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伊拉克惡狼谷在美國上映了嗎
沒有上映。《伊拉克惡狼谷》是塞爾達·阿卡執導的動作電影,該片以伊拉克戰爭為背景,講述的是美軍凌辱土耳其士兵,更在伊拉克平民的婚禮上大肆殺戮,連兒童也不放過,最後把平民抓進監獄,供醫生切割器官售賣的故事,反應了美軍的暴行;美國認為是在醜化美軍,因而反對該電影在美國上映,最後在美國沒有上映。
⑵ 有哪些關於伊拉克戰爭的美劇
Jarhead《鍋蓋頭》是125分鍾戰爭影片。該片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威廉·保爾斯·傑寧編劇,傑克·吉倫哈爾、傑米·福克斯、彼得·薩斯加德、盧卡斯·布萊克、布萊恩·格拉格提等主演,於2005年11月4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安東尼·斯沃福德所著《海灣戰爭回憶錄》,講述了一隊海軍在第一次美伊大沖突中的遭遇.
1991年初,著名的「沙漠風暴」行動在即,美海軍陸戰隊在駐沙烏地阿拉伯軍事基地接受著各項殘酷的戰前訓練。僅有短短三年從兵經驗的斯沃夫(傑克·吉倫哈爾飾)作為特種偵察排中的狙擊手在這里忍受著從未想像過的各項訓練,以及對西亞乾燥環境的適應性磨煉。狙擊手與普通的步兵不同,經常要接受更加嚴格的考驗。而對於他們即將面對的敵人,他們幾乎一無所知,甚至對此次無故的遠征西亞也毫不理解。軍士長塞基斯(傑米·福克斯飾)是個典型的職業軍人,對士兵、對自己都有著鐵一般的嚴格要求。此次戰爭中,就是由他來負責代領這個特種偵察排前往科威特戰區執行一項特殊任務。而在出發前,他將還像以往甚至超過過往的每一次訓練強度來訓練當前的這些士兵們。因為,塞基斯心中也很清楚,此次美軍遠征海灣地區有著特殊的意義,並且,他們面對的敵人是生活在這片沙海多年的特殊軍人,對他們來說生死未卜毫不為過。斯沃夫的戰友特洛伊(彼得·薩斯加德飾)是個意志堅定、生性好戰的傢伙,彷彿他這輩子就是為了成為一名軍人而生。而且,訓練有素的特洛伊還是美國海軍陸戰隊中STA特戰小隊中的中堅成員。有了這樣的戰友,斯沃夫似乎在戰場上也多了一分安全感。
美國人以「解放科威特」標榜這場所謂的正義之戰。卻令無數的美國士兵為上層的政治交易付出很多甚至寶貴的生命。塞基斯率領的偵察排一行悄悄從沙特潛入了科威特境內執行偵察任務。全副武裝的偵察兵和狙擊手們身負著數百磅重的槍械、彈葯以及各種偵察裝備,在毫無遮擋和掩護的茫茫沙海中苦苦前行。他們所面對的致命敵人,除了那些勇猛的伊拉克士兵之外,還有就是有些士兵從未遭遇過的惡劣的環境和酷熱的天氣。面對這樣的境域,在士兵們中間當然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這樣那樣的心理變化。莫名的戰爭,未知的將來,莫名的敵人無不纏繞著每一顆「鍋蓋頭」的心 。
The Hurt Locker《拆彈部隊》是由馬克·鮑爾編劇,凱瑟琳·畢格羅執導的戰爭題材影片。傑瑞米·雷納、安東尼·麥凱、布萊恩·格拉提和拉爾夫·范恩斯等聯袂出演。
電影主要講述了一組美國拆彈專家被派往巴格達執行任務的故事。在那裡每個當地人都像是潛在的敵人,每一個目標都像是偽裝的炸彈,他們必須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美軍侵入伊拉克後,上士威廉姆斯·詹姆斯(傑瑞米·雷納飾)被調入陸軍亡命連拆彈組,接替剛在巴格達執行任務中犧牲的同事。拆彈組另兩人,負責聯絡的士官桑波恩(安東尼·麥凱飾)和負責掩護的特種兵歐文(布萊恩·傑拉蒂飾)對意氣用事的威廉姆斯相當反感。但在聯合國大樓的拆彈行動中,抗拒命令強行拆彈的威廉姆斯卻得到上校瑞德(大衛·莫爾斯 飾)的贊賞。
在一次倉庫拆彈任務中,威廉姆斯認為被用作屍體炸彈的伊拉克小男孩是他在軍營認識的賣盜版DVD的貝克漢姆(克里斯托佛·薩伊飾)。小貝克漢姆的死讓威廉姆斯更為瘋狂,竟擅自私離軍營單槍匹馬入城調查.
