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博納影業上市,於冬身家暴漲6億,為何股東們卻在虧損
8月18日,博納影業在深交所首發上市,變成近五年第一家A股上市影視劇公司。上市的博納影業,不但以爆品水稻收割機形象出現在了公眾面前,其豪華的明星公司股東主力陣容也導致銷售市場關心。
北青報新聞記者留意到,2021年,公司主投影片《中國醫生》及其《長津湖》相繼上映,總計票房71.03億人民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司當期的經營效益。
招股說明書表明,2022年度1-6月,博納影業主營業務收入為14.73億人民幣,同比增加81.89%;純利潤為2.36億人民幣,同比增加783.15%。銷售業績高增長速度關鍵因其主投影片《長津湖之水門橋》於去年賀歲檔公映,並獲得40.6億人民幣票房。而2021年同時期,博納無門投影片發售公映,因而2021年同時期經營效益較低。
另據掌握,2021年《長津湖》在十一國慶排期公映,以57.75億元的票房變成中國電影史票房冠軍及2021年全世界票房第二名,又為博納影業增添了可觀的營收和利潤。
㈡ 王健林旗下AMC院線暴漲300%,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游戲驛站和AMC大火的背後,受益的不僅僅只是一眾持倉的散戶,還有深套多年「眼含熱淚」的股東。
AMC的反轉,讓王健林的電影夢可以延續。
春節檔即將來到,萬達電影旗下的《唐人街探案3》、《天星術》等電影,在電影市場呼聲頗高,好的預期就在眼前,相較於歐美市場,中國由於防疫得當,電影市場率先在全球復甦。2020年中國電影票房首次以203億首次超越北美問鼎全球冠軍,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疫情慢慢消退,全球電影市場將會迎來新的明天。
屆時,王健林和萬達電影將會迎來更大的契機,而本次AMC只是一個開端,更好的未來還未來臨。
㈢ 金逸影視股票股吧
2020年,金逸影視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額為4.56億元—5.76億元,營業收入為5.79億元—5.99億元,約為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金逸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002905.SZ)股價卻沒能走出好趨勢。2月18日,該公司開盤大漲超6%,但當日收盤價為9.89元/股,較開盤的10.47元/股下跌5.54%。2月19日金逸影視股價收跌9.79元/股,當日跌幅為1.01%。截至2月23日收盤,該公司股價為9.74元/股,總市值33.64億元。
在股價走低的同時,該公司業績也劇烈下挫。作為一家專注於電影放映和院線發行的公司,受疫情影響2020年上半年金逸影視幾乎沒辦法開門營業,這也影響了其年度業績。業績預告顯示,2020年金逸影視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的虧損額預計為4.56億元—5.76億元,營業收入為5.79億元—5.99億元,僅為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左右。
拓展資料:
1、疫情的劇烈沖擊,使得2020年7月20日全國各地電影院才在國家電影局的許可下陸續恢復開放營業。2020年上半年,除去元旦檔,電影院線幾乎顆粒無收。金逸影視亦是如此。在第一季度因全國疫情僅營業23天的情況下,金逸影視2020年第一季度總營收為0.67億元,同比下滑88.17%。第二季度,該公司營收0.01億元,同比下降99.74%。第三季度,金逸影視在旗下影院逐漸恢復營業後營收有所恢復,為1.52億元,同比下滑72.06%。而在2018年度和2019年度的第三季度,該公司單季度的營收均在5億元左右。
