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魯賓遜漂流記故事情節名稱
《魯濱遜漂流記》是18世紀英國著名作家笛福的代表作品,也是英國乃至整個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小說。三百多年來在世界各地讀者中廣泛流傳,歷久不衰。該書以1708年一名蘇格蘭水手航海遇險,最後漂流到一個荒島上,並且單獨留居了四年才被救回這一真實故事作為素材,加工而成的。小說的主人公魯濱遜出身於一個英國中產階級家庭,一生志在遨遊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風暴,隻身一人漂流到一個無人的荒島上,開始了一段與世隔絕的生活。魯濱遜憑著強韌的意志與不懈的努力,在荒島上頑強地生存下來。經過了整整28個年頭,才有一艘英國船路過該島,魯濱遜得以返回故鄉。笛福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理想的資產階級所應具備的一切特徵——勇敢、智慧、理性、勤勞、堅強,也告訴人們不論遇到何種困難,都要頑強地生存,上帝也許會拋棄你,但自己永遠不要拋棄自己!
《魯濱遜漂流記》的故事背景是這樣的:十八世紀一個英國船上的水手在航行中和船長發生沖突,被拋棄在一個荒島上.在與人世完全隔絕的島上,他獨自生活了四年多,才被一個航海家帶回英國.這件事在當時引起社會上的轟動.從未寫這什麼文學寫品,年近六旬的笛福,從這件事得到了很大的啟發,創作了"魯濱遜漂流記"這部不朽的傑作.
《魯濱遜漂流記》中人物不多,除了魯濱遜以外只有星期五還有些性格,其他人物不過是陪襯.小說主要的價值在於魯濱遜這個典型性格.
《魯濱遜漂流記》可以分作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魯濱遜離家三次航海經歷,在巴西買了種植園.第二部分,也就是小說的主體,是魯濱在荒島上的經歷.第三部分是敘述他從荒島回來後,由陸路從葡萄牙回英國途中遇狼群的故事.魯濱遜這個典型人物的一切特徵主要是在第二部分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所以這一部分是全書的精華.17世紀中葉,魯濱遜?克魯索出生在英國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他本可以按照父親的安排,依靠殷實的家產過一種平靜而優裕的生活.然而,一心想外出闖盪的魯濱遜卻當上了充滿驚險和刺激的水手,航行於波濤洶涌,危機四伏的大海上.到後來經歷了20多年的荒島生活.
② 魯賓遜漂流記 內容提要
1、內容提要
魯濱遜出生於一個體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見識一番。他偷偷瞞著父親出海,到了倫敦,從那購買了一些假珠子、玩具等到非洲做生意,和當地土人交換金砂、象牙等貴重物品,盈利高達幾十倍,第二次又遭不幸,被摩爾人俘獲,當了奴隸。後來他劃了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貨船救起。船到巴西後,他在那裡買下一個庄園,做了庄園主。他不甘心於這樣的發財致富,又再次出海,到非洲販賣奴隸。
第三次航海時,船在途中遇到風暴觸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難,唯有魯濱遜倖存,隻身漂流到一個杳無人煙的孤島上。他用沉船的桅桿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槍支彈葯、工具等運到岸上,並在小山邊搭起帳篷定居下來。接著他用削尖的木樁在帳篷周圍圍上柵欄,在帳篷後挖洞居住。他用簡單的工具製作桌、椅等傢具,獵野味為食,飲溪里的淡水,度過了最初遇到的困難。
他開始在島上種植大麥和稻子,自製木臼、木杵、篩子,加工麵粉,烘出了粗糙的麵包。他捕捉並馴養野山羊,讓其繁殖。他還製作陶器等等,保證了自己的生活需要。還在荒島的另一端建了一個「鄉間別墅」和一個養殖場。雖然這樣,魯濱遜一直沒有放棄尋找離開孤島的辦法。他砍倒一棵大樹,花了五六個月的時間做成了一隻獨木舟,但船實在太重,無法拖下海去,只好前功盡棄,重新另造一隻小的船。魯濱遜在島上獨自生活了15年後,一天,他發現島邊海岸上有一個腳印。不久,他又發現了人骨,生過火,原來外島的一群野人曾在這里舉行過人肉宴。魯濱遜驚愕萬分。此後他便一直保持警惕,更加留心周圍的事物。直到第24年,島上又來了一群野人,帶著准備殺死並吃掉的俘虜。魯濱遜發現後,救出了其中的一個。因為那一天是星期五,所以魯濱遜把被救的俘虜取名為「星期五」。此後,「星期五」成了魯濱遜忠實的僕人和朋友。接著,魯濱遜帶著「星期五」救出了一個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親。不久有條英國船在島附近停泊,船上水手叛亂,把船長等三人拋棄在島上,魯濱遜與「星期五」幫助船長制服了那幫叛亂水手,奪回了船隻。他把那幫水手留在島上,自己帶著「星期五」和船長等離開荒島回到英國。此時魯濱遜已離家35年(在島上住了28年)。他在英國結了婚,生了三個孩子。妻子死後,魯濱遜又一次出海經商,路經他住過的荒島,這時留在島上的水手和西班牙人都已安家繁衍生息。魯濱遜又送去一些新的移民,將島上的土地分給他們,並留給他們各種日用必需品,滿意地離開了小島。
2、作品簡介
《魯濱遜漂流記》(又譯為《魯濱孫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一部小說作品,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因多出海遇難,先被海盜攻擊,再到種植園,最後漂流到無人小島,並堅持在島上生活,最後回到原來所生活的社會的故事。
該書首次出版於1719年4月25日。該小說發表多年後,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於世界各地,並被多次改編為電影《魯濱遜漂流記》、電視劇《魯濱遜漂流記》。
③ 魯賓遜漂流記中文、英文簡介
提供幾段資料,僅供參考。
內容簡介:
遭遇船難而流落荒島的英國流亡貴族魯濱遜,在極度與世隔絕的情況下,運用水手時代訓練而來的地理方位標示,天象人文觀測,日移與潮汐變化登計法,與奧妙的自然搏鬥,同時記錄下自己的荒島生涯,並隨時等待時機與別逃離絕境。魯濱遜在自治的日歷星期五這一天,從食人族手中救出一個土著小孩,因此為他取名「星期五」作為紀念。星期五是被食人族作為祭祀的祭品帶到荒島上來的,無法再回到他的部族,隨著兩個人的朝夕相處,魯濱遜面對一個與自己不同種族,宗教,及文化的人,慢慢改變了自己,兩人發展成亦父亦友情誼。這份文明世界所缺少的友誼成為魯濱
作者簡介:
英國作家。生於倫敦。父親經營屠宰業。笛福只受過中等教育,信奉不屬於英國國教的長老會教派。二十多歲時,笛福已是倫敦一個體面的商人,經營過內衣、煙酒業等等,到過歐洲大陸。1692年經商破產,不得不以其他方式謀生。他給政府當過情報員,設計過開發事業。他還從事寫作,早年以寫政論文和諷刺詩著稱,反對封建專制,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1698年他發表了《論開發》,建議修築公路,開辦銀行,徵收所得稅,舉辦水火保險,設立瘋人院,創辦女學等。1702年他在政論文《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中用反語諷刺政府的宗教歧視政策,由於文筆巧妙,開始未被識破,發覺後被捕入獄6個月,並受枷刑示眾。他受枷刑時散發了他的長詩《枷刑頌》,諷刺法律的不公,圍觀的倫敦市民把他奉為英雄。1704年至1713年,他為哈利主辦《評論》雜志,製造輿論,搜集情報。1719年笛福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魯濱孫飄流記》,大受讀者歡迎。接著出版了《魯濱孫飄流續記》。1720年他又寫了《魯濱孫的沉思集》。此後還相繼發表了《辛格爾頓船長》(1720)、《摩爾·費蘭德斯》(1722)、《傑克上校》(1722)和《羅克薩娜》(1724)等長篇小說以及《彼得大帝》(1723)等傳記。
Robinson Crusoe
by Daniel Defoe
Chapter 1: Start in Life
Chapter 2: Slavery and Escape
Chapter 3: Wrecked on a Desert Island
Chapter 4: First Weeks on the Island
Chapter 5: Builds a House - The Journal
Chapter 6: Ill and Conscience-Stricken
Chapter 7: Agricultural Experience
Chapter 8: Surveys His Position
Chapter 9: A Boat
Chapter 10: Tames Goats
Chapter 11: Finds Print of Man's Foot on the Sand
Chapter 12: A Cave Retreat
Chapter 13: Wreck of a Spanish Ship
Chapter 14: A Dream Realised
Chapter 15: Friday's Ecation
Chapter 16: Rescue of Prisoners from Cannibals
Chapter 17: Visit of Mutineers
Chapter 18: The Ship Recovered
Chapter 19: Return to England
Chapter 20: Fight Between Friday and a Beard
About the Author
