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涇陽縣的經濟
涇陽縣2005-2015年經濟指標年份GDP/
億元 增長率/% 第一產業/億元 增長率/% 第二產業/ 增長率/% 第三產業/ 增長率/% 三次產業比/人口/萬2000年18.899.57.85--5.71--5.33--41.6:30.2:28.22001年20.629.48.50--6.27--5.86--41.2:30.4:28.42002年23.2110.49.25--6.73--7.23--39.9:29.0:31.12003年26.5412.610.73--7.66--8.15--40.4:28.9:30.72004年32.2913.212.93--9.65--9.71--40.0:29.9:30.12005年37.7513.715.7111.710.6318.411.4111.541.6:28.2:30.22006年43.8913.118.709.912.1219.213.0711.542.6:27.6:29.82007年52.8414.020.686.816.2818.715.8819.239.1:30.8:30.12008年65.1016.326.607.520.0126.518.4917.040.9:30.7:28.42009年74.0414.427.696.823.2719.023.0717.937.4:31.4:31.22010年87.4014.430.268.130.5221.426.6213.434.6:34.9:30.52011年101.5212.535.237.735.1618.631.1311.134.7:34.6:30.72012年118.0213.538.646.544.0222.235.3710.632.7:37.3:30.02013年135.0113.142.74.4552.9822.939.329.031.6:39.2:29.22014年152.0311.043.865.261.8515.446.3210.328.8:40.7:30.52015年 160.2311.545.005.664.3715.450.8610.828.1:40.2:31.7 1949年,涇陽縣手工業、工業總產值16萬元。建國後,立足縣域資源,大力興辦地方工業,工業從業人數、產值全面增長。1954年,工業總產值525.4萬元。1956年,著力進行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先後建立生產合作社(組)33個,公私合營企業3個。1963~1965年,貫徹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加大技術改造力度,主要生產設備實現機械化和半機械化。「文化大革命」期間,工業發展速度減緩。1979年,縣辦工業總產值3412.1萬元。1989年,縣辦工業企業39個,職工4387人,固定資產原值4695.8萬元,工業總產值4392.8萬元,初步形成紡織、機械、建材、化工、食品等五大行業,涌現出省級先進企業2個,市級先進企業4個;部優產品2個,省優產品5個,市優產品4個。
2010年,涇陽縣83戶規模工業企業共完成產值63億元,同比增長29.5%,其中食品加工、建築建材、機械加工、醫葯化工、飼料農資、電線電纜等六大支柱產業六大支柱工業累計完成產值58.1億元,佔全部規模工業產值的86.6%,同比增長34%。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20.69億元,比上年增長21.1%。
2012年,涇陽縣實施陝建鋼構等10個重點工業項目建設和文涇水電站等9個企業技術改造項目,投資共計22.05億元。新增頂麥食品、潤浙紡織等規模企業14戶,規模企業總戶數達到57戶,規模工業產值達到116.62億元,同比增長33.3%。列支215萬元,對工業發展先進典型進行重獎。縣永佳麵粉廠、葯材公司等5戶企業改制進展順利。新增中小企業102戶,非公經濟完成增加值63.02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3%。
