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威尼斯电影节的“地平线单元”是什么意思
“地平线单元”是威尼斯电影节的两个官方竞赛单元之一,重点鼓励电影的实验和创新,用以捕捉国际电影未来的潮流和趋向,该单元以故事片为主,但也允许纪录片参赛与故事片混合评奖。
重点鼓励电影的实验和创新,用以捕捉国际电影未来的潮流和趋向,该单元以故事片为主,但也允许纪录片参赛与故事片混合评奖。地平线单元属于展映单元,参赛影片并不参加金狮奖的角逐。
地平线是个地理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向水平方向望去,天与地交接的线。英文是horizon, 引申义为起点、最初。
说来说去逃不过一个“新”字。
所以,地平线的设定是以捕捉国际电影未来的趋势为目标,鼓励新人导演的创作,和视听语言的大胆实践。
(1)威尼斯电影节意扩展阅读
至于为什么要设立地平线单元,除了为吸引海外发行商,更是尽可能多的容纳选片人眼中值得展映的特色影片。
所以,在地平线单元中,能看到世界电影版图的扩张。
一些从来没有生产过电影、拍过电影的民族,也带着他们的电影来了。
地平线单元就是这样,一面是全球化,另一面是许多过去不存在电影的地区、民族陆续拍出电影,很快被威尼斯接纳。
于电影而言,它不只是个起点,更是一个窗口。
『贰』 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开幕,有哪些明星是你耳熟能详的
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开幕,如下耳熟能详的明星出现在了现场。
格蕾塔·葛韦格,诺亚·鲍姆巴赫,亚当·德赖弗,作为开幕电影《白噪音》的演员出席了该活动。另外,还有亚历山大·安布罗休,泰莎·汤普森,格里塔·费罗,芭芭拉·帕尔文,佐伊·摩尔等同场比美。
《白噪音》是诺亚·鲍姆巴赫数十年来第一部取材于他人创作的文学作品的电影。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是威尼斯电影节首次采用流媒体制作的影片,这是一部具有纪念意义的影片。
据报道,这部电影的制作费用高达8千万,但是最后是否会赔钱,只有Netflix才清楚。
法国女星凯瑟琳·德纳芙以一袭红色长裙亮相,她获得了今年的金狮大奖。德纳芙获得了第48届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奖、58届戛纳终身成就奖金棕榈奖,成为继让娜·莫罗后,第二个获得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人。
希拉里·克林顿也出席了7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典礼,对于在场的记者们来说,她真是一位意想不到的嘉宾。
『叁』 威尼斯电影节斗艳,都曾经有过哪些奇葩穿着
奇葩造型主要有穿着暴露,造型怪异,颜色搭配抢眼等等。
驾驭奇葩造型其实也是一个令人心酸的体现,因为他们可能近段时间在娱乐圈没有好的流量。才采取这种方式来博取大家的眼球。
『肆』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历届获奖名单
截止至2020年8月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一共有76届(1969年至1979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再遭波折,政治因素导致原有的影片评奖制度被废除,改为观摩放映的方式,直至1980年恢复评奖),主竞赛单元的获奖名单如下:
第一届(1932)