English novelist, pamphleteer, and journalist, author of Robinson Crusoe (1719), a story of a man shipwrecked alone on an island. Along with Samuel Richardson, Defoe is considered the founder of the English novel. Before his time stories were usually written as long poems or dramas. He proced some 200 works of nonfiction prose in addition to close 2 000 short essays in periodical publications, several of which he also edited.
Defoe was born as the son of James Foe, a butcher of Stroke Newington, whose stubborn puritanism occasionally comes through Defoe's writing. He studied at Charles Morton's Academy, London. Although his Nonconformist father intended him for the ministry, Defoe plunged into politics and trade, travelling extensively in Europe. Throughout his life Defoe also wrote about mercantile projects, but his business ventures failed and left him with large debts, seventeen thousand pounds - which he later paid off.
In the early 1680s Defoe was a commission merchant in Cornhill but went bankrupt in 1691. In 1684 he married Mary Tuffley; they had two sons and five daughters. Defoe was involved in Monmouth rebellion in 1685 against James II. While hiding as a fugitive in a churchyard after the rebellion was put down, he noticed the name Robinson Crusoe carved on a stone, and later gave it to his famous hero. Defoe became a supporter of William II, joining his army in 1688, and gaining a mercenary reputation because change of allegiance. From 1695 to 1699 he was an accountant to the commissioners of the glass ty and then associated with a brick and tile works in Tilbury. The business failed in 1703.
In 1702 Defoe wrote his famous pamphlet The Shortest-Way with the Dissenters. Himself a Dissenter he mimicked the extreme attitudes of High Anglican Tories and pretended to argue for the extermination of all Dissenters. Nobody was amused, Defoe was arrested in May 1703, but released in return for services as a pamphleteer and intelligence agent to Robert Harley, 1st Earl of Oxford, and the Tories. While in prison Defoe wrote a mock ode, Hymn to the Pillory (1703). The poem was sold in the streets, the audience drank to his health while he stood in the pillory and read aloud his verses.
When the Tories fell from power Defoe continued to carry out intelligence work for the Whig government. In his own days Defoe was regarded as an unscrupulous, diabolical journalist. Defoe used a number of pen names, including Eye Witness, T.Taylor, and Andrew Morton, Merchant. His most unusual pen name was 'Heliostrapolis, secretary to the Emperor of the Moon,' used on his political satire The Consolidator, or Memoirs of Sundry Transactions from the World in the Moon (1705). His political writings were widely read and made him powerful enemies. His most remarkable achievement ring Queen Anne's reign was the periodical A Review of the Affairs of France, and of All Europe (1704-1713). It was published weekly, later three times a week and resembled a modern newspapers. From 1716 to 1720 Defoe edited Mercurius Politicus, then the Manufacturer (1720), and the Director (1720-21). He was contributor from 1715 to periodicals published by Nathaniel Mist.
Defoe was one of the first to write stories about believable characters in realistic situations using simple prose. He achieved literary immortality when in April 1719 he published Robinson Crusoe, which was based partly on the memoirs of voyagers and castaways, such as Alexander Selkirk. However, at first Defoe had troubles in finding a publisher for the book and eventually received £10 for the manuscript. Employing a first-person narrator and apparently genuine journal entries, Defoe created a realistic frame for the novel, which distinguished it from its predecessors. The account of a shipwrecked sailor was a comment both on the human need for society and the equally powerful impulse for solitude. But it also offered a dream of building a private kingdom, a self-made Utopia, and being completely self-sufficient. By giving a vivid reality to a theme with large mythic implications, the story have since fascinated generations of readers as well as authors like Joachim Heinrich Campen, Jules Verne, R.L. Stevenson, Johann Wyss (Der schweizerische Robinson), Michael Tournier (Vendredi ou les limbes Pacifique), J.M. Coetzee (Foe), and other creators of Robinsonade stories.