2、金逸影視預計2020年全年營業收入為5.79億元—5.99億元,即第四季度單季度的營收預計為3.59億元—3.79億元,相較2019年第四季度的營業收入,恢復了此前約7成水平。但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末,金逸影視前三個季度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的總虧損額已達4.06億元,據業績預告披露,2020年金逸影視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額為4.56億元—5.76億元。即第四季度該公司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的虧損額為0.5億元—1.7億元。可以看到,金逸影視營收的回暖並未帶動歸母凈利潤的增長。
3、由於疫情影響,影院除了電影放映之外的另一大收入來源大幅減少,而影院賣品傳統方向是爆米花飲料等零食,此類高毛利率產品的銷售減少或大幅影響公司盈利。據2019年年報數據顯示,金逸影視賣品毛利率為58.86%,全年毛利為1.06億元。而2019年,該公司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也不過1.06億元。在疫情影響外,金逸影視近年歸母凈利潤亦有所下滑,這其中或離不開毛利率變化的影響。2017年—2019年三年間,金逸影視總營業收入幾無太大變化,分別為21.9億元,20.1億元及20.7億元,但其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卻一路下滑,分別為1.72億元、1.04億元及0.51億元,2018年及2019年同比下跌幅度為25.39%及32.54%。
4、金逸影視營業收入中佔比最大的業務是電影放映,2018年占收入比重為79.04%,2019年佔比為79.84%。而2018年,其電影放映毛利為2.01億元,毛利率為12.66%,2019年電影放映業務毛利僅為1.32億元,毛利率為7.99%。僅兩年間,毛利率就下滑了4.67個百分點,跌勢明顯。票房市場份額下滑,金逸影視成立於 2004 年,是國內最早進入電影放映和院線發行的行業的民營資本之一。由於布局較早,金逸影視在全國各大中小城市擁有的銀幕數在國內屬於前列。據披露,截至2020年6月30日,金逸影視共擁有413家已開業影院,銀幕數為2583塊。而同期全國銀幕數量為67782塊,金逸影視銀幕數的佔比為3.81%。
5、金逸影視(002905)在近期過山車般大漲大跌的股價畫出了一幅令人驚心動魄的心電圖。金逸影視股價自5月24日起連續四個交易日漲停,5月30日盤中,4個小時的交易時間上演100餘次跌停,該日,金逸影城成交額高達16.06億元,換手率高達68.04%,「榮登」龍虎榜。金逸影城跌停收盤,換手率高達30.88%,成交量20.75萬手,動態PE為69.99倍,總市值為90.45億元,流通市值僅為22.61億元。其中,交易額最大的兩家營業部買入及賣出金額相當,有媒體稱其為「A股史上最『囂張』的股價操縱事件」。深交所表示對金逸影視進行重點監控,並採取監管措施。
㈣ 預虧6億 阿里影業靠什麼支撐300億市值
阿里做電影的計劃,進展並不順利。
去年3月,文化中國宣布,阿里巴巴將斥資62.4億港元,入股60%,這意味著阿里對文化中國的估值為104億港元。這比文化中國收購前的市值翻了一倍左右。然而,重金買下這家公司60%股權之後,阿里並不省心,很快發現這家公司的種種財務問題,並展開調查。
直到去年12月底,阿里影業宣布計提約3.93億港元的減值准備,直接導致大幅虧損。今年1月26日,阿里影業發布了成立以來的首份盈利警告,稱2014年全年可能出現最多6億港元的重大虧損。
財務問題之外,阿里入主前公司原有的業務也出現了種種變化,有消息稱,阿里入主之後,不少文化中國的老員工也相繼離職。
阿里影業前主席董平也於1月22日於場外以每股1.5港元,減持6.25億股,涉資9.38億港元,持股由6.21%降至3.23%。
但對於阿里影業的未來,趙薇夫婦看好。去年12月20日,趙薇夫婦以每股1.6港元的價格買下19.3億股,這一價格幾乎是阿里影業近幾個月的最高價。
最新的消息是,CEO張強也將與這家公司深度綁定。
1月28日,阿里影業公告稱,張強將以每股1.67港元的價格,獲得這家公司2.1億股股份的購股權。1.67港元,幾乎是阿里影業近幾個月以來的最高價,有網友稱,阿里影業幾乎是以一張白紙支撐著300多億港元的市值,這也意味著,張強要想從資本市場獲利,必須帶領阿里影業奮力一搏。
□新京報記者 鄭道森 北京報道
阿里陷文化中國「財務陷阱」
2014年以來,互聯網巨頭相繼布局電影領域。騰訊成立了騰訊電影+,網路成立了電影事業部,優酷和愛奇藝則分別成立了合一影業和愛奇藝影業……不難發現,這些互聯網公司大多是在自己的公司內部孕育電影項目,或者成立主營電影的子公司。
