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入圍作品
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首批入圍名單:
主競賽單元:
《應許之地》(美國)導演:格斯·范·桑特
《惠媛》(韓國》導演:洪常秀
《天堂:希望》(奧地利/法國/德國)導演:尤里西·塞德爾
《葛洛莉》(Gloria,智力/西班牙)導演:Sebastián Lelio
《孩子的姿勢》(Child』s Pose,羅馬尼亞)導演:Calin Peter Netze
非競賽單元:
《克魯德一家》(美國)導演:科克·德·米科、克里斯·桑德斯
特別單元:
《不可能的救贖》(Redemption Impossible,德國,紀錄片)導演:Christian Rost,Claus Strige
全景單元:
《白夜》(White Night) 韓國
導演:Hee-il LeeSong
《地毯的褶皺》(A Fold In My Blanket) 喬治亞
導演:Zaza Rusadze
《鏡頭背後》 韓國
導演:李在榮
《遲到》(Belated) 阿根廷、哥倫比亞、挪威
導演:Barbara Sarasola-Day
《唐璜之癮》 美國
導演:約瑟夫·高登-萊維特
《弗蘭西絲·夏》(Frances Ha) 美國
導演:諾亞·鮑姆巴赫
《外國人哈比》(Habi, The Foreigner) 阿根廷、巴西
導演:Maria Florencia Alvarez
《若能所願》(Inch′Allah) 加拿大
導演:Anas Barbeau-Lavalette
《荊棘花》 韓國
導演:李敦九
《游泳池》(The Swimming Pool) 古巴、委內瑞拉
導演:Carlos Machado Quintela
《拉芙蕾絲》 美國
導演:羅伯·愛潑斯坦、傑弗瑞·弗里德曼
《我的妹妹》 德國
導演:Lars Kraume
《搖滾卡斯巴》(Rock the Casbah) 以色列
導演:Yariv Horowitz
《許多水》(So Much Water) 烏拉圭、墨西哥、荷蘭、德國
導演:Ana Guevara Pose,Leticia Jorge Romero
《破碎之家》 比利時
導演:菲力斯·馮·古寧根
㈡ 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入圍名單
《失去貝拉特斯的波利斯》導演:德尼·科泰(加拿大)
《天才捕手》導演:邁克爾·格蘭達吉(英國 / 美國)
《柏林孤影》導演:文森特·佩雷斯(德國 / 法國 / 英國)
《午夜逃亡》導演:傑夫·尼科爾斯(美國)
《零日》導演:亞歷克斯·吉布尼(美國)
《將來的事》導演:米婭·漢森-洛夫(法國)
《當我們17歲》導演:安德烈·泰西內(法國)
《薩拉熱窩之死》導演:丹尼斯·塔諾維奇(南斯拉夫)
《愛的合眾國》導演:托馬斯·瓦希勒夫斯基
《來自戰爭的信》導演:范思澳(中國澳門/葡萄牙)
《龍來了》導演:曼尼·夏希希(伊朗)
《海上火焰》導演:吉安弗蘭科·羅西(義大利)
《悲傷秘密的搖籃曲》導演:拉夫·達茲(菲律賓)
《公社》導演:托馬斯·溫特伯格(丹麥)
《24 Weeks》導演:Anne Zohra Berrached(德國)
《長江圖》導演:楊超(中國)
《芝拉克》導演:斯派克·李(美國)
《News from planet Mars》導演:多米尼克·摩爾(法國/比利時)
《Hedi》導演:麥赫迪·本·阿迪(突尼西亞/比利時/法國)
《The Patriarch》導演:李·塔瑪霍瑞(紐西蘭)
《Saint Amour》導演:本諾特·德爾賓、古斯塔弗·德·科文(法國/比利時)
《我是尼羅》導演:拉菲·皮特斯(德國/法國/墨西哥) 《陌生樂章:馬友友與「絲綢之路」》導演:(美國)
《昆西四季:約翰·伯格的四幅肖像》 導演:(英國)
《接著侵略哪兒》導演:邁克爾·摩爾(美國) 《麥吉的計劃》
㈢ 韓國導演金基德的演藝經歷是怎樣的
金基德(Ki-k Kim,1960年12月20日-2020年12月11日),出生於慶尚北道奉化郡,韓國導演,編劇。
1993年,憑借劇本《畫家與死囚》獲得劇作教育協會最佳劇本獎。1994年,憑借劇本《二次曝光》獲得韓國電影委員會最佳劇本獎。1995年,憑借劇本《非法穿越》再次獲得韓國電影委員會最佳劇本獎。
1996年,拍攝了第一部電影《鱷魚藏屍日記》。2000年,推出實驗作品《真相》,並組建自己的電影公司。2003年,推出《春夏秋冬又一春》,角逐2004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2004年2月,憑借《撒瑪利亞女孩》第三次出征柏林電影節。9月,憑借愛情片《空房間》獲得「最佳導演銀獅獎」。2012年,憑借執導的第18部影片《聖殤》獲得第6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2013年6月,憑借執導的驚悚片《莫比烏斯》入圍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