最佳导演:尼古拉.埃克《生路》(苏联)
最佳男演员:弗雷德里克.马区《化身博士》(美国)
最佳女演员:海伦.海斯(美国)《马德隆.克劳德特的罪恶》
第二届(1934)
最佳外国影片:《阿兰岛人》(英国)
最佳导演:吉.马哈蒂 《入谜》捷克 约.罗文斯基《青年之恋》(捷克)
最佳男演员:华雷斯.皮莱 《自由万岁》(美国)
最佳女演员:凯瑟琳.赫本 小妇人 (美国)
最佳意大利影片:泰雷萨旗手(意大利)
第三届(1935)
最佳外国影片:安娜.卡列妮娜(美国)
最佳意大利影片:幻影 (意大利)
最佳导演:金.维多 《洞房花烛夜》 (美国)
最佳男演员:皮埃尔.布郎夏尔 《罪与罚》(法国)
最佳女演员:保拉.韦塞利 《插曲》(奥地利)
第四届(1936)
最佳外国影片:加利福尼亚的皇帝 (德国)
最佳意大利影片:利比亚骑兵队(意大利)
最佳导演:杰克.弗德 《弗兰德狂欢节》 (法国)
最佳男演员:保罗.茂尼 《路易斯.巴斯德传》(美国)
最佳女演员:安娜.蓓拉 《战斗前夜》(法国)
第五届(1937)
最佳外国影片:《舞针的册》(法国)
最佳意大利影片:《抗击汉尼拔》
最佳导演:罗.弗拉哈迪《伏象神童》(英国)
最佳男演员:伊密尔.詹宁斯《统治者》(德国)
最佳女演员:蓓蒂.黛维斯《红衫泪痕》(美国)
第六届(1938)
最佳外国影片:《奥林匹克运动会》(德国)
最佳意大利影片:《空军敢死队》
最佳导演:卡尔.里特《士兵的假期》(德国)马塞尔.卡内尔《雾码头》(法国)
最佳男演员:李思利.霍华德《卖花女》(英国)
最佳女演员:瑙玛.希拉《绝代艳后》(美国)
第七届(1939)
最佳意大利影片:《阿布纳.梅西阿斯》
第八届(1940)
最佳外国影片:《驿站长》(德国)
最佳意大利影片:《阿尔卡扎尔之围》
第九届(1941)
最佳外国影片:《克鲁格总统》(德国)
最佳意大利影片:《钢盔》
最佳导演:格.沃.派勃斯特《喜剧演员》(德国)
最佳男演员:厄梅特.扎科尼《波那帕特先生》(意大利)
最佳女演员:路易斯.乌尔里奇《安奈利》(德国)
第十届(1942)
最佳外国影片:《伟大的国王》(德国)
最佳意大利影片:《槟加西》
最佳男演员:福斯科.格拉切蒂《一次枪击》(意大利)
最佳女演员:克.苏德鲍姆《伟大的国王》(德国)
第十一届(1946)
最佳外国影片:《大地之光》(美国)
第十二届(1947)
最佳外国影片:《罢工》(捷克)
最佳意大利影片:《悲惨的追逐》
最佳导演:亨利.乔治.格卢佐《巴黎警局》(法国)
最佳男演员:皮埃尔.费斯内《文森特先生》(法国)
最佳女演员:安娜.玛格纳尼《可尊敬的安吉利娜》(意大利)
第十三届(1948)
最佳外国影片:《王子复仇记》(英国)
最佳意大利影片:《在罗马的阳光下》
最佳导演:格.沃.派勃斯特《审判》(奥地利)
最佳男演员:恩斯特.多伊奇《审》(奥地利)
最佳女演员:珍.西蒙斯《王子复仇记》(英国)
第十四届(1949)
圣马克金狮奖:《曼侬》(法国)
最佳意大利影片:《沼泽的蓝天》
最佳导演:阿.吉尼那《沼泽的蓝天》(意大利)
最佳男演员:约瑟夫.科顿《珍妮的肖像》(美国)
最佳女演员:奥丽薇.迪.哈弗兰《毒龙潭》(美国)
第十五届(1950)
圣马克金狮奖:《裁判结束》(法国)
最佳意大利影片:《明天太晚了》
最佳男演员:萨姆.杰夫《夜阑人未静》(美国)
最佳女演员:埃莉诺.帕克《铁窗红泪》(美国)
第十六届(1951)
圣马克金狮奖:《罗生门》(日本)
最佳意大利影片:《自由市街》
最佳男演员:让.加宾《黑夜是我的王国》(法国)
最佳女演员:费雯丽《欲望号街车》(美国)
第十七届(1952)
圣马克金狮奖:《禁止游戏》(法国)
最佳导演:沟口健二《西鹤一代女》(日本)
最佳男演员:弗雷德里克.马区《一个推销员的死》(美国)
第十八届(1953)
圣马克银狮奖:《雨月物语》(日本)《红杏出墙》(意大利、法国)
最佳导演:亚温.李斯《四张广告》(美国)