During the remaining years, Defoe concentrated on books rather than pamphlets. At the age of 62 he published Moll Flanders, 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 and Colonel Jack. His last great work of fiction, Roxana, appeared in 1724. Defoe's choice of a female protagonist in Moll Flanders reflected his interest in the female experience. Moll is born in Newgate, where her mother is under sentence of death for theft. Herr sentence is commuted to transportation to Virginia. The abandoned child is ecated by a gentlewoman. Moll suffers romantic disillusionment when she is ruined at the hands of a cynical male secer, she becomes a whore and a thief, but finally she gains the status of a gentlewoman through the spoils of a successful colonial plantation.
In the 1720s Defoe had ceased to be politically controversial in his writings, and he proced several historical works, a guide book A Tour Through the Whole Island of Great Britain (1724-27, 3 vols.), The Great Law of Subordination Considered (1724), an examina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servants, and The Complete English Tradesman (1726).
Phenomenally instrious, Defoe proced in his last years also works involving the supernatural,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Devil (1726) and An Essay on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Apparitions (1727). He died on 26 April, 1731, at his lodgings in Ropemaker's Alley, Moorfields.
Author biographies courtesy of Author's Calendar. Used with permission.
《魯濱遜漂流記》取材於蘇格蘭水手亞力山大·賽爾柯克(Alexander Selkirk)獨自在荒島生活五年的真實經歷,是一部回憶錄式的冒險小說。主人公魯濱遜不安於閑適平淡,一心想到海上冒險,19歲時不顧家人反對,私自離家當了水手。遭遇暴風雨時,他曾想到放棄,但一旦適應,他便決心繼續冒險。沒多久,他們的船受到海盜襲擊,魯濱遜被海盜擄去,淪為摩爾人的奴隸,後來獲救隨葡萄牙船隻前往巴西,在巴西經營過種植園。在一次前往非洲販奴途中,魯濱遜所乘船隻遭遇風暴觸礁,只有魯濱遜-人倖免於難,流落在一個荒無人煙的海島上,開始了長達28年2個月零19天的荒島生活。經歷初期的沮喪之後,孤獨無依的魯濱遜沒有怨天尤人,而是設法生存,期待將來獲得營救離開荒島。他自製木排,把觸礁後尚未沉沒的船上的食物、火葯、工具等運到島上,以備使用。他搭建窩篷、狩獵捕魚、馴養山羊、種糧制磨,還自己燒陶器、縫皮衣、做麵包、鑿制獨木舟。魯濱遜克服種種困難,在荒島上生存下來,並且詳細記錄島上所發生的每一件事。後來,魯濱遜從食人生番手中救下一個土著人,給他取名「星期五」。星期五心甘情願作他的奴隸,成了魯濱遜忠實的僕人和相依為命的同伴。最後,一艘英國船停泊在附近,魯濱遜協助船長平息船員嘩變,奪回船隻,終於得以離開荒島返回英國。完整的《魯濱遜漂流記》共有三個部分,本書節選的是前兩個部分,在第三部分中魯濱遜再次離家遠行。
④ 《魯濱孫漂流記》電影觀後感
動畫電影《魯賓遜漂流記》想像力豐富,情節和人物設定也非常好,這個好的地方在於想像力豐富,而且還合乎邏輯。下面是關於《魯濱孫漂流記》電影觀後感的內容,歡迎閱讀!
這個星期五,老師帶我們去看了《魯濱孫漂流記》的電影,魯濱孫在嚴酷的現實面前,戰勝種種困難,頑強生存下來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
《魯濱孫漂流記》講的是英國人魯濱孫在一次海上航行時,遇上大風,船吹翻了,同伴們死在海里,只有他一個人被大浪沖到海島邊。魯濱孫一個人在一個無名的、沒有人居住的荒島上生活下去。他從翻了的船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東西,還帶回沒有淹死的一條狗,兩只貓。他在荒島上建了自己的住所,定居下來。魯濱孫每天在森林裡打獵,並種了一些麥子,到了第四年終於吃到了自己種的糧食。有一天,魯濱孫忽然發現海邊沙灘上有人的腳印,他恐懼萬分,猜想這一定是附近陸地上的野人留下的,他擔心野人會來吃掉他,於是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楊柳樁子,又將羊群分成幾個地方圈養。後來魯濱孫救下了一個野人,取名為「星期五」。他開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對魯濱孫的忠誠使他從僕人變為魯濱孫的朋友。一天,魯濱孫被「星期五」喊醒,原來有一艘英國船隻正在附近停泊著,這艘船上的水手綁架了船長。魯濱孫和「星期五」救出了船長,船長愉快地答應帶他們回到英國去。魯濱孫把水手留在了島上,在他在這座島上生活了28年零2個月19天後,離開了這個小島。
在一個惡劣的環境下,堅持這樣長的時間,我們不難想像,魯濱孫要戰勝多大的困難,要有多大的勇氣、意志和毅力啊!在他遇到困難的時侯,魯濱孫就是憑著自身的力量,採取了許多自救的方法,最終使自己生存下來。這是一個多麼巨大的力量,多麼讓人敬佩啊!
魯濱孫學會生存的本領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也要做一個不畏艱險、機智堅強、聰明能乾的人!
歐洲「小說之父」笛福原著《魯濱遜漂流記》講述的是一個人荒島求生的故事,脫胎於原著的動畫片《魯濱遜漂流記》則是一部反映愛和團結的作品。在這個版本中,魯濱遜當初游落那個荒島上的各色小動物紛紛唱起了主角,魯濱遜本人也傾情加盟這一陣營,成為其中不可缺或的.一員。
在這部超萌的動畫片中,整部影片通過人與自然、動物的和諧相處,闡述自然之道,傳遞出善良、勇敢、愛和包容等精神內核,可謂愛心滿滿。 影片中,那個曾經的魯濱遜島主和他的動物朋友們有頑皮且幽默的語氣教導我們說:團結就是力量!