2014年,憑借執導的驚悚犯罪片《一對一》獲得第71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2015年3月,受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的邀請擔任「天壇獎」評委。2016年9月,金基德新片《網》在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首映。
2020年12月11日,金基德因新冠肺炎並發症在拉脫維亞去世。
(3)柏林電影節導演擴展閱讀:
金基德的早年經歷:
1960年12月20日,金基德出生在韓國慶尚北道奉化郡,在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小山村裡長大,自小熱愛繪畫。
1969年,全家移居漢城,金基德在一所農業技學就讀,在哥哥被開除後自己也被迫輟學,即中學還沒畢業就輟學了,之後走進工廠。金基德的青春期幾乎都是在工廠里度過的,為了謀生他離開學校後在各種機器前日夜勞作直至20歲入伍。在從家到學校的路上,他常常低頭向路面,邊走邊自言自語。
金基德的父親對金基德過分嚴厲,一心希望兒子能開辦工廠成為有產者改變家中貧困的現狀。少年金基德極為懼怕父親家常便飯式的呵斥,經常心情憂郁到連飯都吃不下,只好在飯後偷拔後院的大白菜充飢,鄉下那種泥土砌的廁所也成為他躲避父親的地方。1980年,20歲的金基德應征入伍,加入韓國海軍。
1985年,金基德退伍,在教堂尋得一份差事,又在一家殘疾人收容所里幹了5年的體力活,同時堅持畫畫。1990年,金基德前往法國巴黎深造美術,並靠賣畫為生,在法國蒙托利埃海灘畫了兩年畫,沒有參加任何官方展和其他活動,在德國慕尼黑也弄過街道展,在那裡知道了埃貢·希勒的作品。
㈣ 第57屆柏林電影節
57屆柏林電影節
時間:北京時間2月8日至2月18日 頒獎地:主會場 Berlinale Palast
評委陣容
第57屆柏林電影節日前公布了評委會陣容,今年將有七位國際影星和電影專家參與第57屆柏林電影節,一同決定金熊與各項銀熊獎的歸屬。《計程車司機》的編劇保羅·施拉德將出任評委會主席,中國香港製片人、徐克的妻子施南生,將同巴勒斯坦女演員希亞姆·阿巴斯、德國老牌演員馬里奧·阿多夫、墨西哥當紅小生蓋爾·加西亞·貝爾納、美國影星威廉·達福,以及丹麥電影剪輯師莫莉·瑪琳·斯坦斯加德出任評委。
評委會主席:保羅·施拉德
作為導演,《美國舞男》是保羅·施拉德最為著名的作品,當然,施拉德更為著名的身份是《計程車司機》(1976年)的編劇,該片的劇本幾乎改寫了美國電影發展史。他與馬丁·斯科塞斯之後還成功合作了《憤怒的公牛》(1980年)和《耶穌最後的誘惑》(1988年),延續了這對黃金搭檔的輝煌。1978年,施拉德首執導筒推出影片《藍領》,1985年又執導了《三島由紀夫傳》,1991年,他改編自伊恩·麥克尤恩小說的影片《迷情殺機》取得了重大的成功。1992年,他執導的犯罪劇情片《迷幻人生》曾參與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的角逐。
評委
施南生
香港知名製片人、徐克的妻子施南生曾被美國權威業內雜志《綜藝》評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50位電影人之一。由她監制的影片包括曾創造香港電影神話的《無間道》以及徐克的《七劍》。
希亞姆·阿巴斯
這位巴勒斯坦女演員同時也為電影創作劇本並曾任導演。2004年的《生生舞不息》和2004年的《敘利亞新娘》中,她充分展現了自己超寬的戲路。去年,由她主演的《天堂此時》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此外,她還曾出演斯皮爾伯格的《慕尼黑》。
馬里奧·阿多夫
德國演員馬里奧·阿多夫曾出演過超過120部電影和電視劇,在德國是家喻戶曉的知名演員。他曾出演過德國著名導演施隆多夫執導的《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和《鐵皮鼓》、法斯賓德的《羅拉》和迪特爾執導的《羅西尼酒店》。
蓋爾·加西亞·貝爾納
他的銀幕表演處女作就是阿萊杭德羅·岡薩雷斯·伊納利度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愛情是狗娘》,這位墨西哥男演員的魅力自此一直在國際影壇閃光。巴西導演沃爾特·薩勒斯之後選擇他在《摩托車日記》中出演青年時代的切·格瓦拉,還曾主演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的《不良教育》。他主演的《睡眠科學》去年曾入圍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他與伊納利度二度合作的新片《通天塔》也是今年奧斯卡獎的有力爭獎影片。