Greenzone《綠色地帶》是由保羅·格林格拉斯執導,馬特·達蒙、格雷戈·金尼爾主演的戰爭動作電影,於2010年3月12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根據記者拉吉夫·產德拉斯卡蘭的小說《翡翠城的帝王生活:伊拉克綠色地帶深處》改編,講述了美軍一級准尉羅伊·米勒奉命在伊拉克調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卻漸漸發現了調查行動背後的真相.
2003年,美軍一級准尉羅伊·米勒(馬特·達蒙飾)以及他率領的勘察小組被指揮部派去伊拉克沙漠,搜尋儲藏大量有大殺傷力武器的軍火庫。他們根據情報,前往一個又一個陷阱與危機重重的地點,尋找致命的化學武器,但是每一次行動都一無所獲,漸漸地米勒對情報的來源起疑,也質疑行動的目的,甚至懷疑事件的背後或許隱藏著重大的陰謀。
投訴無門,米勒決定擅自尋找真相,卻受到軍方阻撓,甚至被阻止求助中情局人員,米勒唯有孤身作戰。他的行動必須爭分奪秒,在這詭譎多變的環境中,抽絲剝繭的找出關鍵證據,戳破政府的陰謀,揭發事件的真相,避免政局不穩的伊拉克爆發一觸即發的大規模戰爭 。
三個好漢Three Kings是由大衛·拉塞爾(David O. Russell)所導演的動作片,於1999年09月27日美國上映。
主演: 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 | 馬克·沃爾伯格(Mark Wahlberg) | 艾斯·庫柏(Ice Cube) | 斯派克·瓊斯(Spike Jonze) | 克里夫·科蒂斯(Cliff Curtis) | 諾拉·鄧恩(Nora Dunn)
其他翻譯: 奪金三王/奪金三雄/三個國王/奪寶大作戰
時長: 114 mins
海灣戰爭結束了,三個士兵盤算回家發財去。准尉阿奇.蓋茨還有兩周時間就要退役;軍士特洛伊.巴洛剛做父親;他們的頭兒埃爾金則正從底特律去休他的四個月的假期。 三個士兵受命去奪回被薩達姆.侯塞因從科威特竊取的大量黃金,而且不能惹任何麻煩。在他們去執行任務的途中,目睹了戰爭留下的滿目瘡痍。
布希總統慫恿伊拉克市民去推翻薩達姆,並保證美國政府將大力提供支持,但當有人真的行動起來時,等待他們的只有無助的死亡。 面對伊拉克所發生的的真實的一切,他們面臨了一場人性的挑戰,士兵們不得不反思,自己究竟是誰?正在做什麼?
