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延时煽情的《狂怒》,很热血的战争片,是如何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的
战争电影《狂怒》展示出了战争的残酷,是一部很热血,很有情怀,非常男人的战争片,还有各种延时煽情穿插其中,战争场景尤其是如此真切的坦克戏码,颇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全程两眼泪汪汪地望着布拉德·皮特,就那么望着,理想是和平的,历史是残酷的。拍这样的战争片,不仅是为了让人们记住历史,也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战争的可怕,和平的可贵!
《狂怒》的情节其实很简单,整个片中的时间跨度也很短,只有几天的时间,而且场景也不能说丰富,但依然很吸引人。坦克不多,场面不大,但精致的战术同样精彩,战争场面不是很宏大,但对于战争细节的描写十分出色,通过这些细节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战争场面荷枪实弹很过瘾,几次坦克大战,对于战争场面的营造也确实够给力。血腥的战争场面与细腻的人性刻画都很精良,突如其来的暴力更是触目惊心。
② 《狂怒》是一部怎么样的电影
顶着金牌编剧和金牌主演的光环,讲述“坦克大战”的《狂怒》算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式主旋律电影。影片固然拥有不俗的制作班底、精良的视觉效果、优秀的卡司表演和一定的类型化电影倾向,但是在精神内核上,主旋律和正能量这两个关键词还是贯穿了整部影片的始终。
换言之,美国并不是没有主旋律电影,而是站在好莱坞如此一流的制作平台上,主旋律电影同样能拍摄得富有观赏性和娱乐性。与此同时,那种“文以载道”式的说教和宣扬做得又隐蔽而且巧妙,观众根本不会对其产生厌烦感。
所以,我们说,主旋律作品每个国家都有,只是档次和创作水准的区别而已。《狂怒》的故事算得上老套。一个战场菜鸟来到一队由老兵组成的战斗小队中,执行一项自杀式任务。在经历了生离死别、第一次杀人以及目睹美好消失后,他从稚嫩的新人变成了“喝酒泡妞杀人”的“战争机器”。这是很多美国战争片、校园片、警匪片的惯用招数和套路。之所以如此行之有效,乃是因为这个结构经过了千锤万打的提炼,是一种简单、紧凑、高效的结构。在老套的故事下,导演大卫·阿耶又使用了经典的“人无完人”的创作态度来描绘众多角色。坦克小队里的五个人,各有自己的性格特色,或是脾气火爆没有修养;或是新兵上阵胆颤心惊;要不就是把战争的胜利全部算到上帝头上的“圣经”;乃至是最没有缺点的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战爸”,也是一个时常会情绪崩溃的人。这种人物的缺陷,与国内主旋律电影中的“高大全”主角完全不同,因而显得极为可爱、真实、可信。在这种角色和故事的引导下,加上真兵实弹的拍摄,观众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影片,对人物产生认同感,最后走进编导设计好的“文以载道”的“埋伏”里,心甘情愿地接受一种价值观的灌输。所以,并不是美式主旋律太过商业化和类型化,它反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作手段。
此外,《狂怒》中菜鸟士兵痛失自己心爱姑娘又是个罕见的人性化段落。在杀人与不杀人之间,他身上的纠结、痛苦以及那个纯粹的选择,是编导对“道德”这两个字的回答。言及此,我们就能明白,这部主旋律电影,探讨的还是一个古老命题——道德是什么。在片中,蜕变成机器的菜鸟给出了回答:执行正义、坚信上帝、嫉恶如仇、保持赤子之心。如此质朴的人道主义观念,在今天听起来分外微妙。而在微妙的人性边界上,编导则给出了一幅堪称辉煌的答卷:那就是在不伤害主要角色人性魅力的情况下,让角色接地气,成为道德与人性的楷模;通过让其处于两难之中,做出符合“政治审美”的选择,并且用人类最难选择的道德困境,给这些人物的价值观盖棺定论。
影片最后,菜鸟因为敌人的“过失”,捡回了一条命,莫名其妙地成为了战争英雄。应该说,这是编剧们的匠心,更是说给这个社会听的最大的童话。
③ 如何评价电影《狂怒》(Fury),,
《狂怒》是一部分裂的电影。一方面想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异化,一方面又担心会吓到一群玻璃心的观众于是刻意地制造温情。
影片讲述了在1945年二战硝烟即将消散之时,同盟国军队准备在欧洲战场发动最后一轮猛烈攻击。在以寡敌众、弹尽粮绝的不利条件下,谢尔曼坦克的几名坦克手深入纳粹德国的中心地带执行一项死亡任务。
剧情简介:
1945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盟军越是深入德国腹地,纳粹德军的抵抗就越加凶狠。盟军新兵诺曼初上战场,即奉命与以“战爸”为首的5人坦克小队驱战车“狂怒”开赴前线,冒着敌人强大火力为大军劏开纳粹防线。