威廉·達福
威廉·達福位列當今口碑最佳的幾位美國實力派演員之一。他塑造過無數復雜、陰暗、內心糾結的角色,1980年,他憑邁克爾·西米諾的《天國之門》一鳴驚人,1986年在奧利弗·斯通的《野戰排》中的表現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近年來,他在商業和藝術電影兩方面平均用力,在《蜘蛛俠》大獲票房成功的同時,他還不斷與科南伯格、拉斯·馮·特里爾、斯科塞斯等導演合作。
莫莉·瑪琳·斯坦斯加德
她曾擔綱丹麥知名導演拉斯·馮·特里爾迄今為止幾乎每一部作品的剪輯師,其中包括《醫院風雲》、《白痴》、《黑暗中的舞者》、《狗鎮》以及《曼德萊》。
開幕片《玫瑰人生》
另據電影節組委會本周三發布的消息,法國「小鳥歌後」埃迪思·皮亞芙的傳記片《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將開啟本年度的「金熊」之爭。
在埃迪思·皮亞芙逝世近40年後,由法國投拍的影片《玫瑰人生》從追思和揭秘這兩個角度出發,重現了這位法國傳奇香頌女伶充滿激情的生平故事。該片由音樂錄影帶導演奧立維埃·達昂執導,瑪麗昂·歌蒂亞主演,「大鼻子情聖」德帕迪約將飾演發掘皮亞芙的伯樂。
生前,皮亞芙與讓·谷克多、瑪琳·黛德麗、伊夫·蒙當是好友,而她天鵝絨般高亢婉轉的嗓音以及獨特的舞台風格永遠與《玫瑰人生》、《不,我沒有遺憾》、《愛之頌》等經典香頌名曲被歌迷永遠銘記。在輝煌的舞台燈光以外,皮亞芙在其喧囂的一生中曾被指控謀殺、經歷獨子夭折的悲痛,以及兩次失敗的婚姻,並捲入了法國保衛戰……現年30歲的女演員歌蒂亞表示,即便皮亞芙並不是一位如此著名的歌手,她跌宕起伏的一生也絕對是電影的好素材,「不管你愛不愛皮亞芙,是不是了解她,你都會願意去看一看這位不凡女人的不凡故事。」
----------------------
柏林電影節的來歷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等
------------
又:
柏林國際電影節始於1951年,最先是出於美國文化政治的動機,讓西方世界的三條聯盟有更為廣泛的理念。在二戰結束後的第六年,柏林成為自由社會的樣板,在短短的十年時間里,這一電影節就成為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英格瑪-伯格曼,薩提瓦伊提-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以及法國導演古塔德、特拉甫特和夏伯勒,都在柏林電影節中贏得了國際輝煌。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有一段很明顯的停滯期。1970年出現了公眾呼聲,但與越戰影片的出現並非巧合。1971年,除了傳統競爭以外,還開創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第一部蘇聯電影在該電影節參展,東德也參加了這一屆電影節。政治氣候發生了改變,兩德之間的各種協議紛紛簽署。從此,柏林電影節重新被定位,一方面它是國際電影製作的一面鏡子,另一方面它在東西方之間的政治文化方面起到一個橋梁作用。
有四位導演對柏林電影節產生過舉足輕重的影響。阿爾福雷德-鮑爾是奠基者;沃爾夫-唐納引入了改革,烏爾里奇-格雷格創立了論壇,莫里茲-德-哈德恩則是自1979年以來競爭機制、全景電影、電影回顧和兒童電影節和歐洲電影市場開創的功臣。
雷尼-辛特尼斯和柏林熊
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1988-1956)因為她的動物塑像而一舉成名。從柏林工藝學校畢業後,二十年代她的名氣急升,1931年她進入了普魯士藝術學院。由於國家社會主義的提升,1934年她被迫離開了學院,但二戰以後,她又重新得到了認可,有各種教學講座邀請她,獎項和榮譽紛紛踏至。而自1951年開始的為獲獎者頒發的的金銀熊像,正是在她的原創基礎上製作而成的。
電影節的金熊像雛形是雷尼-辛特尼斯在1932年設計而成的,一直沿用到1959年。從1961年開始,原先抬起致意的右臂變為左臂,和其他各處那些歡迎來到柏林的大熊塑像一致起來。電影節的熊像原鑄制模型由在弗雷德諾的諾阿克鑄制廠所擁有。他們曾與辛特尼斯有過密切的合作,至今仍在為電影節提供熊像。
皮爾-雷本和柏林電影節主題樂
為紀念柏林電影節50周年,電影作曲家皮爾-雷本譜寫了新的電影節主題樂。新主題樂強調了電影節的片頭,每部電影在播放前都要播出這段片頭。
雷本與法斯賓德合作多年,還與70年代的其他著名德國導演有過合作。如今他被認為是享有國際名聲的最為著名的德國電影作曲家之一。