Zero Dark Thirty《刺殺本·拉登》是由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出品的影片,由凱瑟琳·畢格羅執導,傑西卡·查斯坦、傑森·克拉克、凱爾·錢德勒聯袂主演 。
該片講述了一名美國CIA探員「瑪雅」帶領一組美國海豹突擊隊在巴基斯坦射殺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的故事。
影片圍繞著一個名叫瑪婭(傑西卡·查斯坦飾)的年輕的CIA探員展開的,當她抵達一處位於巴基斯坦的秘密機構的時候,在這里等待她的是同樣來自於CIA的基地組織專家丹(傑森·克拉克飾),還有一個被稱作阿馬爾(雷達·卡特布飾)的阿拉伯囚犯據可靠情報,這個人很可能一直在資助本·拉登。
當瑪婭第一次見到阿馬爾的時候,他已經是接近於全裸的狀態了,顯然是被毆打和羞辱過,不但被剝奪了睡覺的權利,而且還被鎖在了一個很小的櫥櫃當中然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幾個人闖進審訊室,開始反復的用水刑折磨他,給人的感覺真的很恐怖,讓人難以直視,也直接引發了這里想要傳達的真正主題:一起暴行,引發的卻是更多的暴力不管你尋求的是正義還是復仇,或者任何你想要的償還方式,也許你從沒有認真的思考過,它是不是真的可以彌補你曾經受到的傷害與痛苦 。
影片於2012年12月19日在美國上映。
: )
⑶ 求幾部關於伊拉克或者阿富汗戰爭的槍戰片。要像前進巴格達那樣的片子
《黑鷹墜落》其中戰爭場面佔了整個片子的三分之二,不是伊拉克或者阿富汗戰爭的,是索馬里,黑鷹直升機被擊落。
⑷ 推薦幾部戰爭片,槍戰激烈的那種
1、百團大戰
這場戰爭極大的影響了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格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是牽制住了日本兵力,同時中國的大膽出手,也影響到其它國家也開始勇於在東南亞戰場、太平洋戰場和歐洲戰場強勢出擊,正面對戰。
2、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1942年夏天,蘇聯方面的瓦斯柯夫准尉帶領兩個班的女高射炮手駐扎在一個靠近小車站的村子裡,為了阻擊德軍深入森林,瓦斯柯夫帶領一支娘子軍五人小分隊去搜查敵軍,但敵人的力量與自然環境的惡劣遠比她們想得要殘酷。
3、鋼琴家
波蘭斯基的表達更趨於「人性化」影片的主人公史標曼不再是品德高尚擁有豐功偉績的大英雄,面對戰爭的迫害使他萎縮成一隻「倉鼠」每天暗無天日地活著,在戰爭面前我們都是普通人,在戰爭面前不僅我們的生命受到了威脅,最可怕的是我們的信念也在逐漸潰敗。
4、朗讀者
作為一部戰爭題材電影,影片並未涉及血雨腥風的戰爭場面而將中心聚焦到一段不為人所知的秘密情人關繫上,而後漢娜的忽然消失,在審判席上米夏再一次遇到漢娜,但已物是人非,這是一場靈魂的審判,正所謂寬恕「不可能寬恕的」才是真正的寬恕,影片以細膩的人物刻畫令人難以忘卻。
5、美麗人生
該片講述了一對猶太父子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父親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扯謊說他們正身處一個游戲當中,最後父親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傷害,而自己卻慘死的故事。1999年,該片在第71屆奧斯卡獎獲得了最佳外語片、最佳男主角、最佳配樂三項獎項。
⑸ 有關於伊拉克戰爭的電影有哪些
1,《拆彈部隊》
