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對於3D電視電影,未來之路你們更看好主動快門式還是偏光不閃式3D
現在還很難講,兩種3D技術都不能算成熟,還有不少改進空間。將來哪種佔主導,還要看技術的發展。
單純技術上說,個人更傾向於偏振式的。
如果從市場的角度分析,目前主動式3D陣營有SONY、三星,貌似更為強大。
就成本上來講:
偏振光的3D眼鏡成本大約20元(取決於鏡片的厚度、透光率和鏡框),顯示器本身也需要加偏振膜。還需要240Hz驅動IC(其實也就是120Mz再插值),但IC量產後成本跟普通IC不會有多少差別。
主動快門板式的成本大約600元,顯示器需要加120Hz驅動IC,但這種驅動IC量產之後,成本應當與現在的普通顯示器成本差不多。
但無論如何,偏振式的成本有絕對優勢。而偏振式3D只需要片源、顯示器和眼鏡支持就可以了,主動式還要求顯示輸出設備的支持(比如顯卡),無線主動式還需要充電器和接收器,成本更高。
就效果上來說:
好的偏振光效果也很不錯,比如美國DDD技術的偏振光技術,但分畫面辨率減半是硬傷。不過現在也有技術使偏振電視機和顯示器支持全高清,比如LG的FPR偏振膜。
就使用舒適度來說:
相比於紅藍和主動式,使用最舒適。相對於裸眼(線遮罩)3D,可視角度更大。而且偏振式的眼鏡非常薄,可以做成眼鏡夾,夾在普通眼鏡上,方便觀看者佩戴眼鏡觀看3D影片。但這里要注意的是,並不是說偏振式3D對視力無損傷,目前所有3D技術對視力都有損傷。
⑵ 3d電影未來的主流
3D看多了,會喪失世界的真實感,而且畢竟3D只是人類在電影形式上的另一種表現。
⑶ 3D電影的發展趨勢如何,3D高清電視離普通老闆姓還有多遠
你可以先去【繪學霸】網站找「3d建模」板塊的【免費】視頻教程-【點擊進入】完整入門到精通視頻教程列表: www.huixueba.net/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07&zdhhr-11y04r-332433162
想要系統的學習可以考慮報一個網路直播課,推薦CGWANG的網路課。老師講得細,上完還可以回看,還有同類型錄播課可以免費學(贈送終身VIP)。
自製能力相對較弱的話,建議還是去好點的培訓機構,實力和規模在國內排名前幾的大機構,推薦行業龍頭: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國直營校區面授課程試聽【復制後面鏈接在瀏覽器也可打開】: www.huixueba.com.cn/school/3dmodel?type=2&zdhhr-11y04r-332433162
在「3d建模」領域的培訓機構里,【王氏教育】是國內的老大,且沒有加盟分校,都是總部直營的連鎖校區。跟很多其它同類型大機構不一樣的是:王氏教育每個校區都是實體面授,老師是手把手教,而且有專門的班主任從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學習模式,提升會很快,特別適合基礎差的學生。
大家可以先把【繪學霸】APP下載到自己手機,方便碎片時間學習——繪學霸APP下載: www.huixueba.com.cn/Scripts/download.html
⑷ 3D電影是什麼意思
3D電影的原理:
這要從人的視覺原理說起。當看物體時,因為兩隻眼睛的角度不同,同一個物體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像並不完全相同。比如說,左眼看到物體的左側面較多,右眼看到物體的右側面較多。這兩個不同的像經過大腦綜合以後,就能區分物體的前後、遠近——從而產生立體視覺。
為了更好地說明,不妨請做個小實驗:閉上一隻眼睛,在眼前大約30厘米處舉起雙手的食指,然後向中間緩緩靠近,你會發現,當你的眼睛告訴你自己的手指已經碰到一起時,其實它們並沒有!如果還不相信,就換一隻眼睛再做一次吧!