皮爾-雷本早在1982年就有了為柏林電影節創作主題樂的想法。那時法斯賓德因為影片Veronika Voss獲得了金熊獎,為此雷本覺得應該給電影節一個音樂禮物,一個特別的主題樂。作品在1990年第40屆電影節為官方電影節所認可,自此每部在電影節放映的影片的片頭都要播出這段主題樂。
--------------------
第57屆柏林電影節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金熊獎 《圖雅的婚事》(中國,王全安導演)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其他》
最佳導演銀熊獎 約瑟夫-希達(《波弗特》)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胡里奧-查維茲 Julio Chávez (《其他》El otro)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尼娜-霍斯 Nina Hoss(《耶拉》 Yella)
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 《哈勒姆》
傑出藝術成就銀熊獎 《牧羊人》 The Good Shepherd
最佳電影處女作獎 《Vanaja》導演:Rajnesh Domalpalli
阿爾弗萊德獎(敢斗獎) 《電子人也無所謂》 I'm a Cyborg,But That's OK
最佳影片金熊獎(短片) 《Raak》 導演:Hanro Smitsman 荷蘭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短片) 《Decroche》 導演:Manuel Schapira 法國
《美》 導演:陳駿霖(Arvin Chen) 中國台灣/美國
終身成就獎 阿瑟·佩恩
㈤ 導演:羅伯特·本頓 Robert Benton 的簡介
中文名: 羅伯特·本頓
英文名: Robert Benton
性 別: 男
生 日: 生於1932年9月29日,美國德克薩斯州
角 色:編劇,導演
星座: 天秤座
簡介
羅伯特·本頓,美國電影導演兼作家,1932年9月29日生於達拉斯附近的瓦薩哈卻。曾在得克薩斯大學求學,早年給雜志撰稿,後擔任《老爺》雜志美術設計。
1966年起和戴維·紐曼合寫百老匯劇本,次年即順利地進入電影界,二人又合寫了電影劇本《邦尼和克萊德》(即《雌雄大盜》)。這個劇本,使羅伯特·本頓獲得全美電影評論家聯合會最佳劇本獎、美國電影劇作家公會最佳原著電影劇本獎和美國最佳劇情片劇本獎,此外,還獲得1967年奧斯卡最佳原著電影劇本金像獎提名。
1972年本頓導演了自己參加編劇的《倒霉公司》,把自己的舞台劇《啊,加爾各答》改編為電影劇本。同年編劇的《什麼是走運的先生》獲得美國電影劇作家公會的最佳喜劇電影劇本獎。他的這些影片都以表現蠛但其中也有抒情氣息。1979年,羅伯特·本頓編導的《克雷默夫婦》獲得五項奧斯卡金像獎,其中本頓就獲得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兩項金像獎。美國電影導演公會也因本片授予本頓以最佳導演獎。
原來想當畫家,德州州立大學畢業後前往紐約,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並在Esquire雜志擔任助理藝術指導。後來認識作家主編David Newman,兩人意氣相投,開始合作撰寫劇本,其中一部《Bonnie and Clyde》被華納公司看中,於1967年搬上銀幕,開啟了美國新電影的序幕,此片入圍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也讓他成為70,80年代最重要的編劇之一。1979年執導電影處女作《Bad Company》,1972年執導掀起社會話題的《Kramer vs. Kramer 》,同時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與改編劇本獎,1984以《Places in the Heart 》勇奪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翌年再以該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並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獎。1995年又以《Nobody's Fool 》入圍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編劇
1.《絕命聖誕夜》Ice Harvest AS …… (screenplay) (2005)
2.《黎明時分》Twilight AS …… (written by) & (1998)
3.《大智若愚》Nobody's Fool AS …… (screenplay) (1994)