最佳男演员:亨利.维尔伯特《没有忏悔的神》(法国)
最佳女演员:莉莉.帕尔默《四张广告》(美国)
第十九届(1954)
圣马克金狮奖:《罗密欧与朱丽叶》(意大利、英国)
圣马克银狮奖:《在码头》(美国)《七武士》(日本)
最佳男演员:让.加宾《不要碰珠宝》(法国)
第二十届(1955)
圣马克金狮奖:《诺言》(丹麦)
圣马克银狮奖:《跳来跳去的女人》(苏联)
最佳男演员:肯尼思.莫尔《亲情深似海》(美国)
第二十一届(1956)
最佳男演员:布尔威尔《巴黎横断面》(法国)
最佳女演员:玛丽亚.雪尔《酒店》(法国)
第七十一届(2014)
最佳影片金狮奖:罗伊·安德森《寒枝雀静》(瑞典)
最佳影片评委会大奖:约书亚·奥本海默《沉默之像》(丹麦/挪威/芬兰)
最佳导演银狮奖: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邮差的白夜》(俄罗斯)
最佳男演员:奖亚当·德利弗《饥饿的心》(意大利)
最佳女演员奖:阿尔芭·洛瓦赫《饥饿的心》(意大利)
评委会特别奖:卡昂·穆德西《锡瓦斯》(土耳其)
第七十二届(2015)
最佳影片金狮奖:洛伦佐·维加斯《来自远方》(委内瑞拉)
评审团大奖:查理·考夫曼《失常》(美国)
最佳导演银狮奖:帕布罗·查比罗《犯罪家族》(阿根廷)
最佳编剧奖:克里斯蒂安·文森特《貂》(法国)
最佳男演员奖:法布莱斯·鲁奇尼《貂》(法国)
最佳女演员奖:瓦莱莉·高利诺《为你着想》(意大利)
评委会特别奖:艾明·阿尔珀《封锁》(土耳其)
最佳新演员奖:亚伯拉罕·阿塔哈《无境之兽》(美国)
第七十三届(2016)
最佳影片金狮奖:拉夫·达兹《离开的女人》(菲律宾)
评审团大奖:汤姆·福特《夜行动物》(美国)
最佳剧本奖:诺亚·奥本海姆《第一夫人》(美国)
最佳导演奖: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战争天堂》(俄罗斯)、阿玛特·伊斯卡拉特《野蛮地区》(墨西哥)
最佳男演员奖:奥斯卡·马丁内兹《杰出公民》(阿根廷)
最佳女演员奖:艾玛·斯通《爱乐之城》(美国)
马斯楚安尼最佳新人奖:葆拉·贝尔《弗兰茨》(德国)
评委会特别奖:安娜·莉莉·阿米普尔《劣质爱情》(美国)
第七十四届(2017)
最佳电影金狮奖:吉尔莫·德尔·托罗《水形物语》(美国)
评审团大奖银狮奖:萨缪尔·毛茨《狐步舞》(以色列)
最佳导演银狮奖:泽维尔·勒格朗《倾尽所有》(法国)
最佳男演员:Kamel El Basha《羞辱》(黎巴嫩)
最佳女演员:夏洛特·兰普琳《汉娜》(法国)
最佳剧本奖:马丁·麦克唐纳《三块广告牌》(美国、英国)
评审团特别奖:沃威克·桑顿《甜蜜的国度》(澳大利亚)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最佳新人演员奖:查理·普拉默《赛马皮特》(英国)
第七十五届(2018)
金狮奖最佳影片奖:阿方索·卡隆《罗马》
银狮评委会大奖:欧格斯·兰斯莫斯《宠儿》
最佳剧本奖:乔·科恩、伊桑·科恩《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银狮最佳导演奖:雅克·欧迪亚《希斯特斯兄弟》
最佳男演员奖:威廉·达福《永恒之门》
最佳女演员奖:奥莉薇娅·柯尔曼《宠儿》
评审团特别奖:詹妮弗·肯特《夜莺》
新晋演员奖:巴凯里·甘纳巴《夜莺》
第七十六届(2019)
金狮奖最佳影片:《小丑》导演:托德·菲利普斯
评审团大奖:《我控诉》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最佳剧本奖:杨凡《继园台七号》
最佳导演奖:罗伊·安德森《关于无尽》
最佳男演员:卢卡·马里内利《马丁·伊登》
最佳女演员:阿丽亚娜·阿斯卡里德《世界的胜利》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奖(最佳新人奖):托比·华莱士《乳牙》
