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演員大全 > 國產紀實電影膠片有哪些

國產紀實電影膠片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4-03-28 00:09:52

1. 中國有哪些膠片電視

我知道的 是
劇名: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
國家:中國
地區:中國大陸
集數:24集
類型:言情 劇情 偶像
導演:沈嚴
監制:陳道明
編劇:沈嚴
主演:佟大為 江一燕 朱雨辰 馮鵬 陳道明
《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劇情簡介
中國第一部全電影膠片拍攝的電視劇,故事以佟大為飾演的年輕記者李然為主角,李然是一個面對愛情存在極度矛盾的年輕人,在大學畢業後遭遇了幾段愛情故事,每一段愛情故事雖然浪漫非凡,但也很殘酷,周蒙,劉漪,杜曉彬,這三個女人來來去……

還有一個電影 古裝膠片電影《青春的心》
兄弟連 是世界上第一部用膠片拍攝的電視劇。
與其說是電視劇,還不如說是「電影連續劇」更為恰當。
因為《兄弟連》的拍攝載體已經用到了「膠片」。
而其他的電視劇則是用的beta機,或者數碼攝像機拍攝成的。
還有個現象。
好的電影導演(就說中國的張藝謀,陳凱歌,賈章柯,王小帥……)樓主見過這些人拍過電視劇嘛?
一個20集的電視劇。大概拍攝周期要3個月。(單機拍攝)。
一部長度為1小時30分鍾的膠片(即電影)大概周期也要三個月。
加之衡量一個國家的影視作品的標准通常以「膠片」的獲獎狀況掛鉤。

膠片是沒有像素之說的,也就是說它完全還原了鏡頭里的景色,清晰度很高,而數碼設備都存在著限制,即便是像素很高的設備,歸根到底,畫面還是有一個第一個點組成的。同時,膠片在色彩的表現上,數碼設備很難媲美。
膠片能夠更加細膩地體現場景的細節和氛圍,在色彩\光線變化\影調等各個方面都比數碼能夠包容的程度更高;膠片沖印的效果必須要能滿足電影院的大屏幕,數碼在這方面很難與膠片相比;再次,膠片對攝像師和洗印廠的技術要求都相當高,並且沒有重來的機會.所以能夠使用膠片拍攝電影,是對攝像師和洗印廠專業技術的肯定,當然,如果效果很好,那更是對他們專業水準的直接證明.
再一個膠片的價格昂貴,一部最普通的長片,一般單膠片就要花上百萬,數碼設備價格也不菲,但一般攝制組都是租用設備,成本明顯節省。
但最後說一點,只要在院線上映的(除了數字影院)必須得用膠片,也就是說,即便是用高清數字機拍攝的,放映時也要轉錄到膠片上,不然銀幕是無法放映出來的。

我都看過的哦 蠻好看的 尤其是 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 那個好好看 我都看的感動死了 呵呵 哭了好多次 希望你也會喜歡看滴 嘿嘿

2. 致敬百年中國電影,紀錄電影《演員》定檔,都有哪些演員現身片中

於藍、秦怡、田華等演員將會現身《演員》這個影片中,大家也期待著他們在影片中的表演。這是中國首部探尋演員得意的電影,這個影片一二十二大電影明星當做切入點,用多種方式來進行記錄,講述了一代藝術家從藝的經歷以及藝術上的成就。不僅挖掘他們對於演員這個職業的感悟以及思考,同時也將他們塑造的經典形象展現出來,也是為了向中國電影行業致敬。

膠片時代的魅力

相信在那段經典的流光歲月中也承載了他們的星光,他們用一生踐行了演員這兩個字的含義,而國產影片也會記錄他們在這其中的精彩。在大家的心中,他們就是烙印在記憶里的角色,給大家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在勾起一代電影人的光輝歲月時,也值得大家去敬重中國電影。希望大家一起去致敬了那個用老電影掀起的時代情書,希望大家能夠從影片里感受到膠片時代的魅力。

3. 有沒有關於中國電影史的紀錄片

推薦給你:大型文獻紀錄電影《百年光影》

為紀念中國電影誕辰一百周年,由國家電影局立項,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和南京電影製片廠聯合出品大型文獻紀錄電影《百年光影》。這是目前唯一一部以膠片形式完成的向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周年獻禮的紀錄影片。該片於2005年12月28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周年紀念大會上隆重首映,獻禮中國電影百年華誕。
《百年光影》以中國電影發展歷程為經,以中國電影對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的影響為緯,在「中國電影,電影中國」的格局裡,尋求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和人物,並以闡幽發微的方式展開宏大歷史的敘述。力求在對百年中國電影的審視中,探求中國電影由娛樂而教化,由宣傳而市場,由系統而產業的內在線索,呈現中國電影的百年輝煌。
影像紀錄
· 30年代《漁光曲》
· 30年代《姊妹花》劇照
· 中國現存最早的影片《勞工之愛情》
· 早期清人在攝影機前的好奇神情
· 40年代《麗人行》
· 40年代《一江春水向東流》
· 任慶泰
· 阮玲玉
· 50年代《祝福》工作照
· 50年代《永不消逝的電波》
· 50年代《英雄兒女》
· 50年代《五朵金花》
· 50年代《為了和平》拍攝現場
· 50年代《紅色娘子軍》
· 50年代《白毛女》
· 70、80年代《城南舊事》
· 70、80年代《芙蓉鎮》拍攝現場
· 趙丹、謝添等與國家乒乓球隊進行友誼
· 張藝謀、陳凱歌等
· 延安時期的毛澤東影像
· 張藝謀等參加11屆華表獎
· 91年姜文在賑災大義演上唱歌
· 田華等在賑災大義演上演出
· 電影博物館

4. 第一部藝術紀錄片《定軍山》,具特色風范,是中國電影鼻祖嗎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的膠片都遺失了,具體就不再考證了,中國的戲曲可以作為電影的一份子,的確是中國的第一部舞台藝術紀錄片《定軍山》。雖然現在已經無法看到其真面目,但還是要向祖國的第一部電影致敬!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可真不多,電影講述了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影誕生的過程,那是一種從無到有的感動。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雖然已經看不了了,但它是中國第一部自己的片子,無聲又如何?黑白又如何?那個年代的人為了這部電影也是付出極其大的犧牲的吧。這部電影的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永遠抵不過它的歷史價值。《定軍山》嚴格地講這是一部舞台藝術紀錄片,由當時照相館最好的照相技師劉仲倫擔當攝影。當時沒有什麼導演技巧,就是演員在攝像機前面做著動作,直到二百尺一盒的膠卷拍攝完成為止。鏡頭地位永不變動,永遠是一個遠景。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