————這就是缺乏立體感導致的判斷誤差。
3D電影現狀:
3D電影發展到今天,遵循的依然是這個基本原理。一般來講,3D電影是用兩個鏡頭如人眼那樣從兩個不同方向同時拍攝,然後在放映時,通過兩個放映機,把用兩個攝影機拍下的兩組膠片同步放映,並將這略有差別的兩幅圖像重疊在銀幕上。
僅僅這樣還不夠。此時你只能看到一團模糊的像。這時要藉助光學原理,在放映機前面安裝偏光設備,改變光射出時光波的振動方式。當這兩束偏振光投射到銀幕上再反射到觀眾處時,配合專用的立體眼鏡,人的每隻眼睛就只能看到相應一側的像——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映出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映出的畫面。用這種方法「欺騙」我們的大腦後,你就會得到立體感很強的圖像。
80年代之後,3D電影的製作技術日臻成熟。當時,適逢一種新的放映技術——IMAX問世。3D電影有了更寬廣壯觀的舞台。IMAX的英文原意就是「圖像最大化」,採用特殊的70毫米膠片,而一般的電影膠片僅為35毫米,前者的感光面積是後者的10倍,顯然畫面的清晰度不可同日而語。在放映時,6、7層樓高的巨大銀幕,震撼聽覺的六聲道音響,不由讓人忘掉一切身外之物,用每個毛孔去感受電影強烈的聲光效果。
3D電影的未來:
傳統的3D電影放映機受到機械設備的限制,無法將幀率進一步提高,很容易讓人感到眼睛不適。而且,即便戴著眼鏡,很多時候左眼難免會看到右眼的畫面——反之亦然,造成觀眾俗稱的「鬼影現象」。而且兩套膠片的同步也是個難題。但在數碼時代,這都不是問題。
新的放映方法基於電子計算機控制和數碼成像技術。2001年,由一家名為RealD的公司首創,並以「RealD」來命名——其字面意思就是:「真3D」。
在RealD系統中,計算機取代了電影膠片盤。它同樣需要兩台計算機分別輸出左右眼的兩套畫面。當計算機把兩套畫面送達投影機後,數字投影機將畫面的偏光和切換任務交給控制晶元來完成,確保精確。同時,放映幀數也因此大幅提高。在控制晶元的指揮下,投影機可以快速切換播出的畫面。如果對每幅畫面進行三次切換,觀眾可以收到144幀/秒的畫面。這可以最大幅度地降低觀眾長時間觀看3D影像帶來的不適感。
而且這套系統的銀幕和眼鏡也經過了革新。眼鏡表面上的偏光膜條紋由傳統的條狀改為環形,能更好地過濾光線。要知道,從前人們看3D電影時頭是不能隨便動的,稍微有點偏差就會出現「鬼影」,現在則自由了許多。而被稱為「Z-Screen」的新式銀幕則在設計中加入了偏光膜,可以與眼鏡相配合。這樣,當銀幕上放映專供左眼的畫面時,人的右眼幾乎看不到任何東西。這就把視覺疲勞、頭暈等症狀發生的可能減到最小。
RealD系統是革命性的一項技術進步,它極大地改善了3D電影的放映質量,但對影院成本方面的要求則相對低廉。隨著越來越多的製片商對它的接受,毫無疑問,RealD就是3D電影的未來。
⑸ 為什麼近兩年3D電影少了
的確,自從《阿凡達》帶火3D市場之後,有一段時間,什麼片子都會拍成3D的,不管什麼類型的。武打的,動作的,槍戰的,恐怖的。。。。。。。
然後,也帶動了影院的硬體設施升級,現在哪怕是5、6線的縣城電影院,都能放映3D電影了。
現在3D似乎沒那麼火了,這也是市場決定的,當然觀眾也已經審美疲勞了,對3D電影也沒有那麼稀奇、好奇了。
甚至一段時間,很多電影本身就有3D版、2D版的分類拷貝,由觀眾選擇。
看3D電影要帶眼鏡,這個大家都知道,慢慢的一些觀眾也嫌麻煩了,特別本身就戴眼鏡的觀眾。
從製作方來看,製作3D片的成本肯定會比一般的電影高。這是勿容質疑的。
從影院方來說,3D片的票價會比一般的片貴,然後又是3D眼鏡,又要管理,本身觀影的人也不如一般的影片人多。所以影院也會嫌棄。
既然,製作方,觀眾,影院都對3D電影有了隔閡,你說它還怎麼火。
關注,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如有不滿意的請見諒謝謝!