2014年,24個工業項目完成投資35.2億元,縣工業集中區被列為省級重點園區;新增規模企業5戶,總戶數達到79戶,規模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80.2億元,同比增長20.4%。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57.71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增加值46.38億元,增長17.6%,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11.54億元,增長8.3%。全年簽約項目22個,合同資金512億元,投資130億元的華晨汽車、投資28億元的神州雷達、投資30億元的五洲雲產業基地等重大項目相繼落戶涇陽。7個市級和42個縣級重點項目分別完成年度計劃的168%和13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79.43億元,增長26.1%。 建國前夕,涇陽縣糧食平均畝產僅82公斤,農業總產值2239萬元。
建國後,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堅持大規模的基本建設,不斷改進耕作技術,使用先進的農業機具,生產力有較大發展。期間,由於急於求成,農業經濟也曾遭受損失。1958—1977年糧食產量在低水平徘徊。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建立健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強化農業基礎地位,發展多種經營,農業和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涇陽縣先後被國家和陝西省命名為商品糧、優質棉、烤煙、蔬菜、果品、奶山羊、籠養雞、食用菌八大生產基地縣。1989年,涇陽縣農業總產值31400萬元,比1949年翻了三番多;糧食平均畝產252公斤,是建國前的3.1倍。
2010年,涇陽縣糧食總產量28.79萬噸,同比增長3.8%,其中夏糧14.48萬噸,秋糧14.31萬噸。奶牛存欄6.6萬頭;奶山羊18.5萬只;生豬存欄24萬頭;家禽存欄203萬只。肉類總產量2.11萬噸,奶類總產量20.09萬噸,禽蛋產量1.45萬噸,分別增長8.2%、3.8%和6.6%。
2012年,農業部新型農業機械購置補貼資金1360萬元,吸引社會投資2700萬元,推廣大型拖拉機、玉米收割機等農業機械8630台(套),農業機械總動力增加3%,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達到85%以上,糧食總產25.73萬噸。新增奶牛1.1萬頭,奶牛存欄7.4萬頭,存欄奶山羊18.6萬只,生豬31.3萬頭,家禽231.3萬羽,改擴建500~1000頭奶牛養殖場(小區)7個,新建千頭標准化奶牛養殖場4個。新增種植蔬菜1.2萬畝(設施蔬菜6136畝),蔬菜種植面積達到40.7萬畝,年總產量166萬噸,實現產值20.5億元。新增釀酒葡萄1.01萬畝,果樹總面積發展到19萬畝,果品總產量達到15.5萬噸,果品產值3億元,人均果品產業收入570元。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2萬畝,累計流轉土地16萬畝,佔全縣耕地面積的23.5%,新增農民專業合作24個,新增省級百強示範社2家。
2014年,縣財政支出3514萬元支持「黑白紅綠」產業發展,完成茯茶、蔬菜、釀酒葡萄和關中環線觀光農業等專項規劃編制,涇河新城(涇陽)現代農業示範區被農業部認定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完成了涇陽茯磚茶「三項保護」,全縣糧食種植面積76.18萬畝,總產23.98萬噸。其中夏糧42.1萬畝,平均畝產301公斤,總產12.67萬噸;秋糧34.08萬畝,平均畝產332公斤,總產11.31萬噸。橋底、中張鎮高產創建萬畝片和攻關田小麥每畝515.8公斤和568.1公斤,玉米每畝620.3公斤和744.8公斤。完成種子田間檢驗1萬畝,三田建設2.9萬畝,農作物新品種試驗試范115個,876.7萬元糧食補貼12月底己通過「一卡通」直接兌付給種植戶。畜菜果產業穩步發展,新增奶牛8590頭、設施蔬菜6138畝、釀酒葡萄5350畝。 明代,涇陽縣人王徵編譯的《新制諸器圖說》、《遠西奇器圖說錄最》、《西書譯釋》等科技著作問世,對傳播西方科學技術知識、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影響頗深。
清以後,科技相對落後。
民國時,科技僅限於農業領域。