身為超經典的大IP動畫片,這部萌寵版《魯濱遜漂流記》和原著及真人電影有很大的不同,故事中除了魯濱遜外,更是增加了鸚鵡「麥克」、獏「羅喜」、變色龍「卡梅羅」、山羊「阿毛」等動物夥伴。對了,還有兩只名叫「抖森」和「霉霉」的惡貓。至此,影片中「夢之隊」魯濱遜隊和「惡之隊」惡貓隊二個拚命計勁兒的陣營各就各位,開始賣萌、競技、拼殺。
尤為吸睛的是,魯島主這些動物各具特色,譬如,那隻叫「麥克」的鸚鵡很饒舌,一貫喜歡賣萌耍賤,但這和一直和其他動物朋友們一直生活在荒島的他,一直堅信除了荒島外還有另外一個世界。為此,這個天生的夢想家像人類中的科學工作者一樣不停地尋找證據。但他的動物好友似乎總不相信之一點,直到魯濱遜漂到荒島上。魯濱遜的適時出現,給了他更多的驚喜。
我甚至覺得,這部名叫《魯濱遜漂流記》的動畫片本就是兩個夢想家相遇的故事。事實也正是如此,當魯濱遜和鸚鵡麥克不期而遇時,註定是一個新世界的誕生。換言之,這只喜歡幻想新世界的鸚鵡麥克其實就是另一個版本的魯濱遜,動物中的魯濱遜。當魯濱遜想要探尋心中的大陸登上海盜船那一刻,這只鸚鵡同樣也在荒島上想像另外一個美好的世界。
所以,魯濱遜和鸚鵡的相遇,更像兩個老朋友久別重逢後的不期而遇。有趣的是,在笛福的原著里,魯濱遜從一群食人族中救出一個俘虜,起名叫「星期五」,而在這部動畫中,魯濱遜救了鸚鵡麥克後,則給這只最親密的鸚鵡朋友起名叫「星期二」。似乎,人類與世隔絕遇到生物時,除了驚喜和開心之外,第一個想到的詞彙很可能就是時間。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真的太渺小了。
在笛福原著中,魯島主辛辛苦苦馴養的那隻山羊,最後老死了。而在動畫片中,這只山羊則成了動物朋友中的主角之一。這只名叫「阿毛」的平時絮絮叨叨的山羊老伯雖然是個老花眼,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吃貨,不過,這個吃貨自從被魯島主用眼鏡治好眼鏡後,就成了魯島主忠實的粉絲。影片中,憨態可鞠的獏「羅喜」、古靈精怪的變色龍「卡梅羅」、喜歡吃菠蘿的刺蝟等寵萌動物在荒島上齊心協力組建一個大家庭,可謂幸福指數滿滿。
不過,如若影片中幸福一直這樣延續下去,多少就有些乏善可陳了。所以,兩只潛伏著性格敗壞的惡貓「抖森」和「霉霉」悄然而至,魯島主和他的動物朋友新建的家園再次變得岌岌可危。動畫中,這兩只貓真的很邪惡,婉若邪惡的女巫和海盜組成的「夫妻檔」。這個「夫妻檔」很容易讓人想起「灰太狼」和「紅太狼」這對明星夫妻。不過,魯島主和他的朋友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將這對夫妻貓趕到一個滿是蟲子的小島,這對夫妻貓最後竟然生了一大堆喵星人,率領一大群喵星人向魯島主他們大肆反攻。
面對惡貓軍團的入侵,魯濱遜島主自然不甘示弱,和他的萌寵們奮起反擊,雙方鬥智斗勇使勁渾身解數,一場關乎智慧與勇氣的家園保衛戰再次拉開序幕。影片中,故事腦洞大開,情節很無厘頭,一個個包袱接踵而至,可謂各種辣眼睛的動作戲讓人啼笑皆非,笑料十足。
相比他片,這部由歐洲最具全球票房號召力的動畫工作室NWAVE(《狂野非洲》、《月球大冒險》、《薩米大冒險》等影片均出自該團隊)傾力打造動畫片賦予魯濱遜全新的定義,讓這一人物更多鮮萌可愛的氣質。而影片最後的結局,亦如我們所料的,惡貓隊悉數落敗,魯島主和他的動物朋友大獲全勝。影片中,魯遜濱和他的動物朋友如是教導我們說:多個朋友多條路,不要禍害小動物——團隊就是力量!
因為知道這是一部動畫電影,起初也沒有多大的期待,只是在一個無聊的下午,一個無意的舉動讓我注意到了這部影片《魯濱遜漂流記》
記得第一次看這本書的時候還是在小學的圖書角,那個時候我們想像著每一個畫面,想像著主人公救下野人星期五的場景,想像著主人公一步一步建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王國的畫面。此時,躍躍欲試的我們恨不得抬腿就走,環游世界~當然這已經是而是兒時的想法了。
首先電影改編還是不錯的,挺有趣味的,再對原著的改編也還算合理,魯濱遜乘坐船隻從英國出發作為一名繪制地圖的繪圖師跟隨英國商船,途中遭遇大風暴 船隻船竿被打斷,最終觸礁,而其他船員已經乘坐小船離開了 只有魯濱遜被困在船艙而被留了下來,最後被沖到了小島上,魯濱遜流落小島,利用船上的一些東西,改造了一座樹屋,也都符合原著的劇情發展,影片中還有一些可愛的小動物,幻想著外面世界的小鸚鵡麥克,還有老山羊阿毛,擅長捕魚的琪琪,變色龍等,無一例外它們從未接觸過外面的世界,也不知道有人類這個存在,影片也呈現了這種人與動物,共同生存的美好景象~ 魯濱遜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最終獲得了動物們的信任,最終和他們打成一片,一起建造了一座美好的樹屋,然而,反面人物也是存在的,食肉動物的兩只惡貓,他們陰險狡詐的反派形象也是提供了不少笑點,抖森和霉霉,也是翻譯的點睛之作啊!
影片中還解釋了一下人與自然的斗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
總之,還可以吧,看著也不會無聊的一部動畫電影!