5. 最近迷上了以前的80年代的電影,大家能推薦一下嗎

80年代的電影很多,這里主要給您推薦7部經典電影,同時將部分電影的列表列在了最後。

1.《少林寺》

《少林寺》是由張鑫炎執導的一部動作電影。由薛後、盧兆璋編劇,李連傑、於海、丁嵐、計春華、於承惠聯袂主演。該片1982年1月21日在中國香港公映。影片在內地公映後,以1毛錢的票價創下了161578014元的票房紀錄。《少林寺》在香港創下1616萬港幣的超高記錄,一舉打破香港功夫片 歷史 最高賣座記錄。該片在日本創下40億日元的票房紀錄,1983年在韓國上映,創造了51億韓元的票房紀錄。

2.《廬山戀》

《廬山戀》1980由黃祖模執導,張瑜、郭凱敏主演的風景抒情故事片。該片在當年放映時轟動一時,這部意義非凡的老電影在廬山蔥翠間一放就是三十年,放映場次之多,早已錄於吉尼斯史冊。這部文革後的第一部愛情作品不僅成為廬山 旅遊 永恆的招牌,更是中國人民心中最純情的記憶。據女主角張瑜回憶,「當時影片放映一周左右,票房就達到一個億(電影票兩毛五)。2018年8月18日,被評為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十大優秀愛情電影

3.《405謀殺案》

《405謀殺案》是由沈耀庭執導,仲星火等主演的劇情片。1980年上映。該片1980年上映後,取得了萬人空巷的轟動效果,影片當年創下了票房收入過億的記錄,賣出了近400個拷貝,創造了票房全國第一。而當時像上海大光明這樣的電影院,一張票價才三毛五分錢。

4.《白蛇傳》

《白蛇傳》1980年由傅超武執導,李炳淑、方小亞等主演。影片為一部京劇藝術片,將膾炙人口的京劇《白蛇傳》搬上銀幕。1980年《白蛇傳》上映,引發了觀影熱潮,總觀眾達到7億人次。

5.《牧馬人》

《牧馬人》是由謝晉執導的劇情片,由朱時茂、叢珊領銜主演,於1982年上映。該片改編自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影片1982年上映後轟動一時,創下1.3億人觀影奇跡。雖然是82年的老片,現在看來很多情景和對話顯的很舞台劇話,比較脫離生活,且主觀的意思形態說教痕跡很重,但一些日常生活的描寫,人和人之間樸素感情的質朴描述,還是後來的走叛逆路線的第五代導演的作品裡看不到的,還是值得看看。

6.《芙蓉鎮》

1986年問世的影片《芙蓉鎮》在中國影史上佔用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部反映建國以來多次政治運動中小人物悲歡離合的電影,被譽為中國最好的電影之一。電影《芙蓉鎮》由謝晉執導,劉曉慶、姜文主演。該片不僅在內地創下億元票房,還曾以上映15天收獲511萬港幣的成績創下內地影片在香港的最高票房紀錄。

7.《神秘的大佛》

它開創了中國電影最早的商業模式,由劉曉慶、葛存壯、張順生、管宗祥等主演,採用了當時的全明星陣容,剛一上映便引起轟動,以0.25元一張的票價贏得過億票房,是中國 娛樂 片的一次大膽嘗試。

部分電影列表如下:

80《廬山戀》《巴山夜雨》《天雲山傳奇》《苗苗》美術片《三個和尚》

81《鄰居》《被愛情遺忘的角落》《西安事變》《月亮灣的笑聲》《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傷逝》《子夜》《喜盈門》《沙鷗》《知音》《南昌起義》《阿度Q正傳》

82《人到中年》《駱駝祥子》《城南舊事》《駱駝祥子》《牧馬人》《逆光》《風雨下鍾山》《孔雀公主》《一盤沒有下完問的棋》《茶館》《泉水叮咚》美術片《鹿鈴》

83《鄉音》《廖仲愷》《血,總是熱的》《大橋下面》《秋瑾》《十六號病房》《再生之地》《李冰》《毛澤東》《四渡赤水》《不該發生的故事》《候補隊員》美術片《鷸蚌相爭》

84《紅衣少答女》《高山下的花環》《邊城》《黃山來的姑娘》《譚嗣同》《黃土地》《雅馬哈魚檔》《雷雨》美術片《火童》

85《野山》《日出》《黑炮事件》《絕響》美術片《金猴降妖》

86《孫中山》《芙蓉鎮》《血戰台兒庄》《山回林中頭一個女人》

87《老井》《紅高粱》《人鬼情》《井》《孩子王》《山雀兒答》

88《晚鍾》《歡樂英雄》《陰陽界》《棋王》《大喘氣》《瘋狂的代價》美術片《山水情》

89《開國大典》《百色起義》《庭院深深》《哦,香雪》

光明似箭,白馬過隙,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2020年已有四十個年頭了!在1980年至1989年,八十年代的中國出產了很多部電影,至今令人忘懷,成為一代人永不磨滅的記憶。現在就讓我們共同回顧那個年代的電影!

八十年代的大批國產電影有個共同的特點:深化現實主義創作風格,傳遞出那個時代渴望的呼聲,有一股讓人迸發向上大踏步向前邁步的勁頭!

八十年代經典電影有:

80年

《廬山戀》

《天雲山傳奇》

《巴山夜雨》

《苗苗》

《戴手銬的旅客》

《小字輩》

《等到滿山紅葉時》

《第二次握手》

《好事多磨》

《海之戀》

《紅牡丹》

《紅衣少女》

《街上流行紅裙子》

《今夜星光燦爛》

《藍色檔案》

《珊瑚上的死光》

《神秘的大佛》

《霧都茫茫》

《胭脂》

《與魔鬼打交道的人》

《玉色蝴蝶》

《自豪吧母親》

《排球之花》

《山城雪》

《神女峰迷霧》

美術片《三個和尚》

81年

《鄰居》

《鹿鳴翠谷》

《劍魂》

《海神》

《路漫漫》

《鍾聲》

《被愛情遺忘的角落》

《西安事變》

《月亮灣的笑聲》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傷逝》

《子夜》

《喜盈門》

《沙鷗》

《知音》

《南昌起義》

《阿Q正傳》

《車水馬龍》

《杜十娘》

《端盤子的姑娘》

《姑娘的心願》

《潛網》

《潛影》

《特高課在行動》

《小街》

《笑比哭好》

《鍾聲》

《R4之迷》

《元帥與士兵》

82年

《人到中年》

《駱駝祥子》

《牧馬人》

《逆光》

《筆中情》

《R4之迷》

《陳奐生上城》

《城南舊事》

《布穀催春》

《風雨下鍾山》

《孔雀公主》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

《茶館》

《泉水叮咚》

《今夜有暴風雪》

《大雁北飛》

《大海在呼喚》

《彩色的夜》1

《彩色的夜》2

《紅象》

《楓》

《開槍為他送行》

《孔雀公主》

《媽媽,你在哪裡》

《泉水叮咚》

《咱們的牛百歲》

《趙錢孫李》

《張鐵匠的羅曼史》

《赤橙黃綠青藍紫》

《東方劍》

《都市裡的村莊》

《喜鵲嶺茶歌》

83年

《鄉音》

《搭錯車》

《飛虎》

《鍋碗瓢盆交響曲》

《流淚向紅蠟燭》

《何處不風流》

《道是無情勝有情》

《被控告的人》

《包氏父子》

《廖仲愷》

《血,總是熱的》

《大橋下面》

《秋瑾》

《十六號病房》

《小小得月樓》

《快樂的單身漢》

《再生之地》

《四渡赤水》

《城南舊事》

《咱們的牛百歲》

《鼓鄉春曉》

《孔雀公主》

美術片《鷸蚌相爭》

84年

《人生》

《紅衣少女》

《高山下的花環》

《阿混新傳》

《邊城》

《黃山來的姑娘》

《譚嗣同》

《黃土地》

《雅馬哈魚檔》

《雷雨》

《郵緣》

《月亮灣的風波》

《寒夜》

《花園街五號》

《今夜有暴風雪》

《黃山來的姑娘》

《五女拜壽》

《一個和八個》

《智斗美女蛇》

《北國紅豆》

美術片《火童》

85年

《野山》

《日出》

《黑炮事件》

《絕響》

《青春祭》

《少年犯》

美術片《金猴降妖》

86年

《孫中山》

《芙蓉鎮》

《血戰台兒庄》

《山林中頭一個女人》

87年

《老井》

《紅高粱》

《人鬼情》

《井》

《孩子王》

《山雀兒》

《末代皇帝》

《二子開店》

《少爺的磨難》

《大清炮隊》

88年

《晚鍾》

《歡樂英雄》

《陰陽界》

《棋王》

《大喘氣》

《瘋狂的代階》

《原野》註:88年在中國內地上映

《霹靂貝貝》

《棋王》

《 春桃》

美術片《山水情》

89年

《開國大典》

《百色起義》

《庭院深深》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

《媽媽,再愛我一次》

《黃英姑》

《雪狼》

《哦,香雪》

《關東女俠》

《孩子王》

《女子別動隊》

《五台山奇情》

………………………………………………………………………

八十年代是中國電影的黃金時期,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及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電影人為中國電影的興旺作出了不少奉獻!中國電影升級換代的歷程本身,也是一部中國經濟轉型發展 歷史 的特寫。相信今天電影人站在新時代的風口,笑看風起雲涌,投入經濟發展的時代潮流,反映人民的心聲,不負眾望。繼續發力重塑和贏得中國電影未來的輝煌成就…!

80年代相信很多小夥伴和我一樣都還沒有出生,但是卻對很多80的電影記憶猶新。先給大家介紹幾部國內的電影。

大渡河這本片子不說情節,只說拍攝方面,真是將膠片電影的優勢體現到極致.80年初的大渡河畔,天蘭蘭,水急而清,泛起白色浪花沿峽谷滾滾而下.遠處白雲朵朵飄在高聳的山峰邊,被綠色的山坡襯得份外醒目.紅軍戰士個個濃眉大眼,一身軍服雖然破舊,在那麼美的景色里,戰士們個個精神飽滿,英氣逼人,加上鮮紅的帽徽,威風凜凜的鋼槍一拿,就是現在看都覺得舒服.

過來30年再看此片,魅力不減。片中的打鬥場面可謂精彩紛呈,其中成洪金寶、成龍、元彪三人靈巧的身手、無間的配合讓人印象深刻, 搞笑 的戲劇場面堪稱經典過來。

成龍大哥經典的電影不少,快餐車就是其中一部。全片內容雖然平平無奇,但仍然拍得爽朗熱鬧。首先人物搭配很好,洪金寶還沒那麼胖,成龍動作那麼青春帥氣,元彪笑容那麼青澀,女主角聰明漂亮又機靈。片中每場打鬥都乾脆利落,一招一式都很有力量,真是要身手有身手要演技有演技,加上西班牙歐式古堡背景,處處透露出浪漫氣息,幽默武打與浪漫風情融合到一起別有一番風趣。

80年代大卡司大陣容,成龍元彪洪金寶當時的嘉禾鐵三角,加上吳耀漢馮淬帆曾志偉等一大批老牌笑星,這個組合無論是在新時代還是當時都是空前的。本片故事描述國際刑警雞骨草成龍與助手奉命追查罪犯三哥,被東京犯罪組織領袖松本插手,並將助手獨腳金元彪掠走。大力丸只好求上司曹警官為他尋找五個好友鵜鶘菜洪金寶、羅漢果曾志偉、大生地吳耀漢、花旗參秦祥林、犀牛皮馮淬帆相助,由女警司霸王花胡慧中陪同直飛東京。

林嶺東80年代風雲三部曲的異色之作,通篇帶有絕望色彩以及極度剖析 社會 現實的寫實風格。這該是香港最早講述黑 社會 入侵校園的主題電影了,暴力血腥渲染下的殘酷青春,最後在劉松仁的一刀、林正英的數槍之下,極度的憤怒才得到釋放。張耀揚這部片的表現不錯,把瀟灑哥的狡猾狠毒與奸惡演繹得令人心寒。

小弟是林正英鐵粉,林正英,香港影壇的傳奇人物,僵屍片的開山祖師,曾帶給我們無數的驚喜和歡笑。下面小弟就淺顯滴回顧一下林正英師傅的經典作品。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劉觀偉導演的《僵屍先生》。

英叔可謂是僵屍片的鼻祖了,僵屍先生讓原本不可能比並存的喜劇和恐怖融於一體,打破了傳統的恐怖片的固定模式,使劇情緊湊,恐怖卻又不乏 搞笑 。其中英叔的道士帽、桃木劍和他的冷幽默已經深入人心了。導致在後來看其他僵屍片的時候都會不由的屏住呼吸,看到他的神符就會覺得安心,可謂真是一個神奇的存在,也算是我們童年的記憶了吧。