4.《拍檔俏冤家》Nadine (1987)
5.《我心深處》Places in the Heart (1984)
6.Still of the Night AS …… also story (1982)
7.《克萊默夫婦》Kramer vs. Kramer (1979)
8.《超人》Superman (1978)
9.《深夜脫口秀》The Late Show (1977)
10.It's a Bird, It's a Plane, It's Superman AS …… (play) (1975)
11.《愛的大追蹤》What's Up, Doc? AS …… (screenplay) (1972)
12.《壞夥伴》Bad Company AS …… (written by) (1972)
13.Oh! Calcutta! AS …… contributions (1972)
14.There Was a Crooked Man... (1970)
15.《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 AS …… (written by) (1967)
演員:
1.Wanderlust AS …… Himself (2005)
2.Nicole Kidman: An American Cinematheque Tribute AS …… Himself (2003)
3.A Great Day in Harlem AS …… Himself (uncredited) (1994)
4.The 57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AS …… Himself - Best Original Screenplay Winner (1985)
5.The 52nd Annual Academy Awards AS …… Himself - Winner, 2 awards (1980)
6.Finding the Truth: The Making of 'Kramer vs. Kramer' (2001) AS …… Himself
7.Homeward Bound AS …… Himself
8.Magic Time for Piotr AS …… Himself
導演:
1.《人性污點》The Human Stain (2003)
2.《黎明時分》Twilight (1998)
3.《大智若愚》Nobody's Fool (1994)
4.《義膽風雲》Billy Bathgate (1991)
5.《拍檔俏冤家》Nadine (1987)
6.《我心深處》Places in the Heart (1984)
7.Still of the Night (1982)
8.《克萊默夫婦》Kramer vs. Kramer (1979)
9.《深夜脫口秀》The Late Show (1977)
10.《壞夥伴》Bad Company (1972)
㈥ 中國哪些電影獲得過柏林國際電影節
1982年
第32屆西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短片競賽最佳編劇)阿達《三個和尚》
1983年
第33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許雷《陌生的朋友》
1988年
第38屆最佳影片金熊獎張藝謀《紅高粱》
1989年
第39屆銀熊獎
吳子牛《晚鍾》
1990年
第40屆銀熊獎謝飛《本命年》
1991年
第41屆國際兒童青年中心大獎鐵凝《哦,香雪》
1992年
第42屆最佳女演員銀熊獎張曼玉《阮玲玉》
1993年
第43最佳影片金熊獎李安《喜宴》、謝飛《香魂女》
1994年
第44屆提名表彰獎吳子牛《火狐》
1995年
第45屆最佳女演員蕭芳芳《女人四十》 、銀熊獎(最佳視覺成就)李少紅《紅粉》
1996年
第46屆金熊獎李安《理智與情感》 、最佳導演:嚴浩《太陽有耳》
1997年
第47屆銀熊獎徐立功《河流》
2000年
第50屆評審團大獎銀熊獎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
2001年
第51屆評審團大獎銀熊獎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最佳導演:林正盛《愛你愛我》,最佳新進男演員:崔林、李濱《十七歲的單車》,最佳新進女演員:李心潔《愛你愛我》
2003年
第53屆阿爾弗雷 德·鮑爾特別創新獎張藝謀《英雄》,特別藝術貢獻獎:李楊《盲井》
2005年
第55屆評審團大獎銀熊獎顧長衛《孔雀》,特別藝術貢獻獎:蔡明亮《天邊一朵雲》,阿爾弗雷德·鮑爾特別創新獎:蔡明亮《天邊一朵雲》,青年論壇沃爾夫岡·斯陶特大獎:嚴宇/李一凡《淹沒》,青年論壇卡里加利獎:劉佳茵《牛皮》,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蔡明亮《天邊一朵雲》,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青年論壇):劉佳茵《牛皮》