⑤ 求《童年》、《魯濱遜漂流記》的簡介
《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孫出身於一個體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見識一番。他瞞著父親出海,第一次航行就遇到大風浪,船隻沉沒,他好不容易才逃出保住性命。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經商,賺了一筆錢。第三次又遭不幸,被摩爾人俘獲,當了奴隸。後來他劃了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貨船救起。船到巴西後,他在那裡買下一個庄園,做了庄園主。他不甘心於這樣的發財致富,又再次出海,到非洲販賣奴隸。
船在途中遇到風暴觸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難,唯有魯濱孫一個人倖存下來,隻身飄流到一個杳無人煙的孤島上。他用沉船的桅桿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槍支彈葯、工具等運到岸上,並在小山邊搭起帳篷定居下來。接著他用削尖的木樁在帳篷周圍圍上柵欄,在帳篷後的山洞鑿洞居住。他用簡單的工具製作桌、椅等傢具,獵野味為食,飲溪里的水,度過了最初遇到的困難。
他開始在島上種植大麥和稻子,自製木臼、木杵、篩子,加工麵粉,烘出了粗糙的麵包。他捕捉並馴養野山羊,讓其繁殖。他還製作陶器等等,保證了自己的生活需要。雖然這樣,魯濱孫一直沒有放棄尋找離開孤島的辦法。他砍倒一棵大樹,花了五六個月的時間做成了一隻獨木舟,但船實在太重,無法拖下海去,只好前功盡棄,重新另造一隻小的。
魯濱孫在島上獨自生活了18年後,一天,他發現島邊海岸上都是人骨,生過火,原來外島的一群野人曾在這里舉行過人肉宴。魯濱孫驚愕萬分。此後他便一直保持警惕,更加留心周圍的事物。直到第26年,島上又來了一群野人,帶著准備殺死、吃掉的俘虜。魯濱孫發現後,救出了其中的一個。魯濱孫救下那個野人的日子是星期五,所以把被救的土人取名為「星期五」。此後,「星期五」成了魯濱孫忠實的僕人和朋友。接著,魯濱孫帶著「星期五」救出了一個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親。不久有條英國船在海島附近停泊,發現船上的水手發生了叛亂,綁架了船長,把船長、大副等三人拋棄在島上,魯濱遜與「星期五」幫助船長制服了那幫水手,奪回了船隻。他把那水手留在島上,船長帶著魯濱孫「星期五」等離開荒島回到英國。此時魯濱孫已離家28年。他在英國結了婚,生了三個孩子。妻子死後,魯濱孫又一次出海經商,路經他住過的荒島,這時留在島上的水手和西班牙人都已安家繁衍生息。魯濱孫又送去新的移民,將島上的土地分給他們,並留給他們各種日用必需品,滿意地離開了小島。
<童年>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寫的是高爾基幼年時期從三歲至十歲這段時間生活斷面。
阿廖沙三歲時,失去了父親,母親瓦爾瓦拉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諾弗哥羅德城。外祖父年輕時,是一個纖夫,後來開染坊,成了小業主。阿廖沙來到外祖父家時,外祖父家業已經開始衰落,由於家業不景氣,外祖父變得也愈加專橫暴躁。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親的嫁妝而不斷地爭吵、斗毆。在這個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與人之間彌漫著仇恨之霧,連小孩也為這種氣氛所毒害。阿廖沙一進外祖父家就不喜歡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裡含著敵意。一天,他出於好奇,又受表哥慫恿,把一塊白桌布投進染缸里染成了藍色,結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覺,並害了一場大病。從此,阿廖沙就開始懷著不安的心情觀察周圍的人們,不論是對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難以忍受。他的母親由於不堪忍受這種生活,便丟下了他,離開了這個家庭。但在這個污濁的環境里,也還有另外一種人,另外一種生活。這里有樂觀、純朴的茨岡人,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每逢節日的晚上,雅科夫就會彈吉他,奏出動人心弦的曲調。外祖母跳著民間舞,猶如恢復了青春。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歡樂又感到憂愁。在這些人當中,外祖母給阿廖沙的影響是最深的。外祖母為人善良公正,熱愛生活,相信善總會戰勝惡。她知道很多優美的民間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親可愛,與人為善的。而外祖父的上帝則與之相反,它不愛人,總是尋找人的罪惡,懲罰人。
後來,外祖父遷居到卡那特街,招了兩個房客。一個是進步的知識分子,綽號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個優秀人物,他給阿廖沙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另一個是搶劫教堂後偽裝成車夫的彼得,他的殘忍和奴隸習氣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母親在一天早晨突然回來了,她的變化使阿廖沙心裡感到十分沉痛。開始,她教阿廖沙認字讀書,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漸漸地變得漫不經心,經常發脾氣,愁眉不展。後來母親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對周圍的一切都失去了興趣,竭力避開大人,想一個人單獨生活。就這樣經過了一個夏天思考之後,他終於增強了力量和信心。
母親婚後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經常挨後父打。貧困和疾病,吞蝕著她的美麗。由於她心境不好對阿廖沙常常表現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溫暖,在學校也受歧視和刁難。因此,在阿廖沙的心靈中,「愛」的情感漸漸被對一切的恨所代替。由於和後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這時外祖父已經全面破產!他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困苦。為了糊口阿廖沙放學後同鄰居的孩子們合夥揀破爛賣。同時,也感受到了友誼和同情。但這也招致學校的非難。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三年級,就永遠地離開了學校課堂。
這時候阿廖沙母親逝世,他埋葬了母親以後,不久便到「人間」去謀生。境!
我們相信:童年,就是可以踩碎陰霾,點亮未來!
⑥ 魯賓遜漂流記中魯濱遜第一次出海的目的是什麼
魯濱遜第一次出海的目的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而選擇出海去倫敦。
魯濱遜(丹·奧赫里奇 Dan O'Herlihy 飾)在航海期間遭遇了海難,幸運的撿回了一條性命的他流落到了一座孤島上,在這里,他似乎是唯一的現代人類。魯濱遜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憑借著智慧和勇氣,在島上慢慢的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王國。
《魯賓遜漂流記1954》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CjMWHaYFl8dtIBSe7_AQWg