建國後,科技事業穩步發展。50~60年代,設立科技機構。70年代,科技人才有所增加,科技水平逐漸提高,但全民科技意識尚差,科技推廣仍受束縛。80年代,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指導下,加快發展科技事業,全民科技意識日益增強,科技隊伍不斷壯大,科研成果顯著,科技應用廣泛。1989年,全縣有科技人員5515人,其中高級職稱91人,中級789人,初級4262人。成科研項目18項,通過省、市技術鑒定7項,獲得專利6項。
2010年,申報國家科技部1個項目,省級科技項目3個,市級科技項目6個。被列入國家及省市項目項目8個,共獲得項目資金209萬元,其中國家級項目資金50萬元,省級150萬元,市級9萬元。安排縣級科技三項費用資金55萬元,科技培訓資金30萬元,共舉辦各類科技培訓班500餘場次,培訓農民8.9萬多人次。
2014年,全年實施各類科技計劃項目29項,其中縣級科技計劃項目18項,列入國家、省、市級各類科技計劃11項。全年爭取國家、省、市資金238萬元。全年申請專利量95件,專利授權量58件。下派科技特派員130人,建設標准化科普畫廊2個,建成農村科普宣傳欄40個。科技之春活動月期間,舉辦各類培訓班120餘場,培訓群眾8000多人次,印發各類技術資料30000餘份,發放科技書籍4000餘冊。 涇陽縣素有「醫林故邑」之稱。唐時,城南有「養疾院」。明時,西醫傳入,城西北設「醫學」。清時,「大寺狗皮膏葯」名噪關中。民國26年(1937),創立衛生院、中醫研究社,因培養諸多岐黃高手,受到南京國醫館暨於右任先生嘉獎。但全縣衛生事業總體發展緩慢,黑熱病、猩紅熱、麻疹、乙型腦炎、痢疾等疾病流行,尤以黑熱病、甲狀腺腫等地方病為甚,嚴重危害人民健康。
解放前夕,全縣有中(西)醫診所、葯鋪(房)113處,從業人員約300人。
建國後,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1949~1956年,縣、區、鄉相繼設立醫療單位28個,村普遍建起醫療保健室(產院),縣、區、鄉、村四級醫療預防網路形成。1989年,有縣級醫療單位5個,地段醫院6個,鄉鎮衛生院14個,村級醫療站279個,其中集體辦30個,鄉醫聯辦56個,個體辦118個,其他15個。
2010年,涇陽縣共有醫院、衛生院21個,病床1319張。衛生技術人員1529人,其中醫生532人。
2011年,涇陽縣有16家基層衛生院、270家標准化村衛生室現全部實行葯品「三統一」和零差率銷售,基本葯物已全部納入新農合、城鎮職工、居民醫保報銷范圍,16家基層衛生院全部建立衛生信息網路直報平台。農村育齡婦女葉酸補服率達到90%以上,1687名農村孕產婦享受孕免項目,累計補助資金140餘萬元;全面開展65歲及以上老年人免費健康體檢活動。
2012年,涇陽縣新建村衛生室31家,投入使用8家,主體完工23家。全縣3家縣級公立醫院、16所鄉鎮衛生院、270個村衛生室全部實行葯品「三統一」和零差率銷售,基本葯物全部納入新農合和城鎮職工、居民醫保報銷范圍,「三統一」葯品配備率和使用率均達到100%。七苗全程合格接種率達99%以上。累計建立居民健康紙質檔案46.3萬份,建檔率89%,培訓農村衛生人員1184人。繼續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增率為4.86‰,育齡婦女健康教育覆蓋率達到90%以上,3429人享受孕免項目,補助金額309萬元。
2014年,全縣3家縣級醫院、16家鄉鎮衛生院、270家村衛生室,全部實施葯品「三統一」和葯品零差率銷售。截止12月底,全縣累計采購葯品金額為8349.61萬元,配備率100%、配送率98.7%、使用率100%,讓利患者近1160萬元。同時,利用多種形式開展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培訓,先後組織開展培訓4次,培訓醫務人員1780餘人。新農合工作穩步推進,全縣城鄉居民共參合465491人,比2013年增加參合人口9053人,參合率100%。
建國後,涇陽縣教育事業發展較快,但亦多波折。50~60年代中期,遵循國家教育方針,普通中小學教風、學風、校風普遍良好,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幼兒教育開始起步,成人教育規模空前。1965年,涇陽縣中學增至6所,其中1所增設高中部;當時各公社均設農業中學;完小增至28所,初小增至363所,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6%。「文化大革命」期間,涇陽縣教育事業歷經浩劫。1987年,縣職業技術學校被評為咸陽市市級重點職中。1988年12月,涇陽縣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普通教育先進縣」,被國家教育委員會命名為「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縣職業技術學校被評為「陝西省一類學校」。