還有《英雄本色》、《紅高粱》、《奇跡》、《黃河大俠》、《飛龍猛將》、《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咱們的牛百歲》、《甜蜜的事業》、《大時代》、《正陽門下》等。

國外電影

80年代最偉大的 娛樂 科幻電影!一部喜劇片能看得我熱血沸騰,就差淚飆了!影片雖然沒有什麼大製作的特技,但無論是人物形象還是劇情都很到位,布朗博士的形象令人難忘。三部曲的時間是長了一點,但內容是貫穿的,可以一氣呵成的看下去。這部影片可以算得上是另類的勵志片,宣揚的主題是,沒有人的未來是一成不變的,我們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可以創造一個嶄新的未來。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 就是任何時候看都能讓人臣服.不管是對於早於我出生的年代的電影,還是對於此類題材我都是懷著崇敬的心情來觀看這部電影的。該片講述了考古學教授印第安納·瓊斯受美國軍方所託,去埃及找尋「約櫃」,並與納粹德國的爪牙鬥智鬥力的故事。

這部劇讓我第一次認識了這個鐵血硬漢史泰龍。發達的肌肉,矯健的身手,伴隨著汗水舞動的傷疤,
粗豪的嗓音,沒有笑容的表情,還有那造型新穎別致的藍博刀,奇怪詭異的從林陷阱機關。告訴觀眾的是什麼都改變不了的英雄本色。而我的心跳起伏變化與看大畫幅時沒多大差別. 的確,這就是藍博永恆的魅力。

還有《開膛手傑克》、《死亡約會》、《稻草人》、《羅丹的情人》、《夢幻之地》、《霹靂貝貝》、《吾愛吾父》等。

你好 我是壞石頭影視很高興能回答你這個提問

80年代比較經典好看的電影推薦如下:

《英雄本色1》豆瓣評分8.7

《英雄本色1》該片於1989年上映主要講述了:豪(狄龍飾)與Mark(周潤發飾)情如手足,一次偽鈔交易中,豪在台灣遭手下成出賣被捕,父親被殺;Mark為豪報仇時中槍變成子,從此在幫會地位一落千丈。Mark一心等豪出獄再闖天下,但豪決意退隱,可惜不為當差的弟傑(張國榮飾)諒解。幫會新貴阿成作賊心虛,決把豪趕盡殺絕。Mark偷走幫會的偽鈔銅版,向成宣戰,危急關頭豪現身相助;傑一心要捉拿豪,反被Mark的手足情義感動,加入戰團

《僵屍先生1》豆瓣評分8.1

《僵屍先生》是由寰亞影視發行(香港)有限公司發行的一部靈幻僵屍片,是靈幻僵屍片的巔峰之作,由洪金寶製作並監制,劉觀偉執導,黃炳耀、司徒卓漢合作編劇,林正英、許冠英、錢小豪、李賽鳳、王小鳳、元華、樓南光、午馬、陳友、田啟文、劉秋生等人主演 [1] 。