自從卡梅隆用《阿凡達》「重新發明」3D電影以來, 3D幾乎成為了大片的標配 。
伴隨著票價和影院設備的升級,現在要拍攝、上映、觀看一部非3D的大片,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政治錯誤」的舉動。在這種背景下,諾蘭的《敦刻爾克》依舊堅持用2D上映,不僅僅需要勇氣,還需要一種藝術的自信。
在這背後的,是IMAX2D的《敦刻爾克》的不俗票房。當然,不能否認的是,諾蘭很有可能利用了自己的影響力,力保影片用2D格式上映。但是越來越多的導演,也正在漸漸拋棄3D——尤其是3D並不能帶來更好的觀影感受的時候,他們對於3D的放棄,似乎顯得正確而且大公無私。
十月份即將登陸大銀幕的《銀翼殺手2049》,雖然是一部高 科技 、高概念的大片,但卻依舊選擇了IMAX2D格式。
《阿凡達》
有一組數據可以表明,為什麼導演正在漸漸放棄3D。2016年,好萊塢一共製作了68部3D電影,數量創造了 歷史 新高。但是去觀看3D電影的觀眾人次,卻同比減少了8%。兩廂綜合,3D電影市場的縮減,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有很多原因造成了這個局面。不僅僅是過暗的銀幕亮度,笨重的3D眼鏡以及超過2D影片30%的票價。最為關鍵的是,3D在很大的程度上,並沒有提升觀影質量。相反,在很多場景中,3D反而成為了累贅。拖影、模糊、抖動,種種觀影過程中的bug,已經嚴重影響了觀影體驗。在一定程度上,放棄3D,反而是更好的服務於觀眾。
其實早在2012年,英國媒體就提出了 「3D熱潮銳減」 的觀點。只不過彼時3D正如火如荼,誰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當時間轉到2017年,3D電影已經經過了斯科塞斯 (《雨果》) 和文德斯 (《皮娜》) 這種級別導演的實踐之後,似乎已經成為了商業上的「刻工求意」,而不是電影語匯的一種拓展。
3D究竟有沒有參與敘事,並且成為表情達意的電影手段呢?答案在目前這個階段,基本是否定的。因為無論是在《變形金剛》、《雨果》還是在《地心引力》抑或是在《少年派》之中,都沒有成為電影的語匯。所以,IMAX公司決定削減3D電影的數量和比重,來重振公司的口碑和業績,也是有理可尋的。
在未來,3D是不是會成為電影語匯的一種,並像聲音和色彩一樣,成為一部電影「所必須」的部分,這依舊是一個未知數。
在電影語匯得到拓展的時間節點上,很多諾蘭無法比肩的導演和攝影師,都曾經「倒行逆施」地開了 歷史 的倒車。有聲電影出現的早期,偉大的卓別林和更偉大的愛森斯坦,都曾經極力地反對「聲音」這個電影元素。
但當時間沉澱,錄音質量不再是技術掣肘的時候,這兩位大導演並沒有固執己見地拋棄有聲電影,反而留下了影史上著名的《大獨裁者》和《伊凡雷帝》。
《大獨裁者》
技術上的問題,終究會被技術攻克;藝術上的事情,在藝術家手中,終究會變成藝術語言。
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後,聲音和色彩已經成為了電影的組成部分。假若在這個時代,拍攝一部黑白電影或者是一部默片,那麼一定是導演的藝術理念在作祟,而不是技術手段的限制。由此來反觀3D這個技術性的命題,從3D rig到雙鏡頭攝影機,甚至是卡梅隆宣稱的,《阿凡達2》要是用「裸眼3D」技術——3D正在經歷著自己的技術革新。
在未來,這個商業「元素」是不是會變成電影的「固定組成部分」還是一個未知數。
《阿凡達2》
如果說,3D技術的未來是樂觀的話,那麼「3D藝術」的未來,則沒有那麼光明了。要成為藝術手段,需要參與敘事,並且表情達意,並最終參與並影響影片的「表現力」。但是無論是從《變形金剛》還是從《皮娜》,甚至是戈達爾的《再見,語言》來看,3D並沒有參與到影片的「藝術層面」之上。
