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為什麼中國電影封建

為什麼中國電影封建

發布時間:2023-09-13 03:12:08

㈠ 中國近代電影發展歷程

1895年,世界第一部電影誕生,人類的藝術創造和文化理想進入了嶄新的歷史紀元。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伴隨著世界電影的進程,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復興,以其鮮明的民族個性和審美特徵,取得了輝煌成就,鑄就了歷史豐碑,為世界電影做出了獨特的藝術貢獻。

民俗電影時期

這一階段從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前期,以陳凱歌的《黃土地》、張藝謀的《紅高粱》以及《霸王別姬》、《活著》為代表。中國電影邁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並開始在國際上受到關注,取得了金熊、金獅、金棕櫚、威尼斯等一系列大獎。

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以封建家庭為背景,表現了在中國封建專制時期罪與罰的悲劇故事;這些題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外國民眾對中國的誤解,但卻使更多的人對中國產生了興趣,也使得第五代中國電影人如鞏俐、葛優、張藝謀等中國電影人成長為世界電影人。

獨立電影時期

199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期,是近代中國電影業最低潮時期,一方面是由於我國政府對電影行業的審查過為嚴格,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電視文化的沖擊。在這種艱難的歷史背景下,第6代中國電影人從邊緣文化姿態、下層民眾的生活以及中西方文化融合等角度出發製作了一定量的作品,在世界各大電影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洗澡》、《頭發亂了》等。

跨國電影時期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的電影產業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新階段。中國電影的巨大進步使得電影回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僅去年一年我國電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已達19億,超過了國內票房收入(28億)的2/3。以古典題材、義俠主題、異戀故事、武打橋段為表現手法的中國電影贏得了國際市場的廣泛好評。《英雄》、《天下無賊》、《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便是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與此同時通過電影這一巨大的廣告載體,中國的文化也越來越為海外所知悉。

(1)為什麼中國電影封建擴展閱讀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京劇老旦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的部份場面。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

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她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趙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標志著第三次發展高潮的到來。

㈡ 為什麼我國不實行電影,游戲等分級制度

中國電影分級制度首先是一個政治問題,其次才是一個電影管理問題,最後才是一個社會問題,所以才會這么難。
政治問題:你是否適合它的意識形態的宣傳。如同對黨員的要求一樣,強調一個「忠」,強調一個「純潔性」。否則的話,拍得再好都沒有用。《鬼子來了》的被禁就是最好的代表,它不符合地道戰地雷戰以來的政治宣傳。
電影管理問題:你拍電影的程序是否合乎我的標准,是否先送審了,是否按照程序上映了?它關心的是一個制度權力的問題。你不按照我這個規定來,就死菜。那怕是跟意識形態無關也不行。《少林足球》在大陸無法上映就是最典型代表,你不把這個管理機構放在眼裡,違規提前在香港上映當然死無喪生之地。
社會問題:是否滿足人類生活多元話的要求。如同讓不同的人看不同的電影的問題。暴力及色情影片在未成年人的生活中泛濫造成巨大的社會問題是毋庸置疑的。
中國電影分級制度上是不可能明確的寫出來的:電影作品要符合政治要求意識形態要求。這樣它就完全把自己的裸體給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了,你會看到它有多麼的驚恐。它花費多年的心血精心粉飾的外套就全部給毀掉了。
中國電影分級制度上也不能明確的寫出流程來:這個流程必然定義流程的每一項工作范圍、工作職責、責任人、處理時間等細節。這樣就把自己處在了一個被監督的地位上,這樣就不是一個管理機構了,它就真的變成一個「服務」機構了——我投了一個作品上去,我要知道它審查到什麼環節了,結論怎樣,還要多長時間,結論是否合理,是否可以爭論。這樣權力還有什麼管理可言?這樣的管理還需要黨嗎?所以深層問題還是一個政治問題。越是沒有定義,越是沒有具體規定能管的就越多。
中國電影分級制度想要淺薄一下,只是想解決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一旦進入分級流程就要解決一個合理性的問題,一些影片不是合不合理就能解決問題的,如《無間道》里警察中出現黑幫卧底的情況就絕對不允許出現。從故事從構思從人物上這部電影合理嗎?合理。但如果這樣人民警察就還有什麼純潔性可言?如果連警察都不純潔,那麼還有什麼「合法性」可言?如果沒有連合法性都沒有了,還有什麼權力可言?它可以承認自己有腐敗問題,但是絕對是表面問題,自己絕對是堅無不摧戰無不勝的。
所以部分鼓吹中國電影分級制度出台的人其實是在做一個看似合理其實永遠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如同古希臘神話中西齊弗之石一樣,他們企圖用一個低層次的表面問題來迂迴解決一個深層次問題是痴心妄想
所以,這些東西,想想就算了,別問那麼多,想看更多想辦法。