4位经验老道的战狼阵上果断杀敌毫不犹豫,惟新兵诺曼难抵恐惧压力,他的迟疑与懦弱三番四次将战友置于生死边缘。
经过炮火洗礼和多次的血腥教训,诺曼有所成长,坦克“狂怒”亦顺利向前推进。谁料即将完成任务之际,纳粹军团竟空群出动,决意拔走“狂怒”这根眼中钉。面对敌人殊死围剿,“狂怒”5位兄弟手足能否全身而退。
④ 《狂怒》电影最后为什么没有杀诺曼
因为这个德军也是新兵,与诺曼开始一样心存善良,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角色互换,诺曼是否会杀了那个躲藏的人。片中大部分都死了,需要有一个活着,给人以希望,最后美军找到诺曼后告诉他,你是英雄了,这是美国电影中最典型的英雄主义,而英雄,需要活着给人们希望。
剧情简介
1945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盟军越是深入德国
腹地,纳粹德军的抵抗就越加凶狠。盟军新兵诺曼初上战场,即奉命与以“战爸”为首的5人坦克小队驱战车“狂怒”开赴前线,冒着敌人强大火力为大军劏开纳粹防线。4位经验老到的战狼阵上果断杀敌毫不犹豫,惟新兵诺曼难抵恐惧压力,他的迟疑与懦弱三番四次将战友置于生死边缘。
经过炮火洗礼和多次的血腥教训,诺曼有所成长,坦克“狂怒”亦顺利向前推进。谁料即将完成任务之际,纳粹军团竟空群出动,决意拔走“狂怒”这根眼中钉。面对敌人殊死围剿,“狂怒”5位兄弟手足能否全身而退。
幕后制作
剧组人员为了让影片看起来更真实,对片中细节的完美还原做到了无以附加的细致。在片中的每一个士兵的造型都是精心设计的,复原士兵原貌的化妆过程非常复杂,他们脸上混着的不止是泥土,还有身旁战友的鲜血。
而在影片的服装设计上,服装设计玛雅·梅舍德也十分严谨,剧组专程去柏林寻找40年代那会制作的旧衣服,所以电影里从每一粒纽扣到每一个挂钩都是真实原始的。相比这些细节上的还原,本片中的“道具主角”——坦克,还原起来可就要难了许多。
首先要真实还原坦克的内部,如同重新制造一辆汽车一样,从声音到引擎,最终成品必须得跟奔驰车一样跑起来。对此制片人比尔·布洛克表示,没有电脑特效,全是实打实的坦克,实打实的服装和设备,在真实的泥泞和大雨里拍摄,体会那一年刻骨铭心的欧洲的冬天。
⑤ 电影《狂怒》结尾,为什么那个纳粹兵用手电筒发现了躲在车底的诺曼,却默默的走掉了
前不久才重新看了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的不是正面战场的大规模兵团作战,而是选取了一个比较小的部队,这支小队深入敌后执行任务,比如营救、比如拦截等等。
这无疑是这部电影一个非常出彩的镜头,对于这个德国小兵为何不将诺曼打死或揭发,我们只能猜测其中的原因:
1、这个德国小兵也很善良,不是自愿参军的,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卷入战争的。面对同样的年轻人,他无意伤害对方,于是决定放对方一码。他就像最初的诺曼一样,从来没有杀过人,也不敢杀人,对杀人充满了恐惧。
2、这是战争的最后阶段,德国战败已经成为定局,这个时候多杀一两个美军对战争已经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了,所以这个德国小兵干脆放诺曼一码。
3、这是导演有意安排的一个桥段,用以揭示电影的主题,并不是每个人都想参与战争,来表达一种反战的思想。
⑥ 法国电影《狂怒》的故事内容是什么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影片导演应该是亚裔法国人,确切点说,就是东南亚一带的。无非是要表现亚裔人在国外的生活状态,故事弄得漏洞百出,剪辑也是毫无逻辑,表演更是不值一提,只有几个镜头调度还感觉有导演的存在。
余男展示了自己的身体,也展现了身体同样是演技的一部分。凭心而论,是符合(当时的)剧情需要的。只是同时出现的暴雨中车库被大火焚烧,就显得滑稽可笑了。然后法国情人的弟弟在打黑拳时正好被余男从泰国来法国讨生活的哥哥打死,引发了一段更无聊的天台“斗殴”。镜头几次给到从天台上俯瞰地面,我好期待,其中一个把另一个给扔到楼下去,或者同归于尽,好歹有个高潮或者不那么意外的意外结局啊。结果是什么都没有。
没有看到疯狂的怒火,只云集了诸多拙劣的桥段和表演。
好像只有影片看,没有说内容,你可以去网络视频那里查查看!
⑦ 电影《狂怒》结局是什么
电影《狂怒》结局除了诺曼之外,四位老兵都战死,一位纳粹德军士兵,通过手电发现了躲藏在坦克下方的诺曼,但却默默走开了。
影片讲述了在1945年二战硝烟即将消散之时,同盟国军队准备在欧洲战场发动最后一轮猛烈攻击。在以寡敌众、弹尽粮绝的不利条件下,谢尔曼坦克的几名坦克手深入纳粹德国的中心地带执行一项死亡任务。
简介
经过炮火洗礼和多次的血腥教训,诺曼有所成长,坦克“狂怒”亦顺利向前推进。谁料即将完成任务之际,纳粹军团竟空群出动,决意拔走“狂怒”这根眼中钉。面对敌人殊死围剿,“狂怒”5位兄弟手足能否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