《拆彈部隊》是由馬克·鮑爾編劇,凱瑟琳·畢格羅執導的戰爭題材影片。傑瑞米·雷納、安東尼·麥凱、布萊恩·格拉提、伊萬傑琳·莉莉、拉爾夫·范恩斯、大衛·摩斯、蓋·皮爾斯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8年9月4日在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率先放映,於2009年7月31日在美國上映。
電影主要講述了一組美國拆彈專家被派往巴格達執行任務的故事。在那裡每個當地人都像是潛在的敵人,每一個目標都像是偽裝的炸彈,他們必須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2,《綠區》
《綠區》是由保羅·格林格拉斯執導,馬特·達蒙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影片根據《華盛頓郵報》駐巴格達記者拉吉夫·產德拉斯卡蘭的作品改編。
3,《哈迪塞鎮之戰》
《哈迪塞鎮之戰》劇情介紹:2005年11月,伊拉克西部城市哈迪塞(Haditha)。兩名伊拉克武裝分子在路中央埋下自製的炸彈,炸毀途經此地的美軍陸戰隊的汽車。
一等兵米格爾·特拉澤斯在爆炸中身亡。此舉激怒了陸戰隊的士兵,他們迅速對周邊的伊拉克平民進行報復性的襲擊,包括孩童在內共計24人遇害,此舉震驚世界。
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影片再現了發生在伊拉克戰爭心臟地帶的那場戰爭,為2005年11月在哈迪塞鎮的血腥事件近距離地做了一個特寫。
4,《前進巴格達》
《前進巴格達》是一部由Sidney J. Furie導演,Michael Belisaro 、Michael Challenor 等主演的戰爭類型的電影,於2005年上映。
5,《伊拉克惡狼谷》
《伊拉克惡狼谷》是塞爾達·阿卡執導的動作電影,由比利·贊恩主演。該片以伊拉克戰爭為背景,講述了美軍凌辱土耳其士兵,更在伊拉克平民的婚禮上大肆殺戮,連兒童也不放過,最後把平民抓進監獄,供醫生切割器官售賣的故事。
⑹ 求一部伊拉克戰爭的電影,名字忘了
《奪金三王》
本片的故事其實從波斯灣戰爭結束才開始。四名美軍因為從伊拉克戰俘的屁眼中發現了一張薩達姆秘密碉堡的地圖,決定偷偷到碉堡奪取一批搶奪自科威特的黃金,只要此舉得手,退伍回國就可以高枕無憂。他們本來以為此行輕而易舉,不料各種意外接踵而至。
本片用玩笑嘲諷的口吻和奪寶冒險動作片的包裝來檢討波斯灣戰爭,把好萊塢主流片拍出了另類趣味。本片對美伊雙方在這場戰爭所扮演的角色作了相當深入而有趣的分析和批判,四名主角的個性亦塑造得鮮明有趣。在鏡頭和音響處理上本片還有一大特色,便是將「子彈穿腸過」的威力十分形象化地呈現在銀幕上。
這個故事原可拍成主題嚴肅的戰爭冒險片,但導演戴維羅素堅持自己的獨到見解,以不露痕跡的高明手法,讓觀眾看不到沉重使命,反倒是運用大量動作場面、尖銳的嘲諷笑點、誇張的橋段,創造出一種屬於新世代的動作喜劇。羅素的劇本很不平凡,他藉由四人至陌生國家作戰,歷經深入沙漠尋寶的冒險過程,才讓他們了解到每隻槍管的背後都存在另一個人的生命,進而尊重這場戰爭對當地人民的意義。戴維的故事透過這四個人的觀點,粉碎美軍的戰爭的態度,並闡述了他們在旅程中,對戰爭的崇高使命由忽略轉為了解的過程。
導演表示,片中的大部份情節幾乎都是真實故事改編,海珊從科虧特手中偷得黃金一事也非捏造。他認為這會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背景,讓這些在戰場上沒機會表現的軍人,自辟戰場,只為尋寶回家過好日子。同時發展出令人省思、娛樂效果並重,劇情十足的動作戰爭片。
《鍋蓋頭》