那句「不看3D就等於沒看」,成了一句空洞的「廣告語」。無論是商業片導演的「被3D」還是藝術片導演的「實驗試水」, 3D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玩意」 。
這個「小玩意」可以撬動市場和資本,可以令人不爽,可以讓票價上漲。唯一不能的,就是讓影片變的更加好看,讓人更加「身臨其境」。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3D漸漸遇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言及此,美國媒體表示稱,人們還是希望看到質量更高的平面圖像,而不是立體圖像。所以4K和8K方興未艾,3D則遭遇了寒流。
美國媒體認為,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導演回歸到2D電影的范疇之中,但3D並不會消失,畢竟還有卡梅隆這樣執著於3D的導演。
可以暢想的是,在未來,假若3D不再是製片廠強加的「任務」,而是導演「有意為之」的訴求,那麼3D成為電影語匯,並被寫進電影教科書,或許真的是「有生之年」的一個可以看到的事件。謝謝不滿意我的回答請原諒。您的批評就是我前進的動力與方向謝謝。!
疫情么,電影院很難看到了,在家么沒3D眼鏡了
⑹ 在家怎麼看3D電影
3D電影推薦的還是應該去影院看,因為效果畢竟不一樣。在家看的話,一般局限於PC或是XBOX上的多一些。你可以去淘寶網上找一些店家,有不少賣此類3D電影的碟片和眼鏡的,但效果上會打些折扣,過把癮是沒問題的。
這二年跟風的偽3D電影比較多,下面是一些有關3D電影的資料,希望對你有些幫助:
3D立體電影的製作有多種形式,
其中較為廣泛採用的是偏光眼鏡法。放映時,將兩條電影影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並在放映鏡頭前分別裝置兩個偏振軸互成90度的偏振鏡。兩台放映機需同步運轉,同時將畫面投放在金屬銀幕上,形成左像右像雙影。當觀眾戴上特製的偏光眼鏡時,由於左、右兩片偏光鏡的偏振軸互相垂直,並與放映鏡頭前的偏振軸相一致;致使觀眾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過雙眼匯聚功能將左、右像疊和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
3D電影的缺陷
雖然慢慢變成市場寵兒,但3D電影並非沒有缺陷。觀眾通過佩戴特殊眼鏡,從左、右鏡片分別看到同一物體的左、右兩幅畫像,從而把"平鋪"的電影畫面"復原"出"三維立體感",但這樣的"強迫觀看",會導致"頭疼":"假使你的眼睛接受畫面的速度稍慢,便會條件反射,希望加緊追上畫面的變化,此時就需緊急調用更多腦力,不少人因此頭疼。"紐約羅切斯特醫學中心的眼科教授德博拉·弗里德曼這樣解釋。
而如今的3D電影技術離真正的成熟還有很大一段距離,因為不少3D電影並不是拍攝時就使用3D技術,而是經過2D轉化而成。比如近期上映的《愛麗絲夢遊仙境》、《諸神之戰》都是前期用2D攝影機拍攝,之後再通過3D技術轉化,這樣多少會使觀賞效果打了折扣。此外,3D電影票價偏高,觀賞時色彩偏暗,這些都是它的劣勢,能否取代2D成為市場的主流,現在看來確實言之過早。
3D電影的未來發展趨勢
3D電影即使目前不是電影市場的主流,但肯定是消費熱點,但凡有好萊塢3D大片上映,觀眾必然趨之若鶩,就算是票房遠不及《阿凡達》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但也能算是同期市場中的佼佼者。未來幾年的好萊塢,3D大片層出不窮,《納尼亞傳奇3》、《玩具總動員3》、《丁丁歷險記》等耗資巨大的商業電影,都將以3D形式呈獻給觀眾,進入影院欣賞是看到3D電影真貌的首要選擇,這也使很多地區原本門可羅雀的電影院變得門庭若市,這是3D電影對市場做出的巨大貢獻。