1989年,涇陽縣有幼兒園1所,幼兒班144個,入園兒童4323人;五年制小學252所,教學點161處,在校生53759人;初中36所,在校生20698人;高中4所,在校生4307人;職中2所,在校生878人;教師進修學校1所,在校及函授生1040人。各級各類學校有教職工5067人(含民辦教師2119人),學生83574人。涇陽縣形成了以基礎教育為主體,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為兩翼的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新格局,促進了經濟建設的發展。
2010年,涇陽縣共有各類學校134所,其中普通中學28所,小學106所。在校學生69163人,其中普通中學40654人,小學28509人。專任教師6220人,其中普通中學專任教師3255人,小學專任教師2965人。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1.4%。
2011年,涇陽縣初中畢業升學率達到101.49%,高出指標任務16.49個百分點;高考一本上線人數達到479人,二本上線人數達到1372人,其中二本上線較2010年凈增71人。
2012年,全面普及12年免費教育,投資3019萬元繼續實施「校安工程」,對高庄鎮中心小學、涇干鎮中學等11所學校19個單體進行改造,完成改造面積19750平方米,已全部交付使用;涇陽中學建設步伐加快,13棟單體建築全部封頂;建成縣特殊教育學校和7所中心幼兒園。2012年高考一本上線人數達到607人,較2011年凈增長128人,其中理科最高分683分,奪取咸陽市理科狀元;二本上線人數達到1546人,較2011年凈增長174人,一本、二本上線人數實現新突破。
2014年先後爭取省市資金6972萬元,涉及校安工程、薄弱學校改造、食堂專項、體育場地改造等各級各類建設項目共9大類155個,其中153個項目已交付使用。全年參加國家、省、市、縣各級教育培訓28類,受訓教師2380人次,小學、初中、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100%、99.7%、98%。 涇陽縣文化乃古京畿文化之大系,其民間藝術受宮廷文化、都市文化影響較深。唐貞觀五年(632)前,太宗李世民聘十八學士於瀛洲台賦詩作畫。明清時,眾多書畫名家在境內留下墨跡。
民國時,受新文化運動影響,一批文學青年先後步入中國文壇,在涇陽縣叉化藝術史上寫下輝煌一頁。抗日戰爭年代,文化活動與安吳青訓班的抗日宣傳一道融會於中國革命文化的大潮,話劇、歌劇、黑白無聲電影等新型文藝形式相繼傳入。
建國後,文化事業普及較快,品類日益增多,質量不斷提高。1950年,縣文化館成立。1952年,縣民聲劇團組建。1956年,縣廣播站建立,《涇陽報》創刊,電影放映隊組建。以歌謠和快板為主的文藝創作、以版畫為主的美術創作引起縣內外關注。1966年後,文化事業為「文化大革命」服務,形式單一,內容空泛,成就寥寥。1978—1989年,涇陽縣文化事業呈現多形式、全方位發展新格局,文學、戲劇、書畫創作空前活躍,一大批業余作者脫穎而出,成就斐然;戲劇演出、電影電視放映、音樂舞蹈活動廣泛開展;企業文化、城鄉文藝活動形式多樣,內交豐富,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2010年,先後組織舉辦「涇陽縣2010年春節文藝晚會」等6場大型文藝晚會。在「陝西省海峽兩岸少兒書法繪畫作文大賽」中,少兒作品獲一等獎1個,三等獎1個,優秀獎12個。開展聲樂、器樂、舞蹈、書畫等項目的藝術培訓,參培人員達2000餘次。舉辦各類書畫、攝影展覽5期。向各鎮、村送圖書9萬余冊,送戲7場,送電影2868場,極大地豐富城鄉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拍攝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片4部,《涇河號子》、《涇河竹馬》等2個項目成功申報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2年,完成縣廣播電視塔、圖書館擴建工程,新建10個鎮電子閱覽室和8個鎮文化綜合服務站,並配發相應文化器材。對基層單位、鎮文化站及村級文化活動室人員進行書畫、攝影、舞蹈等專業培訓,培訓人數4000餘人,先後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各類藝術作品60餘件。