講述的是一場沒機會開槍的戰爭,主角和隊友們始終找不到一個能夠射擊的目標,於是,戰場這種適宜大肆宣洩荷爾蒙的場合,變成了強制禁慾的修道院。片子的氣氛可想而知,正如伊拉克人焚燒油井燃起的漫天黑煙一般,壓抑、沉重、枯燥。不過,這一切的背後,戰爭的殘酷仍舊可見。士兵們不期然地闖進一條高速公路,路面上寂靜無人,但堆滿了汽車殘骸。士兵們漫步其間,好像撞進一個荒唐的地獄。說地獄,因為那裡顯然經歷了猛烈的炮火襲擊;說荒唐,因為那裡太安靜了,看起來就像一個遠古戰爭的化石場。
如果給第一次海灣戰爭找一個象徵物,大概沒有比這條公路更合適的了。
現實中,它就是著名的「死亡之路」,即連接科威特城和巴士拉的80號公路。1991年2月26日至27日夜間,美軍從空中和地面對沿著這條公路撤退的伊拉克車隊進行了猛烈的轟炸。轟炸的結果,便如《鍋蓋頭》中陸戰隊員所見,把這條公路變成了人間地獄。轟炸造成的傷亡數字,至今仍眾說紛紜,從數百到十萬,都有人主張。
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戰場正是如此———交戰的雙方很少能面對對方,一方的攻擊全靠遠程火力甚至精確制導火力來解決,另一方處處被動挨打;一方盡力避免傷亡,另一方上天入地也無處逃生;最終,一方以陣亡126人的代價結束戰斗,另一方的傷亡數字,大概永遠都無人知曉。戰場外的善惡,歷史自有公論;戰場上的情形,就是單方面的屠殺。
戰爭方式的演變會改變許多東西,改變的關鍵則在於距離。無人機、巡航導彈、精確制導炸彈,以及衛星電視、網路,這些都是戰爭中利用距離的手段。距離給士兵們帶來安全,也給旁觀者帶來安慰,當然,只是漠然和錯覺式的安慰。兩次海灣戰爭中,高科技手段的使用,似乎降低了戰爭的殘酷程度,至少,公眾所能見到的殘酷程度被降低了。特別是第二次海灣戰爭,幾乎是一場全程電視直播的戰役,電視這邊,觀眾看見美國大兵散步或者飆車一般地攻城略地,一切都是如此真實,一切又都如此虛假。戰爭仍舊殘酷,只不過你不大看得到罷了。
《拆彈部隊》
電影的主角是個有些瘋狂的傢伙。本來,拆彈部隊配備有機器人,雖然不是所有場合都好用,但好歹能創造出一些安全距離,而這個傢伙從來不屑於使用機器人,每次都是親自上陣的。
拆彈是一個很特殊的工作,既需要技術,也需要賭運。即便能夠辨清每一個起爆器的走線,你也不能保證周圍沒有窺伺的敵人正在按下按鈕。電影里,主角每一次都能夠從鬼門關全身而退,現實中,我記得早先看過一則新聞,稱英軍在阿富汗的頭號拆彈手不幸殉職,三百次以上的成功記錄戛然而止,在他之前,排位第二的傢伙早已罹難。
全身而退也不是沒有代價的。電影為主角塑造了一種深不可測的心理,雖然這是好萊塢戰爭片的慣常手法,但此時此人的心理狀態,已經全無———譬如,《戰爭啟示錄》中庫爾茲上校那種殘酷的崇高感。拆彈手的心理,只是讓人覺得悲涼、苦澀、無可奈何。戰爭形式的改變,早晚也會影響到人心。
埋設炸彈與拆除炸彈,這場博弈,已經不是典型的戰場行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前,經常需要拆彈部隊的地方,是巴以和北愛爾蘭。在那裡,「佔領者」,他們的敵人,還有中立的人民,都緊密地纏繞在一起。炸彈會造成不分敵我的殺傷,而爆炸產生的影響,則波及到社會的每個角落。這已經不再是軍事斗爭,而是事關政治、文化、心理的全面戰爭。海灣戰爭之後,伊拉克的狀況也正是如此。在這種戰爭中,沒有比直面炸彈更短的距離了,因此,這大概最適宜用來象徵美國在後海灣戰爭時期的處境。
從沙漠風暴到如今,從《鍋蓋頭》到《拆彈部隊》,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循環:當時以為能夠遙遙操縱來解決的問題,最終發現,還是得直接面對。
而在今天,他們要從那裡撤出了。
⑺ 有個電影叫什麼巴格達來著
樓主,這片子叫[前進巴格達],講述美軍一支小分隊在巴格達遇襲,最後脫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