在技術方面,索尼、松下等電子產品巨頭已經著手研製3D電影家庭放映設備,今後還會出現3D電視節目,這些都大大刺激了3D消費的市場。而關於3D電影色彩偏暗,戴著眼鏡負重感強的問題,美國Real D公司就斷言在10年內讓觀眾摘掉3D眼鏡,之後就可以直接用肉眼觀看3D立體效果的影像產品,這一天相信用不了10年就會到來。
未來3D電影上映列表
電影名稱 上映時間
《諸神之戰》 2010年4月2日
《肯尼·切斯尼夏日3D演唱會》 2010年4月
《怪物史萊克4》 2010年5月21日
《玩具總動員3》 2010年6月18日
《卑鄙的我》 2010年7月9日
《貓狗大戰2》 2010年7月30日
《舞出我人生3D》 2010年8月6日
《唐吉可德》 2010年暑期(待定)
《聖徒》 2010年8月27日
《食人魚3D》 2010年8月27日
《生化危機4》 2010年9月10日
《守衛者傳奇》 2010年9月24日
《阿爾法與歐米加》 2010年10月10日
《Jackass 3-D》 2010年10月15日
《電鋸驚魂7》 2010年10月22日
《超級大壞蛋》 2010年11月5日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 2010年11月19日
《纏結》 2010年11月24日
《瑜伽熊》 2010年12月17日
《納尼亞傳奇3》 2010年12月10日
《電子世界爭霸戰2》 2010年12月17日
《格利佛游記》 2010年12月22日
《林中屋》 2011年1月14日
《狂暴飛車》 2011年2月11日
《專扁衰仔》 2011年3月25日
《Rio》 2011年4月8日
《功夫熊貓2》 2011年6月3日
《綠燈俠》 2011年6月17日
《賽車總動員2》 2011年6月24日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 2011年7月15日
《藍精靈》 2011年7月29日
《非常小特務4》 2011年8月19日
《穿靴子的貓》 2011年11月4日
《亞瑟的聖誕節》 2011年11月11日
《快樂的大腳2》 2011年11月18日
《熊與弓》 2011年12月(待定)
《鼠來寶3》 2011年12月16日
《丁丁歷險記:獨角獸號的秘密》 2011年12月23日
《極限特工3》 2011年(待定)
《Hotel Transylvania》 2011年(待定)
《蠑螈》 2011年(待定)
《美女與野獸》3D版 2011年(待定)
《怪獸在巴黎》 2011年(待定)
《克魯德一家》 2012年3月30日
《馬達加斯加3》 2012年5月18日
《守護者》 2012年11月2日
《哥斯拉》 2012年(待定)
《蜘蛛俠》(新版) 2012年(待定)
《彈力強人阿姆斯特朗》 2012年(待定)
《大力水手》 (待定)
《僵屍之地2》 (待定)
《北極移民》 (待定)
⑺ 3D電影會在未來代替真人電影嗎
不會,電影的走向其實是觀眾的需求,等未來3d電影越來越多,後人的審美可能會發生轉變,去追求真人電影帶來的情感體驗,這是電影隨著社會發展的正常現象
⑻ 如何看待3D電影的未來
大勢所趨。
現在有很多人肯定是接受不了3D電影的,但是在很多年之前,有聲電影和彩色電影也是一樣不為別人所接受的。現在的3D技術就和當年的這些技術一樣,也許幾十年後我們會覺得3D電影是非常平常的一件事。
3D技術本身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相信比如看久會暈這類的問題,以後都會得到解決。
⑼ 3D電影還有前景嗎