评委会特别奖:《黑手党不再是曾经》导演:弗兰科·马雷斯科
『伍』 威尼斯电影节的来历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创立于1932年,但此后间隔1年,于1934年举办了第2届.1943年-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度停办,大战结束后于1946年恢复举办.1969年-1978年,电影节虽仍在举办,但未评出正式大奖,其中1973年、1977年、1978年停办。第34届(1969年)取消评奖、第35届(1973年)取消评奖。1973年,电影节更名为“意大利电影评论日”,1975年又改名为“双年电影节”,1979年恢复正常举办,1980年恢复“金狮奖”。
威尼斯电影节始于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影节。第一届威尼斯电影节共有20多部影片参展,共设7个奖项,包括最受喜爱女演员奖、最受喜爱男演员奖、最佳原创故事奖、最佳导演奖、最感人电影奖、最有趣电影奖和最佳技术奖。第一届威尼斯电影节是由观众投票选出喜欢的电影和演员,没有固定的评委会。
从1934年开始,威尼斯电影节开始趋于稳定,并于每年的8月底9月初举办。但威尼斯电影节曾一度被意大利法西斯政府所控制,奖杯叫“墨索里尼杯”。也因此缘故,威尼斯电影节从1938年到1942年的评奖不为后人承认。
40年代的威尼斯可以说是在曲折中成长了起来。1943年到1945年,威尼斯电影节因战争而停办。威尼斯电影节在1946年重新举办,也开始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法国著名导演让·雷诺的《南方人》获得“最佳影片奖”。1949年,“圣马克金狮奖”正式设立,法国导演鲁佐凭着《曼侬》一片捧走了第一个颁发给最佳影片的金狮奖。
50年代开始,威尼斯电影节开始向国际化发展,有日本和印度等国家的电影参展。1951年,黑泽明的《罗生门》夺得金狮奖,这是西方人第一次把焦点对准东方电影,,对黑泽明本人和亚洲电影都具有重大意义。
1961到1961年之间,威尼斯电影节已经成为了新兴和优秀影片展示的平台,随后,“金狮奖”的含金量也有所提高。然而到了60年代末,威尼斯影展又遇到了波折,因为政治因素及其他原因,使得原本影片奖赏制度遭到废除,改为观摩放映的方式。尽管如此,每年世界各地仍然有很多优秀作品参展或是被邀请参加影展。
1971年和1972年的金狮奖分别颁发给了约翰·福特和卓别林。同时,1971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也第一次有了中国影片的出现。1974到1976年,在Giacomo Gambetti的倡导下,电影节开始寻找新的影片,出现了一些怀旧的题材和其他的新颖题材。1978年,电影节停办一年。
80年代,威尼斯电影节又恢复了颁奖制度,并且其宗旨是成为“电影作家的影展”。参与评审的委员多是国际上深负重望的知名导演,这是威尼斯影展的一大特色,也是它与戛纳影展、柏林影展,并称欧洲三大影展的原因!
1991年,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参展威尼斯电影节,不过却没有捧得金狮。90年代,威尼斯电影节已经成熟,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员导演汇聚与此参加影展。不过,由于电影制作主导思想的变化和世界电影商业化趋势愈见明显,威尼斯影节的质量有所下降,被商业化运作的戛纳影节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