㈢ 為什麼中國不實行電影分級制度

為什麼電影分級制在國內無法實行?

1895年12月28日,在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里,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自此宣布電影的誕生。電影是必然發展的產物,又是偶然發現的產物。隨著西方一系列名人的改善與改變,電影逐步在西方如火如佘的迅速發展。從默片時代走向有聲時代,其中的過程,艱難險阻都一一解決。




中國電影遲遲不分級,雖然會影響廣大愛好電影人的資源來源,但其中的利弊不是旁人可以述說的。相信過不了多久,中國會解決這一問題。畢竟中國的歷史擺在那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稀釋的。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中國電影的不豐富性,雖說中國電影極速發展,但是電影的本質沒有很好的提升,依舊停留在原始的導演系列。好像滯留了很長一段時間,歸根結底,中國的電影沒有特別突飛猛進的創意與創新,有自己的東西在哪裡擺著,自身的底氣十足,不怕它不分級,到時也自會分級。

㈣ 中國電影發展的歷程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攝制的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上映,該片採用的是蠟盤配音的技術。
中國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北京豐泰照相館與京劇名角譚鑫培合作拍攝的京劇片斷《定軍山》,為戲曲記錄片。它標志著中國電影的正式誕生。

七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歲月,它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余中襪和經濟的發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沖擊。

此時,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叱吒一時。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後兩年間拍攝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運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1973年李小龍驟然暴瘁,功夫片熱潮未能延續。但隨著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觀眾對遠離現實的功夫片漸漸失去興趣,反而對反映當時社會狀況,諷刺現實的電影加以青睞,
由於從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大家的主導豎激閱讀方式是電視模式,很多電影題材或靈感都是來自電視內容,如《阿福培搭正傳》(1974)、《大鄉里》(1974)、《新啼笑姻緣》(1975)、《鬼馬雙星》(1974)、《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等等。

1978年袁和平執導《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劇的地位,使其成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類型。

1979年是香港電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大批電視幕後工作者轉投電影圈,他們包括徐克、許鞍華、章國明、譚家明、嚴浩、余允抗等等,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青人特有的創意和社會觸覺,拍出不少充滿個人色彩的電影作品,為香港電影打開嶄新的一頁。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中國電影封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惡意電影哪裡看免費 瀏覽:654
學校2015的電影 瀏覽:572
電影膠卷3d模型 瀏覽:873
有什麼好看的電影新上映 瀏覽:723
3D死或沖電影 瀏覽:702
斗破蒼穹第四季動漫全集觀看飛飛電影 瀏覽:29
抖音發布電影短片注意哪些 瀏覽:956
無為縣有哪些電影城 瀏覽:876
手機app里的電影在電腦上看 瀏覽:626
韓國火電影 瀏覽:722
電影大愛完整版 瀏覽:309
成龍國際電影周從哪買票 瀏覽:364
什麼電影搞笑電影 瀏覽:789
動物的動漫電影人物 瀏覽:160
美國歸來電影 瀏覽:125
電影藝術同時也是導演什麼都藝術 瀏覽:273
四部帶感的美國動作電影 瀏覽:284
美國電影一天的場景 瀏覽:432
江津國際電影院影城 瀏覽:313
歐美電影男子上錯車迷暈 瀏覽: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