你可以先去【繪學霸】網站找「3d建模」板塊的【免費】視頻教程-【點擊進入】完整入門到精通視頻教程列表: www.huixueba.net/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07&zdhhr-11y04r-435233009
想要系統的學習可以考慮報一個網路直播課,推薦CGWANG的網路課。老師講得細,上完還可以回看,還有同類型錄播課可以免費學(贈送終身VIP)。
自製能力相對較弱的話,建議還是去好點的培訓機構,實力和規模在國內排名前幾的大機構,推薦行業龍頭: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國直營校區面授課程試聽【復制後面鏈接在瀏覽器也可打開】: www.huixueba.com.cn/school/3dmodel?type=2&zdhhr-11y04r-435233009
在「3d建模」領域的培訓機構里,【王氏教育】是國內的老大,且沒有加盟分校,都是總部直營的連鎖校區。跟很多其它同類型大機構不一樣的是:王氏教育每個校區都是實體面授,老師是手把手教,而且有專門的班主任從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學習模式,提升會很快,特別適合基礎差的學生。
大家可以先把【繪學霸】APP下載到自己手機,方便碎片時間學習——繪學霸APP下載: www.huixueba.com.cn/Scripts/download.html
⑽ 中國3D電影如何發展
受《錦衣衛》和《大兵小將》2D電影的沖擊,國產3D大片《蘇乞兒》未能掀起多大波瀾,相對《阿凡達》的票房而言,中國的3D電影望塵莫及,因為《阿凡達》截至2月8日的票房為10億元,而中國2009年上影的《樂火男孩》、《齊天大聖前傳》和《麋鹿王》的票房分別為:250萬、450萬和210萬。除了票房懸殊過大外,在技術上中國的3D電影也和歐美相差太大,而在未來三年內,中國的影院將以3D當主流,面對這片空白市場,中國的3D銀幕會不會成為別人的賺錢工具呢? 中國3D銀幕飆升,卻給《阿凡達》創造了票房 2007年,中國引進第一部3D電影《地心歷險記》,當時3D銀幕只有82塊,而到20009年8月,漲到了330塊。為了迎接《阿凡達》的到來,中國的3D銀幕到12月達到了600多塊,整個亞洲的3D銀幕才1000多塊,中國就點了一半。《阿凡達》一上影,中國的3D銀幕達到了970多塊。《阿凡達》上影之日,全球的3D銀幕大約是6000塊,一個月全球就漲了1000塊,其中美國有2000多塊,佔全球的三分之一;中國有970多塊,占便於的七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二。 加強3D設備,難道是給外國人打造賺錢的平台?中國人沒那麼傻,既然外國人能拍3D,中國人當然也能拍,不斷的增加3D銀幕是為了給中國的3D電影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業內人士預測,2010年中國的3D銀幕將達到1300塊左右,中國電影也將進入3D時代。 3D進入百姓家,會不會像所謂的國產大片一樣強行大家看? 看3D電影要戴眼鏡看,如果老百姓坐在家裡就能用一雙肉眼看,也就意味著電影時代升級了。這並不是不可能,目前很多國家都有3D節目,中國當然能夠實現。而有人則認為,3D進入普通家庭後,將極大地剌激動作電影和色情電影的發展。 為什麼歐美大片一上影觀眾爭先恐後的去看,而國產大片上影後遭遇冷漠,這並不怪中國的電影設備差,而是中國的電影存在著很多問題,和國外的電影有很大的差距。中國電影喜歡把當紅的人拉去演,不管這些人會不會演,就是大牌,結果拍出來的電影只看人氣不看藝術,觀眾看了才知道沒有消費權益,有一種被騙的感覺。 中國人喜歡跟風,電影也一樣,跟在別人後面跑,結果白忙活半天是為別人賺錢。那麼一部平庸的電影,即使用了3D技術又能如何,不但不能推進中國電影的發展,還會讓中國電影養成一種平庸的路線。