2014年,縣影劇院項目立項完成,興隆、永樂2個鎮綜合文體中心開工建設;成功舉辦涇陽縣第三屆「秦腔大賽」、「大美涇陽」攝影展、紀念吳宓誕辰120周年詩歌朗誦會和書畫展等大型文化活動10餘場次;舉辦各類人才培訓200餘次,培訓人數達5000餘人次;送戲下鄉48場次、送電影下鄉2700餘場、送文化下鄉活動200餘場次,服務群眾5萬餘人;兩館一站」免費開放率達到100%;文化產業總產值12577.7萬元,增長率為29.6%。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位居涇陽南塬;咸銅鐵路穿境而過;包(頭)茂(名)高速、新西銅高速公路、208省道縱貫南北,關中環線、211國道溝通東西;在建的西咸北環線、咸旬高速也從縣境通過;地方公路縱橫交錯,村村通油(水泥)路,形成了航空、鐵路、公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格局。
涇陽縣占為京畿要地,交通道路比較發達,但運輸工具長期停留在肩挑畜馱的落後狀態。民國時期,咸榆、三淳兩條簡易公路及咸銅鐵路途經縣境。解放前夕,簡易公路和涇河諸渡口遭國民黨軍隊破壞。建國後50年代,以修簡易公路為主,並對咸銅鐵路進行改線,成立運輸合作社,購置貨運汽車,交通運輸事業獲得長足發展。60年代初,重點改簡易公路為沙石公路,增強公路通過能力。涇陽縣建成第1座自己設計、自己施工的橋梁,並成立運輸公司,確立了國營運輸在運輸生產中的主導地位。
1966年,涇陽縣公路總里程達99。3公里,是1949年的5倍,其中沙石路占總里程的65%。年專業運輸貨運量12萬噸,實現利潤1萬余元。「文化大革命」期間,開始油路建設。至1976年,公路總里程發展至167公里,油路65公里。1978年,公路總里程達226.6公里。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公路建設朝提高路面質量方向發展,交通運輸逐步向規范化、專業化邁進。至1989年,涇陽縣公路總里程224.89公里,好路率83.4%。有各種機動車輛6936輛,私營運輸專業戶3596戶,貨運量239.46萬噸,客運量492萬人次,形成以公路、鐵路為主的交通網路和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形式並存的交通運輸體系。
2007年,涇陽縣公路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49億元,建成公路430公里。其中投資1708萬元改建高太三級公路30.5公里,投資960萬元改建口魯三級公路17公里,投資280萬元改建三河路7公里,投資1400萬元建成張家山二級公路6.3公里,投資599萬元建成中掃路14公里,特別是投資9300多萬元,建成通村公路368公里(水泥路356公里、油路12公路)。
2009年,涇陽縣公路客運量50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8%;旅客周轉量14589萬人公里,增長10%。貨運量244萬噸,增長19.6%;貨物周轉量24368萬噸公里,增長20%。
2010年,涇陽縣交通運輸郵電、倉儲業實現增加值6.58億元,同比增長10.7%。
⑵ 涇陽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程家大院:程家大院是清朝初年(康熙二十年)敕封驍騎將軍程福亮故居。該大院由官府樓(綉樓)和五座大宅組成,佔地20畝,綉樓為磚木結構傳統建築,共五間三層。整座程家宅院氣勢恢宏,古色古香,翠竹片片,堪稱古代封建等級建築的典範,具有極強的文化考古價值,也是一部研究古建築和封建社會人文歷史的活辭典,同時也是程氏族人尋根祭祖的好去處。
⑶ 涇陽縣人民醫院什麼等級
中文名稱:涇陽縣醫院
地理位置:陝西涇陽縣
醫院等級:二級甲等
醫院類型:綜合性醫院
⑷ 祥安雅居花園周邊環境怎麼樣生活便利嗎
樓盤名稱:祥安雅居花園
公交線路:項目南鄰縣城中心街西段西大街,向東200米為體育路,向西100米為龍泉路,北距涇干大道1000米左右,門前交通便利,市區公交車等各種交通工具便利快捷。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11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35%,共0棟樓,停車位停車位:共1031,地上155個,地下876個