6. 早期中國彩色電影

*
第1章 中國紀錄電影的開端(1905—1921)
電影在發明不久就傳到了中國。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印度沙龍內放映了《工廠大門》、《火車到站》等影片,這一天是世人公認的電影的生日。自1896年初開始,盧米埃爾陸續派遣了近百名攝影師奔赴世界各地拍片,至1897年底這些攝影師涉足過南極洲之外的各個大陸,拍攝了750多部影片,包括在中國拍攝的影片,電影正是在這個時期傳入中國的。
根據記載,1896年8月11日是中國最早放映電影的日子。這一天,上海徐園的「又一村」茶樓放映了多部外國短片。1902年1月,北京也出現了電影放映活動,一個美國電影放映商在前門打磨廠福壽堂放映電影。1904年,電影放映活動由民間進入宮廷。在慈禧太後70壽辰之際,英國駐北京公使向宮廷進獻放映機一架和影片數套祝壽,放映過程中由於摩電機突然炸裂,慈禧認為此物不吉祥,清宮內從此不準放電影。然而,此事並未阻止電影在中國的傳播。
最早在中國放電影的是外國人,最早在中國拍電影的也是外國人。自電影傳入中國到辛亥革命,外國人在中國拍攝的紀錄片有50多部。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期間,不少外國攝影記者來到北京拍攝紀錄片。1904年,在發生於中國滿洲旅順口的日俄戰爭期間,也有外國攝影記者前往拍片。起初在中國長期從事拍片活動的是義大利人阿歷克·勞羅,他於1907年來到中國經營電影放映,後來從事拍片活動,拍過《上海第一輛電車行駛》、《西太後光緒帝大出喪》、《強行剪辮》、《上海風景》等短片。
盡管至今尚未找到十分確鑿的證據,但大多專家學者認為中國人拍攝電影的活動開始於1905年。是年秋天(或春夏之交),開設在北京琉璃廠土地祠的豐泰照相館拍攝了記錄京劇名角譚鑫培表演京劇《定軍山》片段的短片,片名也叫《定軍山》。稍後,譚鑫培表演《長板坡》等劇目的片段也被拍成影片。據說,直到1909年遭到火災之前,豐泰照相館的拍片活動一直沒有中斷,而且為了適應無聲電影的特點,這些影片選拍的是一些武打和舞蹈動作較多或富於表情的場面。
中國人較早攝制的新聞片是《武漢戰爭》(1911)和《上海戰爭》(1913)。前者記錄了辛亥革命時期武昌起義的幾次重大戰役,而且不久即再現於銀幕,深受歡迎;後者記錄了上海各界為聲討竊國大盜袁世凱而進行的「二次革命」的部分場面,於1913年9月29日在上海新新舞台與故事片《難夫難妻》(中國的第一部故事片)同時映出,被稱為「空前絕後的活動影戲」,連映數天。這兩部影片是中國人藉助外國影片公司的設備拍攝的,中國電紀錄電影的發展有還待於中國民族資本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作為資產階級新文化重要代表之一的商務印書館開始關注電影,於1918年設立活動影戲部,攝制的影片分為5類:風景片、時事片、教育片、古劇片、新劇片,其中前4類均可歸入新聞紀錄片的范疇。風景片如《上海龍華》、《浙江潮》、《普陀風景》、《北京名勝》介紹了祖國的風景名勝,新聞片如《歐戰祝勝遊行》、《東方六大學運動會》、《第五次遠東運動會》報道了新聞事件,教育片如《女子體育觀》、《盲童教育》具有健康而嚴肅的內容,古劇片《春香鬧學》、《天女散花》、《琵琶記》記錄了梅蘭芳和周信芳表演的京劇片段。1926年,商務印書館影戲部改組為國光影片公司,拍片活動持續到1927年。
1919年,幾位民族資本家集資興辦了專營電影的公司中國影片製造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滑稽片《飯桶》,該公司拍攝的均為紀錄片,包括戲曲片、新聞片、風景片。戲曲片《四傑村》是該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影片,完成之後不僅在國內放映而且運往美國放映。此後,它還拍攝了新聞片《周扶九大出喪》、《張季直先生的風采》、《聖約翰與南洋球賽》、《南京的警政》,風景片《矮子墳》(南通古跡)、《南京風景》。這些影片均攝於1921年,總體來說沒有引起很大關注,但它拍攝於1923年的新聞片《國民外交遊行大會》受到廣泛歡迎,該公司在拍完此片後宣告停業。
電影與資本密切相關,沒有資本就沒有電影,資本的狀況決定著電影的狀況。20世紀初,中國電影的製作主體是民族資本家,由於當時的中國民族資本薄弱,攝制影片的數量有限,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中國在1905年到1921年攝制的新聞紀錄片僅30多部。「紀錄片」這個用語是後世對故事片之外的影片的籠統稱謂,在當時的中國,無論故事片還是紀錄片都被稱為「影戲」,直到20年代中期才出現「新聞影片」的說法,「紀錄影片」的說法大約出現於30年代初期(較早見於1931年出版的梁實秋主編的《實用英漢詞典》)。電影在誕生之後的很長時間內被當作「新奇的玩意」對待,卑微的地位尚未引起正統人士和統治者的關注
*
第2章 新聞紀錄電影的發展(1921—1931)
20年代,隨著民族資本紛紛投資電影業,中國電影獲得了較大發展。盡管這種發展是混亂、艱難甚至畸形的,但對30年代民族電影的繁榮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這個時期建立的大量影片公司促進了新聞紀錄電影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新聞紀錄片的數量比過去有所增加,甚至出現了大型文獻紀錄片,蘇聯紀錄電影工作者的來華拍片改變了西方列強統治中國新聞紀錄電影的格局,對國外新聞紀錄電影發展狀況的介紹和討論促使中國電影工作者開始關注新聞紀錄電影,人類學紀錄片初現端倪。
自1921年起,由民族資本投資的影片公司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而且這些公司往往是從拍攝新聞紀錄片開始的。20年代,約有20多家公司拍過100多部新聞紀錄片。與以前相比,不僅影片數量有所增加,而且許多影片已不只是對旅途風光或新奇景觀的掃描,還將鏡頭對准重大社會事件,使新聞紀錄電影擺脫了卑微地位,獲得了上層人士的關注。這個時期,拍攝新聞紀錄片最多的幾家影片公司分別是民新影片公司、明星影片公司、長城畫片公司,其中以民新影片公司對20年代中國新聞紀錄電影的貢獻最為突出。
民新影片公司創始人黎民偉可謂中國紀錄電影史上第一個重要人物。1913年,他在香港創建和主持人我鏡劇社期間拍攝了故事片《莊子試妻》,由於這是香港的第一部影片,他被譽為「香港電影之父」。與當時大多數把電影當作娛樂或賺錢工具的電影商人不同,黎民偉認為電影不僅能供人娛樂,而且能移風易俗,輔助教育,改良社會,明確提出了「電影救國」的口號,並在當時中國電影業遠離中國革命的情況下,拍攝了大量表現孫中山革命活動的新聞紀錄片。
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黎民偉拍攝了新聞片《孫中山就任大總統》。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他親自擔任攝影師拍攝了有關的新聞片。此後,他又相繼拍攝了《孫中山為滇軍幹部學校舉行開幕禮》、《孫中山先生北上》、《孫大元帥檢閱廣東全省警衛軍武裝警察及商團》、《孫大元帥出巡廣東北江記》等。孫中山去世之後,他拍攝了新聞片《孫中山先生出殯及追悼之典禮》(1925)和《孫中山先生陵墓奠基記》(1926)。後來,他將以往拍攝的影片匯編成大型文獻紀錄片《國民革命軍海陸空大戰記》(1927),並於1941年重新編輯了此片的有聲版,名為《勛業千秋》。黎民偉在20年代拍攝的其他新聞紀錄片還有:《世界婦女節》(1924)、《追悼伍廷芳博士及國葬禮》(1924)、《廣東全省運動會》(1925)。
由於孫中山及其領導的北伐戰爭在當時產生的重要影響,還有一些影片公司拍攝了相關的新聞紀錄片,如長城畫片公司的《孫中山陵墓奠基記》(1926),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的《北伐完成記》(1927)、《總理奉安》(1927),民生影片公司的《北伐大戰史》(1927),新奇影片公司的《革命軍北伐記》(1927),三民影片公司的《革命軍戰史》(1927),上海影戲公司的《上海光復記》(1927)、《總理奉安紀念》(1929)。