⑦ 《魯濱遜漂流記》歸納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魯濱遜漂流記》中記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在一次航海中不幸遭到了暴風雨的襲擊,除他外,其他人全部遇害。他被漂到了個沒有人煙的孤島上。
他的心中充滿了無助以及孤獨,不知道應該如何在這個孤島上生活下去,但是,他卻又不斷地安慰自己,憑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克服了無數的困難,把自己的生命延續下去,並且找到了許多生活的樂趣,在他漸漸淡忘要回到文明社會中去的時候。
他開始在島上種植大麥和稻子,自製木臼、木杵、篩子,加工麵粉,烘出了粗糙的麵包。他捕捉並馴養野山羊,讓其繁殖。他還製作陶器等等,保證了自己的生活需要。還在荒島的另一端建了一個「鄉間別墅」和一個養殖場。雖然這樣,魯濱遜一直沒有放棄尋找離開孤島的辦法。
他砍倒一棵大樹,花了五六個月的時間做成了一隻獨木舟,但船實在太重,無法拖下海去,只好前功盡棄,重新另造一隻小的船。
魯濱遜在島上獨自生活了15年後,一天,他發現島邊海岸上有一個腳印。不久,他又發現了人骨和生過火的痕跡,原來外島的一群野人曾在這里舉行過人肉宴。魯濱遜驚愕萬分。此後他便一直保持警惕,更加留心周圍的事物。
直到第24年,島上又來了一群野人,帶著准備殺死並吃掉的俘虜。魯濱遜發現後,救出了其中的一個。因為那一天是星期五,所以魯濱遜把被救的俘虜取名為「星期五」。此後,「星期五」成了魯濱遜忠實的僕人和朋友。接著,魯濱遜帶著「星期五」救出了一個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親。
不久有條英國船在島附近停泊,船上水手叛亂,把船長等三人拋棄在島上,魯濱遜與「星期五」幫助船長制服了那幫叛亂水手,奪回了船隻。他把那幫水手留在島上,自己帶著「星期五」和船長等離開荒島回到英國。
此時魯濱遜已離家35年(在島上住了28年)。他在英國結了婚,生了三個孩子。妻子死後,魯濱遜又一次出海經商,路經他住過的荒島,這時留在島上的水手和西班牙人都已安家繁衍生息。魯濱遜又送去一些新的移民,將島上的土地分給他們,並留給他們各種日用必需品,滿意地離開了小島。
這部小說是笛福受當時一個真實故事的啟發而創作的。1704年9月,一名叫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蘇格蘭水手與船長發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大西洋中,在荒島上生活4年4個月之後,被伍茲·羅傑斯船長所救。笛福便以塞爾柯克的傳奇故事為藍本,把自己多年來的海上經歷和體驗傾注在人物身上。
並充分運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進行文學加工,使「魯賓遜」不僅成為當時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而且成為西方文學中第一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者。該小說發表多年後,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於世界各地,並被多次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
作品之中的海島其實就是作者心口中的英格蘭,在文藝復興之前,英倫島上的環境是那麼的自由,那麼的令人神往而在工業出現之後,小島的平靜被打破,隨之而來的是機器的突突聲和人類的嘈雜聲。
所以除了魯濱遜的不斷進取的精神之外,此小說吸引讀者的另一個因素就是海島的自由環境——遠離塵囂,遠離工業文明的獨立空間。魯濱遜在海島上的經歷代表了人們心中的夢想——憑借自己的雙手人們也能創造出自己理想中的人間樂園。
作者不僅對魯濱遜的冒險經歷與磨難作了扣人心弦的描述,更重要的,還在於作者作為一個具有典型新興資產階級意識的作家,在作品中把人的勤勞、勇敢、智慧和創造才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肯定了人的價值。他堅信,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有能力戰勝困境、征服自然,並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
⑧ 《魯濱遜漂流記》電影解讀
統編版六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中,推薦學生讀的書目是《魯濱遜漂流記》《騎鵝旅行記》《湯姆索亞歷險記》《愛麗絲漫遊仙境》。其中《濱遜漂流記》是必讀書目,假期里要求學生看了這本書,本打算開學後圍繞這本書進行專項的交流和探討,但因為疫情的原因,一直到現在都不能成行。這段時間參加的中小學電影課程讓我突然有了這樣的想法:能不能把教材中要求學生讀的名著和電影結合起來一起學習和交流呢?在這樣的原因驅動下,我搜到了1997版的《魯濱遜漂流記》這部電影。觀影後發現這部由名著改編的電影進行了很多的改編。
一、改編內容梳理
1.內容上的改編:
電影的結構進行了改編,開頭添加主人公本人向作者推薦自己故事的情節,結尾呼應開頭,交代作者被這個故事打動,寫下了《魯濱遜漂流記這》這本書。力求使觀眾相信這個故事是書本故事的原型。
改變了魯濱遜出海的緣由,更換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原著中魯濱遜是為了金錢而一次次出海,代表了那個不斷擴張、不斷積累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社會的典型形象。而電影中作者卻是因為和人決斗殺死了人而被迫出海,和這本書的原型「一位因過失被流放荒島的水手」更契合,增加了人物的真實性和「人性」,為電影中的主題的展開奠定基礎。
2.主題的改編
原著中魯濱遜是個徹頭徹尾的「經濟人」,這部小說中幾乎不曾記錄任何消遣活動,也幾乎不從純美學欣賞的角度來描寫自然美景和異國風光,他是用一種資產佔有者的眼光來理解周遭的一切。
在魯濱遜眼裡,人與人的關系首先是契約關系、借貸關系、主僕關系。把摩爾少年佐立和搭救他的土人「星期五」都視為他的私有財產,是他的奴僕。
電影中為這個故事賦予了更多的主題。包括宗教、種族、友誼、善良和真誠、愛情,對黑色人種的歧視和壓迫,逆境中對生存的希望等等。故事的主題更豐富了。
二、主題解讀
這部電影沒有忠於原著,相對於原著「冒險和財富」這個主題來講,它從另一個角度對這個故事進行了解讀。
1.友誼
這個主題在電影中是最著重表現,也是最打動人的。魯濱遜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救下了「星期五」,與「星期五」在一次又一次的誤會和和解中,逐漸熟悉起來,並且成為了朋友。魯濱遜原來讓「星期五」稱呼自己「主人」,後來坦誠的承認自己的不對,讓「星期五」叫自己的名字,「星期五」知道他曾經把自己當做奴隸很生氣,魯濱遜想盡辦法請求他的原諒。當魯濱遜受傷,「星期五」說:「別擔心,星期五會好好照顧你。」更是在他的傷得不到治療的時候,冒著被殺的危險回到了自己的島嶼。魯濱遜的傷得到救治後,土人們要求他和星期五決斗,你們兩個人中只能活下來一個。在決斗中,兩個人的不舍和友誼得到更充分的展現。
2.宗教
魯濱遜要求星期五向上帝禱告,星期五所在的部落信奉的卻是鱷魚,因為信仰不能得到認同,星期五憤而出走。魯濱遜為了挽回友誼,不再介意信仰的不同。特別是他們面對同樣的敵人:一群野人的進攻時,他們各自在對自己的「主」祈禱,不同的宗教信仰在此時得到和平共處。這場景如何增進「友誼」也有啟發。
3.種族
電影中多次提到白人殖民者對黑色人種的歧視和壓迫。第一次是星期五明白魯濱遜曾經讓他稱呼「主人」時的憤怒,他對魯濱遜大喊:「我不是你的奴隸。」並離開了他。在魯濱遜得救後無奈和他決斗的時候,白人用拿手槍打死了星期五,解救了魯濱遜,毀滅了星期五的村落,抓走了村裡的黑人當做奴隸販賣。
4.善良和真誠
魯濱遜用真誠贏得了星期五的友誼,星期五用善良解救了魯濱遜,並且為他失去了生命。
5.機會中的危機
魯濱遜受傷,星期五沒有辦法救他,想要救他,必須帶他到自己的島嶼去,到自己的部落中去尋求幫助。但星期五卻是被當做祭品的人,是被部落的人認為已經死去的人。他們回去要冒著生命危險。從得救的機會中存在著危機,如何選擇?