周邊配套:中小學:逸夫小學、西關小學、姚家巷中學、涇干中學、華迪外國語學校;
幼稚園:社區內幼兒園;
綜合商場:體育場、電影院、德森購物廣場、德林購物廣場、新商城、多彩服裝超市;
醫院:涇陽縣醫院、涇陽縣商業職工醫院、疾病控制中心、中醫醫院;
郵局:城關信用社;
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信合 。
小區內部配套:幼兒園、商業設施。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買新房,就上搜狐焦點網
⑸ 中國咸陽涇陽縣永樂鎮有多少個村
下轄14個行政村,83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
永樂鎮
(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永樂鎮)
永樂鎮地處關中腹地,位於涇陽縣城東9公里,北接三渠鎮,東鄰高陵區,南至崇文鎮,西鄰涇干鎮。既是涇陽縣的東大門,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所在地,境內交通發達,西銅高速、西銅鐵路、西黃高速、三河公路縱貫南北,涇淳公路溝通東西。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地處西咸經濟一體化發展前沿。省交通技術學院、省水利學校位居該鎮。轄區東西長6.9公里,南北寬6公里,總面積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995畝,下轄14個行政村,83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總人口8738戶32731人(其中:非農人口2629戶,7885人)。[1]
永樂鎮是該縣工業重鎮,已形成以機械製造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鎮內有企業100餘家,個體工商戶1000餘戶。2002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4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10元。
⑹ 秦都區的建置沿革
秦都區轄境,商代渭河以北為程、畢兩個封國的轄地;渭河以南為崇國的轄地。
西周時,為豐、鎬二京近畿。
秦孝公十二年 (前350),定都咸陽,遂置縣,為都城的西部。
秦末,為雍國的轄地。
漢高祖元年(前206),咸陽縣改名新城縣;七年(前200),新城撤並長安,改屬長安縣。元鼎三年 (前114),復設縣,改名渭城,為縣西部和南部。元平二年 (前75),在今平陵鄉大王、李都村附近析置平陵縣。
東漢建武六年 (30),渭城 (新莽時更名京城)並入長安縣。
三國魏黃初元年 (220),平陵縣更名始平縣。
十六國時,後趙建平二年 (331)於舊渭城置石安縣,前秦皇始二年(352)廢。
北魏復設石安縣,西魏、北周沿置末變。
隋開皇三年 (583),石安縣並入涇陽縣,九年(589)改涇陽為咸陽;十一年 (591)遷縣治於秦杜郵。大業三年 (607),咸陽廢入涇陽縣。
唐武德元年(618),分涇陽縣南部及始平縣東部復設咸陽縣,縣治杜郵。歷經唐、宋、金、元、明、清、民國,一直為咸陽縣地 明洪武四年移縣治於今咸陽舊城),建置、境域基本末變化。
1952年12月,在咸陽縣城區和郊區置縣級咸陽市,隸屬咸陽專區。
1953年,改為省直屬市,原市政府駐今電影院什字廣場北部。
1958年19月,撤咸陽縣並入咸陽市。
1961年1月,咸陽市下轄1958年合並的大縣乾縣、彬縣、興平、周至4縣,同年10月,以上4縣分出與原咸陽市均歸咸陽地區管轄。
1966年8月,咸陽市改屬西安市。
1971年10月,復隸屬咸陽地區。
1983年9月,撤銷咸陽地區,設咸陽市,原咸陽市改為秦都區,屬咸陽市。
1986年12月,分秦都區設渭城區,區境樂育路以東劃歸渭城區。
⑺ 電影 陽光女孩
如果是 陽光小美女的話還是不要看了
雖然看完後有點感動 但其實是部挺枯燥的片子 實話就是一群生活不如意者的生活 然後結局也不是大喜結局
要下去迅雷找
⑻ 陝西涇陽哪有電影院 縣城裡的 電影新一點的地方。最近大片都會上映最好。
還大片呢,涇陽縣電影院早都停止放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