與這些公司選擇內生性的發展不同,阿里直接在香港收購了一家上市公司——文化中國。2014年3月,阿里宣布將通過認購新股的方式,獲得文化中國近60%的股權。
文化中國是一家影視劇製作公司,掌門人是國內影視圈「大佬」級人物董平。這家公司曾投資2013年國產片票房冠軍《西遊·降魔篇》,獲得該項目30%的股權,並與周星馳、王家衛、陳可辛、柴智屏等諸多電影圈大咖有長期合作協議。
阿里對文化中國的高估值,曾讓眾多業內人士頗為驚訝。
阿里出資62.4億港元,認購了文化中國近60%的股權,這意味著,阿里對文化中國的估值為104億港元。而就在阿里宣布入股前一天,文化中國的市值僅為53.4億港元,阿里對文化中國的估值幾乎是這家公司市值的2倍。
這家重金買入的公司,還沒有讓馬雲實現電影業務的快速布局。去年6月,阿里完成了這樁交易,隨後將公司更名為阿里影業,直到今年1月,阿里影業才發布了第一個項目——《擺渡人》。
去年8月15日,阿里影業發布停牌公告稱,新任管理層對財務和經營狀況做出初步審閱後,發現「以往會計期間可能存在不恰當財務處理及可能存在資產計提減值准備不足」。
這一次停牌長達4個多月之久,復牌時已是去年12月22日。在這期間,阿里聘請了普華永道,對入股前公司的諸多財務問題進行調查,時間追溯至2012年12月31日。
最終,阿里影業宣布計提約3.93億港元的減值准備,直接導致2014年上半年公司的大幅虧損。這些減值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子公司在內地銷售藝術品、電影、電視版權時在繳納稅款、適用稅率等方面存在不妥之處。
資產減值,只是阿里影業業績大幅虧損的一個原因,另一方面,則是這家公司原有電影、電視劇發行業務的延遲。
2015年1月,阿里影業宣布去年全年虧損可能達到6億港元,原因就是推遲發行了原定於2014年發行的若干電視劇,取消或是推遲了若干原定去年製作、發行的電影,並且,雜志行業不景氣、運營團隊變更(文化中國旗下還有《費加羅》雜志的運營權)。
300多億市值背後的資產
業績大幅虧損預期,導致了阿里影業股價的下跌。
在去年8月停牌前,阿里影業股價長期在每股1.6港元之上,但在12月22日復牌之後到今年1月22日之前的一個月當中,股價一直在1.5港元以下,直到近期曝出趙薇夫婦持股的消息,股價才又提升至1.6港元左右,上周五收盤,阿里影業報收1.54港元。
這樣的股價,對應阿里影業的市值已是326億港元,摺合人民幣260億元。如果放在A股,已是影視公司中市值第三大的公司,僅次於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
有港股分析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326億港元的市值,已經可以排入港股的近10%,但阿里影業的業務事實上並未充分開工。
有股民在投資者論壇中發言稱:「支撐阿里影業300多億港元市值的,只有對阿里集團的想像,以及公司與幾個影視大咖的長期合作協議。」
在阿里入主前,文化中國曾與王家衛、陳可辛、柴智屏、周星馳,都簽署了長期合作協議,並且向這四位影視界資深人士分別支付了5000萬元預付款。
正因為此,阿里影業獲得了2014年國慶檔大賣的電影《親愛的》的投資份額。阿里影業2015年開年後宣布的第一個項目——《擺渡人》,就是由王家衛監制。
此外,阿里影業旗下的資產還有《還珠格格》的電影改編權,以及《狼圖騰》的海外發行權。
趙薇、張強與阿里影業「深度綁定」
與阿里影業前董事會主席董平減持不同,與馬雲私交很好的趙薇夫婦卻入股阿里影業。
阿里影業獲得了趙薇夫婦31億港元的巨額資金入股,並且入股的價格為1.6港元,已經高於上周五的收盤價1.54港元。
換句話說,趙薇夫婦的入股已經出現了浮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阿里影業方面曾回應稱:「既然股票沒賣,所謂貶值的情況就不是定論。阿里影業接下來將會有一系列大動作,趙薇買我們的股票肯定不會虧!」
比趙薇入股價格更高的,未來可能是這家公司的CEO張強。
1月28日,阿里影業公告稱,將授出2.85億股的購股權,這其中的2.1億股由CEO張強獲得,購股權10年有效。不過,這一購股權的價格是1.67港元,比當前的股價還要高。
這也意味著,張強如果想真正從股權激勵中獲得資本收益,必須努力讓阿里影業的股價獲得大幅提升。
「支付寶+中影」組合靠譜嗎?