6.逆境中生存的希望
這個主題和原著一樣,流落荒島沒有灰心失望,而是創造各種條件努力生存,「種糧食、飼養動物、建造住所」等等,從電影的很多細節中可以看出。這是原著著重表現的主題,但在電影中,並沒有著重凸現。
7.愛情
魯濱遜因為心愛的人而去決斗,流落荒島荒島六年得救回到家後,心愛的人依然在等著她。
三、適合的人群
這部電影從結構到情節都進行了完美的闡釋,適合各種年齡層次的觀眾。
兒童看到這部電影,學習的是如何面對人生中的逆境,如何用善良和真誠與朋友增進友誼,明白要用果斷、堅毅、勇氣和智慧去面對未來的路!
成年人會看到弱肉強食,認識到荒島與孤獨。在喧囂的城市裡,倘若生活失去了目標,那與被困在荒島沒有區別,劇情很好詮釋了人性的弱點。不懼怕生活大海的暴風雨,有求生的信念,頑強的精神寄託,這些足以引領我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遇見不一樣的自己。人生總會遇到像海上的風暴一樣困難,但是也會遇到像食人島一樣的機會,機會背後有的時候卻暗藏殺機。學會堅強,學會勇敢,學會扶持,學會警惕,學會放棄,學會從容淡定,也學會接受!
四、和名著閱讀相結合的思考
要把電影和名著聯系起來,可以先通過看電影以及對電影的討論,引起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然後把名著和電影進行對比分析,在對比和分析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辨能力。
但要注意讓學生看電影時,老師要提前進行剪輯,把不適合小學生觀看的內容剪掉;設計好引導方向,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主題的探討不適宜過多,一到兩個即可。
⑨ 魯賓遜漂流記簡介(500或600字)
我父親原來指望我學法律,但是我卻一心想去航海。有一天,我去赫爾,我的一位同伴正要坐他父親的船到倫敦去,再沒有什麼比這更讓我動心了,我必須跟他而去——這是1651年的8月,當時我十九歲。
船剛駛出海口,便碰到了可怕的風浪,使我感到全身說不出的難過,心裡十分恐懼。我在痛苦的心情中發了誓,假如上帝在這次航行中留下我的命,我在登上陸地後,就一直回到我慈愛的父母身邊,從此一定聽從他們的忠告辦事。
可是第二天風停了,浪也歇了。太陽西沉,繼之而來的是一個美麗可愛的黃昏,這時又喝了我的同伴釀的一碗甜酒,我就把這次航行後便回家的決心丟到九霄雲外去了。我的這種習性給我的一生招來了巨大的不幸——任性的行動常給我帶來災難,可我總不肯在災難來臨的時刻乘機悔改。待到危險一過去,就忘掉了所魯賓孫有的誓言,又不顧一切地投入了我的毫無名堂的生活。
在第一次狂風暴雨似的航行後,我又有過幾次不同的冒險。在去非洲的幾內亞做生意時,我被一艘土耳其的海盜船俘虜,被賣為奴隸,經過許多危險,我逃到了巴西,在那裡獨自經營一個甘蔗種植園,生活過得很順心。可這時我卻又成了誘惑的犧牲品。巴西因為人工不足,有幾個種植園主知道我曾為做生意而到過非洲的一些奴隸市場口岸,他們竭力哄誘我作一次航行,到那一帶去為他們的種植園買些黑奴回來。
聽從壞主意,人就會倒霉。我們的船在南美洲北岸一個無名島上觸了礁,所有的水手及乘客全都淹死了,上帝保佑,只有我一個人被高高的海浪卷到了岸上,保住了一條命。當時我所有的只是一把刀、一隻煙斗和一個盒子里裝的一點兒煙草。待到我的體力恢復,可以走路了時,我就沿著海岸走去。使我大為高興的是,我發現了淡水。喝了水後,又拿一小撮煙草放在嘴裡解餓。我就在一棵樹上棲身,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覺振作了精神,海上風平浪靜。但最叫我高興的是我看見了那艘船,待到潮水退下,看到它竟離海岸很近,我發現可以很方便地游到船上去。船上只剩下一隻狗和兩只貓,再沒有別的生物。不過船上有大量的生活必需品,這樣,我就幹了起來。為了把那些東西運到這個島的一個水灣里,我專門製造了一隻木筏,還把島上有淡水而且比較平坦的一塊高地作了我的住所。麵包、大米、大麥和小麥、乾酪和羊肉乾、糖、麵粉、木板、圓木、繩子——所有這些,再加上幾支滑膛槍、兩支手槍、幾支鳥槍、一把錘子,還有——那是最沒有用的——三十六鎊英幣。所有這些東西我都一天又一天——在兩次退潮之間一一從船上運到了岸上。到了第三十天夜裡,我的搬運工作做完了,我躺下來時,雖然像平常一樣害怕,但我心裡對上帝也滿懷感恩之情,因為我知道,我已為以後對付這個荒島作好了准備而心裡感到踏實了。
島上有不少野果樹,但這是我過了好久才發現的,我把它曬成葡萄乾。島上還有到處亂跑的山羊,但是,要不是我從船上取來了槍支彈葯,它們對我又有何好處呢?因此,我有理由感謝仁慈的上帝,讓船擱在海岸邊,直至使我搬來了對我有用的一切東西。
要想確保我能在這個島上生存下來,還有許多事情要做。我盡可能地相繼辦了幾件我非辦不可的事。但是我的努力並非總是交上好運道。我在第一次播下大麥和稻子的種子時,這些寶貴的存貨就浪費了一半,原因是播種得不是時候。我辛辛苦苦花了幾個月工夫,挖了幾個地窖以備貯存淡水。花了四十二天時間,才把一棵大樹砍劈成我的第一塊長木板。我起勁地幹了好幾個星期,想製造一個搗小麥的石臼,最後卻只好挖空了一大塊木頭。我足足花了五個月工夫,砍倒一棵大鐵樹,又劈又削,讓它成了一隻很像樣的獨木舟,以備用來逃離這個小島,可結果卻因為怎麼也沒法子使它下到海里去而不得不把它丟棄了。不過,每一樁失敗的事,都教給了我以前不知道的一些知識。
至於自然環境,島上有狂風暴雨,還有地震。我那時也對一切都適應了。我種植並收獲了我的大麥和小麥;我采來野葡萄,把它們曬成了很有營養的葡萄乾;我飼養溫馴的山羊,然後殺了吃,又熏又腌的。由於食物這樣多種多樣,供應還算不差。如此過了十二個年頭,其間,島上除了我本人之外,我從來沒見到過一個人跡。這樣一直到了那重大的一天,我在沙灘上偶然發現了一個人的光腳印。
