照明在電影中有什麼作用?
⑥、創作中如何處理照明元素?
林格倫認為影像的三要素是:①被攝對象運動;②攝影機運動;③照明。
波布克認為影像的三要素是:①膠片;②構圖;③照明。
他們都有「照明」(即我們通常說的「光」)。可見,照明(光)在電影中的重要作用。攝制組中,人稱燈光師為「燈爺」。
一、照明的種類:
1、按光源劃分:
①、自然光:陽光、天空光的照明;
②、人工光:燈光的照明。
2、按光線的性質劃分:
①、散射光(軟光);
②、直射光(硬光);
3、按造型的性質劃分:
①、主光:
A、照明被攝物的主要光線,它決定著該場景中的總的照明的格局;
B、多用硬光,並且它使被攝物有明顯的陰影;
②、副光:
A、它是輔助主光的光線,它主要用來對主光照明被攝物所產生的明顯的陰影提供適當的照明,(注意不應把陰影全部消除,還應使被攝物的陰影部分有一定的造型效果)。
B、多用軟光(散射光)。
4、按光位劃分:
①、順光(正面光)優點:易於較完整地交待一個平面形象或者細節。缺點:呆板,無變化。
②、側光:電影中最常用的照明方法。這種方法照明,使被攝物富有層次感。
③、逆光:從背面打光。強烈的逆光,會使被攝對象突出,可怕;柔弱的逆光,會使被攝對象神秘動人。
④、頂光:頭頂上垂直照下來的光線。往往會使被攝對象醜化。
⑤、角光:從人的腳下垂直照上來的光線。往往會使被攝對象顯得殘暴。
二、照明的實際操作
具體拍攝一部電影,最通常使用的布光方法即是所謂的「三點布光」。
「三點布光」的主要作法如下:
1、首先把主光光源(主光燈)放在被攝主體的前面,注意它應與被攝主體形成一定的角度。
2、然後,在被攝主體的一側布置副光,以部分地消除主光照射下被攝主體所形成的陰影。
3、最後布置逆光。把光源放到被攝主體後面的高處,使被攝主體的四周的邊緣有一個光環,使主體富有立體感。
(在傳統電影中,「三點布光」是必用的方法。現代電影中,有時已不用。)
照明的燈具主要有兩類:聚光燈和散光燈。
聚光燈:「S」,5000W(大型);
「Z」,2000W(中型)
「750」,750W(小型)。
前面有可調節的旋鈕。
散光燈:不可調節,用紗網或透明紙。
反光板:(蒙著錫紙的膠合板),在拍外景的時候,往往要用反光板來補光。
另外在拍外景的時候,日光與攝影機的水平軸線最好構成45度的角度。日光低了,主體會顯得缺乏層次;日光高了,主體的陰影會過重。
三、照明在電影中的作用
提問:每一個同學講一個你認為在照明上有特色的影片,講它好在哪裡,並談照明在電影中斷作用。
照明在電影中的作用:
1、曝光作用:照明使電影的底片獲得准確的曝光量,使底片在沖洗之後,能得到正常的底片密度;
2、造型作用:照明使二度空間的畫面根據攝影藝術創作的要求,恰當地呈現出被攝對象的質感、立體感、空間感等藝術效果。
3、構圖作用:照明產生的明暗效果可以突出主體,並且平衡畫面的構圖,使構圖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4、戲劇作用:
①、描寫、表現環境:
②、表現人物的心境:
③、塑造、刻劃人物:
④、表現主題:
⑤、 作為重要的情節因素
⑥、 表現獨到的生命體驗
⑦、 渲染、升華、象徵
⑧、 作為敘事主體與核心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布光處理,主要分三種情況。
1、室外布光:
為了更好地表現影片的主題,室外布光多選擇在大晴天,選擇在陽光充足,光線很「透」的情況下拍攝。
屋頂行走:
2、室內布光:
室內布光以高瓦數聚光燈照明為主,營造和渲染一種溫暖的、金黃色的布光效果。如馬小軍看到「畫中人」照片的米蘭的卧室,如米蘭洗頭的水房,如小姑娘跳舞的教室,如莫斯科餐廳等等。
作用:
①、 形式感:
高瓦數聚光燈照明為主的布光處理,使拍攝環境空間感、層次感突出。使人物的身體和面部陰陽反差分明、造型效果強烈。
②、 美化人物
高瓦數聚光燈照明為主的布光處理,極大地美化了影片所要歌頌的人物(米蘭),並且,淋漓盡致地表現馬小軍心中濃郁詩意和美麗愛情。
如「為米蘭沖頭發」段落:
鏡頭638:特寫 水壺中的水澆到米蘭的頭發上。陽光灑在米蘭的脖子上。米蘭脖子上細細的絨毛在陽光下閃爍。
陽光灑在米蘭的脖子上。特寫鏡頭使我們看到米蘭脖子上細細的絨毛在陽光下閃爍。歌頌一個女孩,贊美一個女孩,電影中的布光和特寫,會表現得如此地激動人心。
如「再見『畫中人』」段落:
鏡頭329:特寫 馬小軍的手輕輕地捋過一根長長的頭發。金色的陽光在頭發上閃爍著。《鄉村騎士》音樂響起。(疊)
金色的陽光在「畫中人」的頭發上閃爍。用頭發上閃爍著的陽光,表現馬小軍心中愛情的浪漫、美好和詩意。
③、 主觀性
高瓦數聚光燈照明為主的布光處理,使人物和環境的主觀色彩更加濃厚。
④、 少年視角
高瓦數聚光燈照明為主的布光處理,使拍攝環境空間感、層次感突出。使人物的身體和面部陰陽反差分明、造型效果強烈。而這種陰陽反差強烈,造型效果鮮明,恰恰是少年馬小軍看待世界、看待事物的視角。這是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布光處理的異常突出的一點。
姜文對環境,對環境與光的關系的感受是異常強烈的。高瓦數聚光燈照明為主的布光處理,把姜文的這種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在「初見『畫中人』」的段落中,布光使「畫中人」的房間陰陽分明。段落開始時,馬小軍手舉望遠鏡站在陰影中。後來,馬小軍從望遠鏡中看到了牆上的「畫中人」。馬小軍上前一步,馬小軍從陰影中走到了燦爛的陽光下。用「光」的暗、明變化,寫少年馬小軍內心巨大的激動,和馬小軍神聖而偉大的愛情的覺醒。
3、曝光過度: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還有一些特殊的光效處理。在影片的一些段落中,製作者有意使膠片的曝光過度。
如「為米蘭沖頭發」段落的後面,在米蘭的房間中拍攝米蘭。
鏡頭668:近景 米蘭身穿潔白的上衣,黑黑的長辮子垂在米蘭的胸前。米蘭目光如錐,凝視著馬小軍。突然,米蘭笑了。
米蘭身穿潔白的上衣,黑黑的長辮子垂在米蘭的胸前。米蘭胸前黑黑的辮子使白衣更加潔白。
一方面,使用顆粒反差強烈的特殊膠片,進行高調攝影。同時,強烈的布光,使被攝主體米蘭曝光過度。高調攝影和曝光過度,使米蘭的黑發、白衣更加突出、強烈,更加增加米蘭的美感和不真實的成分(「畫中人」)。
總之,通過曝光過度表現拍攝對象的美好,和馬小軍的愛情的迷狂及馬小軍特殊的心態。
(有顏色的彩色光的運用,為了講述的方便,我們將在後面的色彩一節中講述。)
四、電影創作中的照明處理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運動、照明、色彩是影像部分的三個重要內容。)
電影創作中如何處理照明元素:
1、總的照明風格:
根據影片的風格確定照明的風格。
A、紀實風格:
①、多用自然光,陽光,天空光。如果是在室內,那麼它的光就應該是該室內本身存在的光源(日光、燈光)所發出的光。(盡管這一點在實際拍攝中較難做到)。
②、多用散射光(軟光)。
③、如果使用「三點布光」,那麼,主光、副光、逆光之間的對比不要生硬和明顯。
④、場景中的主光的方向應與該場景內光源的方向大致一致。室外是陽光;室內是室內發光的燈具。
B、浪漫、誇張、表現主義風格:
在用光上沒有一定之規。可以生活化,也可以絢麗誇張。
C、商業片:
①、布光應使被攝主體清晰可見。它不能象紀實風格的影片那樣,為了接近生活,被攝主體有時會若隱若現、模糊不清。
②、布光要使被攝主體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③、布光要使被攝主體具有鮮明的作者對它的主觀評價。
④、布光要使被攝主體具有鮮明的戲劇化特徵。
2、具體人物的照明處理:
影片主要人物,必須要有他的照明處理方案。如《法國中尉的女人》:薩拉,查爾斯,安娜,邁克,未婚妻等。
3、具體場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