阿里正在給這家公司注入全新血液。
有阿里影業員工告訴新京報記者,公司已經發起了大規模的招聘計劃,招募的員工幾乎都是90後,而一些文化中國的「老人」則悄然離職。
接受新京報采訪時,阿里影業CEO張強表示,「我們的主力電影觀眾平均年齡是21.8歲,很年輕,但主力導演的平均年齡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在他看來,電影製作人員必須實現年輕化。
在選擇投資哪部影片時,阿里影業的原則是「接地氣」。張強說,既然主力觀眾都是年輕人,他們都是在網上泡著的,那麼電影從演員到台詞,都必須符合他們的審美,「有時候我看到一些電影,台詞非常不對味,這種片子一看就很危險。」
阿里影業第一部主投的影片並非大製作,而是一部由暢銷書作家張嘉佳執導的情感喜劇片,這樣的投資路數,似乎是要模仿郭敬明、韓寒在電影領域的成功。對此,張強回應,大明星、大導演並非電影票房的保證,相比之下,他更願意信賴熱門文學的銷量、點擊量、口碑等數據。
在電影發行業務上,張強提出,要建起一支全國最大的地網發行團隊。目前,這一風聲已在電影圈悄然發酵,在電影發行領域,光線和樂視是地網發行做得最好的兩家。
所謂地網發行,通俗地說,類似於廠商在超市裡派駐的促銷員,他們的任務,是幫助電影在各家影院獲得更大比例的排片。張強表示,這支發行團隊將由原來阿里B2B的業務骨幹負責搭建,未來人數將多達200到300人,一個人負責10家電影院。
張強交給這些地網團隊的任務,與以往的電影發行公司截然不同。用張強的話說,就是通過支付寶的用戶數據系統,幫助電影院將周邊3公里的支付寶用戶發展為電影院的會員,而另一方面,這些電影院的售票系統,未來都會「搭建」在淘寶電影的平台上。
與阿里在電商領域的做法類似,張強要將全國電影院的售票系統全部搬上阿里雲;與現有的在線售票網站不同,未來阿里強調的並非自己來售票,而只是打通系統,讓影院實現在淘寶電影平台上的電影票銷售。
此外,阿里還打算為全國的電影院免費建立電商平台。「觀眾看電影的時候,用手機對著屏幕就可以實現付費購買衍生品,最後送貨上門。」張強說:「由於是在電影院產生的利潤,我們跟電影院分成。」
對於這樣的計劃,國內前四大電影公司一位資深人士表示:「這些計劃如果能在阿里影業真正實現,那麼這家公司將獲得巨大的想像空間,但這一系列宏偉的藍圖,都需要具體的執行者,阿里影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國內一位長期從事院線管理人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阿里擁有淘寶電影的平台,在線上發行上有很好的優勢,做好線上的工作,對影院排片就已經可以有強大的說服力,龐大的地網發行團隊固然有助於疏導用戶、組織活動等等,但對於阿里來說是否有必要做如此大規模的線下發行可能也要斟酌。
■ 對話
馬雲的電影情結
專訪阿里影業CEO張強
馬雲在創業過程中遇到很多挫折,他曾說,是《阿甘正傳》這部電影,鼓勵他能堅持下去。
自從去年6月更名為阿里影業以來,這家上市公司尚未對外正式發布過公司的發展戰略,只是在今年1月發布了主投的首部電影。
坐擁300多億港元的市值,阿里影業已是國內影視公司中市值第三大的公司,僅次於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這家上市公司的未來方向如何,一直是眾多投資者關心的話題。
今年1月,阿里影業CEO張強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他表示,阿里影業要建國內最強的地面發行團隊,不僅服務於電影院,也服務於觀影人群,把數億支付寶用戶變成電影院的會員。
新京報:馬雲為什麼要做電影?