我當時好像挨了一個晴天霹靂。我側耳傾聽,回頭四顧,可是什麼也沒聽見,什麼也沒看見。我跑到海岸上,還下海去查看,可是總共就只有那麼一個腳印!我驚嚇到了極點,像一個被人跟蹤追捕的人似地逃回到我的住處。一連三天三夜,我都不敢外出。
這是人怕人的最好說明!經過十二年的痛苦和苦幹,十二年跟自然環境相抗爭,竟然會因一個人的一隻腳印而恐怖不安!但事情就是這樣。經過觀察,我了解到這是那塊大陸上的那些野人吃人的一種習慣。他們把打仗時抓來的俘虜帶到這個島上我很少去的那個地方,殺死後大吃一頓。有一天早晨,我從望遠鏡里看見三十個野蠻人正在圍著篝火跳舞。他們已煮食了一個俘虜,還有兩個正准備放到火上去烤,這時我提著兩支上了子彈的滑膛槍和那柄大刀往下朝他們跑了去,及時救下了他們來不及吃掉的一個俘虜。我把我救下的這個人起名為"星期五",以紀念他是在星期五這一天獲救的,他講話的聲音成了我在這個島上二十五年來第一次聽到的人聲。他年輕,聰明,是一個較高級的部族的野蠻人,後來在我留在島上的那段時間,他始終是我的個可靠的夥伴。在我教了他幾句英語後,星期五跟我講了那大陸上的事。我決定離開我的島了。我們製造了一隻船,這次不是在離海岸很遠的地方造。正當我們差不多已准備駕船啟航時,又有二十一個野蠻人乘著三隻獨木船,帶了三個俘虜到這個島上來開宴會了。其中一個俘虜是個白人,這可把我氣壞了。我把兩支鳥槍、四支滑膛槍、兩支手槍都裝上雙倍彈葯,給了星期五一把小斧頭,還給他喝了好多甘蔗酒,我自己帶上了大刀,我們沖下山去,把他們全殺死了,只逃走了四個野蠻人。
俘虜中有一個是星期五的父親。那個白人是西班牙人,是我前幾年看見的那艘在我的島上觸礁的船上的一個倖存者,當時我還從那艘船上取來了一千二百多枚金幣,但對這些錢我毫不看重,因為它們並不比沙灘上的那些沙子更有價值。
我給了那個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親槍支和食物,叫他們乘著我新造的船去把那艘西班牙船上遇難的水手們帶到我的島上來。正在等待他們回來時,有一艘英國船因水手鬧事而在我的島附近拋了錨。我幫那位船長奪回了他的船,跟他一起回到了英國。我們走時帶走了兩個也想回英國去的老實的水手,而讓鬧事鬧得最凶的一些水手留在了島上。後來,那些西班牙人回來了,都在島上居留了下來。開始時他們雙方爭吵不和,但定居後,終於建立起了一個興旺的殖民地,過了幾年,我有幸又到那個島上去過一次。
我離開那個島時,已在島上呆了二十八年兩個月二十九天。我總以為我一到英國就會高興不盡,沒想到我在那裡卻成了一個異鄉人。我的父母都已去世,真太令人遺憾了,要不我現在可以孝敬地奉養他們,因為我除了從那艘西班牙船上取來的一千二百個金幣之外,還有兩萬英鎊等待著我到一個誠實的朋友那兒去領取,這位朋友是一位葡萄牙船長,在我去干那項倒霉的差事之前,我委託他經營我在巴西的庄園。正是為了去干那差事,使我在島上住了二十八年。我見他如此誠實,十分高興,我決定每年付給他一百葡萄牙金幣,並在他死後每年付給他兒子五十葡萄牙金幣,作為他們終生的津貼。
我結了婚,生了三個孩子,我除了因為要到那個上面講的我住過的島上去看看,又作了一次航行之外,再沒作漫遊了。我住在這兒,為我不配得到的享受而心懷感激,決心現在就去作一切旅行中最長的旅行。如果說我學到了什麼的話,那就是要認識退休生活的價值和祈禱在平靜中過完我們的余日。我還能活多久?
⑩ 《魯濱孫漂流記》中心思想
《魯濱孫漂流記》的中心思想是人對於生存的頑強拼搏,歌頌了魯濱遜強韌的意志力。
該作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Robinson Crusoe)出生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一生志在遨遊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風暴,隻身漂流到一個無人的荒島上,開始了段與世隔絕的生活。
他憑著強韌的意志與不懈的努力,在荒島上頑強地生存下來,經過28年2個月零19天後得以返回故鄉。
作者不僅對魯濱遜的冒險經歷與磨難作了扣人心弦的描述,更重要的,還在於作者在作品中把人的勤勞、勇敢、智慧和創造才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肯定了人的價值。他堅信,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有能力戰勝困境、征服自然,並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
(10)濱遜漂流記動畫電影擴展閱讀
《魯濱孫漂流記》作者是丹尼爾·笛福通過對全書結構的控制從而凸顯其中心思想:
1、小說的結構一目瞭然,思路非常清晰。全書以魯濱遜冒險的經歷作為線索展開,講述他如何離家出走、逃脫海盜、流落孤島,如何在孤島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以及最後又是怎麼樣成為富翁、如何回到英國等等。
2、這些情節用一條線的形式引出來,使小說的結構非常緊湊、清晰。同時,在清晰的思路下,故事情節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讓讀者的心情也跟著膽戰心驚。
3、既流暢又峰迴路轉的情節,正如一條潺潺的溪流般吸引著讀者的眼球。比如寫魯濱遜在某一天,突然聽到從海上傳來了幾聲槍響。原來是一艘經過的船。他趕緊生起火來,傳遞信號。可是,那艘大船卻在自己眼前觸礁沉沒了,獲救的希望再次破滅,魯濱遜又被重新拋入了孤獨的痛苦之中。
4、這樣的記敘方式在文中屢見不鮮,它扣住讀者的心弦,讓讀者在峰迴路轉之中體會小說的精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