與從前相比,20年代新聞紀錄片的內容豐富了許多。除了北伐戰爭,還有反映1925年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的新聞片《五卅滬潮》、《上海五卅市民大會》、《滿天紅時事展》,以及反映當時其他重大社會事件的新聞紀錄片,如復旦影片公司的《上海光復記》(1927)、《濟南慘案》(1928)、《張作霖慘案》(1928)。有些影片記錄了知名人士的活動,如《孫傳芳》、《盧香亭》、《吳佩孚》、《馮玉祥》、《張學良》。1922年,明星公司在成立的當年拍攝了多部新聞紀錄片,如《滬太長途汽車遊行大會》、《愛國東亞兩校運動會》、《徐國梁出殯》、《江蘇童子軍聯合會》、《萬國商團會操》。
早期來華拍電影的外國人幾乎全部來自資本主義國家,20年代中期兩位蘇聯電影工作者的到來改變了這種狀況,他們先後來到中國拍攝了兩部新聞紀錄片:《偉大的飛行與中國國內戰爭》(1925,B·A·史涅伊吉洛夫編導)反映了蘇聯自製飛機考察隊首次從莫斯科途經蒙古到中國的飛行,《上海紀事》(1927,雅科夫·布里奧赫編導)表現了第一次國內戰爭後期上海的生活和斗爭。
20年代,人類學紀錄片在中國初現端倪。據說,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是首次來到中國拍攝人類學紀錄片的外國人,他從1927年開始率領一個包括北大學生在內的聯合考察隊對中國西北部進行了8年的考察活動,拍攝了大量活動影像資料。瑞典考古學家J·G·安特生也在20年代來到中國,利用電影記錄了自己在中國北方和西北部的所見所聞,對塞外風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服飾等都有所反映。
*
第3章 抗戰紀錄電影的繁榮(1931—1945)
經過20多年的實踐,中國新聞紀錄電影獲得了初步發展。20年代末30年代初,有聲電影的問世使新聞紀錄電影的表現手段趨於完善。國民黨政府越來越重視新聞紀錄電影的作用,不僅加強對民營影片公司的利用和控制,而且成立官營影片公司。進入30年代,中國共產黨意識到了新聞紀錄片的重大影響,在艱苦的條件下建立了自己的電影機構,開始拍攝新聞紀錄片。日本帝國主義為了配合侵略中國,由派人到中國拍攝新聞紀錄片發展到在中國建立影片公司,甚至企圖控制中國的電影業。這個時期,其他一些國家的電影機構也派人來到中國拍片,這些影片向世界報道了中國人民的抗戰活動。
1931年到1937年,拍攝抗日新聞紀錄片的主體是民營影片公司。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後,上海的許多影片公司都認識到了拍攝抗戰新聞紀錄片的意義,紛紛派出攝制組奔赴戰場拍片,如明星的《抗日血戰》、《十九路軍血戰抗日》、《上海之戰》,聯華的《十九路軍抗日戰史》、《暴日禍滬記》、《凇滬抗日將士追悼會》,天一的《上海浩劫記》。中小公司也拍攝了抗日新聞紀錄片,如《十九路軍光榮史》(惠民影片公司)、《上海抗敵血戰史》(亞細亞影片公司)、《淞滬血》(暨南影片公司)、《上海抗日血戰史》(慧沖影片公司)、《中國鐵血軍戰史》(錫藩影片公司)。這些影片均拍攝於1932年,其中明星的《上海之戰》和聯華的《十九路軍抗日戰史》是兩部內容豐富的影片。
1932年5月凇滬戰爭結束後,一些影片公司和個人趕赴北方戰場,繼續拍攝抗日新聞紀錄片。反映東北戰場的有九星影片公司的《東北義勇軍抗日戰史》(1932)、暨南影片公司的《東北義勇軍抗日血戰史》(1932)和遼吉黑後援會的《東北義勇軍抗日記》(1933);反映熱河戰場的有暨南影片公司的《熱河血戰史》(1934)、慧沖影片公司的《熱河血淚史》(1934)以及張漢忱的《榆關大血戰》(1934)和《長城血戰史》(1934);反映綏遠戰場的有西北影業公司的《綏蒙前線》(1937)、新華影業公司的《綏遠前線新聞》(1937)。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方面拍攝抗日新聞紀錄片的主要機構是兩個官營電影機構:中央電影攝影場(簡稱「中電」)和中國電影製片廠(簡稱「中制」),以及一家半官營性質的影片公司,即國民黨的地方行政長官閻錫山設在太原的西北影業公司(1938年拍攝了《風雪太行》和《華北是我們的》兩部抗戰紀錄片)。
「中電」從1934年成立到七七事變之前,總共出品了53期雜志片《中國新聞》和幾本軍事教育片。這些影片主要報道了國民黨政府的官方活動,其中不少是以反共為內容的宣傳片,如《「青年」與紅軍作戰經過》、《中央剿匪宣傳大隊》。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國共兩黨合作抗戰,「中電」暫時改變拍攝反共影片的策略,在拍攝《中國新聞》的同時也開始拍攝以抗戰為內容的雜志片《抗戰實錄》,前者主要報道後方動態及國民黨政要的活動,後者主要記錄國民黨軍隊在抗戰前線作戰的情況。八一三事變後,「中電」從南京遷往蕪湖,1938年初又遷往重慶,主要拍攝新聞片,如表現我國軍隊在正面戰場抵抗日寇的《東戰場》、《克復台兒庄》、《抗戰第九月》、《活躍的西線》。1939年,「中電」拍攝了《勝利的前奏》和兩部記錄「重慶大轟炸」的影片。
「中制」於1938年在武漢成立,前身是1935年國民黨設在江西的「剿共」軍事機構「南昌行營政訓處」下轄的電影股,主要拍攝反共新聞紀錄片,編輯在《電影新聞》中,抗戰前已出品30多號。電影股移至武漢後改稱「漢口攝影場」,經過改組擴充之後改稱中國電影製片廠。武漢時期的「中制」,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成了製作抗戰新聞紀錄片的重要基地,所拍影片被編輯成《抗戰特輯》。在1938年9月武漢失守之前,「中制」從武漢遷至重慶,自1939年起增設新聞影片部,由鄭君里負責。他在主持新聞影片部期間,拍攝了大型紀錄片《民族萬歲》,報道了西北和西南地區各族人民支援抗戰的事跡以及他們的風俗人情、宗教活動,其中蒙、藏、回等族同胞為前方將士捐獻糧食、苗族同胞在崇山峻嶺中開山修路的場面非常感人。1939年以後,由於蔣介石多次發動反共高潮,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抗戰新聞紀錄片的攝制遭到種種阻撓,「中制」和「中電」的進步力量遭到迫害。抗戰勝利前夕,羅靜予將「中制」抗戰以來拍攝的新聞紀錄片素材帶到美國,與美國導演費蘭克·卡普拉合作編輯了紀錄片《中國之戰》(卡普拉編導的七部系列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中的一部)。
抗日戰爭爆發後,香港電影界也開始攝制抗戰新聞紀錄片。在香港拍攝的近百部抗戰電影中,新聞紀錄片有15部之多,而且5部影片的片長超過8000尺。香港拍攝的第一部大型抗戰新聞紀錄片是大觀影片公司的《廣州抗戰記》(1937),記述了廣州各階層人民動員起來共同抗戰的情形。後來,又出現了大中華影片公司的《保衛華南》,愛群影業公司的《西北江血戰》,中國新聞社的《華南烽火》,建華影業公司的《廈門血戰記》,華北新聞社的《八·一三周年抗戰史》,國際影片公司編輯上映的《抗日戰績》、《八路軍攻打平型關》,以及香港「青年攝影團」在延安拍攝的《延安內貌》(又名《西北線上》)。
從1931年至1945年,拍攝抗日新聞紀錄片是多數中國電影工作者的共識,成為新聞紀錄片的主流,許多機構或個人都拍過以此為主題的影片。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這個時期表現其他內容的新聞紀錄片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如風光片(《萬里長城》,1931;《神秘的西藏》,1935),體育片(《中外足球比賽》,1931;《第六屆全國運動大會》,1935),戲曲紀錄片(《四郎探母》,1933;《斬經堂》,1937),社會新聞片(《楊虎城閱兵》,1934;《阮玲玉逝世新聞》,1935;《魯迅先生逝世》,1936),企業紀錄片(《中華之絲綢》,1932;《粵漢鐵路株韶段工程》,1935;《膠濟路客貨運輸設備及沿線風景》,1935),家庭紀錄片(《持攝影機的人》,1934,劉吶鷗編導)。以上所列僅為30年代拍攝的部分影片,進入40年代之後這幾類影片的數量更多。