張強:阿里做電影有情感的原因,也有理性方面的考慮。
感性方面,馬總在創業過程中遇到很多挫折,他曾說,是《阿甘正傳》這部電影,鼓勵他能堅持下去,這個情結是很深的。去年10月,馬總帶隊去洛杉磯,專門去了派拉蒙的片場,坐在「阿甘」坐過的椅子上拍了一張照片。
理性方面,我跟馬總深談過一次,他主要看中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空間,未來這個市場會達到2000億的規模,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也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我們一致認為,2000億的市場規模中,票房只佔三分之一,衍生品三分之一,付費點播再佔三分之一。但在票房之外,現在另外兩塊幾乎是空白,空白恰好是阿里要做的事情。
新京報:在線點播這一塊,您曾說要用60多億資金來購買版權,是這樣嗎?
張強:這一塊可能大家有誤解,不是上市公司阿里影業來做,而是阿里集團旗下的數字娛樂事業群來做,阿里影業與阿里數娛打配合。
新京報:電影和電視劇的拍攝方面,阿里跟一般的影視公司有什麼不同?
張強:我們會更加關注年輕一代觀眾的審美期待,大量使用大數據作為參考的首要條件。
我們要拍中國年輕觀眾最喜歡的電影,主要集中在三類:
第一類是奇幻類電影,尤其是以好萊塢大片為代表的,把視覺做到極致;第二類是有情感共鳴的本土喜劇;第三類是青春愛情類、懷舊類題材。
未來,我們主攻的一方面是奇幻大片,一方面是喜劇。對於奇幻大片,故事是國內的故事,特效我們可以請國外的團隊來做。
我們的下一部電影會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也是一本超級暢銷書。我們非常看重IP的價值,IP可能是書、漫畫、游戲。
新京報:您對題材選擇的要求是什麼?
張強:我們要做的是接地氣的東西,「接地氣」這三個字我一直非常強調。
現在的主力觀眾都是年輕人,是比較新興、獨立、有特點、有個性的一代。這一代,他們適應互聯網帶來的各種沖擊,從演員到台詞,都必須符合他們的審美。有時候我看到一些電影,台詞非常不對味,這種片子一看就很危險。
新京報:阿里影業成立至今一直沒有公開發布公司戰略,一些投資者也比較困惑。未來阿里影業要做哪幾件事?
張強:我們要做3件事:第一是「O2O的電影模式」,也就是線上線下結合的電影模式;第二是在電影和電視劇業務裡面打通電商模式;第三是拍電影和電視劇。
新京報:電影O2O很多家都在做了,阿里有什麼不同?
張強:過去我們看到,電影的線上發行,就是格瓦拉、貓眼;線下發行,就是樂視、光線。
未來我們既有線上的淘寶電影,也要建國內最強的地面發行團隊。過去阿里B2B的鐵軍有1萬多人,我們地面部隊就是從B2B那邊抽調了核心成員來組建,會有兩三百人,一個人負責10個電影院。
300多億港元市值的支撐點
與影視大咖的長期合作協議:文化中國曾與王家衛、陳可辛、柴智屏、周星馳,都簽署了長期合作協議
市場空白:衍生品,付費點播
管理層與公司綁定:CEO張強會認購股份
明星股東站台:阿里影業獲得了趙薇夫婦31億港元的巨額資金入股
「支付寶+中影」組合戰略模式
㈤ 萬達影院股票大跌,王建林損失40億到底怎麼回事
萬達影院股票大跌,王建林損失40億到底怎麼回事。
商業經典智慧
百家號|06-23 00:32
關注
早間萬達債券大跌,加上萬達電影股價盤中一度跌近9%,引發疑問「萬達怎麼了?」。
此前,外界有傳言稱,浦發銀行、工行資管、建行上海等機構均要求其管理人清倉大連萬達相關的債券。
