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把照片調出電影色調
最近很多小夥伴私信我如何調出《The middle of the day》這組作品中的「電影感」,其實就單從色彩來說,電影色調多種多樣,有冷暖對比也有和諧統一,但它們所帶來的「電影感」卻有一些共同特徵,比如常見的電影畫幅剪裁比例(本組的2.35:1),以及較高的視覺寬容度(體現在暗部偏灰,整體沒有純黑、純白)。於是准備為大家分享本組照片的調色思路,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最後對照片進行微調和銳化,然後導出,建議使用「文件-導出-導出為」選項勾選「轉換為sRGB」,作為網路分享,同時保存一份PSD或者Tiff格式。
㈡ 簡述電影的畫幅有幾種形式它們的高寬比例各是多少
IMAX有兩種,分別是1.9:1和1.43:1,但無論是哪種都比標准制式2.4:1的普通電影效果更好,可以展示更大的視野。內容給觀眾
㈢ 寬銀幕電影的系統設置
放映在銀幕上畫面的寬高比大於標准35毫米普通電影畫面寬高比(1.375:1)的電影;它的畫面寬高比一般在1.66:1到 3:1之間,銀幕寬度在10~20米之間。寬銀幕電影有以下幾種系統: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系統拍攝時附加的攝影物鏡將被
攝影像進行橫向壓縮,壓縮比為2:1,放映時用變形放映物鏡將被壓縮的影像復原,這樣就能在35毫米膠片上拍攝比普通影片畫幅寬 1倍的景物。一般變形寬銀幕電影的銀幕寬高比為2.35:1,還音均為光學聲帶。其中非立體聲系統為普通單條光學聲帶;立體聲系統則普遍採用道爾比雙條光學聲帶。1953年問世的西尼瑪斯柯普系統,銀幕寬高比為2.55:1,還音用 4條磁性聲帶構成立體聲,因此這種系統膠片片孔比一般35毫米膠片片孔小,以便在一定寬度內容納4條聲帶。這樣,就必須改變錄音、洗印、放映等一系列設備,並需對每部拷貝塗布磁性聲帶,給實際應用帶來困難,因此從60年代起,這種系統已逐漸停用。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這是一種非變形寬銀幕系統,使用標准35毫米攝影機和常規光學系統進行拍攝,只在攝影機片窗前安裝一個一定畫幅比例的窗框,以減小畫面高度,而不改變寬度。這是改變畫面寬高比的最簡單最經濟的做法。放映時在放映機上加一個與攝影畫面寬高比相同的放映片窗,用短焦距放映物鏡放映,以擴大銀幕上的畫面,從而獲得寬銀幕效果(見圖[])。遮幅寬銀幕系統畫幅寬高比通常為1.66:1或1.85:1。它的缺點是膠片有效利用率低,並由於採用短焦距放映物鏡,增加了放映時的放大倍率,使銀幕畫面清晰度有所降低。但因製作方便,經濟實用,故許多國家都廣泛採用。
70毫米寬片寬銀幕電影70毫米膠片寬銀幕畫幅寬高比為 2.2:1,其膠片上的畫幅面積為35毫米遮幅影片畫幅面積的 4倍以上。因此,放映時放大倍率低,畫面質量好,而且都採用立體還音,能給觀眾較強的臨場感。這種電影的代表是美國托德 -AO系統,該系統的特點是用65毫米底片進行拍攝,印片時印到70毫米的正片上,拷貝上有6路立體聲磁性聲帶,5路供銀幕後揚聲器用,另一路供觀眾廳周圍的環境效果揚聲器用。由於科技的發展彩色膠片的清晰度和顆粒度都大有改善,鏡頭性能有所提高,用35毫米膠片拍攝原底,通過變形光學系統印片而獲得70毫米拷貝的方法也得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