教育片曾是商務印書館影戲部的五大片種之一,在三四十年代獲得了很大的發展。30年代,中國教育電影協會、南京金陵大學、上海教育電影推廣處等機構熱心於教育電影的製作,內容多為地理風光、國防常識、自然科學、工業生產、農事活動,其中的大多數影片由南京金陵大學理學院的孫明經教授拍攝。1937年春夏,他自南京經江蘇、山東、河北到達北平,又隨西北考察團赴山西、察哈爾、綏遠,沿途拍攝了數十部影片。尤其值得提及的是他拍攝的《農人之春》,此片參加了1937年的布魯塞爾萬國博覽會,並且獲得國際農村影片競賽三等獎,這是中國紀錄片首次參加國際影賽並獲獎。
*
第4章 人民紀錄電影的興起(1938—1949)
在中國當代史上,人民這個概念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內涵。抗日戰爭時期,一切主張抗日的人都屬於人民范疇;解放戰爭時期,一切主張反對帝國主義、官僚資產階級、地主階級及其代表國民黨反動派的人都屬於人民范疇。人民電影事業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立和成長起來的,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密切配合了黨的中心任務。人民電影開始於新聞紀錄電影,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製作的影片絕大多數是新聞紀錄片。
人民紀錄電影誕生於抗日戰爭的烽火中。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世人矚目之地,大批滿懷抗日救亡熱情的文藝工作者來到這里。中國共產黨向來重視電影的宣傳和教育作用,但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和紅軍長征途中,由於缺乏必要的條件而未能建立自己的電影機構,直到1938年才創辦延安電影團。起初,袁牧之主持了電影團的創作活動,他在人力不足和設備簡陋的情況下開始了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拍攝工作。雖然此片未能完成,但從當時的拍攝情況和編導的總體構思可以看出這是一部氣勢恢弘的影片。
在吳印咸主持工作期間,延安電影團拍攝了新聞素材《晉察冀軍區三分區精神總動員大會》、《聶榮臻司令員檢閱自衛隊》、《晉察冀軍區歡送參軍》、《敵後報紙〈新長城報〉》、《敵後織布廠》、《唐縣青年合作社》、《白求恩大夫》。1942年,延安電影團拍攝了另一部長紀錄片《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即《南泥灣》),反映了八路軍一二○師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荒和生產的情況。此後,電影團還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拍攝了《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1942)、《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1945)等新聞素材。這些新聞片和素材雖然數量不多,但發揮了新聞片的宣傳鼓動作用。
在延安電影團進行拍攝活動的前後,多位外國記者來到陝北,拍攝了表現延安生活的新聞紀錄片和素材,如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1936年訪問延安時拍過一些新聞電影素材,美國攝影師哈利·鄧漢姆在這里拍攝了紀錄片《中國要給予還擊》(1938),蘇聯攝影師羅曼·卡爾曼的紀錄片《中國在戰斗》和《在中國》(1938)也拍攝了延安的場面。荷蘭導演尤里斯·伊文思在中國拍攝《四萬萬人民》(1938)期間,由於未能實現去延安拍攝的願望,便將一台攝影機和數千英尺膠片通過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贈送給延安電影團。
1945年,拍攝新聞紀錄電影的活動也在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開展起來。新四軍拍攝了新聞片《彭雪楓師長追悼會》,紀錄片《新四軍騎兵團》、《新四軍的部隊生活》。新四軍在拍片活動的同時還開展了電影放映活動,為戰士和群眾服務。新四軍的電影活動,再次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電影工作的重視和關懷。在當時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這些活動的規模還很小,但取得的成績是極其寶貴的。
人民紀錄電影成長於解放戰爭的洗禮中。解放戰爭開始之後,人民紀錄電影事業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標志是1946年成立的延安電影製片廠和東北電影製片廠。由於延安電影團的所有人員已前往東北接收敵偽電影機構,延安電影製片廠的全部人員是重新配備的,他們在嘗試製作故事片《邊區勞動英雄》(未完成)之後,很快轉入新聞紀錄片的製作,拍攝了新聞素材《保衛延安和保衛陝甘寧邊區》。1947年10月,延安電影製片廠結束之後成立的西北電影工學隊,繼續為人民電影事業輸送新鮮血。
東北電影製片廠成立時不足200人,到1949年5月已發展到983人。建國前後,由於全國各地陸續建立電影廠時都從東影抽調幹部,故東影有「新中國電影的搖籃」之稱。東影在成立之初確定了以生產新聞紀錄片為主的方針,從1947年初至1949年7月向東北各地派出32支攝影隊,拍攝了30多萬英尺關於東北解放戰爭的新聞紀錄電影素材,這些素材被編入17輯雜志片《民主東北》(其中的13輯全部為新聞紀錄片),第17輯《東北三年解放戰爭》全面記錄了東北解放的過程。在整個解放戰爭期間以及建國初期收復國土的戰役中,東影和北影向全國派出的攝影隊有70多個(另一說法為101個),記錄了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的各大戰役。有些攝影師為此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如在1948年9月拍攝錦州外圍的義縣戰斗和攻克錦州的巷戰中以及11月拍攝沈陽西區李普屯的戰斗中,優秀攝影師張紹柯、楊蔭萱和王靜安先後壯烈犧牲。
1949年春,錢筱璋帶領東影新聞片組的40餘人於4月初進關,參加了建立北平電影製片廠的工作。此後,東影和華北電影隊的新聞紀錄片攝制工作轉移到了北影。華北電影隊是1946年成立的晉察冀軍區政治部電影隊的簡稱,被譽為馳騁在冀中平原的「大車電影製片廠」,拍攝了《華北新聞》第1號。1947年11月石家莊解放後,華北電影隊在石家莊有了固定廠址,成立了石家莊電影製片廠,拍攝了《華北新聞》第3號。隨著北影的成立,石家莊電影製片廠完成了歷史任務,多數人員參加了北影的建設。
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先拍新聞紀錄片,以後拍故事片」的指示,北影迅速掀起了拍攝新聞紀錄片的熱潮,從1949年4月20日到10月1日製作完成了5部短紀錄片(《毛主席朱總司令蒞平閱兵》、《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成立》、《七一在北平》、《解放大原》和《淮海戰報》),1部長紀錄片(《百萬雄師下江南》)以及《簡報》1至4號。其中,長紀錄片《百萬雄師下江南》包括渡江作戰、解放寧滬杭、國民黨海軍起義、人民解放軍繼續向南方進軍等內容,受到了觀眾的極大歡迎和輿論的高度贊揚。1949年8月,隨著「新聞電影工作總結會」召開,人民新聞紀錄電影即將進入新時代。