王健林身價下跌39.59億元。今早開盤2小時之內,萬達電影震盪下跌,截止上午收盤已逼近跌停 ,萬達的多隻債券也紛紛下跌。按照萬達電影每股5.69元,一共11.74萬股計算,一個早上,萬達電影蒸發66.8億元。王健林間接持有萬達電影59.27%的股份,2小時內身價下跌39.59億元
萬達電影放量大跌,逼近跌停。對此,萬達電影證券部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證券事務經理表示,公司暫不清楚下跌原因,正在查找相關原因,公司目前經營狀況正常,沒有問題,一些網路傳言不可輕信。
實際上,年報即可窺探其構建電影生態圈的思路。該公司去年非票房收入佔比大幅提升,實現非票房收入37億元,增速超過100%,占總營收比重已逾三分之一。
此外,萬達院線近年海外並購頻繁,接連收購世茂影院和澳洲第二大院線運營商Hoyts,通過旗下AMC收購歐洲第一大院線Odeon & UCI等。
萬達股價下跌,王健林瞬間蒸發39億財產的消息,一經傳出,網友們也是議論紛紛:
他沒法和李嘉誠比,王健林就是一個爆發戶。你看他的兒子就是花花公子,底蘊都不足,不看好他們家的未來。王健林能和李嘉誠比嗎?王健林套的都是國家的錢,李嘉誠都是自己的錢,根本都不在一個層面。以前宗慶後說過一句話,企業不能做大,做大就不是你的了!感覺很有道理。那些做大的都是玩政治的,哪天玩脫了就坐牢倒閉!萬達集團的財務黑洞兩年前就有報道了,首富或早已是首負。王建林早點倒下,房價跌一半。首負必定換人,這首負也不是好當的。負,負,負!負了天下人,福了自己。和珅怎麼死的。
㈥ 疫情之下,有多少影院支撐不住垮掉
2020年,電影和電視行業可以說是不景氣。它還沒有從影視冬天的陰影中走出來,已經步入了流行病的“風暴眼”。4月16日,一名自稱為天津橙天嘉禾銀河影業有限公司工作的網友發布消息稱,橙天嘉禾銀河影業將於2020年4月17日永久關閉。最引人注目的是萬達影視。根據最新的財務報告,第一季度萬達電影實現了5.5億元至6.5億元的前期虧損,去年同期實現利潤4億元,同比下降200%以上。萬達電影的股價自今年1月中旬以來也有所下跌。截至4月16日15: 00,每股價格為人民幣16.2元,下降28.67%。
此外,進入影視行業的資金正在迅速縮水。根據投資界的粗略統計,2020年第一季度,娛樂行業的投資約為40項,同比下降46.8%。其中,影視領域的融資活動只有7個,金額很小。代表性活動包括融創文化戰略控股基地、收購貓眼娛樂重要少數股權、北京文途集團戰略投資等。
㈦ 影院復工後全國單日票房首破四億,對影視股價是否有影響
疫情過後,似乎不管是觀眾還是股民都在變的更加理智。
2020年七夕宣布定檔後,影視股就開始有所回暖,七夕前夕雖然八佰排片已經降至一半,但依然有不錯的票房,短短不到一周的時間里已經突破10億。無疑八佰的票房和熱映也算是給各大影視都吃了一顆定心丸,但是到底能否改善自家由於疫情影響不斷跌停的股市行情,國慶之時便是背水一戰,破釜沉舟的時候了。我猜測經過疫情影響,股民和觀眾雖然依舊熱切期盼傳媒行業的上漲,但自身的經濟狀況也開始一直讓他們保持理性判斷,股市自然會回漲,但能否猛漲我對此情緒並不高。
㈧ 萬達電影一季度預計盈利5-5.8億,你對萬達影院的印象是怎樣的
萬達電影依託著萬達商業,成為了全國規模最大的院線,影響力也非常大。據媒體報道,萬達電影日前發布了業績預告,公告顯示,今年一季度萬達電影預計盈利5億元左右。不少媒體指出,萬達轉虧為盈,意味著電影院線行業的好轉,預計未來幾個季度內,國內院線都會逐漸好轉。而事實上,這個季度可能是萬達電影上市以來,業績最好的一次了。要知道即便是疫情前幾年,它的盈利也沒有超過5億,顯然這次是春節疫情解封,帶來的電影消費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