2006年
第56屆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金培達《伊莎貝拉》,傑出電影藝術創新:張元《看上去很美》
2007年
第57屆最佳影片金熊獎:王全安《圖雅的婚事》,評審團大獎銀熊獎(短片):陳駿霖《美》(同美國一起),獨立影評人(全景單元)最佳電影:張楊《落葉歸根》
2008年
第58屆最佳編劇銀熊獎:王小帥《左右》
2010年
第60屆最佳編劇銀熊獎:王全安、金娜《團圓》,第60屆柏林電影節最佳亞洲電影獎:《一頁台北》,第60屆新生代單元水晶熊最佳影片獎:《歲月神偷》(香港)
2014年
第64屆《白日焰火》摘得最佳影片金熊獎(導演為刁亦男)和最佳男演員銀熊獎(廖凡,第一位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的中國男演員),最佳藝術成就獎《推拿》(曾劍,攝影師),國際評審團特別提及獎曹保平《狗十三》
㈦ 柏林電影節有什麼特點
柏林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 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每年一次,原在6~7月間舉行,後為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 2~3 月間舉行,為期兩周。其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
金熊獎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到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羅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標志物是一隻抬起手臂向人們致意的柏林熊。
到了21世紀初,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萊那·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羅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㈧ 金敏喜獲封柏林影後公開示愛哪個導演
是洪尚秀導演。他執導的《獨自在夜晚的海邊》使金敏喜獲封柏林影後。
《獨自在夜晚的海邊》的內容頗有「自傳」色彩,影片講述一位名叫「永喜」的韓國女演員,因為與有婦之夫的導演傳出緋聞,而成為媒體追逐的對象。不勝其擾的她來到漢堡避風頭,由此開始一段洪尚秀式的對於自我和男人的重新認識的歷程。
㈨ 柏林國際電影節
1.柏林國際電影節,每年2~3 月間舉行,為期兩周。
2.今年是第59屆,當地時間2009年2月5日-15日舉行。第一屆是在1951年舉行的。
3.第59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片單:
《電光冷霧中》(導演:貝特朗-塔維涅)
《甜蜜的沖動》(導演:安傑依-瓦依達)
《瑞奇》(導演:弗朗索瓦-歐容)
《梅蘭芳》(導演:陳凱歌)
《朗讀者》(導演:史蒂夫-戴德利)
《謝利》(導演:斯蒂芬-弗雷斯)
《喜悅之淚》(導演:米切爾-利希藤斯坦)
《倫敦的河》(導演:拉契德-波查拉)
《長毛象》(導演:盧卡斯-穆迪森)
《斯圖姆》(導演:漢斯-克里斯蒂安-施米特)
《希甘特》(導演:阿德里安-貝尼茲)
《關於伊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
《卡塔琳-瓦爾加》(導演:彼得-斯特克蘭德)
《信使》(導演:歐容-莫維曼)
《傷心的奶水》(導演:克洛蒂亞-洛薩)
《小士兵》(導演:安妮特-歐森)
《其他人》(導演:瑪倫-阿德)
《皮帕-李的私人生活》(導演:麗貝卡-米勒)
《憤怒》(導演:薩利-波特)
《我的唯一》(導演:理查德-隆克瑞恩)
獲獎名單:
金熊獎:《傷心的奶水》
評審團銀熊獎:《暗戀》、《其他人》
最佳導演獎: 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 (《關於伊麗》)
最佳編劇獎:《信使》
最佳男演員:塞米·鮑亞吉拉 Sami Bouajila(《倫敦的河》)
最佳女演員:貝吉特-米妮克美爾Birgit Minichmayr(《其他人》)
最佳藝術成就:《卡塔琳-瓦爾加》
終身成就獎:莫里斯-雅爾
電影處女作:《暗戀》
阿爾弗萊德獎 《暗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