7. 地震題材的電影或是電視最好是電影 中國的

即將開拍的以地震為題材的十部電影

1、電視劇《震撼世界的七日》

《震撼世界的七日》將於6月5日在汶川開機,該劇將運用紀實的手法,將真實故事與新聞報道相結合,再現汶川地震後抗震救災最初的7個晝夜裡發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蔣雯麗、濮存昕、劉燁、劉佳、孫儷、尤勇、姜昆、奚美娟、陳寶國、張豐毅、趙本山、曾志偉、范冰冰、趙薇等上百位演員主動請纓,要求義務拍攝此劇。該劇總編劇徐萌介紹,「簡訊媽媽」、彭州女警蔣敏等普通大眾心中的感動瞬間都會再現熒屏。

2、電視劇《里氏8.0》

計劃7月開機的《里氏8.0》將採取類似於「實時劇情」的劇本結構。集中講述地震發生後一連串的緊急故事,塑造一系列英雄形象,也塑造一批面對死亡或勇敢、或犧牲、或逃避的普通人形象。該劇由國家一級編劇鄧海南負責撰寫劇本,內容來自在前線積累的長達幾百小時的真實素材。

導演舒崇福則表示,投入抗震救災的子弟兵以「80後」為主,他要通過本劇告訴全國觀眾,「80後」同樣是勇敢、博愛、懂得奉獻的一代。

3、電影《芙蓉花開》

該片以被授予「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範」的彭州女民警蔣敏為原型展開,在地震中,她一夜之間失去10 名至親,強忍悲慟堅守工作崗位,終因勞累和思念的煎熬暈倒。

目前,編劇、攝影等主要創作人員已趕赴災區一線搜集素材豐富劇本,製片方表示將完全摒棄英雄「高、大、全」的框架,給觀眾呈現一個生活中真實的蔣敏。

4、馮小剛要拍地震片

一直想拍災難片的馮小剛也計劃明年投拍一部與大地震有關的電影。據悉,馮導最早的計劃是以唐山大地震為對象,為此華誼還購買了相關小說作品的版權,並進入劇本改編創作階段,今年年底就會完成,預計明年投拍。

華誼兄弟影業公司總裁王中磊表示,在這次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過程中,有不少人經歷或參與過唐山大地震的救災,因此劇本中會有體現汶川大地震的內容,而且是一部劇情片。

5、劉偉強開拍賑災宣傳片

周星馳、成龍和劉偉強等電影人也將地震紀念電影提上日程。成龍透露最近正與一些著名電影人開會,准備拍攝一部有關四川大地震的慈善電影;周星馳則自己也想拍災難題材的電影,只是「題材和角度還沒有想好」。

香港演藝人協會將開拍由劉偉強負責的賑災宣傳片,梁朝偉已確定出演這部宣傳片。另有消息稱,劉偉強還計劃邀請闊別銀幕多年的王菲出演。

6、紀實電影《汶川168小時》

由尹力執導的《汶川168小時》在大地震發生24小時內就確立了故事框架和拍攝方案。攝制組5月16日就抵達了災區,在餘震不斷中搶拍畫面。如此重大的災難,如此多感人至深的事跡,如何記錄才能最好地表現出那震撼人心的民族精神呢?這是攝制組在拍攝中反復掂量的。

7、紀實電影《我們一起……》

影片將由青年導演灝然執導,並將以相對紀實的手法,展現大地震對人類社會的殘酷摧殘,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化,謳歌那些在災難中堅強抗爭的人們和那些感人肺腑的精神。導演計劃用10-15天的時間拍攝成都、汶川、綿陽、北川、德陽等震區村落、城鎮,將拍攝的素材帶回京整理,並結合攝影棚的劇情部分以及特效製作,盡量還原災難的真實性。

8、電影《生命的托舉》

本月將開機的電影《生命的托舉》是根據「9位老師救助71個學生」的新聞報道改編,講述了向陽學校5位老師為救100多個學生奮不顧身,帶領學生撤離震區、尋找安全地的故事。

9、電影《眾志成城》

中國電影文學學會編劇汪海林、高大勇、閆剛為創作電影劇本《眾志成城》,已於5月25日奔赴四川災區收集素材,計劃在本月完成劇本,目前已有多名演員要求義演。

10、紀錄片《汶川大地震——2008中國軍民抗震救災紀實》

災難發生後,八一廠的應急攝影組第一時間趕赴災區,用電影膠片記錄了中國軍民抗震救災的進程。 截至5月29日,八一廠前線攝制組已經拍攝了近80盒電影膠片,從前線取回的6700餘米的膠片已經加班加點洗印出來。這些來自前線的第一手畫面素材真切感人、震撼人心。

閱讀全文

與國產紀實電影膠片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周星馳電影的愛情 瀏覽:346
四大格林電影 瀏覽:735
系列推薦電影排行榜 瀏覽:113
韓國傖理電影推薦 瀏覽:1000
公主電影歐美 瀏覽:224
鹽津縣哪裡可以看電影 瀏覽:2
電影水滸傳大全完整版 瀏覽:783
小男孩叫托比是什麼電影 瀏覽:822
日本治癒電影全集 瀏覽:690
6月上映電影2018中國 瀏覽:349
好看電影推薦犯罪動作片 瀏覽:926
電影血觀音講的是哪個城市 瀏覽:74
電影是如何統計票房的 瀏覽:898
侵略美國電影 瀏覽:477
蘋果電腦怎麼下載電影到本地 瀏覽:5
俄羅斯愛國電影 瀏覽:700
電視電影喜蓮 瀏覽:551
錢坤是哪個電影 瀏覽:997
俄羅斯電影44年8月免費看 瀏覽:395
鎧甲勇士第一部電影大結局 瀏覽: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